中西比较文化 徐行言主编 期末总复习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中西文化寻根
第一节河的赐予与海的磨砺
第二节华夏土地上的农耕文明与古希腊罗马的工商业文明
第三节家国与城邦
一、以血缘家庭为纽带的中国传统社会
P.51
二、以地缘政治为基础的希腊城市国家
第三章中西文化的基本精神
✧第一节历来对中西文化精神差异的探讨
第二节人文传统与科学精神
一、中国文化的人文传统与道德价值————人类精神文化以宗教为开端,中国
自周代就出现了“重民轻神”的思想,中国古代文化君重神轻,民重神轻。
二、以科学为中心的西方文化————中国重仁,西方重智;西方文化的科学精
神体现在:理性精神,客观态度与探求真理的执着。
✧第三节群体认同与个人本位
西方文化强调人作为有理智、尊严和自由意志的独立个体的地位,要求对自己的
命运负责。
而中国文化则主要把人理解为类的存在物,重视人的社会价值,仅把
人看作群体的一份子,是他所属社会关系的派生物,他的价值因群体而存在并借
此体现。
因而只有无条件地将自己的命运和利益都托付给所属的群体。
P.81
一、义务为本位的群体原则
二、个人主义的自由与权利
✧第四节中庸和平与崇力尚争
一、中国精神中的“中”与“和”
1)儒家中庸思想与道家无为的中道观
2)艺术上表现为优雅宁静、冲淡平和的审美境界,“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
感情节制,以及含蓄委婉地艺术传达。
二、西方价值的“利”与“力”
1)功利主义的道德原则
2)强烈的竞争意识
3)对力量的崇拜
第五节内向与开放
一、道统与涵纳
二、开拓与求新
第四章中西思维方式比较
天人合一与物我二分
中国哲学坚持有机联系的整一宇宙观,努力将人投入到自然中,以认识主体与客
体的合一为认识的基本前提;而西方哲学则专注于对事物作本质区别,细心的分
解万事万物,欢欣于人的独立,给之地位和荣耀,以独立个体的确立作为认识的
前提。
P.110
第一节从宇宙观到认识论
一、“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
天人不分,天人感应的思想,即人与自然的整一、协调、有机的联系。
二、二元对立的认识前提
对自然的认识与驾驭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中,由原始混沌、物我相通的朦胧关系走向物我分离,主客对立的二元世界。
第二节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
一、主观联系的直觉思维
二、细剖精析的逻辑思维
第三节实践理性与思辨理性
一、直观实用的思维原则二、纯粹思辨的抽象理性
第五章中西语言文化比较
语言符号完全是约定俗成,语言决定了人的思维,思维活动要借助语言,于是使用不同语言的人具有不同的思维模式。
第一节语言、思维与文化
1)“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语言模式决定思维模式
2)季羡林:西方的分析基本思维模式,中国的综合基本思维模式
第二节羚羊挂角(意境超脱,不着形迹)与板上钉钉(已经定下的事,无法改变)中西语言在样貌上一个羚羊挂角,飘忽不定;一个板上钉钉,一丝不苟。
一、语义语言与语法语言(最少组织性的采用词汇为工具的语言与最少任意性的采用语法
为工具的语言)
二、意合语言与形合语言
三、宽式语言与严式语言(从语法范畴分析)
四、整体领悟、类比联想与构造分析、逻辑演绎
第三节中国套盒(结构松散,便于拆装)与西洋项链(结构紧锁,不容拆散)立体与线性、散点与焦点、对偶与主从、真实与虚拟
第四节模糊与精准、简约与周严、含蓄与直露、螺旋与直线
第六章宗教文化比较
汤因比:东西共6大高级宗教—印度教、佛教、琐罗亚斯德教、犹太教、
基督教和伊斯兰教。
第一节天人之际与灵肉分离——宗教态度
一、非宗教的人生
1马克思.韦伯将人类从非理性的巫术与迷信向成熟的不排斥理性的文明宗教
演进过程称为“世界祛除巫魅”。
2中国文化体现为对现世生活的热爱,价值尺度以人为本;西方文化则表现出对一个超越的彼岸世界的向往,以神为本。
3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提出了“轴心时代”理论。
1)公元前800-200年的时期内古代各大文明经历了一次思想的大繁荣。
2)前轴心文化:巴比伦文化、埃及文化、印度河流域文化和中国土著文化等。
3)轴心时代的意识:以理性反对神话
4)中国在此时代的理性化是人文实践的理性化,把反思对象转向了“人”
自身,倾向于入世和人道的价值取向
二、对超越的向往P.192
1)西方文化起源:古希腊罗马文明与希伯来文明;前者为之奠定理性认识基础,后者提供了超越性的宗教尺度。
2)公元前1750年希伯来人创立犹太教
3)在轴心时代,智者们开始创造新的宗教理想。
4)公元1世纪的罗马帝国时期,犹太教的一支在地中海地区称为基督教,“新约”创立。
5)基督教把人看做灵魂与肉体的结合物,灵魂归属于上帝,肉体归属于自身。
第二节多元与一元----宗教信念
在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中国传统文化里,宗教观念和信仰体系由于整个文化彻底的“人本化”二一直保持在前轴心时代自然宗教的水平,表现为信仰的多元化、泛神化和服务于社
会主导价值等他为的特征。
在西方,一元神的上帝观念称为其价值的根基和支柱。
一、泛神论的多元信仰
1)表象上的信仰多元并非宗教信仰的他律意识,而是一种“自求多福”的自为存在。
2)古代信仰体系—万物有灵的自然神谱。
3)唐代以后的儒、释、道三教合流形成了一套奇特的天人体系。
二、一元神的上帝崇拜
1)经历了一个从多神信仰到一神崇拜的过程。
2)上帝是人类的尺度。
第三节逍遥与拯救——宗教体验
一、在世的解脱和欢乐
二、以爱感拯救罪感
1)根据《旧约》,上帝与人之间是一种契约关系,即“我”—“你”的关系
2)人类始祖在蛇的诱惑下吃了智慧果,于是人类有了智慧,也从此有了“原罪”
而被上帝逐出了伊甸园。
3)“罪”在希腊文中是“偏离”的意思。
4)罪感引起的是人孤立无援的心理意识,并激起人对救赎的渴望
5)爱是基督教最大的律法。
上帝之爱是基督教信仰生活的基本信条。
第四节王权与教权
一、政治权力阴影下的出家人——教权只能是王权的附庸
二、与王权分庭抗礼的教会
1)11世纪至13世纪末是基督教会的全盛时期
2)16世纪欧洲爆发宗教改革,产生了萝莉罗马天主教的新教。
中西文化比较复习提纲
文化差别的最初根源在于自然环境:中国文化产生于大河流域;西方文化产生于滨海地带与近海岛屿。
(一)内陆与海洋带来的文化差异
中国幅员辽阔,腹地纵深,地形多样,以高山大河为标志,其大部分地处亚洲内陆,只有东南面向大海,因此内陆文化的兴盛明显占主导地位。
而西方文化起源于欧洲。
它的43个国家中有33个面海,整个欧洲大陆就是一个半岛。
海洋是西方文化的摇篮,故在西方文化中,海洋使得各民族长期形成的强烈的海洋价值观念、海洋精神。
(二)河流带来的文化差异
中西河流的流向是存在很大差别的,而这些差异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从而给中西方文化带来了如同河流流向般的“逆向”。
在中国普遍的是河水东南流,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形也就成为我们汉民族文学或者说我们中华民族文学在内容上的一个特点。
所以古代诗词中就有了“一江春水向东流”,“请君试问东流水,抽刀斩水水更流”和“大江东往,浪淘尽,千古风骚人物”的诗句。
但与其相反,欧洲的河流大多向西
北方向流向大海。
(三)风向带来的文化差异
中国的春夏秋冬是从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开始的,欧美的春夏秋冬是从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开始的,相差一个半月。
在中国人眼里的东风即东风、热风在欧洲人眼里则是冷风。
(四)经济生活形态带来的文化差异
中西民族不同的生存环境必然会带来各相异趣的生产形式和与之相适应的经济模式。
通过古代流传下来的神话传说中大量的关于农业起源的描述,农业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主要经济形式。
在中国远古传说中得到人们敬仰的神灵与祖先均与农业农民息息相关。
《诗经》中也有大量关于农业及农民生活的描述。
而长期以来,西方主要国家,特别是现代发达国家,其政治、经济、军事利益都首先是从海上的冒险和扩张中获得,同海上霸权与上风联系在一起的,因此航海业得到充分重视尤其发达。
2、语言文字如何影响中西文化的性格?
答:汉语重意,以汉民族的思维方式和语言心理观照之,就文句而言,是主观心理感情和客观景物事实交融而形成的形象或底蕴之意境在文句中的升华。
而西语重形,即词语的形态及其变化。
以西方民族思维方式和语言心理观照之,就文句而言,词语的组合不仅要意义能够贯通,而且必须要形态对应,句子只能是形态对应的主谓结构来充当。
而汉字诱导中国文化具备较强的图画性,使中国人具有较强的形象感受能力。
因此,在中国的诗词当中,往往能有很好的体现。
中文可以一音多义,多义字多,容易造成一种模糊感,即是表义模糊。
一字多用,字义就容易宽泛、笼统。
既然笼统,就可以简洁;既然简洁,就容易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就有综合能力。
中国语文容易模塑出一种阴阳互补的思维模式——中庸之道——中国文化是视觉性为主的文化性格。
绝大多数印欧语系的文字大都是拼音文字,完全符号化了,它们是流线形的结构,缺乏象形味——蚯蚓卷曲流线性。
印欧语系语文的多义字相对就少一些。
因此表意就要精确点儿。
多义字少些,导致字本身的分类必然增多。
当它需要一个表达一个确切含义的时候,就需要造新词。
西方语言容易模塑出一种非A即B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事物二分法——西方文化是听觉性为主的文化性格。
(492字)
3、酒神精神、日神精神对西方文化、社会的影响。
答:酒神-日神精神或称戴奥尼索斯-阿波罗精神是一种哲学的、文学的概念,一种二分法。
此理论描述的两个极端均是以希腊神话的神祇命名的。
一个是太阳神阿波罗,另一个是丰收之神和酒神戴奥尼索斯。
他们均是天神宙斯的儿子。
阿波罗代表诗歌、预言、俊美整齐和光明;戴奥尼索斯则代表生命力、戏剧、狂喜和醉酒。
文学评论家以他们对比的性格描述不同的艺术风格,但希腊神话中他们并非相反象征或仇敌。
日神精神象征的是美的外观,是一种形式美、节制和对称、是分析和分辨。
日神精神象征的是形式主义和古典主义、视觉艺术。
而酒神精神来源自古希腊的酒神祭。
在酒神祭中,人们打破禁忌、放纵欲望,解除一切束缚,复归自然。
这是一种痛苦与狂喜交织的非理性状态。
酒神它对人生日常界线和规则的破坏,期间,包含着一种恍惚的成分,个人过去所经历
的一切都淹没在其中了。
是一种狂热、疯狂的快感、是人与人之间的界限消弭了,成为了称为观众的一体。
酒神精神象征的是浪漫主义、音乐和表演艺术。
(408字)
4、西方艺术最大特点(问题)是什么?为什么出现这样的问题?
答:直接性的艺术表现方式,这是西方艺术在表现形式上的最大特点。
古希腊时期,当时西方的大部分建筑、雕塑、油画等等的艺术作品中,我们可以很相似地找到艺术家们所喜欢的一个认识客观——人体。
在西方建筑雕塑中,人体作为认识客体,被认为是一种美,而一再地被歌颂着,直到今天艺术家们追求的都是一种更加直接的方式去表达人体的美,因此在西方的艺术表现中,他们的艺术风格是更为直接的。
而西方艺术则更偏中直接去赞美客观事物,他们更关心美的存在形式,偏重表现认识客体,而不在于表现认识的主体——人的情感因素。
达芬奇的作品《蒙娜丽莎》,这在他的意识中是已有的一个概念,然而,这在艺术家眼里,它不是自己凭空想象的,它是完全写实的,它是要有一个真实存在的客体作为参照的,而且与所要表现的是完全一致,或者说十分相似,某个程度上讲它是一种超越,超越现实客体的,它通过了艺术家之手客观的表现出来,是直接的,是写实的。
让受众看到产生那一刻美丽的瞬间。
而中国的艺术就不那么直接生动地去描写,它的风格较为含蓄,往往是加入个人感情因素,化静为动,变动为静,在花虫草木中寻求情感寄托,重在借助客观事物含蓄委婉地表达个人感情。
(483字)
5、以具体的文学作品进行中西文学的对比。
答:《红楼梦》是一部以宝玉和黛玉爱情发展为主线的文学著作。
在《红楼梦》中的爱情结局是悲凉的,黛玉含恨而远离人世,宝玉看破红尘出价当了和尚。
这样的结局既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在古时包括现代的爱情里掺杂着太多外界的压力。
“门当户对”一词就很贴切的描绘了这一点。
通俗地说是指两个相爱的人爱情是属于他们的,但是婚姻是属于家族的。
两方的家庭背景与家庭资产要不相上下才是门当户对。
总的来说都是和家庭的背景分不开的。
黛玉虽说也是大家闺秀,可以她只是一个寄人篱下的有名无份的“主人”而已。
在老祖宗的一再考虑之下,一手摧毁了黛玉与宝玉,也顺带着摧毁了宝钗。
这一场悲剧就为了“门当户对”。
从其他的方面来看那时候的爱情,黛玉与宝玉明明是相爱着的,但是却不能够名正言顺的在一起。
更是不能有更深层次的表达,只能默默的互相喜欢,偶尔的相送几样礼物。
一切都在含蓄一词之内。
透过古代看现代,我们的爱情自由了许多,但在太多的时候还是逃不过“门当户对”。
罗密欧出身于封建大家庭,却没有继承封建传统和思想,而是顺应时代发展,背叛了封建家庭,成为一个坚定的人文主义者;他真诚、勇敢,有文化、有能力,有一颗博爱之心。
他追求一种自主、自由、美好的爱情生活,哪怕是“错爱”了仇人的女儿,也毫不退缩;他没有门户之见,爱上了朱丽叶,就把凯普莱特的家人当作自己的亲人,一心期望化解宿怨;他对爱情忠贞不渝,为了爱情和爱人,他甘愿被放逐他乡,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而且两人为了得到真正意义上的爱情,得到了神父的支持,为他们私自做了证婚人。
可见在西方,追求爱情虽然也受到了家人的阻碍,但却不是以内意义上的“门当户对”。
他们对爱情的渴望是强烈的也是忠贞的,且是勇敢的。
在现代的西方,爱情上绝对是自由的,大胆的。
没有我们的含蓄之意,直接的感情表达,喜欢就是喜欢。
(753字)
6、读一则材料,谈谈你对传统文化和现代化的反思。
答:传统文化衰微的事实,是不是说明传统文化在我们生活中就不起作用了呢?那倒不是。
这种衰微只是说明了人们对它的态度,我们不再像以前那样对它奉若神明,特别是年轻人,很多人已经对它不屑一顾了。
传统的老一套讲了几千年了,今天还在讲,那能说服人吗?所以我们今天对它的态度已经大变了不要以为传统文化现在就已经没落了,就不存在了,我们现在就全盘西化了。
我们用的东西都是西方来的,我们的科学技术都是学西方的,是不是我们就全盘西化了呢?远远不是这样。
哪怕你能唱外语歌,能说一口流利的洋话,你跟外国人打交道没有障碍,但是你骨子里还是个中国人。
传统的包袱是巨大的、沉重的,决没有那么容易改变。
现代化最主要的是人的素质,是人的素质现代化了,有了这个就有了一切,科技、经济、政治民主,都会有。
没有这个,其他方面的表面文章做得再多,也不叫现代化西方人比我们先进入到现代化。
所以一提现代化,一提自由民主的价值,我们就认为是西方人的标准。
我们要看到,实际上现代化在西方是他们争取得来的,他们一开始在很长一个历史时期内并没有这些价值。
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从古代希腊罗马奴隶社会,中世纪的宗教统治,都没有现代的西方价值。
他们通过多少代人的流血牺牲才争取到现代的价值,他们本来是没有的。
所以你不能把它看作是西方人的,它不是西方的东西,它是人类的东西。
西方人通过奋斗争取到了人类的这种更高的发展水平,那么我们向他们学习,并不是向“西方”学习,而是向人类的更高发展水平学习,我们是自己努力把自己提高到人类的更高的发展水平上来。
这就是现代化的实质。
所以现代化跟非现代化或者前现代化的区别,不在于西方和中国的区别,而在于西方近代以来的价值观念本身,自由平等博爱,民主法制,等等。
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那些巨人们才开始把这些价值建立为西方人的价值观。
(最重要根据材料进行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