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四项临床意义
凝血四项原理及临床意义PPT课件
凝血机制
凝血过程涉及一系列的酶反应和 蛋白质互作,最终形成血栓以阻 止出血。
凝血四项检查内容
凝血酶原时间(PT)
评估凝血因子活性和外源性凝血通路功能。
血小板计数(PLT)
评估血小板数量,判断止血功能。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评估凝血因子活性和内源性凝血通路功能。
纤维蛋白原(FIB)
评估血浆凝血级联反应,判断纤维蛋白形成情 况。
3 定期质控检验
定期进行质量控制检验,确保检测准确性和可靠性。
通过补充凝血因子药物或血浆制品来纠
维生素K缺乏
2
正缺乏。
通过口服或静脉注射维生素K来补充。
3
血小板减少
补充血小板制剂进行治疗。
纤维蛋白形成异常
4
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治疗方法,如 纤维蛋白浓度富集等。
凝血四项检查的注意液标本,避免造成误差。
2 严格操作规范
按照相关操作规范进行检测,避免干扰因素影响结果。
凝血四项检查结果的解读
1
PT延长
可能存在凝血因子缺乏、维生素K缺乏等
APTT延长
2
问题。
可能存在血小板功能障碍、凝血因子异
常等问题。
3
PLT降低
可能存在血小板减少疾病、骨髓抑制等
FIB异常
4
问题。
可能存在纤维蛋白形成异常、凝血酶原 缺乏等问题。
凝血四项检查在临床中的应用
疾病诊断
凝血四项常用于评估血液凝结功 能,辅助疾病诊断和治疗。
凝血四项原理及临床意义
凝血四项是一种常用的血液检查方法,用于评估凝血功能及临床疾病诊断。 本课件将详细介绍凝血四项的原理、检查内容、结果解读以及在临床中的应 用和意义。
凝血四项临床意义
凝血四项临床意义1、pt测定是外源性凝血系统较理想和常用的筛选试验。
也可作为外源性途径及共同途径凝血因子的定量试验,同时,也可用于口服抗凝剂治疗的监控。
pt延长: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ⅱ、ⅴ、ⅶ、ⅹ缺乏症,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dic,原发性纤溶症,vitk缺乏,肝病,口服抗凝剂、肝素和fdp等。
pt缩短: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ⅴ增多,口服避孕药,高凝状态,血栓疾病等。
2、aptt用于体外人血浆中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测定。
aptt测定是内源性凝血系统较敏感和常用的筛选试验,也可作为内源性途径凝血因子的定量试验,可检测除ⅶ因子外的其他血浆凝血因子,特别是用于ⅷ、ⅸ、ⅺ、ⅻ和前激肽释放酶的测定。
同时,aptt测定可用于肝素治疗监控。
aptt延长:见于凝血因子ⅱ、ⅴ、ⅷ、ⅸ、ⅺ、ⅻ减低,纤维蛋白原缺乏症,纤溶活力增强,抗凝物质存在(如血内肝素含量增加及口服抗凝剂),是监控肝素治疗的重要指标。
aptt缩短:见于高凝状态,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塞、不稳定性心绞痛、脑血管病变、肺梗死、深静脉血栓形成、妊娠高血压综合症和肾病综合症等。
3、fib用于体外人血浆中纤维蛋白原(fib)含量的测定。
fib含量升高:载于糖尿病及其酸中毒,动脉粥样硬化,急性传染病,急性肾炎尿毒症,骨髓瘤,休克,外科术后及轻度肝炎等。
fib减低:见于dic,原发性纤溶症,重症肝炎,肝硬化等。
4、tt用作体外人血浆中凝血酶时间(tt)测量。
该实验系则检查受试者血浆纤维蛋白原转型为纤维蛋白能力的过筛试验。
tt延长:见于肝素增多或类肝素物质存在,sle,肾病,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病(纤维蛋白原机能不良血症),fdp增多,异常球蛋白血症或免疫球蛋白增多等疾病。
凝血四项检验的临床意义精修订
凝血四项检验的临床意义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凝血四项检验的临床意义临床检验适用范围1、出血性疾病,2、血栓性疾病,血液高凝状态。
静脉栓塞,肺栓塞,心肌梗塞,脑栓塞不稳定心绞痛,肾病综合征,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3、口服抗凝药,口服避孕药,溶栓治疗。
4、DIC,白血病,系统性红斑狼疮。
抗磷脂抗体综合征,急性传染病、急性感染、恶性肿瘤、多发性骨髓瘤、肝炎,肝硬化等。
5、外科手术前,损伤性穿刺前,硬膜外麻醉前。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正常值24.0—36.0S常用的检查内源凝血系统的筛检实验。
临床意义APTT延长1、血浆FⅧ、FⅨ、FⅪ和FⅫ水平低下,血友病甲、血友病乙、血友病丙及部分血管性假血友病等2、严重的血浆FⅡ、FⅤ、FⅩ和纤维蛋白原缺乏症,如肝脏疾病,维生素K缺乏。
3、纤维蛋白溶解活力亢进,如DIC、继(原)发性纤溶症以及血循环中有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等4、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如抗FⅧ、FⅨ的抗体、肝素抗凝治疗等。
APTT缩短1、高凝状态,如DIC的高凝血期、促凝物质进入血流以及凝血因子的活性增高等;2、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塞、静脉血栓形成、不稳定心绞痛、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和肾病综合征等。
临床使用肝素抗凝治疗检测,一般维持在正常APTT值的1.5~2.5倍,被认为安全有效.但低分子肝素ATPP不敏感。
溶栓治疗时,ATPP、PT、TT应将值控制在正常值的2倍。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正常值10.5—15.0S常用的检查外源凝血系统的筛检实验。
PT延长1、见于外源性凝血途径中凝血因子的缺乏,血浆凝血因子Ⅱ、Ⅴ、Ⅶ、Ⅹ以及纤维蛋白原水平低下,如先天性第Ⅱ、Ⅴ、Ⅶ、Ⅹ缺乏症、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维生素K缺乏症及肝脏疾病等;2、纤维蛋白溶解活力增强,如DIC、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症及血循环中有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等。
凝血四项原理及临床意义课件
凝血四项是检查凝血功能的基本方法,其原理是通过检测凝血因子的活性、浓度及其它相关 物质的浓度来评估患者的凝血状况。
相关指标
凝血四项中的指标包括INR、APTT、PT和FIB,这些指标能够反映出凝血系统的不同功能。
凝血四项的临床意义
疾病诊断
凝血四项在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 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肝病、 心血管疾病等。
2
有重要作用,因为该疾病与血栓风险有 关。
凝血四项在心血管疾病、血友病等多种
疾病的治疗和预防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3
检测结果的临床意义
检测结果能够帮助医生制定合理的个性 化治疗方案,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未来凝血四项的发展趋势
1 标准化
凝血四项检测的标准化将进一步提高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促进临床应用。
凝血四项原理及临床意义 课件
本课件将带你了解凝血四项的基本原理和临床意义。通过学习,你将了解凝 血四项在疾病诊断、手术中的应用,以及与抗凝治疗的关系。
凝血四项的概述
定义
凝血四项指国际标准化比值(INR)、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和 纤维蛋白原(FIB),也叫做全血凝血检查。
手术中的应用
术前检查凝血四项能够有效评估 患者的手术风险,术中检测可以 及时发现术中出血等异常情况。
与抗凝治疗的关系
凝血四项在抗凝治疗中的应用广 泛,能够帮助医生调整治疗方案 和预测出血风险。
凝血四项的临床意义的实例
1
凝血四项的临床意义举例
凝血四项在卵巢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Biblioteka 凝血四项在不同疾病中的应用案例
标准化与个性化治疗
未来凝血四项的发展趋势将注 重标准化和个性化治疗。
凝血四项的临床意义
凝血四项的临床意义凝血四项是指凝血功能检查的四个重要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和血小板计数。
这些指标能够反映出人体凝血功能的状态,对于诊断与监测凝血系统疾病非常重要。
以下是凝血四项的临床意义。
1.诊断凝血疾病:凝血四项可以帮助医生确定是否存在凝血功能障碍,如凝血因子缺乏、遗传性或获得性凝血因子缺损、出血性疾病等。
PT和APPT的延长可提示凝血因子的缺乏或功能异常,常见的有血友病、维生素K缺乏等。
血小板计数降低则可能是由于血小板减少症或凝血因子异常引起的血栓性疾病。
这些检查对于及时发现凝血异常非常重要,有助于指导治疗和预防并发症。
2.指导用药与手术:凝血四项的检查可以指导血液疾病患者的用药和手术决策。
在药物治疗方面,可以根据患者的凝血功能状态来调整抗凝剂(如华法林)的剂量,以防止出现出血或血栓等并发症。
在手术前的评估中,凝血四项可以帮助决定手术方案,特别是对于需要进行创伤性手术或有出血风险的患者,可以通过检查结果来评估手术出血的风险。
3.监测抗凝治疗:凝血四项对于监测和调整抗凝治疗非常重要。
特别是在使用华法林等抗凝药物时,通过检查PT、INR等指标的变化,可以评估患者是否达到了理想的抗凝状态,并调整药物剂量使其保持在合适的范围内。
凝血四项的监测也可以帮助评估其他抗凝药物(如肝素、阿司匹林等)的疗效和安全性。
4.预测血栓或出血风险:通过凝血四项的检查结果,可以评估患者的血栓或出血风险。
例如,PT和INR的延长可以提示患者存在出血风险,如肝功能损伤、维生素K缺乏等。
APTT的延长可能提示患者可能存在遗传性或获得性凝血因子缺损,增加出血风险。
而血小板计数的减少则可能增加患者的出血或血栓风险。
根据这些检查结果,可以制定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或治疗方案,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总的来说,凝血四项是评估凝血功能的重要指标,对于诊断和监测凝血系统疾病、指导用药与手术决策、监测抗凝治疗以及预测血栓或出血风险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凝血四项检验的临床意义
凝血四项检验的临床意义临床检验适用范围1、出血性疾病,2、血栓性疾病,血液高凝状态;静脉栓塞,肺栓塞,心肌梗塞,脑栓塞不稳定心绞痛,肾病综合征,妊娠高血压综合征;3、口服抗凝药,口服避孕药,溶栓治疗;4、DIC,白血病,系统性红斑狼疮;抗磷脂抗体综合征,急性传染病、急性感染、恶性肿瘤、多发性骨髓瘤、肝炎,肝硬化等;5、外科手术前,损伤性穿刺前,硬膜外麻醉前;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正常值24.0—36.0S常用的检查内源凝血系统的筛检实验;临床意义APTT延长1、血浆FⅧ、FⅨ、FⅪ和FⅫ水平低下,血友病甲、血友病乙、血友病丙及部分血管性假血友病等2、严重的血浆FⅡ、FⅤ、FⅩ和纤维蛋白原缺乏症,如肝脏疾病,维生素K缺乏;3、纤维蛋白溶解活力亢进,如DIC、继原发性纤溶症以及血循环中有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等4、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如抗FⅧ、FⅨ的抗体、肝素抗凝治疗等;APTT缩短1、高凝状态,如DIC的高凝血期、促凝物质进入血流以及凝血因子的活性增高等;2、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塞、静脉血栓形成、不稳定心绞痛、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和肾病综合征等;临床使用肝素抗凝治疗检测,一般维持在正常APTT值的1.5~2.5倍,被认为安全有效.但低分子肝素ATPP不敏感;溶栓治疗时,ATPP、PT、TT应将值控制在正常值的2倍;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正常值10.5—15.0S常用的检查外源凝血系统的筛检实验;PT延长1、见于外源性凝血途径中凝血因子的缺乏,血浆凝血因子Ⅱ、Ⅴ、Ⅶ、Ⅹ以及纤维蛋白原水平低下,如先天性第Ⅱ、Ⅴ、Ⅶ、Ⅹ缺乏症、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维生素K缺乏症及肝脏疾病等;2、纤维蛋白溶解活力增强,如DIC、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症及血循环中有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等;循环中有抗凝物质,3、口服抗凝剂,PT是监测华法林效果的首选检查;PT缩短1、凝血因子增多症,如先天性第Ⅴ因子增多症;2、高凝状态,如DIC高凝血期;3、血栓性疾病,如肺栓塞、静脉血栓形成、肾病综合征等;4、口服避孕药;血浆凝血酶原活动度PT%:正常值70—120%凝血酶原活动度%=330/PT-8.7例如,正常人血浆PT为12s,则凝血酶原活动度=330/12-8.7=330/3.3=100;血浆凝血酶原比率PT-RATIO患者血浆PT值除以正常血浆PT值=PT 比值PTR,正常值为1.00±0.15国际标准化比值PT--INRINR正常值0.85--1.15,临床意义INR是根据PT试剂标定国际敏感指数,通过相关公式计算出国际标准化比值;但INR并不能完全解释所有PT值的比较问题;国际正常化比值INR=PTRISIISI为国际敏感度指数;凝血酶原时间比值PTR=受检患者PT/正常对照PT正常值为1.00±0.05WHO规定不同情况下抗凝治疗时合适的INR范围1、术前2周或口服抗凝药INR1.5~32.252、原发、继发性静脉血栓的预防INR2.3~3.02,53、活动性静脉血栓、反复静脉血栓、肺栓塞预防INR2.0~4.03.04、动脉血栓预防INR3.55、INR缩短:表示高凝状态;凝血酶时间TT正常值14.0—18.0S临床意义TT延长1、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低下,如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等;FIB减少时TT延长2、循环中有抗凝血酶活性增高,如FDP存在、高肝素血症、抗凝血酶Ⅲ活性增高等;3、肝硬化、肝肿瘤、DIC、异常抗凝物质增多;TT缩短:较罕见,异常纤维蛋白血症、巨球蛋白血症可缩短;TT缩短不代表高凝状态、不代表DIC早期;.纤维蛋白原FIB正常值2.0—4.0G/L临床意义1、生理性增高见于应激反应、妊娠晚期;注意先兆子痫和妊高症合并DIC时FIB不一定低于2.0/L;与ATPP、PT、TT结合分析;2、病理性增高:高凝状态:血栓前状态、血栓疾病、脑梗、心梗、糖尿病、动脉硬化,妊高征;非特异反应:毒血症、败血症、大叶性肺炎;急性传染病、急性感染其他:外科手术后、创伤、恶性肿瘤;多发性骨髓瘤等心血管疾病FIB增高易发急性血栓;FIB在溶栓时下降表示溶栓有效,一般控制大于1.5/L左右;3、血浆FIB减少:见于DIC中晚期消耗性低凝血期及纤溶期、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症、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重症肝炎、肝硬化等;可能性出血性疾病APTT PT TT FIB 设想诊断延长正常正常正常血友病甲、乙、丙、狼疮样物质增多Ⅻ缺乏正常延长正常正常先天或获得性FⅦ缺乏延长延长正常正常 FⅡ、FⅤ、FⅩ缺乏、肝病、K缺乏应用抗凝药延长正常延长正常肝素样物质增多延长延长正常降低低或无纤维蛋白血症延长延长延长降低 DIC、纤溶亢进;。
凝血四项原理及临床意义
凝血四项异常与相关疾病
凝血四项异常的定义与常见原因
解释凝血四项异常的常规定义和一些常见原因, 如遗传疾病、药物影响和其他相关因素。
凝血四项异常与血栓病、出血病的关系
探讨凝血四项异常与血栓病(如心肌梗死、中风) 和出血病(如血友病、血小板功能障碍)的关联。
凝血四项的临床意义与预防措施
凝血四项的临床判断和临床意义
详细阐述凝血四项在临床判断和治疗方面的作 用,以及如何根据检测结果制定个性化治疗方 案。
凝血四项的预防措施
提供一些预防措施,包括饮食建议、药物治疗 和生活方式调整,以维持身体正常的凝血功能。
结语
凝血四项在临床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为医生提供了一个全面了解患者的凝血 功能和疾病风险的窗口。对于凝血异常的检测和预防非常重要。
凝血四项原理及临床意义
血液凝固是身体内重要的生理过程,凝血四项是经典的凝血功能指标,能够 反映血液凝固机制的状态。
凝血四项原理的介绍
血液凝固的基本机制
了解血液凝固的基本原理,从凝血因子到血小板作用,深入探讨凝血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凝血四项包含的指标及其作用
分析凝血四项中包括的指标,如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和纤 维蛋白原,解释其在凝血过程中的作用。
凝血四项在临床中的应用
பைடு நூலகம்
1
凝血四项的常规检测
介绍临床中常规检测凝血四项的方法
凝血四项的临床意义与诊断 价值
2
和流程,以及其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 的重要性。
阐述凝血四项结果异常与各类疾病的
关系,讨论其在诊断、治疗和预测疾
3
凝血四项的临床意义与预防
病进展方面的价值。
措施
讨论凝血四项在预防血栓病和出血病 方面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控制相 关因素来维护凝血功能的平衡。
凝血四项检测方法及临床意义
凝血四项检测方法及临床意义凝血四项检测是指检测凝血指标的四个项目,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和纤维蛋白原(FIB)。
这些项目的检测可以提供诊断和评估凝血功能的信息,对于疾病的早期诊断、治疗和监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首先,凝血酶原时间(PT)是用来评估凝血外路的有效性和监测抗凝血药物的疗效的指标。
PT检测主要用来评估凝血因子Ⅶ、Ⅹ、Ⅴ和Ⅱ的功能,对于评估新生儿出血症和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等疾病有重要意义。
临床上常用的PT时间来评估患者是否存在出血倾向,如果PT时间延长,则可能存在凝血因子的缺乏或功能障碍。
其次,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是衡量凝血内路的血液凝固时间的指标。
APTT的检测主要用于评估凝血因子Ⅻ、Ⅺ、Ⅸ、Ⅷ、Ⅹ和Ⅴ的功能,可以帮助诊断肾病综合征、血友病、DIC等凝血功能异常的疾病。
临床上常用的APTT时间延长可能意味着凝血因子的缺乏或功能异常,或者体内存在抗凝血物质。
第三,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是PT时间的标准化指标,用于监测抗凝治疗的疗效。
INR常用于评估患者使用华法林等抗凝剂治疗后的凝血状态。
INR的检测结果可用于调整抗凝治疗剂量、判断是否达到治疗目标,以及预测患者是否存在出血或血栓的风险。
最后,纤维蛋白原(FIB)是评估凝血系统的最终产物,也是衡量血浆中凝血蛋白质水平的指标。
FIB的检测主要用于评估纤维蛋白溶酶系统、纤维蛋白聚合能力和凝血功能的状况。
临床上常用的FIB水平可以反映出凝血功能的异常,如FIB水平降低可能与凝血因子缺乏、DIC等疾病有关。
综上所述,凝血四项检测是临床上常用的评估凝血功能的方法。
通过检测PT、APTT、INR和FIB等指标,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凝血状态,评估出血和血栓风险,诊断出血性疾病、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和DIC等疾病,并用于监测抗凝治疗的疗效。
因此,凝血四项检测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疾病的早期诊断、治疗和监测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凝血四项原理及临床意义ppt
凝血四项与血小板计数
血小板计数是评估止血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血小板在止血 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通过粘附、聚集和释放反应等机制发 挥作用。凝血四项中的部分指标可以间接反映血小板的功能 状态。
凝血四项检测的局限性
特异性不足
凝血四项检测只能反映凝血系统 的部分功能,不能全面反映凝血 系统的整体情况,因此对于某些
特殊疾病可能存在局限性。
影响因素多
凝血四项检测结果受到多种因素 的影响,如年龄、性别、遗传因 素等,因此对于个体差异较大的
患者可能存在局限性。
需要综合判断
凝血四项检测结果应结合临床情 况和其他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 合判断,以得出准确的诊断和治
凝血四项中的PT和APTT可以用于计算INR。 INR的升高表示血液凝固需要更长的时间,这 可能表明存在凝血因子缺乏或抑制物存在。 INR的监测对于接受抗凝治疗的患者尤为重要 ,可以帮助医生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患者安全 有效地接受治疗。
05
凝血四项的注意事项
凝血四项检测前的准备
01
02
03
04
饮食
血小板计数减少时,凝血四项指标可能出现异常。例如,血 小板减少症患者的APTT可能延长,这可能与血小板功能异常 有关。此时,联合检测凝血四项和血小板计数,可以更全面 地了解患者的止血状态,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凝血四项与INR(国际标准化比值)
INR是凝血活酶所测得的参比血浆与 正常血浆的PT比值和所用试剂标出的 ISI比值计算出的比值。INR可以反映 机体的凝血功能状态,常用于监测抗 凝治疗的效果。
凝血四项检测方法及临床意义
凝血四项检测方法及临床意义凝血四项检测是指常规的血液凝血功能检查方法,主要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PLT)和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
这些指标的检测结果对于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异常以及预测出血和血栓相关疾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凝血酶原时间(PT)是一种常用的全血液凝血功能检查方法,主要用于检测体内外凝血通路的功能。
PT是测量从血浆中提取的凝血酶原形成凝血酶所需的时间,其结果可用于评估外源性凝血通路的功能状态。
PT 延长可能意味着凝血因子Ⅱ、Ⅴ、Ⅶ和Ⅹ的活性下降,可用于检测和监测这些凝血因子活性的变化,并诊断肝功能异常、凝血因子缺乏或抗凝药物治疗的反应。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也是一项全血液凝血功能检测方法,用于评估内源性凝血通路的功能状况。
APTT主要用于检测凝血因子Ⅷ、Ⅸ、Ⅺ和Ⅻ的功能状态。
APTT延长可能意味着这些凝血因子的活性降低或存在抗凝因子的影响,可用于诊断凝血因子缺乏、纤维蛋白溶解亢进症(DIC)以及肝功能异常。
血小板计数(PLT)是衡量血液中血小板数量的指标,也是凝血功能检测的重要参数之一、血小板是主要参与血栓形成和止血的细胞成分,其数量的增加或减少都可能导致出血或血栓形成的风险增加。
因此,PLT的测定有助于评估血小板功能的异常,对于评估出血疾病和血栓相关疾病的诊断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是一种标准化的凝血酶原时间指标,可以消除不同实验室之间测试结果的差异。
INR主要用于评估抗凝治疗中华法林(warfarin)的疗效。
INR的正常范围为0.9-1.1,如果INR超过正常范围,则代表华法林治疗的抗凝作用过强;反之,如果INR低于正常范围,则代表华法林治疗的抗凝作用不足,存在血栓形成的风险。
1.评估凝血功能异常:通过测量PT和APTT的延长情况,可以评估凝血因子活性的变化,为凝血功能障碍的诊断和分类提供参考。
教你看懂《凝血四项的临床意义》
教你看懂《凝血四项的临床意义》《凝血四项的临床意义》是一篇讨论凝血四项指标及其临床应用的文章。
凝血四项是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以及凝血酶时间(TT)。
这些指标常用来评估体内凝血系统的功能,以辅助临床诊断和治疗。
文章首先介绍了凝血四项的基本原理和检测方法。
凝血酶原时间是测量凝血系统外源途径的凝血时间,常用来评估凝血因子Ⅶ的活性。
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是测量凝血系统内源途径的凝血时间,用于评估凝血因子Ⅷ、Ⅸ、Ⅺ和Ⅻ的活性。
血小板计数可反映血液中血小板的数量,是评估抗凝状态和血液凝块形成风险的重要指标。
凝血酶时间用于评估凝血因子Ⅰ、Ⅱ、Ⅴ、Ⅹ和纤维蛋白原的活性。
接下来,文章讨论了凝血四项在临床中的意义。
首先,凝血四项在诊断凝血功能障碍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一些疾病或状况下,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和凝血酶时间可显著延长,提示凝血功能缺陷。
例如,在肝脏疾病患者中,肝功能受损导致凝血因子合成减少,会导致PT和APTT延长。
其次,凝血四项可以用于评估抗凝药物的疗效。
比如,常用的口服抗凝药物华法林会影响凝血系统的活性,导致PT和TT延长。
因此,监测凝血四项可以帮助判断抗凝药物是否达到治疗水平。
此外,凝血四项还可以用于评估血液凝块的形成风险。
血小板计数较低常常与出血倾向相关,而高血小板计数则可能与血液凝块的形成风险增加相关。
最后,文章讨论了凝血四项的临床应用中需注意的问题。
首先是标准化和质量控制的问题。
由于不同实验室可能采用不同的检测方法和试剂,结果的标准化是至关重要的。
其次是不同疾病和状况对凝血系统的影响可能不尽相同。
临床医生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综合评估凝血四项结果,并结合其他临床指标来做出准确的诊断和治疗决策。
此外,凝血四项仅是辅助诊断的手段,并不是唯一的诊断依据。
最后,文章提到了未来发展的方向,包括利用新技术和新指标进一步提高凝血四项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总结起来,《凝血四项的临床意义》是一篇介绍凝血四项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的文章。
凝血四项检验的临床意义
凝血四项检验的临床意义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凝血四项检验的临床意义临床检验适用范围1、出血性疾病,2、血栓性疾病,血液高凝状态。
静脉栓塞,肺栓塞,心肌梗塞,脑栓塞不稳定心绞痛,肾病综合征,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3、口服抗凝药,口服避孕药,溶栓治疗。
4、DIC,白血病,系统性红斑狼疮。
抗磷脂抗体综合征,急性传染病、急性感染、恶性肿瘤、多发性骨髓瘤、肝炎,肝硬化等。
5、外科手术前,损伤性穿刺前,硬膜外麻醉前。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正常值—常用的检查内源凝血系统的筛检实验。
临床意义APTT延长1、血浆FⅧ、FⅨ、FⅪ和FⅫ水平低下,血友病甲、血友病乙、血友病丙及部分血管性假血友病等2、严重的血浆FⅡ、FⅤ、FⅩ和纤维蛋白原缺乏症,如肝脏疾病,维生素K缺乏。
3、纤维蛋白溶解活力亢进,如DIC、继(原)发性纤溶症以及血循环中有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等4、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如抗FⅧ、FⅨ的抗体、肝素抗凝治疗等。
APTT缩短1、高凝状态,如DIC的高凝血期、促凝物质进入血流以及凝血因子的活性增高等;2、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塞、静脉血栓形成、不稳定心绞痛、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和肾病综合征等。
临床使用肝素抗凝治疗检测,一般维持在正常APTT值的~倍,被认为安全有效.但低分子肝素ATPP不敏感。
溶栓治疗时,ATPP、PT、TT应将值控制在正常值的2倍。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正常值—常用的检查外源凝血系统的筛检实验。
PT延长1、见于外源性凝血途径中凝血因子的缺乏,血浆凝血因子Ⅱ、Ⅴ、Ⅶ、Ⅹ以及纤维蛋白原水平低下,如先天性第Ⅱ、Ⅴ、Ⅶ、Ⅹ缺乏症、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维生素K缺乏症及肝脏疾病等;2、纤维蛋白溶解活力增强,如DIC、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症及血循环中有纤维蛋白(原) 降解产物(FDP)等。
循环中有抗凝物质,3、口服抗凝剂,PT是监测华法林效果的首选检查。
凝血四项的临床意义
凝血四项的临床意义凝血四项是一种常用的临床检查项目,用于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及判断出血或血栓的风险。
通过检测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和凝血酶时间(TT),可以提供有关患者凝血系统功能的综合信息。
以下是凝血四项的临床意义:1.评估凝血功能:凝血四项可以用于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是否正常。
通过检测血小板计数和凝血时间,可以初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凝血功能异常的可能性,如血小板减少或凝血因子缺乏。
这对于预防或治疗出血或血栓的相关疾病非常重要。
2.指导抗凝治疗:凝血四项可以用于指导抗凝治疗,特别是对于使用华法林等口服抗凝药物的患者。
PT和INR(国际标准化比值)通常用于监测和调整华法林的剂量,以确保患者的凝血功能处于理想的治疗范围内,既能降低血栓的风险,又能避免出血的发生。
3.评估出血风险:凝血四项可以用于评估患者的出血风险。
凝血因子缺乏、血小板减少、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和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延长都可能导致患者易于出血。
通过检测凝血四项的结果,可以及时发现潜在的出血风险,以采取相应的措施预防并减少出血的发生。
4.评估血栓风险:凝血四项可以用于评估患者的血栓风险。
凝血因子过多或过活、血小板功能异常等都可能导致血液过于凝聚,从而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通过检测凝血四项的结果,可以评估患者的血栓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措施预防和治疗血栓形成,如使用抗凝药物或抗血小板药物。
综上所述,凝血四项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帮助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指导抗凝治疗,评估出血和血栓风险。
对于预防和治疗与凝血相关的疾病,如出血、血栓和凝血因子缺乏等,凝血四项的检查是必不可少的。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凝血四项只是一个初步的评估指标,对于深入了解患者的凝血功能,还需要结合其他相关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凝血四项检验的临床意义资料讲解
凝血四项检验的临床意义资料讲解凝血四项检验是一项常见且重要的检查,用于评估机体的凝血功能和判断出血和血栓疾病的可能性。
它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和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以下是对这些指标的临床意义的详细讲解。
1.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是评价外源凝血机制的指标,主要检测凝血通道的功能。
PT的延长可以提示凝血因子的不足或功能异常,或者与抗凝药物(如华法林)治疗有关。
常见的疾病如维生素K缺乏、肝病、凝血因子缺乏和疾病等,都可以导致PT延长。
2.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APTT用于评估内源凝血通道的功能,主要检测凝血因子VIII、IX、XI和XII的活性。
APTT延长可能表明这些凝血因子的不足或功能异常,或者与抗凝药物(如肝素)治疗有关。
APTT延长常见于血友病、肝病、肝素治疗以及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疾病。
3.血小板计数:血小板是止血过程中的关键因子,负责形成血栓,以止血控制出血。
血小板计数可以用来评估出血和血小板功能异常。
低血小板计数可能导致血栓形成减少,导致易出血的风险增加。
高血小板计数可能增加血栓的风险。
常见的疾病如ITP(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液恶性肿瘤和骨髓异常等,都可以导致血小板计数异常。
4.国际标准化比值(INR):INR是一个用于评估凝血系统外源通道功能的指标,通过比较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与正常对照的凝血酶原时间来计算。
INR主要用于监测和调节口服抗凝药物(如华法林)的治疗剂量。
INR值高于正常范围表明凝血功能下降,增加了出血风险。
INR值低于正常范围则可能导致血栓形成的风险增加。
常见的疾病如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抗凝治疗、静脉血栓栓塞症等都可能需要监测INR。
综上所述,凝血四项检验是评估凝血功能和判断出血和血栓疾病的重要工具。
通过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和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可以明确机体凝血功能的异常情况,并根据结果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血凝四项在不同妊娠期孕妇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血凝四项在不同妊娠期孕妇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血凝四项指的是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原(FIB)。
在孕妇中,这些凝血指标可能会发生变化,特别是在不同妊娠期。
了解这些变化对于孕妇的临床管理和治疗非常重要。
在怀孕期间,孕妇的凝血系统会发生明显的生理性变化,这是为了应对怀孕和分娩时可能发生的大量出血。
这些变化包括凝血因子水平的增加,以及纤溶酶原和抗凝系统的影响。
孕妇的血凝四项指标通常会在不同妊娠期有所改变。
在孕早期(1-12周),由于孕激素的作用,凝血因子Ⅶ、Ⅷ、X、VWFAg等水平均有所升高。
这种生理性的增加可能会导致PT、INR和APTT略微缩短,而FIB略微增加。
这是正常的生理变化,通常不会给孕妇带来临床上的问题。
在孕中期(13-28周),孕妇的凝血系统继续发生变化。
凝血因子Ⅶ、Ⅷ、Ⅸ、X、VWFAg等水平继续升高,同时纤溶酶原水平也会上升。
这种变化会导致PT、INR和APTT稍有缩短,而FIB水平会进一步上升。
这一时期孕妇的凝血功能基本处于最佳状态,能够有效应对分娩时的出血风险。
在不同妊娠期孕妇中,血凝四项的变化尤其重要,因为孕妇在分娩时出血的风险非常高。
了解这些变化能够帮助医生更好地评估孕妇的凝血功能,并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
对于孕妇而言,及时进行凝血四项检测,可以早期发现异常,从而采取措施预防妊娠期合并症,保障母婴安全。
尽管血凝四项在不同妊娠期孕妇中存在变化,但并不是所有的变化都是生理性的。
有些孕妇可能会因为各种原因出现凝血功能异常,比如孕期凝血纤维蛋白溶解过快、凝血因子缺乏或者抗凝血系统异常等。
这些异常对孕妇和胎儿的健康都会带来一定的风险,因此及时发现和处理至关重要。
凝血四项临床意义
凝血四项临床意义凝血四项是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和血纤维蛋白原含量(FIB)这四项指标的检测结果。
这四项指标反映了凝血系统的功能状态,对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下面将详细介绍凝血四项的临床意义。
首先,凝血四项可以帮助判断出血和凝血功能的状态。
PT和APTT是评价外源和内源凝血通路功能的指标,当PT和APTT延长时,说明凝血功能下降,易出现出血。
如果PT和APTT缩短,则可能存在高凝状态,易导致血栓形成。
血小板计数和FIB则能反映凝血系统的第一道和第二道防线的功能。
血小板计数正常范围内时,说明血小板数量充足,出血倾向较小;如果血小板计数低于正常范围,则可能导致出血倾向增加。
FIB是血浆中重要的凝血因子,是血栓形成不可或缺的物质,FIB浓度异常可以提示凝血系统功能异常。
其次,凝血四项可以帮助评估凝血异常的病因。
PT和APTT延长可提示凝血因子缺陷或功能异常,如凝血因子活性缺乏、抗凝药物使用、肝病等。
因此,对于怀疑凝血因子缺陷或功能异常的患者,凝血四项可以作为筛查工具。
血小板计数减少可能是由于血小板生成障碍、过度破坏或消耗,也可能是由于骨髓抑制、免疫相关性疾病等原因造成的。
FIB测定可以用于判断是否存在纤维蛋白溶解异常。
此外,凝血四项还可以评估治疗效果和预测预后。
针对凝血功能异常的患者,通过监测凝血四项的变化,可以评估治疗效果。
例如,在抗凝治疗中,PT和APTT的变化可以用来调整药物剂量,以达到预期的抗凝效果。
血小板计数和FIB的变化可以帮助评价抗血小板治疗或纤维蛋白溶解抑制治疗的效果。
此外,凝血四项的异常结果还可以作为判定预后的指标。
例如,凝血异常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呈正相关,PT、APTT延长与预后不良相关。
最后,凝血四项也能帮助评估手术患者的手术风险和术后出血风险。
手术前的凝血四项检查可以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状态,有助于评估手术风险和制定个体化的围手术期管理方案。
凝血四项的解读
凝血四项的解读
凝血四项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是对共同凝血途径的功能检测,其临床意义如下:
1. PT:主要反映共同凝血途径的功能;其正常值范围为11-15秒。
当PT超过正常对照3秒以上时为延长,常见于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因子减少,如血友病;或存在凝血因子抑制物时;或应用抗凝药物、肝素治疗时等。
PT缩短一般无临床意义,除非有诱发因子存在。
2. APTT:主要反映共同凝血途径的功能;其正常值范围为25-37秒。
APTT延长主要见于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如血友病、凝血因子X缺乏等;APTT缩短常见于血栓性疾病、DIC、溶栓治疗等情况。
3. TT:主要反映共同凝血途径的功能;其正常值范围为16-18秒。
在血液循环中存在纤维蛋白原在纤溶酶作用下可降解为可溶性纤维蛋白,后者在纤溶酶抑制物作用下可降解为不溶性纤维蛋白,包括d-二聚体、FDP,故TT延长主要见于纤溶系统疾病,如DIC、原发性纤溶症等。
4. FIB:主要反映共同凝血途径的功能;其正常值范围为2-4g/L。
FIB增高见于共同凝血途径的功能增强,如血栓性疾病、高凝状态等;FIB降低见于共同凝血途径的功能减
弱,如肝脏疾病、维生素K缺乏等。
血凝四项在不同妊娠期孕妇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血凝四项在不同妊娠期孕妇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血凝四项是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PLT)和凝血酶时间(TT)这四项指标。
在妊娠期,由于女性体内荷尔蒙水平的变化以及子宫快速增长,血液的凝血系统也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这些变化对孕妇和胎儿的健康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妊娠期血液凝血系统的变化主要表现在血浆中凝血因子的改变。
在妊娠早期,孕妇体内凝血因子Ⅶ、Ⅷ、Ⅸ、X、Ⅺ和Ⅻ的活性增高,因而PT和TT会缩短。
而妊娠晚期,则会出现凝血因子活性下降,PT和TT会延长,这可能是为了防止剖宫产过程中产生过多的凝血,防止孕妇出现血栓形成的风险。
妊娠期血小板计数也会发生变化。
正常妊娠期间,血小板计数会稍稍下降,但仍保持在正常范围内。
这是由于孕妇体内孕酮的增加,导致血小板寿命的延长和破坏增加。
在某些情况下,如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或患有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孕妇,血小板计数可能会进一步下降,这会增加孕妇出血和产后出血的风险。
妊娠期APTT也会有所改变。
在妊娠早期,孕妇体内的凝血酶抑制物(ATⅢ)和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的活性会增加,使得APTT延长。
而在妊娠晚期,孕妇体内凝血酶抑制物活性下降,导致APTT缩短。
这些变化是为了适应孕妇体内凝血和抗凝血平衡的需要,确保胎儿血液供给的稳定。
凝血四项的变化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监测凝血四项指标的变化,可以对孕妇的凝血功能进行评估,及时发现和预防凝血异常和血栓形成的风险。
特别是在孕妇存在妊娠合并症或其他高危因素的情况下,可以及早采取干预措施,避免严重的并发症发生。
凝血四项的变化也可以用于指导孕妇分娩过程中的操作。
根据孕妇体内凝血因子的活性变化,可以合理选择分娩方式,减少分娩过程中出血的风险。
对于存在凝血异常或血小板减少的孕妇,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减轻产后出血的风险。
凝血四项的变化也可以用于判定孕妇的疾病进展和预后。
对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期糖尿病等孕妇,通过监测凝血四项的变化,可以及时评估疾病的发展情况,提早采取治疗措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凝血酶时间简称:TT (thrombin time),是指在血浆中加入标准化的凝血酶原后血液凝固的时间。
目录1正常范围2检查介绍3临床意义4相关拓展1正常范围16~18s;超过正常对照3s以上为异常。
2检查介绍凝血酶时间(TT)是检测凝血、抗凝及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功能的一个简便试验。
3临床意义凝血酶时间(TT)延长见于血浆纤维蛋白原减低或结构异常;临床应用肝素,或在肝病、肾病及系统性红斑狼疮时的肝素样抗凝物质增多;纤溶蛋白溶解系统功能亢进。
<br. 凝血酶时间缩短见于血液中有钙离子存在,或血液呈酸性等。
凝血酶时间(TT)是反映的体内抗凝物质,所以它的延长说明纤溶亢进,测定的是加入标准化凝血酶后纤维蛋白的形成时间,所以在低(无)纤维蛋白原症,DIC以及类肝素物质存在(如肝素治疗,SLE和肝脏疾病等)时出现延长。
TT缩短无临床意义。
4相关拓展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原一种由肝脏合成的具有凝血功能的蛋白质。
纤维蛋白是在凝血过程中,凝血酶切除血纤蛋白原中的血纤肽A和B而生成的单体蛋白质。
简单地说,就是一种与凝血有关的蛋白质,即凝血因子。
目录1中文名称2英文简写3英文名称4所属类别5适应症6用量用法7注意事项8规格9临床意义10测定方法1中文名称纤维蛋白原2英文简写FIB3英文名称Human Fibrinogen4所属类别促凝血药5适应症用于先天性低纤维蛋白原血症、原发性和继发性纤溶引起的低纤缩蛋白原血症。
6用量用法静滴,60滴/分钟,视病情而定。
7注意事项偶有过敏反应。
仅供静脉输注,速度宜慢,快速过量输入可发生血管内凝血。
反复多次输注可产生抗纤维蛋白原抗体,少数人可形成血栓。
可成为传播传染性肝炎的媒介。
本品一旦被溶解后,应立即使用。
溶解后应为澄清并略带乳光的溶液,允许有微量细小的蛋白颗粒存在,输注时应使用带有过滤网的输血器。
血栓静脉炎、动脉血栓形成、心肌梗死、心功能不全者忌用。
8规格1.0/瓶,1.5/瓶。
纤维蛋白原(xianweidanbaiyuan)一种由肝脏合成的具有凝血功能的蛋白质,是纤维蛋白的前体。
分子量340,000,半衰期4~6日。
血浆中参考值2~4克/升。
纤维蛋白原由α、β、γ三对不同多肽链所组成,多肽链间以二硫键相连。
在凝血酶作用下,α链与β链分别释放出A肽与B肽,生成纤维蛋白单体。
在此过程中,由于释放了酸性多肽,负电性降低,单体易于聚合成纤维蛋白多聚体。
但此时单体之间借氢键与疏水键相连,尚可溶于稀酸和尿素溶液中。
进一步在Ca+2与活化的ⅩⅢ因子作用下,单体之间以共价键相连,则变成稳定的不溶性纤维蛋白凝块,完成凝血过程。
肝功能严重障碍或先天性缺乏,均可使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下降,严重时可有出血倾向进一步研究显示,纤维蛋白原与一种叫β3黏合素的受体结合,启动神经细胞上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后者会抑制神经轴突的生长。
这项研究显示脊髓受伤后血液的渗透会妨碍神经再生,揭示了血液与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在分子水平上的联系。
如果能找到方法阻止纤维蛋白原启动神经细胞受体,可望促进脊髓的修复,缓解脊髓受伤导致的瘫痪症状。
纤维蛋白原发挥凝血功能时,结合的受体蛋白质与此不同,因此有关疗法并不会妨碍它发挥正常凝血作用。
9临床意义1.纤维蛋白原与肝脏疾病 纤维蛋白原系肝脏合成,主要分布在血浆,亦存在于血小板和巨核细胞。
正常血浆浓度为1.5~3.5g/L,因此当肝脏严重受损,使肝脏合成纤维蛋白原功能发生障碍,则血浆中纤维蛋白原浓度降低。
纤维蛋白原是肝脏合成的一种血浆糖蛋白.可参与血栓及冠状动脉的形成和发展,是反映血栓状态一个指标,也是急性冠状动脉事件的独立预报因子之一。
纤维蛋白原升高提示机体纤溶活性降低,促血栓形成。
2.纤维蛋白原与肾病综合征( NS) NS患者的凝血因子改变,以纤维蛋白原水平增高最为明显。
纤维蛋白原水平增高可达10g/L,这是由于合成增加的结果,这种增高与其从尿中丢失的量成比例,但纤维蛋白原的分解代谢率则正常。
NS患者的纤维蛋白原和胆固醇水平有显著相关性,而且两者与血清白蛋白水平呈负相关3.纤维蛋白原与粥样硬化 纤维蛋白原和纤维素与粥样斑块形成的关系极为密切。
已知纤维蛋白溶解机制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例如吸烟、糖尿病,尤其是高血清甘油三酯都能引起血浆纤维酶原激活物抑制剂升高,从而降低了纤溶酶原的合成。
血液粘稠度比较高,这些均有利于纤维素的形成。
纤维蛋白原是一种急性时相蛋白,作为凝血因子I由血液进入动脉壁内,在凝血酶作用下转变为纤维蛋白单体继发交联为纤维蛋白,可直接破坏内皮细胞吸附在红细胞表面,使动脉血栓发生率增加,并促进粥样斑快进展。
另外血浆纤维蛋白原可沉积于血管壁,加速动脉粥样硬化,人们已发现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中纤维蛋白凝聚物的量组疾病纤维蛋白原含量均增高,并都具有血液粘度增高.动脉粥样硬化甚者阻塞的特征.4.纤维蛋白原与心脑血管疾病 对急性缺血综合征中血栓的研究表明,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是独立的危险因素,有冠状动脉阻塞病的患者血浆中纤维蛋白原水平较高,心肌梗死的范围也与纤维蛋白原增加程度密切相关。
有不稳定心绞痛的病人,在其发生心肌梗死之前,往往有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现象。
在心肌梗死病程中,再梗死多发生在纤维蛋白原水平超过7g/L的患者。
5.纤维蛋白原与血液流变学发现纤维蛋白原与全血粘度、血浆粘度、血沉及血小板聚集之间呈显著正相关,提示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升高,可使血液粘度增高.红细咆聚集增高,血小板聚集增高,从而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促进血栓形成。
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升高因其分子量大.浓度高,又具有聚合作用,是除红细胞外使血液粘度增高的重要因素;因此.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在判断疾病的发生发展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6.纤维蛋白原与其它因素 影响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其它因素较多,如遗传倾向性、年龄增长、高脂血症、吸烟、原发性高血压、肥胖症、口服避孕药及妊娠期等,均是血浆纤维蛋白原升高的危险因素。
10测定方法现有的方法大体上分三大类:即(1)基于凝血酶的作用,形成纤维蛋白的方法;(2)物理化学测定法和(3)免疫学测定法。
第一类方法是一种功能测定法,所形成的纤维蛋白,又可再分为测重法,酚试剂比色法和紫外光度法、测氮法、浊度法和凝血酶凝固时间法等。
这类方法的优点是测定的是有凝血功能的纤维蛋白原,又称为可凝固蛋白(clottable protein),故特异性较好。
方法可简可繁,常规使用中,多采用较简便的Von Clauss法。
根据这种方法设计的商品药盒(kit),已在一些国家广泛使用。
据1975年美国CAP的调查,1939个临床化验室中,用此法者占1824家,即94%用了本法,其中Tan等采用了速率法。
这类方法中由Ratnoff 和Menzzie改良的酚试剂比色法,其曾被提出作为参考方法。
近几年来,不少文献推荐用Jocobsson的改良法作为纤维蛋白原标准的定值方法。
这类方法的缺点是,从理论上讲,有两方面可引起误差。
一是所析出并测定的是纤维蛋白而非纤维蛋白原。
已知纤维蛋白原变成纤维蛋白时会从α和β肽链上分别切下两个短肽,即A肽(FpA)和B肽(FpB)。
这样纤维蛋白实际上比纤维蛋白原的质量少了10%。
二是已知纤维蛋白旦形成,就会吸附一些凝血因子或纤溶因子,这样又会增加所测纤维蛋白原的量。
此外,本法在操作中在获取纤维蛋白和洗涤(挤压)除去其它蛋白成份时,不仅比较麻烦而且也难以完全彻底,会造成其它蛋白污染。
第二类方法(物理化学测定法)在我国应用最广。
这类方法又可分为盐析法(包括用亚硫酸钠、硫酸铵或氯化钠盐析,用蛋白质显色或比浊法测定),热变性沉淀法和电泳法等几种。
这类方法都比较简单、快速,尤其适于急诊检验,但缺点是本法的特异性不强。
所测的不是有凝固功能的纤维蛋白原,可能包括部分的降解产物和/或其它蛋白。
而电泳法又太繁琐,不适于常规工作。
第三类方法(免疫学方法),是将纯纤维蛋白原作为抗原免疫动物,制成多克隆或单克隆抗体。
然后用免疫胶乳、被动血凝或反向血凝、单向免疫扩散、火箭电泳以及ELISA等方法测定。
优点是大部分方法简便,但缺点是所测的不仅是可凝固的纤维蛋白原,可能包括了它的降解产物(因为它们有共同抗原),也可能包括了障碍性纤维蛋白原(dysfibrinogens即N端谷氨酸γ位未羧化的无功能的纤维蛋白原,又称缺维生素K引起的蛋白质,PIVKA)。
但免疫法也有一个好处,就是可用来测定PIVKA。
如果一个患者总纤维蛋白原(用免疫学测定结果)不低,甚至增高,而功能性(即可凝固性)纤维蛋白原却明显减少,即可判断为存在PIVKA。
肝病、维生素K缺乏等均可导致PIVKA升高,有临床诊断价值。
[1]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时间,简称PT,是指在缺乏血小板的血浆中加入过量的组织因子(兔脑渗出液)后,凝血酶原转化为凝血酶,导致血浆凝固所需的时间。
正常值为12-14秒(PT时间有争议,有不同的定值规定,大约在11---16秒之间)。
PT超过正常对照3秒以上者有临床意义。
应用正常血浆的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曲线,对比患者血浆的PT,可以求出活动度。
活动度的正常值为80%-100%。
目录1原理2方式3临床意义4应用价值4.1 诊断标准4.2 轻度4.3 严重4.4 重要作用5PTA与INR应用价值比较5.1 争议5.2 差异5.3 原因1原理凝血酶原时间也是凝血系统的一个较为敏感的筛选试验。
凝血酶原时间主要反映外源性凝血是否正常。
其原理是在抗凝血中,加入足够量的组织凝血活酶(组织因子,TF)和适量的钙离子,满足外源性凝血条件,从加入钙离子到血浆凝固所需的时间即为PT。
实验室报告PT有4种方式:秒、活动度(prothrombintimeactivitypercentage,PTA)、率(prothrombintimeratio,PTR)、国际标准化比率(internationalnormalizedratio,INR)。
4种形式在临床上应用价值不同。
3临床意义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如凝血酶原(因子Ⅱ)、因子Ⅴ、因子Ⅶ、因子Ⅹ及纤维蛋白原缺乏。
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如继发性/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亢进、严重肝病等;使用肝素,血循环中存在凝血酶原、因子Ⅴ、因子Ⅶ、因子Ⅹ及纤维蛋白原的抗体,可以造成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凝血酶原时间缩短见于:妇女口服避孕药、血栓栓塞性疾病及高凝状态等。
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time,PT)是反映肝脏合成功能、储备功能、病变严重程度及预后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
4应用价值诊断标准PT主要由肝脏合成的凝血因子I、Ⅱ、Ⅴ、Ⅶ、Ⅹ的水平决定,它在肝病中的作用尤为重要。
急性肝炎PT异常率为10%~15%,慢性肝炎为15%~51%,肝硬化为71%,重型肝炎为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