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居住民俗
居住民俗
• 第一,这一时期的民居体现了浓厚的文化 内涵。北京四合院的出现,既是与自然环 境相适应的产物,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深 刻印证。第二,居住类型的多样化,导致 居住民俗的多样化。中西并存,古今并存 就意味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甚至一个 地区中都有各种不同的居住习俗。
分期
居住方式
特点
创始期
过渡期 形成期
(1)人与火塘的突出作用
• 火是人类文明的标志。火在人类的生活中, 占有重要的地位,火神崇拜和有关火的种 种神话与传说,足以说明这一问题。在居 住民俗中,关于火塘的设置和有关火的种 种禁忌,也有有力的证据。
• ①火是御寒取暖,饮食起居之必备。人类 自从引来和保存了火种以后,便在居住的 处所燃起了长年不息的火堆,用于烧烤食 物,照明取暖,防御野兽。这样,不仅增 强了人们的体质,而且有可能突破一些自 然的限制,扩大了人们的活动范围。
居住民俗
• 指一个国家、民族或地域的广大民众在居 住活动中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属于本群 体的独特的民俗习惯模式。如居所新建时 的一系列仪式,居所内部物品的摆设,家 庭成员住房的分配以及住房之间的相互协 调等 。
1、居住民俗的形成
• 自从地球上产生了人类以来,就出现了他们赖以 休养生息的居住处所,但由于当时人类改造自然 的能力限制以及外界条件的恶劣,所以原始初民 的居住方式只能是利用各种天然空间,如穴居、 巢居等。随着生产力的逐步提高和发展,出现了 人工住所的营建,在世界各地因自然条件的不同, 又产生了迥然不同的居住方式,而居住民俗的形 成是随着居住方式这个物质基础的演进而演变的。 根据人类居住方式的变化,可以将居住民俗分为 三个时期。
(4)人畜分居,人神有别。
• 畜圈的修建因地而异,牧业民族修大型畜圈,围 养牲畜。家畜、家禽一般在住宅旁修圈,或将住 室的一部分划为畜圈,如在干栏型住宅中,其上 住人,其下圈养牲畜。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畜之间存在巨大差别, 同样人神之间也有明显的界线限制。由于住所对 人的重大意义,因此为达到保安祈福的目的,于 是在每家每户中都有一个专供神灵‘“居住” 的 场所。在前面提到的火塘,其上方一侧是供家神 的地方,因此是任何人也不能触动的,在日本有 专门供奉祖先、神佛的佛堂。
居住建筑民俗
屋顶上的等级制度
• 庑(wǔ)殿顶 庑殿顶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等级最高的屋顶, 分为单檐和重檐两种,重檐就是在单檐之 下又加一短檐,重檐庑殿顶最为尊贵。
重檐庑殿顶(故宫太和殿)
单檐庑殿顶(天坛祈年门)
歇山顶 歇山顶也分为单檐和重檐两种,在等级 上重檐歇山顶仅次于重檐庑殿顶,单檐 歇山顶仅次于单檐庑殿顶。总之,重檐 的等级是一定高于单檐的。
第三节 居住建筑民俗
主要内容
• 原始居民的居住方式 • 我国人文精神与居住建筑的关系
我国传统民居的发展概论
• 萌芽时期:穴居。巢居 • 原始社会末期:土木和干栏结构都已出现 • 夏朝:出现“民居”这一普通庶民居住的 建筑形式 • 商朝:民居进一步发展(夯土技术的广泛 推广和应用)
• 西周到秦汉:民居建筑形式得到了较为完 善的发展 • 魏晋南北朝时期:民居建筑的外观和形象 有了初步发展 • 隋唐时期:民居建筑和民居艺术得到了飞 速发展 • 两宋时期:颁布《营造法式》建筑开始有 了规范化 • 明清时期:古代建筑进入了最后的大发展 时期
讲,不作为PPT
• 大夫第里的福德祠照壁。据说这副照壁很有讲究: 中间砖雕为主,上面奇形怪状的石头是寿山石, 雕刻的动物是鹿(取谐音“禄”),共有9只(寓 意长久),形成“福、禄、寿”三星吉祥图。 “福德祠”在院中首先起到一个照壁的作用, “照壁”取谐音“招辟”,有招财辟邪的意思。 照壁上不仅有精美的雕刻图案,中间还有一个石 槽,专为摆放供品而用。逢年过节,乔家人祭祀 祖先神灵要在这个石槽中放三件物品,其中一件 就是“豆腐”。原因不仅仅在于乔家祖上是靠卖 豆腐起家的,还因“豆腐”与“斗富”、“都福” 的谐音吉意有关。
• 城镇附近有长亭而无旅舍
• 民房低于官府
• 中国哲学思想与神秘文化在建筑中的体现
《中国居住民俗》课件
东北草房
总结词
东北草房是中国东北地区传统民居的特色建筑形式,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和民族 文化气息。
详细描述
草房是一种以草为主要建材的建筑形式,通常建造在东北地区的草原和森林地带 。草房的屋顶覆盖着厚厚的草层,墙体则由草和泥土混合而成。东北草房的建筑 风格独特,反映了当地的多民族文化和地理环境。
03
现代居住民俗的创新方向
在保持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现代居住民俗应注重功能性和舒适 性,同时融入现代科技和设计理念,提升居住品质。
现代居住民俗的发展前景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居住民俗的创 新与发展将拥有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前景。
居住民俗与现代设计的融合
融合的必要性
传统居住民俗与现代设计各有优劣,将二者融合可以取长 补短,创造出既具有传统文化底蕴又符合现代审美需求的 居住环境。
风水学说中有很多具体的操 作方法,如“寻龙点穴”、 “三元九运”等,这些方法 被广泛应用于民居、村落和 城市的规划与建设中。
虽然风水学说带有一定的迷 信色彩,但在实际应用中, 它也包含了一些科学道理, 如环境卫生、环境保护等, 因此在中国民间一直流传至 今。
装饰文化
装饰是中国居住民俗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具有美化居住环境 的作用,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寓意。
融合的方法与途径
通过深入研究传统居住民俗的特点和现代设计的趋势,寻 找二者之间的契合点,运用现代设计手法和材料技术,实 现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
融合的实践案例
许多建筑师和设计师在实践中积极探索传统居住民俗与现 代设计的融合,创造出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为传承 和发展中国居住民俗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05
居住民俗的历史与发展
民俗学-居住民俗
居建築風格的古宅。雄偉壯觀,設
計精巧,工藝精細,體現了中國清
代民居建築的獨特風格,是一座無
與倫比的藝術寶庫,被稱為“北方
民居建築的一顆明珠”,素有“皇 家有故宮,民宅看喬家”之說。
山西大院的幾個主要特點:
一,是外牆高,從宅院外面看,磚砌的不開窗戶的 實牆有10多米高,有很強的防禦性。 二,主要房屋都是單坡頂,無論廂房還是正房、樓 房還是平房,多採用單坡頂,外牆又高大,雨水都 向院子裏流,也就是“肥水不外流”。 三,院落多為東西窄、南北長的縱長方形。
• 山西大院專指明清時期山西境內的一批具有特色 的北方深宅大院,其中最富足,最華麗的大院主 要集中在汾河灣一帶的晉中地區,其中最具代表 性的有靈石王家大院,祁縣渠家大院,喬家大院, 太穀曹家三多堂以及榆次的常家大院。
喬 家 大 院
喬家大院又名在中堂,位於山西省 祁縣喬家堡村,始建於1756年,整 個院落呈雙“喜”字形,分為6個 大院,內套20個小院,313間房屋, 建築面積4175平方米,占地8724平 方米,三面臨街,四周是高達10餘 米的全封閉青磚牆,大門為城門式
• 中國的傳統 建築講究對 稱原則,有 機相連,無 限向四周延 展,和大地 貼近。
福建客家土樓
土樓之王---承啟樓
永定集慶樓
福建永定縣湖坑鎮洪坑土樓――振成樓
中間兩個石柱上雕著的對聯: “振乃家聲好事孝弟一邊做去 成些事業端從勤儉二字得來”
“振 振成 綱樓 立的 紀大 ,門 成聯 德
• 垂花門可以說是中 國建築的濃縮,精 華的集錦。構成中 國建築的要素、構 件、裝修手法等, 它幾乎全都具備: 屋頂、屋身、台基 、梁、枋、柱、檁 、椽、望板、封摻 板、雀替、華板、 門簪、聯楹、版門 、屏門、抱鼓石、 門枕石、磨磚對縫 的磚牆等等一應俱 全。
第三章物质生活民俗
参考书目
1、钟敬文《民俗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
2、陶立璠《民俗学》,学苑出版社2003年。
3、叶涛《民俗学导论》,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 4、苑利、顾军《中国民俗学教程》,光明日报出版 社2003年。
人类跨入文明时代之后,服饰的变化主要来自观
念的变化。
我国各民族服饰所体现的社会观念,大致有
以下几个方面:
(1)崇宗敬祖,强调礼仪伦常
(2)求吉心理
(3)表现民族的自我意识
(4)成为某种政治观念的载体
我国古代丧服分为五等:
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
畲
族
3、服饰变化的特殊轨迹
副食主要是蔬菜、肉类、奶类和饮料等,
其制作方法也因地而异。
几千年来,我国人民在食物的加工制作方面 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各地都有自己的特产。
做各种菜肴时,十分考究,并且根据不同地
区的特点,形成不同的菜系,如京菜、川菜、粤
菜、鲁菜、苏菜、湘菜等。
日常食俗除了食物和制作方式之外,还包括 食用方式。在用餐时间和次数方面,我国大部地
区是早、午、晚三餐制,当然也有根据季节、劳
作而变化的两餐制、多餐制。
2、节日食俗
在我国汉族地区,一年中最大的节日要数春 节,春节期间的饮食也最为丰盛。 春节过后不久,即是元宵节,此时要吃汤圆。 接下来是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饼、“冬至馄饨 夏至面”,等等。这些节日食俗,历史悠久。
一年中除了按时序计算的共同节日之外,
(4)民房低于官府。
(5)中国哲学思想和神秘文化在居住建筑民俗
中随处可见。
古代建筑一般都是背阴向阳,即坐北朝南,这
除了便于充分利用阳光之外,与阴阳学说有直接关
中国民俗文化之居住民俗
中国民俗文化之居住民俗第一篇:中国民俗文化之居住民俗中国民俗文化之居住民俗中国居住民俗中国民居的文化特征1、物质性要求:满足人们日常生活起居的实际需要2、精神性要求:体现尊卑之礼、长幼之序、男女之别、内外之分等宗法伦理思想等3、民居自然质朴的性格:利用当地出产的材料,用最经济的方法,密切结合当地气候和地形、环境等自然因素建造民居依形式分类大致可有七种:即北方院落民居、南方院落民居、南方天井民居、岭南客家民居、西南少数民族干栏式民居、西北窑洞民居和南方自由式民居。
而四合院在北方院落民居中最具典型意义。
在中国的民居中,最有特点的是北京四合院、西北黄土高原的窑洞、安徽的徽州古民居、广西四川的竹楼、云南的一颗印民居和福建、广东等地的客家土楼四合院四合院的基本特征:“四”东西南北四面,“合”是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口字形四合院建筑布局:是以南北纵轴对称布置和封闭独立的院落为基本特征的。
按其规模的大小,有最简单的一进院、二进院或沿着纵轴加多三进院、四进院或五进院。
清代有句俗语形容四合院内的生活:“天棚、鱼缸、石榴树、老爷、肥狗、胖丫头”,可以说是四合院生活比较典型的写照。
四合院住宅的要素:大门—四合院住宅的要素:大门—门面的要素从建筑形式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由一间或若干间房屋构成的屋宇式大门,另一类是在院墙合陇处建造的墙垣式门。
设屋宇式大门的住宅,一般是有官阶地位或经济实力的社会中上层阶级。
设墙垣式大门的住宅,则多为社会下层普通百姓居住。
王府大门是屋宇式大门中的最高等级。
通常有五间三启门和三间一启门两等。
这种大门座落在王宅院的中线上,宏伟气派。
墙垣式门最普遍、最常见的形式,是小门楼形式,它的样式尽管很多,但基本造型大同小异,主要由腿子、门楣、屋面、脊饰等部分组成,一般都比较简单朴素四合院住宅的要素:四合院住宅的要素:垂花门的要素垂花门,是四合院中一道很讲究的门,她是内宅与外宅(前院)的分界线和唯一通道。
前院与内院用垂花门和院墙相隔。
3 (3)居住民俗
第三节居住民俗
知识点:掌握居住民俗的概念、居住民俗的形成和居住民俗的类型,了解居住民俗信仰,中国传统民居建筑。
介绍我国各地主要的民居类型、各民族村落传统附属建筑。
建房仪式、相关习俗以及居室文化。
重点:地域环境与民居建筑的关系。
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建筑空间理解中国人的空间观念。
一、居住民俗的概念:居住,既指住所,又指人类关于何时居住于何地,又如何居住休息的行为活动。
居住民俗是指一个国家、民族和地区的广大民众在居住活动中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属于本群体的独特习俗惯制,包括兴建房屋时的种种仪式、居所内部物品的陈设、家庭成员住房的分配以及住房间形成的特定关系等等习俗。
居住民俗的表现:居住房屋的设施和格局,住屋的造型和工艺,居住房屋的分布与坐落,有关住房的信仰。
二、居住民俗的形成
(一)居住民俗的初创阶段
(二)居住民俗的过渡阶段
(三)居住民俗的发展阶段
三、居住的类型
中国传统的居住类型包括洞穴居、干栏居、帐蓬、上栋下宇式建筑。
四、居住与环境的关系
五、居住房屋的设施和格局
六、住屋的造型和工艺
七、居住房屋的分布与坐落
八、有关住房的信仰
九、居住的特点:实用性、艺术性、伦理性、宗教性。
十、云南居住民俗举例。
第三章居住民俗
二、中国民间建筑特点(兼及与西方比较)
1. 木结构为主,辅以砖瓦(wood-brick structure) VS 以石为本 木材是主要建筑材料,梁柱是主要承重构件,墙不 承重,所以门窗安置自由灵活;外轮廓壮丽而有 动感,大屋顶的屋脊、角梁、翼角、飞椽、檐口 曲直相得,奇特美观;总体布局符合传统道德礼 仪规范,尊卑贵贱长幼主从十分明确;重视建筑 物的环境选择,强调“风水”, 下为台基,中为柱身、上为屋顶。 墙倒屋不塌。
• 自然因素主要是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条件、 材料资源等,这对民居形式也产生很大影响。 • 社会因素包括社会意识、民族差异、宗教信仰和 风俗习惯等。以社会意识为例,传统中国是一个 长期以宗法制度为主的社会,而维系社会稳定的 精神支柱,正是儒家伦理道德学说。这种学说提 倡长幼有序、兄弟和睦、男尊女卑、内外有别等 道德观念,崇尚数代同堂的大家庭生活。这种宗 法制度和道德观念,对民居的平面布局、房间构 成和规模大小,均有着深刻影响。而作为中国北 方民居典型代表的四合院,就最能体现长幼有序、 内外有别的中国传统道德观念。
第二节中国传统居住民俗与习语
• 一、民居类型: • 1. 上栋下宇型。以四合院为典型,故宫是 最大的四合院。 • 2. 干栏型:西南少数民族,如傣族的竹篓, 苗族的吊脚楼,黎族的船型屋。 • rditionl Chinese architecture 建筑群architectural complex 木结构 beam frame structure/wood structure 下为台基,中为柱身,上为屋顶 ( All dwellings, large or small, were made up of three components,a platform,on which the house is built to sit, a wooden framework consisting of a sent of wood columns, carrying the weight of the entire structure, and roof. 庭院courtyard 中轴线axis 堂:hall, 室:chamber,
居住民俗
• 四合院作为北京的传 统民居,在元代( 统民居,在元代(公 元1271–1368年)就 年 已出现了。 已出现了。不过现存 的四合院大多数是清 公元1644–1911 代(公元 世纪30年代 年)到20世纪 年代 世纪 所建的。 所建的。
• 四合院的“四”字,表 四合院的“ 示的是东南西北四面; 示的是东南西北四面; “合”是围在一起的意 也就是说, 思。也就是说,四合院 是由四面的房屋或围墙 圈成的。 圈成的。里面的建筑布 局,在封建宗法礼教的 支配下, 支配下,按着南北中轴 线对称地布置房屋和院 四合院是个统称, 落。四合院是个统称, 由于建筑面积的大小以 及方位的不同, 及方位的不同,从空间 组合来讲有大四合院、 组合来讲有大四合院、 小四合院、三合院之分。 小四合院、三合院之分。
• (2)入住仪式 ) • ——择日入住,同开工、上梁一样,也需选 择日入住, 择日入住 同开工、上梁一样, 有一个“黄道吉日” 有一个“黄道吉日”。 • ——祖宗神位,如江浙一带人搬家时,主人 祖宗神位, 祖宗神位 如江浙一带人搬家时, 手捧祖宗牌位,进入新居后安放停当, 手捧祖宗牌位,进入新居后安放停当,然后 再去应付其他事务。 再去应付其他事务。
• 3、居住类型 、 • 大致可有七种:即北方院落民居、南方院落 大致可有七种:即北方院落民居、 民居、南方天井民居、岭南客家民居、 民居、南方天井民居、岭南客家民居、西南少数 民族干栏式民居、 民族干栏式民居、西北窑洞民居和南方自由式民 而四合院在北方院落民居中最具典型意义。 居。而四合院在北方院落民居中最具典型意义。 • 在中国的民居中,最有特点的是北京四合院、西 在中国的民居中,最有特点的是北京四合院、 北黄土高原的窑洞、安徽的徽州古民居、 北黄土高原的窑洞、安徽的徽州古民居、广西四 川的竹楼、云南的一颗印民居和福建、 川的竹楼、云南的一颗印民居和福建、广东等地 的客家土楼 。 是北京及华北地区传统住房样式。 (1)四合院 是北京及华北地区传统住房样式。 ) 砖木结构。在抬梁式木构架的外围砌砖墙。 砖木结构。在抬梁式木构架的外围砌砖墙。房屋 和院落按南北纵轴线对称布置。 和院落按南北纵轴线对称布置。大门多位于住宅 东南角。分内、外院。 东南角。分内、外院。
第三节_居住民俗新
北 京 : 四 合 院
平房
普遍流行,多为木石结构,以土墙、 砖墙、泥墙为多。
2、客家围楼(客家人,土木、砖木、 石木结构,模仿古代城堡建筑演变 而来)
闽赣粤客家人:大围楼
3、窑洞(豫西、晋中、陕北、陇东等 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窑洞
4、一颗印(陕西、安徽、云南等地, 四面房屋全部围合)
火道:满族住房的烟囱不在屋顶,而在房子一侧,室内火炕的火道 与烟到相通,使得整个房屋美观、安全、卫生。
忌讳:不同辈的人不同炕而眠,子女长大了也不同室同炕。
(一)东北少数民族居住民俗
朝鲜族 建材:一般是木结构的平房,屋顶为四斜面,用稻草、谷草或瓦
片覆盖,墙壁用泥沙混合而成。房舍内外皆用白灰粉刷。屋内 用砖和平坦的薄石板铺成,上刷黄亮油,平滑透亮。
左右的小门。为避免北风直吹,门一般都朝东或 南开。
包内摆设:一般是正面放长方矮桌,桌右端放大
小衣箱,左边橱柜、水桶、奶桶等家具。包的正 中放炉灶,烟囱直通包顶。
分类:蒙古包分转移和固定两种,前者在牧区使
用,后者在半农半牧区使用,外观相仿。
特点:由于蒙古包不象一般房屋那样有坚实的地
基和稳定的墙壁,所以不宜依靠。
朝向:村落多位于山坡下的平地上,几十户、十几户住在一起。
村内房屋面向东南、南或西南方向,没有院落。
习俗:进屋则脱鞋上炕,席炕而坐,席炕而卧。
(二)西北少数民族居住民俗
蒙古族 哈萨克族 维吾尔族 回族
(二)西北少数民族居住民俗
蒙古族——蒙古包
蒙古包是蒙古族的住屋。
名称:“包”,就是蒙古语“家”、“屋”的意思。
火是人类文明的标志。
(1)御寒取暖、饮食起居之必备;
居住民俗的文化内涵(居住民俗的文化内涵具体例子)
居住民俗的文化内涵(居住民俗的文化内涵具体例子)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居住民俗的文化内涵,以及居住民俗的文化内涵具体例子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文库喔。
本文目录:1、居住民俗的名词解释2、什么是居住民俗3、居住民俗的文化内涵是什么?4、居住民俗的形成经过了哪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居住民俗的名词解释居住民俗就是指一个国家、民族或地域的广大民众在居住活动中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属于本群体的独特的民俗习惯模式。
如居所选址、稳居求吉、内部摆设、住房分配。
居所命名等等。
------中国古代建筑上为何挂匾联?中国古代建筑建成后,常常挂上匾联,对建筑物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人出生后都有一个名字,那么古代建筑也要有一个名称,作为代号。
匾,是挂在门顶或墙上的题字横牌。
匾额,是挂在厅堂或亭榭上的题字横牌。
楹联也叫“楹帖”、“对联”、“对子”,是悬挂或粘贴在壁间柱子上的联语。
楹联对字数多少没有规定,但要求对偶工整、平仄协调,被誉为“诗中之诗”。
题写匾额和楹联是我国一种特有的文化和民俗活动,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都不同程度地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内容,集中地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和审美观念,对社会具有教化和引导作用,因而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什么是居住民俗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
它是人民传承文化中最贴切身心和生活的一种文化——劳动时有生产劳动的民俗,日常生活中有日常生活的民俗,传统节日中有传统节日的民俗,社会组织有组社会组织民俗,人生成长的各个阶段也需要民俗进行规范——结婚人们需要有结婚典礼或仪式来求得社会认同,在人的精神意识领域也有民俗——许多生活中的禁忌就是如此:大年三十至初二,家中不许扫地,如果进行打扫就会破坏来年的财运……民俗现象虽然千差万别、种类繁多,但是它也并非无所不包。
第三节居住建筑民俗
互以 相 20 交、 叉 30 固根 定木 ,杆 形支 状撑 如, 同上 半端 张向 开中 的心 伞倾 架斜 。,
内部
4、上栋下宇式民居
• 栋,是指房屋中的大梁;宇,是指屋之四 垂。 • 指有屋顶、四壁和夯筑坚实的地基的民居 建筑形式。 • 多是土木结构,一般是竖木为柱,连柱架 梁,梁上搭檩,顺檩搭椽,上铺茅草或屋 瓦,山墙用土坯或者砖石砌成,窗户、门 楣等均为木制。 • 屋顶:平顶(晾晒庄稼)和坡形(便于流 水,有一面坡形、两流水型(人字形)或 四面坡形)。
• 从上至下分五层: 1、雕鼓,指“天圆地方 鼓在上,代指“天”; 2、雕锦缎,“锦绣前程”; 3、雕有蝙蝠与祥云, 寓意“福祥双至”; 4、雕草龙,为“镇宅避邪”之 物; 5、雕回纹,意为“回纹 不断,子孙不断”。 • 整体寓意“上有天, 下有地,吉祥如意好福气”。
精美质朴的中国砖雕
砖雕假窗 江苏苏州寒山寺
三、格局与装饰
格局
四合院
“四”字,表示的是东南西北四面;“合”是围在一起的 意思。即四合院是由四面的房屋或围墙圈成的,形成一 “口”字形。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
山 西 祁 县 乔 家 大 院
等级严明: 北屋为正房, 一般由家长 居住;东西 厢房由儿女 居住。
装饰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门楼的雕饰
晋 中 民 居 的 木 雕
蒙古包
包,满语中即为“家”的意思。因用羊皮毡子覆盖,也称“毡 包”、“毡房”。具有制作简便,易于拆卸、组装,抵御风寒 等特点。
战车蒙古包
豪华蒙古包
蒙古包群
彩色帐篷
斜仁柱 • 也称歇人柱、仙人柱、撮罗子 • 为鄂伦春语的汉语音译,“柱”意为 房、屋,“斜仁”意为木杆,合起来 即为用木杆搭成的住屋。 • 是一种圆锥形架棚,木杆交叉支立, 再绑上多道横条,外面铺上覆盖物。
《居住民俗》课件
多样性
不同文化、不同历史背景、不同 地理环境、不同现代化程度下的 人们,产生出不同的居住民俗文 化。
传承与变迁
现代化对居住民俗的影响
民俗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得以传承, 但随着时代的变化和文明的发展, 居住民俗也必然存在变迁。
随着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发展,人 们的居住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很大 变化,居住民俗逐渐受到了挑战。
分类
通常分为宗教民俗、家庭民俗和节日民俗。每个民族,每个国家,每个地区都各具特色,产生出独 特的民俗文化。
民俗与文化
民俗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一个民族的价值观、道德观和审美观。居住民俗赋予住所以及 居住生活以特殊的文化内涵。
居住民俗的历史与发展
居住民俗是一个从古代到现代的连续体,它有广泛的多样性和时代的不同变迁。
中国居住民俗
中国的居住民俗可以追溯到古代,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
家庭结构与居住形态
中国传统家庭结构注重家族的传承,居住形态则讲究协调和谐,注重风水。
2
室内装修与摆设
从家具、墙画、花鸟走兽,到家人摆设的相框、照片等承载了丰富文化内涵的家居摆设。
3
民俗节日与居住习惯
宋代开始,端午节、中秋节、春节等传统节日被逐渐挂上居住民俗的标签,例如贴春联、闹 元宵、放鞭炮等等。
《居住民俗》PPT课件
居住民俗是人们在居住生活中形成的一系列文化行为。本课件将全面介绍民 俗的概念、历史、现状、变化以及与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民俗概述
民俗是人类在民族、宗教、传统和习俗等方面表现出来的行为、语言、习惯、信仰、艺术和技能等等, 是源远流长的文化遗产。
定义
居住民俗是指与人居住相关的各种文化行为。它不仅仅是一个人的生活方式,而是民族、国家以及 人类生存发展的社会系统和文明程度的体现。
居住民俗
第四讲居住民俗1、居住民俗概述2、中国汉族居住民俗3、中国少数民族居住民俗4、中国港澳台居住民俗5、外国居仕民俗口典型案例口本章小结口关键概念口复习思考题口实训题口自测题教学目的认识居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意义,了解居住民俗的形成、表现以及世界各地丰富多彩的居住民俗,学习居住的各种类型所蕴含的深厚的文化内涵,在此基础上,掌握居住民俗与旅游发展的关系。
一、居住民俗概述居住民俗就是指一个国家、民族或地域的广大民众在居住活动中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属于本群体的独特的民俗习惯模式。
如居所新建时的一系列仪式,居所内部物品的摆设,家庭成员住房的分配以及住房之间的相互协调等等。
1、居住民俗的形成自从地球上产生了人类以来,就出现了他们赖以休养生息的居住处所,但由于当时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限制以及外界条件的恶劣,所以原始初民的居住方式只能是利用各种天然空间,如穴居、巢居等。
随着生产力的逐步提高和发展,出现了人工住所的营建,在世界各地因自然条件的不同,又产生了迥然不同的居住方式,而居住民俗的形成是随着居住方式这个物质基础的演进而演变的。
根据人类居住方式的变化,可以将居住民俗分为三个时期。
(l)居住民俗的创始期人类最早的居住方式,是利用天然生成的洞穴和树洞等自然空间,经过适当地加工而形成的穴居和巢居。
在穴处巢居时代,已经开始具有了原始的一些居住习俗。
首先是实行原始的群居,大家共处一室,共同抵御外界的侵害。
其次是生死的分居,例如北京周口店的山顶洞遗址中,上层洞穴是活人居所,而下层则作为死者的葬地。
其三是住所的不稳定性,以采集渔猎为主的经济生活迫使他们不得不经常进行迁徙,这也就导致了他们住所的经常更变。
(2)居住民俗的过渡期风篱也许是人类最古老的建筑形式之一。
风篱是一种容易建造的古老居住形式,结构简单,用树干或树枝插入土中,构成一面坡式的墙,其上覆盖树皮、树枝、茅草之类,用来遮风挡雨。
如澳大利亚现已灭绝的塔斯马尼亚人,非洲的希须曼人,美洲的印第安人和亚洲印度的安达曼人都曾使用风篱作为居住之所。
第三章 民俗文化资源
第三章民俗文化资源中国民俗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原绚丽多姿的文化记忆。
在被誉为中华文明摇篮和礼仪之乡的中原地区,勤劳勇敢的中原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许多风尚和习俗,并代代相沿,积久而成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中原民俗文化。
中原民俗文化不仅包括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生活习俗,日常社会交往方面的通礼习俗,生育、婚丧等的人生礼俗,春节、元宵等岁时节庆习俗,而且包括作息起居、生产劳动、工商贸易、民间节会、民间工艺、民间艺术等各个方面的习俗风尚。
一.民俗( folk-lore, folk-custom)及其相关概念1.风俗(custom):风尚习俗,即在一定时空范围内,一定人群因特定自然和社会环境而形成的行为模式风尚指因自然条件差异而形成的不同风情时尚,有上风(贵族之风)与下风(百姓之风)之分(¡°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
习俗指因社会环境而形成的一种模式化行为2.习俗(habit custom):习惯(个人)与风俗(群体)3.礼俗(etiquette):礼仪风俗,即礼仪方面的风俗6.民俗风情:也称风俗民情、风土人情,其中风情、民情、人情与“风俗”、“民俗”基本同义,是民俗的诗化表现与叠用强调,而“风土”指风俗以及风俗形成的自然和造成风俗地域差异的因素。
民俗风情是指不同民族和地域的人们在特定的自然与社会环境下,在长期的社会生产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风俗习惯。
一.原因——自然环境因素(从饮食、住宿、交通方面)——社会环境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广东话差点成为普通话,赵武陵王胡服骑射”,宗教因素等)二.过程——个人思维与行为反复→个人习惯——群体思维与行为反复→群体风俗——习惯与风俗的神圣化→组织仪式(ritual)——习惯与风俗的沉淀化→族群性格(character)三.演变——动物习性——原始民俗(采猎社会)——传统民俗(农业社会)——现代民俗(工业社会)•组成要素标准•——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语言民俗二、具体的分类(一)物质民俗:人们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包括生产民俗与生活民俗(消费民俗)。
第三章 英汉习语与居住民俗
第三章英汉习语与居住民俗一. 居住民俗概论(一)居住民俗的概念居住民俗是物质民俗学的一个方面。
物质民俗学研究的对象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如建筑、饮食、美术和服饰等。
这些有形的文化产品一方面是传统文化概念和思想的承载物,另一方面又是一种交流的工具,或者说符号,它传达一种无法用其他方式进行交流和沟通的概念和信息,如美、地位、神圣、平等、尊卑、顺从和反抗等。
1居住民俗研究的对象主要是民间建筑。
民间建筑,或称为地方性建筑,是人类为自己及其所属所建造的栖身之所。
民间建筑包括所有的建筑形式,除了最主要的民居之外,还包括其他附属设施,如:各种窝棚、仓房、坟墓、磨坊、为牲畜建造的房屋和制造各种生产生活资料的建筑物等。
民间建筑与经典或通俗建筑的差别就在于民间传统建筑没有专门的设计者,人们只是按照祖先传下来的模式或样式进行建造。
“民间建筑,尤其是民屋,是传统物质文化的最基本的方面,它是民间文化观念的立体产品,是传统物质文化的立体展示,同时亦对这些观念发生着重要而持续的影响。
”2民间建筑对建筑物与环境的关系的处理,建筑物的高度、体积、光线和视野,建筑材料的选择和房屋的装修,房屋的功能以及许多其它因素,都体现了人们特定的文化及特定的价值观念,同时也成为保存这些价值观念的力量。
房屋建筑不仅是人们生活的栖身之所,同时也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
民间建筑的主要类型是房屋。
房子是自然环境和人文因素的综合产物,一方面,房子的选材、样式和结构形式受制于天气和自然环境的因素,另一方面,房子又是人类设计的结果。
因此,人们的各种思想观念都会表现在其居住的房子上,例如中国传统的阴阳、五行思想和生命观念都是中国传统民居的材料、格局、装饰和色彩等因素的指导思想。
民间建筑可以说是一种文化传统的思想及其观念的“物化”,因为无论是建筑地点的选择、建筑材料、建筑模式、建筑技巧、建筑内部的结构安排和建筑过程都体现着人们的宇宙观、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和审美情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对称平衡 • 对称源于对偶,对偶的来源是阴阳观念。我国房屋 的基本结构是一明两暗的一堂三间,这是一般平民 住房规模。实际上,一明两暗的三间,中为阳两旁 为阴,是阴阳两性结合的极为对称的形式,因此成 为我国传统住宅的基本格局。中国传统民居中的四 合院就非常注重中轴线和对称性,房屋和院落按南 北纵轴线对称布置。大门多位于住宅东南角。分内、 外院,内院坐北朝南一派正房,居中为贵,供长辈 居住,左右附有耳房小跨院,供作厨房、堆杂物、 厕所之用。西厢,建在正房右面,为年轻女性居所。 东厢,建在正房左面,为年轻男性居所。周围以走 廊联系。住宅四周,由各座房屋的后墙所封闭。
• 中国的这种传统的四合院式结构不仅表现了“天 人合一”的宇宙观,同时还体现出传统的社会制 度、伦理观念,如宗族组织及家族成员之尊卑次 序。四合院布局之所以成为我们国家最普遍的居 住结构,其原因之一就是这种布局方式使尊卑长 幼、男女主仆之间体现出明显的区别,最适合传 统的宗教礼制制度。
• 3. 横向的建筑形式vs 立体、竖线条或高耸的立面。 由于受木结构的材料限制,多表现为水平方式和展 开的建筑组群。民间建筑的模式同样可以反映出 一个民族的性格。中国传统建筑形式多采用横向 的形式,与大地紧紧相连,表现出中国人稳健、 平和、纯朴、自然、自信、保守的性格特征。 开间:建筑的迎面间数为开间,或称“面阔”,纵 深间数称“进深”。中国古代以奇数为吉祥数字, 所以平面组合中绝大多数的开间为单数,且开间 越多,等级越高。皇帝上朝的地方,开间九间, 进深五间,用“九五”象征帝王之尊。
第一节居住民俗概论
• 居住民俗是指一个国家、民族和地区的广大民众 在居住活动中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属于本群体 的独特习俗惯制,包括兴建房屋时种种仪式、居 所内部物品的陈设、家庭成员住房的分配以及住 房间形成的特定关系等习俗。因此,房屋在文化 研究中对研究和了解许多文化问题,如文化之间 的差异、人与人以及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人们的 居住文化心理、文化的交融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 的作用。vernacular architecture 民间建筑 vernacular dwelling民居
• 室,中国古人把房屋的后半部分,即堂的后面的房间叫做 室,也称为“寝”,是人们居住睡觉的地方。习语寝食难 安、就寝、废寝忘食中的“寝”就源于此。寝又分为正寝 和内寝。古代的风俗是男子居外女子居内,所以古人称妻 为内人,这个词一直沿用到今天。 • 男子死后,在讣文中称为寿终正寝,女子为寿终内寝。寿 终正寝指年老时在家安然死去;也比喻事物的消亡。 • 富丽堂皇、冠冕堂皇、堂堂正正、难登大雅之堂、济济一 堂 、肯堂肯构:构,架屋。比喻儿子能继承父业。 • 高堂:指高高的堂屋(父母居住的地方)。比喻父母。 登堂入室:堂在前,室在后。因此登上厅堂才能进入内室。 比喻学问或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更高的水平。
• 居住民俗主要研究的是民间建筑。民间建 筑,尤其是民屋,是传统物质文化的最基 本的方面,它是民间文化观念的立体产品, 是传统物质文化的立体展示,同时亦对这 些观念发生着重要而持续的影响。建筑所 采用的物质材料,结构方式、建筑造型和 艺术风格,不仅直接体现着一定社会、时 代的物质技术水平和政治、经济状况,而 且也物化着一定的积极、民族、时代的心 理情绪、 精神面貌和审美理想,积淀着社 会历史文化的记忆。
3. 建筑风俗、装饰与习语 • 民间建筑四合院中有许多设施是中国建筑特有的, 纯粹是精神上和装饰上的构件。影壁Screen wall (又叫照壁、萧墙)就是其中最典型的四合院的 标志之一。四合院建筑,大门一般设在东南角, 一进院门就是挡人视线的照壁,又称影壁或萧墙, 上面多写有“鸿禧”或倒置的“福”字。据说照 壁是为了挡住鬼闯入宅院,所以在民间照壁又有 “鬼碰头”的说法。成语“祸起萧墙”指事端或 祸端发生在家里。比喻祸患产生于内部。 •
• 3)与“堂、室”有关的习语 • 中华传统民居大致上坐北向南,正房居核心位置。正房的 内部空间分为堂、室、房。前面正中一间为堂,堂后为室, 室的两侧为房,分为东房和西房。宋人所编的《事物纪原》 中说:“堂,当也,当正阳之堂;堂,明也,言明礼仪之 所”。这说明堂在整个住宅中的重要地位。厅堂不仅是家 庭生活的起居空间,又是祭拜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先、婚丧嫁娶、寿禧庆典、 教化子女的重地。例如新郎新娘结婚时在厅堂参拜天地、 拜见父母公婆的婚礼仪式叫做“拜堂”。 • 作为家庭的礼制中心,家长制的精神象征,“堂”是所有 房屋中最大、最敞亮,也是家庭中装饰最华丽的一个地方。 它的布局、家具、陈设和它的风格具有很强的保守性,几 乎一成不变。因此,中堂代表庄重、肃穆,代表着伦理纲 常。民间的语言也充分表现了厅堂的庄严与华丽。 •
第二节中国传统居住民俗与习语
• 一、民居类型: • 1. 上栋下宇型。以四合院为典型,故宫是 最大的四合院。 • 2. 干栏型:西南少数民族,如傣族的竹篓, 苗族的吊脚楼,黎族的船型屋。 • 3. 窑洞型 • 4. 蒙古包型
Key words in trditionl Chinese architecture 建筑群architectural complex 木结构 beam frame structure/wood structure 下为台基,中为柱身,上为屋顶 ( All dwellings, large or small, were made up of three components,a platform,on which the house is built to sit, a wooden framework consisting of a sent of wood columns, carrying the weight of the entire structure, and roof. 庭院courtyard 中轴线axis 堂:hall, 室:chamber,
• 一柱擎天、顶梁柱、栋梁之才、偷梁换柱、 上梁不正下梁弯、梁上君子、余音绕梁 )与“屋顶”有关的习语: 民居的屋顶基本由草或瓦片覆盖,屋面双坡,两侧伸出墙 外,形成屋檐,以力排协雨水,同时又具有美感。古代的 大型建筑都是大屋顶。屋顶中直线和曲线巧妙地结合,形 成往上微翘的飞檐,犹如鸟儿向天空啄食。各种房屋的飞 檐各有千秋,有的屋角向心,像钩一样,互相钩连,有的 屋角又像兵戈相斗。汉语成语“勾心斗角”即源于此。比 喻各用心机,互相排挤。 高屋建瓴: 座不垂堂:垂堂,近屋檐处。此成语指富人不敢近屋檐而座, 怕瓦堕伤身。 飞檐走壁:
5)与“门、窗”有关的习语 四合院是中国最普遍的民居形式,门楼是四合院中唯一 被称为楼的地方。大门在北方的四合院中规格最高,装饰 也最精美。大门是一幢宅院的门脸,它的型制和形式体现 了主人的身份、社会地位及文化修养等。因此,家庭条件 好的人都在宅门口建造一座高大的牌楼,看上去很华丽。 过去娶亲,家人讲究“门当户对”,指男女双方家庭的社 会地位和经济情况相当,结亲很合适。 门路、摆门面、 窗户纸一捅就破、 打开天窗说亮话:古人的房屋最初是在屋顶上开个天窗来采 光。随着屋室制度的发展和变革,四旁的窗户取代了天窗。
• 自然因素主要是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条件、 材料资源等,这对民居形式也产生很大影响。 • 社会因素包括社会意识、民族差异、宗教信仰和 风俗习惯等。以社会意识为例,传统中国是一个 长期以宗法制度为主的社会,而维系社会稳定的 精神支柱,正是儒家伦理道德学说。这种学说提 倡长幼有序、兄弟和睦、男尊女卑、内外有别等 道德观念,崇尚数代同堂的大家庭生活。这种宗 法制度和道德观念,对民居的平面布局、房间构 成和规模大小,均有着深刻影响。而作为中国北 方民居典型代表的四合院,就最能体现长幼有序、 内外有别的中国传统道德观念。
• 如埃及金字塔、以其超人的规模、宏伟的 体积、巨大的里面压迫人的心理,把法老 (pharaoh)的专制威严神圣化。风行欧洲 中世纪的哥特式(Gothic)大教堂,以其高 耸入云的尖顶(pointed arches),造成一种 凌空升腾之势,内有修长林立的石柱 (pillars)和色彩斑驳的镶嵌玻璃大窗 (stained glass window)整个建筑显得神秘 而辉煌,能够激发出人们对于天国和上帝 的敬仰。而我国古代的各类建筑从城池宫 殿到一般的住房,都有严格的等级制序, 布局大都整齐划一,轴线贯穿,主次分明, 层次井然,伦理秩序明显。
4. 群体的组合vs单体式布局
中国的传统民居建筑几乎没有个体的建筑,简单的 民居也是以中庭天井为中心合成一个组群。个体 形象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是不存在的。即使是宫廷、 宗庙等权威式建筑也不孤立突出个体。在小镇上、 在乡村里,我们可以看到一派一派的民居连在一 起,纵横交错,形成了独特的小巷——胡同。在 绿色的原野上,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村落。 西方的教堂的尖顶象征着至高无上的上帝的权威, 美国国会大厦的高耸的苍穹顶象征着神圣尊严的 法律,在乡村原野上,一栋栋农舍,错落有致, 互不相联,点缀在连绵不断的绿色田野中。
三、民间建筑与习语
• 1. 建筑材料与习语 • 建筑文化的造型之基质,决定于用材。 在用材上,中国建筑一般以土木为基本材 料,是土与木的“对话”、土与木的营造。 中国传统民居的建筑形式主要是木结构, 辅以砖瓦等。 • 土木工程、 大兴土木、 宁为玉碎,不为瓦 全、土崩瓦解、三瓦两舍、蓬门筚户、蓬 筚生辉
• 1)与“席”有关的习语 • 席是古代的主要座具。“席地而坐”原指在地 上铺了席坐在上面,后来泛指在地上坐。 • 古人的生活是须臾离不开席的。唐宋以前,古 人大都席地而坐,席是主要的坐具。古代作为座 具的席的摆设有一套讲究,每个人坐在席上的位 置要合乎礼。家庭里,中席是长者坐的,其他人 不能做。关于席的礼仪是很繁复的,但一点也含 糊不得,否则就是无礼之徒。"席位”现指集会时 个人或团体在会场上所给的坐位。会议中的席位 表示当选的人数;在体育运动中,席位可以表示 名次。汉语中还有其他与席有关的习语,如:席 次、缺席、出席、入席、席卷、席不暇暖、 虚席 以待、坐席
二、中国民间建筑特点(兼及与西方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