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说课稿 第9课:辛亥革命说课稿
正式稿说课9课辛亥革命

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说课稿设计者:济南外国语学校黄莹一、说教材:(一)内容分析《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第三册第二单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中的一课。
在本单元中占有重要地位,介绍了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本节课辛亥革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第8课《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孙中山早年进行了一系列的革命活动,创办兴中会和同盟会,为继续革命做了充分的准备,下启第10课《中华民国的创建》辛亥革命后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但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开始北洋军阀统治,辛亥革命并未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辛亥革命还起到里程碑的作用。
辛亥革命是20世纪近代中国的第一次历史巨变,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一座重要的里程碑.(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把握辛亥革命的发展进程,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培养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等多方面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创新学习方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通过探究得出自己的结论。
培养学生逐步掌握“论从史出”的历史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历史理解的学科核心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打开了中国社会进步的闸门,是20世纪中国社会的一次巨变。
(2)体会革命先辈们前赴后继的革命精神,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教学重点、教学难点重点: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的统治,结束两千多年的帝制,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是中国社会近代化的里程碑,故将其定为重点.难点:正确评价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虽然取得了很大功绩,但是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开始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资产阶级革命派脱离群众,体现出资产阶级的局限性,所以如何正确评价辛亥革命是难点。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说课稿2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9课辛亥》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9课辛亥》是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中的一篇课文。
本课主要介绍了辛亥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课文内容包括:思想的传播、武昌起义、辛亥的发展、中华民国的成立以及辛亥的历史影响。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辛亥的历史意义,认识辛亥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辛亥这一历史事件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辛亥的过程和影响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内容,理解辛亥的历史意义。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辛亥的背景、过程和影响,掌握辛亥的相关史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辛亥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辛亥的过程和影响。
2.教学难点:辛亥的历史意义。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文献资料等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辛亥相关的历史图片,引发学生对辛亥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自主学习:为学生提供课前预习资料,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辛亥的相关内容,为课堂讨论奠定基础。
3.课堂讲解:教师根据课文内容,详细讲解辛亥的过程、影响和历史意义。
4.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辛亥的过程和影响,总结辛亥的历史意义。
5.课堂交流: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补充。
6.总结提升:教师对学生的讨论发言进行点评,总结辛亥的历史意义和教训。
7.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说课稿

第9课《辛亥革命》说课稿说教材在20世纪的百年历史中,中华民族走了一条漫长曲折的道路,经历了三次巨变,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实现了第一次巨变。
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满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但是胜利的果实却被袁世凯窃取。
本课内容分为两目:第一目:孙中山建立革命党。
这里主要介绍的是孙中山先生早期的革命活动,包括建立兴中会和同盟会,并提出革命理论——三民主义。
第二目:武昌起义。
主要介绍的是辛亥革命的爆发及其历史意义。
说学情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二的学生,经过初一的学习,他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学习方法和问题分析能力。
同时,初中生的感性认识会丰富一些,通过选取适当选取合适的文字资料、图片及影音资料,将其结合在一起运用到课件中,创设情境,使学生进入特定的历史氛围,并引导学生从现有的资料和信息中得出结论,进一步培养学生已有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合作及自我探究的能力。
说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的史实。
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
掌握武昌起义的基本内容,认识辛亥革命的性质和历史意义,正确评价辛亥革命。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回顾前面所学知识导入新课学习(2)运用多媒体手段,通过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引导学生加深对孙中山先生早期革命活动的了解。
(3)创设问题,引导学生合作学习,通过对比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辛亥革命的意义与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观察、独立思考能力,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相关资料图片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2)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革命纲领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说教学过程【自主学习】完成学案自主学习部分,小组长检查组员完成情况【学生展示】学生上台展示学案自主学习部分答案(设计意图:课前让学生通过查找课本完成学案自主学习部分,对本课的知识脉络有一个初步了解,鼓励学生上台展示,增加其自我展示的勇气。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说课稿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辛亥》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辛亥》是学生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一课。
本课主要讲述了辛亥的发生、过程及其历史意义。
教材通过详细的叙述,使学生了解辛亥的背景、经过和结果,认识辛亥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理解辛亥对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意义。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近现代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辛亥作为一个复杂的历史事件,涉及到的历史背景、人物、事件等较为繁多,学生需要通过深入的学习,才能较好地理解。
此外,学生对于辛亥的历史意义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可能缺乏全面的认识,需要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拓展。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辛亥的背景、经过和结果,认识辛亥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理解辛亥对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事件、归纳总结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辛亥的发生、过程及其历史意义。
2.教学难点:辛亥的原因、背景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讲授法、提问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分析历史事件、归纳总结的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文献资料等教学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辛亥的历史场景,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直观感受。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辛亥的历史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知识,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辛亥的发生、过程及其历史意义。
3.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辛亥的原因、背景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4.讲授法: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辛亥的历史意义。
5.提问法:教师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辛亥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历史说课《辛亥革命》说课稿

《辛亥革命》说课设计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我是来自。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辛亥革命》,本课属于课后说课。
学生通过了解孙中山的革命活动和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成立的史实,达到课标要求,即知道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在这一过程中,通过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史料分析等方法,学生既实现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又学习和弘扬了辛亥志士为振兴中华而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
本课面对的是八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他们已具备了一定自学能力,同时活泼好动、好奇心强。
但他们惯于表象思维,分析问题还缺乏深度。
基于这样的学情,以及本课重点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革命纲领和既是重点又是难点的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我对教材进行了大胆整合,进行了以下设计:导入新课:在导入中,介绍1913年江苏第一师范学校举行一次有三百多名中小学生参加的问卷调查,要求学生列举出自己崇拜的人物。
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孙中山先生是中小学生崇拜的人,而且当时的历史人物中名列第一。
那么孙中山先生为什么会受到当时中小学生的崇拜?由此导入新课。
★这样设计导入的目的是通过近百年前当时中小学生们的观点引起现在学生的震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去探究历史史实。
学习新课:在新课学习中,通过对胡锦涛同志《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内容的学习,既串起本课内容,又突破重难点学习本课。
在新课学习之前,首先说明辛亥革命“广义”与“狭义”概念的区别。
一、革命的准备引用《讲话》“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遭受了世所罕见的深重苦难。
”设问,当时中国遭受到了怎样的深重苦难?通过展示时局图、八国联军侵华的图片并结合孙中山的讲话,引导学生思考中国的出路在哪里?★通过这个设计,将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民族危机与辛亥革命的时代背景结合起来,学生实现了从宏观整体上把握历史,用联系发展的观点认识分析历史。
说 课 稿(辛亥革命)

说课稿大家好!我是。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八年级上册《辛亥革命》。
我准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我先对本课进行分析。
【教材分析】《辛亥革命》是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部分第8课。
本课是在学习《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的基础上学习的,也是为后面学习《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爱国运动》作铺垫。
辛亥革命后,中国人民的革命洪流汹涌澎湃,势不可挡,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相继爆发。
辛亥革命从中国人民抗争的角度来讲,它是一次完全意义上的民主革命;从近代化的探索来看,它迈出了近代化探索有实质性的一步。
回顾中国20世纪三次历史性巨变,第一次就是辛亥革命,它也是中国近代化艰难起步进程中的重要环节。
【学情分析】这节课面对的是八年级的学生,八年级学生的兴趣一般都比较广泛,对于历史他们比较感兴趣的。
所以教师要注意通过多种方式增强历史的形象性、生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的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能力依然是比较欠缺,对概念较难理解,所以教学过程中要尽量直观,避免一些深奥的定义,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培养具有团队精神的学习型人才。
【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八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了解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等基础知识。
认识辛亥革命的意义,初步学习收集和整理历史材料,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归纳概括历史信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本课主要综合运用导学、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即,指导学生自学教材内容,制作表格。
组织学生讨论、探究教师提出的问题。
创设活动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弘扬孙中山先生建立中华民国的民主精神,面对起义多次失败不屈不挠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以及为了国家民族的命运可以牺牲自我的奉献精神。
培养学生学习孙中山先生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意识。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辛亥革命》说课稿范文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辛亥革命》说课稿范文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辛亥革命》说课稿范文
同学们现在正处于初二阶段,这是一个初中最为关键的时期。
初中频道为大家准备了八年级历史辛亥革命说课稿范文,欢迎阅读与选择!
一、课标理解:
本课对应的课程标准是: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从课标要求,除了涉及到了解、知道,还要求能够探讨,既有识记层次的要求,又有运用层次的要求,从识记到应用,又必然经历理解这一关。
整个近代史内容中,运用层次的要求仅占全部内容的10%,由此足见本课教学难度较大。
化难为易的关键在于首先要明确并理顺三个层次之间的相互联系与递进关系: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和武昌起义是作为一般了解层次要求提出来的,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是作为运用层次要求提出来的,但如果对前两方面的史实一无所知,那幺探讨也将成为缺乏史实支撑的无源之水。
对于如何开展探讨,要通过学生自己的探讨过程来形成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的认识,教师主要担负引导和参谋的作用,而不能让学生沿着教师给定的思路和结论来展开,使学生的讨论成为既定结论的注释而已。
探讨的落脚点在辛亥革命推动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上,而探讨的方法、角度、途径和手段可以是多元的、丰富多彩的。
《辛亥革命》说课稿

《辛亥革命》说课稿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次历史事件,它标志着中国封建帝制的终结,开启了中国近代政治的新篇章。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对辛亥革命进行详细介绍,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段历史。
一、辛亥革命的背景
1.1 辛亥革命发生的时间和地点
1.2 辛亥革命的导火索
1.3 辛亥革命的前兆
二、辛亥革命的主要内容
2.1 辛亥革命的主要参与者
2.2 辛亥革命的主要活动
2.3 辛亥革命的主要成果
三、辛亥革命的影响
3.1 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3.2 辛亥革命对中国政治的影响
3.3 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四、辛亥革命的启示
4.1 辛亥革命对中国的启示
4.2 辛亥革命对世界的启示
4.3 辛亥革命对当代的启示
五、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
5.1 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
5.2 辛亥革命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
5.3 辛亥革命对中国未来的影响
通过以上内容的介绍,读者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辛亥革命这一重要历史事件,深刻认识其在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从而更好地理解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脉络和历史走向。
八年级历史上册《辛亥革命》(说课稿).doc

八年级历史上册《辛亥革命》(说课稿)澄迈中学蔡笃亮说课内容:人教新版历史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八课《辛亥革命》的内容,本次说课共有五个环节: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是人教新版历史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八课的内容,从属于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部分。
西方列强的侵略给中国带来的后果是双重的,一方面它加重了中国的民族危机,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另- •方面,它给中国的封建制度以猛烈冲击,迫使中国向工业化、资本主义化方向发展。
从此,中国人民开始了追求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斗争与探索。
辛亥革命从中国人民抗争的角度来讲,它是一次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近代化的探索来看,它迈出了近代化探索有实质性的一步。
所以在中国近代史的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上承戊戌变法,下启新文化运动,本课在整个单元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课程标准及教学重点、难点课标要求:引导学生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史上一场影响深远的资产阶级革命,所以我把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确定为本课的重点,结合课标及学生的认知实际,我把本课的难点确定为对辛亥革命成功与失败的的认识。
此外根据课标要求和实际教学需要,我制定了教学的三维目标如下:3、教育教学目标⑴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自主了解孙中山创办兴中会,中国同盟会的成立、领导机构、革命纲领、成立意义,三民主义,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成立等史实,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通过合作探究辛亥革命是成功还是失败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用辩证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运用导学案的教学方式,最先课前给学生发放导学案,指导学生的课前自主学习。
课中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小组竞争、学生互相质疑、补充等方法,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交流学习心得,培养竞争合作意识,从中体会学习的快乐。
人教版初中辛亥革命说课稿

人教版初中辛亥革命说课稿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标志着中国封建帝制的终结和近代民主政治的初步尝试。
在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中,辛亥革命是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
以下是一份针对该主题的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将一起探讨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刻——辛亥革命。
这一事件不仅仅是一次政治变革,更是一次深刻的社会变革,它对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
19世纪中叶以来,西方列强的侵略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清朝政府腐败无能,民众疾苦,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批有识之士开始寻求变革的道路,他们希望通过改革来振兴中华。
接下来,我们要了解的是辛亥革命的导火索。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这是辛亥革命的开始。
起义的直接原因是清政府的铁路国有化政策,这一政策损害了地方商人和民众的利益,引发了强烈的不满和反抗。
武昌起义的成功,迅速激发了全国各地的响应,形成了一场全国性的革命运动。
在辛亥革命的过程中,孙中山先生发挥了重要的领导作用。
他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口号,深入人心。
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思想,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然而,辛亥革命的胜利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在革命过程中,各种势力的角逐,使得局势复杂多变。
清政府的顽固派、立宪派、革命派以及其他各种政治势力,都在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斗争。
这种复杂的政治环境,对革命的进程和结果产生了重要影响。
辛亥革命最终在1912年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清朝的最后一位皇帝宣统帝被迫退位,中华民国成立。
这标志着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宣告结束,民主共和的理念开始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
但是,辛亥革命的胜利并不意味着中国就此走上了繁荣富强的道路。
革命后的政治局势依然动荡不安,各种势力的斗争并未停息。
袁世凯的篡权行为,北洋政府的军阀割据,都使得新生的民国面临着重重困难。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2017年新编)《第9课辛亥革命》(说课稿)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2017年新编)《第9课辛亥》(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第9课辛亥》是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的一节课。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辛亥的发生、经过和影响。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文字和数据,生动地展示了辛亥的历史进程,使学生能够深入了解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辛亥的背景:清朝的衰落、民族危机的加剧、民众反抗运动的兴起。
2.辛亥的过程:武昌起义、各省响应、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
3.辛亥的影响:推翻清朝统治、结束封建帝制、开启共和时代。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历史事件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于辛亥的认识可能较为片面,停留在表面的了解,对于辛亥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和影响可能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和分析问题,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辛亥的发生、经过和影响,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辛亥的理解和评价,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辛亥的发生、经过和影响。
2.教学难点:辛亥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和意义。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史料教学法、合作探讨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文献资料等,生动展示辛亥的历史场景,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体验。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辛亥的相关图片和视频,引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辛亥的发生、经过和影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辛亥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和意义,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
4.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分析,解答学生的疑问。
5.史料分析:让学生分析辛亥的相关史料,培养他们的史料分析能力。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说课稿 第9课:辛亥革命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说课稿第9课:辛亥革命说课稿本次说课的主题是《辛亥革命》。
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四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和作用本节课出自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九课,属于第三单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本课共有两个目标,分别是“革命志士的奋斗”和“武昌起义”,它们之间存在必然联系。
在XXX的领导下,XXX愈挫愈奋,最终爆发了武昌起义,继而中华民国才得以成立。
回顾中国二十世纪三次历史性巨变,第一次就是辛亥革命,它也是中国近代化艰难进程中的重要环节。
本课与前面学到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后面要学的《新文化运动》贯穿起来,形成近代化探索的一条重要历史主线,所以本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课标要求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课内容属于运用层次。
本课教材安排了革命志士的奋斗和武昌起义两个子目的内容。
两项内容之间是相互联系与递进的关系,在掌握辛亥革命基本史实的基础上,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科学的教学目标具有良好的导向和激励作用。
根据新课标要求,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我拟定了如下的三维教学目标:3.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革命志士的奋斗,掌握制作大事年表的基本技能,了解武昌起义的情况,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影响。
2)过程与方法:制作大事年表,了解革命志士的奋斗;通过看图及视频演示,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巧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通过探究活动,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影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知识迁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族革命,了解早期革命者为了赢得革命胜利的牺牲精神,培养学生树立爱国主义情感以及为民族的独立和发展做贡献的精神。
4.重点与难点重点:辛亥革命的整个过程,特别是武昌起义。
辛亥革命是一次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迈出了近代化探索实质性的一步,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辛亥革命说课稿

时间:1911年10月10日晚
武昌起义后全国形势
爆发—武昌起义
北京
背景:
经过:
影响:1.全国十几个省区相继宣告独立;
★武昌
2.清政府陷入完全的孤立境地 . 武昌起义后全国 15个省宣布独立
武昌起义后,各省响应,清政府土崩瓦解
中华民国的成立
上海南京路上悬挂五色旗庆祝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1894年建立兴中会
资 产 阶 级 民 主 革 命
1905年建立中国同盟会 创办《民报》 提出三民主义
1911年领导辛亥革命 1912年建立中华民国
孙 中 山 的 早 期 革 命 活 动
辛亥革命
成功VS失败
性质:是一次伟大的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作用: 最大功绩 ①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 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②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为民族资本主 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对亚非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起到 了重大推动作用
失败原因: 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没有完成反帝反封 建的民主革命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也没 有得到彻底改变。
教法学法
教法简介
情景模拟法、材料分析法、对比教学法
学法简介
小组讨论法 、自主探究法、角色体验法
教学过程
风起云涌——革命的酝酿 惊涛骇浪——革命的爆发
痛定思痛——革命的评价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00年前,以孙中山先生为 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 制制度,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 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深刻的影响力 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变革。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和辛 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学习一代伟人的革命 精神;继承他“唤起民众”“振兴中华” 的伟业;使自己具有“天下兴亡,匹夫有 则”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八年级历史上册_辛亥革命(说课稿)

八年级历史上册《辛亥革命》(说课稿)今天我为大家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的第8课《辛亥革命》。
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四大方面说课。
一、教材分析辛亥革命从中国人民抗争的角度来讲,它是一次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从近代化的探索来看,它迈出了近代化探索实质性的一步。
辛亥革命后,中国人民的革命洪流汹涌澎湃,势不可挡,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相继爆发。
所以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的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新课标要求及教材内容安排新课标对这部分内容的要求如下: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
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课内容属于使用层次。
本课教材安排了孙中山创建革命党和武昌起义两个子目的内容。
两项内容之间是相互联系与递进的关系,在掌握辛亥革命基本史实的基础上,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科学的教学目标具有良好的导向和激励作用。
根据新课标要求,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我拟定了如下的三维教学目标:(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水平了解并概括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情况,引导学生建构辛亥革命的历史轮廓。
(识记理解水平)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分析评价历史事件的水平)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参观虚拟辛亥革命纪念馆,创设活动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了解辛亥革命的基本过程。
通过观察想象当年加入同盟会的仪式,理解辛亥革命的革命纲领;通过列举大事年表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建立的史实。
通过历史图片、文字或表格材料设置问题,促使学生思考问题,探究问题,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历史知识的水平、分析问题的水平、知识迁移的水平和使用史料支持观点的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极继承和弘扬革命先驱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幸福不懈奋斗的精神,培养坚强的意志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学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振兴中华”的高度责任意识,树立为民族的振兴而矢志努力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八年级历史上册《辛亥革命》(说课稿)《辛亥革命》说课稿

八年级历史上册《辛亥革命》(说课稿)各位专家、评委、老师们大家好:我是来自。
今天我进行的是课前说课,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的第8课《辛亥革命》。
我将从说课标、说教材、说三维教学目标、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五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课标课标是我们教学重要依据。
新课标对辛亥革命这部分内容的要求如下: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史实。
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课标中的要求实际上是一个相互联系与递进的关系——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和武昌起义是作为一般了解层次,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是作为运用层次提出。
对于这样的内容要求,学生的探讨必须是在了解辛亥革命的史实这一基础上来展开的。
二、说教材先说一下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实现了近代中国一次历史性巨变,对中国在政治民主化过程中起着伟大的历史作用。
上承戊戌变法,下启新文化运动。
在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课分为孙中山创建革命党和武昌起义两个子目。
在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的指引下,结合学生知识储备,我拟定了如下的教学重、难点:重点:辛亥革命迈出了近代化探索重要的一步,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因此将孙中山创建革命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等辛亥革命的基本史实作为教学重点。
难点:辛亥革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这部分属于运用层面,学生不易理解,因此将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既作为重点,也作为难点。
重难点的突破在教学过程中说明。
三、说三维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并概括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情况,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学生查找相关资料,学会收集整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通过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合作探究的能力、语言表达和运用史料支持观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9课《辛亥革命》说课稿

第9课《辛亥革命》说课稿各位老师、同学,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选自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九课《辛亥革命》。
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辛亥革命》是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中的第二课,辛亥革命结束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本课上承前一课《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下启一课《中华民国的建立》,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二)课标要求及教材内容安排课标对这部分的内容安排如下。
依据课标,本课教材安排了知道萍浏醴起义,安庆、绍兴起义,广西起义,黄花岗起义的基本史事及影响、武昌起义爆发的标志、过程和结果、徐锡麟、秋瑾以及“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英雄事迹、辛亥革命的性质以及意义,这样安排既体现了辛亥革命发展的时序性,又体现了史实之间的逻辑联系。
根据课标要求,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我拟定了如下的三维教学目标:(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了解早期革命志士的奋斗事迹,掌握武昌起义的基本事实,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综合归纳能力。
通过对辛亥革命的性质与历史意义的分析,培养学生能够初步运用唯物史观分析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对辛亥革命的评价,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历史现象的分析、对比,掌握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突出孙中山愈挫愈勇的革命精神,激励学生不怕苦难,努力学习。
在教学目标和教材分析内容的指引下,结合学生知识储备,我拟定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四)教学重难点及依据重点:了解并掌握辛亥革命中的主要人物、事件、时间、地点。
难点:学习并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二、教法学法(一)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年的历史学习,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而且这个阶段的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对于历史他们通常都是十分感兴趣的,因此,要注意增强历史的趣味性、生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9课《辛亥革命》说课稿

第9课《辛亥革命》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辛亥革命》。
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节课进行说明:一、教材分析。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三、教法、学法。
四、教学过程。
五、教学评价。
一、教材分析对本课教材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本课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2、本课与前后知识的联系。
3、本课的主要内容。
本课是八年级上册第8课,属于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
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巨变,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重要环节。
它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主革命,为中国进步打开闸门。
从这个意义上说,可以把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看作是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从而最终结出的硕果。
从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来看,洋务运动的历史功绩为近代化留下的虽然菲薄却又极其珍贵的物质遗产,维新派的历史功绩则为近代化留下了虽然昙花一现却影响深远的政治遗产。
这样,中国早期近代化进程的艰难和曲折,成为呼唤辛亥革命到来的社会要求和强大推动力,而早期近代化的最初成果则为辛亥革命奠定了基础。
辛亥革命后,中国人民的革命洪流汹涌澎湃,势不可挡。
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相继爆发。
因此本课与前后内容环环相扣,紧密相连。
本课分两目:第一目介绍了孙中山创建革命党;第二目介绍了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知识与能力】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情况,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1)搜集有关孙中山的故事或历史资料,了解孙中山一生的革命活动和革命精神。
(课前布置)(2)通过图表,注意对历史知识的比较和联系,比较兴中会和同盟会的建立,同盟会纲领与三民主义之间的关系(通过电脑绘制简表,课件展示)(3)探讨辛亥革命的意义,培养学生学会用辩证的观点评价历史事件。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 辛亥革命【说课】课件共25张PPT

谢谢聆听 请各位老师 批评指正
第三单元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8课本课革对命本先单行元者孙学中习山的重要性 通第 第过91课0本课课辛 中学华亥习民革,国命可的以创建为随后中华民国 相关第的1历1课史学北习洋政起府到的铺黑垫暗作统治用。
教材分析
课标要求
了解武昌起义的史实 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法学法
教学流程
追寻革命足迹
清政府出卖铁路利权给帝国
主义,激起全国人民的坚决
铁路
反对,四川保路运动日益扩
大,湖北的革命团体在同盟
会的推动下,积极准备起义。
1911年10月9日,孙武等 在汉口租界制造炸弹, 不慎爆炸,引来巡捕搜 共进会会长 文学社社长 查。
孙 武 蒋翊武
设计意图:通过史料展示,揭示了武昌起义爆发的必 然性和偶然性,便于学生理解前面系列起义与武昌起 义的联系,避免生硬突兀的教学。
大事都是他说了算,现在咱再也不唯他是从。 路人甲:是的,咱们现在才是国家的主人,有权对自己
国家的事情发表自己的意见。 ......
设计意图:让学生迅速回到”历史现场“,初步感受 辛亥革命的变化,发展学生的时空观念素养。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法学法
教学流程
盛赞革命功绩
“在那时的中国,不把皇帝拉下马,历史就不能前进。 封建制度是社会进步的最大障碍,而帝制又是这种制 度最直接的体现者。革命派以铲除帝制为己任,固然 代表了中国社会的客观要求……”
传承革命精神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法学法
教学流程
我给先辈写寄语
请你写下自己对革命先辈的寄语,学习他们的精神!
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中华民族从 未屈服,无数仁人志士前仆后继,探 求救国救民的道路,进行可歌可泣的 抗争。......今天,我们要开创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新局面,必须大力弘扬 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坚信中华民族 有能力走出一条成功的复兴之路。
辛亥革命说课稿

《辛亥革命》说课稿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八年级上册历史第8课《辛亥革命》。
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五个方面来说课。
一、说教材分析本节课出自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单元第八课,包括孙中山创建革命党和武昌起义两个部分的内容。
西方列强的侵略给中国带来的后果是双重的,一方面它加重了中国的民族危机,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另一方面,它给中国的封建制度以猛烈冲击,迫使中国向工业化、资本主义化方向发展。
184 0年后,中国人民开始了追求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斗争与探索。
辛亥革命从中国人民抗争的角度来讲,它是一次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近代化的探索来看,它迈出了近代化探索有实质性的一步。
辛亥革命以后,中国人民的革命洪流汹涌澎湃,势不可挡,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相继爆发。
所以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的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说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概况,理解中国同盟会的政治纲领和三民主义;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成立,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通过合作与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评价历史问题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通过学习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精神。
三、说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及政治纲领三民主义,中华民国的成立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教学难点是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四、说教学方法1、说教法根据初二学生现有学习负担和课余时间分配,以及从平时教学的实际出发,对辛亥革命的学习以导学案为载体采用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交流学习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同时设计展示版演的环节,目的是最大限度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在课堂上做好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适当点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2、说学法初二学生虽然经过初一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但总体历史知识还是比较薄弱,尤其对抽象的事物较难理解,所以讲课时要注意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9课辛亥革命说课稿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辛亥革命》。
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出自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九课,在第三单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中。
本课共有两目,分别是:“革命志士的奋斗”和“武昌起义”。
它们之间存在必然联系,在孙中山的领导下,革命党愈挫愈奋,最终爆发了武昌起义,继而中华民国才得以成立。
回顾中国二十世纪三次历史性巨变,第一次就是辛亥革命,它也是中国近代化艰难进程中的重要环节。
本课与前面学到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后面要学的《新文化运动》贯穿起来,形成近代化探索的一条重要历史主线,所以本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课标要求
了解革命志士的奋斗,知道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了解武昌起义的史实,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课内容属于运用层次。
本课教材安排了革命志士的奋斗和武昌起义两个子目的内容。
两项内容之间是相互联系与递进的关系,在掌握辛亥革命基本史实的基础上,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科学的教学目标具有良好的导向和激励作用。
根据新课标要求,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我拟定了如下的三维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革命志士的奋斗,掌握制作大事年表的基本技能,了解武昌起义的情况,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影响。
2.过程与方法:制作大事年表,了解革命志士的奋斗;通过看图及视频演示,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巧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究活动,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影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知识迁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族革命,了解早期革命者为了赢得革命胜利的牺牲精神,培养学生树立爱国主义情感以及为民族的独立和发展做贡献的精神。
四、重点与难点
重点:武昌起义
依据:辛亥革命是一次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迈出了近代化探索实质性的一步,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而教材中的每个环节作为辛亥革命的一部分,无法拆分,故将辛亥革命的整个过程作为重点。
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影响
依据:教材两目之间是一种相互联系与递进关系,革命志士的奋斗和武昌起义是作为一般了解层次提出来的,而历史意义是作为运用层次要求提出来的,这种安排符合初中生的认知规律,在基本史实的基础上,提供史料,引导学生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二)、说教法和学法
1、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年的历史学习,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而且这个阶段的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对于历史他们通常都是十分感兴趣,所以教师要注意增强历史的趣味性,生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从认知规律看,他们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但对抽象的事物还是很难理解,尤其是近代化的内容。
所以讲课的时候要尽量直观,要注意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2.说教法
根据课标要求和学生情况,我在本课中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注重历史资料的呈现,以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法为主,辅之以讨论法、比较法、观察法等,对辛亥革命早期的准备采用以学生讨论、分析综合为主,对辛亥革命的评价采用合作探究的方法。
与此同时教学语言多样化,生动化,有助于对学生的知识情感教育。
3.说学法
一般而言,教法与学法是统一的,但都必须重视学生的存在,以学生为中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比如:通过问题的设计和提出,让学生学会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并利用学生合作探究、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增强学生的参与协作意识。
另外,培养学生分组讨论,运用一分为二的方法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影响。
(三)、教学过程
一、教学设计思想:将课本内容分成酝酿—爆发—结局三部分来讲,让学生认识到历史事件发展的完整性。
另一方面提供一些图片和影视资料,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学生对辛亥革命整体的认识。
通过课堂练习和小结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本课所学知识。
二、作业布置:孙中山大事记(列表归纳孙中山的革命活动)
这样做是根据教育学中的巩固性原则,它有利于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
教育是为现实服务的。
因而在作业布置上,充分地注重教育的现实性。
三、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节课的重点,更是一节课的灵魂。
既是重点就不能过于繁琐;既是灵魂就不可过于平淡。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我是这样进行板书设计的: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讲述的是同盟会成立之后,领导的一系列武装起义,
最
终在武昌起义中取得成功。
通过教学能过让学生知晓革命的曲折性和复杂性,知道革命烈士为了自己的革命理想,为实现民族独立和解放发动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通过图片、资料的展示,诱导式教学、分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了解理解知识点,同时强化学生分析史料、解答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还有可以提高的地方,比如可以通过情景再现等方式,让学生直观感受英雄人物是精神,从而进行感情上的教育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