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管理制度、操作及处理流程教学内容

合集下载

输血管理制度、操作及处理流程

输血管理制度、操作及处理流程

输血管理制度、操作及处理流程输血管理制度、操作及处理流程输血是一种重要的医疗手段,在许多疾病治疗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然而,输血同时也带来了很多安全隐患,如输错血型、感染、反应等。

为了确保输血安全,各医疗机构需要建立完备的输血管理制度、操作及处理流程。

一、输血管理制度输血管理制度包括各个链接的安全措施,如基础设施建设、操作规范、医疗监管等,其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制定输血操作流程及相关的操作规范制定包括采血、检测血型、交叉配血、血袋储存、血样标记、血型识别、给药等操作流程及相关的操作规范。

该操作规范需要定期进行评审更新,并进行有效的培训和考核。

2.建立与完善制度和文件,以确保输血安全应该建立和完善各类制度,例如《输血操作程序》、《输血意外事件管理规定》等,以确保可以快速、有效地处理输血操作中出现的问题。

3.做好鲜血库建设和管理鲜血库是安全输血的基础,应当有完善的建设和管理系统,到确保存储、检测、分发等各个环节均有严格的规定和监管。

4.加强输血操作管理的考核和监管对输血工作人员进行日常考核和定期的综合考核,确保操作规范的贯彻与执行;对输血操作的整个过程进行监督和管理,确保输血的每个环节符合规范要求。

二、输血操作流程1.采血在采血中,应首先核实献血者身份信息和献血史,确认安全性;采集血液的同时要准确回答献血者的问题。

血样采集后必须标记,确保血样标记的字迹清晰、鲜明、不易掉色,完成血袋签字盖章;同时要保证野外采血后及尽快送到鲜血库,避免冷藏时间过长。

2.血型检测对于采集而来的血液,应在输入治疗前对其进行准确的血型检测,如ABO和RhD,防止输错血液导致危险。

3.交叉配血为了减少输错血液的风险,应在输入治疗前逐一进行交叉配血检测,检测过程中必须将所测单位填入相应表格,并在交叉配血记录本中进行记录和授权。

4.储存血袋血袋储存过程中,应该注意血袋的标记信息、血袋类型、血液保存时间,以时间优先、满足治疗要求的原则储存血袋,避免出现过期情况。

输血全过程的血液安全管理制度及流程(3篇)

输血全过程的血液安全管理制度及流程(3篇)

输血全过程的血液安全管理制度及流程血液安全管理制度及流程是为了确保输血全过程中的血液安全而制定的一系列措施和规定。

下面是一个典型的血液安全管理制度及流程的介绍:1. 血液采集环节:- 严格按照采血操作规范进行操作,包括消毒、穿刺、采血等。

- 确保所有采血设备和试剂的质量符合标准要求,定期维护和检测设备。

- 采集血液样本时,明确标记采样时间、采样者姓名等信息,确保采样过程规范、准确。

2. 血液标本运输环节:- 确保血液标本在运输过程中不受污染或损坏,使用专门的标本运输袋。

- 严格执行血样标本的认证和核对制度,确保标本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 记录血液标本的运输信息,包括运输时间、运输者姓名等,以便后续追溯。

3. 血液筛查环节:- 所有血液标本都要进行全面的血液筛查,包括传染性疾病的筛查和血型的鉴定。

- 确保血液筛查设备和试剂的质量符合标准要求,定期维护和检测设备。

- 对筛查出的不合格血液标本进行废弃处理,并及时进行通知,避免误用。

4. 血液配型环节:- 确保血液配型的准确性,避免血型不符导致的输血反应。

- 所有配型血液都要进行双人核对,确保结果准确无误。

- 记录血液配型的信息,包括配型时间、配型者姓名等,以便后续追溯。

5. 输血操作环节:- 换血袋时要进行双人核对,确保血袋的号码、血型等信息与患者信息一致。

- 输血前,与患者核对身份,并确定患者的血型、输血途径、输血速率等细节。

- 控制输血速率,确保患者的血液容量在合理范围内。

6. 输血后的监测与记录环节:- 输血过程中,及时观察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如有异常及时停止输血并采取相关措施。

- 输血结束后,记录输血的时间、输血量、患者症状等信息。

- 监测患者的输血反应情况,及时处理输血反应的可能并不良事件。

血液安全管理制度及流程重要说明:- 所有操作人员必须接受相关的培训和教育,熟悉并严格遵守血液安全管理制度。

- 定期进行质量控制和评估,确保血液安全管理制度及流程的有效性和合规性。

输血管理制度及流程规范

输血管理制度及流程规范

输血管理制度及流程规范1.引言输血是一项重要的医疗技术,为患者提供血液及其衍生物以恢复血液功能。

然而,由于输血风险较高,特别是传染病和过敏反应的风险,必须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和规范流程,确保安全和质量。

2.管理制度2.1输血委员会的设立设立专门的输血委员会,由医疗机构的血液科专家、输血科专家、药学专家、感染控制专家、质量管理专家和临床医生组成。

委员会负责制定和更新输血管理制度,监督和评估输血流程的执行情况。

2.2血液品种及库存管理建立合理的血液品种和库存管理制度,确保满足患者需求。

根据医疗机构的特点和患者的临床需要,制定适当的血液品种和库存量目标。

2.3管理人员培训和考核对输血管理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包括血液安全知识、输血流程、风险评估和监测要点等。

定期进行考核,确保管理人员具备必要的技能和知识。

2.4输血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建立科学的输血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机制,包括从供血者到受血者的全过程管理。

按照相关规范,对供血者进行严格的筛选和检测,确保输血安全。

同时,对受血者进行临床评估,确定输血指征,并根据需要进行血型和交叉试验。

3.流程规范3.1供血者筛选和检测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对供血者进行筛选和检测,包括疾病史、病毒感染等。

确保供血者的血液安全。

3.2血液采集与加工严格按照采集标准和程序采集血液样本,确保采集过程无菌、安全。

采集的血液样本送至血液库进行加工,包括血型鉴定、交叉试验、病原体筛查等。

3.3输血准备和配血根据受血者的血型和临床需求,进行输血准备和配血。

确保输血的血液品种和成分符合受血者的需求。

3.4输血操作和监测按照相关操作规范进行输血操作,包括输血设备的检查和准备、输血管路的建立和固定、血液的输注速度和监测等。

同时,对受血者进行监测,包括体征、血液反应和传染病风险等的监测。

3.5输血记录和质量评估建立完整的输血记录系统,记录输血过程中的重要信息,包括供血者信息、受血者信息、输血过程和反应等。

全院输血管理制度及操作技术规范

全院输血管理制度及操作技术规范

全院输血管理制度及操作技术规范输血是临床常见的治疗手段之一,对于许多疾病的治疗起到了关键作用。

然而,输血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风险,需要严格的管理制度和操作技术规范来确保患者安全。

全院输血管理制度及操作技术规范的建立,是为了规范输血操作流程,降低输血风险,提高输血质量,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利益。

一、输血管理制度1.1 输血安全责任制度1.1.1 医院领导班子要高度重视输血安全工作,明确各级各部门的责任分工,建立相应的工作制度。

1.1.2 输血科室要配备专业输血医师和护士,开展规范的输血操作培训,确保操作人员具备相应的技术能力。

1.2 输血操作规范1.2.1 输血操作必须遵循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要求,确保输血质量。

1.2.2 输血前需对患者进行充分的评估和检查,包括输血适应症和禁忌症。

1.2.3 输血操作过程中要注意输血速度、输血量和输血时间,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

1.3 质控体系建设1.3.1 建立完善的输血记录和追溯制度,对输血过程进行全程跟踪和监控。

1.3.2 定期进行输血操作的质量评估和内部审核,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二、输血操作技术规范2.1 输血前准备工作2.1.1 核对患者信息,确保患者身份正确。

2.1.2 准备输血所需的输血器材和血液制品,对输血液制品进行核对和检查。

2.2 输血操作流程2.2.1 采血前要做好消毒和穿刺准备,选择适当的穿刺部位和针头。

2.2.2 输血过程中要注意输血速度和患者反应,随时观察患者的症状变化。

2.3 输血后处理2.3.1 输血结束后要对输血器材进行正确处理,避免交叉感染。

2.3.2 对患者进行观察和监测,及时处理输血反应。

结语全院输血管理制度及操作技术规范的建立是医疗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对于提高输血操作的规范性和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医务人员要严格按照相关规范要求,做好输血操作工作,为患者提供安全可靠的输血服务,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输血管理制度及流程

输血管理制度及流程

输血管理制度及流程输血管理制度及流程为了保证输血过程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各医疗机构需要建立完善的输血管理制度和流程。

下面将以一个传统的医疗机构为例,介绍输血管理制度及流程。

一、输血管理制度1. 输血设施管理医疗机构应确保输血设施的正常运作,设备的运行状况需要定期检查和维护。

输血设施的管理工作需要由专业的输血管理人员负责,确保输血设施的整洁和安全。

2. 输血操作规范医疗机构需要制定详细的输血操作规范,包括输血操作的步骤、操作条件和操作要求等。

同时,应提供专门对输血人员进行培训,确保他们能够正确地执行输血操作规范。

3. 输血材料采购和管理医疗机构需要建立严格的输血材料采购和管理制度。

包括从正规渠道购买输血材料,确保其质量可靠;建立统一的输血材料库存管理系统,及时补充需求,避免库存积压或不足。

4. 输血资格评估和审核医疗机构应制定严格的输血资格评估和审核制度,确保输血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得到正确判断。

同时,建立病例讨论和专家会诊制度,对于特殊情况进行集体讨论,确保输血的决策能够得到多方面的意见。

5. 输血安全监测和报告医疗机构需要建立输血安全监测和报告制度,对每一例输血过程进行记录和跟踪。

医疗机构还应加强与输血相关的不良事件的监测和报告工作,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措施进行改进。

二、输血管理流程1. 输血申请医生根据病情需要,向输血科提出输血申请。

输血科根据临床需要和患者资格评估,决定是否批准输血。

2. 输血安全检查输血科对患者进行输血安全检查,确保其适合接受输血。

检查内容包括血型鉴定、抗体筛查、交叉配血等。

3. 输血材料准备输血科根据申请的输血需求,做好相应的输血材料准备工作。

确保输血过程中使用的血液制品的质量和满足患者的需求。

4. 输血操作对符合输血资格的患者进行输血操作,确保操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输血科要求输血人员按照操作规范进行输血,确保输血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5. 输血监测和反馈输血科对输血过程进行监测和记录,确保输血的安全性和效果。

输血管理制度及流程

输血管理制度及流程

输血管理制度及流程一、输血管理制度1.临床血库管理制度:包括血液采集、储存、保鲜和配血等环节的规范操作和管理规定。

2.输血安全管理制度:强调血液安全,包括输血前的准备工作、血型鉴定、抗体筛查、交叉配血等。

3.输血质量管理制度:确保输血质量,包括血液采集、储存、运输和使用等环节的监督和管理。

4.输血记录管理制度:记录患者的输血情况,包括接收血液单位的信息、患者的血型信息、输血反应的记录等。

二、输血管理流程1.临床血库管理流程a.血液采集:确定血液采集者的合格与否,并对血液采集器具进行消毒处理。

b.血液储存:将采集到的血液进行分类储存,确保血液的保存时限和质量,并做好血液的保鲜工作。

c.血液配血:根据患者的血型和需求进行合适的血液配血,确保输血的安全和有效性。

2.输血安全管理流程a.输血准备工作:与患者确认输血的指征和目的,确定输血相关信息,如输血量、输血速度等。

b.血型鉴定:通过血型试验或基因鉴定等方法确定患者的血型,以确保血液的匹配性。

c.抗体筛查:对患者进行抗体筛查,排除可能存在的产生不良反应的抗体。

d.交叉配血:通过交叉配血试验,确保输血的安全性,排除患者对输血血型的免疫反应。

e.输血前的评估:评估患者的输血风险,包括血容量、心脏功能、呼吸功能等。

f.输血反应观察:在输血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症状,及时发现输血反应。

3.输血质量管理流程a.血液采集:采用无菌技术进行血液采集,防止交叉感染的发生。

b.血液储存和运输:采用适当的温度和湿度储存血液,确保血液的质量和安全。

c.血液使用:根据患者的具体需要和输血指征,严格控制输血的质量和规范。

4.输血记录管理流程a.输血前记录:包括患者的个人信息、输血血型、输血目的等。

b.输血时记录:记录输血的时间、输血量、输血速度和输血反应等。

c.输血后记录:包括输血结束的时间、输血后的观察情况和输血效果。

d.输血反应记录:详细记录输血过程中的任何不良反应和并发症。

安全输血管理制度(六篇)

安全输血管理制度(六篇)

安全输血管理制度1.确定输血后,有资质的两名护士持“临床输血申请单”和贴好标签的试管至患者处,当面核对床号、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诊断、血型,无误后方可采集血样,配血要求:一人一次一管。

2.采集血标本时,不能从正在补液肢体的静脉中抽取,以防影响血型交叉试验结果。

3.由医护人员或专门人员将患者血标本与输血申请单送交输血科(血库),双方进行逐项核对。

4.取血时护士携带病历到血库,与血库人员双方交接核对:(1)受血者科室、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血型(包括rh因子)、血液成分、血量、有无凝集反应;(2)核对血袋标签。

献血者条形码编号、血型(包括rh因子)、血液有效期;(3)检查血袋有无破损渗漏,血袋内血液有无溶血及凝块。

双方核对无误后,在发血单上签字。

5.血液领回病房后,由两名护士持“输血(检测)记录单”、病历与血袋标签逐项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血型(包括rh 因子)、血液成分、有无凝集反应及献血者编码、血型(包括rh因子)、储血号及血液有效期;检查血袋有无破损及渗漏、血袋内血液有无溶血及凝块。

确认1无误后方可输血。

6.输血时(1)输血时必须由两名医护人员携带病历至床旁,用两种识别患者的方法再次核对患者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血型(包括rh因子)及交叉配血试验结果。

严格执行“三查九对”,“三查”即查血的有效期、质量、输血装臵是否完好;“九对”即查对受血者床号、姓名、住院号、血型及交叉配血试验结果、供血者血袋条形码编号、血型及交叉配血试验结果、采血日期、种类、血量。

(2)让患者自述姓名,经核对无误后,开始进行输注。

(3)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使用标准输血器进行输血。

(4)输血前将血袋内的成分轻轻混匀,避免剧烈震荡。

血液内不得加入药物。

输血前、后静脉滴注注射用生理盐水冲洗管道,连续输注不同供血者血液时,两袋血之间用静脉注射用生理盐水冲洗输血管道。

(5)输血时应先慢后快,根据病情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并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反应,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①减慢或停止输血,更换输血器,用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道。

输血管理制度操作及处理流程

输血管理制度操作及处理流程

输血管理制度操作及处理流程
输血管理制度操作及处理流程
一、制度介绍
为了保障患者的用血安全,完善医院的输血管理,制定并严格执行输血管理制度,使医院输血工作得到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的管理,降低输血风险,确保患者用血
的安全,保证医院正常的储备和使用安全有效的血液及血制品,保障患者的健康和生
命安全。

二、操作程序
1. 科室医生诊断并判定患者是否需要输血;
2. 护士或医生在安静独立的输血室内为患者配置血液或血制品;
3. 护士或医生核对患者个人信息,包括身份证号、姓名、病历号、年龄等基本信息,并根据患者的临床情况确定输血的血型、RH血型、临床诊断、 transfusion reaction tests .etc;
4. 系统进行血液或血制品信息记录;
5. 对血液或血制品进行核对,核对人员需与开包封闭的备血单上的信息一致;
6. 开包人员将袋装血液或血制品送至输液护士,并在备血单上加盖鲜红色“验收合格”的章;
7. 输液前核对各项信息,确认无误后方可进行输液,并进行输液观察和记录。

三、处理流程
1. 输血反应发生时,立即停止输液,上述记录名字、输血日期、时间和输液量,根据其症状及时处理及严密观察,随时给医生汇报病人的情况。

2. 输血后24小时内,患者出现任何异常症状,病人家属及时向医生报告,并对其症状进行详细的记录。

3. 输血后定期复查血常规、生化、凝血等指标,根据血液学指标及实际情况停止或续输,制定科学的输血计划。

四、总结
输血管理制度的严格执行,对于保障患者的安全非常重要。

本文档默认货源充裕的情况下,将专业人员通过各种操作程序和处理流程进行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并最终实现保障患者用血的安全。

输血管理安全制度和处理流程

输血管理安全制度和处理流程

输血管理安全制度、操作及处理流程(一)输血安全制度1. 接到输血医嘱后,两名医护人员持输血申请单和贴好标签的试管,当面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病室/门急诊、床号、血型和诊断,采集血样。

2. 由医院专门人员将血标本与输血申请单送交血库。

双方进行逐项核对。

3. 接到输血科通知可以取血后,有医务人员携带专用容器到输血科取血,执行《输血核对核查制度》中发血环节。

4. 血液取回到病房后,经两名医护人员进行再次查对。

5. 输血前由两名医护人员持受血者病历、交叉配血报告单、血袋共同核对:①血型检验报告单上的病人床号、姓名、住院号、血型;②供血者和受血者的交叉配血结果;③血袋采血日期、有效期,血液有无凝血块或溶血,封口是否严密,有无破损;④输血单与血袋标签上的受、供血者血型、血袋号及血量是否相符。

核对无误后,由两人在交叉配血报告单上签全名。

6. 输血时,两名医护人员带病历共同到患者床旁再次对上述项目进行核对,同时让病人自诉姓名及血型(包括Rh因子),有疑问时应再次查对。

核对无误后,开始输注。

用符合标准的输血器进行输血。

7. 取回的血应尽快输用,输用前将血袋内的成分轻轻混匀,避免剧烈震荡。

血液内不得加入其它药物,如需稀释只能用静脉注射生理用盐水。

不得自行储血。

不得长时间放在温室中或置于无温度监控的冰箱中。

血液发出后原则上不能退回,如因故未能及时输注,血液离开冰箱超过30分钟,由迹象表明血袋已被打开或有任何现象应当报废。

8. 输血前后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冲洗输血管道。

连续输用不同供血者的血液时,前一袋血输尽后,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冲洗输血器,再接下一袋血继续输注。

连续输血时,输血器12小时更换一次。

9. 输血过程中应先慢后快,再根据病情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并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1)减慢或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2)重新核对病历、用血申请单、血袋标签、交叉配血实验记录;(3)立即通知值班医生和输血科值班人员。

《输血制度及流程》课件

《输血制度及流程》课件

02
记录的要求
详细记录输血时间、血液种类、用量等信息,以及患者的反应和处置措
施。
03
输血过程观察,确保患者安全。
03
临床输血管理
输血前的评估与决策
01
02
03
评估患者病情
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 体重、血红蛋白水平等指 标,评估是否需要进行输 血。
制定输血计划
当患者失血过多、严重贫血或出现其 他紧急状况,需要输血以维持生命。
确保填写信息准确无误,及时提交申 请,避免耽误患者治疗。
申请输血的程序
医生填写输血申请单,包括患者基本 信息、病情、输血理由等,并提交至 血库。
血型鉴定与交叉配血试验
血型鉴定的目的
确定患者的血型,为后续的交叉配血试验提供依据。
交叉配血试验的目的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 定个性化的输血计划,包 括输血量、输血成分、输 血时机等。
签署知情同意书
在输血前,应向患者及家 属说明输血的目的、风险 和注意事项,并签署知情 同意书。
输血过程中的监测与护理
监测生命体征
在输血过程中,应密切监测患者 的生命体征,包括心率、呼吸、
血压等。
观察输血反应
注意观察患者是否出现发热、过敏 反应等输血不良反应,及时处理。
输血不良反应的预防与处理
预防措施
采取一系列预防措施,减少输血 不良反应的发生,包括严格筛选 血液供者、使用滤器去除血液中
的杂质等。
处理原则
一旦发生输血不良反应,应立即 停止输血,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
施,包括抗过敏、抗休克等。
报告制度
建立完善的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制 度,及时上报输血不良反应,并
进行调查和分析。
输血前核对与准备

输血全过程的血液安全管理制度及流程模版

输血全过程的血液安全管理制度及流程模版

输血全过程的血液安全管理制度及流程模版血液输血是指将新鲜血液或血液制品通过静脉或动脉注入患者体内,以达到治疗或预防疾病的目的。

血液输血是一项复杂而敏感的医疗技术,为确保输血过程中患者的安全,减少输血相关的风险,医疗机构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血液安全管理制度及流程。

一、血液安全管理制度1. 血液管理责任制度医疗机构应当明确血液管理的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员,确保相关工作的落实和监督。

2. 血液质量管理制度医疗机构应当建立血液质量管理制度,制定相应的管理规范和操作规程,明确血液质量的监测、评价和报告要求。

3. 血液供应管理制度医疗机构应当与合格的血液供应机构建立稳定的血液供应关系,并制定供应管理制度,确保供应的血液符合质量安全要求。

4. 输血质量管理制度医疗机构应当制定输血质量管理制度,包括输血适应证的评估、血型鉴定和配血操作、输血前与输血过程中的监测与评估、输血反应处理等方面的要求。

5. 输血风险管理制度医疗机构应当建立输血风险管理制度,包括输血的风险评估与控制、输血事故的监测与报告、风险事件的调查与处理等方面的要求。

6. 质控与督导制度医疗机构应当建立相应的质控与督导制度,包括内部质控、外部质控和监督检查等,确保血液安全管理制度的有效运行和改进。

二、血液安全管理流程模版1. 患者评估与适应证确认① 患者身份核对:确认患者的姓名、住院号等基本信息,确保输血进程中的身份一致性。

② 患者责任医师评估:由责任医师对患者的病情、治疗需要和输血适应证进行评估,决定是否需要输血。

2. 输血适应证的评估与确认① 输血适应证的确认:根据临床指南和相关规范,对患者的输血适应证进行评估和确认。

② 输血风险评估:根据患者的输血风险因素(如年龄、病情、过敏史等),评估输血的风险,并采取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

3. 血型鉴定与配血操作① 血型鉴定:通过实验室检测,确定患者的血型和Rh因子。

② 受血者抗体筛查:检测患者的血清中是否存在特异性抗体。

康复医学科输血管理工作制度范文

康复医学科输血管理工作制度范文

康复医学科输血管理工作制度范文一、目的与原则本制度旨在规范康复医学科输血管理工作,确保患者输血安全和质量,提高医院科室输血管理水平。

本制度适用于康复医学科输血工作的各个环节。

二、工作流程1. 术前准备(1)医生会诊:医生在患者术前会诊时,应综合考虑患者病情、身体状况和手术室预约情况,决定是否需要输血。

(2)血液检查:根据医生会诊结果,医技人员应及时为患者安排相关血液检查,包括血型、血红蛋白水平、凝血功能、传染性疾病筛查等。

(3)血液配型:根据血型和交叉配血结果,确定适合的输血血液制品。

2. 输血操作(1)消毒操作:输血前,医务人员应对输血接受部位进行消毒处理,确保接受部位无菌。

(2)输血血液制品检查:医务人员应对输血血液制品进行检查,确保无血浆或血块。

(3)注射操作:在注射过程中,医务人员应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和输血管路,防止交叉感染的风险。

(4)输血速度:输血速度应适中,医务人员需根据患者病情和输血血液制品特点进行调整。

3. 输血监测(1)输血观察:输血过程中,医务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率、呼吸等,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

(2)过敏反应监测:输血后,医务人员应定期观察患者是否出现过敏反应,如皮疹、呼吸困难等,如发现异常情况应立即停止输血并采取相应急救措施。

(3)血液制品使用量记录:医务人员应及时记录输血血液制品的使用量,确保患者补给量与输血计划一致。

4. 输血后处理(1)输血后观察:输血后,医务人员应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症状,如发热、出血等,及时记录并向医生反映。

(2)输血后护理:输血后,医务人员需对患者进行密切的监护和护理,包括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安抚患者情绪、保持输血通路通畅等。

三、质量控制1. 质量文件管理(1)血液管理记录:医务人员应对血液管理过程进行详细记录,包括血液配型、输血血液制品检查结果、输血过程观察,确保记录完整准确。

(2)质量评估与反馈:医务人员应定期对输血工作进行评估,如发现问题应及时进行整改,并向上级汇报。

临床安全输血管理制度

临床安全输血管理制度


5、如患者畏寒、寒战,应给予保暖措施,高热时给予物理降温, 遵医嘱应用退热药物。

6、两人再次核对血袋与检验单的血型,通知输血科,将剩余血袋 和输血器送检。
7、怀疑溶血等严重反应时,将保留血袋及抽取患者血样一起送输 血科。 8、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并做好抢救护理记录。 9、按要求填写输血反应回报单,上报输血科。
采集血样
严禁从静脉输液通路中采集血标本
采血后核对 采血标签、患者、床边卡、腕带 双签名,送血库
严格执行双人核对 将血样、临床用血申请单、收费通知 单一起送到血库、废物处理,洗手, 临时医嘱签名

二、接收血液
检查血液质量 色、质、量
凡血液出现下列情形之一的, 拒绝接收: 标签破损、字迹不清; 血袋有破损、漏血; 血液中有明显的凝块; 血浆呈乳糜状或暗灰色; 血浆中有明显气泡、絮状物 或粗大颗粒; 未摇动时血浆层与红细胞的 界面不清或交界面上出现 溶血; 红细胞层呈紫红色; 过期或其他须查证的情况;



5、输血时,由两名医护人员带病历共同到患者床旁核对患者姓名、 性别、年龄、病案号、门急诊/病室、床号、血型等,确认与配血 报告相符,再次核对血液后,用符合标准的输血器进行输血,并 记录。 6、取回的血应尽快在30分钟内输注,不得自行贮血。输用前将血 袋内的成分轻轻混匀,避免剧烈震荡。血液制品不应加热,不应 随意加入其他药物。 7、输血前后用静脉注射用的无菌生理盐水冲洗输血管道。连续输 用不同供血者的血液时,前一袋血输尽后,用静脉注射用的无菌 生理盐水冲洗输血器,再接下一袋血继续输注。
2、取血时的查对:取血与发血的双方必需共同查对患者姓名、性 别、住院号、门急诊/病室、床号、血型、血液有效期及配血试 验结果,核对血袋上标签的条形码、血型与配血报告单上是否相 符及血袋的外观等,准确无误后,双方共同签名后方可发血和取 血。 3、输血前的查对:输血前由两名医护人员核对交叉配血报告单及 血袋标签各项内容,检查血袋有无破损渗漏,血液颜色是否正常, 准确无误后方可输血。

输血管理制度操作及处理流程

输血管理制度操作及处理流程

输血管理制度操作及处理流程一、引言输血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治疗手段,它通过将血液或血液成分输入患者体内,起到补充血液成分、改善血流动力学和代谢功能的作用。

然而,输血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风险,如输错血型、感染传播等,因此建立科学的输血管理制度和操作流程是非常重要的。

二、输血管理制度1.管理制度的目的和原则:输血管理制度的目的是确保输血安全、减少输血风险,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其原则包括严格血液源控制、确保血型鉴定准确、严格遵循血液成分的使用指征、合理控制输血量、遵守输血监测的规范等。

2.血库管理要求:血库应建立血液样品库,确保准确可靠的血型鉴定;血库应储存各种血型的血液成分,以满足临床需求;血库应建立严格的血液供应流程,确保输血安全。

3.输血登记和审批:每一次输血都应进行登记,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血型鉴定结果、输血血型、输血数量等。

同时需要有专人负责审批输血操作,确保符合输血指征。

4.输血操作流程:输血的操作流程主要包括献血者采集血液、血库检验和管理、输血前准备、输血操作、输血监测等环节。

这些环节应严格按照规范操作和标准流程进行。

三、输血操作流程1.献血者采集血液:献血者应符合献血条件,如年龄、体重、健康状况等。

采集血液时应使用一次性无菌器材,确保血液的无菌性。

2.血库检验和管理:对采集到的血液样本进行血型鉴定、传染病筛查、免疫学检测等,确保血液的安全性。

检测合格的血液应储存于血库中,按照血型和保存期限进行管理。

3.输血前准备:在输血前,应对患者进行血型鉴定,确保患者与输血血液成分的血型匹配。

同时进行患者的身体状况评估,包括血压、心率、呼吸等指标。

针对不同的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输血速度和输血量。

4.输血操作:准备好输血装置,包括输血管、输血袋、输血泵等。

对输血装置进行无菌处理,确保输血操作的无菌性。

然后连接输血装置和患者体内的静脉通路,将血液缓慢输入患者体内。

5.输血监测:在输血过程中要注意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如血压、心率、呼吸等。

输血管理制度操作及处理流程

输血管理制度操作及处理流程

输血管理制度操作及处理流程为了确保输血过程中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医疗机构需要建立完善的输血管理制度,并制定相应的操作和处理流程。

本文将介绍输血管理制度的操作要点以及处理流程,以确保输血工作的顺利进行。

一、输血管理制度的操作要点1. 输血准备在进行输血前,需要对输血材料进行准备和检查。

首先,需要核对病人的身份信息,并获取其同意进行输血的书面授权。

其次,完成一系列的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型、血型配型、肝功能指标、乙肝、丙肝等传染性疾病的筛查,以确保输血的安全性和适宜性。

2. 输血前操作输血前,需要核对献血者的血袋信息和献血者本人是否相符,包括血型、血清学检测结果等。

同时,需要检查血袋的密封性和有效期,确保血袋的完整性和新鲜度。

还需记录输血血液成分、血型特征、血袋编号等相关信息,以备后续追溯查询。

3. 输血操作在输血操作中,需要按照规范程序进行。

首先,进行血液过敏试验,以防止输血过程中的过敏反应。

随后,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和需要,确定输血的速度和剂量,进行输血操作。

同时,对输血进行严密观察,注意病人的生命体征变化,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4. 输血后处理输血后,需要记录输血的实际过程和反应情况,包括输血量、输血速度、输血时间等。

此外,还需对输血过程中发生的不良反应进行记录和处理,如出现过敏反应、输血相关肺损伤等。

若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和报告,以保护病人的安全和健康。

二、输血处理流程1. 输血相关不良反应的处理当发生输血不良反应时,需要迅速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首先,立即停止输血操作,并观察病人的症状和生命体征变化。

若出现呼吸困难、面色苍白、心悸等严重情况,需立即抢救,保证病人的生命安全。

同时,对不良反应的类型、症状、处理过程和效果等进行详细记录,并及时向相关人员汇报和报告,以便进一步的处理和控制。

2. 输血品质问题的处理在输血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输血品质问题,如血袋破损、血液凝结等。

若发现异常情况,需要立即停止输血操作,并保存好有关证据和血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输血管理制度、操作及处理流程
输血管理制度、操作及处理流程
(一)输血安全制度
1.接到输血医嘱后,两名医护人员持输血申请单和贴好标签的试管,当面核对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病室/门急诊、床号、血型和诊断,采集血样。

2.由医院专门人员将血标本与输血申请单送交检验科。

双方进行逐项核对。

3.接到检验科通知可以取血后,先测量患者体温,体温正常者通知检验科送
血;高热者通知医生。

4.检验科送血到病房后,经两名医护人员进行三查后签收。

5.输血前由两名医护人员持受血者病历、交叉配血报告单、血袋共同核对:①
血型检验报告单上的病人床号、姓名、住院号、血型;②供血者和受血者的交叉配血结果;③血袋采血日期、有效期,血液有无凝血块或溶血,封口是否严密,有无破损;④输血单与血袋标签上的受、供血者姓名、血型、血袋号及血量是否相符。

核对无误后,由两人在交叉配血报告单上签全名。

6.输血时,两名医护人员带病历共同到患者床旁再次对上述项目进行核对,同
时让病人自诉姓名及血型(包括Rh因子),有疑问时应再次查对。

核对无误后,开始输注。

用符合标准的输血器进行输血。

7.取回的血应尽快输用,输用前将血袋内的成分轻轻混匀,避免剧烈震荡。


液内不得加入其它药物,如需稀释只能用静脉注射生理用盐水。

不得自行储血。

不得长时间放在温室中或置于无温度监控的冰箱中。

血液发出后原则上不能退回,如因故未能及时输注,血液离开冰箱超过30分钟,由迹象表明血袋已被打开或有任何现象应当报废。

8.输血前后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冲洗输血管道。

连续输用不同供血者的血液
时,前一袋血输尽后,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冲洗输血器,再接下一袋血继续输注。

连续输血时,输血器12小时更换一次。

9.输血过程中应先慢后快,再根据病情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并严密观察受血
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

(1)减慢或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
(2)重新核对病历、用血申请单、血袋标签、交叉配血实验记录;
(3)立即通知值班医生和血库值班人员。

10.输血的时间限制:血液一旦离开正确的储存条件就有发生细菌繁殖或丧失功能的危险。

(1)全血或红细胞应该在离开冰箱后30分钟内开始输注,一袋血要在4小时内输注完毕(室内温度过高要适当缩短时间)。

一袋血4小时内未输注完毕则应废弃。

(2)浓缩血小板收到后尽快输注,要求以患者可以耐受的较快速度输入,每袋血小板应在20分钟内输注完毕。

(3)新鲜冰冻血浆及冷沉淀融化后应尽快输注,要求以患者可以耐受的较快速度输入,对成年患者来说,200ml新鲜冰冻血浆应在20分钟内输完,一个单位的冷沉淀应在10分钟内输完。

11.有多种成分血液成分需要输入时,应优先输血小板。

12.输血过程中监测
(1)对每袋输注的血液应在输血开始前,输血开始时,输血开始后15分钟,输血过程中每小时,输血结束后4小时对患者进行监测(重点放在输血开始后的最初15分钟)。

(2)监测指标为患者一般情况、体温、脉搏、呼吸速率、血压、体液平衡情况。

(3)输血完毕应认真做好护理记录,将交叉配血报告单贴在病历中,并将血袋至少保存一天。

13..血液加温问题
(1)一般输血不需加温。

如输血量较大时可加温输血的肢体以消除静脉痉挛。

需要加温的情况为:大量快速输血,成人大于50ml/(kg.h);婴儿换血;患者体内有强冷凝集素。

(2)血液加温应在专用血液加温器中进行,不得在装有热水的容器中加温。

14.加压输血问题:加快输血方法是加压输血,加压输血应在采用专门设计的加压输血器或血泵。

若没有加压输血设备可选择下列方法之一种:
(1)将血压计袖带围绕血袋,然后打气使袖带充气胀起来,便可起到加压的作用。

(2)把血袋卷起来用手挤压是一种较为简便的加压方法,但血袋内的空气必须很少。

15.输血完毕,医护人员应逐项填写患者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单,并返还血库保存。

16..输血完毕后,医护人员将交叉配血报告单贴在病历中,并将血袋次日由工作人员送回血库至少保存一天。

17.严禁一位护士同时予两个患者核对血交叉、采血、两名医务人员一次只能为一位患者核对血交叉、采血、输血。

同时输注不同的供血者和、不同成分的血制品,一定用生理盐水冲洗输血器。

18.输血前必须确认患者已签署《输血知情同意书》。

(二)输血反应处理制度
1.输血反应发生原因是一般由于:①血型不合;②血液污染;③热源性物质;
④大量输血;⑤同种异体蛋白等引起。

输血存在一定风险,临床要严格掌握适应症,严格查对制度。

2.发生输血反应,减慢或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

3..立即通知医生及输血科,并报告护士长,遵医嘱及时检查、治疗和抢救,并查找原因,做好记录。

4.发生输血反应,保留原始剩余标本及时送血库保存备查。

5.发生输血反应,科室应及时将信息反馈到输血科、医务科、护理部。

6.发生输血反应后,应对患者及家属做好耐心细致的解释工作,减少不必要的输血纠纷。

输血操作流程:注:如果班内未接到血源,书面、口头交班给下一班。

通知医生,询问检验科固定电话及患者家属。









输血反应处理流程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