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盐渍化状况与防治措施
浅谈挖我国土壤盐渍化状况与防治措施
浅谈挖我国土壤盐渍化状况与防治措施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工农业的快速发展,土壤盐渍化问题也日益凸显。
土壤盐渍化是指土壤中盐分含量过高,超过作物所能忍受的范围,影响植物正常生长发育的现象。
土壤盐渍化问题对农业生产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需要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我国土壤盐渍化的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气候因素,包括高温、低湿、少雨等;二是地质因素,主要是地下水位高,土壤水分不能顺利排泄;三是人为因素,如过量使用化肥、不规范的灌溉等。
除了这些原因外,还有一些间接因素也会造成土壤盐渍化,比如土地嗜盐性、排水不良等。
针对土壤盐渍化问题,我们应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防治措施。
首先,加强土壤盐渍化监测,了解盐分含量的分布和变化情况,及时发现问题。
其次,合理使用化肥,避免过量施用,特别是氮肥和钾肥,因为它们在土壤中容易形成盐分。
同时,推广有机肥和磷肥的使用,增加土壤的肥力和保肥性,减少土壤盐分的积累。
第三,改善灌溉制度,采用减少盐分累积的灌溉方式,如滴灌、喷灌等。
降低灌溉水中的盐分浓度,避免过量的浇水。
第四,加强土地利用规划,合理布局农田和城市建设,减少土地嗜盐性区域的农业开发,防止盐渍化问题的扩大。
此外,还可以采取生物修复方法,通过引进耐盐植物,修复盐渍化土壤。
最后,政府需要加大对土壤盐渍化问题的支持力度,加强科研力量,推动相关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鼓励农民采取科学的耕种措施,引导他们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减少对土壤环境的污染。
加强农业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科学素养,增强他们对土壤盐渍化问题的认识和防治能力。
总之,土壤盐渍化问题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挑战。
只有我们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加强土壤监测和科研力量,加强农民教育和政府支持,才能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保障粮食安全,并为其他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土壤环境。
浅谈挖我国土壤盐渍化状况与防治措施
浅谈挖我国土壤盐渍化状况与防治措施我国土壤盐渍化是指土壤含盐量过高,导致土壤结构恶化,营养物质累积不良,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盐渍化是我国土地资源面临的严重问题之一,严重影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简要介绍我国土壤盐渍化的状况及防治措施。
首先,我国土壤盐渍化的状况可谓严重。
据统计,全国有24个省区市的土壤有不同程度的盐渍化问题,受影响面积达到7.38亿亩。
特别是在黄河流域和东北地区,盐碱地严重占据了农用地的比例。
土壤盐渍化状况不仅仅是土壤结构的问题,还直接影响到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威胁。
针对土壤盐渍化问题,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的防治措施。
首先,改良土壤的化学性质是解决土壤盐渍化问题的重要方法。
通过施用石膏、石灰等改良剂,可以中和土壤中的盐分,降低土壤的盐碱度,改善土壤结构和通透性。
此外,还可以通过化学解盐的方式,将土壤中的盐分溶解清除,恢复土壤的肥力。
其次,合理施肥是解决土壤盐碱化问题的关键。
过量的施肥会增加土壤中的盐分含量,所以选择合适的施肥量和施肥方式是非常重要的。
可以采用局部施肥、分层施肥等措施,将肥料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减少对土壤的盐分积累。
再次,改变农业水资源的利用方式也是解决土壤盐渍化问题的关键。
合理利用灌溉水资源,减少土壤中的盐分积累。
可以使用地下水、河水、雨水等低盐水源进行灌溉,避免高盐水源对土壤的污染。
此外,还可以采用封层灌溉、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减少水分的蒸发,降低土壤中的盐分含量。
最后,合理选择抗盐碱性作物也是解决土壤盐渍化问题的一种途径。
一些耐盐碱性强、适应性广的作物如盐蓬、碱蓬、碱蓬菜等,可以在高盐环境中生长,稳定农产品供给。
综上所述,我国土壤盐渍化问题严重,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综合运用改良土壤化学性质、合理施肥、优化灌溉方式和选择抗盐碱性作物等措施。
通过科学地管理土壤,减少土壤盐分的积累,为农作物提供更好的生长环境,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大棚土壤盐渍化原因及防治措施
大棚土壤盐渍化原因及防治措施大棚土壤盐渍化是指土壤中盐分过多造成土壤盐分浓度超过作物耐受范围,从而影响植物生长和产量的一种土壤环境问题。
随着大棚蔬菜种植规模的扩大和连作连种的频繁,土壤盐渍化问题日益突出,对蔬菜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了解大棚土壤盐渍化的原因及防治措施,对于提高大棚蔬菜生产的稳定性和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大棚土壤盐渍化的原因1. 土壤盐分积累过多大棚蔬菜生产中,由于常规灌溉、施肥及种植密度过大等因素,土壤中盐分会逐渐积累过多。
盐分积累主要来源于灌溉水和施用的化肥、农药等有机物。
长期以来,过量的灌溉水被蒸发后,土壤中的盐分会不断积累,导致土壤盐分浓度不断增加,从而造成土壤盐渍化现象。
2. 地下水位过高在一些产水地区,地下水位较高,而地下水中的盐分也很高,导致农田土壤中盐分的渗透。
随着灌溉水和降雨水分的进入,地下水位上升,土壤中盐分随之上升,加重了土壤盐渍化的程度。
3. 土壤排水不良在一些地区,土壤排水条件不佳,降雨水和灌溉水不能及时排出,造成土壤中盐分浓度的升高。
土壤中的盐分不能随水分一起排出,导致盐分积累过多而形成盐碱化现象。
4. 土地连作连种在大棚蔬菜种植中,由于土地资源有限,农民无法实行轮作种植,导致土地上植物的根系系统过多地吸收了土壤中的养分,尤其是盐分,加重土壤盐分的浓度。
1. 合理施肥合理施肥是减轻土壤盐渍化的有效方法,可以通过施用有机肥、稻草灰等中和土壤中的盐分,使土壤的盐分浓度得到一定程度的稀释。
2. 科学种植科学合理的种植方案可以减轻土壤盐分的蓄积,采取轮作种植的方法,可以有效减少土壤中的盐分积累,减缓土壤盐渍化的速度。
3. 改进灌溉方式改进灌溉方式是降低土壤盐渍化的重要手段,可采取滴灌、渗灌和喷灌等节水灌溉方式,使灌溉水能够有效地渗透到土壤中,减少盐分的积累。
4. 加强土壤改良加强土壤改良是预防和治理土壤盐渍化的有效途径,可以通过土壤石灰、磷肥等改良措施,调整土壤pH值,提高土壤的缓冲能力,降低土壤盐分对作物的影响。
土地盐渍化的原因以及治理措施
土地盐渍化的原因以及治理措施
盐渍化是一种环境污染现象,也是影响土壤肥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它会导致大量的植物死亡,影响当地农业的发展和植物的生长。
盐渍化的常见原因有:1.长期大面积灌溉,会使氯化物累积或内
部植物摄取吸收过多。
2.气候变化和地质水动力,使含盐大面积土壤
湿度降低,盐分沉淀厚深,铭封土壤表面,减少了水分的吸收,进而
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与发育。
3.地膜的渗漏,导致植物的表土保持一
定的湿度,也就是使含盐蒸发。
4.地方明令禁止农民进行绿肥搬运、
土灰埋藏,也会导致来源不归正常生产活动。
防治盐渍化操作步骤:1.土地复绿,采用抗盐和抗旱植物进行恢复,以强化土壤的抗水溶作用。
2.调节灌溉制度,包括控制灌溉频率、减少灌溉量、控制灌溉距离等。
3.除盐,采用低等蒸馏、电除盐机或
新型技术排出循环土壤中的氯染物。
4.在重点地区开展地表回流机制,以改善地表水位。
5.建立水土休养林,以减少水土流失情况,积极提
高流域表土水分质量。
正确利用地表水和地下水,合理安排土壤营养调节,严格规范有
害废弃物的分类和处理,进行大气治理与水质改善,形成了综合管理
的完整体系,有助于促进土壤健康。
总之,盐渍化问题严重,尤其是当地灌溉水有高盐分,缺乏土壤
改良时,控制的要求尤为苛刻。
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从源头上采
取措施,多措并举,从水文、水质方面以及农艺措施等多种维度,全
面把握发展土地资源,以期达到土壤水质改善和农业生产保护的目标。
盐渍土的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有哪些
盐渍土的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有哪些盐渍土是指土壤中含有过量盐分,从而导致土壤结构疏松、渗透性差、空气和水分含量不足,影响植物生长和农作物产量的一种土壤类型。
盐渍化是由于盐分在土壤中的积累而引起的,主要是由于土壤中的盐分含量过高,或者水分排水不畅,导致土壤内的盐分无法被有效稀释和排除的原因。
盐渍土的原因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自然因素:一些地理环境因素会导致土壤中的盐分含量过高,例如土地高程低,水流通不畅,蓄水面积较大,蒸发量高等都会导致土壤盐分浓度升高。
2.水利工程:水利工程建设中,比如河流的改道、灌溉工程的建设等也会导致土壤盐分浓度升高。
因为水利工程的建设往往需要提高灌溉面积,扩大农田规模,但是没有考虑到水的质量,导致了盐分的积累。
3.土地开垦与耕作:过度的土地开垦和耕作,特别是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和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等化学物质,会导致土壤盐分积累。
为了有效防治盐渍土,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1.合理灌溉:合理灌溉可以减少水分的流失,降低基质中的盐分浓度。
可以采取渗灌、滴灌等技术进行灌溉,减少水分蒸发和流失,避免过量的灌溉。
2.改良土壤结构:通过添加有机物质、石膏等改良剂,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的渗透性和保水性。
3.合理施肥:避免过量施用肥料,特别是盐分含量高的化肥,可以采取合理的肥料配比和施肥时间,避免盐分在土壤中积累。
4.选择耐盐性农作物:在盐渍土地上选择适应盐分的耐盐性农作物进行种植,可以减少盐分对作物的影响。
5.引水排盐:通过引水排盐可以有效降低土壤中盐分的含量。
可以通过提高土地高程、挖掘排水沟渠等措施来加速土壤中盐分的排泄。
6.营养调节:根据土壤盐分的含量,进行钾、钙、镁等营养元素的补充和调节,增强植物对盐分的适应性。
总之,防治盐渍土需要综合考虑土壤管理、水利工程和农业生产等多个方面的因素,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
合理灌溉、改良土壤结构、合理施肥、选择耐盐性农作物、引水排盐以及营养调节等措施的综合应用可以有效地防治盐渍土,提高土壤质量和农作物的产量。
土壤盐渍化的解决方法
土壤盐渍化的解决方法土壤盐渍化是指土壤中钠离子(Na+)和钾离子(K+)的积累过高,导致土壤中盐分浓度超过了作物生长所能承受的极限,影响了植物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土壤盐渍化是农业生产中常见的问题之一,对于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具有严重的影响。
为了解决土壤盐渍化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测定土壤盐分含量:首先需要进行土壤盐分含量的测定,了解土壤中的盐分含量以及盐分组成,这有助于制定正确的治理方案。
2.排除盐源:要想解决土壤盐渍化问题,首先需要停止盐源的输入。
例如,停止使用含盐量高的水源灌溉,尽量避免使用含盐量高的肥料。
3.水分管理:合理的水分管理是解决土壤盐渍化问题的重要措施。
可以通过改善排水条件、进行改良灌溉等方式,减少土壤中盐分的积累。
例如,在盐渍化土壤中,可以进行地下水排除或深压排水,以便将带有盐分的地下水排出土壤外,减少盐分的积累。
灌溉时可以采用滴灌或渗灌等方式,以避免大量水分蒸发而导致盐分浓缩。
4.盐分淋洗:盐分淋洗是一种有效的治理土壤盐渍化的方法。
通过在雨季或适当的时候进行大量的灌溉,使土壤中的盐分随水分被冲走,以降低土壤盐渍化程度。
淋洗水的用量和浓度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5.土壤改良:对于土壤盐渍化问题比较严重的地区,可以采取土壤改良的措施。
例如,添加有机物质或有机肥料,以提高土壤的保水性和团粒性,减少盐分的渗透性。
此外,可以添加石膏或硫酸钙等物质,以帮助盐分结晶并沉积。
6.植物调控:植物调控是一种生化治理的方法,通过选择耐盐植物种植,可以有效减轻盐渍化土壤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耐盐植物具有较强的耐盐性,可以在高盐环境下正常生长。
同时,一些耐盐作物的根系能够分泌物质,帮助土壤中盐分的排出。
7.循环利用:合理利用水资源和充分循环利用农业废弃物也是解决土壤盐渍化问题的方法之一、例如,利用生活污水经过适当处理后进行灌溉,或者利用农业废弃物制作有机肥料,不仅可以减少对清水资源的依赖,还能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质量,减少盐分的积累。
土壤盐渍化状况与防治措施
土壤盐渍化状况与防治措施土壤盐渍化是指土壤中盐分积累过多,超过作物生长所需的范围,导致土壤的盐碱含量过高,对作物生长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盐渍化对于农业生产来说是非常严重的问题。
造成土壤盐渍化的原因包括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例如气候、地下水质、水文条件及灌溉方式等。
针对土壤盐渍化的防治,主要有以下几种措施。
一、水分管理合理的水分管理是预防和治理土壤盐渍化的关键。
在盐渍化严重的地区,应采用合理的灌溉方法,如地下滴灌、地下渗漏等,避免过量的灌溉水渗入土壤中,导致盐分的累积。
并且,要注意地下水位的控制,避免地下水过度上升,将盐分带到浅层土壤。
二、施加有机肥有机肥对于提高土壤的保水性和保肥性具有重要作用。
有机肥的施用可以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的保水能力,减少盐分的累积。
同时,有机肥中所含的有机物质可以与土壤中的盐分发生反应,形成稳定的化合物,减少盐分的活性,从而降低土壤盐分的浓度。
三、改善土壤排水系统改善土壤排水系统是治理土壤盐渍化的重要手段之一、要避免积水情况的发生,避免过剩的灌溉水在土壤中滞留,形成水分蒸发后盐分的累积。
改善土壤排水系统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如增加排水沟、清理排水沟、疏通排水管道等,提高土壤的排水能力。
四、合理选择作物品种合理选择耐盐碱的作物品种是预防土壤盐渍化的重要方法之一、耐盐碱的作物品种具有对盐分的适应性,在高盐碱度的土壤中也能够生长发育。
选择耐盐碱的作物品种可以减少盐分对作物的伤害,提高农业生产稳定性。
五、土地复垦与改良盐渍化已经发生的土地需要进行复垦和改良,以提高土壤的肥力和盐分排除能力。
土地复垦与改良可以采用碱化返灌、改良剂施用、翻耕混盐等方法,将盐分与土壤进行分离,恢复土壤的生产功能。
总之,土壤盐渍化是一个严重影响农业生产的问题,需要采取综合的措施进行治理。
水分管理、有机肥的施用、改善土壤排水系统、合理选择作物品种以及土地复垦与改良等方法都是有效的防治措施。
通过科学合理地防治土壤盐渍化问题,可以提高土壤质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土壤盐渍化改良措施
土壤盐渍化改良措施
土壤盐渍化是一种常见的土壤退化问题,特别在干旱或半干旱地区。
盐渍化会导致土壤中盐分浓度过高,使植物无法正常生长,严重影响农作物产量和土地可持续利用。
为了改良盐渍化土壤,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排盐排水:建设排水系统,以排除土壤中的过量盐分。
通常通过排水沟、渠道和排水井等方式来实现。
确保排水系统通畅,及时排出积水和盐分,防止土壤盐分积累。
2.添加有机物:施用有机物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团聚体,有助于盐分的淋洗和迁移。
有机物也可以提供养分,促进植物生长。
3.调节灌溉:合理调节灌溉量和频率,避免过量灌溉导致土壤盐分积累。
采用滴灌或渗灌等节水灌溉方式,有助于减少土壤盐渍化。
4.盐分平衡:根据土壤盐分情况,选择适合的作物种植。
一些耐盐性较强的作物,如盐碱地水稻、盐碱地小麦等,可以在盐渍化土壤上种植。
5.石灰处理:在适量的情况下,施用石灰可以中和土壤中的盐分,减少盐碱反应。
6.土地休闲:暂时放弃种植,让土地休闲一段时间,有助于盐分的淋洗和分解。
在休闲期间,可以种植一些耐盐性较强的植物来抵抗盐分的累积。
改良盐渍化土壤是一项复杂而持久的任务,需要科学合理地综合运用上述措施,同时根据不同的土壤和环境条件进行调整。
定期监测土壤盐分变化,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改良措施,是确保改良效果的关键。
减轻西北地区土壤盐渍化的措施
西北地区土壤盐渍化是一个严重的生态问题,主要由于干旱、蒸发强烈、地下水位高、不合理的灌溉等原因导致。
为了减轻土壤盐渍化,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合理的灌溉管理:采用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减少灌溉水的浪费,降低地下水位,减少土壤盐分的上升。
2. 改良土壤结构:通过深松、翻耕等措施,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提高土壤的透水性和通气性,有利于盐分的淋洗。
3. 种植耐盐作物:选择耐盐性强的作物品种,如高粱、苜蓿等,这些作物可以在高盐环境下生长,同时还能吸收土壤中的盐分。
4. 生物措施:利用植物根系对盐分的吸收和转运能力,通过种植盐生植物或耐盐植物,如芦苇、碱蓬草等,来吸收和固定土壤中的盐分。
5. 化学改良:使用石膏、硫酸钙等化学物质来改良土壤,降低土壤的盐碱度。
6. 水土保持:通过植被恢复、水土保持工程等措施,减少地表
径流,降低土壤侵蚀,从而减少盐分的积累。
7. 农业结构调整: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发展畜牧业,减少对土地的过度耕作,减轻土壤盐渍化压力。
8. 科学施肥:合理施用化肥,避免过量施肥导致的土壤盐分积累,同时增加有机肥料的使用,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含量。
9. 监测与评估:定期对土壤盐渍化状况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采取措施,防止盐渍化的进一步发展。
通过这些综合措施,可以有效减轻西北地区土壤盐渍化问题,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土壤盐渍化状况与防治措施
土壤盐渍化状况与防治措施土壤盐渍化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区。
由于漫灌和只灌不排,导致地下水位上升或土壤底层或地下水的盐分随毛管水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使盐分积累在表层土壤中,当土壤含盐量太高(超过0.3%)时,形成的盐碱灾害。
目前,世界各地还有相当面积的盐碱地尚未得到改良和利用,而且,随着全球灌溉面积的增大,土壤此生盐渍化有日趋严重的趋势。
根据已有的经验,至少有50%的灌溉土壤发生过次生盐碱化。
1.盐渍土的概念盐渍土(盐碱土)是指土壤中含有钾、钠、钙、镁的氯化物、硫酸盐、重碳酸盐等。
另外青藏高原有硼酸盐,吐鲁番盆地有硝酸盐类;或者是土壤含盐量虽少,但土壤交换性钠占阳离子交换量达到了一定比例。
2. 盐碱地形成条件及原因2.1条件形成盐碱土要有两个条件,一是气候干旱和地下水位高(高于临界水位)地下水都含有一定的盐份,如其水面接近地面,而该地区又比较干旱,由于毛细作用上升到地表的水蒸发后,便留下盐分,日积月累,土壤含盐量逐渐增加,形成盐碱土;二是地势低洼,没有排水出路。
如是洼地,且没有排水出路,在潮湿的天气里,雨水能将盐分冲走而不致造成伤害;但在干热天气,因为灌溉水没有排出,地表形成积水,水遇热而蒸发,留下有害的盐分,盐分积聚的危害足以严重到使作物枯萎而死,寸草不长,形成盐碱地。
2.2原因2.2.1盲目施肥部分菜农对各类肥料在植物生长发育中所起的作用和所产生的影响了解不够全面,盲目使用化肥,忽视有机肥的使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温室的蔬菜施肥水平较高,尤其是一些农户为了追求产量进行过量施肥,一般在周年蔬菜生产中化肥的施用量均达250kg/666.7m2以上,加剧了温室土壤的盐渍化,造成土壤板结、蔬菜根系发育不良,影响了蔬菜生长。
二是忽视有机肥使用和使用未腐熟的有机肥料。
在蔬菜生长期间,有的农户使用未腐熟的有机肥料,由于温室温度高,人粪尿迅速自然分解成各种成分;如硫化物、硝酸盐等一些含盐离子的成份残存于土壤耕层内而导致土壤盐渍化。
土壤盐渍化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土壤盐渍化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土壤盐渍化是指土壤中盐分超标,严重影响土壤肥力的现象,是
造成农作物产量下降的重要因素。
土壤盐渍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人为因素。
许多地方采用的涂施毒性物质过多,或是良化护
理不当,使得土壤中盐分污染严重;
二是气候因素。
热带沙漠气候,连年大量降水不见,使得土壤水
渗透势力差,盐分无法淋失,从而造成土壤盐渍化。
三是自然环境因素。
海岸线附近的土壤,由于其自然的地理因素,易受到海水侵入与吹旋带来的盐分污染。
防治土壤盐渍化的有效措施有如下几点:
一是采用增加土壤有机质的措施,改善土壤的保水性,在养分肥
料投入中,加大腐殖质和生物有机质投入,以增强土壤有机质的质量
和水分释放性;
二是强调消毒良化肥料分开用,有效规避“双重污染”现象发生,减少有毒无机盐的污染;
三是进行施肥的重点防护,例如对容易受潮的地方,有计划的选
择地下水施肥,以减少自然因素的潜在影响;
四是深耕,靠深耕,可以深度脱盐解渍,将尘以深层土壤受潮,
做到有效地运播盐分,避免其在一个位置过多积聚。
从上述可见,有效防治土壤盐渍化必须采取综合性措施,改善土
壤有机质,调整施肥结构,以减轻潜在的自然因素,加强消毒和良化
护理,通过地下水深耕技术的运用,解决实际存在的土壤盐渍化问题,保障粮食稳定,促进农业发展。
土壤盐渍化防治措施有哪些
土壤盐渍化防治措施有哪些土壤盐渍化是指土壤中盐分累积过多,超过了作物对盐分的耐受范围,导致土壤质量下降,作物生长受限的一种土壤问题。
盐渍化对农业生产具有严重影响,因此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土壤盐渍化防治措施:1.改良灌溉水质:选择水质优良、盐分含量低的灌溉水,避免使用含盐量较高的水源。
可以通过淡化处理、蒸馏、净化等方法来改善灌溉水质。
2.调整灌溉方式:采用渗灌、滴灌等节水灌溉方式,减少灌溉水的流失和蒸发,提高灌溉水利用率。
避免使用喷淋灌溉等方式,防止盐分随着水分蒸发沉积在土壤表层。
3.合理施肥:控制施肥量,避免过量施肥引起土壤盐分累积。
选择低盐肥料,并合理配置氮、磷、钾等营养元素的比例,提高作物对盐分的抵抗力。
4.改良土壤结构:通过深翻、翻耕等措施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的渗透性和透气性,有利于盐分排泄和水分循环。
5.增加有机质含量:施用有机肥料能够提高土壤的保水性和团粒结构,减少盐分对作物根系的危害。
6.合理轮作:通过合理的轮作布局,改善土壤的养分结构,减少盐分的积累。
7.选用耐盐作物品种:选择适应盐碱地的耐盐作物品种进行种植,提高作物对盐分的抵抗力。
8.合理排水:根据土壤盐分情况,采取适当的排水措施,排除多余的盐分。
9.植被恢复:通过植物修复来降低土壤盐分含量,如种植盐生植物、耐盐植被等。
10.土壤淋洗:通过大量的清水冲洗和淋洗,将土壤中的盐分冲刷掉。
11.土壤改良剂:施用土壤改良剂可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减轻土壤盐渍化程度。
12.科学管理:科学管理土壤肥力,合理轮作、施肥和喂养作物,调整灌溉措施等,以减少盐分积累。
总之,土壤盐渍化的防治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需要从水质、灌溉、施肥、土壤结构等多个方面入手,采取综合措施来解决问题。
不同土壤盐渍化程度和地区的特点,也需要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防治方案。
土壤盐渍化防治措施
土壤盐渍化防治措施简介土壤盐渍化是指土壤中盐分含量过高,导致土壤中的植物无法正常生长和发育的现象。
土壤盐渍化对农作物产量和质量造成严重影响,是农业生产中常见的问题之一。
为了解决土壤盐渍化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土壤盐渍化防治措施。
措施一:改善排水条件土壤盐渍化通常与土壤排水不良有关。
排水不良导致土壤中的盐分难以排出,从而积累在土壤中。
因此,改善排水条件是有效防治土壤盐渍化的关键措施之一。
培植排水沟在田间种植过程中,可以挖掘排水沟以促进水分的排出。
排水沟的宽度、深度和间距应根据具体土壤和作物情况进行调整,以达到有效排水的效果。
提高土壤通透性改善土壤通透性可以加快水分的下渗和排出,从而减少盐分的积累。
可以通过施加机械改良剂、有机物质和矿物肥料等措施来改善土壤的通透性。
措施二:合理灌溉管理灌溉是农田中盐分积累的一个主要途径。
因此,合理的灌溉管理是防治土壤盐渍化的关键。
控制灌溉水量和频率在灌溉过程中,应根据作物的需水量和土壤的实际情况,合理控制灌溉水量和频率。
避免过量灌溉和频繁灌溉,以减少土壤中盐分的积累。
利用盐分较低的水源在选择灌溉水源时,可以选择盐分较低的水源,以减少土壤中盐分的输入。
措施三:土壤改良土壤改良是改善土壤性质和减少盐分积累的重要措施。
施加有机物质有机物质可以提高土壤的保水性和离子交换能力,从而减少土壤中的盐分积累。
可以施加秸秆、腐熟的堆肥或其他有机肥料来改善土壤性质。
施加石膏或石灰石膏或石灰可以改善土壤的结构,减少盐分的积累。
在土壤表面撒施合适量的石膏或石灰,可以有效改良土壤性质。
措施四:进行适当的农作物轮作农作物轮作是防治土壤盐渍化的一种重要措施。
选择耐盐作物耐盐作物可以在土壤盐分较高的条件下生长。
合理选择耐盐作物进行轮作,可以减少土壤中盐分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休闲期耕作在轮作过程中,要合理安排休闲期耕作。
休闲期耕作可以减少土壤中盐分的积累,并为下一轮作物提供较好的生长环境。
减轻土壤盐渍化的措施
序号
措施
具体描述
1
调整施肥比例
有机肥占棚田作物生育期需求量的65%,化学肥料占30%,微生物肥料占5%。减少含氯、含钠的化学肥料使用,选择如尿素、硝酸钾等不带负成分的肥料。
2
增施有机肥和生物肥
增施绿肥、腐熟堆肥、厩肥等有机肥料,以及生物菌肥,以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降低盐分积累。
10
秸秆还田
将作物秸秆还田,通过其腐解过程吸附土壤中的盐分,并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透气性。
11
大水漫灌与闷棚
在蔬菜拔园后,结合高温闷棚,进行大水漫灌,以水压盐,将盐分带到土壤耕作层以下。
12
合理使用化肥
减少化肥施用量,特别是含氯化肥的使用,选择对土壤盐分影响较小的肥料种类。
3
延长自然降雨淋溶时间
在雨季(如6月下旬至9月底)摘除温室顶部薄膜,利用自然降米等能吸收土壤多余盐分的作物,作为生物除盐的有效方法。
5
灌溉与排水
使用低盐度的灌溉水,如雨水、地下水或淡化水。安装排水系统,排除土壤中的多余盐分。
6
地膜覆盖
在生产季节采用地膜覆盖膜下浇水的方式,减少土表蒸发,减缓土壤深层盐分上升。
7
深耕与土壤改良
定期进行土壤深耕(建议深度35厘米以上),打破犁底层,改善土壤结构。使用石灰、磷酸盐等土壤改良剂,提高土壤肥力和水分保持能力。
8
种植耐盐植物
选择适应高盐度环境的植物进行种植,如枸杞、沙枣等,以减少土壤盐分积累。
9
土地轮作
实施土地轮作制度,使土壤中的盐分散布到更深土层,减少浅层土壤盐分含量。
土壤盐渍化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土壤盐渍化的原因及防治措施土壤盐渍化是土壤中盐分积累过多而导致土壤盐分浓度超过植物生长的耐受范围,从而影响植物生长和土壤生态环境的一种土壤退化现象。
盐渍化的主要原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如气候干旱、地下水位升高、过度灌溉、过量施用盐类化肥等。
为了有效防治土壤盐渍化,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一、土壤盐渍化的原因1.气候干旱:气候干旱是土壤盐渍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气候干旱导致土壤中水分蒸发过快,土壤中的盐分无法被稀释,积累在表层土壤中,从而增加土壤盐分浓度。
2.地下水位升高:地下水位升高会导致土壤中的盐分上升到土壤表层,并随着水分蒸发逐渐沉积在土壤表层,造成土壤盐分浓度升高。
3.过度灌溉:过度灌溉会使土壤中的盐分随着水分上升到土壤表层,特别是在气候干旱的地区,水分蒸发速度快,盐分无法被稀释,容易导致土壤盐渍化。
4.过量施用盐类化肥:过量施用盐类化肥会使土壤中的盐分浓度增加,过多的盐分会积累在土壤中,导致土壤盐渍化。
二、土壤盐渍化的防治措施1.改善排水设施:改善排水设施是防治土壤盐渍化的有效措施之一、加强排水系统建设,避免地下水位过高,减少地下水中的盐分渗入土壤表层。
2.科学施肥:科学合理施用有机肥和无机肥,避免过量施用盐类化肥,避免植物对盐分过敏,减轻盐冲击。
3.选择耐盐植物:根据土壤盐分浓度的情况,选择适合耐盐的植物种植,如盐蒿、盐菊等,提高土壤的植被覆盖率,减少土壤裸露,防止盐分积累。
4.合理灌溉:避免过度灌溉,采取滴灌、喷灌等合理的灌溉方式,减少水分蒸发,避免盐分随水分上升到土壤表层。
5.土壤改良:通过添加石灰、石膏等中和土壤中的盐分,促进盐分向深层土壤排放,减少盐分在土壤表层的积累。
6.盐碱地复垦:对已经发生盐渍化的土壤进行复垦,包括淤泥覆盖、植被恢复、土壤翻耕等措施,帮助土壤逐渐恢复活力,减轻土壤盐碱化程度。
综上所述,土壤盐渍化是一种严重危害土壤生态环境的问题,对于农业生产和植物生长都有不利影响。
土壤盐渍化与治理:学习土壤盐渍化的成因和治理方法
土壤盐渍化治理将更加精细化和信息化
土壤盐渍化治理将更加环保和可持续
• 利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监
• 采用生物、物理和化学等综合措施,
测土壤盐渍化状况
减少化学改良剂的使用
• 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优化土
• 注重生态保护,提高土壤盐渍化治理
壤盐渍化治理方案
的生态效益
土壤盐渍化治理的技术创新
新型改良剂的研发和应用
• 盐分积累过多会影响土壤的结构和性
• 土壤盐渍化影响生态系统稳定,降低
质
生物多样性
• 根据盐分类型和含量,土壤盐渍化可
• 土壤盐渍化对人类健康产生影响,如
分为轻度盐渍化、中度盐渍化和重度盐
高血压、肾脏疾病等
渍化
土壤盐渍化对农业的影响
土壤盐渍化导致农作物生长受抑,产量下降
• 高盐分土壤中,植物吸水困难,导致生长受限
• 盐分对植物生长有毒害作用,影响植物生理活动
• 土壤盐渍化影响农作物产量,降低农业经济效益
土壤盐渍化影响农业生产可持续性
• 盐渍化土壤改良困难,长期耕作可能导致土壤退化
• 土壤盐渍化加剧水资源短缺,影响农业生产
• 土壤盐渍化影响农业生态系统稳定,降低农业生产可持续性
土壤盐渍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土壤盐渍化影响水资源和土壤环境
02
土壤盐渍化成因分析
自然因素导致土壤盐渍化
气候因素
地形和地貌因素
土壤母质和地质因素
• 降水量少,蒸发量大,导致地下
• 低洼地区容易积水,导致地下水
• 土壤母质中盐分含量高,容易导
水中的盐分上升至土壤表面
中的盐分上升
致土壤盐渍化
• 气候干燥,土壤水分蒸发快,盐
土地盐碱化治理措施及其成因是什么
土地盐碱化治理措施及其成因是什么
土地盐碱化不仅对粮食收成不好也会严重影响我们的生产生活,那幺土地盐碱化的成因及其治理措施都有什幺呢,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相关信息,以供大家参考。
1土地盐碱化成因土壤发生盐渍化的原因有四个:
一是在土壤中积聚的盐分不能被淋洗到地下水中去,而是在土壤表层积累;
二是保护地往往经常灌溉,土壤长期处于湿润状态,作物生长旺盛,土壤水分的蒸发量和作物的蒸腾量都很大,促进了盐份向土壤表层积累;
三是超量施肥增加了土壤盐分含量,尤其是氮肥的酸根离子过量,使土壤酸化,又活化了一些阳离子,这些酸根离子和活化了的阳离子随水运动而聚集于土表;
四是多年连作形成的特殊环境,使有益微生物活动受到限制,而有害的细菌却活跃起来,使有益微生物活动受到限制,而有害的细菌却活跃起来,破坏了土壤微生物和无机养分的自然平衡,影响肥料分解。
1土地盐碱化的治理措施一、改良水利
主要从灌溉、排水、放淤、种稻和防渗等几个关键管理入手。
二、改良农业措施
平整土地、改良耕作、施客土、施肥、播种、轮作、间作、套种等方面进行操作,加强农业管理,尽量合理化种植。
三、生物改良
种植耐盐碱的植物,或者是种植牧草、绿肥、造林,尽可能的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
土壤盐渍化状况与防治措施
土壤盐渍化状况与防治措施
1.合理管理灌溉:合理管理灌溉是预防土壤盐渍化的关键。
一方面,要避免过量灌溉和无序灌溉,确保水分迅速排除土壤,并且避免地面和地下水的积聚。
另一方面,要适时进行灌溉,避免土壤过度干燥,保持适当的土壤湿度。
2.改良土壤结构:改良土壤结构是减少土壤盐分积累的关键。
可以通过增加有机质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保水能力和通气性。
此外,通过适当添加石膏、石灰等改良剂,调节土壤的酸碱平衡,降低土壤中盐分的浓度。
3.种植耐盐性作物:选择耐盐性作物种植是一种有效的防治土壤盐渍化的方法。
耐盐性作物如盐草、盐蒿等能够在高盐环境下生长,不仅可以保护土壤,还可以提供农作物产量。
4.合理施肥:合理施肥可以提高土壤中养分的供应能力,减少盐分积累。
一方面,应根据土壤的盐分含量和农作物的养分需求,合理控制施肥量。
另一方面,采用有机肥、生物肥等肥料,提高土壤养分质量。
5.排盐处理:对于严重盐渍化的土壤,可以采用排盐处理来减少土壤中的盐分。
目前常用的排盐方法有冲洗法、改良剂法和旋刨法等。
冲洗法是通过灌溉大量淡水来冲洗土壤,将盐分冲走;改良剂法是通过添加一些化学物质来改变土壤盐分的性质,减少土壤中盐分的浓度;旋刨法是通过机械刨取土壤表层,去除高盐土壤,然后填充新的土壤。
综上所述,防治土壤盐渍化是一个综合治理的过程,需要采取多种措施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采取。
通过合理管理灌溉、改良土壤结构、种植耐
盐性作物、合理施肥和排盐处理等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土壤盐渍化,维护土壤的健康和农作物的产量。
大棚土壤盐渍化原因及防治措施
大棚土壤盐渍化原因及防治措施
大棚土壤盐渍化是指土壤中的盐分积累过多,导致土壤中盐分浓度超过一定的限度,
对作物生长产生负面影响的现象。
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不合理的灌溉管理: 大棚土壤盐渍化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灌溉不合理。
过量灌溉或
不适时灌溉会导致土壤中的水分过多蒸发,水分中的盐分则会残留在土壤中并逐渐累积。
3. 高含盐水源: 如果使用高盐分的水源灌溉,就会导致土壤中的盐分积累过多,从
而引起土壤盐渍化。
针对大棚土壤盐渍化问题,可以采取以下防治措施:
1. 合理施肥: 需要合理调整施肥措施,避免过量施肥和不合理施肥。
合理的施肥可
以提高土壤养分含量,增加土壤对盐分的抵抗力。
2. 调整灌溉管理: 应根据作物的需水量和生长时期合理安排灌溉的时间和水量。
合
理的灌溉管理可以减少土壤中的盐分累积。
3. 改善土壤排水: 需要改善大棚土壤的排水条件,增加排水沟和排水管的设置,以
提高土壤的排水能力,促使盐分快速排出。
4. 使用低盐水源: 尽可能地选择低盐分的水源用于灌溉,减少盐分对土壤的影响。
5. 施用石膏或有机质: 在土壤中施用适量的石膏或有机质可以减轻盐分对土壤的影响,提高土壤的抗盐碱能力。
大棚土壤盐渍化是由于不合理的灌溉管理、土壤排水不良和高含盐水源等原因导致的。
为了防治大棚土壤盐渍化,需要采取合理的施肥、灌溉管理,改善土壤排水,选择低盐水
源以及施用石膏或有机质等综合措施来减轻盐分对土壤的影响,提高土壤的抗盐碱能力。
大棚土壤盐渍化原因及防治措施
大棚土壤盐渍化原因及防治措施
大棚土壤盐渍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2.肥料施用不当:施用过量的有机肥料或化肥,会导致土壤中的无机盐浓度升高,从而造成土壤盐渍化。
肥料中可能含有钠离子,过量施用会导致钠盐积累,进一步加剧土壤盐渍化。
3.大棚栽培长期连作:长期连作会导致土壤中的养分不平衡,使土壤中盐分累积,促使土壤盐渍化的发生。
4.降水不足:降水不足会导致土壤盐分不被稀释,积累过多。
针对大棚土壤盐渍化问题,可以采取以下防治措施:
1.合理管理灌溉水源:选择水质好、盐分低的灌溉水源,避免使用含有过多盐分的水进行灌溉。
采取淋灌和滴灌等节水措施,减少盐分浓度的累积。
2.施用盐分调节剂:在灌溉或施肥过程中使用盐分调节剂,能够有效降低土壤中的盐分浓度。
常见的盐分调节剂有石膏、硫酸铁、硫酸亚铁等。
3.合理施肥:根据土壤和作物需求,进行科学施肥,避免过量施肥。
使用有机肥料进行改良,能够提高土壤的保水能力和养分含量。
4.轮作休闲:避免长期连作,进行轮作休闲,有助于恢复土壤水分平衡和养分平衡,减轻盐分累积的趋势。
5.改良土壤:可以使用生物改良剂、覆盖剂等方式改良土壤,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保水能力和抗盐碱能力。
6.加强管理:加强大棚的管理,及时清除积水和残渣,防止盐分的累积。
定期进行土壤盐分监测,及时调整管理措施。
大棚土壤盐渍化问题是需要长期进行综合管理的,通过科学合理的灌溉和施肥管理,结合土壤改良和合理轮作休闲,可以有效防治大棚土壤盐渍化问题,保证作物的正常生长和产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壤盐渍化状况与防治措施土壤盐渍化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区。
由于漫灌和只灌不排,导致地下水位上升或土壤底层或地下水的盐分随毛管水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使盐分积累在表层土壤中,当土壤含盐量太高(超过0.3%)时,形成的盐碱灾害。
目前,世界各地还有相当面积的盐碱地尚未得到改良和利用,而且,随着全球灌溉面积的增大,土壤此生盐渍化有日趋严重的趋势。
根据已有的经验,至少有50%的灌溉土壤发生过次生盐碱化。
1.盐渍土的概念盐渍土(盐碱土)是指土壤中含有钾、钠、钙、镁的氯化物、硫酸盐、重碳酸盐等。
另外青藏高原有硼酸盐,吐鲁番盆地有硝酸盐类;或者是土壤含盐量虽少,但土壤交换性钠占阳离子交换量达到了一定比例。
2. 盐碱地形成条件及原因2.1条件形成盐碱土要有两个条件,一是气候干旱和地下水位高(高于临界水位)地下水都含有一定的盐份,如其水面接近地面,而该地区又比较干旱,由于毛细作用上升到地表的水蒸发后,便留下盐分,日积月累,土壤含盐量逐渐增加,形成盐碱土;二是地势低洼,没有排水出路。
如是洼地,且没有排水出路,在潮湿的天气里,雨水能将盐分冲走而不致造成伤害;但在干热天气,因为灌溉水没有排出,地表形成积水,水遇热而蒸发,留下有害的盐分,盐分积聚的危害足以严重到使作物枯萎而死,寸草不长,形成盐碱地。
2.2原因2.2.1盲目施肥部分菜农对各类肥料在植物生长发育中所起的作用和所产生的影响了解不够全面,盲目使用化肥,忽视有机肥的使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温室的蔬菜施肥水平较高,尤其是一些农户为了追求产量进行过量施肥,一般在周年蔬菜生产中化肥的施用量均达250kg/666.7m2以上,加剧了温室土壤的盐渍化,造成土壤板结、蔬菜根系发育不良,影响了蔬菜生长。
二是忽视有机肥使用和使用未腐熟的有机肥料。
在蔬菜生长期间,有的农户使用未腐熟的有机肥料,由于温室温度高,人粪尿迅速自然分解成各种成分;如硫化物、硝酸盐等一些含盐离子的成份残存于土壤耕层内而导致土壤盐渍化。
2.2.2 区域内耕作采用长期旱作的连作种植方式,使原来水旱轮作的种植模式被长期的单一旱作连作所替代,在新兴的大棚设施农业中无雨水淋溶,棚内高温,地表水分蒸发量大,盐随毛细管向上被带至地表,使之聚集于土表,土壤溶液中盐分浓度累积偏高而致。
2.1.3 地下水位过高,农田排灌不畅主要为排灌设施老化不匹配,沟渠过浅,排不出、灌不畅,不合理的灌水,以及重复使用耕地周围的水而加快土壤盐渍2.1.4 耕地的熟制负重增加,利用率过频,高度密集利用,有机肥施用锐减等,致使耕地土壤中有机质含量明显衰减,导致了土壤盐渍的侵袭。
3.我国土地盐渍化现状及其危害3.1现状中国也是盐渍土分布广泛的国家,编制中国盐渍土分布图时粗略计算,中国的盐渍土面积约为l.0x108ha,其中现代盐渍土约占37%,残积盐渍土约占45%.潜在盐渍土约占18%。
中国盐渍土分布于辽、吉、黑、冀、鲁、豫、晋、新、陕、甘、宁、青、苏、浙、皖、闽、粤、内蒙古及西藏等19个省区。
按自然地理条件及土壤形成过程,划分为滨海湿润—半湿润海浸盐渍区、东北半湿润—半干旱草原—草甸盐渍区、黄淮海半湿润—半干旱旱作草甸盐渍区、甘新漠境盐渍区、青海极漠境盐渍区及西藏高寒漠境盐渍区等8个分区,用于指导生产实践。
松嫩平原的盐渍土大多属苏打型,土体总含量不算太高,但碳酸根含量高,对植物的危害大,出现不少的斑状光板地。
半漠境内陆盐土主要分布于新疆的准噶尔盆地、甘肃河西走廊、宁夏银川平原和内蒙的河套灌区,呈连片分布。
大部分为氯化物-硫酸盐或硫酸盐-氯化物。
漠境盐土分布于新疆塔里木盆地、吐鲁番盆地和青海柴达木盆地。
这种类型盐土面积大。
土壤积盐量高,盐分表聚明显,地表形成厚且硬的盐结壳。
中国盐渍土主要类型区面积与分布3.2 危害3.2.1造成农作物减产或绝收盐渍土可分为含硫酸盐为主的松盐土和含碳酸盐为主的碱盐土,其对人类活动造成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使农作物减产或绝收,影响植被生长并间接造成生态环境恶化,且能腐蚀损坏工程设施,所造成的损失每年达25.11亿元。
对内蒙河套平原统计,许多灌区每年因盐渍土死于苗期的农作物占播种面积的10%-20%,有的甚至高达,30%以上;黄淮海平原轻度、中度盐渍土就造成农作物减产10%-50%,重度则颗粒无收;而山东省140.06万公顷盐渍化土地中的81.56万公顷耕地,每年因盐渍化造成的经济损失就达,15-20亿元。
3.2.2造成盐渍荒漠化荒漠化已成为全球威胁人类生存最严重的环境问题,它既是一个生态与环境问题,也是一个社会与经济问题,受到国际社会和组织的普遍关注和高度重视。
中国受荒漠化影响的土地面积约为332.7万km2,占国土面积的34.6%,近4亿人口受到土地荒漠化的危害。
盐渍荒漠化属化学作用造成的土地退化,是一种重要的荒漠化类型造成盐渍化的因素很多,主要是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高温干燥、蒸发强烈,使没有植被保护的土地,上升水流占绝对优势,淋溶和脱盐过程微弱,造成土壤普遍积盐,形成大面积盐碱化,特别是不合理的灌溉措施,使次生盐渍化发展尤为迅速,盐渍荒漠化比较集中连片分布的地区有塔里木盆地周边绿洲以及天山北麓山前冲积平原地带、河套平原、银川平原、华北平原及黄河三角洲。
土壤盐渍化的分布以新、蒙、青三省面积最大,依次占土壤盐渍化总面积的46.3%23.0%和18.7%。
三省区分布了土壤盐渍化的88%。
3.2.3对地下水污染土壤次生盐渍化的形成很大程度上给地下水带来诸多影响。
由于地下水超采使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沿渤海、黄海的沙质和基岩裂隙海岸地带,发生海水入侵,在有咸水分布的地区出现咸水边界向淡水区移动。
例如,山东沿海地区由于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涞州湾形成面积为11,400km2的地下水位下降漏斗,其中地下水位在海平面以下的面积为2400km2,1988年漏斗中心地下水位在海平面以下20m,造成涞州湾海水入侵地下水含水层,海水入侵的面积达730.7km2。
山东省的烟台、威海、和青岛市也发生了海水入侵。
地下水位的下降也造成辽宁省大连市、锦州、锦西、营口市,和河北秦皇岛市的海水入侵和水质恶化。
1992年辽宁省海水入侵面积达434km2,秦皇岛市达55.4km2。
在广西省北海市的海城区和涠州岛都曾由于长期超采地下水引起海水入侵,造成水质恶化。
4.治理和利用盐碱地措施实践证明,改良盐渍土是一项复杂、难度大、需时间长的工作,应视各国、各地的具体情况制定措施。
4.1水利改良措施(灌溉、排水、放淤、种稻、防渗等)采取措施降低地下水位,注意排灌工程配套,建立农田林网,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土地盐渍化显著减少、减弱,如黄淮海平原和黄河冲积平原即是很成功的范例。
4.2工程措施与农业措施结合我国传统的农业措施改良技术:起土刮碱、开沟躲碱、蓄淡压碱、增施有机肥料。
建立井沟渠结合的灌排工程系统,合理排灌。
机井灌溉,淋洗土壤盐分,降低地下水位,增加地下库容,起到灌排调蓄等作用;井沟渠结合,加速水盐交换循环,使土壤脱盐淡化。
新疆采用明排为主,明暗排结合,明沟与竖井结合,井排与井灌结合,明沟采用浅密沟系统,深1.5-2米,间距,100-250米,效果良好。
4.3施用土壤改良剂4.3.1采用物理措施,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渗透性。
例如磁化水灌溉、砂掺粘、粘掺砂。
4.3.2采用化学措施,进行碱土改良。
一种是加酸(化学作用),如硫黄、硫酸、硫酸亚铁、硫酸铝等。
碱土加酸后有残留物,同时增加了土壤的盐分。
一种是加钙(代换作用),如石膏、氧化钙、石灰石、磷石膏、煤矸石。
4.3.3采用生化措施。
以生物有机酸为主成份,利用生物化学作用。
由于每一措施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和条件。
因此必须因地制宜,综合治理。
4.4生物改良措施(增施有机肥、种植耐盐植物和牧草、植树造林等)4.4.1增施有机肥料。
盐渍土除了盐渍危害以外,干旱、瘠薄常常制约着农作物生长,并呈现着盐化程度加重,土壤肥力愈低的趋势。
据江苏盐城新泽试验站资料,培肥熟化土壤,表层10-20厘米土壤有机质会计师增到1.5%左右,总孔隙度达到>55%,其中非毛管孔隙度达15%以上,直径>0.25毫米团粒含量在2.5%以上,容重<1.25/立方厘米,可有效地掏土壤返盐。
还有秸秆还田、翻压绿肥牧草,施用风化煤、腐殖酸类肥料等改良盐碱土,都收到脱盐、培肥的较好效果。
通过对植物抗盐机理的深入研究,选取择、引种和培育新的抗盐经济作物、使其适应盐渍土环境。
4.4.2种植耐盐植物。
即使一般作物,在盐渍胁迫下,也有求生存的本领。
表现不同农作物,有不同的抗盐能力。
大棚内的土壤由于不受降雨等自然条件的影响,随着栽培年限的增加,土壤盐渍日趋严重,从而影响大棚蔬菜的产量和品质。
一、大棚内的土壤盐渍化的原因:1、大棚内的土壤因不受降雨条件的影响,土壤中地盐分不能随雨水流失或淋溶到土壤深层中去,而残留在土壤耕层内。
2、大棚栽培,由于灌水次数频繁,使土壤的团粒结构遭到破坏,形成板结层,大孔隙减少通透性变差,盐分不能渗透到土壤深层,水分蒸发后使盐分积累下来。
3、地势低洼,土壤温度大,土壤表层积聚大量的盐分,使土壤板结,盐渍化。
4、化肥施用量过多,使土壤含盐量增加,特别是硝酸铵等化学肥料施用量过大,更容易造成大棚内土壤盐渍化、板结,使大棚内的土壤通透性下降。
5、生施人畜粪尿。
由于大棚内的温度高,人畜粪尿迅速挥发分解后,大量的氨被挥发掉,使一些硫化物、硫酸盐、有机盐和无机盐残留于耕层土壤内,造成大棚内土壤板结、盐渍化。
二、大棚土壤盐渍化的防治措施1、改良土壤质地。
改善大棚内土壤的通透性,降低地下水位,增加大棚土壤的有机质含量。
可采取深播的办法,把富含盐类的表土翻到下层,把相对含盐量较少的下层土壤翻到上层,可大大减轻盐害。
并结合整地,适量掺砂,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的通透性,活化土壤,提高地温。
2、增施有机肥料。
最好是施用纤维素多(即碳氮比高)的有机肥,可大大增强土壤肥力,这样既利于大棚蔬菜侧根的伸展,增强蔬菜根系吸收养分和水分的能力,又可提高大棚土壤的有机质含量。
3、撤膜淋雨灌水。
利用换茬空隙,撤膜淋雨溶盐或灌水洗盐。
夏熟蔬菜收获后,揭去薄膜,在雨季如有数10天可不盖膜,日晒夜淋,对于消除土壤障碍有显著效果;或在高温季节进行大水温灌,地面盖膜使水温升高,这样不仅可以洗盐,而且还可以杀死病菌与地下害虫,有利下茬蔬菜高产稳产。
4、基肥深施,追肥限量。
用化肥作基肥时要深施,作追肥时尽量“少量多次”最好是将化肥与有机肥混合施于地面,然后翻耕,追肥一般很难深施,故应严格控制每次施用量,宁可增加追肥次数,以满足蔬菜对养分的需要,不可一次施肥过多,造成土壤溶液的浓度升高。
5、提倡根外追肥。
植物主要依靠根部吸收养分,但叶片和嫩茎也能直接从喷洒在表面的溶液中吸收养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