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第六章

合集下载

生物化学第六章酶

生物化学第六章酶


邻近效应与定向排列:
3.表面效应使底物分子去溶剂化 酶的活性中心多是酶分子内部的疏水“口袋”, 酶反应在此疏水环境中进行,使底物分子脱溶剂 化 (desolvation),排除周围大量水分子对酶和底 物分子中功能基团的干扰性吸引和排斥,防止水
化膜的形成,利于底物与酶分子的密切接触和结
合。这种现象称为表面效应(surface effect)。
维生素B2(核黄素)
维生素B2(核黄素) 维生素B1(硫胺素) 泛酸 硫辛酸 维生素B12 生物素 吡哆醛(维生素B6之一) 叶酸

辅酶中与酶蛋白共价结合的辅酶又称为辅基 (prosthetic group)。

辅基和酶蛋白结合紧密,不能通过透析或超 滤等方法将其除去,在反应中不能离开酶蛋
白,如FAD、FMN、生物素等。

酶原激活的生理意义 避免细胞产生的酶对细胞进行自身消化, 并使酶在特定的部位和环境中发挥作用,保证 体内代谢正常进行。
有的酶原可以视为酶的储存形式。在需要
时,酶原适时地转变成有活性的酶,发挥其催
化作用。
第三节 酶的作用机制
(一)酶比一般催化剂更有效地降低反应活化能
酶和一般催化剂一样,加速反应的作 用都是通过降低反应的活化能 (activation energy) 实现的。 活化能:底物分子从初态转变到活化 态所需的能量。
2.邻近效应与定向排列使诸底物正确定位于 酶的活性中心 酶在反应中将诸底物结合到酶的活性中心,使它 们相互接近并形成有利于反应的正确定向关系。 这种邻近效应(proximity effect)与定向排列 (orientation arrange)实际上是将分子间的反应变 成类似于分子内的反应,从而提高反应速率。

人民卫生出版社《生物化学》第六章 生物氧化

人民卫生出版社《生物化学》第六章  生物氧化

⊿Gº’ = -nF ⊿Eº'
n:传递电子数;F:法拉第常数
➢ 合成1摩尔ATP 需能量约30.5kJ
偶联部位
NADH~CoQ CoQ~Cytc Cyta-a3~O2
电位变化 (∆E0')
0.36V 0.21V 0.53V
自由能变化 (∆G0')
69.5KJ/mol 40.5KJ/mol 102.3KJ/mol
三、NADH和FADH2是呼吸链的电子供体
1、NADH氧化呼吸链 NADH →复合体Ⅰ→CoQ →复合体Ⅲ→Cyt c →复合体Ⅳ→O2
2、琥珀酸氧化呼吸链 琥珀酸 →复合体Ⅱ →CoQ →复合体Ⅲ→Cyt c →复合体Ⅳ→O2
呼吸链各组分的排列顺序的实验依据
➢ 标准氧化还原电位 ➢ 特异抑制剂阻断 ➢ 还原状态呼吸链缓慢给氧 ➢ 将呼吸链拆开和重组
生物氧化与体外氧化之不同点
生物氧化
➢ 反应环境温和,酶促反应逐步进 行,能量逐步释放,能量容易捕 获,ATP生成效率高。
体外氧化
➢ 能量突然释放。
➢ 通过加水脱氢反应使物质能间接 获得氧;脱下的氢与氧结合产生 H2O,有机酸脱羧产生CO2。
➢ 物质中的碳和氢直接氧 结合生成CO2和H2O 。
生物氧化的一般过程
胞液侧 4H+
2H+ 4H+ Cyt c
+
+++++ +
++
+
Q

--
NADH+H+
NAD+

-
延胡索酸
琥珀酸

Ⅲ- - -

生物化学第六章 糖类代谢

生物化学第六章 糖类代谢
O
H
OH
HO
H
HO
H
H
OH
OH
CH2OH
HO H OH
H
H
OH H
OH OH
核糖(ribose) ——戊醛糖
O
H
OH
H
OH
H
OH
OH
HOH 2C
O OH
H H
HH
HO
OH
2. 寡糖 能水解生成2-20个分子单糖的糖,各单
糖之间借脱水缩合的糖苷键相连。
常见的几种二糖有
麦芽糖 (maltose) 葡萄糖 — 葡萄糖 还原糖
ATP ADP
G-6-P
F-6-P
ATP ADP
F-1,6-2P
ⅱ放能阶段
⑨2-磷酸甘油酸脱水生成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烯醇化酶
磷酸二 3-磷酸 羟丙酮 甘油醛
NAD+
NADH+H+
1,3-二磷酸甘油酸
ADP ATP
3-磷酸甘油酸
2-磷酸甘油酸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ADP
ATP
丙酮酸
催化此反应的酶是烯醇化酶,它在结合底物前必 须先结合2价阳离子如Mg2+、Mn2+,形成复合物, 才能表现出活性。该酶的相对分子量为85000,氟 化物是该酶强烈的抑制剂,原因是氟与Mg2+和无 机磷酸结合形成一个复合物,取代了酶分子上 Mg2+的位置,从而使酶失活。
Glu
ATP ADP
G-6-P
F-6-P
ATP ADP
F-1,6-2P
ⅱ放能阶段
⑥3-磷酸甘油醛氧化成1,3-二磷酸甘油酸
生成1分子 NADH+H+

生物化学课件第六章 酶(化学)

生物化学课件第六章  酶(化学)

相对专一性
酶的专一性
结构专一性
(表6-3)
绝对专一性
立体异构专一性
7
相对专一性(relative specificity)
①族专一性(基团专一性) A — B 作用于一类或一些结构很相似的底物。
②键专一性 CAH2—OHB
α-葡萄糖
5
OH
苷酶
OHO
O
1
O
R
+H2O
OH
酯酶:R—C—O—R′ + H2O
脂肪(:水)水解酶
16
(二)酶的命名
2、惯用名: 通常只取一个较重要的底物名称和作用方式。
乳酸:NAD+氧化还原酶
乳酸脱氢酶
对于催化水解反应的酶一般在酶的名称上省去反应类 型。如水解蛋白的酶称蛋白酶,水解淀粉的酶叫??
有时为了区分同一类酶还在前面加上来源。 如胃 蛋白酶、胰蛋白酶、木瓜蛋白酶等
17
氧转水 裂异合
12
(一)酶的分类:
1. 氧化还原酶:催化氧化还原反应的酶。
AH2 + B
A + BH2
(1)脱氢酶类:催化直接从底物上脱氢的反应。
(2)氧化酶类 ①催化底物脱氢,氧化生成H2O2: ②催化底物脱氢,氧化生成H2O:
(3)过氧化物酶
(4)加氧酶(双加氧酶和单加氧酶)
13
(一)酶的分类
1个 Fe3+ 每秒能催化6×10-4个 H2O2的分解
同一反应,酶催化反应的速度比一般催化剂的反应
速度要大106~1013倍(表6-1)。
6
2.酶的特性:——生物催化剂
(1)催化效率极高
(2)高度的专一性:
酶对底物具有严格的选择性称为酶的专一(特异)性。 如:蛋白酶只能催化蛋白质的水解,酯酶?? 淀粉酶??

生物化学-第六章 脂类代谢

生物化学-第六章 脂类代谢

四、脂类的主要生理功能
分类 含量 分布 生理功能 1. 储脂供能 2. 提供必需脂酸 脂肪组织、 3. 促脂溶性维生素吸收 血浆 4. 热垫作用 5. 保护垫作用 6. 构成血浆脂蛋白
生物膜、 神经、 血浆
脂肪
95﹪
类脂
5﹪
1. 维持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 2. 胆固醇可转变成类固醇激 素、 维生素、胆汁酸等 3. 构成血浆脂蛋白
(二)动物体内重要脂肪酸
习惯名称 乙酸 月桂酸 肉豆蔻酸 软脂酸 硬脂酸 油酸 亚油酸 亚麻酸 十二碳脂酸 十四碳脂酸 十六碳脂酸 十八碳脂酸 十八碳一烯酸 十八碳二烯酸 十八碳三烯酸 系统名称 碳原子数 双键数 2 12 14 16 18 18 18 18 3 4 5 0 0 0 0 0 1 2 3 9 9,12 9,12,15 9 18:1Δ9C
+ H2NCH2COOH CH2CONHCH2COOH
苯乙尿酸
CH3CH CH2CH CH2COOH 2COOH H2 CH
2 2
β
α
β
α
(二)脂肪酸一般氧化分解过程
四个阶段:
P402
1、脂肪酸激活(线粒体外膜):RCOOH →RCOSCOA
2、脂酰COA转运(10C以上): RCOSCOA 肉毒碱 RCOSCOA
脂肪动员过程
ATP 脂解激素-受体 +
G蛋白
+
AC
cAMP +
HSLa(无活性) PKA
HSLb(有活性)
甘油一酯
甘油二酯脂肪酶 FFA
甘油二酯
FFA
甘油三酯
甘油一酯脂肪酶 FFA
甘油
AC:腺苷酸环化酶 PKA :蛋白激酶A

【生物化学】第六章 酶促反应动力学

【生物化学】第六章  酶促反应动力学
2
本章纲要
一、化学动力学基础 二、底物浓度对酶反应速度的影响 三、抑制剂对酶反应速度的影响 四、激活剂对酶反应速度的影响 五、温度对酶反应速度的影响 六、pH对酶反应速度的影响
一、化学动力学基础
了解反应速率及其测定 反应分子数和反应级数
一、化学动力学基础
㈠ 反应速率及其测定
单位时间内反应物的减少量或生成物的增加量用瞬时速率表示, 单位: 浓度/时间,研究酶反应速度以酶促反应的初速度为准。
第六章 酶促反应动力学
Enzyme kinetics
概述
研究酶促反应的速率以及影响此速率的各 种因素的科学,是酶工程中的重要内容
研究酶结构和功能的关系以及酶的作用机 制,需要动力学提供实验数据
发挥酶促反应的高效率,寻找最为有利的 反应条件
酶在代谢中的作用和某些药物的作用机制 具有理论研究的意义和实践价值
C是反应物的浓度变化, K为速率常数,是时间的倒数 基元反应:反应物分子在碰撞中一步直接转化为生成物分子的反应。
一、化学动力学基础
2. 反应级数:实验测得的表示反应速率与反应浓度之间关系的概念。 对于基元反应
1.一级反应单分子反应符合V=KC的反应
蔗糖+水
葡萄糖+果糖 V=KC蔗糖C水
由于水的浓度变化影响可忽略(非限制性因素)则V=KC蔗糖
二、底物浓度对酶反应速度的影响
㈠ 中间络合物学说
L.米歇利斯和L.M.门腾(1913)基于酶被底 物饱和的现象,提出“中间产物”学说:
酶与底物反应时,通过特异识别作用,先 形成酶底物复合物,然后再形成产物和酶分 子,酶分子重新结合底物。
该学说已得到大量实验证实
012345678
80
60

基础生物化学第6章

基础生物化学第6章
FAD(FMN)H2
类别:黄素脱氢酶类(如NADH脱氢酶、琥珀酸脱氢酶)
需氧脱氢酶类(如L—氨基酸氧化酶)
加单氧酶(如赖氨酸羟化酶)
铁硫蛋白
特点:含有Fe和对酸不稳定的S原子,Fe和
S常以等摩尔量存在(Fe2S2, Fe4S4 ),构成 Fe—S中心,Fe与蛋白质分子中的4个Cys残 基的巯基与蛋白质相连结。 +e
NO2
• 离子载体
短杆菌肽等
• 解偶联蛋白
NADH 鱼藤酮 安密妥 FMN Fe-S
电 子 传 递 抑 制 剂
复合物 I
琥珀酸
FMN
Fe-S
CoQ
Cyt b
复合物 II
抗霉素A
复合物 III
Fe-S Cyt c1 Cyt c Cyt aa3
氰化物 CO
复合物 IV
O2
化学渗透假说示意图
+++++++++
电 子 传 递 链 中 各 中 间 体 的 顺 序
NADH
FMN
复合物 I
NADH 脱氢酶
Fe-S
琥珀酸等
FMN
Fe-S
CoQ
复合物 II
琥珀酸-辅酶Q 还原酶
Cyt b
复合物 III
Fe-S
辅酶Q-细胞色素 还原酶
Cyt c1
Cyt c
复合物 IV
Cyt aa3
细胞色素C 还原酶
O2
呼吸链中电子传递时自由能的下降
NADH呼吸链
还原型代 谢底物
MH2
NAD+
FMNH2
CoQ
2Fe2+
细胞色素

生物化学第六章 生物氧化(共77张PPT)

生物化学第六章 生物氧化(共77张PPT)

O O- P
O-
O O P O-
O-
NH2
N
N
焦磷酸
ATP(三磷酸腺苷) 千卡/摩尔
O O- P
O-
O O- P
O-
O O- P
O-
NN OCH2 O
HH
H
H
OH OH
(3)烯醇式磷酸化合物
COOH O CO PO CH2 O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千卡/摩尔
2.氮磷键型
O
NH
PO
C NH O
N CH3 C H 2C O O H
利用专一性电子传递抑制剂选择性的阻断呼吸 链中某个传递步骤,再测定链中各组分的氧化-还原 状态情况,是研究电子传递中电子传递体顺序的一 种重要方法。
2、常用的几种电子传递抑制剂及其作用部位
(1)鱼藤酮、安密妥、杀粉蝶菌素:其作用是阻断电子在NADH— Q还原酶内的传递,所以阻断了电子由NADH向CoQ的传递。
3.生成二氧化碳的氧化反应
(1)直接脱羧作用 氧化代谢的中间产物羧酸在脱羧酶的催化下,直接
从分子中脱去羧基。例如丙酮酸的脱羧。 (2)氧化脱羧作用
氧化代谢中产生的有机羧酸(主要是酮酸)在氧化脱
羧酶的催化下,在脱羧的同时,也发生氧化(脱氢)作用。 例如苹果酸的氧化脱羧生成丙酮酸。
第二节、生物能及其存在形式
4、复合体Ⅳ: 细胞色素c氧化酶
功能:将电子从细胞色素c传递给氧
复合体IV
还原型Cytc → CuA→a→a3→CuB
→O2
其中Cyt a3 和CuB形成的活性部位将电子交给O2。
复 合 体 Ⅳ 的 电 子 传 递 过 程
Cytc
e-
胞液侧

生物化学6第六章 三羧酸循环

生物化学6第六章 三羧酸循环

氨基酸
TCA中间产物
草酰乙酸
异生为葡萄糖
循环中间产物可为胞液中脂酸合成提供原料
柠檬酸-丙酮酸循环
乙酰CoA
合成脂酸
TCA循环中间产物可为非必需氨基酸合成提供碳架
谷氨酸脱氢酶
α-酮戊二酸 + NH4+
谷氨酸
NADH + H+
NAD+
3 添补反应补充TCA循环中间产物
参与其他代谢途径而消耗的TCA循环中间产 物必须及时补充,才能保持TCA循环顺利 进行。这类反应被称为添补反应 (anaplerotic reaction)。
共价修饰调节
二、TCA循环受底物、产物和调节酶活性调节 TCA循环的速度和流量主要受3种因素的调控:
底物的供应量 催化循环最初反应的酶的产物反馈别构抑制 产物堆积的抑制作用
1 TCA循环中有3个调节酶 TCA循环中催化3个不可逆反应的酶:
•柠檬酸合酶 •异柠檬酸脱氢酶 •α-酮戊二酸脱氢酶
乙酰CoA
此外,可由别的途径生成一些中间产物,如:
奇数碳链脂肪酸 某些氨基酸
琥珀酰CoA
α-酮戊二酸、 草酰乙酸
第四节 三羧酸循环的调控
一、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的活性变化可 影响乙酰CoA的生成
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的调节 别构调节
别构抑制剂:乙酰CoA、NADH、ATP 别构激活剂:AMP、 ADP、NAD+
2 不可能通过TCA直接从乙酰CoA合成草酰乙酸 或其他中间产物;同样,这些中间产物也不 可能直接在TCA循环中被氧化生成CO2和H2O。
3 TCA循环中的草酰乙酸主要来自丙酮酸的直接 羧化,也可通过苹果酸脱氢产生。无论何种 来源,其最终来源是葡萄糖。

生物化学第六章生物氧化

生物化学第六章生物氧化

(还原剂) (氧化剂)
可写成 A2+ B3+
A3+
B2+
2019/11/23
生物化学教研室
9
第三节 生成ATP的氧化体系
一、呼吸链的概念
代谢物脱下的成对氢原子(2H)通过多种酶和辅酶所 催化的连锁反应逐步传递,最终与氧结合生成水。由 于此过程与细胞呼吸有关,所以将传递链称为呼吸链, 也叫电子传递呼吸链。
氧化酶,而其它均为不需氧脱氢酶。其中a与 a3很难分开,常写为aa3。
在微粒体中主要为细胞色素b5、p450。p450作用 与aa3类似 。
2019/11/23
生物化学教研室
19
细胞色素的结构
2019/11/23
生物化学教研室
20
呼吸链复合体
人线粒体呼吸链通过上述5大类成分形成4个复合体。
2019/11/23
P/O比值:每消耗1摩尔原子氧所消耗的无机磷 原子的摩尔数。
2019/11/23
生物化学教研室
39
2、氧化磷酸化的偶联机制
内模胞浆侧
化 学 渗 透 学 说内膜基侧2019/11/23
生物化学教研室
40
ATP合酶(复合体Ⅴ)
由F1和F0组成。 F1 在线粒体内膜基质 侧形成颗粒状突起, 催化ATP的生成。 F膜0镶中嵌。在当线H+粒顺体浓内度 梯度经回流时,γ 亚基发生旋转,3个 β 亚基构象变化, 由紧密结合型变为 开放型,释放ATP。
根据呼吸链各组分的标准氧化还原电位测定(电位越 低越容易失去电子)、利用呼吸链特异性的阻断剂测 定其氧化和还原状态的吸收光谱及离体线粒体各组分 的氧化顺序等实验,确定了呼吸链各组分的排列顺序, 并发现体内存在两条主要的呼吸链。

生物化学 第六章 生物氧化

生物化学   第六章 生物氧化

电子传递链(呼吸链)
琥珀酸 复 合 体 Ⅰ
2H
复合体Ⅱ FAD.H2 (Fe-S)
2H 2H 2e
2H NAD+
复 合 体 琥珀酸氧化呼吸链 Ⅳ
2e
FMN (Fe-S)
Q10
2H+
Cytb Cytc1 2e (Fe-S) 复合体Ⅲ H2O
Cytc
2e
aa3
2e
NADH氧化呼吸链
O2-
1 2 O2
第三节 ATP的生成
(二)呼吸链成分的排列
由以下实验确定 ① 标准氧化还原电位 ② 拆开和重组 ③ 特异抑制剂阻断 ④ 还原状态呼吸链缓慢给氧
呼吸链中各种氧化还原对的标准氧化还原电位 氧化还原对 NAD+/NADH+H+ FMN/ FMNH2 FAD/ FADH2 Cyt b Fe3+/Fe2+ Q10/Q10H2 Cyt c1 Fe3+/ Fe2+ Cyt c Fe3+/Fe2+ Cyt a Fe3+ / Fe2+ Cyt a3 Fe3+ / Fe2+ 1/2 O2/ H2O Eº (V) ' -0.32 -0.30 -0.06 0.04(或0.10) 0.07 0.22 0.25 0.29 0.55 0.82
故又称混合功能氧化酶(mixed-function oxidase) 或羟化酶(hydroxylase)。 上述反应需要细胞色素P450 (Cyt P450)参与。
微粒体氧代谢的意义
参与体内正常物质代谢,如羟化、合成等
参与体内生理活性物质的灭活及药物、毒
物解毒转化和代谢清除反应、保护机体

生物化学-第六章生物氧化-精选文档

生物化学-第六章生物氧化-精选文档
线粒体呼吸链
二.呼吸链分组成成分
1.烟酰胺脱氢酶类
S-2H NAD/NADP S NADH/NADPH
2.黄素脱氢酶类
NADH FMN NAD FMN2H
S-2H FAD S FAD2H
3.铁硫蛋白类 Fe3+ Fe2+
-----半胱------半胱----- S Fe S S S Fe S S
-----半胱------半胱-----
4.细胞色素类
细胞色素(简写为cyt. )是含铁的电子传递体,辅基为 铁卟啉的衍生物,铁原子处于卟啉环的中心,构成血红 素。各种细胞色素的辅基结构略有不同。线粒体呼吸链 中主要含有细胞色素a, a3,b, c 和c1等,组成它们的辅基 分别为血红素A、B和C。细胞色素a, b, c可以通过它们 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来鉴别。 细胞色素a, b, c 和c1是通过Fe3+ Fe2+ 的互 变起传递电子的作用的。 a3是通过Cu2+ Cu+ 的互 变起传递电子的作用的。
5.辅酶Q---泛醌 泛醌(简写为Q)或辅酶-Q(CoQ):它是电子传递链中 唯一的非蛋白电子载体。为一种脂溶性醌类化合物。
O CH3O CH3O O CH3 (CH2CH C CH2)nH CH3
n=6-10
NADH泛醌还原酶
NADHCoQ 还原酶 复合体
CoQ2H-CytC 还原酶复合体
1.呼吸链的组成成分 2.氧化磷酸化的机制
难点:
第一节、生物氧化概念及特点
一.生物氧化概念
有机物在生物体内彻底氧化生成CO2和H2O, 并放出能量的作用。也称细胞呼吸/组织呼吸。 包括物质分解和产能
O2 呼吸作用
细胞呼吸(微生物)

生物化学第六章糖类代谢

生物化学第六章糖类代谢

L-Gly L-Gly L-Gly L-Gly L-G-Ala
图6-10 肽聚糖中NAG和NAM形成的多糖与短肽交联示意图
第二节 双糖和多糖的酶促降解
糖类是所有生物最基本的代谢底物,不同生 物所能利用的糖类会有所不同,绝大多数生 物细胞进行糖类的分解代谢都是以葡萄糖为 底物。而多糖、双糖必须水解成单糖才能进 行分解代谢,其他类型单糖如半乳糖、鼠李 糖等,通常是经一些特定的途径转化为葡萄 糖才能进入分解代谢。
糖类的生物学作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糖是生物能量的主要来源
动物、植物和微生物都能利用分解糖类产生 能量以供给生命活动以及生长发育所用。
糖是人类及大多数动物的主要食物。糖类进 入体内一般在酶的作用下转化为葡萄糖,经 血液运输到各个细胞及组织氧化后产生能量。 葡萄糖体外完全氧化为水和CO2可释放能量 2840 kJ.mol1。
果胶分子的基本结构
随着细胞的发育进程,果胶酸的半乳糖醛酸 羧基还常与甲基结合形成果胶酸甲酯。当 细胞成熟或进入衰老阶段,甲酯化程度可 高达80%以上,果胶酸主要以果胶酸甲酯 形式存在。由于甲酯化,不能形成钙盐, 所以细胞间粘结较松驰,表现出成熟果实 变软,以及自然落叶和落果等现象。
由于果胶酸、果胶酸钙和果胶酸甲酯常混合 为一体,不易划分,将这种混合物称为果 胶。在果实成熟或器官衰老时,会有多聚 半乳糖醛酸酶和果胶酸酶引起果胶分解, 促进细胞粘结松驰,导致果实明显变软或 器官脱落。
第一节 生物体内的糖类
糖类是指含有多羟基的醛类或酮类化合物,
及其产生的缩聚物或衍生物(水解后产生 多羟基醛或酮)。因大多数单糖的C:H: O元素比为1:2:1,常写成Cn(H2O)n通式, 所以也称为碳水化合物。按照糖的功能基 团可把糖分为醛糖和酮糖。根据糖类的结 构性质及聚合程度可分为单糖、寡糖和多 糖。按照有无其他非糖成分又可分为单成 分糖和复合糖。

生物化学第六章维生素

生物化学第六章维生素

(5)增强机体抵抗力作用 (6)与上皮细胞的正常分化直接相关,维持上皮 组织的结构和功能。 (7)与癌症发生呈负相关 4、维生素A的缺乏症 缺乏症:夜盲症、干眼病、皮肤干燥和毛囊丘疹
二、维生素D(抗佝偻病维生素/钙化醇 ) 1、维生素D的化学本质和性质 化学本质:类固醇激素 主要类型:D2(麦角钙化醇)、D3(胆钙化醇) 维生素D3原:7-脱氢胆固醇
化学本质:吡啶衍生物 主要类型:尼克酸及尼克酰胺 肝内可将少量色氨酸转变为维生素pp 活性形式:尼克酰胺二核苷酸(NAD+)和尼克酰胺 二核苷酸磷酸(NADP+) 2、主要生理功能 NAD+和NADP+是多种不需氧脱氢酶的辅酶 ,是氢的 传递体 尼克酸可抑制脂肪动员,降低VLDL合成。 3、缺乏症:癞皮病
二、维生素B2(核黄素) 1、化学本质
化学本质:核醇+ 6,7-二甲基异咯嗪 活性形式:黄素单核苷酸(FMN)和黄素腺嘌呤二 核苷酸(FAD) 2、主要生理功能 FMN和FAD是许多氧化还原酶的辅酶,是氢的传递体 3、缺乏症 口角炎、唇炎、舌炎、阴囊皮炎、眼睑炎、角膜血 管增生等
三、维生素pp (抗癞皮病维生素) 1、化学本质
四、维生素B6(抗皮炎维生素) 1、化学本质
化学本质:吡啶衍生物 主要类型:吡哆醇、吡哆醛和吡哆胺 活性形式:磷酸吡哆醛和磷酸吡哆胺 2、主要生理功能 磷酸吡哆醛是转氨酶和脱羧酶的辅酶,参与传递氨 基和脱羧基 磷酸吡哆醛也是δ 氨基γ 酮戊酸(ALA)合成酶的 辅酶,参与血红素的合成 磷酸吡哆醛是糖原磷酸化酶的重要组分
五、泛酸(遍多酸) 1、化学本质 化学本质:β丙氨酸+ 二羟二甲基丁酸 活性形式:酰基载体蛋白(ACP)和辅酶A 2、主要生理功能 ACP和辅酶A是酰基转移酶的辅酶,参与酰基运转 3、缺乏症 “脚灼热综合征”

生物化学06.第六章生物氧化

生物化学06.第六章生物氧化

⽣物化学06.第六章⽣物氧化幻灯⽚1第六章⽣物氧化 (Biological Oxidation)物质在⽣物体内进⾏氧化称⽣物氧化,主要指糖、脂肪、蛋⽩质等在体内分解时逐步释放能量,最终⽣成CO2 和 H2O 的过程。

ADP+Pi 幻灯⽚2第⼀节概述 (Outline)⼀、⽣物氧化的⽅式与特点 (⼀)⽣物氧化的⽅式⽣物氧化与物质在体外的氧化⽅式在化学本质上是相同的,⽣物氧化的⽅式有加氧、脱氢和失电⼦反应。

幻灯⽚3 1.加氧反应RCHO+1/2O2 RCOOH醛酸2.脱氢反应CH3CH(OH)COOH CH3COCOOH+2H乳酸丙酮酸3.失电⼦反应Fe2+ Fe3+ + e幻灯⽚4(⼆)⽣物氧化的特点体外氧化⽣物氧化热能糖CO2和H2O O2能量ATP 脂肪蛋⽩质相同点氧化⽅式均为加氧、脱氢、失电⼦。

耗氧、释放能量、终产物(CO2,H2O )均相同。

不同点为细胞内恒定条件下酶促反应逐步进⾏,能量逐步释放,⽣成ATP 。

加⽔脱氢反应使物质间接获得氧,脱下的氢与氧结合产⽣H2O ,有机酸脱羧产⽣CO2。

为不恒定条件下⾮酶促反应,能量以热能形式突然释放。

产⽣的CO2、H2O 由物质中的碳和氢直接与氧结合⽣成。

幻灯⽚5⼆、⽣物氧化的酶类 (⼀) 氧化酶类细胞⾊素氧化酶、抗坏⾎酸氧化酶等属于此类酶,该类酶的亚基常含有铁、铜等⾦属离⼦。

幻灯⽚62eSH2:底物S:产物2H+ H2OSH2+2Cu2+O2- S 2Cu+1/2O22e(⼆) 需氧脱氢酶类L -氨基酸氧化酶、黄嘌呤氧化酶等属于此类酶。

(三) 不需氧脱氢酶类乳酸脱氢酶、苹果酸脱氢酶等。

幻灯⽚7三、⽣物氧化过程中C O 2的⽣成⼈体内C O 2的⽣成来源于有机酸的脱羧反应。

根据脱去的羧基在有机酸分⼦中的位置不同,分为α-脱羧和β-脱羧两种;⼜根据脱羧是否伴有氧化,可分为单纯脱羧和氧化脱羧两种类型。

(⼀)α-单纯脱羧氨基酸脱羧酶CO R-CH NH + 2 22HH2O2SH2SO2FMN 或 FADFMNH2 或 FADH22HSH2SFMN(或FAD)FMNH2(或FADH2) SH2SNAD+(NADP+)NADH+H+(NADPH+H+)α2 NHR- CH- COOH2胺α-氨基酸幻灯⽚8(⼆)α-氧化脱羧(三)β-单纯脱羧丙酮酸羧化酶丙酮酸草酰⼄酸(四)β-氧化脱羧幻灯⽚9第⼆节呼吸链与氧化磷酸化(r e s p i r a t o r y c h a i n a n d o x i d a t i v e p h o s p h o r y l a t i o n )⼀、什么是呼吸链⼄酰辅酶A+ CO2SCoA ~ CH 3 C HSCoA+ 丙酮酸α CH 3 CCOO丙酮酸脱氢酶系 +NADH+H+NADαβCOCOOH HCH2 - COOC2 +CH3COCOOH+ C2CHOH-COOHCH-COOH CH 2 -COO αβ异柠檬酸 CH 2 -COO CH 2 CO-COO α-酮戊⼆酸异柠檬酸脱氢酶+NADH+H+NAD代谢物脱下的成对氢原⼦(2H )通过多种酶和辅酶所催化的连锁反应逐步传递,最终与氧结合⽣成⽔,这⼀系列酶和辅酶称为呼吸链(respiratory chain)⼜称电⼦传递链(electron transfer chain)。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苷酸酶的进一步作用水解为核苷和
磷酸,被肠粘膜细胞吸收。
PPT文档演模板
生物化学第六章
一、核酸的生物降解(续)
肠粘膜细胞中的核苷进一步被水 解戊糖和碱基,戊糖被吸收后 参加体内糖代谢,嘌呤碱和嘧 啶碱绝大部分被分解为尿酸等 物质排出体外。
PPT文档演模板
生物化学第六章
核酸酶(Nuclease)
核酸酶是作用于核酸磷酸二酯键的水 解酶,包括核糖核酸酶(RNase)和 脱氧核糖核酸酶(DNase),其中能 水解核酸分子内磷酸二酯键的酶又 称为核酸内切酶(endonuclease), 从核酸的一端逐个水解下核苷酸的 酶称为核酸外切酶(exonuclease)。
PPT文档演模板
生物化学第六章
痛风治疗
n 治疗痛风的原则是:合理的饮食控 制;充足的水分摄入;规律的生活 制度;适当的体育活动;有效的药 物治疗;定期的健康检查。
n 饮食治疗[每日嘌呤摄入量不超过 150mg]。
PPT文档演模板
生物化学第六章
常见食物的嘌呤含量范围
n 每100克食物嘌呤含量小于50毫克为低嘌 呤的有:
分 解
生物化学第六章
•AMP/GMP
PPT文档演模板
解 次
黄 嘌 呤 的 分
生物化学第六章
•[ ]
尿酸生成
PPT文档演模板
生物化学第六章
PPT文档演模板



总苷 酸

的 分



生物化学第六章

•尿 酸
•尿囊素
•尿囊 酸
•尿 素 •氨 [铵]
PPT文档演模板
酸 的 分 解 产 物 不 同
不 同 生 物 嘌 呤 核 苷
解核 苷 酸 及 核 苷 分
生物化学第六章

•一、嘌呤核苷酸的降解
•主 要 •主要
•动物中基 本不发生
PPT文档演模板
•主要
生物化学第六章
嘌呤碱的分解
n 不同生物嘌呤碱的分解能力不同, 代谢产物也不同,人和猿类及一 些排尿酸的动物(鸟类、某些爬 行类和昆虫)嘌呤的代谢产物为 尿酸。而其他生物可以分解嘌呤 为多种不同产物。
2、从头合成或由磷酸戊糖先和尚未完 成的Pu或Py环结合,在未完成的环上 添加必要的部分,然后闭合成环— De novo Synthesis。
PPT文档演模板
生物化学第六章
一、嘌呤核苷酸的从头合成
碳14标记的HCOOH和氮15标记的氨基酸与 鸽肝匀浆物共培养,得到Pu环各元素 的来源,1950s由J.Buchanan和 G.Robert Greenberg提出 Hypoxanthine de novo synthesis 假说,并证明Hypoxanthine Nt是 Ade-Nt及Gua-Nt合成的前体。
PPT文档演模板
生物化学第六章
二、核苷酸的生化作用
n 1、构成核酸的基本单位 n 2、储存能量,三磷酸核苷酸[ATP、CTP、GTP、
UTP等] n 3、参与代谢和生理调节:许多代谢过程受
到体内ATP、ADP或AMP水平的调节,cAMP(或 cGMP)是多种激素调节作用的第二信使 n 4、组成辅酶,如腺苷酸可作为NAD+、NADP+、 FMN、FAD及CoA等的组成成分。
PPT文档演模板
生物化学第六章
嘌呤碱的分解
n 嘌呤碱的分解首先是在各种脱 氨酶的作用下脱去氨基 。Ade 和Gua分别生成次黄嘌呤和黄嘌 呤,进一步代谢生成尿酸。
PPT文档演模板
生物化学第六章
嘌呤分解中的脱氨作用
n 脱氨作用可以在核苷或核苷酸的水平 上进行。动物组织腺嘌呤脱氨酶含量 极少,而腺嘌呤核苷脱氨酶及腺嘌呤 核苷酸脱氨酶的活性较高,因此腺嘌 呤的脱氨分解主要在核苷或核苷酸水 平上进行。鸟嘌呤脱氨酶分布广,脱 氨分解主要在该酶的作用下进行。
PPT文档演模板
生物化学第六章
高嘌呤食物
n ① 豆类及蔬菜类:黄豆、扁豆、紫菜、香菇。
② 肉类:肝(猪肝、牛肝、鸡肝、鸭肝、鹅肝)、
肠(猪肠、牛肠、鸡肠、鸭肠、鹅肠)、心(猪心、
牛心、鸡心、鸭心、鹅心)、肚与胃(猪肝、牛肝、
鸡胃、鸭胃、鹅胃)、肾(猪肾、牛肾)、肺脑、
胰、肉脯、浓肉汁、肉馅等。
③ 水产类:鱼类(鱼皮、鱼卵、鱼干、沙丁鱼、风
n 核苷酸抗代谢(antimetaboite)是指一些 人工合成的在结构上分别与嘌呤、嘧啶 及其核苷或核苷酸、氨基酸和叶酸等类 似的化合物,它们可以竞争性抑制的方 式抑制核酸与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n 肿瘤、病毒的合成十分旺盛,这些核苷 酸抗代谢物可作为抗肿瘤、抗病毒药物 应用于临床。
PPT文档演模板
生物化学第六章
核苷酸合成与疾病治疗
n 许多化疗试剂的靶是核苷酸合成途 径的酶。肿瘤细胞比绝大多数正常 细胞生长快,需要合成更多的核苷 酸作为DNA和RNA合成的前体,因此 较正常细胞对核苷酸合成抑制剂更 为敏感。一系列化疗试剂通过抑制 核苷酸合成途径的一个或多个酶起 作用。
PPT文档演模板
生物化学第六章
二、核苷酸的补救合成途径
核苷酸抗代谢物
n 嘌呤类似物 n 嘧啶类似物 n 核苷类似物 n 谷氨酰胺和天冬氨酸类似物 n 叶酸类似物
PPT文档演模板
生物化学第六章
第二节
嘌呤核苷酸的生物合成
PPT文档演模板
生物化学第六章
概述
可以通过两条完全不同的途径进行,
1、补救途径由现成的核苷或游离的碱 基、磷酸、戊糖在酶的作用下直接合 成Nt—Salvage Pathway
PPT文档演模板
生物化学第六章
一、核酸的生物降解
食物中的核酸与蛋白质结合为 Nucleoprotein的形式,在胃中受 胃 酸 作 用 水 解 为 NA 和 Proteins , NA 在 小 肠 被 胰 Nuclease[ 包 括 DNase 、 RNase] 和 肠 液 中 多 核 苷 酸酶作用降解为单核苷酸,通过核
生物化学第六章
PPT文档演模板
2020/11/26
生物化学第六章
教学目标
n 1、了解核酸的生物降解 n 2、熟悉核苷酸的降解 n 3、了解核苷酸代谢与疾病 n 4、了解嘌呤核苷酸的生物合成 n 5、了解嘧啶核苷酸的生物合成 n 6、了解脱氧核苷酸的生物合成
PPT文档演模板
生物化学第六章
第一节
核苷酸的分解代谢
PPT文档演模板
生物化学第六章
概述
生物体普遍存在的磷酸单酯酶或 核苷酸酶可催化核苷酸的水解, 而特异性强的磷酸单酯酶只能水 解3’-Nt或5’-Nt。
催化核苷水解的酶有2类,即核 苷磷酸化酶和核苷水解酶
PPT文档演模板
生物化学第六章
PPT文档演模板
•局限,只对核 糖Ns发生作用
•广泛存在, 反应可逆
PPT文档演模板
生物化学第六章
尿嘧啶、胞嘧啶分解
PPT文档演模板
生物化学第六章
PPT文档演模板

胸 腺 嘧 啶 的 分 解
生物化学第六章
嘧啶分解
PPT文档演模板
生物化学第六章
嘧啶还原途径的分解
PPT文档演模板
生物化学第六章
嘧啶氧化途径的分解
PPT文档演模板
生物化学第六章
三、核苷酸抗代谢antimetaboite
生物化学第六章

尿酸与疾病
嘌呤核苷酸的分解代谢主要在肝脏、小肠及肾脏 中进行。生理情况下嘌呤合成与分解处于相对 平衡状态,尿酸的生成与排泄也较恒定。正常 人血浆中尿酸含量约0.12-0.36mmol/L,男性平 均0.27mmol/L ,女性平均0.21mmol/L 。当体 内核酸大量分解(白血病、恶性肿瘤等)或食入 高嘌呤食物时,血中尿酸水平升高,超过 0.48mmol/L时,尿酸盐过饱和形成结晶,沉积 于关节、软组织、软骨及肾等处,而导致关节 炎、尿路结石及肾疾患,称为痛风症。
嘌呤核苷酸的补救合成有两条途径:
第1种是通过特异的磷酸核糖转移酶的 作用,由PRPP提供磷酸核糖,使游离 的嘌呤碱发生磷酸核糖化作用而生成 嘌呤核苷酸。(较重要)
第2种是嘌呤核苷在5-羟基发生磷酸化 生成嘌呤核苷酸。
PPT文档演模板
生物化学第六章
嘌呤核苷酸的补救合成
PPT文档演模板
生物化学第六章
嘌呤核苷酸的补救合成的酶
PPT文档演模板
生物化学第六章
痛风(Gout)
嘌呤碱分解代谢产生过多的尿酸,溶解
性很差,易形成尿酸钠结晶,沉积于
关节、软组织、软骨甚至肾脏等处,
也可形成尿酸的尿路结石。沉积于男
性关节腔的尿酸钠结晶被吞噬细胞吞
噬,尿酸钠通过氢键与溶酶体膜作用,
破坏溶酶体,释放的水解酶及蛋白因
子使局部生成较多致炎物质,引起痛
风性关节炎—痛风。
PPT文档演模板
生物化学第六章
PPT文档演模板
体痛 风 的 尿 酸 钠 晶
生物化学第六章

痛风检测
诊断痛风最简便而有价值的实验室检查是血 尿酸测定。血尿酸升高是诊断痛风最直接的 实验室检查依据,也是确诊的必备条件。急 性发作期绝大多数病人血清尿酸含量升高。 一般采用尿酸酶法测定。除血尿酸测定外, 也可测定尿酸含量,关节腔穿刺检查,血、 尿常规检查,血沉检查,痛风石内容物检查, X线摄片检查。
PPT文档演模板
生物化学第六章
嘌呤核苷酸的从头合成原料
-D-ribose-5-P, ATP, Gln, Asp, Gly,GTP,一碳单位, CO2等。
另需辅助因子: Mg2+, Mn2+, NAD+, FH4
PPT文档演模板
生物化学第六章
嘌呤环元素的来源
•“一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