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次政府机构改革(全)
改革开放以来的五次政府机构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的五次政府机构改革第一次1982年1982年3月8日,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问题的决议。
这次改革明确规定了各级各部的职数、年龄和文化结构,减少了副职,提高了素质;在精简机构方面,国务院各部门从100个减为61个,人员编制从原来的5.1万人减为3万人。
第二次1988年1988年4月9日,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
这次改革着重于大力推进政府职能的转变。
政府的经济管理部门要从直接管理为主转变为间接管理为主,强化宏观管理职能,淡化微观管理职能。
其内容主要是合理配置职能,科学划分职责分工,调整机构设置,转变职能,改变工作方式,提高行政效率,完善运行机制,加速行政立法。
改革的重点是那些与经济体制改革关系密切的经济管理部门。
改革采取了自上而下,先中央政府后地方政府,分步实施的方式进行。
通过改革,国务院部委由原有的45个减为41个,直属机构从22个减为19个,非常设机构从75个减到44个。
第三次1993年1993年3月22日,第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
方案实施后,国务院组成部门、直属机构从原有的86个减少到共59个,人员减少20%。
1993年4月,国务院决定将国务院的直属机构由19个调整为13个,办事机构由9个调整为5个。
国务院不再设置部委归口管理的国家局,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调整为8个。
此外,国务院还设置了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与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第四次1998年1998年3月10日,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
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政府行政管理体系,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建设高素质的专业化行政管理队伍,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公务员制度,建设高素质的专业化行政管理队伍,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中国特色的政府行政管理体制。
根据改革方案,国务院不再保留的有15个部、委。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次政府机构改革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次政府机构改革—WORD版
【本文为word版,下载后可修改、打印,如对您有所帮助,请购买,谢谢。
】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次政府机构改革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为建立和完善结构合理、人员精干、灵活高效的党政机关进行了坚持不懈的努力,进行过多次精兵简政。
1949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及政务院机构图
1951~1953年
1951年12月,政务院作出《关于调整机构紧缩编制的决定(草案)》,进行了建国以来第一次精兵简政工作。
其主要内容有:(1)调整紧缩上层,合理充实下层;(2)合并分工不清和性质相近的机构;(3)精简机构,减少层次;(4)明确规定干部与勤杂人员的比例;(5)要求划清楚企业、事业机构和行政机构的编制和开支;(6)严格编制纪律。
这次机构改革以加强中央集权为中心内容。
到1953年底,政务院工作部门增加到42个。
1954年国务院组织机构图
1954~1956
1954年,随着中国政权组织形式的确定和各级政权机关的建立,从当年底开始,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对中央和地方各级机关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精简。
中央一级机关的精简包括:(1)在划清业务范围的基础上,调整精简了机构,减少了层次;(2)各级机关根据业务需要,紧缩了编制,明确了新的编制方案;(3)妥善安置精简下来的干部。
地方各级机关也进行了精简,专员公署和区公所分别是省、
第1 页。
建国以来政府机构改革回顾和启示

建国以来政府机构改革回顾和启示作者:刘晓光来源:《领导科学论坛》2014年第10期【内容提要】建国以来,我国业已实施了9次机构改革,第10次机构改革方案已被十二届一次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目前各地正在实施。
本文简述了这10次机构改革的基本情况,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得出三点启示:一是职能转变是机构改革的核心,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逐步实现的;二是权力本性是扩张的,阳光是权力的防腐剂,制度是权力的克星;三是改革的认识规律从“摸着石头过河”到“在规划中前行”。
【关键词】机构改革职能转变制度【作者简介】刘晓光,中共阿拉善盟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室主任、管理学讲师。
【中图分类号】 C9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103(2014)10-0008-03习近平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
要把党的十八大确立的改革开放重大部署落实好,就要认真回顾和深入总结改革开放的历程,更加深刻地认识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更加自觉地把握改革开放的规律性,更加坚定地肩负起深化改革开放的重大责任。
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全会作出了新一轮机构改革的战略部署,如何稳步推进这一轮机构改革,实现规划中提出的预期目标,是一个执政党和政府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一、历次政府机构改革概述自1949年建国至今,我国业已实施了9次机构改革,第10次机构改革方案已被十二届一次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目前各地正在实施。
由于机构改革在不同地区的实施方案各有不同,这里只对国务院的改革情况作简单介绍。
(一)第一次机构改革。
1954年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国务院,设立部委机构35个、直属机构20个、办公机构8个以及秘书厅共64个部门。
1955至1956年,国务院对所属机构做了调整,调整后职能部门由64个增加到81个。
1956年下半年,中央提出了《国务院关于改进国家行政体制的决议(草案)》。
改革以来我国历次政府机构改革回顾

论 述 经 济体 制 改 革 与政 治 体制 改 革 的辩 证 关 系, 从
政治体 制改 革的高度 再次 强调机 构改革 。
( 二) 目标 与 方 向
本次机 构改革 主要 目标是 大力推进 政府 职能 的
转变 。政府 的经济 管理部 门要从 直接 管理为 主转变 为 间接管理 为 主 , 强化宏 观管理 职能 , 淡化微 观管理
构从 2 2 个 减为 l 9 个, 非 常设机 构从7 5 个减 N4 4 个, 部
委 内 司局 机构减 少2 0 %。 在 国务 院6 6 个部 、 委、 局 中, 有3 2 个 部 门共 减 少 1 . 5 万 多人 ,有 3 0 个 部 门共 增 加 5 3 0 0 人, 增 减相抵 , 机构 改革后 的 国务 院人 员编制 比 原来 减少 了9 7 0 0 多人 。但是 , 由于经 济过热 , 这次 精 简 的机构 很快 又膨胀起 来 了。
的发展 时期 , 开始 了经济 体制改 革 , 对外 开放 。 然而 , 1 9 8 1 年, 国 务院 的工 作部 门有 1 0 0 个, 达 到 建 国 以来 的最 高峰 。臃 肿 的管理机 构 已不能适 应改革 开放 和 经济社 会发 展 的需 要 , 亟待改革 。
( 二) 目标 与 方 向
构, 减少 了副 职 , 提高 了素 质 ; 在精 简机构 方面 , 国务 院各部 门从 1 0 0 个 减 为6 1 个 ,人 员编 制从 原来 的5 . 1 万人 减 为 3 万人; 省、 自治 区政 府 工作 部 门从5 0 - 6 0 个减 为3 0 ~ 4 0 个 ;直 辖市 政府 机 构 稍多 于 省政 府工 作部 门 ; 城 市政府 机 构从5 0 ~ 6 0 个 减 为4 5 个 左右 ; 行 署办 事机构 从4 0 个 左右减 为3 0 个 左右 ,县政 府部 门 从4 0 多个 减为2 5 个 左右 ; 在人 员编制 方面 , 国务 院各
70年机构改革回顾

新中国70年政府机构改革历程回顾与成效政府机构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运行的载体和保障。
作为上层建筑,政府机构需要不断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进行有效的改革,从而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改善。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政府机构改革,尤其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八次政府机构改革,精简了政府机构,降低了行政成本,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需要,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一、政府机构改革的历程回顾新中国政府机构改革历程,以中央政府机构改革为例,按照机构改革的主要特征和目标来划分,可大致分为四个主要的阶段。
(一)以精简机构、克服膨胀为主要特征和目标的政府机构改革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到1982年政府机构改革。
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下设政务院,新中国的政府机构框架初步建立。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
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下设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署和政务院,其中政务院下设35个委、部、署、院。
随着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和1954年宪法通过,国务院正式成立,标志着我国政府机构设置进入正轨。
1954年后,随着各级机关的相继建立,政府机构开始增设,到1956年,国务院机构总数达81个。
为此,从1956年到1959年,进行了较大规模的体制改革和机构改革。
1958年撤销合并了国家建设委员会等10多个单位,1959年国务院工作部门又作了进一步调整和撤并。
从1960年到1964年,为贯彻国民经济调整方针,政府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机构改革,主要以事业单位为重点,对行政部门和事业单位同时进行精简。
但到1981年,国务院部委达52个、国务院工作部门达到100个,数量达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高峰。
1982年,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次机构改革启动。
这次改革对政府部门和机构进行了撤并,国务院各部委、直属机构和办事机构由100个减少为61个,国务院所属部委由52个裁并为42个。
请梳理建国以来我国国家机构改革的历程

请梳理建国以来我国国家机构改革的历程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一直在不断地进行着国家机构改革的探索和尝试。
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国家机构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简单到复杂,从低效到高效,改革不断,发展不止。
下面,我们来梳理一下建国以来我国国家机构改革的历程。
一、1954年,制定新宪法,成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三个国家权力机构。
此次改革的目的是明确国家权力机构职责,并规范国家权力的行使,确立了中国的三权分立制度。
二、1958年,进行大规模集中的机构改革,实行大跃进,建立了"人民公社"和"大寨模式"等,以推进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
此次改革的最终结果是导致了资源浪费和农民利益的严重损失。
三、1965年,开展"文化大革命",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受到了冲击。
此期间,国家机构没有进行任何合理有效的改革,实际上,这一时期完全是以正确性来评价工作。
四、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幕,标志着改革开放的开始。
此次改革的目的是恢复并发展国民经济,推动国家现代化进程。
改革开放期间,国家机构也经历了多次改革,其中最重要的改革是农村改革和企业改革。
五、1982年,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了国家的职能和政治、法律制度等方面规定。
宪法对国家机构改革也有明确的规定,在此后的努力中,国家机构得到了全面完善。
六、2003年,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建立法制行政体制。
此次改革的目的是减轻政府职能,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帮助政府更好地服务人民。
七、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目标。
此次改革的终极目标是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
总之,建国以来的国家机构改革,经历了曲折漫长和艰苦卓绝的历程,不断摸索中国特色的国家管理方式和新形势下的国家治理方式。
改革开放以来历次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盘点

改革开放以来历次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盘点作者:薛习来源:《党史文苑·上半月(纪实版)》 2018年第12期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党和国家机构建设和改革。
新中国成立后,在我们党领导下,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逐步建立起具有我国特点的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为我们党治国理政、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积极推进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各方面机构职能不断优化、逐步规范,实现了从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机构职能体系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机构职能体系的重大转变,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回望改革开放40年来,为适应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各方面工作不断深入的需要,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与时俱进,不断深化,构成40年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重要内容。
1981年以来至此次正在进行的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之前,党中央部门先后于1982 年、1988 年、1993 年、1999 年集中进行了 4 次改革,国务院机构改革于1982年、1988 年、1993 年、1998 年、2003年、2008年、2013年集中进行了7次改革。
这一系列改革坚持了正确方向,抓住了重点领域,解决了突出问题,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重要体制机制保障。
1982 年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在这次国务院机构改革中,为加强对国家日常经济活动的集中统一指挥,重组国家经济委员会,强化了职能,进一步加强了国家计划委员会的工作。
将国务院国防工业办公室与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央军事技术装备委员会办公室合并,设立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
将商业部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和粮食部合并,组建新的商业部。
将进出口管理委员会、外国投资管理委员会、对外经济联络部和对外贸易部合并,设立对外经济贸易部。
将农业部、农垦部、国家水产总局合并,设立农牧渔业部。
成立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负责体制改革的总体设计。
组建劳动人事部和广播电视部。
介绍我国的历次机构改革的情况

介绍我国的历次机构改革的情况摘要:一、前言二、改革开放以来的机构改革1.1982 年机构改革2.1988 年机构改革3.1993 年机构改革4.1998 年机构改革5.2003 年机构改革6.2008 年机构改革7.2013 年机构改革8.2018 年机构改革三、历次机构改革的主要特点1.精简政府机构2.转变政府职能3.统筹党政机构4.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四、历次机构改革的成效与不足1.成效2.不足五、结论正文:一、前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进行机构改革,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提高政府治理效能。
本文将对我国历次机构改革进行梳理和分析,总结其特点、成效与不足。
二、改革开放以来的机构改革1.1982 年机构改革1982 年,我国进行了第一次大规模的机构改革,主要任务是调整和撤销合并部分政府机构,减少副职,提高工作效率。
2.1988 年机构改革1988 年,我国进行了第二次机构改革,重点是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同时减少政府对企业的直接干预。
3.1993 年机构改革1993 年,我国进行了第三次机构改革,主要特点是统筹党政机构,实行党政分开,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4.1998 年机构改革1998 年,我国进行了第四次机构改革,重点是深化政府职能转变,加大政府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强社会公共服务职能。
5.2003 年机构改革2003 年,我国进行了第五次机构改革,主要任务是进一步优化政府职能,强化政府对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
6.2008 年机构改革2008 年,我国进行了第六次机构改革,重点是加强政府对金融危机的应对能力,提高政府治理效能。
7.2013 年机构改革2013 年,我国进行了第七次机构改革,主要任务是深化政府职能转变,简政放权,激发市场活力。
8.2018 年机构改革2018 年,我国进行了第八次机构改革,重点是加强党对国家机构的全面领导,优化政府职能,提高政府治理能力。
介绍我国的历次机构改革的情况

介绍我国的历次机构改革的情况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中,机构改革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历次机构改革都对国家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本文中,我们将以深入、广度兼具的方式探讨我国历次机构改革情况,以便更好地理解这一重要主题。
1. 1949年后的初期机构改革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进行了大规模的机构改革。
这一时期,主要是对国家机构进行了重新组织、改革和建设,以适应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
此时期中国的国家机构体系进行了重大的变革,为新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1978年后的改革开放时期机构改革1978年,中国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这标志着中国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
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的机构改革,特别是对经济体制和政府机构进行了重大的调整和改革,从而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3. 进入21世纪后的机构改革进入21世纪后,中国的机构改革也在不断深化。
特别是近年来,中国对党和国家机构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调整,目的是提高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总结回顾通过以上对中国历次机构改革的简要介绍,我们可以看到,这些机构改革都是为了适应国家发展的需要,推动国家的发展和进步。
机构改革不仅在制度上带来了一系列的变革,也在思想观念上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从历次机构改革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在不断地完善和发展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为国家的发展和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个人观点和理解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为中国历次机构改革所取得的成就感到自豪。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人民不断探索实践,积极适应新的发展需要,推动了国家的发展和进步。
我相信,在党和国家的坚强领导下,中国的机构改革一定会不断取得新的成就,为实现中国梦不断努力。
通过这篇文章,我对中国历次机构改革的情况有了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
我相信,这对我更好地认识中国的发展历程和国家制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更加努力地学习和积累,为国家的发展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七次行政组织机构改革情况

《行政管理学》作业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七次行政组织机构改革情况
任课教师:***
班级:汉语言文学1001班
*名:***
学号: **********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七次行政组织机构改革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领域改革的不断深入,行政管理领域的改革也逐步推进。
改革开放后我国先后进行了7次以机构改革为主要内容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既构成了整个改革开放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也为改革开放事业的深入发展提供了体制机制的保障。
具体如下:一、1982年政府机构改革
二、1988年的机构改革。
中国六次政府行政机构改革

1982年的政府机构改革——从精兵简政到废除干部终身制。
内容:适应工作中心向经济建设转移的需要,着力改变机构臃肿、层次繁多、人浮于事等状况,明确行政、事业、企业的界限,精干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
结果:一是精简了机构和公务人员。
二是打破了领导职务终身制。
三是根据邓小平提出的“四化”标准(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大批年轻知识分子走上领导岗位。
但由于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为主,市场条件为辅”,即经济性质仍然是计划经济。
这次改革只是一次数量增减性的改革,没有触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1988年的政府机构改革——从提出转变职能到开创“三定”局面。
内容:首次提出转变职能这个关键,裁减专业管理部门和综合部门内设专业机构,减少专业部门对企业的干预,提高政府宏观调控能力。
结果:一:国务院部委由原有的45—41个,直属机构从22—19个,在国务院66个部、委、局中,有32个部门共减少1.5万多人,有30个部门共增加5300人,增减相抵,机构改革后的国务院人员编制比原来减少了9700多人。
二:这次改革历史性贡献是首次提出了“转变政府职能是机构改革的关键”。
直到现在,仍然是改革面临的重要任务。
从第一次政府机构改革到第二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这期间我们实行的是“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尽管加了诸多限制,但经济性质已变成商品经济了。
1993年的政府机构改革——从行政体制改革到政企分开。
内容:适应市场经济要求,进一步改革计划、投资、财政、金融管理体制,撤并了一些专业经济部门和职能交叉的机构,将一部分专业经济部门转化为经济或服务实体,将综合经济部门的工作重点转到宏观调控上来。
结果:一是政府不再直接管理企业,企业成为市场主体。
二是减少行政审批事项,转变工作方式三是合理划分职责权限,理顺上下左右关系。
1998年的政府机构改革——从建设中国特色行政管理体制到大刀阔斧改革。
内容:改革开放以来力度最大的一次改革,在转变职能方面迈出更大步伐,实行政府机关与所办经济实体以及直接管理企业的脱钩,同时大幅度裁并国务院组成部门,精简人员编制。
论述我国历届政府结构改革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论述我国历届政府结构改革的背景、过程和结果2010宜宾学院函授(高县点)行管班—彭阳松国务院行政机构改革是历届政府改革内容的重点之一,中国改革开放以后,政府机构改革大致每隔5年进行一次。
1982年、1998年、1993年、1998年、2003年,每隔5年开始一场调整或者精简机构和裁减人员的改革。
第一次改革:“干部年轻化”时间:发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背景:“文革”后开始启动改革开放政策,整个国民经济处于恢复建设和发展时期。
国务院机构数量达到100个,有些部门副部长达到20来个。
许多老干部落实政策,官复原职,这解决了“文革”期间导致的各种各样的历史遗留问题。
但这又产生新问题,机构臃肿,人浮于事,达到历史最高峰。
过程:一是开始废除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二是精简了各级领导班子;三是加快了干部队伍年轻化建设步伐。
这次改革之后,国务院各部委正副职是一正二副或者一正四副,部委领导班子成员的平均年龄从64岁减到60岁,局级干部的平均年龄从58岁降到50岁。
国务院各部门从100个减为61个,人员编制从原来的5.1万人减为3万人。
结果:此次改革主要是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实行干部年轻化。
改革没有触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政府职能没有转变。
第二次改革:首次提出“转变政府职能是机构改革的关键”时间:1988年背景:改革到了1987年时机构和人员已经迅速回潮,由于当时的经济体制已经开始转轨,物资部门和流通部门开始通过双轨制改革逐步进入市场化阶段,这为机构精简提供了职能转变的空间。
过程:国务院部委由原有的45个减为41个,直属机构从22个减为19个,非常设机构从75个减到44个。
在国务院66个部、委、局中,有32个部门共减少1.5万多人,有30个部门共增加5300人,增减相抵,机构改革后的国务院人员编制比原来减少了9700多人。
经济改革,与组织人员精简一样成为机构改革的主要手段。
国务院在调整和减少工业专业经济管理部门方面取得了进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次政府机构改革(全)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次政府机构改革作者:中国人大网来源:中国人大网编辑:信息中心发布时间:2008-3-17 10:50:12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为建立和完善结构合理、人员精干、灵活高效的党政机关进行了坚持不懈的努力,进行过多次精兵简政。
1949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及政务院机构图1951~1953年1951年12月,政务院作出《关于调整机构紧缩编制的决定(草案)》,进行了建国以来第一次精兵简政工作。
其主要内容有:(1)调整紧缩上层,合理充实下层;(2)合并分工不清和性质相近的机构;(3)精简机构,减少层次;(4)明确规定干部与勤杂人员的比例;(5)要求划清楚企业、事业机构和行政机构的编制和开支;(6)严格编制纪律。
这次机构改革以加强中央集权为中心内容。
到1953年底,政务院工作部门增加到42个。
1954年国务院组织机构图1954~19561954年,随着中国政权组织形式的确定和各级政权机关的建立,从当年底开始,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对中央和地方各级机关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精简。
中央一级机关的精简包括:(1)在划清业务范围的基础上,调整精简了机构,减少了层次;(2)各级机关根据业务需要,紧缩了编制,明确了新的编制方案;(3)妥善安置精简下来的干部。
地方各级机关也进行了精简,专员公署和区公所分别是省、县政府的派出机关,精简比例较大。
以后,随依法成立的国务院开始增设机构,到1956年,机构总数达81个,形成了建国以来政府机构数量的第一次高峰。
1956年国务院组织机构图1956~1959年1956年下半年,中央提出了《关于改进国家行政体制的决议(草案)》。
这是第二次较大规模的体制改革和机构改革。
这次改革以中央向地方下放权力为主要内容,通过国务院精简所属工作部门,下放权力,以达到扩大地方自主权的目的。
这次改革一直持续到1960年。
1858年,撤销合并了国家建设委员会等10多个单位。
经过调整,国务院部委减少8个,直属机构减少5个。
建国以来的九次机构改革

建国以来的九次机构改革建国以来的九次机构改革No.1 以加强中央集权为中心的第一次机构改革:(1952 年-1954 年)新中国成立之初,为了适应有计划的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1951 年12月,政务院作出《关于调整机构紧缩编制的决定(草案)》,政务院机构由建国初的32个增加到1953 年的42个,其中经济部门增加了22个。
1954 年,为了加强对经济建设的统一领导,撤销了各大行政委员会,国务院机构增加到64个。
到1956 年,国务院机构进一步增加到81个。
No.2 以扩大地方自主权为主体的第二次机构改革:(1956 年-1959 年)机构的膨胀造成的中央高度集权,使地方失去了自主权。
1956 年下半年,中央提出《关于改进国家行政体制的决议(草案)》,开始向地方下放由中央集中管理的企业和事业单位,国务院所属机构进行了精简合并。
到1958 年底,国务院机构减少到60个。
No.3 以强调集中统一为主要内容的第三次机构改革:(1960 年-1965 年)1960 年,面对国民经济遇到的困难,中央决定重新调整经济管理体制,开始上收下放给地方的一系列权力,原来撤销和合并的机构相继恢复。
到1965 年,国务院机构又升至79个工作部门。
与此同时,先后在中央与地方二级机关进行了两次比较集中的干部精简运动,全国共精简81万人。
此后的“文化大革命”时期,政府机构发生了非正常的大变动。
No.4 以精兵减政和干部队伍年轻化为目的的第四次机构改革:(1982 年-1985 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为恢复国家机关的正常工作和加强对各方面工作的领导,国务院恢复和增设了48个部门,到1981 年国务院部门达到100个,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的最高峰。
从1982 年开始,自上而下展开机构改革,国务院部门从100个减少为61个,人员编制从5.1万减少到3万,通过精简各级领导班子和废除领导干部终身制,实现了干部的新老交替,加快了干部队伍年轻化的步伐。
介绍我国的历次机构改革的情况

介绍我国的历次机构改革的情况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先后进行了多次机构改革。
本文将对我国历次机构改革情况进行简要梳理。
一、我国历次机构改革的历史背景1.1980年代初期的地方机构改革: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地方机构设置繁多、职能重叠,导致行政效率低下。
为此,1980年代初,我国开始对地方机构进行改革,以提高政府治理效能。
2.1990年代的政府机构改革: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1990年代,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着重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减少政府对经济的直接干预,加强宏观调控。
3.2000年代的地方政府机构改革:为适应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需要,进一步提高政府治理水平,2000年代,我国再次对地方政府机构进行改革,优化政府职能,提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
4.2018年的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018年,我国启动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党和国家机构改革,调整优化党和国家机构职能,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
二、我国历次机构改革的主要内容1.1980年代初期的地方机构改革:此次改革以精简机构、提高效能为目标,全国各级政府共精简行政机构10.3万个,减少编制140多万人。
2.1990年代的政府机构改革:此次改革重点是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宏观调控,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的干预。
国务院组成部门从45个减为29个,直属机构从22个减为16个。
3.2000年代的地方政府机构改革:此次改革主要目标是优化政府职能,加强公共服务。
地方政府机构设置得到进一步规范,政府职能逐步向公共服务领域拓展。
4.2018年的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此次改革涉及党政军群等方面,调整优化党和国家机构职能,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提高国家治理效能。
三、历次机构改革的影响和成果1.提高了政府治理效能:通过历次机构改革,政府职能逐步转变,行政效率得到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得到加强。
历次政府机构改革情况

历次政府机构改革情况中国政府6次政府机构改革情况改革开放30年来,政府机构进行了六次较大的调整:一是1982年,改革内容主要是干部队伍年轻化、大幅度撤并经济管理部门,并将条件成熟的单位改建为经济实体组织的政府机构改革;二是1988年,主要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实行“三定”为重点的政府机构改革;三是1993年,主要是政企分开为中心的政府机构改革,以加速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四是1998年,以中央政府人员、机构减半为目标;五是2003年,主要以职能划分清晰为改革目标;六是2008年以大部制改革、健全宏观调控为主要目标,这个阶段的政府机构改革十分艰难。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规范行政权力,调整和优化政府组织结构与职责分工,改进政府管理与服务方式,大力推进政务公开,提升公务员队伍素质,全面提高行政效能,增强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完善公共财政模式,提供更多的公共福利与公共产品。
1981年,国务院的工作部门有100个,达到建国以来的最高峰。
臃肿的管理机构已不能适应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亟待改革。
1982年1982年3月8日,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问题的决议。
这次改革明确规定了各级各部的职数、年龄和文化结构,减少了副职,提高了素质;在精简机构方面,国务院各部门从100个减为61个,人员编制从原来的5.1万人减为3万人。
1988年1988年4月9日,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启动了新一轮的机构改革。
这次改革着重于大力推进政府职能的转变。
政府的经济管理部门要从直接管理为主转变为间接管理为主,强化宏观管理职能,淡化微观管理职能。
其内容主要是合理配置职能,科学划分职责分工,调整机构设置,转变职能,改变工作方式,提高行政效率,完善运行机制,加速行政立法。
改革的重点是那些与经济体制改革关系密切的经济管理部门。
改革采取了自上而下,先中央政府后地方政府,分步实施的方式进行。
政府机构改革历程

一、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历程回顾总结我国现行的政府管理体制形成于建国初期至50年代中期。
改革开放前,为建立和完善一个结构合理、人员精干、灵活高效的党政体制,先后进行过三次机构改革,即:1951年以加强中央集权为中心内容的政府机构改革;1956年以扩大地方自主权为主体的政府机构改革;1960—1964年以收回50年代后期下放的权力,中央精简以事业单位为重点的政府机构改革。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政府机构改革进行了六次较大的变化调整:一、1982年,国务院各部门从100个减为61个,编制从5.1万人减为3万人,改革内容主要以干部队伍年轻化、大幅度撤并经济管理部门,并将条件成熟的单位改建为经济实体组织的政府机构改革;二、1988年,国务院各部门从45个减为41个,改革后编制减少了9700多人,主要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实行“三定”的政府机构改革;三、1993年,国务院组成部门、直属机构从86个减少到59个,人员减少20%,主要以政企分开为中心的政府机构改革,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
四、1998年,不在保留的部委有15个,新组建4个部委,3个部委更名,改革后国务院组成部门由原有的40个减少到29个,以中央政府人员、机构减半为目标。
朱总理形象地称“拆庙”。
五、2003年,国务院设立国资委、银监会,组建商务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将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改组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务院组成部门变为28个,主要以职能划分清晰为改革目标。
六、2008年,以大部制改革、健全宏观调控为主要目标。
新组建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改革后,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组成部门设置27个,调整变动的机构共15个,正部级机构减少4个。
政府机构改革艰难的表现,一是从表面看,政府机构人员数量的增减实际为权力政府部门权力的博弈;二是表现为政府部门权力博弈后面的部门利益调整;三是部分国家公务人员面临新的职业选择,增加了他们的反感与抵触情绪。
介绍我国的历次机构改革的情况

介绍我国的历次机构改革的情况摘要:一、前言二、历次机构改革的概述1.1982 年机构改革2.1988 年机构改革3.1993 年机构改革4.2003 年机构改革5.2013 年机构改革6.2018 年机构改革三、历次机构改革的特点与成效1.精简政府机构2.转变政府职能3.优化政府服务4.提高政府效能四、未来机构改革的展望1.继续推进政府职能转变2.加强政府部门间的协同合作3.创新政府管理方式五、结论正文:一、前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提高政府治理能力,推进政府职能转变,进行了多次机构改革。
本文将对我国历次机构改革进行概述和分析,以期对未来政府机构改革提供借鉴和启示。
二、历次机构改革的概述1.1982 年机构改革1982 年,我国进行了第一次大规模的机构改革。
这次改革主要集中在精简政府部门和调整政府职能,旨在提高政府工作效率。
改革后,国务院直属部门由100 个减少到61 个。
2.1988 年机构改革1988 年,我国进行了第二次机构改革。
这次改革重点是加强政府部门间的协同合作,以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
改革后,国务院直属部门调整为86 个。
3.1993 年机构改革1993 年,我国进行了第三次机构改革。
这次改革旨在进一步精简政府机构,加强政府部门间的协同合作,优化政府服务。
改革后,国务院直属部门调整为74 个。
4.2003 年机构改革2003 年,我国进行了第四次机构改革。
这次改革重点是深化政府职能转变,加强公共服务,优化政府治理结构。
改革后,国务院直属部门调整为28 个。
5.2013 年机构改革2013 年,我国进行了第五次机构改革。
这次改革主要集中在政府职能转变,简政放权,优化政府服务。
改革后,国务院直属部门调整为26 个。
6.2018 年机构改革2018 年,我国进行了第六次机构改革。
这次改革重点是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提高政府效能,加强政府部门间的协同合作。
介绍我国的历次机构改革的情况

介绍我国的历次机构改革的情况(原创实用版)目录1.我国历次机构改革的背景和目的2.机构改革的具体内容和成效3.机构改革的重要性和未来展望正文一、我国历次机构改革的背景和目的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党和政府一直致力于建立和完善结构合理、人员精干、灵活高效的党政机关。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党和政府进行了多次精兵简政,进行了多次机构改革。
这些改革的主要目的是调整和优化政府机构设置,提高政府效能,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二、机构改革的具体内容和成效1.1949 年:新中国成立后,政务院作出《关于调整机构紧缩编制的决定》,进行了建国以来的第一次精兵简政工作。
其主要内容包括调整紧缩上层,合理充实下层;合并分工不清和性质相近的机构;精简机构,减少层次;明确规定干部与勤杂人员的比例。
2.1982 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减少副职、对机构裁撤合并。
3.1988 年:国务院机构改革,转变职能。
强调政府的经济管理部门要从直接管理为主转变为间接管理为主。
4.1993 年:统筹党政机构。
具体措施包括:中纪委机关和监察部合署办公;将部分经济部门改组为国家局,由国务院直接领导。
5.2018 年: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提交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
这次改革旨在推动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在机构设置上更加科学、在职能配置上更加优化、在体制机制上更加完善、在运行管理上更加高效。
每一次机构改革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三、机构改革的重要性和未来展望机构改革对于提高政府效能、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社会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以100到25:历次政府机构改革

以100到25:历次政府机构改革
作者:暂无
来源:《实践·党的教育版》 2013年第4期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已经进行过六次机构改革。
改革开放之后,国务院机构曾经在1982年之前达到100个,这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最高峰。
通过1982年的改革,国务院机构由100个减少到61个。
这次改革开始打破实际存在的领导职务终身制。
1988年“转变政府职能”的思路让计划经济时代的全能型政府脱离出旧有的角色。
国务院部委由45个减为41个。
1993年的机构改革朝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方向更进一步。
1998年受“政企分开”的思路主导,改革后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组成部门由原有的40个减少到29个。
2001年中国加入了世贸组织,影响着2003年的政府格局。
国资委、银监会、商务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安监总局等一批新部委应运而生。
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也在这一年改组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务院组成部门变为28个。
2008年,国务院调整了15个机构,新组建了工信部、交通运输部、人社部、环保部、住建部。
改革后,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组成部门设置27个。
这次“两会”上公布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除国务院办公厅外,政府机构精简到了25个。
(据央视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次政府机构改革作者:中国人大网来源:中国人大网编辑:信息中心发布时间:2008-3-17 10:50:12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为建立和完善结构合理、人员精干、灵活高效的党政机关进行了坚持不懈的努力,进行过多次精兵简政。
1949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及政务院机构图1951~1953年1951年12月,政务院作出《关于调整机构紧缩编制的决定(草案)》,进行了建国以来第一次精兵简政工作。
其主要内容有:(1)调整紧缩上层,合理充实下层;(2)合并分工不清和性质相近的机构;(3)精简机构,减少层次;(4)明确规定干部与勤杂人员的比例;(5)要求划清楚企业、事业机构和行政机构的编制和开支;(6)严格编制纪律。
这次机构改革以加强中央集权为中心内容。
到1953年底,政务院工作部门增加到42个。
1954年国务院组织机构图1954~19561954年,随着中国政权组织形式的确定和各级政权机关的建立,从当年底开始,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对中央和地方各级机关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精简。
中央一级机关的精简包括:(1)在划清业务范围的基础上,调整精简了机构,减少了层次;(2)各级机关根据业务需要,紧缩了编制,明确了新的编制方案;(3)妥善安置精简下来的干部。
地方各级机关也进行了精简,专员公署和区公所分别是省、县政府的派出机关,精简比例较大。
以后,随依法成立的国务院开始增设机构,到1956年,机构总数达81个,形成了建国以来政府机构数量的第一次高峰。
1956年国务院组织机构图1956~1959年1956年下半年,中央提出了《关于改进国家行政体制的决议(草案)》。
这是第二次较大规模的体制改革和机构改革。
这次改革以中央向地方下放权力为主要内容,通过国务院精简所属工作部门,下放权力,以达到扩大地方自主权的目的。
这次改革一直持续到1960年。
1858年,撤销合并了国家建设委员会等10多个单位。
经过调整,国务院部委减少8个,直属机构减少5个。
到同年底,国务院设68个工作部门。
1959年,国务院工作部门又作了进一步调整和撤并,到同年底,国务院设39个部委,21个直属机构和办事机构,机构总数达60个,比1956年减少21个。
1959年国务院组织机构图1960~1965年1960年到1964年,为了贯彻国民经济调整的方针,进行了建国后的第三次较大机构改革。
一是先后在中央和地方各级机关进行了两次比较集中的干部精简运动。
第一次是1960年7月至1961年9月,主要集中在中央一级机关。
这次干部精简以事业单位为重点,对行政部门和事业单位同时进行精简。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在机构方面,中央各部门司局级机关减少15%,事业单位减少26%;行政机关精简1.6万余人,事业单位精简6.5万余人。
第二次精简从1962年2月至1964年,范围包括中央和地方各级机关。
经过近两年时间的努力,中央国家机关在1961年精简的基础上,又精简了1万人。
全国共精简81万人。
精简下来的干部大多数充实到基层和生产第一线。
二是中央收回五十年代后期下放给地方的权力并恢复被撤销的机构,到1965年底,国务院的机构数达到79个,为建国后的第二次高峰。
1966~1975年:“文革”中,政府机构发生非正常的大变动。
1970年,国务院的79个部门撤销合并为32个,其中13个还由部队管理,达到建国以来中央政府机构数的最低点。
1975年,邓小平主持国务院工作,并对各领域进行整顿,与之相适应,国务院工作部门恢复到52个。
1976~1981年:1976年,“四人帮”被粉碎后,鉴于当时经济上已处于崩溃,故沿用并发展了五十年代后期的管理体制和机构设置。
到1981年,国务院的工作部门增加到100个,达到建国以来的最高峰。
1965年国务院组织机构图1970年国务院组织机构图1975年国务院组织机构图1978年国务院组织机构图1982年——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实行干部年轻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开始了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
与此相适应,从1982年开始,首先从国务院做起,自上而下地展开各级机构改革,这次改革历时3年之久,范围包括各级党政机关,是建国以来规模较大、目的性较强的一次建设和完善各级机关的改革。
这次改革不仅以精兵简政为原则,而且注意到了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可能对政府机构设置提出的新要求,力求使机构调整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提供有利条件,较大幅度地撤并了经济管理部门,并将其中一些条件成熟的单位改革成了经济组织。
1981年,国务院的工作部门有100个,达到建国以来的最高峰。
臃肿的管理机构已不能适应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亟待改革。
在同年12月五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国务院决定,从国务院各部门首先做起进行机构改革,限期完成。
1982年3月8日,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问题的决议。
这次改革明确规定了各级各部的职数、年龄和文化结构,减少了副职,提高了素质;在精简机构方面,国务院各部门从100个减为61个,人员编制从原来的5.1万人减为3万人。
这次改革,在领导班子方面,明确规定了各级各部的职数、年龄和文化结构,减少了副职,提高了素质;在精简机构方面,国务院各部委、直属机构、办事机构从100个减为61个;省、自治区政府工作部门从50~60个减为30~40个;直辖市政府机构稍多于省政府工作部门;城市政府机构从50~60个减为45个左右;行署办事机构从40个左右减为30个左右,县政府部门从40多个减为25个左右;在人员编制方面,国务院各部门从原来的5.1万人减为3万人;省、自治区、直辖市党政机关人员从18万人减为12万余人。
市县机关工作人员约减20%;地区机关精简幅度更大一些。
改革之后,国务院各部委正副职是一正二副或者一正四副,领导班子平均年龄也有所下降,部委平均年龄由64岁降到60岁,局级平均年龄由58岁降到54岁。
这次改革历时三年,是建国以来规模较大、目的性较强的一次建设和完善行政体制的努力。
通过精简各级领导班子和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加快了干部队伍的年轻化,是一个很大的突破。
但是,由于当时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在农村,对于行政管理没有提出全面变革的要求,所以政府机构和人员都没有真正减下来。
这次改革是一次有益的探索,加快了干部队伍的年轻化,但没有触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没有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
1982年的政府机构改革,其历史性进步可用三句话来概括:一是开始废除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二是精简了各级领导班子;三是加快了干部队伍年轻化建设步伐。
1982年国务院组织机构图1988年——“转变政府职能是机构改革的关键”在1982年机构改革后,由于没有触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没有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等原因,政府机构不久又呈膨胀趋势。
因此国务院决定再次进行机构改革。
1988年4月9日,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启动了新一轮的机构改革。
这次改革着重于大力推进政府职能的转变。
政府的经济管理部门要从直接管理为主转变为间接管理为主,强化宏观管理职能,淡化微观管理职能。
其内容主要是合理配置职能,科学划分职责分工,调整机构设置,转变职能,改变工作方式,提高行政效率,完善运行机制,加速行政立法。
改革的重点是那些与经济体制改革关系密切的经济管理部门。
改革采取了自上而下,先中央政府后地方政府,分步实施的方式进行。
通过改革,国务院部委由原有的45个减为41个(包括:外交部、国防部、国家计划委员会、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国家教育委员会、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公安部、国家安全部、监察部、民政部、司法部、财政部、人事部、劳动部、地质矿产部、建设部、能源部、铁道部、交通部、机械电子工业部、航空航天工业部、冶金工业部、化学工业部、轻工业部、纺织工业部、邮电部、水利部、农业部、林业部、商业部、对外经济贸易部、物资部、文化部、广播电影电视部、卫生部、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直属机构从22个减为19个,非常设机构从75个减到44个,部委内司局机构减少20%。
在国务院66个部、委、局中,有32个部门共减少1.5万多人,有30个部门共增加5300人,增减相抵,机构改革后的国务院人员编制比原来减少了9700多人。
但是,由于经济过热,这次精简的机构很快又膨胀起来了。
这是一次弱化专业经济部门分钱、分物、直接干预企业经营活动的职能,以达到增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和转向行业管理目的的改革。
此次改革是在推动政治体制改革,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出现的,其历史性的贡献是首次提出了“转变政府职能是机构改革的关键”这一命题。
政府的经济管理部门要从直接管理为主转变为间接管理为主,强化宏观管理职能,淡化微观管理职能。
其内容主要是合理配置职能,科学划分职责分工,调整机构设置,转变职能,改变工作方式,提高行政效率,完善运行机制,加速行政立法。
改革的重点是那些与经济体制改革关系密切的经济管理部门。
改革采取了自上而下,先中央政府后地方政府,分步实施的方式进行。
由于后来一系列复杂的政治经济原因,这一命题在实践中没有及时“破题”;再加上治理、整顿工作的需要,原定于1989年开展的地方机构改革暂缓进行。
国务院在调整和减少工业专业经济管理部门方面取得了进展。
如,撤消国家计委和国家经委,组建新的国家计委;撤消煤炭工业部、石油工业部、核工业部,组建能源部;撤消国家机械工业委员会和电子工业部,成立机械电子工业部;撤消劳动人事部,建立国家人事部,组建劳动部;撤消国家物资局,组建物资部;撤消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组建建设部;撤消航空工业部、航天工业部,组建航空航天工业部;撤消水利电力部,组建水利部;撤消隶属于原国家经委的国家计量局和国家标准局以及原国家经委质量局,设立国家技术监督局。
1988年国务院组织机构图1993年——适应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这次机构改革是在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背景下进行的,它的核心任务是在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市场经济的同时,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行政管理体制。
这次改革的指导思想是,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按照政企职责分开和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转变职能,理顺关系,精兵简政,提高效率。
改革的重点是转变政府职能。
这次机构改革的历史性贡献在于:首次提出政府机构改革的目的是适应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但从学术观察的角度,1993年的政府机构改革“目的清楚、目标不明确”。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改革任务就是要减少、压缩甚至撤销工业专业经济部门,但从1993年机构设置来看,这类部门合并、撤销的少,保留、增加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