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贫血及溶血检验

合集下载

溶血性贫血的诊断

溶血性贫血的诊断

溶⾎性贫⾎的诊断溶⾎性贫⾎的诊断可分成两步:①⾸先明确有⽆溶⾎,应寻找红细胞破坏增加的证据;②查明溶⾎的原因,则须经过病史、症状、体征以及实验室等资料的综合分析来作判断。

⼀、病史除询问发病缓急,主要症状以及病情进程外还应着重询问以下各项:(⼀)地区性强调家庭籍贯,如地中海贫⾎多见于⼴东、⼴西及浙江等沿海地区。

(⼆)家族史近亲中如有贫⾎、黄疸、脾肿⼤者,则有先天性溶⾎性贫⾎可能。

(三)药物接触史药物可诱发免疫性溶⾎性贫⾎,氧化性药物可使不稳定⾎红蛋⽩病及G6PD缺乏症发⽣溶⾎。

(四)引起溶⾎性贫⾎的原发病史如淋巴瘤可伴有免疫性溶⾎性贫⾎。

(五)诱发因素如过劳、寒冷刺激及服蚕⾖等。

⼆、体征应注意贫⾎、黄疽、肝脾肿⼤等。

三、实验室检查检查⽬的和步骤有:(⼀)确定是否为溶⾎性贫⾎可根据红细胞破坏增加和⾻髓代偿功能增强⽽确定。

1.红细胞破坏增加的证据(1)红细胞计数下降,⼀般呈正细胞正⾊素性贫⾎。

(2)⾎清间接胆红素增多。

⾎清胆红素浓度不仅决定于溶⾎的程度,还决定于肝脏清除间接胆红素的能⼒,故黄疸为轻度或中度,⾎清胆红素⼀般在17.1-51.3ukmol/L(1-3mg/dl)左右,很少超过136.8umol/L(8mg/dl),当黄疸不显时,并不能排除溶⾎性贫⾎。

(3)尿内尿胆原的排泄量增多。

尿内尿胆原和尿胆素常增加。

在肝功能减退时,肝脏⽆能重复处理从肠内吸收来的尿胆原,尿中尿胆原也会增加,故对溶⾎性贫⾎的诊断,价值不是很⼤。

粪内尿胆原是增加的,但粪内尿胆原的定量测定现在已不在⽤作诊断⽅法之⼀。

尿内胆红素阴性,除⾮同时有阻塞性黄疸。

(4)⾎浆结合珠蛋⽩明显减少或消失。

结合珠蛋⽩是在肝脏产⽣能与⾎红蛋⽩结合的清糖蛋⽩,正常值为0.7-1.5g/L(70-150mg/dl)。

⾎管内和⾎管外溶⾎结合珠蛋⽩含量均降低。

在感染、炎症、恶性肿瘤或⽪质类固醇治疗时可以增多。

因此,在解释结果时须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

(5)⾎浆游离⾎红蛋⽩浓度增⾼。

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查

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查

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查溶血性贫血是由于红细胞寿命缩短、破坏增加,超过骨髓造血的代偿能力而发生的贫血。

要准确诊断溶血性贫血,实验室检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接下来,让我们详细了解一下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查项目。

一、血常规检查血常规是最基本的检查之一。

在溶血性贫血患者中,通常会出现血红蛋白降低,也就是贫血的表现。

红细胞计数减少,但程度可能不如血红蛋白降低那么明显,导致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MCH)和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大多在正常范围或轻度降低。

网织红细胞计数通常会显著增高,这是因为骨髓造血功能增强,试图弥补红细胞的破坏。

此外,外周血涂片检查也很重要,可能会观察到球形红细胞增多、红细胞碎片、嗜多色性红细胞等异常形态。

二、骨髓象检查骨髓象检查可以反映骨髓的造血情况。

溶血性贫血患者的骨髓通常增生活跃,粒红比例倒置,即红细胞系增生明显活跃,以中、晚幼红细胞增生为主,粒系相对减少。

同时,还可以观察到细胞形态大致正常,可见核分裂象增多。

三、胆红素代谢检查胆红素代谢异常也是溶血性贫血的一个重要特征。

由于红细胞破坏增加,释放出大量的血红蛋白,经过代谢转化为胆红素。

血清总胆红素升高,以非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结合胆红素基本正常。

尿胆红素阴性,而尿胆原明显增加。

四、抗人球蛋白试验(Coombs 试验)这是诊断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重要试验。

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DAT)检测红细胞表面是否被不完全抗体或补体致敏;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IAT)检测血清中是否存在不完全抗体。

阳性结果对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五、酸溶血试验(Ham 试验)主要用于诊断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

患者的红细胞在酸化的血清中(pH 68-70),经过 37℃孵育后会发生溶血。

六、蔗糖溶血试验同样对 PNH 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阳性结果提示可能存在 PNH 克隆,但特异性不如 Ham 试验。

七、蛇毒因子溶血试验也是用于诊断 PNH 的一种方法,其原理与 Ham 试验相似。

内科-溶血性贫血

内科-溶血性贫血
(3)溶血尿毒症综合征
(4)败血症
临床表现
❀急性溶血性贫血
1.起病急,病情重
2.头痛,呕吐,高热
3.腰背四肢酸痛,腹痛
4.酱油色小便
5.面色苍白与黄疸
6.严重者有周围循环衰竭,少尿,无尿
慢性溶血性贫血
1.起病缓慢,症状轻微
2.多有慢性贫血症状:苍白,乏力,头晕,气短
3.轻度贫血,肝脾肿大,黄疸三大表现
3、预防血栓形成:抗凝,但目前尚无定论;
4、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唯一可治愈的方法。
二、证明G6PD缺陷的检查
1.变性珠蛋白小体(海因小体)非特异性筛查试验
2.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
还原率>75%为正常,为74%~31%杂合子,<
31%为显著缺陷
3. G6PD活性测定:最可靠最常用
治疗
1.脱离诱因:停止服用可疑药物及食物(抗疟药、解热镇痛药、磺胺类、樟脑丸)
2.对症支持治疗:纠正水电解质紊乱、保肝退黄、护肾护胃、抗氧化等
6.中医中药治疗:AIHA、PNH
红细胞葡萄糖
定义
是指参与红细胞磷酸戊糖旁路代谢的G6PD活性降低和(或)酶性质改变导致的以溶血为主要表现的一种遗传性疾病。
病因机制
是X连锁不完全显性遗传,男多于女
接触氧化剂后,可造成细胞膜巯基的直接氧化损伤,并生成高铁血红素和变性蛋白即海因小体。上述改变易被脾脏巨噬细胞吞噬,发生血管外溶血,也可发生血管内溶血。
(4)异丙醇试验:不稳定血红蛋白病
(5)G6PD活性测定:G6PD缺乏症: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和变性珠蛋白小体(Heinz小体)生成试验:
(6)红细胞特殊形态:靶形红细胞、盔形细胞、破碎细胞
(7)红细胞渗透脆性:增加:小球形细胞↑(>10%)

2.3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查

2.3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查

1.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测定 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测定: 【参考值】 <40mg /L 【临床意义】 血管内溶血时血浆游离血红 蛋白明显增高。血管外溶血时血浆游离血红蛋 白正常或仅轻度增高。
2.血清结合珠蛋白测定 血清结合珠蛋白测定:
【参考值】0.8~2.7g/L(免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火箭电泳法) 【临床意义】 (1)结合珠蛋白减低 各种溶血时结合珠蛋白均 结合珠蛋白减低: 可 减低,以血管内溶血减低为显著,严重者可明显减 低,甚至测不出(血浆游离血红蛋白超过1.3g /L时)。 巨幼细胞贫血、严重肝病、口服避孕药、先天性无结 合珠蛋白血症等也可减低或消失。
(二)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增高的有关检验 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增高的有关检验
血管内溶血时, 大量血红蛋白游离至血浆中,使血 浆游离血红蛋白增高 游离血红蛋白增高。血浆中的游离血红蛋白需与结合 珠蛋白(haptoglobin,Hp)结合后被输送至肝分解,故 使血浆结合珠蛋白减低 结合珠蛋白减低。通常每升血液中结合珠蛋白的 1.3g 含量可以结合1.3g 游离血红蛋白。当血浆中的游离血红 蛋白量超过结合珠蛋白的结合能力时, 血浆中结合珠蛋 白便被消耗殆尽。剩余的游离血红蛋白有一部分可转变 为高铁血红蛋白,与血浆中清蛋白结合形成高铁血红素 高铁血红素 清蛋白(methemalbumin),在血浆中出现。 清蛋白
三、临床分类 按发病和病情可分为: 临床分类 1.急性溶血 急性溶血:红细胞在血管内以溶解方式 破坏。破坏数量多、速度快,临床症状常较为明 显,并伴有高血红蛋白血症 血红蛋白尿或含铁 高血红蛋白血症、血红蛋白尿或含铁 血黄素尿。 血黄素尿 2.慢性溶血 慢性溶血:红细胞多在脾脏被破坏,破 坏数量较少、速度较慢,临床症状一般较轻,血 中游离血红蛋白轻度增高,不伴有血红蛋白尿或 含铁血黄素尿。

临床血液学检验:溶血的检验

临床血液学检验:溶血的检验
骨髓代偿性增生的检验
1.骨髓幼红细胞增生 2.网织红细胞增高 3.外周血出现幼稚红细胞 4.红细胞形态异常:多染性、Howell-Jolly小体、cabot环、红
细胞碎片
红细胞破坏原因红细胞膜结构的破坏血红蛋白分子结构异常外部因素作用于红细胞溶血性贫血概念红细胞破坏加速而骨髓造血功能代偿不足时发生的一类贫血如要骨髓能够增加红细胞生成足以代偿红细胞的生存期缩短则不会发生贫血这种状态称为代偿性溶血性疾病溶血性贫血的临床表现1急性溶血性贫血
溶血的检验
病例
➢ 女,36岁,因“中期妊娠、重度贫血”入院。
2016-01-13
1.08
63
12.8
118.5
58.3
2016-02-23
1.26
58
16.0
124.6
46
2016-02-29
0.96
54
14.0
145.7
56
• 网织红细胞比率:3.18%,未成熟网织红细胞:0.09%,平均网织RBC体积 :157.4fL
诊断
1.孕2产1宫内妊娠23周+5 2.重度溶血性贫血? 3.高龄孕妇
血清结合珠蛋白测定
• 原理:Hp与Hb 结合形Fra bibliotekHp-Hb 复合物,通 过电泳将Hp-Hb 复合物与未结合Hb分开,测 定复合物含量
• 参考范围:0.5-1.5g/L • 临床意义:
1.减低:溶贫、尤其是血管内溶血 2.增高:创伤、肿瘤等
尿含铁血黄素
• 原理:尿中含铁血黄素是不稳定的铁蛋白 聚合体,其中的铁3+离子与亚铁氰化钾作用
溶血的部位
1血管内溶血 红细胞在循环血液中溶破,血红蛋白直接
释入血浆。多见于PNH,G-6PD缺乏,冷抗 体型自体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以及药物、理 化、感染等因素所致之溶血性贫血 2血管外溶血

(推荐)贫血及溶血检验

(推荐)贫血及溶血检验
3.网织红细胞相关参数的意义:
(1)RETL和RETH可作为贫血鉴别诊断的初筛实验, 如溶血性贫血时,Ret、RETL和RETH明显升高;肾性 贫血患者,RETH曾高,RETL降低,Ret不增高。
(2)RMI:①增高见于溶血性贫血、原发性血小板减少 性紫癜、急性白血病、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真性红 细胞增多症、再生障碍性贫血和多发性骨髓瘤。②降 低通常与骨髓衰竭或无效造血有关,如巨幼细胞贫血。
(1)增高:①骨髓红细胞增生旺盛时,主要见于各种增生性 贫血,如溶血性贫血、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等,溶 血性贫血患者显著增高。急性失血后网织红细胞一过性增
多,1周左右达高峰,2周后恢复正常;②贫血(如缺铁 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等)有效治疗后, 网织红细胞的增加先于红细胞和血红蛋白;③骨髓移植和
(3)RETM+ RETH RETIM- RETH称为未成熟网织红细胞比 率(IRF),IRF增高是估计骨髓移植后造血恢复的早 期指标。
EOFT
红细胞渗透
脆性试验
开始溶血:75.2〜
82.1mmol/LNaCI溶液; 完全溶血:47.9〜54.7mmoI/LNaCI溶液
脆性增加:见于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椭圆形红 细胞增多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伴继发球形细胞 增多、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等。
脆性降低:见于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 血红白病(HbC HbD HbE等)、低色素性贫血、真性 红细胞增多症、肝脏疾病、脾功能亢进、阻塞性黄疸、 叶酸及维生素B6缺乏症等。
ACT
自身溶血及
纠正试验
正常人红细胞经孵育
48h后溶血率<3.5%,加 葡萄糖的溶血率<3.5%,或加ATP纠正 物的溶血率<3.5%。

溶血性贫血的诊断标准

溶血性贫血的诊断标准

溶血性贫血的诊断标准溶血性贫血是一组疾病的总称,其共同特征是红细胞寿命缩短,导致贫血。

溶血性贫血的诊断需要综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特殊检查等多方面的信息,才能做出准确的诊断。

下面将介绍溶血性贫血的诊断标准。

首先,临床表现是诊断溶血性贫血的重要依据之一。

患者可能出现贫血、黄疸、脾大等症状。

贫血表现为乏力、疲倦、心悸等,黄疸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脾大则是在腹部体检中可以触及。

这些临床表现可以引起医生的高度警惕,进一步进行实验室检查。

其次,实验室检查是诊断溶血性贫血的关键。

血液常规检查可以发现贫血、红细胞增多、血红蛋白降低等情况,而网织红细胞计数则可以帮助判断骨髓代偿性增生。

血涂片检查可以观察红细胞形态,寻找有无溶血性贫血的特殊红细胞形态。

肝功能、肾功能检查可以判断是否有溶血导致的肝、肾功能损害。

血清胆红素、血清铁蛋白等指标也可以帮助判断溶血的程度和类型。

这些实验室检查结果可以为溶血性贫血的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最后,特殊检查也是诊断溶血性贫血的重要手段之一。

溶血试验可以帮助判断溶血的机制,包括渗透性溶血、免疫性溶血和机械性溶血等。

红细胞脆性试验可以帮助判断红细胞的抗压力,从而判断溶血的程度。

溶血性贫血的特殊检查可以帮助医生进一步明确疾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有助于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综上所述,溶血性贫血的诊断需要综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特殊检查等多方面的信息。

只有全面、准确地了解患者的情况,才能做出准确的诊断,为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提供有力支持。

希望本文的介绍能够帮助医生更好地理解溶血性贫血的诊断标准,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一文了解溶血检验

一文了解溶血检验

一文了解溶血检验发布时间:2021-09-02T15:06:00.590Z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21年7期作者:宋大彬[导读] 溶血,又可称为红细胞溶解,指的是红细胞破裂,血红蛋白溢出的情况。

宋大彬泸州市龙马潭区中医医院检验科四川泸州 646000溶血,又可称为红细胞溶解,指的是红细胞破裂,血红蛋白溢出的情况。

其形成原因有多种,如低渗溶液、机械性损伤、突然的冷冻或者化冻以及酒精、乙醚等理化因素和毒素都可能引起溶血。

在治疗之间一般可对其先进行检验,确定溶血的类型和病因,再采取措施进行有效的治疗,本文就简单带你了解一下溶血检验。

一、初步检测溶血检验的第一步就是要先确认是否能确诊为溶血疾病。

一般而言,溶血疾病通常会表现出贫血、黄疸以及脾脏肿大等症状,但这并不能作为溶血疾病的诊断标准,此时我们可先检测出溶血场所来作为初步判断溶血的诊断线索。

根据位置不同,可将溶血分为血管外溶血、血管内溶血以及原位溶血,三者并不割裂,可同时存在。

原位溶血常见于先天性溶血疾病,是脊髓红细胞无效所造成的;血管外溶血主要是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常见于遗传性红细胞酶病以及各种血红蛋白疾病;而血管内溶血常见于机械性溶血、药物毒物等非先天因素所导致的急性或慢性溶血急性发作的症状。

若出现以下检测异常则可作为初步判断标准:(1)通过放射性同位素来进行测定,所得到的数据最为真实,但是该项检测操作所需注意的事项较多,且因放射存在不易被患者所接受,所以运用较少。

(2)通过红细胞来检测,以红细胞破坏是否增多作为判断依据。

如:①经过检查,发现血清结合珠蛋白含量出现明显减少甚至消失,可归为检测依据。

②游离血红蛋白在血清中的含量明显增多,此种标准判断常见于血管内溶血疾病。

③高胆原和粪胆原指标过高,但此项标准在慢性溶血检测中表现并不明显。

④在尿液检查时,发现其中血红蛋白、铁血黄素等含量明显异常,且尿液颜色明显异常。

⑤除此之外,还可以从脊髓组织中红细胞外铁含量来进行判断。

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测

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测

四、珠蛋白生成异常的检测
(二)胎儿血红蛋白酸洗脱试验
1.原理 HbF抗酸能力较HbA强。把经固定后的血涂片置酸性缓冲液中保湿一定时间,只有含HbF 的红细胞不被洗脱,再用伊红染色而呈鲜红色。 2.临床意义 (1)脐带血、新生儿、婴儿阳性,成人小于1% (2)地中海贫血病人轻型者(杂合子)仅少数红细胞呈阳性,重型者阳性红细胞明显增多
二、红细胞膜缺陷的检测
(三)自身溶血试验及纠正试验
1.原理 红细胞内酶缺陷,葡萄糖酵解障碍,不能提供足量ATP,以维持红细胞内的钠泵作 用。病人红细胞无菌条件下在自身血浆中温育48小时,使ATP储备减少,钠泵作用减弱,导 致溶血增强。在孵育过程中,分别加入葡萄糖和ATP作为纠正物,并以氯化钠溶液为对照, 观察溶血是否能被纠正。 2.参考值 ➢ 正常人红细胞经孵育48小时后,仅轻微溶血、溶血度<3.5% ➢ 加葡萄糖和加ATP孵育,溶血明显纠正,溶血度均<1%
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测
一、溶血性贫血的筛查检测
(一)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测定
1.参考值 <50mg/L(1~5mg/dl) 2.临床意义 (1)血管内溶血时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明显增高; (2)血管外溶血时血浆游离血红蛋白不增高; (3)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可轻度增高。
一、溶血性贫血的筛查检测
二、红细胞膜缺陷的检测
(二)红细胞孵育渗透脆性试验
1.原理 红细胞孵育过程中,葡萄糖的消耗增加,贮备的ATP减少,导致红细胞膜对阳离子 的主动传递受阻,钠离子在红细胞内集聚,细胞膨胀,渗透脆性增加。 2.参考值 未孵育:50%溶血为4.00~4.45g/L NaCl 37℃孵育24h:50%溶血为4.65~5.9g/L NaCl 3.临床意义 (1)脆性增加: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椭圆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非球形细胞溶 血性贫血等; (2)脆性减低: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镰形细胞贫血等。

临床医学讲解习题考题溶血性贫血 (2)

临床医学讲解习题考题溶血性贫血 (2)

复习思考题
1、何谓溶血性贫血? 2、描述溶血性贫血的分类。 3、如何区别血管内溶血和血管外溶血? 4、如何诊断溶血性贫血?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hereditary spherocytosis, HS)
(一)概述 最常见的遗传性红细胞膜缺陷性疾病
发病率1/5000 (北欧)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半数以上病例有阳性家族史
(2) 血清结合珠蛋白测定(Hp)
正常值:0.8~2.7g/L(火箭电泳法) 溶血存在时,Hp减少。
(3) 血清乳酸脱氢酶同工酶测定
红细胞内含丰富的LDH1、LDH2 正常值:80U~250U/L 升高为RBC破坏指标(>600U/L)
(4)Hb尿测定
(6)尿含铁血黄素试验(Rous test)
体外活体染色后,光镜下发现的1~2μm颗粒状 折光小体。
见于不稳定血红蛋白病、G6PD缺陷症和芳香族 苯胺或硝基类化合物中毒所致的溶贫。
红细胞渗透脆性增加----球形红细胞(靶 形和镰形红细胞相反)
红细胞寿命缩短
返回
网织红细胞增加:5%~20% 外周血中出现幼红细胞: 1%左右的晚幼
红细胞,大 红
遗传性多见 常为慢性,急性加重 常见 常见 常见 多有改变 轻度升高 ↓ 不出现
(-) 无/轻度 急性溶血加重时可见
七、诊断及鉴别诊断
诊断:1、病史(红细胞外部因素、家族史) 2、HA的临床表现 3、实验室检查(破坏、增生、寿命缩短)
鉴别诊断:1、其他增生性贫血 2、家族性非溶血性黄疸 3、其他幼红细胞性贫血(转移瘤)
病例一:老年女性,输血一半时突然出现高热、腰 背痛、面色苍白加重、大量血尿......
病例二:年轻男性,乏力,间断晨起排酱油色小便, 近来感冒后乏力加重......

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士):溶血性贫血的检验试卷试题二

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士):溶血性贫血的检验试卷试题二

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士):溶血性贫血的检验试卷试题二1、单选不符合铁粒幼细胞性贫血的是()A.血清总铁结合力增高B.血清铁增高C.转铁蛋白饱和度增高D.血浆铁转换率增高E.铁蛋白增高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铁粒(江南博哥)幼细胞性贫血铁代谢的各项指标与缺铁性贫血明显不同,血清总铁结合力正常或减低。

2、单选红细胞渗透脆性增加见于()A.球形红细胞增多症B.靶形红细胞增多症C.口形红细胞增多症D.镰状红细胞增多症E.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红细胞渗透脆性增加见于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椭圆形细胞增多症等;降低见于阻塞性黄疸、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

3、单选阵发性寒冷性血红蛋白尿症患者血清中的冷反应抗体在多少摄氏度时与红细胞结合()A.0~4℃B.20~30℃C.30~40℃D.37℃以下E.37℃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阵发性寒冷性血红蛋白尿症患者血清中有一种特殊的冷反应抗体,在20℃以下(常为0~4℃)时与红细胞结合,同时吸附补体,但不溶血。

当温度升至20~25℃时,补体激活,红细胞膜破坏而发生急性血管内溶血。

4、单选患者,女性,30岁,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巩膜发黄,全身乏力,常感头昏,皮肤瘙痒,并多次出现酱油色尿。

近3个月来,乏力加重,无法正常工作而入院。

体格检查发现重度贫血,巩膜黄染,肝肋下2cm,脾平脐,其余未见异常。

血常规显示WBC9.0×109/L,Hb40g/L,RBC1.06×1012/L,PLT110×109/L。

外周血可见晚幼粒细胞,成熟红细胞明显大小不等和形态异常,可见较多的小球形红细胞和嗜多色形红细胞,网织红细胞30%。

拟诊"溶血性贫血"入院。

患者,女,36岁,因乙肝肝硬化1年余,皮肤黏膜黄染加重15天入院。

查体:慢性病容,皮肤巩膜中度黄染,肝肋下未及,脾肋下4cm可及。

血常规WBC4.8×109/L,Hb85g/L,RBC2.92×1012/L,Plt258×109/L,MCV84.5fl,MCHC344.0g/L,MCH29.1pg,Ret0.8;外周血涂片红细胞大小不一,易见椭圆形红细胞。

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测

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测
目的:了解G-6-PD活性
原理:
当红细胞内G-6-PD含量正常时,高铁Hb可以还原为亚 铁(红色);G-6-PD缺乏时,则不能还原,通过颜色 变化来间接测知G6-PD含量是否缺乏。
【参考值】
高 铁 血 红 蛋 白 还 原 率 > 75% , 高 铁 血 红 蛋 白 0.31.3g/L。
【临床意义】
(患者与对照相差0.04%以上即为阳性)
【临床意义】 ❖ 脆性增高: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AIHA、遗传性椭
圆形细胞增多症 ❖ 脆性减低: 各型地中海贫血、重度缺铁性贫血和肝疾病

三、红细胞酶缺陷的检测
1. 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 2. G-6-PD活性测定 3. 丙酮酸激酶活性测定
(一) 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
减低见于G-6-PD缺陷的蚕豆病、伯氨喹啉型药物 溶血性贫血
分类
1.根据红细胞破坏的场所:
血管内溶血 血管外溶血
2.根据病因和发生机制:
红细胞內在缺陷——红细胞膜缺陷、酶缺陷、 血红蛋白异常;
红细胞外因素影响——免疫性、感染、物理、 机械损伤、中毒及其他疾病。
病因
(一)红细胞内在缺陷 1.遗传性: (1)膜的缺陷: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 (2)酶的缺乏: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
(四)含铁血黄素尿试验(Rous试验)
【原理】铁离子在酸化的低铁氰化钾溶液中生 成蓝色的铁氰化铁,即普鲁士蓝反应。如尿 液中脱落的肾上管上皮细胞有含铁血黄素, 在显微镜下观察尿沉渣中可有深蓝色物质出 现,即为阳性。
【正常结果】阴性
【临床意义】慢性血管内溶血可呈现阳性,并 持续数周。常见于PNH。
(五)红细胞寿命测定
【原理】用同位素51Cr标记红细胞检测红 细胞半衰期。

贫血及溶血检验

贫血及溶血检验
阴性,新生儿可为弱阳性
1.本试验主要用于诊断慢性血管内溶血性疾病以及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系统性红斑狼疮、严重肌肉疾病等。
2.急性溶血初期,因肾上皮细胞还来不及对血红蛋白接取、降解,因此还没能迅速形成含铁血黄素尿,所以本试验可阴性,但尿隐血试验阳性。为提高尿含铁血黄素试验的阳性检出率,建议用晨尿标本。
1.G-6-PD活性明显减低见于G-6-PD缺陷患者,杂合子或某些G-6-PD变异者G-6-PD活性轻中度降低。此试验可作为G-6-PD缺陷患者较特异的筛选试验。
2.药物反应(如伯氨喹、磺胺吡啶、乙酰苯胺等)、蚕豆病及严重感染时,G-6-PD活性可有不同程度降低。
MHb-RT
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
还原率≥75%。
2.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先天性非球形细胞溶血性贫血Ⅰ型)患者溶血率增加,可被葡萄糖纠正。
3.丙酮酸激酶缺乏症(先天性非球形细胞溶血性贫血II型)病人自身溶血率明显增加,可被ATP纠正,但不能被葡萄糖纠正。
G-6-PD
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活性
比色法:~gHb;
荧光斑点法:有强荧光点。
2.升高:主要见于铁粒幼细胞贫血、慢性溶血性贫血、严重肝病及血色病。反复输血和接受铁剂治疗的患者常增高。
TIBC
总铁结合力
男性:50~75μmol/L;
女性:54~77μmol/L
1.增高:
⑴运铁蛋白合成增加:如各种原因引起的缺铁性贫血。
⑵铁蛋白释放增加:如急性肝炎、肝细胞坏死等。
⑶铁吸收过多:如长期接受输血、注射铁剂治疗。
脆性降低:见于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血红白病(HbC、HbD、HbE等)、低色素性贫血、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肝脏疾病、脾功能亢进、阻塞性黄疸、叶酸及维生素B6缺乏症等。

临床检验值正常参考值范围及临床意义

临床检验值正常参考值范围及临床意义

一、血液检验(一)血常规检验(二)贫血及溶血检验(三)止血及凝血检验凝血四项血管壁、血小板功能及相关抗体检查外源性凝血系统检查内源性凝血系统检查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及纤维蛋白溶解与抗凝分子标志物检查(四)肝、胆、胰腺疾病检验(五)肾脏、风湿及免疫性疾病检验肾脏疾病检验体液免疫学检验细胞免疫学检验免疫血清学检验自身抗体检验(六)心脏及代谢类疾病检验血糖、脂类代谢检验心肌损伤标志物检验(七)无机离子及微量元素检验无机离子微量元素血气与酸碱分析(八)内分泌疾病检验(九)肿瘤标志物检验(十)过敏性疾病的检验(十一)感染性疾病检验二、尿液检验(一)尿液干化学分析尿沉渣定量检查尿液其他检查三、其他检验(一)粪便检验(二)精液及优生优育免疫学检验(三)脑脊液检验(四)浆膜腔积液与关节腔积液检验浆膜腔积液检验关节腔积液检验(五)痰液检验(六)胃液与十二指肠引流液检验胃液检验十二指肠引流液检验(七)分泌物检查阴道分泌物检查淋球菌检查一、血液检验(一)血常规检验白细胞(WBC,LEU)计数【正常参考值】成人:(4.0~10.0)×109/L;新生儿:(15.0~20.0)×109/L;儿童:(5.0~12.0)×109/L。

【临床意义】1.增多:(1)生理性增多:新生儿白细胞最高,儿童略高于成年人;妊娠5个月至分娩后4~5天,经期,饭后,剧烈运动后,寒冷及情绪激动时等白细胞数都可增高。

一个人的白细胞总是下午比上午高一些,因此对白细胞处于临界值者,应注意定时检查,尤其是正在接受放疗、化疗等治疗观察中的病人。

(2)急性细菌性感染和化脓性炎症:如大叶性肺炎、猩红热、丹毒、败血症、阑尾炎、脓肿、脑膜炎、化脓性扁桃体炎等。

(3)急性中毒:如尿毒症、糖尿病酸中毒、妊娠中毒症、急性铅中毒及安眠药中毒等。

(4)严重的组织损伤及大量的血细胞破坏:如大手术后、烧伤、急性心肌梗塞等。

(5)急性失血、出血和溶血:如外伤大出血,肝、脾等破裂,脑出血,血型不合输血等。

溶血性贫血的鉴别诊断

溶血性贫血的鉴别诊断

溶血性贫血的鉴别诊断什么是溶血性贫血?溶血性贫血是由于红细胞在循环系统内受到破坏而导致血红蛋白释放到血浆中过多,进而引起一系列贫血症状的疾病。

溶血性贫血可以分为遗传性和获得性两种类型,病因复杂多样。

溶血性贫血的常见症状1.乏力和虚弱感2.黄疸(黄糜、泛黄)3.贫血的征象4.黑尿5.脾脏肿大溶血性贫血的鉴别诊断方法1.临床表现: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如黄疸的程度、贫血的严重程度、脾脏是否肿大等。

2.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生化指标、血凝指标、尿常规等检查,具体病因决定具体检查内容。

3.溶血试验:主要包括渗透溶血试验、热溶血试验、冷溶血试验等,这些试验可以帮助确定溶血性贫血的类型。

4.遗传学检查:如果怀疑溶血性贫血为遗传性疾病,可以进行相关基因检测确认。

5.影像学检查:如超声检查、CT扫描等有助于评估脾脏的肿大和肝脏情况等。

溶血性贫血的治疗1.针对病因治疗:根据溶血性贫血的具体病因进行针对性治疗,如药物治疗、输血、手术等。

2.寻找诱因:避免暴露于可能引起溶血的诱因,如避免接触有害物质或药物。

3.脾切除:对于部分溶血性贫血患者,特别是遗传性溶血性贫血患者,可能需要脾切除。

4.支持性治疗:包括输血、输液、营养支持等,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结语溶血性贫血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疾病,鉴别诊断对于确定病因和指导治疗至关重要。

通过综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溶血试验、遗传学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多方面的方法,可以对溶血性贫血进行准确诊断和治疗。

在治疗过程中,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可以帮助患者尽早恢复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血管内溶血的检查项目

血管内溶血的检查项目

血管内溶血的检查项目血管内溶血是指红细胞在循环系统内破裂溶解,导致血红蛋白和其他血细胞成分释放到血浆中。

这种溶血可能是由于遗传缺陷、免疫反应、感染、药物或化学物质引起的。

为了准确诊断和评估血管内溶血的程度和原因,医生可能会进行一系列的检查项目。

1. 血常规检查:血常规检查可以检测血液中的红细胞数量和形态。

在血管内溶血时,红细胞数量会减少,同时出现溶血性贫血的特征,如红细胞变形、颜色改变等。

2. 血红蛋白和溶血指标检查: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的重要成分,其浓度的改变可以反映溶血的程度。

医生通常会检测血红蛋白水平和相关的溶血指标,如血清胆红素、游离血红蛋白等。

3. 血型和交叉配血检查:血型和交叉配血检查可以确定患者的血型,以便在需要输血时选择合适的血液制品。

对于溶血性贫血患者,特别是由于免疫反应引起的溶血,医生可能还会进行抗体筛查和鉴定。

4. 骨髓穿刺检查:骨髓穿刺检查是了解溶血疾病病因的重要手段。

通过骨髓穿刺可以观察红细胞系列的发育情况,检测有无异常细胞克隆,以及评估造血功能。

5. 免疫学检查:免疫学检查可以帮助确定溶血的原因,特别是免疫性溶血的诊断。

例如,抗人球蛋白试验可以检测体内是否存在抗体和补体的结合。

6. 血清铁代谢检查:血清铁代谢检查可以评估溶血对铁的影响,特别是溶血性贫血患者是否伴随着铁过多或缺乏。

7. 遗传学检查:对于疑似遗传性溶血性贫血的患者,遗传学检查可以帮助确定遗传突变引起的溶血病因。

8. 其他相关检查:根据病情需要,医生还可能进行其他相关检查,如肝功能检查、肾功能检查、脾脏超声检查等,以评估溶血对其他器官功能的影响。

需要强调的是,以上检查项目的具体选择和组合将根据医生对患者病情的判断和需要进行。

对于不同类型的溶血疾病,可能需要进行不同的检查项目。

因此,在进行血管内溶血检查时,应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个体化的检查策略,并合理解读检查结果,以帮助确定溶血的病因和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及其实验诊断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及其实验诊断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及其实验诊断一、自身免疫性溶血的检验及其应用1.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定义和分类: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是由抗体参与的溶血反应所致的贫血。

这类免疫反应是由于红细胞表面抗原,或与外来的抗原(如药物等)相结合,在相应抗体(IgG或IgM)作用下,或激活补体的参与,导致红细胞凝集或破坏而发生溶血;或在脾或肝脏内的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下被破坏。

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分类见下表。

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分类2.抗人球蛋白试验:包括直接(DATG)和间接(IATG)法(1)原理:抗人球蛋白试验(Coombs试验)检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自身抗体(IgG)。

分为检测红细胞表面有无不完全抗体的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DAGT)和检测血清中有无不完全抗体的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IAGT),以前者最常用。

直接试验应用抗人球蛋白试剂【抗IgG和(或)抗C3d】与红细胞表面的IgG分子结合,如红细胞表面存在自身抗体,出现凝集反应。

间接试验应用Rh(D)阳性O型正常人红细胞与受检血清混合孵育,如血清中存在不完全抗体,红细胞致敏,再加入抗人球蛋白血清,可出现凝集。

结果:均为阴性。

(2)临床意义:阳性见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冷凝集素综合征、阵发性寒冷性血红蛋白尿、药物致免疫性溶贫、输血引起溶贫和新生儿同种免疫性溶贫。

阴性不能排除免疫性溶贫。

3.冷凝集素试验(1)原理冷凝集素为IgM类完全抗体,在低温时可使自身红细胞、O型红细胞或与受检者血型相同的红细胞发生凝集。

凝集反应的高峰在0℃~4℃,当温度回升到37℃时凝集消失。

参考值:正常人血清抗红细胞抗原的lgM冷凝集素效价小于1:32(4℃)。

(2)临床意义:阳性见于冷凝集素综合征(>1:1000),支原体肺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疟疾、肝硬化、淋巴瘤及多发性骨髓瘤者亦可增高,但不超过1:1000。

4.冷热溶血试验(1)原理:阵发性寒冷性血红蛋白尿症患者血清中有一种特殊的冷反应抗体(Donath-Landsteiner抗体),在20℃以下(常为0℃~4℃)时与红细胞结合,同时吸附补体,但不溶血。

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测(二)2024

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测(二)2024

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测(二)引言:溶血性贫血是一种由于红细胞溶解增加引起的血液疾病。

实验室检测在诊断和评估溶血性贫血的病因时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介绍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测方法,以便提供更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指导。

正文:一、红细胞指标的测定1. 血红蛋白测定:通过测定全血或血清中的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评估溶血性贫血的程度。

2. 红细胞计数:通过计算单位体积内红细胞的数量,确定溶血性贫血患者红细胞的减少情况。

3. 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测定:反映红细胞体积的分布情况,帮助鉴别溶血性贫血与其他疾病。

二、血清标志物的测定1. 胆红素测定:通过测定血清中的胆红素水平来评估溶血性贫血的程度,可区分溶血性贫血的类型。

2. 血清乳酸脱氢酶测定:高乳酸脱氢酶水平提示溶血性贫血进展较严重,可协助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

3. 血清间接胆红素测定:通过测定血清中的间接胆红素水平,推测血红蛋白溶解释放的胆红素量。

三、血型与抗人球蛋白试验1. ABO血型与Rh(D)血型测定:确定患者血型,为输血提供参考依据。

2. 抗人球蛋白试验:通过检测患者血清对人类红细胞的球蛋白反应,判断溶血性贫血存在的机制。

四、外周血涂片与骨髓涂片检查1. 外周血涂片检查:观察红细胞形态,鉴别溶血性贫血与其他类型贫血的区别。

2. 骨髓涂片检查:观察骨髓中红细胞的生成情况和异常,评估溶血性贫血的病因。

五、其他辅助检查方法1. 血培养:筛查溶血性贫血与感染相关的细菌或寄生虫。

2. 自身抗体检测:检测患者血清中的自身抗体,帮助诊断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总结: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测方法包括红细胞指标测定、血清标志物测定、血型与抗人球蛋白试验、外周血涂片与骨髓涂片检查以及其他辅助检查方法。

通过这些检测手段的组合使用,能够准确诊断溶血性贫血的类型和病因,为治疗方案的选择和疾病的监测提供依据。

其他主治系列-临床医学检验【代码:352】-临床血液学(二)溶血性贫血的实验诊断

其他主治系列-临床医学检验【代码:352】-临床血液学(二)溶血性贫血的实验诊断

其他主治系列-临床医学检验【代码:352】-临床血液学(二)溶血性贫血的实验诊断[单选题]1.关于尿含铁血黄素试验,下列叙述哪项不正确A.阴性结果可排除血管内溶血存在(江南博哥)B.亦称Rous试验C.阳性对慢性血管内溶血的诊断价值最大D.用普鲁士蓝反应显示含铁血黄素E.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常为阳性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尿含铁血黄素试验又称Rous试验。

当血红蛋白通过肾滤过时,部分铁离子以含铁血黄素的形式沉积于上皮细胞,并随尿液排出。

尿中含铁血黄素是不稳定的铁蛋白聚合体,其中的高铁离子与亚铁氰化钾作用,在酸性环境下产生普鲁氏蓝色的亚铁氰化铁沉淀。

阳性提示慢性血管内溶血,结果可持续2-3周。

但在血管内溶血初期,本试验可呈阴性反应。

[单选题]2.下列不属于先天性溶血性贫血的疾病是A.遗传性红细胞增多症B.丙酮酸激酶缺陷症C.镰状细胞贫血D.不稳定血红蛋白病E.阵发性寒冷性血红蛋白尿症正确答案:E参考解析:阵发性寒冷性血红蛋白尿症是免疫因素所致的获得性溶血性贫血。

[单选题]3.下列哪项检查是诊断溶血的最可靠证据A.血清间接胆红素升高B.网织红细胞升高>5%(0.05)C.骨髓红系明显增生D.红细胞寿命缩短E.尿胆原强阳性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诊断溶血的最可靠依据是红细胞寿命缩短。

[单选题]4.下列属遗传性溶血性贫血的是()A.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B.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C.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D.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缺陷E.缺铁性贫血正确答案:D[单选题]5.关于溶血性贫血机制不包括()A.脾功能亢进B.血红蛋白浓度降低C.S/V比值减低D.珠蛋白合成障碍E.单核巨噬系统的参与正确答案:B[单选题]6.慢性溶贫时,评价尿中尿胆原下列不正确的是()A.粪中粪胆原增高比尿中尿胆原增高为早B.尿胆原增高同时隐血试验阳性C.受肝脏及消化功能影响D.受肠道菌群及使用抗生素影响E.尿胆原不增高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慢性溶贫时,肝脏可以充分处理再吸收入血的尿胆原,以至尿中尿胆原不增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减少:常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等骨髓增生低下性疾病。网织红细胞绝对数低于15×109/L是再障的诊断标准之一。
2.观察贫血疗效:网织红细胞是贫血患者随访观察的检验项目之一。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等治疗中,如果网织红细胞升高,提示骨髓增生功能良好,表明治疗有效;若网织红细胞不增高,则表明治疗无效。
3.网织红细胞相关参数的意义:
(1)RETL和RETH:可作为贫血鉴别诊断的初筛实验,如溶血性贫血时,Ret、RETL和RETH明显升高;肾性贫血患者,RETH增高,RETL降低,Ret不增高。
(2)RMI:①增高见于溶血性贫血、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急性白血病、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再生障碍性贫血和多发性骨髓瘤。②降低通常与骨髓衰竭或无效造血有关,如巨幼细胞贫血。
1.降低:主要见于缺铁性贫血、慢性失血性贫血、长期严重感染、恶性肿瘤、肝硬化等。妊娠、哺乳期、婴幼儿生长期血清铁都较低。
2.升高:主要见于铁粒幼细胞贫血、慢性溶血性贫血、严重肝病及血色病。反复输血和接受铁剂治疗的患者常增高。
TIBC
总铁结合力
男性:50~75μmol/L;
女性:54~77μmol/L
(1)增高:①骨髓红细胞增生旺盛时,主要见于各种增生性贫血,如溶血性贫血、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等,溶血性贫血患者显著增高。急性失血后网织红细胞一过性增多,1周左右达高峰,2周后恢复正常;②贫血(如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等)有效治疗后,网织红细胞的增加先于红细胞和血红蛋白;③骨髓移植和白血病化疗后,网织红细胞增多是造血功能恢复的早期指标。
2.HbA、HbA2、HbF减少,见于α-地中海贫血。
3.缺铁性贫血时HbA2常减少,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时HbA2常增加;
4.出现异常血红蛋白区带具有相应的临床意义。
2.某些病毒感染,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流行性腮腺炎偶尔可呈阳性反应,但抗体效价较低。
CAT
冷凝集素试验
效价低于1:32(4℃)
增高:主要见于冷凝集素综合征患者,效价可高达1:1000。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支原体肺炎、流行性感冒、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溶血性贫血、疟疾等,血清冷凝集素也可增高。
HbF
AHT
酸溶血试验
阴性
酸溶血试验阳性:主要见于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明显的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严重的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也可呈阳性。
SHT
蔗糖溶血试验
定性:阴性;
定量:溶血率<5%。
阳性:主要见于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且较酸溶血试验敏感,但特异性不强。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白血病、骨髓硬化时也可呈轻度阳性。
1.主要用于鉴别诊断先天性和后天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前者自身溶血率增加,加入葡萄糖或ATP后明显纠正。
2.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先天性非球形细胞溶血性贫血Ⅰ型)患者溶血率增加,可被葡萄糖纠正。
3.丙酮酸激酶缺乏症(先天性非球形细胞溶血性贫血II型)病人自身溶血率明显增加,可被ATP纠正,但不能被葡萄糖纠正。
脆性降低:见于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血红白病(HbC、HbD、HbE等)、低色素性贫血、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肝脏疾病、脾功能亢进、阻塞性黄疸、叶酸及维生素B6缺乏症等。
ACT
自身溶血及纠正试验
正常人红细胞经孵育48h后溶血率<3.5%,加葡萄糖的溶血率<3.5%,或加ATP纠正物的溶血率<3.5%。
HbEP
血红蛋白电泳
成人:HbA:95%~98%,HbA2:1.5%~3.5%,HbF:0.2%~3.0%(无异常血红蛋白区带);
新生儿:HbA:15%~50%,HbA2:0.2%~0.3%,HbF:60%~70%(无异常血红蛋白区带)
1.HbA减少,HbF明显增加,见于β-地中海贫血,HbF可高达90%。
1.增高:
⑴运铁蛋白合成增加:如各种原因引起的缺铁性贫血。
⑵铁蛋白释放增加:如急性肝炎、肝细胞坏死等。
⑶铁吸收过多:如长期接受输血、注射铁剂治疗。
2.减低:
⑴运铁蛋白丢失过多:如肾病综合征、尿毒症等。
⑵运铁蛋白合成减少:如先天性转铁蛋白缺乏症、肝硬化等;
⑶其他:如恶性肿瘤、慢性感染、溶血性贫血等。
SF
(3)RETM+RETH:RETM+RETH称为未成熟网织红细胞比率(IRF),IRF增高是估计骨髓移植后造血恢复的早期指标。
EOFT
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
开始溶血:75.2~82.1mmol/LNaCl溶液;
完全溶血:47.9~54.7mmol/LNaCl溶液
脆性增加:见于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伴继发球形细胞增多、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等。
降低:见于肾病综合征、肝硬化、炎症、恶性肿瘤、再生障碍性贫血、营养不良等。
FHb
血浆游离血红蛋白
10~50mg/L
增高见于血管内溶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Hp
血清结合珠蛋白
火箭电泳法:1.0~2.7g/L;
放射免扩散法:0.8~2.7g/L;
血红蛋白结合法:0.3~2.0g/L。
TS
转铁蛋白饱和度
20%~55%
增多:见于铁粒幼细胞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等。血色病早期,转铁蛋白饱和度大于70%是诊断的重要指标。
减低:见于缺铁性贫血、炎症和红细胞增多症等。
Tf
血清转铁蛋白
28.6~51.9μmol/L(免疫比浊法)
增高:见于缺铁性贫血、急性肝炎、口服避孕药、妊娠后期等。
G-6-PD
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活性
比色法:2.8~7.3U/gHb;
荧光斑点法:有强荧光点。
1.G-6-PD活性明显减低见于G-6-PD缺陷患者,杂合子或某些G-6-PD变异者G-6-PD活性轻中度降低。此试验可作为G-6-PD缺陷患者较特异的筛选试验。
2.药物反应(如伯氨喹、磺胺吡啶、乙酰苯胺等)、蚕豆病及严重感染时,G-6-PD活性可有不同程度降低。
抗碱血红蛋白测定
成人:0.01~0.031;
新生儿0.60~0.70,2~4周后逐渐下降,1岁左右接近成人水平
1.HbF增高见于β-地中海贫血、急性白血病、红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淋巴瘤、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淋巴症、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铁粒幼细胞贫血、白血病、骨髓转移癌等。β-地中海贫血患者抗碱血红蛋白可高达90%,是重要的诊断依据。
2.急性溶血初期,因肾上皮细胞还来不及对血红蛋白接取、降解,因此还没能迅速形成含铁血黄素尿,所以本试验可阴性,但尿隐血试验阳性。为提高尿含铁血黄素试验的阳性检出率,建议用晨尿标本。
SFA,SF
血清叶酸
4~20nmol/L
减低:主要见于巨幼细胞贫血、急性白血病、溶血性贫血及肿瘤时,由于叶酸的需要量增加,血清叶酸水平也降低。
AGT
抗人球蛋白试验
直接和间接试验均阴性
1.直接试验阳性:见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冷凝集素综合征、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症、新生儿同种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药物性免疫性溶血、结节性动脉周围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2.间接试验阳性:见于Rh和ABO血型不合妊娠免疫性溶血。
CHT
冷热溶血试验
阴性
1.冷热溶血试验阳性主要见于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症(PCH),其D-L抗体效价可大于1:40。
增高:见于组织损伤、肝外阻塞性黄疸、恶性肿瘤、系统性红斑狼疮、使用类固醇时、妊娠及口服避孕药等。
减低:①各种溶血性贫血,包括血管内或血管外溶血;②肝细胞损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先天性无结合珠蛋白血症及巨幼细胞贫血等。
Rous试验
尿含铁血黄素试验
阴性,新生儿可为弱阳性
1.本试验主要用于诊断慢性血管内溶血性疾病以及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系统性红斑狼疮、严重肌肉疾病等。
MHb-RT
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
还原率≥75%。
高铁血红蛋白还原率明显降低主要见于G-6-PD缺乏患者。
PK
红细胞丙酮酸激酶活性
荧光斑点法:阴性;
酶活性:15.0±1.99U/gHb。
减低:主要见于遗传性丙酮酸激酶缺陷症患者;粒细胞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再生障碍性贫血等某些继发性丙酮酸激酶缺陷患者红细胞丙酮酸激酶活性也可不同程度的降低。
(二)贫血及溶血检验
英文简称
中文名称
正常参考值
临床意义
RC
网织红细胞计数
成人:0.008~0.020或(25~75)×109/L;
3个月内的婴儿:0.02~0.06或(144~336)×109/L。
网织红细胞数值可反映骨髓造血系统的功能状态,亦可作为贫血治疗疗效观察的指标。
1.判断骨髓红细胞造血情况:
血清VitB12
降低:主要见于巨幼细胞贫血、脊髓侧束变性和髓鞘障碍症。长期服用桔抗剂或干扰维生素B12利用的药物也可引起血清维生素B12的降低。
TPT
异丙醇沉淀试验
阴性
阳性:见于不稳定血红蛋白病及一些特殊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主要为HbF;HbH、HbE、HbM、G-6-PD增高时异丙醇沉淀试验也可为阳性。
血清铁蛋白
新生儿:25~200μg/L;
6个月~15岁:7~140μg/L;
成年男性:15~200μg/L;
成年女性:12~150μg/L。
1.增高:见于恶性肿瘤、再生障碍性贫血、铁粒幼红细胞贫血、慢性溶血性贫血、肝脏病变、心肌梗塞、急性感染、铅中毒及维生素B6缺乏引起贫血等。
2.减低:见于缺铁性贫血、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失血等。孕妇、乳母和生长期婴幼儿常较低。
2.HbF生理性增高见于孕妇和新生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