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专题复习: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含答案)

合集下载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课件+跟踪训练):模块一 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8份)专题跟踪训练4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课件+跟踪训练):模块一 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8份)专题跟踪训练4

专题跟踪训练(四)一、选择题1.(2015·福建卷)托马斯·卡伦德写道:“在历史的某个时刻,在欧洲郇(xún)窄的一隅,生活着近五百万陆地和海岛居民,他们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极其匮乏,却创造出了最原创、最绚丽的文化、商业、社会秩序和政治……闻名遐迩。

”材料反映的是()A.古希腊文明B.古罗马文明C.不列颠文明D.阿拉伯文明[解析]由“生活着近五百万陆地和海岛居民”“自然资源极其匮乏,却创造出了最原创、最绚丽的文化、商业、社会秩序和政治”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古希腊文明,故A项正确。

[答案] A2.(2015·重庆卷)426年,罗马帝国颁布《引证法》规定:凡在法律上遇到难题而成文法无明确规定时,则依照五大法学家(生活于二三世纪之交)的法律著述来解决——若他们的著述观点有分歧,则以多数为准;如不能形成多数,则以伯比尼安(五大法学家之一)的观点为准;如伯比尼安未有意见表示,则由执法者自行选择。

这则材料说明在当时罗马帝国司法裁判中()A.执法者具有任意裁判之权B.五大法学家的意志可凌驾于法律之上C.贵族意志等同于法律条文D.五大法学家的法律著述具有法律效力[解析]材料中说如果法律没有明确规定的话,就按照五大法学家的法律著述来解决,也就是说这些人的法律著作在特殊条件下可以当作法律来使用,即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所以本题选择D项。

A项和B项错在把特殊事件一般化,执法者只有在五大法学家没有任何意见表示的情况下才有自行选择权,五大法学家的著述观点也只有在法律没有明确规定的情况下才能具有法律效力;C项偷换概念,把五大法学家的意见等同于贵族意志,也是错误的。

[答案] D3.(2015·广东卷)《十二铜表法》中说:“以后凡人民会议的所有决定都应具有法律效力。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奴隶参与了立法B.习惯法的内容被摒弃C.贵族对法律的垄断被打破D.成文法的规定不能改变[解析]公元前5世纪中期,在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中,罗马制定了《十二铜表法》,罗马成文法诞生。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1 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第4讲)课时作业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1 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第4讲)课时作业

【走向高考】(新课标)2015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1 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第4讲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2014·福建·18)雅典城邦任何公职人员,无论地位多高,皆不能离开公民大会而擅自决定政务大事。

他们都处于公民大会和五百人会议的经常督察监视之下,若公民大会认为他有失职守,皆依法惩处。

这反映了古代雅典()A.最高权力机关由直接选举产生B.公民大会负责审理大部分案件C.各权力机构之间相互制约平衡D.从制度上防止专制以维护民主[答案] D[解析]据材料信息“任何公职人员皆不能离开公民大会而擅自决定政务大事、都处于公民大会和五百人会议的经常督察监视之下”,据此分析可确定D项正确,其它各项与材料不符。

2.(2014·新课标Ⅰ·32)古代雅典法律规定:如果公民试图自杀,必须事先提出申请,以获得批准,未经允许的自杀被视为犯罪行为。

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A.法律体系已达到完备的程度B.法律具有尊重生命价值的人文精神C.公民个人自由受到严格限制D.自杀有违崇尚自然法则的理性精神[答案] C[解析]本题以材料的形式考查了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

旨在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A项的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自然法由古罗马法学家西塞罗提出,与题目中的信息“古代雅典法律”不符,故排除D项;由题目中的信息“公民……自杀……必须……申请……未经允许……视为犯罪”可知古代雅典公民的自由受到严格的限制,故排除B项,选择C项。

3.(2014·常德)柏拉图公开认为:“根据犯罪可以处以不同的刑罚。

”在实践中,雅典法律将雅典人分为三种:本邦公民、外邦公民、奴隶。

本邦公民伤害了自由民可以支付罚款,外邦人伤害了自由民则被驱除出境,奴隶伤害了自由民则可能被判处死刑。

材料主要体现出雅典()A.民主范围的狭隘性B.民主决策的随意性C.法律保护奴隶主的利益D.用法律维护公民权利[答案] A[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雅典法律对于犯罪处罚的不平等,本邦公民受到法律的保护,外邦人、奴隶被排斥在外,反映出民主范围的狭隘性,真正享有民主权利的为本邦公民,故选A项。

【走向高考】高考历史(新课标版)二轮复习课时作业必修专题1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第2讲

【走向高考】高考历史(新课标版)二轮复习课时作业必修专题1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第2讲

第一部分必修内容专题一第2讲一、选择题1.(2014·上海·3)炎帝是我国传说中的英雄,又称神农氏。

据传他使用“焚林而田”的耕作方法,还发明耒、耜等生产工具。

这些传说()A.折射出中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B.可以作为中国原始农耕的直接证据C.是一种没有史料价值的想象D.证明了炎帝的真实存在[答案] A[解析]传说不能作为直接证据,也不能证明历史人物的真实存在,排除B、D两项;传说来源于日常生活,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排除C项;传说中的炎帝教给人们农作,折射出中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A项正确。

2.(2014·福建·13)明、清皇帝每年春都要举行一种祭祀仪式。

读下图,从中透析出的核心信息是()A.皇室祭祀的隆重排场B.专制君主的权威至上C.以农为本的立国理念D.统一国家的繁荣昌盛[答案] C[解析]据题干中的信息“每年春都要举行”和图中文字信息“祭先农坛”分析出古代统治者对农业的重视,在开春之际祈求有一个好的收成,这是以农立国理念的体现,C项正确。

A项并不是核心信息,B、D两项由图中不可知。

3.(2014·广东·13)唐代某诏令批评当时存在“恣行吞并,莫惧章程”和“口分永业(国家授予的田地),违法买卖”的现象,这表明当时()A.井田制瓦解B.分封制恢复C.均田制受到破坏D.“市”突破空间限制[答案] C[解析]均田制规定:大部分土地只能使用,不得买卖。

据材料信息“口分永业(国家授予的田地),违法买卖”可以推断出在唐代这一制度受到了破坏。

4.(2014·重庆·3)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的经济重心,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经济区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了,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区获得了显著发展,使长期以来的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了。

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A.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北方B.江南经济开发的新格局初步形成C.中原经济区的优势地位不复存在D.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答案] B[解析]A项错误,江南地区在汉代以后得到开发,但是发展水平还是落后于北方;B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在魏晋时期,北方经济独占鳌头的局面已经不复存在,江南开发已经成为定局。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一农耕文明时代的中国与世界第3讲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1840年前)课时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一农耕文明时代的中国与世界第3讲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1840年前)课时

课时强化训练3 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1840年前)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百校联盟高三联考)明太祖废丞相后的事实表明:没有大臣的辅弼,皇权体系是不能正常运行的,为此,明太祖欲寻求一种既可以防止大臣专权,又足以充分辅佐皇权的丞相替代机构。

由此可知,明初( )A.国家中枢行政体系遭到破坏B.皇权体系受到了制度化制约C.内阁参与决策呈现出合法化D.丞相制度最终得到变相复兴答案:A解析:“明太祖欲寻求一种既可以防止大臣专权,又足以充分辅佐皇权的丞相替代机构”是指废除丞相和设立内阁制度,导致以前中枢机构得以破坏,A正确;皇权至高无上,未受到制约,B错误;明成祖时期内阁参与决策逐渐合法化,C错误;丞相制度已经废除,D错误。

2.(2018·福建省厦门市高三质量检测)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明代内阁的历史叙述。

A.掌握最高行政权力B.权力因皇权需要而浮动C.阁臣政治地位低下D.无法影响朝廷政局发展答案:B解析:由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内阁只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不是最高行政机关,A 不正确;材料涉及内阁权力的大小,取决于皇帝的需要,B符合题意;C与材料四的描述不符,材料四反映的是阁臣权力较大;D本身说法不正确,且与材料二、四所述不符。

3.(2018·湖南省长郡中学高三模拟)有清一代,皇权专制体现在政治统治的各方面,皇帝可随意处分臣下,也会任意免除对官员的处分,雍正朝体现得尤为明显,有关政策反复摇摆于实施与不实施之间。

这一现象反映出清代( )A.雍正帝弱化法律作用 B.吏治逐渐走向了腐败C.朝廷公信力遭到破坏 D.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答案:C解析:从材料中的“皇帝可随意处分臣下,也会任意免除对官员的处分”和“有关政策反复摇摆于实施与不实施之间”来看,朝廷的政策随意性太大导致政策落实不力,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因此这一现象反映出清代朝廷的公信力遭到破坏,故答案为C项。

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一农耕文明时代的中国与世界第3讲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__明清1840年

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一农耕文明时代的中国与世界第3讲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__明清1840年

第3讲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1840年前)通史时空坐标时段特征概览考点一明清时期的政治一、明朝(1368~1644年)1.中央(1)丞相制度废除:废丞相,由亲自掌管六部。

皇帝内阁制度形成:明太祖时设(2)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明成祖时内阁出现。

(3)选官制度:明朝实行八股取士,加强了对人们的思想控制。

(4)监察制度:在中央设有都察院和监察御史,又设六部给事中,负责监察百官。

2.地方行省(1)地方废,设。

三司地方上设(2),分管地方监察和司法。

提刑按察使司二、清朝前期(1644~1840年)1.清朝初年:设内阁、六部,负责奏章票拟,军国机要由定夺,皇权受议政王大臣会议到限制。

南书房.康熙时期:设2三足鼎立,集权于皇帝。

参与机要,与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3.雍正时期:设军机处,军机大臣每日跪受笔录,军国大事由皇帝裁决。

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了君主专制。

1.明代官僚制度的改革(1)明朝建立后,朱元璋进行了大规模政治体制改革,全面强化皇权,把秦汉以来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形成了“政皆独断”的君主极权政治。

①罢中书省,废丞相制,由六部长官直接对皇帝负责。

②扩充监察机构并充分发挥其作用。

(2)经过改革,明代官制的突出特点是一切权力集中于皇帝。

丞相、三省制为府、部、院、寺所替代,从地方到中央都是军、政、司法三权分离,由一卿独尊变为六部、通政司、都察院、大理寺九卿并列。

这一方面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从整个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看,这种高度的君主极权政治及与之相应的各种极端手段窒息了社会发展的活力。

(3)地方:布政司设左、右布政使各一人,掌管民政、财政;设提刑按察司,掌管刑法;又设都指挥使司,掌管军事。

三者合称三司,长官为封疆之吏。

原来行省的权力至此一分为三,三者各司其责,互不统属,互相牵制,各自直属中央。

后来,地方上临时派遣的巡抚成为地方最高长官,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

2.影响中国古代都城选址的因素(1)经济因素:古代都城一般分布在经济较为发达、物产较为富饶的地区,以利于都城的物资供应,这是影响古代都城选址的主要因素。

【与名师对话】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练习:专题跟踪训练模块一 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含答案

【与名师对话】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练习:专题跟踪训练模块一 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含答案

专题跟踪训练(三)一、选择题1.(2015·新课标全国卷Ⅱ)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

这一举措客观上()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解析]明成祖迁都北京时国家政治上是统一的,A项错误;中国古代自南宋时经济重心已转移到了江南地区,因此迁都北京,必然会促进南北间的商品流通,从而促进跨区域贸易的发展,B项正确;区域性商帮在明初时还没有明显形成,C项错误;D项夸大了该举措的作用,错误。

[答案] B2.(2015·重庆卷)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主张:“操兵之道,不独执械走阵于场肆,而后谓之操;虽闲居坐睡嬉戏,亦操也……兵虽静处闾阎(街巷),然亦谓之操,乃真操也。

”可见戚继光更强调士兵的()A.队形操练B.武艺训练C.阵法演练D.习惯养成[解析]由材料可知,戚继光认为训练士兵不只是在军械场上,在日常生活中也要进行,这才是真正的“操兵之道”,由此可以推断出,本题选择D项。

[答案] D3.(2015·北京卷)明朝中后期,王阳明学说在中国士大夫中流行。

朝鲜来华使者对此不理解,认为“阳明敢肆己意,谤辱朱子,实斯文之罪人也”。

结合所学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有()①朝鲜使者以程朱理学为正宗②王阳明心学超越了理学范畴③王阳明与朱熹观点明显不同④王阳明心学是对儒学的叛逆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解析]由“阳明敢肆己意,谤辱朱子,实斯文之罪人也”可知,朝鲜使者认为王阳明谤辱朱子,阳明心学是对程朱理学的叛逆,说明朝鲜使者奉程朱理学为正宗,①正确,由“阳明敢肆己意,谤辱朱子”可得出③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王阳明的学说未超出理学的范畴,而理学是对儒学的新发展,故排除②④。

据此可知本题选C。

[答案] C4.(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咸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优选习题 阶段训练1 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国与世界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优选习题 阶段训练1 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国与世界

学习资料专题阶段训练一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国与世界1.(2017·9月浙江金华十校高三联考)分封诸侯之制度肇始于西周。

研读下图,可知( )西周分封的重要诸侯国示意图①诸侯国主要集中于都城以东②当时的神权与王权密切结合③周文化形式覆盖黄河中下游④同姓亲族多受封于边远地区A.①④B.②④C.①③D.③④2.(2018·浙江丽水高二下期末)《殷商制度论》载:“夫舍弟而传子者,所以息争也。

……然使于诸子之中,可以任择一人而立之;而此子又可任立其欲立者;则其争益甚……而嫡庶之法亦与之俱生。

”该史料主要说明( )A.分封制实施的必要B.嫡庶之法产生的缘由C.神权与王权相结合D.宗法制下的等级森严3.(2018·浙江宁波十校联考高三上期末)下列关于两汉“刺史”与“州”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汉武帝时设刺史②刺史最初主要监察地方政治③该制度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④州在东汉后期演变为郡县之上的高一级地方机构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4.(2018·3月浙江绿色教育联盟高三)地方志是对一个地方的记载和记述。

《华阳国志》载:“灌溉三郡,开稻田,于是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

”据此可知,“华阳国”位于今天的( )A.四川B.陕西C.河南D.山东5.(2018·3月浙江十校联盟选考模拟)农业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两汉时期农业就达到精耕细作水平,在此起关键作用的是农业工具的发明和改进。

这些“发明和改进”包括( )①出现曲柄锄和耧车②发明了铁铲和铁锄③从耦犁到一牛挽犁④从直辕犁到曲辕犁A.①②③B.①③C.③④D.①②④6.(2017·9月浙江台州选考模拟)古代某思想家认为:“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与此观点相似的是( )A.“民贵君轻”“君舟民水”B.“制天命而用之”C.“不期修古,不法常可”D.“兼相爱、交相利”7.(2017·10月浙江选考模拟)战国时期,墨家将孔子塑造成乱贼形象,道家学派在《庄子》中发挥想象将孔子描绘成道家代言人,法家学派在《韩非子》中将孔子法家化。

人教版高中历史二轮复习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国与世界练习(附答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二轮复习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国与世界练习(附答案)

模块综合检测(一)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国与世界(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王国维说:“兄弟之亲本不如父子,而兄之尊又不如父,故兄弟间常不免有争位之事”,“大舍弟而传子者,所以息争也”。

请判断他是在论述下列哪一制度的由来() A.以举荐贤能为核心的禅让制B.以嫡长子继承为核心的宗法制C.“兄终弟及”的王位继承制D.以同姓亲族为主体的分封制2.(2018·苏北四市一模)“烽火戏诸侯”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典故。

诸侯之所以见到烽火就率兵前来勤王,主要是因为分封制规定()A.“天子适诸侯,曰巡狩。

巡狩者,巡所守也。

”B.“元侯(大国之君)作师,卿率之,以承天子。

”C.“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

述职者,述所职也。

”D.“昔天子班贡,轻重以列,列尊贡重,周之制也。

”3.(2018·肇庆二模)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说:“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

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

”唐之于汉的“变动”体现在()A.皇帝制度的确立B.郡县制的实行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D.三省六部制的实行4.(2018·广州二模)清朝有这样一个机构,既无官署,又无专官,更不许设书吏和办事人员。

其成员都由皇帝从满汉大学士、尚书、侍郎中挑选指定,均为兼职。

该机构是() A.军机处B.内阁C.议政王大臣会议D.南书房5.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木工技术得到迅速发展,锯子、刨子、钻子等木工器械都是这一时期发明的。

这些发明主要得益于()A.商品经济的发展B.井田制的瓦解C.冶铁技术的进步D.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6.(2018·滨州一模)读下表,该表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就(部分)A.发明创新农业生产工具B.注重总结推广农业经验C.注重农时,改进耕作技术D.精耕细作的模式形成发展7.(2018·黄冈模拟)宋敏求《长安志》说:“(长安城)棋布栉比,街衢绳直,自古帝京未之有也。

高考历史(新课标版)二轮复习课件+课时作业 必修专题1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共9份)必修 专

高考历史(新课标版)二轮复习课件+课时作业   必修专题1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共9份)必修 专

朝代
制度内容
创立皇帝制,确立至高 秦朝 无上的皇权;实行三公
九卿制
西汉
汉武帝改革官制,形成 内外朝
隋唐 确立和完善三省六部制
评价
权力高度集中;皇权至 上,皇位世袭;三公互 不相属,互相牵制
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 权
提高了行政效率,削弱 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朝代
制度内容
评价
北宋
设置参知政事(行政)、枢密 使(军政)、三司使(财政)分 割相权
2.古代监察制度的变化 (1)演变 ①秦朝中央设御史,监察百官,历朝沿用,但地方监察制 有一些变化。 ②西汉:汉武帝设13州为监察区,设刺史监察诸侯王以及 地方高官。 ③北宋:设通判,负责监督知州,可直接向皇帝报告,公 文须经知州和通判联合签署才能生效。 ④明朝:地方设提刑按察使司,管地方监察、司法。
2.分析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1)原因:封建国家维护经济基础和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 小农经济的发展和地主阶级自身利益的要求;法家思想奠定理 论基础。 (2)影响 ①积极——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可有效 组织大规模生产活动与经济建设。 ②消极——容易形成暴政和腐败现象,阻碍历史发展;思 想上独尊一家,摧残了思想。
4.宏观把握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1)演变脉络:先秦萌芽—秦朝确立—两汉发展—隋唐完善— 宋元加强—明清强化。 (2)一条主线(集权):地方权力逐渐集中到中央,中央权力 逐渐集中到皇帝。 (3)两对基本矛盾和两种发展趋势 ①皇权与相权、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矛盾。 ②相权逐渐被削弱直至被取消,皇权不断加强,清朝达到 顶峰;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下降。
走向高考 ·历史
新课标版 ·二轮专题复习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作业2专题一 农业文明时期的中国和世界 含答案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作业2专题一 农业文明时期的中国和世界 含答案

课时作业(二)一、单项选择题1.魏晋南北朝时期,官方意识形态不再有向心力,一些人崇尚一种被后人称之为“魏晋风流”的人生范式,他们“非汤武而薄周孔”,一味放任性情,自由自在。

这表明当时()A.文化观念呈现多元化B.儒学失去了正统地位C.道家思想被普遍奉行D.三教合一有了新的发展答案 A解析儒学在汉武帝时期成为官方意识形态以后,一直居于正统地位。

官方意识形态受到挑战,说明文化观念上不再是儒学一统天下,也就是文化观念的多元化,A项正确。

儒学并未失去正统地位,B项错误。

佛、道、儒三教合一应在隋朝以后,D项错误。

当时只是一些人崇尚“魏晋风流”的人生范式,并不能说明道家思想被普遍奉行,C项错误。

2.西晋在品官“占田荫客令”中,品官按其尊卑(即品第,由第一至第九品)可占田(下图),荫亲属及非亲属(即佃客和衣食客)。

官吏无论占田多少,所有官吏和他们的亲属,可免除一切课、役。

材料实质上反映了西晋时期()A.士族地主享有等级特权B.土地兼并进一步加强C.租佃关系开始产生D.中央集权受到侵蚀答案 D解析本题考查九品中正制。

由“占田荫客令”的规定来看,“官吏无论占田多少,所有官吏和他们的亲属,可免除一切课、役”必然会减少国家的财政收入,影响中央集权统治的物质基础,从根本上看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D项正确。

A 项是在描述现象,不是本质;B、C两项从材料信息无法体现。

3.据史书记载:“旧制,宰相常于门下省议事,谓之政事堂”,唐玄宗开元年间,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设吏房、户房等五房,分掌庶务,“其政事印亦改为中书门下之印”。

这一变化说明了()A.中书省和门下省的职权重合B.中书门下成为宰相处理政务的机关C.宰相失去议定军国大事权力D.唐初三省权力制衡关系被完全打破答案 B解析根据所学门下省负责审议封驳,在材料中并没有体现,材料说的是中书门下省的职权,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设吏房、户房等五房,分掌庶务,‘其政事印亦改为中书门下之印’”可知中书门下掌握着吏、户等行政权力,分掌庶务,故B项正确;依据材料“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设吏房、户房等五房,分掌庶务”可知宰相依然拥有行政权力,故C项错误;材料并没有提及唐朝三省之间的关系,故D项错误。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作业1专题一 农业文明时期的中国和世界 含答案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作业1专题一 农业文明时期的中国和世界 含答案

课时作业(一)一、单项选择题1.张荫麟的《中国史纲》叙述:“郑始祖为周厉王少子友,宣王时始封,在今陕西华县。

幽王之乱,郑友寄家于郐及东虢,因而夺占其地,别建新国。

”对此材料分析错误的是()A.受封的郑国国君是周王室的子弟B.郑国是拱卫王室的主要诸侯国C.郑国的版图在春秋时期发生变化D.幽王时期分封制开始遭到破坏答案 D解析由材料内容可知,郑国国君为周厉王少子,其为周王室子弟,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作为分封的王族,其国是拱卫王室的重要诸侯国,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由材料内容可知,郑国在周幽王之乱,即西周结束时期,其版图发生变化,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周幽王为西周的最后一个国王,分封制的破坏是在东周时期,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2.据《礼记·王制》记载:“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

诸侯五庙,二昭二穆,与太祖之庙而五。

大夫三庙,一昭一穆,与太祖之庙而三。

士一庙,庶人祭于寝。

”中国早期的昭穆之制()A.是中国古代宗法制度的重要内容B.是在分封诸侯之后逐渐形成的C.有利于形成礼制化的封建新秩序D.体现了神权与王权结合的特点答案 A解析本题考查宗法制。

“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表明在统治集团内部,不同等级贵族享有的特权是不同的,体现在宗法制度下对权力继承制度的划分。

A项正确。

宗法制是在分封制之前,B项错误;中国早期与封建新秩序不符,C项错误;D项与材料信息无关。

3.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西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

对材料中“现代化”的内涵理解准确的是()A.郡县制度取代分封制度B.由古代人治到现代法治C.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D.由君主专制到君民共治答案 C解析结合对秦汉政治的认识,郡县制度取代分封制度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是中央集权制度的中心环节,由此选C项。

A项只涉及表象,B、D 两项显然是错误的。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作业3专题一 农业文明时期的中国和世界含答案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作业3专题一 农业文明时期的中国和世界含答案

课时作业(三)一、单项选择题1.(南京市三模试题)明武宗即位,阁臣刘健等提出几条压制近幸的办法,“拟旨上,不从,令再拟。

健等力谏……不报,居数日又言……越五日,健等复上疏,历数政令十失……健知志终不行,首上章乞骸骨(辞职),李东阳、谢迁继之……帝勉从之”。

材料中的阁臣()A.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B.升降由皇帝决定C.拥有制度化的决策权D.巩固了中央集权答案A解析由材料引文“拟旨上,不从,令再拟。

健等力谏……帝勉从之”等可以看出阁臣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A项正确;B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结合所学可知,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机构,没有决策权,C项错误;中央集权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错误。

2.(山东省菏泽市模拟题)从此“军机成为最大的枢密,参与军机的谋臣成为重臣,渐渐与文官之首(丞相)分立”。

由此可知()A.秦朝置三公成功地分割了相权B.宋代有效地分割了丞相的军权C.唐代三省制度提高了行政效率D.清代军机处进一步加强了皇权答案B解析据材料中的“分立”可知,参与军机的大臣原本属于丞相管理,后来才与丞相(文官之首)分开并立,此特征符合宋代为分割相权而设立的中央军事机构枢密院,故选B项;A项错误,秦朝三公中负责军事的太尉本来就是与丞相并立的,而不是分离出来的;C项错误,唐代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只是决策运行程序中的职责不同;D项不符合题意,清代没有丞相。

3.(湖南省衡阳市八中模拟题)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道:“中国政治之长进,即在政府渐渐脱离王室而独立化,王室代表贵族特权之世袭,政府代表平民合理之进退,而宰相为政府领袖,君权、相权,互为节制。

”若此观点成立,则与之相背离的朝代是()A.秦、汉B.隋、唐C.宋、元D.明、清答案D解析结合材料信息可知,题干表述的意思是,为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通过削弱相权来加强君权,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选项:秦汉时期实行三公九卿制;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宋代设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设枢密院分割宰相军事权,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行政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财政权;元代设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统领六部,长官行使宰相职权,设枢密院分割宰相军事权。

【走向高考】高考历史(新课标版)二轮复习课时作业必修专题1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第4讲

【走向高考】高考历史(新课标版)二轮复习课时作业必修专题1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第4讲

第一部分必修内容专题一第4讲一、选择题1.(2014·福建·18)雅典城邦任何公职人员,无论地位多高,皆不能离开公民大会而擅自决定政务大事。

他们都处于公民大会和五百人会议的经常督察监视之下,若公民大会认为他有失职守,皆依法惩处。

这反映了古代雅典()A.最高权力机关由直接选举产生B.公民大会负责审理大部分案件C.各权力机构之间相互制约平衡D.从制度上防止专制以维护民主[答案] D[解析]据材料信息“任何公职人员皆不能离开公民大会而擅自决定政务大事、都处于公民大会和五百人会议的经常督察监视之下”,据此分析可确定D项正确,其它各项与材料不符。

2.(2014·新课标Ⅰ·32)古代雅典法律规定:如果公民试图自杀,必须事先提出申请,以获得批准,未经允许的自杀被视为犯罪行为。

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A.法律体系已达到完备的程度B.法律具有尊重生命价值的人文精神C.公民个人自由受到严格限制D.自杀有违崇尚自然法则的理性精神[答案] C[解析]本题以材料的形式考查了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

旨在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A项的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自然法由古罗马法学家西塞罗提出,与题目中的信息“古代雅典法律”不符,故排除D项;由题目中的信息“公民……自杀……必须……申请……未经允许……视为犯罪”可知古代雅典公民的自由受到严格的限制,故排除B项,选择C项。

3.(2014·常德)柏拉图公开认为:“根据犯罪可以处以不同的刑罚。

”在实践中,雅典法律将雅典人分为三种:本邦公民、外邦公民、奴隶。

本邦公民伤害了自由民可以支付罚款,外邦人伤害了自由民则被驱除出境,奴隶伤害了自由民则可能被判处死刑。

材料主要体现出雅典() A.民主范围的狭隘性B.民主决策的随意性C.法律保护奴隶主的利益D.用法律维护公民权利[答案] A[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雅典法律对于犯罪处罚的不平等,本邦公民受到法律的保护,外邦人、奴隶被排斥在外,反映出民主范围的狭隘性,真正享有民主权利的为本邦公民,故选A项。

高中历史复习 古代篇 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国与世界 专题2 中国古代的商贸商路与价值观念

高中历史复习 古代篇 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国与世界  专题2 中国古代的商贸商路与价值观念

︱高中总复习︱二轮·历史
2.特点 (1)起源早、不断发展:起自商朝,之后历代不断发展。 (2)作为自然经济的补充而存在:古代商品市场由城市市场和乡村集市组成,作 为自然经济的补充而存在。城市市场主要是满足达官贵人的享受消费,城市手 工业品与乡村农产品的交换则处于次要地位。乡村集市狭小、分散,处于相对 封闭的状态,只作为自然经济的补充而存在。 (3)对外贸易由盛到衰:对外贸易起自汉朝,通过丝绸之路开辟了中西贸易的新 纪元,从明朝中后期起,政府实行海禁等政策,阻碍了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妨碍 了对外国先进科学技术的吸收。
︱高中总复习︱二轮·历史
三、中国古代的商业思想和商业政策 1.商业思想:中国古代的商业思想表现为两种对立斗争。 (1)对私营商业是加以限制还是任其发展。以法家思想为代表主张限制私营商业、 发展官营商业。这种思想及依此制定的抑商政策,打击了富商大贾的投机兼并活 动,遏止了农民舍本逐末之风,对稳定小农经济、巩固新兴的封建地主制起到了积 极的作用,对后世有较深的影响;与抑商思想的重官商、抑私商相反,道家中的黄 老学派宣扬经济放任,反对“与民争利”,要国家退出工商业阵地,将商业放给私 人经营。儒家的“富民”学说,也主张义利结合、先义后利。 (2)轻商思想与重商思想。由于封建等级观念和轻视劳动思想的支配,社会上轻商 思想由来已久,法家和儒家对此有一致的立场。重商思想是对商业的重视,对商业 客观职能的充分的认识。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商业和商人地位越来越高。明末清 初进步思想家明确提出了“工商皆本”的思想。
︱高中总复习︱二轮·历史
(2)茶马古道 ①发展情况:茶马古道是指存在于中国西南地区,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 间国际商贸通道,是中国西南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茶马古道源于古代西 南边疆的茶马互市,兴于唐宋,盛于明清,二战中后期最为兴盛。茶马古道分陕 甘、陕康藏、滇藏大概路,连接川滇藏,延伸入不丹、锡金、尼泊尔、印度境 内,直到抵达西亚、西非红海海岸。 ②历史意义:促进了川藏和滇藏沿线高原城镇化的发展;“茶马古道”也是各 民族交往和融合之道;巩固了西南边疆,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 选择题提速专练(13年模拟试题,详细解析)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 选择题提速专练(13年模拟试题,详细解析)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选择题提速专练(13年模拟试题,详细解析)选择题提速专练(提高解题速度,也是一种得分)(限时45分钟,满分100分)题组一:政治文明历程1.“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

三者之中无后为大。

”材料把“不娶无子”列为最大的不孝是受( )A.世袭制的影响B.分封制的影响C.宗法制的影响 D.礼乐制度的影响2.(2013·南通模拟)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写道:“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

岂非理而能然哉?……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作者赞赏的政治制度是( )A.分封制 B.皇帝制C.郡县制 D.行省制3.西汉前期相权之重,是后代少见的,所谓“道德出于君,制令传于相”。

汉武帝在制度上克服这一问题的措施是( )A.设“中朝” B.置枢密院C.置刺史 D.设内阁4.“昔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诗词中提到的四位皇帝都( ) A.开创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B.不同程度地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C.吸取农民起义教训,休养生息D.大力抑制土地兼并,戒奢从俭5.唐代尚书省对各类文书的签发与检核有明确的日程规定:“凡内外百司所受之事,皆印其发日,为之程限,一日受,二日报。

小事五日,中事十日,大事二十日,狱案三十日,其急务者不与焉。

”这一规定旨在( )A.加强君主专制B.减少中央行政决策的失误C.解决相权与君权的矛盾D.提高行政办事效率6.《起居注》是由职业史官(记注官)记录皇帝言行的档案。

汉时,皇帝不允许观看《起居注》。

唐朝开了观看《起居注》的先例。

到宋朝,皇帝观阅成了惯例。

清康熙帝甚至以“记注官泄密”为由,停止编纂《起居注》。

这最能说明( )A.历朝皇帝历史知识日益丰富B.皇权呈现出不断加强的趋势C.清代君主的权力不再受制约D.《起居注》史料不够真实7.《全球通史》一书中提到:“(雅典)最初是实行君主政体,以后让位于由九个执政官主持的寡头政治。

2015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模块综合检测 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含解析)

2015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模块综合检测 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含解析)

模块综合检测(一) 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时间: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2014·广东六校联考)下列是一个墓葬出土的一组随葬品,据此可推断该墓主人生活时的社会状况是()A.青铜农具已经得到广泛使用B.重农抑商政策已经确立C.以宗法制维系国家政治结构D.儒家思想已经深入人心2.(2014·陕西名校联考)相比前代,周代的神职官吏在政权机构中大为削弱。

一切有关丧葬、祭祀、占卜以及文化教育等事,都属于掌礼机构管理,司巫在这一机构中地位是较低的,史官的地位,则有了很大的提高。

这可以说明()A.巫术在周代宗法政治中有十分重要地位B.古代史官主张轻徭薄赋得到统治者认可C.儒学崇尚道德的主张成为社会风气主流D.周代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社会政治进步3.(2014·潍坊模拟)“中国本身还具有任何一个……帝国都无法与它相比的一种内聚性。

……这种内聚性……从数千年前中国文明的早期阶段就有了。

”导致这种“内聚性”形成的因素是()①小农经济②商品经济③中央集权④儒家思想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④4.(2014·广东七校联考)“化繁为简是图示法教学的一大特点。

”下列是有关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方式示意图,推断空缺方框中最可能是()A.分封制 B.个体农耕C.集体劳作D.自然经济5.(2014·天津河北区质检)春秋战国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重要转型时期。

下列对该时期经济发展特点的正确叙述包括()①小农经济逐步形成②土地所有制发生根本变化③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④官府垄断商业的局面被打破A.①②④ B.①②③C.①③④ D.②③④6.(2014·广东省实验中学模拟)史学家曾指出,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有极其重要者四事”: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族之抟成,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

这应是指哪一时期()A.商周时期B.秦汉时期C.魏晋时期D.隋唐时期7.(2014·余姚模拟)打破特权和垄断,是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作业4专题一 农业文明时期的中国和世界 含答案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作业4专题一 农业文明时期的中国和世界 含答案

课时作业(四)一、单项选择题1.波默罗伊等在《古希腊政治、社会和文化史》中写道:“梭伦还必须面对雄心勃勃的新贵——那些人来自平民家族,对所谓‘好父亲’集团的世袭贵族垄断特权耿耿于怀。

”梭伦改革中能有效缓释“新贵”们“耿耿于怀”的措施有()①恢复公民大会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②建立公民陪审法庭③确立财产等级制度④废除债务奴隶制A.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答案 D解析恢复公民大会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有助于平民阶层,故①正确;公民陪审法庭有助于平民阶层参与政治,故②正确;确立财产等级制度有利于新贵族,故③正确;废除债务奴隶制获利的主要是雅典的平民,不是新贵,故④错误,故选D项。

2.戴维·赫尔德在《民主的模式》中写道:“雅典民主的标志是对公民美德的普遍认同:……在这样的共同体中,公民享有权利和义务,但这些权利并没有分散到个体手中,而义务也不是一个以维护公民个人利益为目的的国家来推行的。

事实上,他们只有公共的权利和义务。

”据此判断,在雅典()A.个人的权利得到充分保障B.法律维护少数人对多数人的专政C.城邦的意志和利益高于一切D.公民参与城邦事务的权利受到限制答案 C解析本题考查雅典民主制。

从材料“权利并没有分散到个体手中”“只有公共的权利和义务”可以看出雅典民主制强调公民的集体的利益,公民的行为最高利益是服从城邦,故选C项。

3.有学者指出,“在(古代)雅典,一个人政治影响的大小和他担任的官职之间并没有本质的联系”。

这是因为在古代雅典()A.官员都没有任何政治权力B.公民排斥有政治影响的人C.城邦政治实现了无为而治D.直接民主实现了公民平等答案 D解析该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

雅典实行的是公民直接参与的民主政治,一个人的政治影响力不是来自于官职的大小,而是来自于他在全体公民中的威望,这是实现了公民权力平等的结果,D项正确;古代雅典的官员是有政治权力的,A项错误;材料中“政治影响的大小”说明雅典并不排斥有政治影响的人,B项错误;古代雅典的城邦虽是小国寡民,但不是无为而治,C项错误;D项正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综合(一)——古代史大总结一、古代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进1.主要含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含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两个概念。

(1)专制主义:是与民主制度相对立的概念,体现在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上,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

(2)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3)二者关系:地方和中央都必须服从皇帝一人;专制皇权的强弱与中央集权的程度紧密相关。

2.形成并长期维持的原因(1)封建经济(小农经济)的长期存在是其经济根源。

(2)融合了法道等各家精髓的儒家思想为其提供了理论基础(思想基础)。

(3)中国特殊的地理和气候条件是促成制度形成和巩固的重要因素(地理原因)。

(4)统治者政策调整,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保证生产发展的需要。

3.历史特征(1)皇权至高无上,帝位终身制和世袭制相统一。

(2)中央和地方官吏由皇帝直接任免,皇帝从决策到行使权力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3)君权和相权、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伴随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始终。

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4)借助神权和思想控制来巩固政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

4.演变过程、趋势和本质5.历史影响(1)积极方面:①经济上,有利于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从事大规模的经济活动,为封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也为中华文明长期领先于世界奠定了基础。

②政治上,有利于民族融合,抵御外来侵略,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巩固。

③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在较广阔的范围内传播。

(2)消极方面:①经济上,封建社会后期,日益束缚了生产力发展,妨碍了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造成中国社会的落后。

②政治上,以强化君主专制为核心,形成了长期的人治传统,民主政治无从发展,极易出现政治腐败现象,形成暴政,派生出庞大的官僚队伍和特权阶层。

③思想上,专制统治严格控制思想文化,造成国民的愚昧与落后,严重阻碍科技进步。

二、多角度认识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特点1.从经济构成的角度看,我国古代农业经济具有以种植业为主、以家庭饲养业的为辅的特点。

2.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耕作方式为铁犁牛耕;生产方式为精耕细作,不断改良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农业日益完善,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这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3.从生产方式的角度看,经营方式以“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为主。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具有分散性、稳定性、封闭性、脆弱性、落后性的特点,这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4.从生产关系的角度看,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和以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导的土地私有制也是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一个特点。

5.从经济基础的角度看,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下的小农是国家赋税和徭役征派的主要承担者,农业是古代最具有决定性的生产部门,直接关系到国家兴衰和人民生计。

三、全面认识儒家思想1.对待儒家思想的正确态度:在中国,曾对儒家思想采取过过激的否定态度。

如新文化运动中的“打倒孔家店”,“文化大革命”中的“批林批孔”运动,都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扬产生了消极影响。

对待儒家思想,应该采取的正确态度是:既要吸取其精华,又要剔除其糟粕,批判地否定其中的消极因素。

2.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1)儒家强调“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的教育思想,对我国当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有积极作用。

(2)儒家提倡“孝”“仁义”“诚信”等道德伦理观,有助于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儒家强调“正身自省”“修己安人”,加强道德修养,有助于约束和规范以市场经济为主体的交易活动和行为,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正常、有序地进行。

(4)儒家提倡的“仁”“德治”“民本”思想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5)儒家思想主张的“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巩固中华民族的统一,在今天仍具有现实意义。

3.儒家思想的消极影响(1)作为维护封建专制的正统思想,其自身的消极作用也是很明显的。

首先它是封建文化的主体,它所倡导的“三纲五常”的道德戒律,束缚了人们的意志和人格,导致保守、封闭的民族性格,不利于民主和科学精神的形成。

(2)它所宣扬的封建礼教和束缚妇女的戒律,其负面作用是明显的。

(3)它所宣扬的等级制度、愚忠、愚孝等观念更应抛弃。

四、中国古代科技与西方近代科技的比较及明清时期中国科技落后的原因1.中国古代科技与西方近代科技的比较固有的分散性和狭隘性,使近代科学的产生和应用失去应有的土壤。

第二,封建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科技的发展。

第三,明清统治者实行文化专制,使近代科学在中国失去了产生和发展的政治、文化基础。

第四,教育的落后。

总之,日趋腐朽的封建制度是阻碍中国近代科学出现的最根本原因。

预测题组一1.河南大学教授王立群指出,“古来帝王,由秦始皇至清代宣统,正统偏安者共二百余人,真正懂得国家政体并善以此治国者,不过秦皇、汉武、宋太祖、清圣祖(康熙)四人而已”。

这里的“国家政体”是指( )A.王位世袭制度B.中央集权制度C.选官制度D.监察制度答案 B解析秦皇、汉武、宋太祖、清圣祖(康熙)四人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秦始皇建立三公九卿制、郡县制;汉武帝建立中外朝制、解决王国问题;宋太祖加强中央权力,分割地方权力,结束唐末以来的藩镇割据局面;康熙设南书房,加强君主权力。

因此材料中的“国家政体”是指中央集权制度。

故 B项正确。

2.中国古代手工业技术具有世代传习的特点。

直到现在,各地还有所谓“祖传秘方”的存在。

这种传习方式出现的原因和影响是( )①手工业市场的狭小迫使手工业劳动者以此自卫②自然经济封闭保守性的影响③保证手工业产品的工艺水平④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A.①②③④ B.①②③C.①③ D.②④答案 A解析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导致了手工业生产市场的狭小,对技术的垄断成为手工业劳动者保持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同时,自然经济的封闭保守性也影响了我国古代手工业技术的传习。

这种传习方式一方面保证了手工业产品的工艺水平,另一方面,由于其制作技术的保密性使许多精湛的手工业技术失传或变异,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冯天瑜主编《中华文化史》中提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

春秋战国学派中,体现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的分别是( )A.墨家、儒家B.法家、道家C.儒家、法家D.道家、儒家答案 C解析在诸子百家中,儒家提倡以民为本;法家提出君主要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

4.“中国文明有许多方面在唐宋几个世纪中达到顶峰,文化领域尤其如此……”能为该观点提供史实依据的是( )A.宋应星撰写了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天工开物》B.雕版印刷术和活字印刷术的发明C.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D.《窦娥冤》《西厢记》等作品问世答案 B解析A项是在明朝中期;C项是在明清之际;D项是在元明时期。

故正确选项是B项。

一、儒学的社会地位的变化与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一定的思想观念是一定时代的产物,是它在物质条件和相应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创造和构成的,反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孔子的儒家思想以“仁”为核心、以“礼”为规范,以修己安人为价值取向。

孟子、荀子在与诸子百家的争论中,丰富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家思想。

秦朝推崇法家,使儒家文化受到政权力量的重创。

西汉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使儒家文化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取得了“独尊”的社会文化地位,上升为占据统治地位的思想意识形态。

魏晋以来儒、法、道融合,使儒家思想得到新的更新,宋明理学形成,丰富了儒家思想的理论体系。

为挽救政治危机,王阳明创立了心学;同时资本主义萌芽导致反封建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的出现;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在对理学弊端和封建制度的批判反思中复归了儒家经世致用的宗旨。

二、中国历代文化特色与社会存在之间的关系1.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制度逐步确立,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思想活跃,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由此促进了文学艺术的繁荣。

2.秦汉:秦汉时期,国家统一,生产力发展,各民族间政治经济联系加强。

西汉儒学独尊,文化由此得到迅速的发展,文学艺术大放异彩。

3.隋唐:盛唐时期政治统一、经济繁荣、民族融合,文学艺术全面辉煌,同时社会步入正轨,法度规范成为普遍的社会需要。

中唐以后,安史之乱、藩镇割据、政治黑暗,出现了大量表达人民痛苦、揭露统治阶级罪恶的作品。

4.宋代:一方面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随着商业和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扩大,韵律极严的诗歌已不能充分表达人们更加丰富的思想感情;风俗画成为当时画坛的最大亮点。

另一方面,宋代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一些作家转向于采用词这种更能抒发感情的文学形式,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爱国主义精神。

这样,宋词便得到了快速发展。

5.元代:城市经济繁荣和市民阶层的扩大,知识分子处于社会底层。

知识分子们的愁苦、反抗、逃避现实,通过元杂剧与元散曲(合称为元曲)来表达。

6.明清: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文化专制、八股取士,从而出现了揭露封建制度腐朽黑暗的小说和艺术作品。

三、从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辩证关系的角度,分析宋元时期科技文化折射出的时代特征一定时期的文化是由当时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同时也受到政治制度的影响;而文化体系一旦形成,又会对当时的经济政治起到巨大的反作用。

5. 有人认为,黄宗羲是传统社会一心一意专事“补天”的“抱道君子”,而不是传统政治体系的所谓的“掘墓人”。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黄宗羲并没有从根本上否定儒家学说的统治地位②他的政治哲学依然是服务于传统王权的正统政治哲学③其思想依然根源于中国的自然经济④其思想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变革作用不大A.①②③④ B.②③④C.①②③ D.①②④答案 A解析黄宗羲的思想是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而非根本否定,①正确;黄宗羲的思想虽然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了猛烈抨击,但并未否定君主制度,②正确;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明清之际的中国仍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③正确;黄宗羲的思想虽然对以后的反专制斗争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并非决定性的,没有引起社会的根本变革,④正确。

6.宋代婉约派代表人物柳永用“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十三个字就勾勒出了其酒后的那种落寞、寂寥的心情,勾起了读者的伤感和同情。

词成为宋代文学主流形式的社会基础是( )A.教育迅速发展,文人队伍壮大B.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C.资本主义萌芽,资产阶级产生D.小农经济发展,市民的文化需求增加答案 B解析市民阶层壮大的经济基础是宋代工商业的发展,而不是农业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