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问题的由来 和发展

合集下载

三农问题历史与现状分析

三农问题历史与现状分析

三农问题历史与现状分析三农问题是指中国农村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

这个问题是中国发展中的重要问题之一,涉及面广,解决起来也相对复杂。

本文将从历史与现状两个方面对三农问题进行分析。

三农问题的历史根源可以追溯到中国的农民传统。

在封建社会中,农民处于社会的底层,受到土地的世袭制度和赋税的压迫,生活贫困,处于社会的边缘。

1840年以后,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农民农田的丧失使农民面临更加严重的困境。

在1949年以前,农业处于经济的核心地位,中国的大多数人口都生活在农村,农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但是受到帝国主义的压迫和封建主义的束缚,农业生产水平低下,农民贫困。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农业为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需要一度遭到忽视,农民地位下降,三农问题恶化。

改革开放以后,三农问题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矛盾之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量农民涌入城市,形成了巨大的农民工群体。

同时,农村农业生产水平低下,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民贫困问题依然存在。

三农问题具有多方面的复杂性,如土地问题、农产品销售问题、农村基础设施问题、农民教育问题等。

土地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问题之一。

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制度限制了土地的流动,使农民无法充分利用土地资源进行农业生产。

此外,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也存在问题,一些农村土地出现闲置和流转难的情况。

同时,农村土地承包期的不确定性也导致农民对土地进行长期投资的积极性不高。

农产品销售问题是三农问题中的另一个重要问题。

由于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导致农产品质量和品牌形象不佳,无法与市场需求相匹配。

此外,农产品的流通渠道不畅,农民难以获得合理的价值回报,导致农民的收入增长缓慢。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也导致了农村的贫困问题。

农村基础设施问题是三农问题的另一个方面。

由于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这种不平衡对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缺乏基础设施也限制了农产品的流通和农民收入的增长。

农民教育问题是三农问题中的重要环节。

三农问题是指什么

三农问题是指什么

三农问题是指什么引言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总称,是指困扰中国农村发展进程的一系列问题。

农业问题、农村问题和农民问题相互交织、相互影响,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本文将从三农问题的定义、成因及主要表现进行阐述。

一、三农问题的定义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总称。

农业问题主要指农业现代化发展滞后,农业科技创新不足,农产品市场化程度低等问题;农村问题主要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农民问题主要指农民收入水平低,农民素质和技能水平较低,农民社会保障不完善等问题。

三农问题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中国长期以来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政策偏向和关注不足。

二、三农问题的成因三农问题的成因主要有:1. 农业现代化滞后中国农业在现代化进程中滞后,农业生产方式和技术水平相对落后。

农民缺乏先进的农业技术和信息渠道,导致农产品产量低下和质量不稳定。

2. 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交通、能源、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3. 农村经济结构单一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大多数农村仍以农业为主导,农民收入主要依赖于农作物种植和畜牧业,缺乏多样化的产业结构。

4. 农民收入水平低农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农村贫困问题突出。

农民的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生产,受农产品价格波动和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影响较大。

5. 农村环境污染严重农村环境问题突出,农业化肥和农药的过度使用导致土壤和水源的污染严重,进一步影响到农产品的质量与安全。

三、三农问题的主要表现三农问题体现在多个方面:1. 农产品市场化程度低农产品的市场化程度不高,农民难以从农业生产中获得合理的利润。

农民的产出无法直接面向市场,而是通过中间环节出售,利润被削减。

2. 农村人口流失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不断加剧,农村人口减少,农业劳动力短缺。

农村老龄化加剧,农村社会发展压力增大。

“三农”问题的由来、现状和对策

“三农”问题的由来、现状和对策

“三农”问题的由来、现状和对策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更是个农民大国(70%的人口是农民)。

所以有农业兴,百业兴;农村稳,天下稳;农民富,国家富的说法。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三农问题被归纳到一起,作为一个整体问题提了出来,引起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近年来,更是成为全党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

本文就目前三农问题的由来、现状和对策思路作一简单介绍。

三农问题的由来建国前后,广大农村实行土地改革,充分满足广大农民群众耕者有其田的要求,调动了农民群众劳动生产的积极性,农业取得了很大成绩,还为国家工业化积累了资金;然而,随之而来的集体化运动,通过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到人民公社的快速演变,破坏了农民土地所有权和劳动自主权,在经社教运动(1963-1965)和文化大革命(1966-1976)等*教育运动之后,农村人口大规模增长,农民生活处于贫困状态,农业生产停滞不前,农村经济发展缓慢,中国三农困境已经大致形成。

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私下分田单干,揭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在全国农村推广安徽小岗村农民包产到户的创造,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中国三农困境才出现转折。

改革的结果,一亩地粮食增加了两百多斤产量,既能满足家庭和集体经济的需要,也能满足国家和城市工业化的需要;到了1984年,中国农民过上了历史上几乎最好的日子。

农村集体有了积累,乡镇企业因此异军突起,农民的非农就业和收入提高,大幅度拉动了城市工业品的需求,使中国改革迅速转向城市,中国经济也处于黄金增长时期。

lOcalhOSt80年代后期,经济改革和*改革出现波动,通货膨胀和*风波相互影响局势复杂,不仅让城市人感到不舒服,农民们更感到不适。

粮食卖不出去,棉花、油料、烟草、麻、茶叶等都积压在农民手里,农民增产不增收;同时,农民还要为县乡基层财政和义务教育承担大部分费用,农民负担沉重浮到面上。

1992年,邓小平南巡谈话,经济改革继续推进,国民经济重新起飞,城市的高速发展,支持了打工经济,一时民工成潮,农民收入有所增加,卖粮难也初步得到缓解。

中国三农问题的由来和发展前景

中国三农问题的由来和发展前景

中国三农问题的由来和发展前景一、三农理论的由来一个国家要实现现代化,从传统的农业国家、农村社会转变为一个现代化国家,都要有一个实现工业化、城市化的过程。

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真正走上快速发展的道路,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以后。

2年来,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

从1978年-2001年,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由3624亿元增长到9434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平均每年递增93%,人均GDP 从379元,增长到743元。

综合国力已经从第14位上升到第6位。

众所周知,我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农村率先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第一个冲破计划经济的束缚,农业生产力得到了大解放,农业生产连年大丰收,到1984年粮食登上8000亿斤的高峰,初步解决了温饱问题。

那几年农民得到了自主和实惠。

农民生活有了极大的改善。

城乡差距缩小了。

那时就提出了农村要进行第二步改革。

但从198年起,我国的城乡战略有所改变,国民经济收入分配的格局又开始向城市倾斜,工作重心又向城市转移。

农村改革的力度削弱了。

198年农业减产,粮食减产7%从此,农村的形势发展,时好时坏,时晴时阴,农村又走上了曲折发展的道路。

80年代后期,中国的一些学者在总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经验和教训的过程中,依据中国的特有国情,把农村问题分析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分别进行研究。

既分析三者的关系,也研究三者各自要解决的问题,初步提出了三农问题的分析框架,作为认识中国实践分析现实问题的理论框架。

经过10多年的实践和宣传,现在已成为中国政界、学界的共识。

三农理论,这是中国特有的,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产物。

在国外没有三农问题的说法,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前也没有。

从已经实现现代化国家的发展轨迹看,一个国家、一个地区要实现现代化,一般都是从农业农村取得资金,取得原始积累,取得农产品(2007,-018,-089%),农产工业原料,然后大办工厂,企业发展工业;而与此同时,农村的劳动力,就大批进入工厂,工厂一般都建在交通要道,工厂聚集起来了,商业、服务业发展起来,城市也就兴起了,大批农业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所以工业化城市化是同步的。

三农问题的历程和出路

三农问题的历程和出路

三农问题的历程和出路一、引言农业、农村和农民的问题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

历史上,中国面临了诸多三农问题,但通过多年的改革开放努力,已实现了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基本现代化,这也为进一步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有力基础。

二、三农问题的历程1.早期的三农问题如今的三农问题,不是新问题,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面临的发展问题也与农业、农村和农民有很大的关联。

当时,中国农业基础薄弱,农民生活水平低下,各种灾害频发,是典型的三农问题。

在党的正确领导下,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解决农民的实际问题。

中国第一次土地改革的实施让农民拥有土地,使农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发展。

同时,中国政府加强了对农村的建设和保障,帮助农民在各种困难中生存下来。

2.改革开放和三农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三农问题也被重新提到了议程中,并且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农村受到了更加广泛和深入的改革,农民收入得到了普遍提高。

其中,土地承包制度的实施,让农民拥有了土地的经营权,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也创造出丰厚的农村经济收入。

同时,也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例如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城镇和农村发展差距日益加大,农民收入增长速度相对较慢,三农问题也成为当时中国发展的重要课题。

3.新时代的三农问题新时代,在中国农村和农民问题更受到重视。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战略性打造下,应对三农问题的主要手段是加强政策指导,使用现代科技,发挥协作和产业链等作用,使乡村经济和社会保障更加多元化。

同时,让农民参与发展的过程,积极推动新型农村政策实施,实现农村从经济到民生的全面发展。

乡村振兴将进一步促进“三农”问题解决。

三、三农问题的出路1.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加强农业现代化是打赢“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

目前,中国的农业现代化还有许多问题,例如生产结构不合理、技术水平低、投入成本高、劳动力短缺等都需要逐步解决。

通过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增长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我国“三农问题”的成因及对策分析

我国“三农问题”的成因及对策分析

我国“三农问题”的成因及对策分析CAIXUN财讯-12-我国“三农问题”的成因及对策分析□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刘淼 / 文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从古至今都非常重视农业问题。

孕育了古代东方的农耕文明。

而把农业问题作为“三农问题”这个概念提出则是近些年的事情。

“三农问题”的产生有其深刻的历史和现实因素。

中国农村人口占大多数,想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三农问题”是必须要解决的事关全局的问题。

“三农问题” 农业农村农民“三农问题”产生的原因(1)历史因素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都是以单一小农经济为主导的。

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农民没有土地所有权,以贵族、地主为代表的统治者从农民那里进行剥削和掠夺。

广大农民处于社会最底层、生活困苦。

中国农业和农民的悲惨生活到新中国成立废除了封建制度,农民分得土地才结束。

(2)轻视农业政策在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对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军事威胁,新中国迫切需要发展重工业,提高国防力量。

可以说从建国以来的经济政策上看,农业相对处于被忽视的状态。

虽然我们政府也认识到农业的基础地位,但是相对于其他行业的发展,农业还是很落后。

(3)农村和农民自身的特点农民最明显的一个特征就是保守,安于现状。

因为农业属于靠天吃饭,收入低且不稳定。

最理想的是满足温饱,一旦发生意外和突发事故大部分农村家庭是承受不住的。

因此,农民是缺乏勇气和创新性的。

不敢于尝试新的东西,新的政策一般难以被接受和推广。

另一方面,农民长期生活在农村,而农村的教育条件普遍落后,农村文盲广泛存在,农民文化素质低。

(4)农村土地制度中国的土地制度经过了多次更迭。

从封建社会的地主土地所有制到推翻了清王朝,中华民国政府提出平均地权,然而这一政策并没有真正落实。

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领导根据地农民分田地,满足了农民想要得到土地的愿望。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实行三大改造,农业得到显著发展。

而后,由于出现了失误,农村人民公社、“一大二公”的形式阻碍了农业发展。

浅析“三农”问题及探究解决“三农”问题的发展路径

浅析“三农”问题及探究解决“三农”问题的发展路径

浅析“三农”问题及探究解决“三农”问题的发展路径摘要:“三农”问题是我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一大阻碍,对于我国即将迈入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三农”问题不仅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影响了农民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稳定发展。

因此,解决“三农”问题已成为我国当前的重要任务。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三农”问题,并探讨解决“三农”问题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三农”问题;农村经济;解决;发展路径一、“三农”问题的原因分析“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我国在实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重大而又复杂的问题[1]。

这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包括历史、制度、经济、社会等多种因素。

第一,历史原因。

在过去的一段历史时期内,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这使得农业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由于历史的积累,我国的乡村经济发展比较落后,人民生活水平也比较低下。

第二,制度原因。

在我国,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都深刻地影响着“三农”的发展。

由于户籍制度制约了农民的流动,使农民不能享有与城镇居民一样的权益。

我国农地制度的不健全,使农地流转受阻,成为制约农业规模化发展的瓶颈。

农村养老保险体系的不完善,导致了农村居民在面对疾病和养老问题时,无法得到有效地保障。

第三,经济原因。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不断降低,对其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同时,在市场竞争与风险并存的情况下,农民收入也存在较大的不确定因素。

第四,社会原因。

由于城乡差距的扩大,农民在教育、医疗、文化等方面的需要无法得到充分地满足,从而造成了农民的贫穷与落后。

在农村,农民的权利往往因不公平、不公正而遭受侵害。

二、解决“三农”问题的发展路径(一)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随着时代的变迁,面临的“三农”问题也在不断变化。

要以新的视角、新的思路,进一步推进农村改革,健全农村基本管理制度,使之与时代相适应。

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继续巩固和健全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障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利,推动土地流转,实现规模经营[2]。

转型经济下的“三农问题”

转型经济下的“三农问题”

转型经济下的“三农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在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在新的经济条件下不断复苏,农民的收入也不断提高,我国农村的面貌也逐步改观,但是我国的不均衡发展战略仍在继续,我国城乡的差距仍在拉大。

时至今日,农业、农民、农村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的首要问题。

一、“三农问题”的由来(一)中国政策是“三农问题”产生的首要原因。

我国的发展战略是不均衡发展战略,不均衡发展战略造成了我国的区域发展不平衡、收入发展不平衡的同时,也造成了行业的发展不平衡。

建国以后,我国为了加速工业化进程,不惜通过工农产品的“剪刀差”和农业税两种形式,从农业中抽取大量的资金发展城市。

与此同时,国家为了发展资金密集型的城市大工业,国家又不得不建立一套排斥农村人口的社会保障体系,使城市二元结构态势逐渐明显。

“城里人”“乡下人”两者之间逐步产生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城市、农村在政策的照顾和社会资源的占有上有了先天的不平等。

(二)中国文化是“三农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

如果非要对我国今日的农民进行褒扬的话,应该有两个词最为贴切:勤劳俭朴、吃苦耐劳。

直到今天,我们还常常听到“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甜”的苦训,他们为了生存,一辈子埋在土里,天天重复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他们从来不会仰起脸来看看前方,欣赏一下美丽的天空,他们经过千年封建思想的洗礼,已经形成了目光短浅、思想保守的典型老农形象。

因而,二十几年改革开放、解放思想的春风至今还没有把他们吹醒,一些腐朽的封建思想仍然束缚着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而形成了今天的三农问题。

二、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一)解决“三农问题”要认清我国现在所处的阶段。

从“三农问题”的成因来看,“三农问题”是政策性问题、是历史性问题,也是传统性问题,因而解决“三农问题”我们不能急功近利,应把他放在历史的长河中,使之与时代的发展阶段相一致,与当今社会经济的发展相协调,做到与时俱进。

现在我们所处的阶段是我们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是更详细地讲是我们处在一个没有完成的工业化中期,处在一个社会发展的转型期,我们正在完成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由以农业为主向以工业服务业为主、由内向型经济向内外向型经济并举的方向转变,在社会文化方面,我们正在完成由单位制向社会制、由农耕文化向工业文化的转变,因而我国正处在一个全面的转型期。

三农考研知识点归纳总结

三农考研知识点归纳总结

三农考研知识点归纳总结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议题。

在考研政治理论中,三农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以下是对三农考研知识点的归纳总结:一、三农问题的基本概念三农问题指的是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石,农民是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三农问题的历史背景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长期以来,农业发展相对滞后,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农民收入水平较低。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农业和农村经济有了长足发展,但城乡差距仍然较大,三农问题依然是制约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瓶颈。

三、三农问题的主要表现1. 农业生产效率不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有待提升。

2.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公共服务体系不完善。

3.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收入差距较大。

4. 农村人口老龄化严重,劳动力结构不合理。

四、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措施1. 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2. 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3. 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渠道。

4.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五、三农问题与国家发展战略的关系三农问题是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基础。

解决三农问题,不仅能够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还有助于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实现社会和谐稳定。

六、三农问题在考研政治理论中的重要性在考研政治理论中,三农问题是一个重要的考点。

考生需要了解三农问题的基本概念、历史背景、主要表现、解决措施以及与国家发展战略的关系,这有助于考生全面掌握政治理论的相关知识。

结束语三农问题是中国社会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对于考研学生来说,深入理解和掌握三农问题的相关知识点,不仅有助于提高政治理论水平,也是对国家发展战略的深刻认识。

希望以上总结能够帮助考生更好地准备考研,为实现个人梦想和国家发展贡献力量。

中国三农政策的历史演变与发展

中国三农政策的历史演变与发展

中国三农政策的历史演变与发展中国的农村问题一直是国家发展中的重要课题,而三农政策就是针对农村问题而制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本文将分析中国三农政策的历史演变与发展,从而深入了解中国农村经济的变革与进步。

一、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的三农政策新中国成立后,农村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和农村经济改革成为三农政策的重要内容。

农村土地改革的实施使广大农民获得土地的所有权和管理权,从而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农业合作化则促进了农村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通过集体经济的方式提高农业生产力。

此外,农村经济改革也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大规模修建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改善了农村的生产条件。

二、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农政策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农村政策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1980年代初期,乡镇企业逐渐兴起,为农民提供了就业机会,有效缓解了农村劳动力过剩问题。

随后,农村改革取得了新的突破,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使农民能够自主经营土地,农业生产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同时,农村信用合作社、合作经济组织等也得到了发展,为农民提供了金融支持和服务。

这一时期的三农政策为农村的经济繁荣奠定了基础。

三、进入新世纪的三农政策进入新世纪后,中国的农村问题更加复杂化,面临着农民收入增长不平衡、农村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等问题。

因此,中国政府提出了一系列的三农政策以应对挑战。

其中,农村土地流转政策的实施为农民提供了更大的发展机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政策帮助农民实现了增收。

此外,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完善,为农民提供了更好的社会保障和福利保障。

四、未来发展方向和挑战目前,中国的三农政策仍然面临许多挑战,比如农村贫困问题、农业现代化的进程等。

因此,未来中国三农政策的发展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的生产条件和生活质量;其次,要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体系,为农民提供更多金融支持;再者,要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推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最后,要加大对农村环境保护的力度,保护农村的生态环境。

三农问题的历史视角

三农问题的历史视角

精品文档供您编辑修改使用专业品质权威编制人: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________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团队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或复制使用后,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全文可编辑,以便您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同时,本团队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资料,如办公资料、职场资料、生活资料、学习资料、课堂资料、阅读资料、知识资料、党建资料、教育资料、其他资料等等,想学习、参考、使用不同格式和写法的资料,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And,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office materials, workplace materials, lifestylematerials, learning materials, classroom materials, reading materials, knowledge materials, party building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三农问题的历史视角引言: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和农夫面临的一系列问题,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存在且持续关注的重要问题。

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的由来、现状及对策一、“三农”问题的由来“三农”问题在近代以来的中国似乎始终存在:中国人口绝大多数是农民,农民居住在农村,主要从事农业,这是中国自近代以来一直为人们所了解和重视的基本国情,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人们都必须从这个基本国情着手。

但是,“三农”问题成为一个特定的理论研究对象,还是20世纪90年代前后的事情。

事情应该追溯到新中国建立初期。

从20世纪50年代中国农村实行“农业合作化”以后,通过建立城乡二元体制,中国现代化开始走上以城市为中心的建设道路。

这一“道路”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农村(主要是农业)为城市工业化提供基本的资金积累,而农村自身则基本置身于现代化建设之外。

然而,由于中国农村实行的人民公社制度只有利于城市以国家的名义剥夺农民,而农民长期无法摆脱贫困,更谈不上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市场有效需求的拉动,到20世纪80年代,国家不得不进行农村体制改革,由家庭土地承包经营制度代替人民公社制度,恢复了农民的财产权利和身份自由,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从而为以城市为中心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新的发展条件,实现了起始于80年代的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起飞。

但是,由于农村家庭土地承包经营制度仍然是以城乡二元结构为前提,仍然是城乡二元结构的一种实现形式,加上其自身的小生产的特性,我国农村、农业理所当然地还要走上曲折发展的道路。

大约从1985年起,中国农业再次出现徘徊,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导致城市工业品市场出现萎缩,以至于城市的建设和改革失去了市场的应有的支撑。

于是,80年代后期,中国的一些学者在总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经验和教训的过程中,依据中国的特有国情,把农村问题分析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分别进行研究,形成了所谓“三农”问题理论框架。

1991年11月29日,中共十三届八中全会通过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第一次将农业、农村和农民并列起来提出问题,表明中共中央接受了这个理论框架。

1992年12月2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在武汉主持召开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四川六省农业和农村工作座谈会上发表讲话,明确地把“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作为一个特定的提法提出来了。

中国三农问题的由来和发展

中国三农问题的由来和发展

中国“三农”问题的由来和发展[摘要] 中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特有的城乡关系和特有的城乡发展路径,产生了中国特有的“三农”问题的理论。

这个理论的形成和运用,对于深入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用以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和对其他国家的问题进行研究,都是很有意义的。

我国“三农”问题总的情况是农业问题已经基本上得到了解决,但农民问题和农村问题还很严重,主要根源还在于计划经济体制下所形成的一套农村、农业政策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

解决农民问題和农村问题,要继续深化农村体制改革,下决心改革户籍制度,改革现有的土地承包制度,改革现有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和乡镇现有的政权体制包括财政体制。

[关键词]“三农”理论产生原因农业农村农民一、“三农”理论的由来众所周知,我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农村率先实行家庭承包制,第一个冲破计划经济的束缚,农业生产力得到了大解放,农业生产连年大丰收,到1984年粮食产出登上8000亿斤的高峰,初步解决了温饱问题。

那几年农民得到了自主和实惠,生活有了极大的改善,城乡差距缩小了。

当时就提出了农村要进行第二步改革。

“三农”理论是中国特有的,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产物。

从已经实现现代化国家的发展轨迹来看,一个国家、一个地区要实现现代化,一般都是先从农业、农村取得资金,取得原始积累,取得农产品、农产工业原料,然后大办工厂、企业发展工业;而与此同时,农村的劳动力就大批进入工厂,工厂一般都建在交通要道,工厂聚集起来了,商业、服务业发展起来了,城市也就兴起了,大批农业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所以工业化、城市化是同步的。

等到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反哺农业,用现代化的农业生产资料(农机、化肥、农药)武装农业,使农业现代化。

与此同时,农村的农民已经成为少数了,在市场的作用下(有些是在政府干预下),农产品价格提高,农民的收入也逐步提高,接近(有的还高于)城市居民收入的水平。

待城市工业发展了,国家财政雄厚了,再反哺农村,对农村进行道路、水利、电力、电讯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使农村也现代化起来,实现城乡一体化。

浅谈我国三农问题

浅谈我国三农问题

浅谈我国三农问题一、我国“三农”问题的成因及现状(一)“三农”问题的形成原因1.宏观经济体制和外部环境改善较慢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源在于宏观经济体制改革缓慢, 特别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成效也远远低于预期, 基本维系在投入多、贡献少的低速低效运营状态中。

国家一方面要投入资源维系国有企业的运营, 另一方面还要安置上千万下岗职工。

当然, 从宏观经济层面上看, 近年来国家税收和外汇储备在增加, 国家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 经济发展取得一定的效果。

但从微观经济层面看,我国多数与“三农”紧密相关的县级财政多年处于极度窘迫状态。

入不敷出, 寅吃卯粮, 甚至长期存在拖欠公务人员工资、水电费的情况,致使国家出台的旨在增加农民收入的政策大都受制于微观层面的财政极度困难而无法兑现。

2.有限的收入是造成农副产品市场低迷的关键我国农副产品市场已持续四年低迷, 许多农副产品的市场价格大大低于生产成本, 造成“谷贱伤农”。

如早籼稻退出保护价收购后, 市场价大幅度下降, 每担仅30~38元, 大大低于生产成本价45元的水平。

此外, 油价上涨使机耕、机播等每亩的成本增加15~20元。

安徽宿州市,全年因油价上涨而增加农业生产成本115亿元,亩均20元。

许多地区出现谁种粮、谁赔钱的状况。

在以粮豆生产为主的黑龙江垦区, 谁承包种植玉米、小麦、大豆, 谁赔钱, 亏损挂账的情况较为普遍, 许多家庭农场拒绝承包。

在部分地区农民弃地而走, 出现较大面积的土地搁荒。

除粮食外, 水果、蔬菜、肉类、禽蛋的价格也长期低迷, 砍树、烂菜、烂果的情况也常见报端。

市场长期低迷的原因何在?关键是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较低, 且对未来预期不佳, 出现无钱消费或不敢消费的状况。

1999年, 我国城镇职工年均工资8346元, 不足1000美元; 城镇居民年可支配收入仅为2749元。

仅有如此低微收入的城镇居民还要面对房改、医改、教育费增加、养老保险、服务费用上涨以及不知何时下岗等种种增支减收的预期, 不紧紧捂住自己的“钱袋子”,行吗? 最近, 有专家测算, 我国目前真正有消费能力的人口为1 亿人。

关于三农的发展史

关于三农的发展史

关于三农的发展史
三农发展史是指中国在农业、农村和农民方面的发展历程。

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三农问题一直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问题。

随着时间的推移,三农问题的发展也经历了不同的阶段。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开始实行土地改革,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民的生产力。

1950年代,国家实行了“高粱代小麦”政策,大力发展粮食生产。

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农村经济逐渐得到了发展。

1960年代初,中国发生了“大跃进”运动,提倡农业集体化,大规模推广人工灌溉和农业机械化,但由于政策不当和技术不成熟,导致农业生产大幅度下降。

此后,国家开始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逐步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

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初,国家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19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加入WTO和市场经济的推进,农业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国家开始大力推行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实行城乡统筹发展,逐步解决了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如农民土地流转等。

当前,三农问题仍然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问题。

国家正在大力推行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农民收入水平,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 1 -。

最新中国三农问题的由来和发展

最新中国三农问题的由来和发展

中国“三农”问题的由来和发展" [摘要] 中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特有的城乡关系和特有的城乡发展路径,产生了中国特有的“三农”问题的理论。

这个理论的形成和运用,对于深入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用以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和对其他国家的问题进行研究,都是很有意义的。

我国“三农”问题总的情况是农业问题已经基本上得到了解决,但农民问题和农村问题还很严重,主要根源还在于计划经济体制下所形成的一套农村、农业政策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

解决农民问題和农村问题,要继续深化农村体制改革,下决心改革户籍制度,改革现有的土地承包制度,改革现有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和乡镇现有的政权体制包括财政体制。

[关键词]“三农”理论产生原因农业农村农民一、“三农”理论的由来众所周知,我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农村率先实行家庭承包制,第一个冲破计划经济的束缚,农业生产力得到了大解放,农业生产连年大丰收,到1984年粮食产出登上8000亿斤的高峰,初步解决了温饱问题。

那几年农民得到了自主和实惠,生活有了极大的改善,城乡差距缩小了。

当时就提出了农村要进行第二步改革。

“三农”理论是中国特有的,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产物。

从已经实现现代化国家的发展轨迹来看,一个国家、一个地区要实现现代化,一般都是先从农业、农村取得资金,取得原始积累,取得农产品、农产工业原料,然后大办工厂、企业发展工业;而与此同时,农村的劳动力就大批进入工厂,工厂一般都建在交通要道,工厂聚集起来了,商业、服务业发展起来了,城市也就兴起了,大批农业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所以工业化、城市化是同步的。

等到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反哺农业,用现代化的农业生产资料(农机、化肥、农药)武装农业,使农业现代化。

与此同时,农村的农民已经成为少数了,在市场的作用下(有些是在政府干预下),农产品价格提高,农民的收入也逐步提高,接近(有的还高于)城市居民收入的水平。

待城市工业发展了,国家财政雄厚了,再反哺农村,对农村进行道路、水利、电力、电讯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使农村也现代化起来,实现城乡一体化。

!!三农问题的由来及发展

!!三农问题的由来及发展
加工制造业的70%,建筑业的80%
农民收入
总体水平低。2009年: 5153元 城乡收入差距大。17175:5153=3.33 地区之间差别大。基尼系数在0.45以上 增长速度变慢。距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 标差距大(农业人均GDP年增8.4%,才 能在2020年达到1500美元);按人均收入 8000元,需要年增长7%。
其一,建国伊始实行的“赶超”战 略 其二,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 其三,二元社会政策是导致三农困境 的核心原因。
4.“三农”的问题本质
①“三农”问题反映的是现代化过程中经济 发展与社会进步之间、国民经济各产业之 间、城市与乡村之间、体力劳动与脑力劳 动之间、农民与其他社会利益主体之间的 非均衡发展关系与矛盾。 ②“三农”问题是传统社会及由传统社会向 现代社会转变过程中的普遍现象,也是必 然现象。 ③从世界各国的情况看,“三农”问题和存 在大量农业人口的农村有必然联系。
四是农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受到限制
鲁迅给生存权的定义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饱, 三要发展”。 生存权是社会权体系中其他权利的基础,人 为生存享受必要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
劳动权 休息权 医疗保健权 受教育权等
“三农”问题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农村市场的潜力最大, 70%的人口在农村 3.4亿家庭户中有2.3亿在农村 农村的需求尚有很大的空间 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与消除通货紧缩 与消费相 关的基础设施投资将不仅刺激农村耐用品消费, 而且会增加农村对现代厨具和清洁用品的需求。 限制农村消费需求的因素
⑥“三农”问题的主要内容和基础是经济问题
5、“三农问题”的基本矛盾与困境
1. “三农问题”的几个基本矛盾
(1)农业机械化和农村过剩人口的矛盾 (2)经济容量和发展需要的矛盾

三农问题的形成原因及对策

三农问题的形成原因及对策

三农问题的形成原因及对策
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指的是在中国现代化进
程中,农业、农村和农民在发展进程中面临的一系列问题。

其形成
原因与社会、历史、经济等多种因素相关。

首先,历史因素是造成三农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国长期的
封建统治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经济结构,使农村经济长期落后,农
民生活贫穷,对现代经济的融入、发展十分困难。

其次,政策不配套也是造成三农问题的原因之一。

在中国的现
代化进程中,政策往往重视城市的发展与建设,而忽视了农村经济
的发展。

此外,也存在政策的执行问题,有些政策并没有得到很好
的实施,也出现过出台了好政策,但基层干部却没能落实的情况。

另外,还有自然灾害造成的因素。

由于中国地域广大,自然灾
害频繁,如旱涝、冰雪灾害等,对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造成了较大
的影响。

对于三农问题的解决,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政府需要实施扶持政策,加强农村土地改革、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创新等方面的工作,实现农村经济的发展与现代化建设。

另外,政府还可以出台居民住房、社会保障等政策,帮助农民
解决生活问题。

同时,社会也可以发挥积极作用,普及科技知识、提高农民文
化素质、加强合作社建设等,提高农民的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

农村经济的发展与现代化建设是必须的,各项政策的配合和实施也是必要的。

只有全社会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才能够有效解决三农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三农问题现状 (一)农业问题—产业化问题
1996年,是中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从此,改变了中国农 产品的供求格局,由长期短缺、供不应求转变为供求平衡、丰年有余 的格局;从此,中国的主要农产品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从此, 中国的农产品由追求数量转变为数量与质量并重、主要追求质量的阶 段;从此,中国的农业生产进人了不仅受资源约束而且也受到市场约束 的阶段。所以说,1996年特大丰收以后,中国的农业发展进人了一个 新的阶段,中国的农村发展进人了一个新的阶段。就保证有效供给这 个主要目标而言已经基本上实现了,或者说,中国的农业问题已经基 本解决了。 农业问题没有一劳永逸地从根本上解决,还潜伏着不稳定的因素, 诸如土地和水资源短缺、农业生态环境恶化、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还 不理想、抗大灾能力不强、农业科技推广系统不健全、农业的产前产 后服务体系也还未建立起来。主要是靠千家万户的小农经济在生产, 劳动生产率、农产品的商品率都很低,离现代化农业的目标还有很大 距离,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中国“三农”问题的由来状 三农问题的形成原因 三农问题的解决途径
湖北省监利县棋盘乡党委书记的李昌平《上总理书》 “我怀着对党的无限忠诚,对农民的深切同情,含着泪水给你写信。我要对 你说的是,现在的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书中写道:在农 村,盲流如“洪水”,负担如“泰山”,债台如“珠峰”,干部如“蝗虫”, 责任制如“枷锁”,政策如“流言”,谎话如“真理”„„。
一、中国三农问题现状
(一)农业问题—产业化问题 建国—改革开放:
粮食供不应求。实践证明,不是我们的党和政府不重视农业,也不是我 们的地不够,更不是我们的农民不会种田,而是人民公社集体劳动、统一经营、 平均分配这套体制不行。
改革开放以来:
从改革开放到1996年,每隔6年有一个特大丰收。 1978年6095亿斤,人均317公斤。 1984年8146亿斤,第一次出现卖粮难。1985年取 消统购,实行粮食合同定购,实际是降低粮价,打击了 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当年粮食减产7%,出现了新的徘徊。 1986年后又调整政策,到1990年农业获得第二个特大丰 收,粮食总产8925亿斤,接近9000亿斤。 1996年突破1万亿斤。2009年10616亿斤 。
中国三农问题现状
4、农民太弱
首先,农民丧失了保护自己的生产资料、耕地、宅基地,甚至房子的权利。 《中国土地》杂志2001年第9期刘田一文说:“近20年内,国家向农民征 用土地约1亿亩,……国家……利用垄断一级市场的制度和征地廉价剪刀差(土 地市场价—征地补偿费之差)总共从农民手里拿走土地资产达2万亿元以上。” 承包的土地,具有生产资料、家庭财产、生活保障三种功能,一个国家或地区 要实现现代化、工业化、城市化,城市规模必然要扩大,都要占用农民的农田。 但是,占用的方式,政府或者企业都是通过等价交换的方式,用地一方以市场 价格买得土地,农民一方卖出土地,得到相应的资金。农民用得到的资金或投 资于二三产业,或到另外的农村购置土地,双方平等自愿,一般都没有以后的 纠纷。 现在民告官的案件日渐增多。2000年农民上访上告的总数第一次超过了城 镇。国土资源部_L半年群众反映征地纠纷的,占上访总量的73%,其中40%的上 访人是诉说征地纠纷问题,这部分上访者中的87%是反映补偿不足、安置不当的 问题。国家信访局2002年受理土地征用的初信初访共4116件,都是农民反映失 地失业的问题。其中浙、苏、闽、鲁、粤五省占41%。农业部的来信来访中2001 年、2002年有关土地征用和流转问题的都在50%以上。其次,组织上的薄弱。 干部、工人是工会会员,老板可以组织工商联合会,还组织各种俱乐部, 温州老板到了北京、成都等地可以组织温州“商会”等等。他们这样做,有自 己的组织可以维护、争取他们自己的权利。但是农民没有属于他们自己如“农 会”这样的组织,所以维护争取他们自己的权利就无从谈起。
中国三农问题现状
2.农民穷
第一,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收人 有了很大的提高,绝大多数人解决了温饱问题,这是历 史上从未有过的。1978年农民人均纯收人134元,2001 年达到2366元,扣除物价因素,每年递增4.6%。应该说, 这是很大的成就、很大的进步。城乡收入绝对值在持续 扩大。由1978年的209.8元增至2007年的9645.4元,30 年间扩大了45.6倍,年均14.1%。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 可支配收入17175元,农村居民收入5153元,相差12022 元。 第二,农民穷苦是相对城市居民比较而言的,是相对我 们的经济成就而言的。从1978一2001年,我国的GDP翻 了三番多,年递增9.35%,但占人口75%的农民并没有得 到相应的实惠。特别是1997年以后,由于农业发展进入 了新阶段,农产品供大于求、销售不畅、价格低迷,农 民的收人增幅逐年下降:1996年9%,1997年4.6%,1998 年4.3%,1999年3.8%,2000年2.1%,2001年实上中国现 在还有62%的农民单靠农业收入。
2000年初,湖北省党委书记李昌平向朱镕基总理 写信提出“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及出 版《我向总理说实话》后,“三农”问题在社会上引 起了广泛反响。中共中央2003年底正式将“三农”问 题写入工作报告。迄今为止,三农问题一直都是社会 的焦点,并逐渐演变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三农问 题的存在严重影响着国民的素质,社会的稳定,及国 家经济的发展。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
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 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 展任务艰巨。
温家宝在200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
解决“三农”问题,仍然是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
三农含义
农业:从事行业—产业政策问题 农村:居住地域—城乡结构问题 农民:主体身份----人权问题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 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 独立描述是指广大乡村区域,只能以种植、养殖生产业 为主,身份为农民的大部分国民的生存状态的改善与产 业发展以及社会进步问题。 系统描述是指21世纪的中国,历史形成二元社会中,城 市现代化,二、三产业发展,城市居民的殷实,受制于 农村的进步、农业的发展、农民的小康相对滞后的问题。 中国的国民经济发展潜力巨大,且不论质的提升,仅从 量上考察,中国的重大经济问题都依赖于农村、农业, 农民问题的突破。 “三农问题”实质是城市与农村发展不同步问题,结构 不协调问题。
中国三农问题现状
3、农民分化
一是职业分化。农民内部的分化从上个世纪80年代实行 家庭经营以后就开始了。首先是职业分化了,已经不是 单一的农民了,1989年我以职业为标准把农民划分为8 个阶层:农业劳动者,农民工,雇工,个体工商户,农 村知识分子,乡企管理者,私营企业主,农村管理者。 这些年农民分化更加迅速了。 二是财产和收入分化。农业户口里有些人已经相当富有, 有的人已经是亿万富翁,有的还很穷。过去在一个公社, 一个生产大队里,大家一起生产,一起生活,收入相差 无几。现在在同一个乡,或一个村里,少数人很富,住 上了别墅式房子, 但大多数人还贫穷,住着平房,相差悬殊。根据国家统 计局调查,2004年,农民年收入600元以下的2.25%; 601--1000元的占6.07%;1001--3000元的占51.37%; 3001--5000元的占25.29%;5001元以上的占15.02%。
陈桂棣、春桃《中国农村调查报告》:
“想象不到的贫穷,想象不到的罪恶,想象不到的苦难,想象不到的无奈, 想象不到的抗争,想象不到的沉默,想象不到的感动和想象不到的悲壮。”
从2000年10月1日开始, 走遍安徽农村,3年后,34万字的长篇报告文学 《中国农村调查》公之于世。在书中他们发出了如上的呼喊。
事实上,二元社会体制本质上反映的是按社会等级高低决定发展的先后顺序、接受各种公共 服务的多寡以及就业的选择机会等。就农民而言,除了土地可算做是有保障的生活来源外, 其他社会公共服务和福利保障少而又少;相反,中国农村多数县乡财政的窘况和供养人员过 多,不仅危机到对农民的公共服务,更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因此可以说,“三农”问题的根 本制度原因是社会等级制度及其思想观念影响下的社会运行机制与运行方式。二元体制的影 响并未完全消除,农村医疗、养老、社会保障制度仍极不完善,政策缺位
三农问题原因分析
二.是经济因素-----二元经济结构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为了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迅速转变成一个先进的工 业国,选择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赶超型工业化战略。由于我国是一个贫穷落 后的农业国,实现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必须通过非经济的强制手段,从农业 中获取工业化所需的资本积累,从1952年到1978年,国家依靠农业积累的资 金达4452亿元左右,年均约171亿元,占国民收入积累额的比重,几乎都在30% 以上。可见,这一战略实施的结果,严重地损害了农业自身的发展,从50年代 后期开始,在工业部门快速发展的同时,农业部门举步维艰,导致城乡经济社 会发展的差距迅速拉大,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特征凸显。 国家工业化发展战略重点、排序和资源配置导向侧重于重工业和城 市,从而导致国民收入再分配向不利于“三农”的方向发展。在计划经济 体制下的主要表现是,政府一方面通过征收农业税直接参与农民收入的分 配,另一方面又以指令性计划形式规定较低的农业产品收购价格和较高的 工业产品供应价格,通过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间接参与农民收入的分配。 改革开放以后,工农业产品价格的扭曲虽有所纠正,农民也从农村制度创 新中得到不少实惠,但在国民经济运行操作层面上,宏观调控仍未能阻止 和扭转农业、农村资源的外流,政府的政策重心依然是工业化和城市化。
中国三农问题现状
(三)农村问题
城市化程度低.
城市化: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 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化以及城 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美国在1840年以前,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到10%, 1860年16.1%,1880年22.7%,到1930年49.1%。1998年 美国的农业人口仅占人口总数的2.36%。 我国的城市化进程长期严重落后于工业化进程。1949年, 由于当时的工业化水平和城市化水平都不高,比较接近: 工业化率为12.57%,城市化率为10.64%,以后逐年拉大。 到1992年,我们的工业化率已达50.60%,但城市化率仅 为27.68%,2000年36.09%,2009年46%。发达国家平均城 市化水平85%.而如果只计算城市中的人口,我们的城市 化水平要低得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