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的美育发展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的美育发展史
西方美育的产生比中国早,发展也相对于中国成熟许多。与中国商周时期“以乐德教国子”相似,西方也注重音乐方面的教育。除此之外,美术教育也是教育的重心。西方美育从最早的笼统而又模糊的思想,走到后来有明确的“美育”的概念出现,到现在被赋予新的思想与社会意义,最终成为教育的重点。
西方美育思想的产生,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由于希腊城邦国家经济繁荣,人们便有足够的闲暇时间进行哲学的思考,从对哲学的思考又上升到文艺和教育等领域。
美育,在当时称为缪斯教育,是以希腊神话中司文艺、美术、音乐和诗歌的女神命名的。古希腊雕塑、绘画和建筑艺术的兴盛繁荣与这种教育的实施有着密切的关系。但一般学校并不将美术教育作为培养专才的教育。儿童在7至14岁时就可进文法学校或弦琴学校学习。文法学校的教学内容为阅读、书法、算术和图画。
因此,在西方,美育的倡导始于古希腊、古罗马的先哲。在毕达哥拉斯学派的“美在和谐”说,苏格拉底的“美在效用”说,柏拉图的“美在理念”说,以及亚里士多德的“美在整一”说中,均蕴藏着美育的思考。
在智者派创办的学校中,就是要把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作为自己的教育目的。他们认为,音乐教师不仅要教儿童学会唱歌、识谱,而且更重要的是要使儿童们养成自制和摒除一切不良习惯。他们教学生弹琴奏乐、诵诗谱曲,都是为了陶冶孩子们的性情培养他们爱美的心灵,从而使他们的性格温顺柔和,养成好的习惯,能做到言行一致。古代社会的教育总是把艺术教育和道德教育结合在一起,强调道德教化和艺术陶冶情感的作用。
最早的美育主张,可以说是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的音乐净化灵魂的主张。毕达哥拉斯派从和谐的美学观念和灵魂不死的宗教理念出发,认为音乐是一种和谐,人的灵魂也是一种和谐,因此可以“凭借医学实现肉体的净化,凭借音乐实现灵魂净化”,并要求其门徒在晚上和早晨听取所规定的音乐,以驱除灵魂在白天受到骚扰和在梦中受到麻痹。为此,可以认为毕达哥拉斯是“第一个凭借节奏和旋律确立音乐教育的人”。“他提出了“美德乃是一种和谐”,内蕴美育的雅典教育实践为美育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这应该算是美育的开始了。
另一位古希腊著名哲学家德谟克利特,他将艺术教育视为“可以改变人”的重要手段,并主张对儿童进行艺术教育必须遵循自然规律,既要看重其天份,更要强调勤学苦练,专心致志。这样不仅使儿童掌握了技巧,而且更培养了他们的思想品质。他的这个思想,也有了美育方面的笼统概念。
但是,最先明确倡导美育的要算是柏拉图了,这也是美育发展重要的一步。柏拉图十分重视美感教育,他在毕达哥拉斯以及其他人的基础上作了初步的理论概括。在《理想国》一书中提出,教育制度应包括身体的教育和心灵的教育(艺术教育)两个方面。他讲道,在进行发展智慧的教育之前,先“要用音乐教育心灵,用体育教育身体”,并把两种教育结合起来,共同改善人的心灵。他分析了人们从形体美开始,经历心灵美、行为美、制度美和知识美,最后观照自身达到理念世界的历程。他注意到自然美和艺术美能陶冶人的性情,美化人的心灵,强调从小培养青少年爱美的习惯。
西方近代美育思想伴随着德国古典美学发展到高峰。西方近代社会在各个方面都有迅速的发展,美学,美育也不例外,这突出表现在出现了重视美育的大教
育家,如夸美纽斯、洛克、席勒、赫尔巴特、第斯多惠等,并且对美育的本质特征有了科学的认识,美育的范围较之古代也大大地扩大了。
夸美纽斯的美育观念已经很明显、强烈了。在夸美纽斯的著作中虽然还没有使用美育这一术语,甚至也见不到专门从理论上来论述美育的性质和作用的篇章。然而,美育却在夸美纽斯的整个教育体系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夸美纽斯不仅较早地从教育理论的角度把美育思想渗透和融合在教育学的每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以及在他个人的教学实践中,更是经常强调美育对人的发展的意义,强调运用美育手段在教育工作中的特殊作用。他站在教育是“艺术中的艺术”这样的高度,来审视和评价美感教育的社会功能,将其列入到总的教育体系之中,并且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大大丰富了美育的内容。
真正提出“美育”这一概念,并视美育是实现社会改革和获得人性自由的唯一途径的,却是近代德国浪漫主义诗人和剧作家席勒。他提出要对人们进行审美教育,并把审美教育作为一门理论加以研究。1793至1794年间,席勒为了报答丹麦王子奥古斯丁堡的克里斯谦公爵对他的生活资助,先后写出了27封关于人的美感教育的书简,后结集为《美育书简》,成为西方“第一部美育宣言书”。席勒强调美育的巨大作用,使“感性的人”培养起理性,“理性的人”培养起情感,引导人们从自然状态迈向道德状态,培养起完善的人格和优美的心灵,从而获得人的自由和社会进步,这在当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席勒的审美教育学说把审美教育同社会改造、改革联系起来,扩大了审美教育研究的领域;又从人性自由完整的高度去探讨审美教育的实质和功能,深化了审美教育的理论,这是席勒对审美教育学的巨大贡献。他的《美育书简》也在当时引起了非同凡响的轰动,以至于将人们的视线再一次引向美育。美育发展在那个时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这之后,美育在西方逐渐成熟起来。随着文明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美育的重要性。正如美国学者列维所说:“今天,美国的政治家们所关注的是国民个人收入、美国国际贸易平衡、美国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的失业率等事情。看来,被他们忘在脑后的则是美国国民的个人艺术教育、美国教育系统的平衡、美国国民艺术生产的质量和国民文化读写能力的比率等问题。”。
这也促使美育发展逐渐走向鼎盛。美育也由传统美育向当代美育过度。在美育的社会地位上,传统美育观念仅将其看成育人的手段之一,而当代却将美育提到关系社会发展大局的高度。在美育的社会作用上,传统美育仅仅消极地将其看成克服资本主义社会“异化”现象的途径之一,而当代却充分揭示了美育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美国著名美学家马尔库塞认为:“艺术也将在物质改造和文化改造中成为一种生产力。”
十月革命胜利后,历史上出现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社会主义的文化教育事业提上了日程。从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的要求出发,美育在教育实践中受到空前的重视,其中以马卡连柯和苏霍姆林斯基的美育思想影响最大。马卡连柯主张美学应贯穿到人的生活和教育的一切方面中去,认为美好生活“就是和美学联系起来的那种生活”,美育就是联系美学并符合美的规律的教育。他还特别强调美育应寓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之中,提倡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和谐发展。美育不仅仅是开几课艺术课程,还应从保持美好的学习环境,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保持整洁美好的仪表,培养文明的行为和习惯等方面全面实施。
在如今的西方,美育在内的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已经被提到最重要的地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