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工业景观在中国的前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工业景观在中国的前景

【摘要】后工业景观是指工业生产活动停止后,对遗留在工业废弃地上的各种工业设施、地表痕迹、废弃物等加以保留、更新利用或艺术加工,并作为主要的景观构成元素来设计和营造的新景观。后工业景观作为后工业时代的一种新的景观形式,伴随着工业废弃地的改造、工业遗产旅游的开展而兴起,其特殊的品质和散发出的独特工业文化气息越来越得到认可,成为景观设计领域的新潮流。本文结合西方国家在后工业景观设计中的成功案例和中国实际情况,阐述了后工业景观的改造价值,并对中国后工业景观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后工业景观工业废弃地生态环境

1.背景介绍

1.1 后工业时代

前工业社会以经济增长为轴心,同经过加工的自然界竞争,机器是资源,企业主是社会的统治人物。而后工业社会以理论知识为中轴,意图是人与人之间知识的竞争,科技精英成为社会的统治人物[1]。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在工业革命之后,完成了工业化进程的“发达经济”阶段,首先一步进入后工业时代。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伴随着后工业时代的来临,传统工业不可避免的走向衰落,像钢铁制造、采矿业等产业被称为“夕阳产业”。另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被围合于城市中心地带的工业不断萎缩,整治环境污染的需求愈加迫切,工业废弃地在这样的环境下产生,并日趋增多。

1.2 后工业景观与后工业景观设计

“后工业景观”是后工业时代的产物,起英文名是“post industrial

landscape”,也译作工业之后的景观。后工业景观的对象是终止生产活动的工业区内的工业遗迹。这些工业设施涵盖了与工业生产相关的各类设施,主要类型有生产设施、仓储设施、交通运输设施、动力设施、给水与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等,具体包括各类车间厂房、库房、变配电站、锅炉房、烟囱、井架、水塔、水池、水渠等建、构筑物;高炉、气罐、油罐等工业生产设备;铁路、机车、管道、传送带、特种车辆等交通运输设施或动力传输设备等。

通过对这些工业元素的二次整合和设计,从工业遗存中挖掘美感,融合历史、文化、艺术与现实的功能需求,工业景观获得了再生,并被赋予了新的涵义。从狭义范畴来看,后工业景观设计是针对工业废弃地,以创造城市公共空间为目的,将其改造成为城市开放空间的设计活动。

1.3 中西方发展进程对比

后工业景观设计起源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欧美发达国家,90年代得到逐步发展,逐步成为一个新的景观设计领域。欧美等发达国家对工业地段的保护以及再利用,无论从时间上、模式上或是实际策略上都比国内更系统和完善。1.4 后工业景观设计语言起源

后工业时代的概念来源于西方国家,处理工业遗存物的理念最早也由西方国家提出,保留厂房及辅助建筑、工业设施、工业生产场地以及交通运输设施的措施,使居民有机会见证城市发展的历史进程。蕴藏城市文化脉络,保函建筑再利用价值、维护生态和谐平衡是后工业时代最具价值的景观设计议题之一。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先锋艺术与后工业景观不期而遇,为丰富后工业景观设计语言做出了贡献。由此可见,西方国家在后工业景观设计方面有良好的先天优势及理论支持,我国在处理工业遗存与社会人文、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过程中,值得借鉴其模式。

2.案例分析--德国北杜伊斯堡公园

2.1 概况

德国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的建设是后工业景观设计的经典案例。公园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原有工业场地和设施,并赋予部分工业构筑物新的功能和景观效果。同时,设计师尊重了自然生态的演化过程,具有明显的生态特征。北杜伊斯堡公园保留场地原貌和历史,建立了完整的景观序列,是工业和生态相结合,成为了后工业景观公园的代表作。

2.2 历史背景

德国鲁尔区位于德国经济最发达的北威州的中部,在历史上是德国乃至欧洲的工业中心。经过150年的工业发展,这一地区形成了以矿山开采以及钢铁制造业为主要产业的工业区。然而,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作为主要工业的矿山开采逐渐走向衰落、倒闭。为了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经济结构的持续发展,将工业、土地等优势资源整合集中,北威州政府于1989年开始启动“国际建筑展埃姆舍公园”计划。德国景观设计大师彼得·拉兹的设计方案以其新颖独特的“后工业景观”设计理念和现实可行的实施对策最终中标。1994年夏天公园首次对公众正式开放,北杜伊斯堡公园就此诞生。

2.3 设计概念与思路

①保留工业形式

拉兹对原有的旧工业基础骨架,如炼钢高炉、工业运输铁路和公路、旧厂房、煤气罐等等,没有采取推倒重建的方法,而是照单全收,并仔细分析研究,使这些老工业设施成为公园的景观结构要素,并从生态学、美学等方面发掘其内在潜能,从中演绎成一个外在形式照旧,但内在的景观质量和含义发生了质的变化的新公园。

②尊重自然演化

拉兹认为遭受人类破坏过的旧工业废弃地,具有吸引人的因素,在这种遭到破坏的景观里,人们能观察到自然的力量:在旧工业设施周围经过一段时间闲置,生长出特殊的植被类群,缓慢而顽强地进行着植被演替,拉兹称其为“新自然”。

③分步建设

拉兹强调,生态恢复是个缓慢的过程,应以长远的眼光,不能急功近利,用粗暴的手段造成新的环境污染,尤其是技术尚未成熟时对一些生境相当脆弱地区,采取全面的保护,合理地安排近期建设项目,为当地居民提供多样化的活动空间。

2.4 最终效果

①构筑物得到保护

公园除了保存下来的鼓风炉炼钢厂和煤矿及钢铁工业以外,冶炼厂的烧结厂、铁和锰仓库以及大量铁轨都存留在那里[2]。

②景观功能得到扩展

原先驻存焦煤的仓库场地被改造成了一个独具特色的另类攀援基地;基地一座原先拥有巨大体量的煤气罐已经被改造成一座水上救援训练中心;原有变电站也被改造成餐厅和旅客咨询中心。

③材料得到再利用

一座很高的塔楼被拆除,用拆除后的材料在原地点创造了一个开放的小型露天剧场;曾经作为工业残渣的红色混凝土被用于建造剧院、铺地材料等等用途,不仅仅是材料费用上的节省,更加使公园本身与历史上的工业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④历史记忆得到延续

对于曾经在此工作过或对德国重工业发展有强烈记忆的游客来说,这里是过去与现实交汇的场所;对于对此地并无记忆的人来说,这里是探寻历史的珍贵场所。

3.结论

“在西方,工业遗产的保护性开发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模式可循。比如主题博物馆模式、公共休憩空间模式、与购物旅游相结合的综合开发模式、工业博览与商务旅游开发模式..对症下药,常常能起到很好的起死回生的奇效。”北京大学艺术系的翁剑青教授介绍说,“德国的鲁尔区就是一个典型的个案。原本这里的工厂纷纷倒闭破产,但经过改造,一个死气沉沉的老工业区焕发了青春。”

西方在后工业景观改造方面的优势恰恰体现在对景观层次的梳理与整合方面。德国鲁尔区杜伊斯堡景观公园在被改造之前是一块范围广阔、尺度巨大、景观破碎、布局混乱的园区,经过了彼得拉茨事务所的梳理、整合成为由四个景观层次组成的景体系。虽然后工业景观独特的设计特点和手法需要借鉴,但是如何升入理解场地的内在脉络,综合考虑历史文脉和生态系统,同时兼顾景观的多重层次,依然是更为重要也是更难以轻易掌握的,这也将成为我国后工业景观未来的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