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人物画线描
皮影线描画

Thanks
沿袭传统戏曲的习惯皮影人物被划分为生旦净末丑五个类别更加特别的是每个人物都由头上身下身两腿两上臂两下臂和两手十一件连缀组成表演者通过控制人物脖领前的一根主杆和在两手端处的两根耍杆来使人物做出各式各样的动作
线描—皮影人物
线描—影人物
引用快乐水晶 的 线描—皮影人物 皮影造型俊俏大方,外轮廓挺拔概括,镌刻精细流畅。沿袭 传统戏曲的习惯,皮影人物被划分为生、旦、净、末、丑五个类 别,更加特别的是,每个人物都由头、上身、下身、两腿、两上 臂、两下臂和两手十一件连缀组成,表演者通过控制人物脖领前 的一根主杆和在两手端处的两根耍杆来使人物做出各式各样的动 作。
铁线描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

铁线描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
本篇文章介绍铁线描的起源,创作人,以及铁线描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和铁线描的艺术特点、铁线描的技法示意图、应用等相关内容。
中国古代人物衣服褶纹画法之一。
线条外形状如铁丝,故名。
是一种没有粗细变化,遒劲有力的圆笔线条,为表现硬质布料重要技法。
清·王瀛:“用中锋圆劲之笔描写,没有丝毫柔弱之迹,方为合作。
”
铁线描的代表人物及其应用:
从绘画作品看,顾恺之、阎立本、李公麟等画家在作品中的勾线,都誉为“铁线描”。
铁线描,适合于绘较为庄重的题材。
方直挺进,行笔凝重,衣纹有沉重之感。
此种描法产生于魏晋隋唐之际,由铁线描钩勒成形的衣纹线条常常稠叠下坠,由铁线描钩勒成形的衣纹线条常常稠叠下坠,有若“曹衣出水”。
用中锋,行笔凝重、圆劲,无丝毫柔弱之迹。
相对于琴弦描显得更粗些。
晋武帝司马炎局部阎立本
其特点是粗细大致均匀,像铁丝一样,坚韧有力。
步辇图局部阎立本
在实际运用中的技巧分析:
这副昭君出塞,冬装质地厚重,如果是高古游丝描绝对衬托不出塞外的严寒气候,配以紧抱着的琵琶展现了人物的优雅和婀娜多姿。
线条人物的表情、姿态相统一,画面显得较庄重、典雅。
先做底稿。
熟宣覆其上描正稿时,可先画脸和手。
注意脸部、手的勾线要圆润、细腻。
接着勾衣服和配件,注意勾衣褶时要使铁线描的特点尽量表现出来。
笔试之中国画中的各种线描类型

笔试之中国画中的各种线描类型线描是中国画的要紧造型手段,安徽招教考试中也有所涉及,在此,结合画家做个简单的线描总结。
(一)铁线描类:无粗细变更1、高古游丝描时期:东晋人物:顾恺之描法:因线条描法形似游丝,故名。
其画法为:用中锋笔尖圆匀细描,用笔多以平稳移动为主,粗细如一,线条变更不大,细而均匀,多为圆转曲线。
顿笔为小圆头状。
此描法适合表示丝绢衣纹圆润流畅飞舞之感,古人多用于描绘文人、学士、贵族、仕少女等。
如顾恺之的《少女史箴图》等。
亦称春蚕吐丝描。
工艺绘画的刺绣、壁画等常用。
2、铁线描时期:初唐人物:阎立本描法:线条外形状如铁丝,是一种没有粗细变更,遒劲有力的圆笔线条,由铁线描钩勒成形的衣纹线条经常稠叠下坠,有假设曹衣出水。
从绘画作品看,阎立本、李公麟等画家在作品中的勾线,都誉为铁线描,比方《步辇图》。
此种描法发生于魏晋隋唐之际。
为表示硬质布料重要技法。
铁线描是用细线表示图案画,比方表示大面积颜色的时候,它不平涂,而是一道接一道地画线,形成平涂的概念,绘画风格比拟粗暴,其绘画方式对后世有非常大妨碍。
3、行云流水描时期:唐人物:吴道子描法:其线条有流淌之感,状如行云流水,故名。
清王瀛说:用笔如云,舒卷自如,似水转折不滞。
李公麟白描《免胄图》中,画面迎风飘动的旗帜和士兵身上软质罩衫,线条流畅,极似此种描法。
明清道释人物画中的细布袈裟多用此法,表示软而弯转的衣纹。
4、曹衣描时刻:北齐人物:曹仲达描法:即为曹衣出水描的简称。
来自于西域的画家曹仲达(或称曹不兴),《图画见闻志》说曹仲达的人物画,衣服褶纹多用细笔紧束,似衣披薄纱,又如刚从水中冒出之感,后人故称曹衣出水。
受印度健陀罗艺术的妨碍,用笔细而下垂,成圆弧状,讲求线之间的疏密排列变更。
此法用笔最宜冷静。
北宋陈用志,明丁云鹏、陈洪授等人作品,系基于此法之开展。
(二)兰叶描类:有粗细变更1、蚂蝗描时期:唐、南宋人物:唐-吴道子、南宋-马和之描法:其线条用笔外形近似蚂蝗(学名水蛭)后人因之命名。
中国工笔人物画白描的研究与分析

中国工笔人物画白描的研究与分析作者:李蕾来源:《神州·下旬刊》2020年第02期摘要:中国画人物的基础造型主要以白描为主,也是中国画特有的表现形式,白描主要以具有书写性的线为主,不单单是一条线,它还有其自己的意义,白描主要靠线的虚实、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等来塑造人物形象并传达出作者的内心情感。
在古代时白描技法就已发展成熟,留下很多名作供后世学习和研究,如吴道子的《八十七神仙卷》、永乐宫壁画等,白描是学好国画的基本功,每条线都蕴涵深刻的意义,值得我们去认真研究与分析。
关键词:白描;虚实关系;技法;性感性一、以线为主的白描造型1、线的主要关系(虚实性、装饰线、结构线、笔顺关系)白描中的线具有虚实性。
在工笔人物画中主要以线的虚实、深浅关系来表现人物的结构,把人物的立体感和结构表现出来。
在何家英的《秋冥》中,从这幅画的整体来看,人物面部的线条要比衣服的线要浅,这样才能表现出人物脸部皮肤的质感和通透感;单就其五官的用线来说,也要细分线的深浅变化。
如画眉毛时,墨色不能都是一样的浓度,要注意墨色浓淡变化,这样画出的眉毛才灵动传神,眼睛、鼻子、嘴的勾线也一样需要注意变化,虚实结合表现出人物的神韵。
画身体结构时要注意线和形体结构的关系,一般来说表现形体结构的线要实。
白描中的线有结构线和装饰线之分。
在作品《秋冥》中,画中女性的背部线条就属于结构线;她抱紧双臂趴在腿上,虽然穿着裙子看不出里面的腿,但是画家通过主观处理把腿和裙子的线条相结合,表现出腿部的存在,因为腿部是立起来的,膝盖处于最高点,必定会产生裙褶,画家利用裙褶来凸显出膝盖。
堆在地上的裙褶很多,不能按部就班的全部画出来,除了与人体结构相关的结构线以外,其他的线可称为装饰线,这需要画家的主观处理,从画面的整体来看画中缺少什么样的线,是横线、竖线、直线、还是曲线?装饰线的主要作用就是使画面看起来和谐统一,不变中求变,对立中求统一,装饰画面的美感。
白描中的线具有笔顺关系和书写性特点。
国画十八种工笔线描技法图文详解

国画十八种工笔线描技法图文详解十八描是中国传统的线描,指古代人物衣服褶纹的各种描法。
明代邹德中《绘事指蒙》载有“描法古今一十八等”。
分为高古游丝描、琴弦描、铁线描等18种。
这18种描法,都是根据历代各派人物画的衣褶表现程式,进行归纳为18种,按其笔迹形状而起的名称。
当然,现代衣褶描法已有所发展,如现在的面料与古有别,在此不作评述。
中国画的白描勾线可分三类:较粗的线条叫琴弦,较细的线条叫铁线,极细的线条叫游丝。
不论采用哪种线描,都突“写”字,使每一条线具有书法气韵。
1)柳叶描柳叶描,线条如柳叶迎风,故名。
因柳叶描似柳叶迎正稿时,先勾头、手部位,再勾衣纹、配件等。
勾正稿时,要风,忌浮滑轻薄,吴道子常用此法。
其特点,行笔雄浑圆全神贯注,一气呵成,且柳叶描的特征要鲜明。
厚,衣纹飘举,很有动感。
先作底稿,再将熟宣纸覆其上。
勾如图《西施浣纱》,画中转身的姿态使画面呈“s”形构图,身上的衣带随风而飘,手挎竹篮,装束简单,天真烂漫的村姑形象栩栩如生。
西施浣纱(柳叶描)2)战笔水纹描它是粗大的减笔,形虽颤颤,可用笔要留而不滑,停而不滞,似水纹流畅之感。
线条特点是节奏感强,留而不滑。
此描法在《姜子牙》中的须发、披风衣部分,使用得最为充分,且恰到好处,将人物坚毅、智慧的性格通过笔端巧妙地表现了出来。
姜子牙(战笔水纹描)3)竹叶描颐名思义,其线描状如竹叶。
一般用中锋来勾勒表现,压力用于线中,且柔而不弱。
在具体使用中,短笔可借用竹叶、芦叶描,长笔则如画柳叶描,但较其要刚,变化也大,如同书法中变错力中锋写之。
此描法主要适用于人物画中较紧身的短打衣、裤,图中孙悟空那灵活、好动的性格处理得妙趣横生,完全适于此描法。
孙悟空(竹叶描)4)减笔描减笔,虽线条概括、简练,但笔简意远,非常耐看。
创作时要切记抓住形体,以最简略之笔写之。
元代马远、梁楷常用此法。
注意线条的起落笔及抑、扬、顿、挫都要清楚可辨,且墨线长而富有变化。
在复描正稿时,运笔要干净利索,一气呵成。
线条明晰,言简意真——白描古装人物工笔画技法

线条明晰,言简意真——白描古装人物工笔画技法以线为表现手段的画法,依靠线本身的刚柔,粗细、巧拙,方圆,疏密等变化来表现各种物象。
同时线条本身也具有一定的抽象审美效果。
白描就整个中国画来讲也是一门独立的艺术,作为工笔白描,一般线形变化不大,细而均匀,为敷色留有余地。
注意:白描是中国画技法名,指单用墨色线条勾描形象而不施彩色的画法;白描也是文学表现手法之一,主要用朴素简练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
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指描绘人物和花卉时用墨线勾勒物象,不着颜色,称为“单线平涂”法。
它源于古代的“白画”。
在文学创作上,“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方法,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绘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我国优秀的古典小说《水浒》、《三国演义》等多用白描的手法;鲁迅的作品,也有许多使用白描手法的范例。
中国工笔画---白描范例白描要求运用极简省的语言,描摹景物的特征,反映作者的感情。
如鲁迅《故乡》的开头:“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寥寥数语,几笔勾勒,不但将故乡的深冬阴晦天色笼罩的原野,尽收笔底;而且字里行间,表露了蕴含在作者内心深处的深沉的悲凉。
白描手法用于叙事,使人感到线条明晰,言简意真。
绘画中的白描,如《儒林外史》写范进看中举的报帖:“......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
......”.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惟妙惟肖地描写了事态的发展。
用白描手法刻画人物,三言两语就能依风景或环境,间接揭示出人物的外貌、神态、心理活动,使读者如见其人。
如鲁迅笔下的孔乙己,“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这些描写,犹如用几条墨线,简单几笔,特征显露,尽传神态。
70张经典白描作品,直接收藏!

70张经典白描作品,直接收藏!
头部链接
梁启德,现任广西文学杂志社副社长、美术副编审。
80年代创作了大量的连环画及书籍插图,擅长于人物画创作,作品笔墨浑朴、格调清雅、形象生动,给人以美的享受。
梁启德精心绘画的《古代神话人物白描画谱》其内容都是民众喜闻乐见耳熟能详的中国神话、民间传说中的人物:有始祖神、创业神、英雄神、自然神、爱神、守护神、福神、财神。
这些神话、传说人物丰富多彩,各具性格。
其中有开天辟地造化万物的盘古;有修天造地造人类的女娲;有发明农业和医药的炎帝神农氏;有统治四方,威力无比的黄帝轩辕氏;有神通广大,征服海洋的八仙;有勇敢机智、爱憎分明的孙悟空;有智勇双全、忠义凛然的关公;有禀性正直、不惧邪祟的钟馗;有脍炙人口、优美动人的爱情故事中的角色: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柳毅与龙女、许仙与白娘子;有保护百姓幸福生活的四大天王:风、调、雨、顺;有被尊为护佑人类的动物“四灵”:龙、凤、麒麟、龟。
这些人物及故事呈现出我国古代人民对天地万物的天真美丽而有趣的
艺术想象成为长盛不衰、流传千载的艺术题材。
这些人物经过梁启德的精雕细刻,勾勒得灵妙自然,形态栩栩如生,线条柔美流畅。
梁启德的古代神话人物白描七十六图,正是他基于对中国民俗文化内涵深刻了解的基础上的精心之作。
他笔下的神话人物(或“神”),无一不洋溢着世俗的人情味。
在造型上,着眼于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审美情趣,男性英俊,伟岸、威严,充满阳刚之气;女性窈窕、苗条、端庄,富有阴柔之美;儿童则天真烂漫,稚气可爱。
继续欣赏吧!
梁启德的线描人物,笔势圆转,衣带飘举,颇有“吴带当风”的韵味,线条飘逸、聚散、疏密运用得体,富有美感。
中国古代人物画的艺术特征

中国古代人物画的艺术特征中国古代人物画的艺术特征中国古代人物画是中国绘画的一大门类,它以古代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人物形象为创作题材,描绘各种不同类型的人物形象和情感状态,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以下是中国古代人物画的艺术特征。
一、线条雄健优美中国古代人物画的线条是表现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之一,它通常采用独特的“线描法”,即以笔墨勾勒出人物形象的轮廓和细节,刻画出人物的神情、气质、服饰等细节。
这种线条具备雄健、优美的特点,惟妙惟肖地表现出人物的形态和生动形象。
二、色彩丰富鲜明中国古代人物画在色彩表现上也有独特之处,一般采用纯色法和彩墨法两种技法。
纯色法是将某个颜色运用到整张画面上的一种手法,常常采用红、黄、蓝、绿等纯色,使得画面显得鲜明而富有艺术感染力。
彩墨法是在黑墨中添加颜料,或使用色彩丰富、鲜艳的彩墨,运用不同的色调来表现不同的形象和气氛。
三、表现速度姿态中国古代人物画更加重视人物的速度和姿态的表现,这是中国绘画的一大特色。
古代画家注重用画笔记录人物运动的形态和节奏,如弓箭手拉弓、舞蹈家跃起等,展现出人物的活力和动感,创造出强烈的时空感和气氛感。
四、情感细腻真实中国古代人物画的特点之一是表现人物的感情状态和内心世界。
画家会通过表情、姿态、眼神等方式来表现人物的情感状态,如兴奋、忧愁、愤怒、惊恐。
画家将人物形象塑造的人物形象岿然不动,表现出丰富的感情世界,使人物形象更具生命力和感染力。
总体而言,中国古代人物画的艺术特征鲜明,具有强烈的文化气息和艺术价值,展现出中国古代美学思想和审美理念的独特魅力。
这些独特之处不仅充分展示了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而且对全球艺术文化、美术教育等方面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和启示作用。
中国画人物线描临摹范本

中国画人物线描临摹范本一、引言中国画作为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
其中,人物线描临摹是中国画技法中的一种重要内容。
通过学习和模仿经典的范本,可以提升学生对于中国画人物线描的理解和技巧。
本文将探讨中国画人物线描临摹范本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进行临摹。
二、中国画人物线描临摹范本的重要性1.传承经典:中国画人物线描临摹范本是传承经典的重要途径。
通过临摹经典作品,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古代大师的构图、线条运用和表现手法,从而承载和传承中国传统绘画的精髓。
2.培养观察力:临摹人物线描需要准确观察和把握形体结构、比例关系和线条流动。
通过临摹,可以培养学生对于细节的观察力和敏感性,提高审美能力。
3.提升技巧:通过临摹经典人物线描范本,学生可以从模仿中学习,掌握中国画人物线描的基本技巧,包括轻重缓急、勾描结合、用笔精神等。
这对于学习中国画以及培养个人的艺术创作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中国画人物线描临摹的步骤1.选择范本:首先需要选择一幅经典的人物线描作为临摹的范本。
范本应该具有艺术性和一定的难度,同时适合学生的水平和经验。
2.观察分析:对于选定的范本,学生需要仔细观察和分析,包括人物的姿态、衣着、表情等。
重点关注线条的运用和构图的结构,理解和把握画家的艺术意图。
3.勾勒轮廓:根据观察和分析,使用铅笔或炭笔轻轻地勾勒出人物的轮廓线条。
要注意比例的准确性,尽量按照范本的形体结构进行绘制。
4.补充细节:在勾勒出轮廓之后,可以逐渐补充人物的细节,包括服饰、面部特征、发型等。
需要注意的是线条的流动感和变化,尽量还原范本的艺术效果。
5.强化线条:在绘制过程中可以适当地强化线条的粗细和流动感,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
可以运用不同的线条技法,如勾线、点线、撇捺等,表现出范本中独特的艺术风格。
6.修饰完善:最后,在完成人物线描之后,可以进行必要的修饰和润色。
可以增加一些细节和纹理,使整个作品更加饱满和有层次感。
四、总结与展望中国画人物线描临摹范本的学习对于提升学生的绘画技巧和艺术修养具有重要意义。
《十八描》,初学国画必看的线描技法

《十八描》,初学国画必看的线描技法中国画家以线条勾画物象时所使用的描线方法。
常用于描绘衣纹、云、水。
古代不同时代、不同流派画家所形成的表现方法不同,因而其线条的用笔力度、笔迹形态也各具特点。
明清以来,有人总结不同的勾线方法,归纳为十八种,称为“十八描”。
中国画的线条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线条,它首先具有书写性。
中国画和中国书法的同源性体现在线条表现的一致性上,一条线画出,应具有虚实、粗细、轻重、缓急......既有行笔要求,也有线的形态要求,同时还能动地表现了作画者的思想感情。
具体到表达结构,是该虚入还是实入,是该实出还是虚出,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而且,不同的人物性格、年龄,不同的衣服质地,也要采用不同的线条。
1、高古游丝描特点:亦称“春蚕吐丝描”,线条描法形游丝,中锋笔尖圆匀细描,秀劲古逸,故名。
代表作品: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列女仁智图》知识链接:顾恺之,东晋画家,绘画理论家,诗人。
有“才绝、画绝、痴绝”之称。
擅画人物画,并且注重人物神情的描绘,提出"以形写神"、"传神写照尽在阿堵中"的传神理论,对后世影响深远。
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2、琴弦描特点:线条外形平直、挺成,形如琴弦。
此描法适合于表现丝绢质地垂降衣纹。
代表作品:唐张萱《捣练图》,周昉《簪花仕女图》唐张萱《捣练图》唐周昉《簪花仕女图》3、铁线描特点:线条外形状如铁丝。
是一种没有粗细变化,粗硬道劲有力的圆笔线条,适合表现硬质布料。
代表作品:元《永乐宫壁画》《永乐宫壁画》局部4、曹衣描特点:用笔细而下垂,成圆弧状,讲求线之间的疏密排列变化。
知识链接:“曹衣出水,吴带当风”曹衣描,又称“曹衣出水”、“曹家样”,曹仲达,北齐画家,他的人物画,衣服褶纹多用细笔紧束,似衣披薄纱,又如刚从水中冒出之感,故称“曹衣出水”“吴带当风”:唐,吴道子,是个道士,又名道玄。
他的人物画笔势圆转,衣服飘举,盈盈若舞,被称作“吴家样”。
北宋八十位神仙线描图,看过的都说好!

北宋八十位神仙线描图,看过的都说好!020艺术观察《朝元仙杖图》武宗元,初名宗道,字总之,河南白波(今河南孟津)人。
官虞部员外郎。
擅画道释人物。
曾为北邙山老子庙以及开封、洛阳各寺观作过大量壁画。
他和李公麟(1049—1106,字伯时,号龙眠居士,庐江郡舒州即今安徽桐城人)称得上是北宋时期最杰出的人物画家。
武宗元白描作品被后人誉为宋代最高成就的代表,有小吴道子之美誉。
北宋推崇道教,宗教画盛行,但传世较少。
今存《朝元仙仗图》,绢本,墨稿,画道教东华、南极两天帝和扶桑大帝率八名武将、十名男仙、六十七名金童玉女前去朝拜道教始祖玄元皇帝的朝圣仪仗。
《古今画鉴》记载:“武宗元,宋之吴生也,画人物行笔如流水,神采活动。
尝见《朝元仙杖图》……”又据《宣和画谱》宋代画家武氏传记载,武宗元曾在宋真宗初年,中选画工左部之长,指挥玉清昭应宫壁画创作。
宋仁宗天圣七年(1029)六月,玉清昭应宫因雷击而引发一场大火,耗时八年建成的长生崇寿殿以及三千六百一十间殿阁楼宇,顷刻变成一堆瓦砾,壁画《朝元仙仗图》亦随之毁于一旦。
据说,旅美华人收藏家王季迁(1907—2003,又名季铨,字选青,别署王迁、己千、王千、纪千,苏州人)之怀云楼所藏此卷《朝元仙仗图》,就是玉清昭应宫壁画存世草稿(俗称“小样”)。
《朝元仙仗图》据说原为北宋宗教画家武宗元(?—1050)给宋都东京(今河南开封)玉清昭应宫所作壁画。
宋真宗赵恒(968—1022)为掩饰对外战争失败的被动局面,以和辽朝(907—1125)进行文化竞争为借口于大中祥符二年(1009)四月十六日在皇城西北天波门外耗费巨资修建玉清昭应宫,除存放“天书”外,还供奉玉皇、圣祖、太祖、太宗的神像。
《朝元仙仗图》(卷首缺武将一名,实只有八十七仙人)。
“帝君居中,体态丰腴,形象端庄;威猛武将前呼后拥,开道压阵;金童玉女,或执旗打幡,或击鼓鸣金,前顾后盼,绰约伊人;天丁力士仙风道骨,潇洒随行。
祥云袅绕,仙乐缥缈。
传统人物十八描

传统人物十八描指中国画家以线条勾画物象时所使用的描线方法。
常用于描绘衣纹、云、水。
古代不同时代、不同流派画家所形成的表现方法不同,因而其线条的用笔力度、笔迹形态也各具特点。
明清以来,有人总结不同勾线方法,归纳为十八种,称为“十八描”。
如明代邹德中在其所作《绘事指蒙》中所述为:(1)高古游丝描;(2)琴弦描;(3)铁线描;(4)曹衣描;(5)兰(柳)叶描;(6)蚂蝗描;(7)枣核描;(8)竹叶描;(9)折芦描;(10)战笔水纹描;(11)行云流水描;(12)钉头鼠尾描;(13)橛头丁描;(14)枯柴描(柴笔描)(15)减笔描;(16)蚯蚓描;(17)橄榄描;(18)混描;此后各家所载均大同小异。
随着中国画的发展,现代画家还创造了许多独特的描法。
传统人物画的表现技法以线描为主,所谓“十八描”即是不同线型的程式化线描,它们大都是中锋用笔。
中国画平面性极强,只有线,没有明暗体积,很容易导致单薄之弊。
传统用笔之所以采用中锋,在于中锋线坚韧浑厚,有助于弥补平面性造型的单薄之力,这是中国画工具材料特殊性能决定的一套合理的艺术形式与成功的技法。
“十八描”绝大部分用于工笔画,写意人物画以减笔描之类宽线条为多,用笔有时会用到偏锋侧锋,并将之扩大为块面,如不讲究笔力,易显扁薄。
现代水墨人物画,有时也有此瑕。
黄宾虹山水浑厚华滋,首先得益于中锋用笔。
汲取其长,用于写意人物画,就是由原来浙派点线面结合的画法中蜕出,强化中锋线条,婀娜刚健、变化多端,讲究笔力、笔势、笔趣和笔法。
线的加强,为“写”的自由度的提升创造了条件。
因为书写是以线条为主的运动,吴昌硕、黄宾虹的写意极致,全在于线条的高质量大魅力。
写意人物画要挥写自如,也必须强化线条的地位与质量,能逐步“写”到极致。
一、高古游丝描中国古代人物衣服褶纹画法之一。
因线条描法形似游丝,故名。
其画法为:用中锋笔尖圆匀细描,要有秀劲古逸之气为合。
《绘事雕虫》:“游丝描者,笔尖遒劲,宛如曹衣,最高古也。
工笔画的十八种线描技法

十八种工笔线描技法十八描是中国传统的线描,指古代人物衣服褶纹的各种描法。
明代邹德中《绘事指蒙》载有“描法古今一十八等”。
分为高古游丝描、琴弦描、铁线描等18种。
这18种描法,都是根据历代各派人物画的衣褶表现程式,进行归纳为18种,按其笔迹形状而起的名称。
当然,现代衣褶描法已有所发展,如现在的面料与古有别,在此不作评述。
中国画的白描勾线可分三类:较粗的线条叫琴弦,较细的线条叫铁线,极细的线条叫游丝。
不论采用哪种线描,都突“写”字,使每一条线具有书法气韵。
1、柳叶描柳叶描,线条如柳叶迎风,故名。
因柳叶描似柳叶迎正稿时,先勾头、手部位,再勾衣纹、配件等。
勾正稿时,要风,忌浮滑轻薄,吴道子常用此法。
其特点,行笔雄浑圆全神贯注,一气呵成,且柳叶描的特征要鲜明。
厚,衣纹飘举,很有动感。
先作底稿,再将熟宣纸覆其上勾。
如图《西施浣纱》,画中转身的姿态使画面呈“s”形构图,身上的衣带随风而飘,手挎竹篮,装束简单,天真烂漫的村姑形象栩栩如生。
西施浣纱(柳叶描)2、战笔水纹描它是粗大的减笔,形虽颤颤,可用笔要留而不滑,停而不滞,似水纹流畅之感。
线条特点是节奏感强,留而不滑。
此描法在《姜子牙》中的须发、披风衣部分,使用得最为充分,且恰到好处,将人物坚毅、智慧的性格通过笔端巧妙地表现了出来。
姜子牙(战笔水纹描)3、竹叶描颐名思义,其线描状如竹叶。
一般用中锋来勾勒表现,压力用于线中,且柔而不弱。
在具体使用中,短笔可借用竹叶、芦叶描,长笔则如画柳叶描,但较其要刚,变化也大,如同书法中变错力中锋写之。
此描法主要适用于人物画中较紧身的短打衣、裤,图中孙悟空那灵活、好动的性格处理得妙趣横生,完全适于此描法。
孙悟空(竹叶描)4、减笔描减笔,虽线条概括、简练,但笔简意远,非常耐看。
创作时要切记抓住形体,以最简略之笔写之。
元代马远、梁楷常用此法。
注意线条的起落笔及抑、扬、顿、挫都要清楚可辨,且墨线长而富有变化。
在复描正稿时,运笔要干净利索,一气呵成。
浅谈中国人物画“线”的发展历程

浅谈中国人物画“线”的发展历程1. 引言1.1 中国人物画“线”的重要性中国人物画中的“线”是绘画中至关重要的元素之一,它不仅是描绘形态的工具,也是表达情感和精神内涵的媒介。
线在中国人物画中有着独特的地位,是传达画家意境和情感的关键之一。
通过线条的变化和运用,画家可以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情感状态、动态感和神韵等。
在中国的传统绘画中,线条被视为最为基本的表现手段之一,它通过细腻的勾勒和疏密有致的安排,传达出了丰富多样的意境和内涵。
中国人物画中的线条不仅是对客观事物形态的描绘,更是画家自身情感与思想的抒发。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线”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能够通过简练的形式展现出丰富的内涵,体现出中国绘画的独特魅力和风格。
在中国人物画中,“线”的运用是关键,它是连接画家和作品之间情感的桥梁,是表现画家审美追求和意境要求的媒介,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1.2 中国人物画线描的特点中国人物画的线描在整个绘画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线描是中国人物画的基础,通过线条的勾勒来表现人物的形态、轮廓和结构,是画家表现形象特征和情感内涵的重要手段。
中国人物画线描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简练而有力。
中国人物画线描注重捕捉人物形态的主体特征,力求用简练而有力的线条表现人物的外貌与神态。
线条简洁清晰,不做过多渲染,却能够准确地描绘出人物的形象。
二、含蓄而富有表现力。
中国人物画线描常常运用寥寥数笔便能勾勒出人物的形象,通过简洁的线条展现出丰富的情感和内涵。
线描的表现力在于其含蓄的意境,让观者在简单的线条之间感受到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情感表达。
三、意蕴悠远。
中国人物画线描注重意蕴的表达,通过线条的运用来传达画家对人物的理解和感悟。
每一笔线条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想,细腻的情感,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立体,让观者能够感受到画家的心灵与人物内心的交流与沟通。
2. 正文2.1 中国人物画线描的起源中国人物画线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彩绘艺术。
传统线描人物临摹 ppt课件

10、宋代,这一时期白描成为人物画历史上一种重要的表现形 式。并且更好的处理了人物和环境的关系。
李公麟 《 五马图》
李唐 《采薇图》
张择端 《 清明上河图》 梁楷 《六祖截竹图》 梁楷 《李白行吟图》
11、元代,以文人画为代表的正统画坛创作上逐渐淡出,而民 间画家却继续前代的人物画传统创作出许多优秀的作品。
传统线描人物临摹
___董晓峰
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审美艺术素养,让学生掌握中 国画线描的技法,重视线条的主要性以及在艺术专业 领域里线的重要性。
教学任务:通过线描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审美艺术素 养,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传统中国画线描的发展 史;学习传统工笔画造型规律、造型形式、造型手 法;对传统线描特点认识、了解、熟悉;深刻体悟 中国画线的独立审美价值。
四 中国人物画线描的起源和演变
1、中国线描人物 画的起源与毛笔 的使用紧密相连。 在新时期时代马 家窑文化的彩陶 上发现的《舞蹈 文样》就有最早 的线描。由此奠 定了中国画以线 造型的基础。
新时期时代
《舞蹈文样》
2、战国的《人物凤帛画》、《人物御龙图》是可见到最早的线 描画作品之一。从用笔上已能看出书法用笔的感觉,线条自由 流畅,力度很强,配合墨色的平涂,有很强的装饰感。
阎 立 本
画走向成
《
熟并达到
步
辉煌的时 期,线描
辇 图 》
程式纷纷
产生并流
传。
阎
立
本
《 历 代 帝 王 图 》
张女 图 》
吴 道 子 《 八 十 七 神 仙 卷 》
8、壁画《观世 音像》是晚唐 时期的作品, 线描紧细,表 现了女性丰满 的身材,造型 准确,富有张 力。
(4)行云流水描:用笔如轻云舒卷、自如似水、转折 柔和、流畅不滞. 明清道释人物画中的细布袈裟多用此 法。
中国画的十八描技法(全)

中国画的十八描技法(全)中国画源远流长,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特有的技法。
其中,勾法是中国画最基础的技法之一,指以笔线勾取物象的外廓,也叫描法,在工笔画中称为线描。
以线造型是中国传统绘画的特色,不管是人物画,还是山水画、花鸟画,都少不了以线勾勒物象。
古代画家把各种线描形式概括成十八种技法,称" 十八描",作为基本程式用于传授线描技法。
当然,十八描并不仅仅是人物画的基本画法,同样也是花鸟画的基本技法。
【游丝描】游丝描又叫高古游丝描,其线条纯用尖圆匀齐之中锋笔尖画出,有起有收,流畅自如,显得细密绵长,富有流动性,画人物如春蚕吐丝,后人也称之为" 春蚕吐丝描 " 。
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女史箴图》所运用的线条,连绵不断,悠缓自然,具有非常均和的节奏感,被认为是典型的游丝描。
后来,曹仲达、李公麟、赵孟頫等人画中的线条,也属这类线描形式。
这种平滑、圆润、流畅、舒展的描法,适合于表现文人学士、贵族妇女、仕女形象等。
【铁线描】用中锋圆劲之笔描写,丝毫不见柔弱之迹,其起笔转折时稍微有回顿方折之意,如将铁丝环弯,圆匀中略显有刻画之痕迹。
在顾恺之、阎立本、李公麟、武宗元等人的作品中,都有"铁线描"的特征。
唐代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中,服饰都用中锋细笔勾勒,顿起顿收,笔势转折刚正,如以锥镂石,唤起挺劲有力之感。
它体现了书法用笔中的遒劲骨力。
这种描法是古代画家表现硬质衣料的重要技法。
【琴弦描】与高古游丝描属同一类型的描法,中锋悬腕用笔,画出的线条比高古游丝描更为粗劲而有韧性,宛若中国古代弹拨乐器的丝弦,五代周文矩擅用此法。
为了强调柔软的丝绸质地的衣纹和垂直飘摆时的姿态,在行笔过程中运用中锋缓慢画出,其线型平直、挺拔,其目的是为了较写实地表现出丝裙的衣褶。
如张萱的《捣练图》、周的《挥扇仕女图》、《调琴啜茗图》中的衣纹裙带的线条,正是琴弦描的典范。
有时画家为了加强某些裙裾部分的重量感,在行笔过程中用笔颤动,结果线条状似莼菜,起到了强化线条粗细变化的作用。
中国画线描十八法

中国画技法名。
古代人物衣服褶纹的各种描法。
明代邹德中《绘事指蒙》载有“描法古今一十八等”。
亦见于明代汪砢玉《珊瑚网》,其中钉头鼠尾作钉头鼠尾描,撅头丁作撅头描,其余同。
可分为:一、高古游丝描:最古老的工笔线描之一,常见于顾恺之的画作。
线条提按变化不大,细而均匀,多为圆转曲线。
顿笔为小圆头状。
二、琴弦描:略比高古游丝描粗些,多为直线。
有写意味道,线用颤笔中锋,线中有停停顿顿的变化,大多为直线的感觉。
三、铁线描:相比琴弦描又粗些,但用笔方硬,是最常见的描法之一。
转折处方硬有力,直线硬折,似铁丝弄弯的形态。
用笔中锋,顿笔也是圆头。
四、混描:基本上是一种写意画法。
先用浓墨皴衣纹,墨未干时,间以浓墨,讲“浓破淡”的墨法变化。
五、曹衣描:即为曹衣出水描的简称。
来自于西域的画家曹仲达(或称曹不兴),其画佛像衣纹下垂、繁密,贴身如出水状,故称“曹衣出水”。
受印度健陀罗艺术的影响,用笔细而下垂,成圆弧状,讲求线之间的疏密排列变化。
六、钉头鼠尾描:任伯年最常用的线描方法。
叶顿头大,而顿时由于大的转笔,行笔方折多,转笔时线条加粗如同兰叶描,收笔尖而细。
七、橛头钉描:秃笔线描,是一种写意笔法,马远、夏圭多用之。
顿头大而方,侧锋入笔,有“斧劈皴”之笔意。
线条粗而有力。
八、马蝗描:马和之用之。
近似兰叶描,顿头大,行笔曲折柔软,但很有力。
九、折芦描:用笔粗,而转折多为直角,折笔时顿头方而大,线多为直线,是一种写意画的线描方法。
梁楷用之。
十、橄榄描:顿头大如同橄榄,元代颜辉等人多用,行笔稍细,但粗细变化亦大。
十一、枣核描:顿头如同枣核状,线条行笔中亦有枣核状的用笔变化。
十二、柳叶描:用笔两头细,中间行笔粗。
十八描中无兰叶描。
柳叶描和竹叶描类似,都是虚入虚出的笔法。
吴道子用之。
十三、竹叶描:与柳叶描类似,也是中间粗两头细。
十四、战笔水纹描:如山水画水纹之画法。
表现薄而褶多的衣纹。
明代唐寅作仕女图多用。
十五、减笔描:指的是马远、梁楷等作大写意用的笔法。
中国绘画——白描的发展(附:50张经典白描画稿)

中国绘画——白描的发展(附:50张经典白描画稿)传统中国画的线描称为白描或白画,特指用毛笔墨线勾勒物象、不着色彩或略施淡墨的画法,
多用于人物、花鸟。
春秋战国时代,楚先王庙、公卿祠堂,多画天地、山川之神,古代圣贤之像。
我国古代丝绸已
有了很大的发展,帛画大概是章服上“画绘之事”派生出来的。
除了战国楚墓出土的两幅帛画(《人物龙凤》及《人物御龙》)外,汉代壁画及魏晋砖画中白
描的技法也是很常见,当时画家已经能熟练的运用各种不同快慢、轻重的线条。
人物画在隋唐绘画中占据主流地位,尤其唐代人物画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已进入中国古代人物
画发展的成熟期。
涌现出大批杰出的画家,如阎立本、吴道子、张萱、周昉等,在中国绘画史上产生了重大的影
响。
宋代画家李公麟把它发展成独立的画种,他的白描如行云流水,变化无穷丰富,有很强的表现
力。
描画在明清后并没有太大的变化甚至势微。
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典人物画线描
【中国古典人物画线描:1】
【中国古典人物画线描:2】
【中国古典人物画线描:3】
【中国古典人物画线描:4】
【中国古典人物画线描:5】
看完了以上的中国古典人物画线描之后,下面就来了解一下关于人物画的知识吧!
中国人物画产生之日起就与中华民族的文化思想、社会生活与时代风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并显现在画家的作品之中,据史料记载,汉代出现宫廷绘画,魏晋南北朝文人是大夫画家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这一时期的中国人物画除佛教题材之外,更多地体现了儒家想象的融入,以教化、劝戒为主要功能和特征顾恺之的《烈女传图卷》就是这样的作品,描绘的是古代宫廷妇女的节义,宣扬的是分拣“女德”。
唐代政局稳定,社会兴盛,文化繁荣,人物画改变了前代烈女、节妇的教化功能,出现了大量以现实生活为主要表现内容的作品,即使是佛教题材的人物画也是对现实生活任务的真实再现,画面出现了生动鲜花的气息。
画家从不同的角度表现出其多姿多彩。
白描人物画的诞生为中国画领域开辟了一条新路,五代石恪、南宋梁楷将水墨人物画发展为减笔和泼墨,是传统人物画有了一个突破性的进展。
纵观中国人物画的发展史,民族文化塑造了民族精神,同样也铸造了中国人物画的内在文化品质,形成了以线条为主要造型手段、笔墨为骨干、色彩为辅的高度高扩传神的人物画表现体系。
历史上产生的各种绘画观念及绘画作品,无不与民族文化之脉博相一致,画家的审美追求及绘画表现,也都不同出呢过度地体现着不同时代的审美风尚和时代精神。
历代人物画作品中,都透露着浓郁的民族文化气息。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