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巷深处》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巷深处》教学设计
作者:朝阳县羊山实验中学李树锐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习生字词,理清课文条理。
2、了解本文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过程,学习按照情感发展变化来安排文章结构的方法。
3、认识“小事不小”,体会本文通过写生活的小事来刻画人物,突出中心的特点,并指导学生的日常写作。
4、学习运用环境烘托来表现人物的方法。理解母爱的伟大与无私,体会师生之间纯洁美好的感情;懂得如何处理个人、家庭、国家的关系,服从大局,勇于献身。
教学重点:目标3.
教学难点:目标4.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母爱是人世间最伟大、最无私的,我们自从降临到这大千世界,就感受到母爱。但是对一个瞎养母收养被人遗弃的女婴,并为她倾注了所有的一切的感知就很少了。今天我们来学习表现这方面的一篇感人至深的散文——《小巷深处》。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题目解说: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散文,抒写养母对“我”深切的爱和“我”对养母的感情,感情真挚,富有感染力。文题“小巷深处”是母女俩家的所在,是她们生活的场景,也是作者感情的依托、精神的家园。以“小巷深处”为题富于形象感,比较含蓄。
2、作者:林莉,1972年生,湖北嘉鱼人。她出生不久便被抛弃,被一盲女收养,生活十分窘迫。后来考上了县中学,不久开始了文学创作。《小巷深处》
便是她的代表作。
3、学习生字:
打旋.(xuán)瘦瘪.(biě)反驳.(bó)黝.黑(yǒu)荤.菜(hūn)诸.如(zhū)难堪.(kān)
揶揄
..
..(pánshān)憧憬
..(gěngyè)蹒跚
..(yéyú)倚.靠(yǐ)造孽.(niè)哽咽
(cōngjǐng)
4、理解生词。
5、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三、默读课文,理清条理:
全文29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9):写盲母亲收养“我”、爱护“我”,“我”对生活感到满足,“我”为母亲感到骄傲。
第二部分(10、11):写随着年龄的增长,因虚荣心作怪,“我”开始沉默,回避同学,开始厌恶自己的家,不再与母亲相伴而走。
第三部分(12——15):写“我”淡忘了家,淡忘了母亲殷殷的招呼声,与家完全隔绝。
第四部分(16——29):写“我”被母亲深深的爱所感动而悔悟流泪,情感得以回归
四、教师小结:
本文通过写一位双目失明的养母,在家境贫穷的情况下,含辛茹苦地把女儿养大的一系列生活琐事,高度赞扬了深沉无私的母爱。同时也告诫儿女们,要理解母爱,珍惜母爱。
父母的恩情是我们永远也报答不了的。用孟郊的一句诗说:“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学习本文后,我们应该体会母爱,体会父母与我们之间的情感,增强对亲情的理解,懂得怎样对待父母。
五、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一。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词。
2、文章用朴素无华的语言,通过生活琐事表现养母对“我”的爱,一个善良、充满爱心的母亲跃然纸上,让我们感受到母爱的市场与无私。同时我们也看到了“我”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养母的感情变化了,最后被母亲深深的爱所感动而悔悟流泪,这平实的叙事中潜藏着一条深沉而真挚的感情之流。
二、整体感知
1、这篇抒情散文有几个人物?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明确:一个双目失明的妇女用卖冰棍的微薄收入,收养了“我”这个弃婴,并含辛茹苦地养大了“我”,而“我”却对贫困的家庭产生了厌恶,躲避母亲,最后“我”被母亲深深的爱所感动而悔悟流泪,回到母亲身边。
2、文章以什么为线索?明确:“我”对家、对母亲的感情变化为主线。
三、默读课文,分析母亲形象:
1、养母双目失明,为了收养“我”,她做了哪些事情?
明确:(1)、用自己卖冰棍的微薄收入收养了我。(2)、拿出所有积蓄换住所。(3)、改变了以往的泼辣性格。(4)、终年辛勤劳作,苦心经营。(5)、母亲对我疼爱有加,关怀备至,把我调养得像个千金小姐。(6)、为我读书取得的一点成绩而骄傲。(7)、当我为家的贫困,母亲的卑微而沉默,厌恶家,想离开时她抑制自己的感情,表现得很平静。(8)、她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每月进城给我送营养品和生活费,可是为了照顾我的情绪,她让别人代送,自己孤零零的回家。
2、课文哪些地方表现了母亲早已察觉“我”的感情变化?为什么采用间接描写的方法?
明确:(1)、她依旧满面春风:“莉学习忙呢!老师赞她有出息呢!哪会在家耗时间!”(2)、“终于,她点点头,顺手取过那根不知啥时从角落里拿出来并已磨得又光又亮的竹棒。”
间接描写表现了母亲对“我”观察细致,了解透彻,更有利于表现母亲对“我”深深的爱。
3、从文中找出描写母亲外貌、神态的语句,体味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明确:(1)、“夏天,母亲就如同一尊雕像……身上的衣服早已辨不出色彩来。”这段外貌描写突出母亲的辛劳、苍老,写出了“我”对母亲无私的付出
的敬佩和赞颂。
(2)、“在风中,她无助地……又光又亮的竹棒。”这段外貌、神态描写,抒发了“我”被母亲无私伟大的爱深深感动之情,也流露出“我”对于自己无知、爱慕虚荣的深深自责。
神态:“她依旧满面春风”巧妙地掩饰因“我”不回家而引起的内心深深的失落与痛苦。
(3)、“在风中,她的脸是那么黝黑……仿佛在憧憬,又仿佛在等候。”这句话深情地描写了母亲的外貌,写出“我”同家隔绝后,母亲既痛苦又坚强的心情与神态,母亲憧憬女儿早日成才,等候与女儿一起过上幸福的生活。同时,也抒发了“我”被母爱打动,深深自责的思想感情。
4、文中为我们展示了怎样的一位母亲?
明确:能干、吃苦耐劳、坚强执著、高尚无私、默默奉献。
四、分析文中“我”这一形象
1、“我”对母亲的感情有哪些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1)对生活满足,并为母亲自豪;(2)沉默、回避同学,开始厌恶自己的家,不再与母亲相伴而走;(3)淡忘家,与家完全隔绝;(4)悔悟,为自己的无知、虚荣流泪。
变化的原因:幼年纯真、长大后虚荣、老婆婆的话教育了“我”。
2、“我”的形象:为爱感动,悔悟改过,懂得爱心。
3、文章中哪些细节提示“我”对盲母亲的感情发生了变化?我对母亲感情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明确:细节1:于是英姨麻利的收了小摊,颇有节奏地用竹棒扣击着石板铺成的路面来到我身边……细节 2:我居然也能顺顺利利地长大,顺顺利利地代替了母亲常用的那根光润的棒。细节3:她点了点头,顺手取过她那根不知啥时已从角落里拿出来并已磨得又光又亮的竹棒,叩击着地面向厨房走去。细节4:我看到了她深凹的眼,布满青筋和黑斑的枯竹似的手,还有那根又光又亮的竹棒。
(1)、幼年纯真的我阅历浅,对生活感到满足,为母亲而骄傲。(2)、我长大后因虚荣心和有了比较思维的缘故,认为母亲社会地位低下,开始厌恶自己贫困的家,淡忘了母亲,与家隔绝。(3)、青年时阅历渐丰,思想逐步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