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美术(印度中亚-南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洛阳永宁寺
永宁寺概述:纪念孝文帝诞生467年在平 城创建永宁寺。迁都时,以‘城内唯一 寺院’的特别寺院,设计在洛阳城中心 街划定寺院建筑地。孝文、宣武两帝后, 灵太后胡氏在熙平年间(516——518 年) 完成寺院总体建设。
洛阳永宁寺
文献记载:寺院内有高达1000尺(或四十 余丈)的九重塔,100里外也能见到。 塔上风铎的音声传十余里。塔北佛殿内 有一丈八尺的金佛,另外有等身大的金 佛10余尊。佛殿内装饰华丽,金玉、绫 罗装饰其间。但在永熙三年(534年)2 月,永宁寺发生火灾,塔被焚毁,大火 持续3个月。
平城美术对华北地区的影响
东方:平城(大同)-大宁(张家口)和上 谷(怀来)-龙城(辽宁朝阳)。遗迹有: 张家口的下花园石窟;辽宁朝阳的北塔遗迹, 朝阳东面义县的万佛堂石窟。(见图片) 西方:平城-安定(泾川),平凉,上邽 (天水),金城(兰州)-姑臧(武威)- 河西走廊。遗址有:泾川县王母宫石窟(见 图片)等。
永宁寺雕塑造型和艺术特征
总体上看:永宁寺雕塑风格接近龙门石窟北 魏时期的作品。(作品展示) 造型特征:1、有内衣和结纽的中国式服饰的 佛陀、菩萨造像成为造像的主流。偏袒右肩 的造像,也是中国式的袒右肩。2、佛陀、菩 萨等作品穿袈裟时,袈裟的末端一般悬在左 肩。 艺术特征:写实性强,注重造型,装饰简练 (和龙门石窟相比)。
•龙门石窟
概述:龙门石窟位于北魏洛阳城西南20 公里,伊河两岸的伊闕山。文献记载: 这里当时有‘灵岩寺’。在帝都郊外开 凿和王室相关的石窟,这有着和云冈石 窟相匹敌的深远意义。目前我们可以看 到的北魏时期的作品有:宾阳中洞、古 阳洞、莲花洞、慈香洞、普秦洞等。
古阳洞和中宾阳洞概述 由来:古阳洞有洞窟的开凿者比丘慧成 的造像记(公元498年记),有龙门石 窟中最早年记——太和19年(495年) 长乐王夫人供奉的弥勒佛像龛。根据 《魏书· 释老志》记载:宾阳洞是宣武帝 在景明年初(公元500年)为亡父孝文 帝和母亲文昭皇太后发願而建,之后, 刘腾为宣武帝追加一窟,共三窟,其中 中洞为北魏作品,北洞和南洞为隋
洛阳永宁寺遗址的发现
1960年以来,永宁寺遗址的调查和发掘开 始。永宁寺遗址位于北魏洛阳城西南部 (现在的龙虎滩村西北),遗址北部被 陇海铁路横切断。目前发现有伽蓝中央 的塔基,以及北面的佛殿遗存。塔基中 心发现1500余件彩色塑像的残片。由残 片可以看出:当时塔中心部和周围壁面 都有佛、菩萨及供养者的塑像。塑像用 木和铁丝为辅助材料,塑土精细。
东汉、三国、西晋时代的佛教传播
1,关于佛教的传入记载很多,但很多内容有后 世附加或附会的因素,但部分记载也许是历史 事实。 2,文献记载的佛教相关故事有:西汉元寿元年 (公元前2年),大月支使者口授浮屠经;东 汉明帝梦佛求佛法;东汉楚王英祭佛故事;东 汉笮融建佛寺造金佛的故事;三国吴国灌佛故 事;西晋永嘉年间(307-313年),洛阳有42 寺院的传说。 3,现存佛教美术实物资料:四川东汉墓葬的摇 钱树以及树座;崖墓口的佛像雕塑;江南出土 魂瓶上的雕塑;湖北的铜镜上的雕塑。
昙曜五窟
五帝分别是:太祖道武帝;明元帝;太 武帝;景穆帝;文成帝(今上)。 昙曜五窟是今天编号16-20号石窟,五 窟是高13-15米的大佛(17窟为交脚菩 萨,其他四窟为如来)。工程由18-19 -20-17-16完成。 因为16窟本尊像为中国式服饰,比其他 四窟后完成。除16窟外,其他各尊大佛 躯体力量的表达,单薄以及有众多刻画 纹样的服饰表现都接近西域样式佛教美 术作品。
北朝佛教美术

版权所有, 1997 (c) Dale Carnegie & Associates, Inc.
平城时代的佛教美术
1、鲜卑族拓拔部的建国。
*公元386年,道武帝复兴代国。 * 公元398年迁都平城,建国号‘魏’。 *公元430年,太武帝征服大夏,控制关中。 *公元439年,征服甘肃北凉统一华北平原。
平城美术对华北地区的影响 南方:平城以南是汉民族居住地域,在 平城美术发展以前,这里已经有发达的 文化和传统的美术形式。例如:在十六 国时代,河北美术、山东美术、长安美 术已经达到相当高的一个水平,平城美 术(或云冈样式)对这一个地区的影响 相对来说要弱一些。与其说是平城美术 在影响这个地区,不如说是这个地区对 平城美术有一定的取舍选择。
佛Leabharlann Baidu的兴起与传播
◎公元前6世纪佛教的兴起. ◎婆罗门教统治下的印度. ◎传说中的饭净国王子乔达摩.息达多的 传教活动(经书以及佛教美术作品中的 佛传故事):托梦、出生、宫廷生活、 决意出家、逾城、修行、悟道、初转法 轮、降魔、~、涅槃、纳棺、三道宝阶 降下.
印度-中亚:佛教美术的兴起
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时代的北印度. 中亚-波斯对北印度的影响. 阿育王时代的佛教 阿育王时代的雕塑艺术:浓厚的西亚中亚 文化气息. 阿育王时代的美术遗存(图)
古阳洞作品风格 这是公元500年前后的作品,被认为是 佛教美术完全中国化的产物。造型特征 是:佛陀及菩萨双领下垂的袈裟和华丽 的裳悬座的表现。古阳洞的裳悬座采取 衣纹左右对称的平面化(带有绘画风格) 的表现形式。佛像肩身较纤细,衣纹表 现似着多重僧衣,菩萨表现一般着中国 式交领大袖衣。所有的作品有用衣纹表 现代替肉体表现的趋势。
2:徙民政策与河北、凉州的佛教
397年,中山平定,迁山东六州36万人 到平城,百工伎巧10万人到平城。平城 开始有五重塔和经堂寺院。 道武、明元两帝的道人统(宗教长官) 是‘法果’,相传出身于河北赵郡。道 武帝称之为‘当世如来’。 这一时期的美术作品
北魏时代佛教的传播
439年,北凉的征服导致3万人北凉人移 民平城。 太武帝时代,凉州佛教集团对北魏政府 的渗透。 ‘释玄高’‘师贤’‘昙曜’对北魏政 治的影响。 五世纪后半期,凉州佛教美术快速流往 平城。
佛教美术第一讲
公元前3世纪-公元后4 世纪,印度和中亚的佛 教美术
版权所有, 1997 (c) Dale Carnegie & Associates, Inc.
引言
佛教美术是佛教信众对西方佛教世界的 视觉再现。 中国佛教美术是在佛教在中国的传入后 发展起来的。其黄金时代是南北朝时代 和唐代。见(图片) 中国的佛教美术在自己的形成和发展过 程中和印度以及中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 系。因此,要了解中国的佛教美术,首 先要了解印度和中亚的佛教美术。
佛教与佛教美术的传入 汉代文化背景:诸子思想与独尊儒术; 南方思想与北方思想的融合。 汉帝国与西域诸国的关系。 关于西域丝绸之路的开通。 西域丝绸之路上佛教思想的传入。 东汉白马寺的建立。
关于南传佛教美术的相关问题
1,学术界西南丝绸之路的提出。 张骞的探险引出的问题。 2,中国早期佛教美术资料的发现。 四川与内蒙以及洛阳资料 3,南传佛教美术学说的提出及其评价。
凉州美术的特点:
1:偏袒右肩的特定风格,(十六国时 代河北以通肩大衣、禅定印造像为主) 2:菩萨交脚和转法轮印相也是凉州美 术较独特的风格。 3:兜率天上的弥勒菩萨图象的流行也 是凉州美术的特点。
太武帝的灭佛运动
公元440年,太武帝改年号‘太平真 君’。重用近臣是崔浩和寇谦之。 公元446年,太武帝灭佛。
昙曜五窟
正平2年(452年),魏太武帝被暗杀, 同年文成帝继位,改元兴安。 《魏书-释老志》记载:兴安元年平城 寺院有造皇帝等身大小的石像。 兴光元年(454年),为太祖以下5帝用 铜25万斤,造丈六释迦立像无尊。 太和元年(477年),平城城内寺院100 多所,僧尼二千余人,国中寺院6478所, 僧尼7,7258人。
昙曜五窟
昙曜为凉州高僧,公元439年凉州被魏征 服,迁徙至平城。灭佛时,昙曜隐居河 北中山,复佛后,奉皇帝命回平城,和 平初年,就任沙门统。 和平初年(460年),昙曜上书在京城之 西,武州塞的山崖上开五窟,造天下第 一的佛像。 云冈开窟在兴光元年(454年),由于当 时平成造有‘太祖以下五帝’铜像,所 以,现在推定昙曜五窟为‘五帝’所造。
中宾阳洞作品风格 造型特征:宾阳中洞左右两壁的如来立 像虽然是云冈第六窟的中国式服饰,但 正壁的本尊像是着一件偏袒右肩的袈裟, 还有两件袈裟的衣端悬在左腕。本尊的 悬裳座衣纹忠实地表现了三重衣纹。这 样的本尊着衣是新出的中国式的服饰的 一种,这也是古阳洞所没有的。在永宁 寺的雕塑中这样风格的作品很多,因此, 这被认为是洛阳寺院造像影响的结果。
十六国时代
1,八王之乱(永嘉之乱、五胡乱华)。 2,龟兹僧人佛图澄在后赵的传教;佛图 澄弟子释道安在前秦的传教;西域僧鸠 摩罗什在后凉、后秦的传教;印度僧人 昙无谶在北凉的传教。 3、十六国时代的佛教与王权。
十六国时代的佛教美术作品
1,犍陀罗艺术的影响 2,佛教美术的中国化发展趋势 3,十六国时代的中国石窟 塔院窟-僧房窟-中心柱窟-佛殿窟 甘肃现存的十六国石窟
洛阳的佛教寺院与佛教美术遗迹概述
北魏洛阳城址:现在洛阳东面的偃师市蔡庄 乡。 文献记载:洛阳寺院北魏时期达到1367所。 全国寺院达到13727所。 《洛阳伽蓝记》(东魏、杨衔之)记载洛阳 佛教寺院华丽的装饰,佛像之美和异国美术 风格,以及佛教节日的盛典。 有名的寺院:宣武的的景明寺,灵太后胡氏 的永宁寺。洛阳南郊的龙门石窟。
云冈石窟
昙曜五窟开凿以后,云冈石窟的中央部 以及东部诸窟陆续开凿。时代大约在公 元470-480年。模仿木结构寺院石窟以 及中心柱窟纷纷出现。由于平城寺院当 时流行佛塔建筑,用木造佛塔的造型代 替中心柱成为当时的时尚。
云冈石窟
1、云冈石窟雕塑造型风格的多样性:阿 修罗等印度神;(图片)希腊风格的唐 草、连珠及各种柱头装饰(图片)—— 这明显是西亚和罗马艺术影响的结果; 还有中国传统艺术的影响,如:博山炉、 龙等装饰纹样、中式木造瓦顶宫殿建筑 装饰(图片)等。
北魏洛阳时代美术
诀窍
适当使用技术支持, 数据的硬拷贝、磁盘、 电子邮件,Internet 都能 补充您的演示文稿。
北魏迁都洛阳 迁都的政治背景:1、变革和保守的斗 争。2、自然环境的因素。3、传统的文 化中心概念。 迁都步伐:493年,以征伐南朝为名, 离开平城;494年孝文帝正式定居洛阳; 495年,政务机关完全迁到洛阳,洛阳 正式成为北魏王朝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中国式服饰的出现
背景原因:冯太后——孝文帝的汉化改 革。 皇帝服饰与释伽服饰——王权中心思想 的确立。 争议点:是云冈创立中国式服饰佛教美 术作品还是南朝创立中国式佛教美术作 品。(南朝中国式服饰佛教美术作品例 证)
平城美术(云冈石窟)对整个华北平原 的影响
云冈周边的石窟和寺院遗址有:大同西 北的鹿野苑石窟;武州河边的鲁班窑石 窟;吴官屯石窟;焦山石窟;大同北面 的方山佛寺。 平城作为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向东、 西、南辐射,平城美术直接影响到华北 平原各地。
佛教美术基础知识 佛教美术题材:佛传故事、本生故事、 佛经故事等 佛陀的象征表现:法轮、圣坛、菩提、 手足印等 印相:施无畏印、禅定印、与願印、转 法轮印、触地印。 坐姿:跏趺坐、半跏坐、椅坐
佛教美术专有名词
佛陀以及菩萨像各部位名称: 肉髻;螺发;白毫;通肩;偏袒右肩;缦 網相; 发髻冠;塔帮冠;化佛;垂发;臂钏;圣 纽;腕钏;腰带;腰布。 法器:拂子;金刚杵;数珠;莲花;水瓶 等
马图拉(Madras)
佛教美术在北印度的兴盛. 马图拉的位置:北印度中心,现在新德 里南140公里处,古代北印度的文化、 经济中心。 公元前3-2世纪开始到公元前后的佛教 美术创作日趋繁荣,公元2-3世纪,出 现了一个鼎盛时期。 马图拉作品介绍(图)
犍陀罗艺术
中亚历史文化简介 犍陀罗艺术名称的由来 公元前后西亚-中亚游牧部落对北印 度的影响 犍陀罗艺术的内涵 图片说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