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事业发展现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市教育事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市发改委科教科李彩平李建华武海萍)

《吕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教育要“立足吕梁,坚持走‘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发展路子,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协调发展,建设教育强市和人力资源强市。”教育为人才之本,人才为立国之本。发展教育事业,对于造就雄厚的人才资源优势,促进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我市教育事业的发展现状

2011年底,全市各级各类学校总数为2743所,全市各级各类学校专任教师总数为45454人,各级各类学校在校生总数为806110人。全市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66%,初中99.28%;小学五年巩固率和初中三年保留率均达到98%以上。经过多年发展,我市教育事业呈现以下特点:

(一)基础教育内涵发展成效显著

通过会议强调和检查考核推动,使学校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得到强化,学校“一把手”亲自抓教学的风气日趋浓厚,中小学德育工作切实加强,建成省级德育示范校40多所。普通高中教育教学工作以“吕梁市普通高中学科教学专家组”为引领,促进了普通高中教育质量稳步提高。继2005年高考达线人数突破4000人大关后,2010年达到7000余人。

(二)农村教育得到切实加强

以2005年6月市委、市政府召开的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暨寄宿制学校建设动员会为标志,全市掀起了持久不息的农村学校布局调整高潮,有效地整合了教育资源。同时,实施了以拓宽农村优质教育资源、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为目的的“双百”示范校建设工程,建立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大大减轻了义务教育段学生的家庭经济负担。

(三)高等教育、中职教育和成人教育稳步发展

经过几年来的不懈努力,原吕梁高专于2009年顺利通过教育部专家的升本评估,吕梁学院新校区如期建成并开始招生。各中等职业学校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省有关政策规定,在探索面向市场、面向社会的办学模式上做出了诸多积极努力。

(四)城区教育取得了实质性突破

在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贺昌中学两校区成功合并,吕梁实验中学高初中实现分离办学。以此为推动,各县(市、区)政府将突破城区教育“瓶颈”作为首要民生工程列入规划、提上议程、重点实施,全市先后新建、改扩建的城区学校多达70多所。城区学校班容量大、学生上学难的问题得到初步解决。

二、教育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人力资本的利用水平较低

近年来,教育为我市造就的人才资源优势虽逐步显现,但是开发利用的水平相对较低,资料显示,2005年当年新增从业人员中,大学生只有占应届毕业生比例很小;且改革开放以来,仅有很少一部分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在我市就业,表明我市经济发展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够强,人才结构不合理,结构性矛盾突出。

(二)教育结构急待调整和改革

1999年实行扩招以来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比较困难,主要问题还是教育结构与就业市场需求存在结构偏差。高等教育的毕业生在我市就业困难,但是中等教育,特别是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就业情况良好,职校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几年超过80%。这说明我市就业市场急需那些具有高、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或专科教育水平的专门技术人才。

(三)各级各类教育之间、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教育发展不平衡

由于以上方面的不平衡,与之相关的“择校热”、教育不公平现象依然存在。农村教育、职业教育和学前教育仍然薄弱,农村中小学生源减少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难的问题仍未解决。

三、对策与建议

(一)增加教育投入,保障教育优先发展

强化政府教育投入责任。全市财政资金优先考虑教育、优先服务教育、优先帮助和解决教育发展的困难和问题。要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的教育经费“三个增长”和按规定收取的各项教育经费全部用于教育事业。同时,要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支持引导民间资本兴办教育机构,完善社会捐赠教育的激励机制。

(二)优化教育结构,均衡发展各级教育

一是全面提升义务教育。到2015年,全面提高普及水平,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基本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二是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合理确定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比例。三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力争有3—5所县级职教中心跨入国家级、省级示范性职业学校行列。

(三)启动教育重点工程,实现教育内涵发展

要全面实施德育新课程,加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建设体现时代特征和学校特点的校园文化。同时,开展教师素质提升和队伍建设工程,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使小学教师专科化,初中教师本科化,高中教师增加研究生学历的人数。

(四)积极推进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协调发展

改革人才培养体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大中小学教育有机衔接,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互相融通,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体制。建立社会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改进人才选用制度。扩大中等职业学校在办学模式、育人方式等方面的自主权,健全现代职业学校制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