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意境”的审美特征
以《最后的审判》为例试析意境的审美特征
![以《最后的审判》为例试析意境的审美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8e7bc43d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3b.png)
以《最后的审判》为例试析意境的审美特征首先,《最后的审判》通过对主人公内心世界的描写,展示了一种压抑和孤独的意境。
小说中的约瑟夫·凯是一个被审判的普通人,他在整个故事中充满了恐惧和焦虑。
他被陌生的法庭审判,尽管他竭力辩解自己无罪,但他却无法与审判系统进行有效的沟通,感到世界对他的敌意和困扰。
这种内心深处的孤独和无助给读者带来了一种压抑的感受,形成了小说独特的意境。
其次,《最后的审判》通过对审判过程的描写,创造了一种荒诞和幻灭的意境。
小说中的审判过程几乎是没有逻辑和法理依据的,它充满了无奈和荒谬。
法庭中的官员们以各种奇怪的方式处理案件,让人无法理解和预测。
同时,审判系统的判决也常常是不公平的,让人感到绝望和沮丧。
这种荒诞和幻灭的意境给读者带来了一种迷茫和无助的感受,使人对人类的正义和权力体系产生怀疑。
此外,《最后的审判》还通过对城市景观的描写,创造了一种朦胧和迷离的意境。
小说中的城市虽然没有具体的名字,但是却有明显的特征,如破旧的房屋、狭窄的街巷等。
这种城市景观给人一种阴暗和拥挤的感受,与主人公内心的孤独和压抑相呼应。
与此同时,城市中的人群也都是匆匆而过,没有具体的形象和个性。
这种朦胧和迷离的意境给人一种不真实和虚幻的感受,使读者在阅读中产生一种游离的情感。
最后,《最后的审判》通过对时间和命运的描写,创造了一种缓慢和沉重的意境。
小说中的时间被拉长,主人公陷入了一种停滞的状态,无法自拔。
他对自己的命运感到无力和绝望,表达了对人生的无望和绝望。
这种缓慢和沉重的意境给人一种压抑和沉闷的感受,使读者在阅读中体验到深深的绝望和无力。
简述意境的审美特征
![简述意境的审美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df61f504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f7.png)
简述意境的审美特征
意境是一个艺术作品所营造出的氛围和感受,与艺术作品本身的内容和技巧有关,具有以下审美特征:
1. 清新淡雅:意境通常以清新、淡雅而不刻意张扬的方式表现,不需要过多的华丽或夸张的元素。
2. 厚重深沉:部分意境作品会营造浓郁的氛围,形成深沉的情感体验,令人感觉陶醉和心生敬畏。
3. 唯美优美:意境作品的审美特征之一是唯美优美,艺术家通过色彩、形式和情感表现等方面来打造一种美的境界,让人感受到无限的美好。
4. 渲染情感:意境作品表现的情感通常非常丰富和深刻,艺术家通过作品所表现的景象和情绪来唤起观者内心的感受。
5. 情景交融:意境作品通常将主题和情景与画面、声音、色彩等多个元素进行交融,限制了视觉、听觉和感觉的特殊组合,营造真实、有机的内在层次感。
6. 转化灵魂:意境作品中的艺术家通过不同的策略使观众心灵产生震动,并让他们达到集中精神和放松的状态,滋生灵感和机械。
7. 寓教于乐:大多数意境作品都包含一种隐性或明示的文化教育意义,让观众在享受艺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文化传承的价值和意义。
论中国古典诗词意境的美学特征
![论中国古典诗词意境的美学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5abe8f9a6529647d272852c0.png)
论中国古典诗词意境的美学特征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是中国古典诗词理论中一个独特的审美范畴。
它的形成既是中国古典诗词创作经验的概括,也体现了中国古典诗词的审美标准,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审美心理的积淀。
一、诗词意境的源流意境在我国古典文艺创作中源远流长,最早可从中国古代的《诗经》、《周易》、《庄子》、《楚辞》中找到。
而诗词创作中意境理论的形成,则晚得多。
“意境”一词,盖出于佛经。
从哲学上讲,佛教所云之“境”,实质是指诉诸于人之感官与意识的形象感知,也就是审美欣赏中的“共感”,它指的是主体与对象之间心物两契,产生情感上的共振共鸣状态。
这一理论后被文艺理论所借用。
唐代诗人王昌龄最早使用“意境”概念,在他的《诗格》中提出了“三境说”:“诗有三境:一曰物境。
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
二曰情境。
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
三曰意境。
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这里的“三境”,实际上就是意境的三种类型。
只是把偏重于描写景物的称为物境,偏重于抒写情怀的称为情境,偏重于说理言志的称为意境。
中唐以后,刘禹锡则以“境生于象外”道出意境的内涵。
晚唐司空图提出“韵外之致”、“味外之旨”、“思与境谐”等,进一步扩大了意境的研究领域。
至此,意境的基本内容和理论构架已经确立。
宋至清代,关于意境的理论渐趋成熟。
宋代,苏轼主张“意与境会”,严羽“别材”、“别趣”则进一步扩大和规范了意境的范围,他在《沧浪诗话》中认为意境的妙处在于“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境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明代陆时雍研究了意境的韵味问题。
清代王夫之则探讨了情与景的关系,“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
神于诗者,妙合无垠。
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
”“景中生情,情中含景,故曰,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也。
”意境理论的集大成者王国维对意境进行了深人研究,他将古典诗词中是否有境界的创造作为评判其优劣成败的关键,认为诗词曲赋有境界则自成“高格”。
论意境的审美结构及特征
![论意境的审美结构及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e5900e48336c1eb91a375deb.png)
简述意境的审美特征
![简述意境的审美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30f1ba3c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36.png)
简述意境的审美特征意境是指作品通过音乐、色彩、形式等艺术手段,创造出一种虚幻、抽象的情感体验,使人进入一种艺术的境界。
它是一种超越现实的审美体验,通过引起观者的想象力和情感共鸣来体现作品的审美价值。
以下是意境的审美特征的简述。
1. 超越于现实——意境的主要特征之一是超越现实,它不受限于具体的时间、空间和逻辑关系,而是通过艺术的手法,创造出一种超越现实的意境。
这种超越现实的特点让观者能够超越日常的现实生活,进入到一种心灵的自由状态,让人感到宁静、安详或激荡。
2. 虚幻、抽象的表现形式——意境常常使用虚幻、模糊或者抽象的形式来表现,通过模糊边界、淡化色彩或者运用符号来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艺术效果。
比如,音乐中的渐弱或是静默会产生出一种心境的变化;画面中的模糊边界或者抽象的线条可以让观者产生更多的想象力;诗歌中的比喻、意象语言也可以让读者进入到一种视觉、心理的意境之中。
3. 情感共鸣——意境作品往往能够引起观者的情感共鸣,触动人们的心灵。
它通过作品所表达的情绪、氛围以及所诉诸的主题,使观者能够从中找到共鸣点,体味到作品所传达的情感体验。
不同的人可能会因为个人经历和感受的不同,对意境作品有不同的共鸣,这也是意境作品与观者之间形成一种独特的联系。
4. 引导观者的想象力——意境通过一种模糊的、含蓄的表达方式,引导观者的想象力。
它并不直接地给出明确的情节或者逻辑,而是通过一种有序、暧昧的方式,让观者去主动地思考、联想、理解作品所传达的意义。
观者的想象力在这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使人们对作品产生更深的思考和感受。
5. 与审美主题的关联——意境与审美主题密切相关,它通过艺术形式来表现和传达作品所追求的审美主题。
不同的意境作品可能追求不同的审美主题,如宁静与喧嚣、纯净与污秽、生与死等。
这些审美主题通过意境的创造来体现出一种特定的审美价值,引导观者对具体主题进行思考和感受。
综上所述,意境作为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通过超越现实、虚幻、抽象的表现形式、情感共鸣、引导观者的想象力和与审美主题的关联等特征,使观者能够体验到一种超越日常生活的艺术境界。
论意境的审美意蕴
![论意境的审美意蕴](https://img.taocdn.com/s3/m/65493e33a32d7375a417806b.png)
论意境的审美意蕴【摘要】追求艺术作品的意境问题是中国古典文论、绘画、音乐等艺术领域普遍关注的一个美学范畴。
艺术意境作为一个独立的审美范畴被用于文艺创作各个领域, 作为判断艺术作品优劣好坏高下的标准, 各类艺术作品竟相把它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
本文将从意境的审美意蕴入手展开论述。
【关键词】意境审美意蕴审美特征偏重于表现艺术的艺术注重艺术家主观意志的抒发,以创造真切感人的艺术意境为目标,达到审美效果。
欣赏柴可夫斯基的乐曲,可以从中领悟到超越音响的更为醇厚深远的意味,通过那深沉的旋律、借助特殊的听觉效果而产生对于“俄罗斯的眼泪和困难”的深切领会,那是由动人心魄的哀伤转化而来的复杂点的美感享受,体现了一种独特的审美效果,这就是“意境”所产生的感染力量。
意境作为术审美理想, 离不开审美的层次, 艺术意境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审美的境界, 其表现方式是通过对有限时空中物象的描写,抒发无限空间中的历史感、人生感和宇宙感; 通过意象的排列组合,创造具有“象外之象”、和谐广阔的情感活动空间,具有丰富蕴藉的情思内涵,能够引发欣赏者的想象和思索, 是一种独特的情景交融,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一、情景交融的含蓄表达达到情景交融作为意境的一个最基本的层次,一直受到诗论词论的肯定和阐述,当然这里的情与景都是个义的。
情包括艺术家主观方面的感觉、知觉、情感和思想,景包括客观方面的社会生活和自然现象。
意境要求达到的情景交融决不是机械地相加,而是主观的客观化,客观的主观化。
这一点清代美学家王夫之作了很精辟的论述“情景各为二,而实不可分离。
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
”王夫之《姜斋诗话》这种妙合无垠已经消灭了现实生活中主体与客体的对立,而达到浑然一体。
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枪然而涕下。
”这二十二个字,千古绝唱,振动了多少人的心弦。
原因就在于它不只是停留在写景的层次上,而是巧妙地借助景物表达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心声满怀开创者建功立业的热望,而又难以施展宏大的抱负,在寥廓的宇宙中,感到人生的孤独和抢促,但文不失进取的慷慨之心,达到情景交融。
论诗歌意境范畴的审美特征
![论诗歌意境范畴的审美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c1e589e7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2d.png)
论诗歌意境范畴的审美特征
《诗歌意境的审美特征》
诗歌的意境是一种特殊的审美体验,它不仅是可以感受到的,也可以表现出来。
它在形式上具有视觉性和情感性,使人能够熟悉和审视它。
诗歌意境的审美特征也体现在不同的诗歌作品中,包括节奏、韵律和语言多样性等特征。
首先,诗歌的节奏是一种意境的表现形式,它代表着诗歌作品的内在特征,能够在抒情表达中提供灵动和美感背景。
通过对节奏的追求,作者能够在读者心中唤起特殊的感受,使之觉得流动的美感。
其次,韵律也是诗歌意境的一个审美特征,它可以把诗歌从素朴平淡的特点中脱颖而出,以独特的手法创作出优美而优美的文字。
通过韵律平缓和抑扬的节拍,可以把诗中的抒情表达和精神意境交织出一种特殊的审美感受。
最后,语言多样性也是诗歌意境的审美特征之一,诗歌作者借助精妙的词汇和表达技巧,可以用不同的意象和情感表达情感和思想的审美。
这种多样性的语言表达,可以让人产生一种由表及里的深刻感受,使人在阅读中体验到诗句美妙的审美特征。
总之,诗歌的意象是一种深远的审美经验,诗歌的内在特质体现在节奏、韵律和语言多样性等特征上,它们能够让诗三封面中蕴含着的审美经验大大增强和发挥出它的功效,让人感受到流动抒情和奇妙美感。
简述意境及其特点
![简述意境及其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2d9bb20f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a6.png)
简述意境及其特点1.意境意境是中国传统文论里面一个非常重要的美学范围。
它指的是作者的主观情思(意)和自然景物或生活画面相融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这种艺术境界是作者运用比喻、象征、暗示等手法,使自己的主观情思通过客观景物得以再现而形成的。
意境的主要特点在于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和韵味无穷。
2.意境的特点(1)情景交融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点。
王国维在《文学小言》中说:“文学中有二元质焉:曰景,曰情。
”意境创造就是把二者结合起来的艺术。
南宋范唏文在《对床夜语》中说:“情景相融而莫分也。
”清人王夫之《姜斋诗话・卷上》说:“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
”他们都认为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方式。
这就揭示了情景交融的两种主要表现方式。
如果把居于二者之中的也算作一类,那么,就有了三种情景交融的不同类型。
①景中藏情式在这一类意境创造中,作家藏情于景,一切都通过逼真的画面来表达,虽不言情,但情藏景中,往往更显得情深意浓,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
这首诗全是对客观景物的具体描写,字面上一点也没有透露出对友人的态度。
但从那烟花三月、黄楼头的美好景色中,已透露出对友人的祝福。
②情中见景式这种意境的创造方式,往往是直抒胸臆。
有时不用写景,但景却历历如现。
如唐朝诗人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这首诗中虽不见景物描写,但当读者了解了陈子昂写诗时的险恶处境和痛苦心情之后读者的面前便会出现一幅闪耀着血泪之光的图画。
李白的《月下独酌》、《行路难》,陆游的《示儿》等名篇,都是通过这种方式创造了意境。
③情景并茂式这一类是以上两种方式的综合型,抒情与写景在这里达到了浑然一体的程度,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这首诗欢畅明快,一气贯注。
诗中处处情态毕现,情景并茂,自然天成。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贺新郎》(赠杨开慧)、《沁园春・长沙》,都属于这一类。
(2)虚实相生这是意境创造的结构特点。
意境的审美特征
![意境的审美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1d61f083d1f34693daef3ebd.png)
韵 味 无 穷
忆秦娥
李白
箫声咽,秦娥梦 断秦楼月,秦楼月, 年年柳色,霸 陵伤别。 乐游原上 清秋节,咸阳古道音 尘绝。音尘绝,西风 残照,汉家陵阙。
夜 来 幽梦 忽 还 乡 ︐ 小 轩 窗 ︐ 正 梳 妆 ︒
不 识 ︐ 尘 满 面 ︐ 鬓 如 霜 ︒
千 里 孤 坟 ︐ 无 处 话 凄 凉 ︒ 纵 使 相 逢 应
十 年 生 死 两 茫 茫 ︐ 不 思 量 ︐ 自 难 忘
江 城 子
—— 苏 东 坡
境 生 象 外
(三)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刘义庆、谢赫:气韵
2.虚境与实境的关系
虚境是实境的升华 虚境体现着实境创造的意向和目的,体现着 整个意境的艺术品位和审美效果。 虚境通过实境来表现 虚境处于意境结构中的灵魂和统率的地位, 有“神境、灵境”的别名,是通过实境表现的 境生象外是一种美学追求。
断 处 ︐ 明 月 夜 ︐ 短 松 冈 ︒
相 顾 无 言 ︐ 惟 有 泪 千 行 ︒ 料 得 年 年 肠
(二)虚实相生,境生象外
“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
于言外,然后为至矣。” ——梅尧臣
1.虚境与实境 实境:“如在目前”,是逼真描写的事物。 虚境: “见于言外”,即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 审美想象空间。
“实境”与“虚境”
游园不值
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刘勰、钟嵘 :滋味 司空图 :韵味
含蓄蕴藉:在有限的话语中隐含或蕴蓄仿
佛无限的意味。
韵味无穷:是指意境中所蕴含的那种
浅议意境的审美特征
![浅议意境的审美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68633c5cf01dc281e53af0cd.png)
征表现 在以下 三个方面 : 其一 . 情 景交融 谓有 意境 : 其 二. 虚实相生谓有意境 ; 其三 . 有尽而意 无穷谓有意境 。
本 文 将 在 明确 意 境 内涵 的基 础 上 .着 重 从 这 三 个 方 面
探 讨 意 境 的 审 美 特征
一
真感情者 . 谓之有境界” 。这 样 就 使 意 境 有 了 情 景 作 为
故语堪 夷曷 。 如 不 出常 境 , 而 诸生思虑 , 终不可至 ” ; 唐
在 作 文训 练 时 ,我 们 可 以 设 计 一 个 《 说 说 我. 的故
事》 、 《 我 最爱 》 、 《 十六岁 的记忆 》 之 类的文题 , 让学生
便 于 倾诉 他们 的 喜悦 、 忧伤 、 感 想 … … 我们 也 可 以 因 势 利导 , 利用他们的好奇心理来完成 习作 . 引 导 他 们 融 入 文本 , 贴近生活, 写出真切生动、 充满感情的好文章。 总 之 .写 作 能 力是 学 生 语 文 综 合 素养 中 分 量 极 重
“ 妙境 ” 是美妙之境 . “ 神境 ” 是神奇之境 . “ 异境 ” 则 是 异
常之境 。 那么 . 意 境 则 是 意 之境 。 从构词上分析 , 意 境 与
妙境 、 灵境 等一样 , 都是偏 正结构定语加 中心词 , 因 此 意 境 当 为 意 的境 界 因此 , 意是意之境 , 是 意 的 无 限 广 延 。并 且 , 这 种 意 的 无限 广 延 是 作 品与 接 受 主 体 之 间在 对 话 交 流 中 产 生 的. 是 一种 美感 效 应
一
个 漫 长 的历 程 , 它需要教 师潜下 心来 , 慧于 引领 ; 需
★作 者 单 位 : 江 苏 赣榆 县 海 头 第 一初 级 中 学。
意境的审美特征
![意境的审美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df0d934d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5d.png)
意境的审美特征作者:李子霏来源:《初中生世界·九年级》2020年第02期“意境”,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境界”,作为一个美学概念,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意”与“境”创造意境是离不开“意”与“境”这两个基本要素的。
只有当情景交融、意象妥帖时,产生的艺术形象才可以说是丰满而生动的。
有了这样的艺术形象,才会构成意境的核心,或者母体。
唐代文人司空图对其诗友的隐逸诗非常欣赏,认为其诗友对所居地区的湖光山色感受颇深,因而能够写出“长于思与境谐”的五言诗,使人读了“神跃色扬”。
前者指的是诗人创造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形象,后者指的是读者得到了强烈的审美感受。
这说明,写诗既不能没有“思”,也不能没有“境”,而且“思”与“境”必须能和谐地融合在一起。
只有“长于”此者,方能使人“神跃色扬”。
正因为如此,历代诗论大家没有不强调“思”与“境”的重要性的。
“景”与“情”景与情,虽然是创造意境的基本要素,但又不可等量齐观。
形象必须以感性的、物化的景物为依据,但感性的、物化的景物只有融入或寄寓了作家、艺术家的审美想象和情思,才能获得生生不息的艺术感染力和美感生命力。
形象化的情感,实实在在是形成意境的基础。
中国古典美学和诗论中,向来有“诗言志”“诗缘情”之说。
这两种说法,都是对诗歌审美本质的一种理论概括,都强调情意是起主导作用的。
因为作家、艺术家在描写客观景物时,既不可能是纯客观的冷漠复制,也不会是一种下意识的活动,而必定是包含了自己对客观景物的主观感情的。
所以,诗论家或文论家们都突出了“情”的重要性。
如果作家、艺术家仅仅满足于对客观景物自然形态上的描写,为写景而写景,不管他描写得多么逼真,终究不能产生意境。
画作的传神之笔在于眼神,文学作品的传神之笔在于“文眼”。
在一句之中或一篇之中,只要有一个字或一个句子,或一段话,能够表现精神,揭示本质,就会显得特别精彩。
《人间词话》就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意境:一个审美范畴的形成及特征的开题报告
![意境:一个审美范畴的形成及特征的开题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ec4eedb9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e4.png)
意境:一个审美范畴的形成及特征的开题报告
意境是指作品所营造出的独特的情感氛围和气氛,在艺术创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意境的形成与审美体验紧密相关,是由观众自身的情感、思想和生活经验等因素所决
定的。
在成就艺术品的过程中,作品所具有的意境往往是一个重要的审美范畴。
意境最常见的特征是其独特性和感知性。
独特性指的是作品营造出的情感和气氛具有独特性和个性化特征,这种个性化特征体现在作品所代表的情感、主题和文化价
值等方面。
例如,古代传统文学作品中所营造出的品格、气度、高雅的情调,是现代
文学少有的;而现代文学中所表达的疏离、冷漠、怀疑等思想情感,则是古代文学所
不具备的。
感知性则是指作品所营造的情感和氛围具有感知性的特征,其主要表现为作品的感留性、内省性、想象性以及象征性等方面。
例如,李清照《如梦令》一词营造出的
唯美情感,让人感到温柔、柔情和苦涩,这种情感让读者产生深刻的感受和共鸣。
在形式方面,意境营造的形式多种多样。
例如,在绘画艺术中,运用色彩的对比和明暗的变幻来表现意境就是一种常见的方式。
在音乐中,获得多声部的和声、运用
不同的乐器组合等都是营造意境的形式手段。
在文学艺术中,运用诗情画意、视觉性
写作等方式来表现意境都是比较常见的形式。
总之,意境作为审美范畴之一,在艺术创作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通过独特性和感知性,以及多种多样的形式手段,艺术家们营造出了不同类型的艺术作品,使观
众在欣赏过程中体验到不同的情感和气氛。
浅议意境的审美特征
![浅议意境的审美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7c8a43b41a37f111f1855bf6.png)
、
“ 境” 的 原 意 是 时 间 上 的 终 止 之处 . 原写作“ 竞” , 后 引 申 而 为边 界 ( 空 间上 的终 止 之 处 ) 。 《 说文》 载: “ 竞, 乐 曲尽 为 竞 。 ” 段 注 : “ 曲之 所 止 也 。 引 申之 凡 事 之所 止 , 土地 之所 止 皆 日竞 。 ” 可 见 , “ 境” 是 指 空 间或 时 间上 的广 延 所 达 到 的最 终 之 处 , 作 境 界 讲。 后来 , 古 代美 学从 “ 境” 一 词 引 出许 多 五花 八 门 的 词 , 如“ 意 境” 、 “ 境妙 ” 、 “ 灵境” 、 “ 常境” 、 “ 奇境 ” 等 。“ 境” 都作“ 境界 ” 讲, 而不作 “ 景” 或“ 物” 讲 。 如 王 昌龄 的 “ 物境 、 情境、 意 境” 之“ 三 境” ① 说, 明王世贞《 艺苑卮言》 : “ 曹溪汗下后 , 信手拈来 , 无 非 妙境” ② , 等等。 “ 境” 均作 “ 境界” , 因此 意 境 当 为 意 的境 界 , 是 意 的无 限广 延 。 并且 . 这种 在 对话 交 流 巾产 生 的 , 是 一 种 美感 效应 。
■
浅 议
型
意 境 的 审 美 特 征
王 焱
( 遵 义 市第 十五 中学 , 贵州 遵 义 5 6 3 0 0 0 )
摘 要: 意 境 是 中 国 古典 美 学特 有 的 美 学 范畴 之 一 . 其内 涵 丰 富 深 厚 。 中国 古 典 美 学 中 的 意境 从 表 现 形 式上 有情 景 交 融、 虚 实相 生 、 意 在 言 外三 种 美学特 征 。 关键词 : 意境 情 景 交 融 虚 实相 生 意 在 言 外 意境是“ 意之境 ” 。 是 艺 术 作 品 中 所 蕴 含 的 浑 融 统 一 的 情 景 、艺 术 空 白 等艺 术 要 素 与接 受 者 在 对 话 交 流 中产 生 的一 种 美感效应。 意 境 的 内 涵 丰 富深 厚 。 可 以将 情 景 、 虚实 、 言意 等 相 关 内容 包 孕 其 中 。 因 此 , 意 境 的 审美 特征 表 现 在 以下 三 个 方 面: 其一 , 情 景 交融 谓 有 意境 ; 其二 , 虚 实相 生 谓 有 意 境 ; 其i ,
文学意境的审美特征
![文学意境的审美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9f9917bb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f0.png)
文学意境的审美特征文学意境是指文学作品中通过语言、形式、情感等元素所传递的一种抽象的情感、思想或精神氛围。
文学意境是文学作品的灵魂,贯穿着整部作品的始终,能够唤起读者心灵深处的共鸣。
文学意境的审美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精神实质文学意境的审美特征主要体现在其所传达出来的精神实质上。
它能够挖掘作品内在的深层意义,使读者在阅读时能够感受到作品的核心思想。
比如,《哈利波特》系列作品通过揭示人性的阴暗面,反思权力的本质,打造了一种深邃的恐惧与抗争的氛围,这种精神实质超越了单纯的情节与人物刻画,成为其经典的诀窍。
二、情感品质文学意境的审美特征还表现在它所包含的情感品质上。
例如,在许多言情小说中,作者通过描写情感纠葛与爱恨情仇,营造出一种浓郁的爱情氛围,这种情感品质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让读者感同身受,产生共情。
三、语言特色另外,文学意境的审美特征还体现在其语言特色上。
作品的语言能够通过不同的修辞手法,营造出不同的氛围及感受,比如用平铺直叙的手法让人感到客观冷静,用唯美浪漫的形式让人感到与世隔绝的思考情感。
语言的特色将会影响到读者对文学意境的感受。
四、意蕴深刻最后,文学意境的审美特征还在于其意蕴深刻。
文学意境具有隐蔽性和多义性,即使是熟练的读者往往都需要通过反复阅读才能领略到其深刻的哲思。
《红楼梦》就是这样一部充满了意蕴的作品,读者可以透过其中细腻的描写和虚幻的情节感悟到对于人生和宿命的思考。
总之,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所具有的文学意境,不仅仅是单纯的情感叙述或形式设计,更是作者所借助的语言与文化的重构,独具魅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一个时代的文化精神和审美情趣。
意境的特征
![意境的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190b4d8cdd3383c4bb4cd289.png)
意境的特征(1)情景交融——体现“自然美”意境是情思与景物的统一。
在艺术的意境中,艺术家描绘的景物、事物是情感的载体,因而是情感化的景物、事物,这就是“化景物为情思”。
同时,艺术家表现感情时,又必须渗透、融化在景物和事物之中,也就是“化情思为景物”。
意境就是“化景物为情思”和“化情思为景物”二者的有机统一。
中国美学史上,历来有两种不同的审美理想,一种是“错彩镂金,雕缋满眼”的美,另一种是“初发芙蓉,自然可爱”的美,后者更被看重。
王夫之曾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
神于诗者,妙合无垠。
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
”他还讲到:“景中生情,情中含景,故曰,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也。
”显然,意境中的情是“景中情”,意境中的景是“情中景”,在客观意象中体现出主观情感,在艺术形象中蕴含着艺术意蕴,它是凭借艺术家的技巧所创造出来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情与景契合无间、高度统一,才能形成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
“意境”追求“自然美”的审美趣味。
例如郑板桥画竹来寄托自己的思想情感和理想追求,托物寓意,借物抒情,以竹的自然特性来象征高风亮节、正直坚贞的美德;正如王夫之说的“写山则情满于山,画水则意溢于水”,杜甫的诗更能体现这种境界:“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2)虚实相生——体现“朦胧美”虚与实是艺术辩证法中最重要的一对矛盾统一体,虚实对比,虚实相生,晶我国传统艺术最用的艺术手法。
所谓实境,是指艺术家运用文字、线条、色彩、声响、动作等直接表现出来的实际存在的形象,它能为欣赏者通过感官直接认识和把握。
所谓虚境,是指艺术品借助实境的描绘间接地暗示象征而表现出来的形象。
它不能直接由感官把握到,必须通过想才能感受到。
意境的虚实结合的特征,给欣赏者提供了充分发挥想象的余地,欣赏者可以在联想中进一步补充、丰富作品酌整体意境,故给人以“朦胧美”。
这种想象的虚实相生的“朦胧美”如:南宋画家“马一角”马远的画,其画总是留出一角空白,《寒江独钓图》更是用天空的空白突出“寒”、“独”的意境;再如中国戏曲舞台表现和舞台背景同样是虚实结合的效果;建筑也是将实景与虚景完美结合,从而扩大和丰富建筑的空间和意境。
意境的审美特征
![意境的审美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0468ab50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c5.png)
意境的审美特征意境是指作品所营造出的幽深的氛围、心理感受和思想意象。
它是一种细腻的感受,是大多数艺术形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意境的创造需要艺术家的灵感和技能以及一些审美特征。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这一美学概念,并介绍与意境创造相关的元素和方法。
一、素材的选择艺术家在创作时应该精心挑选素材,使之与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和主题相符合。
任何东西都可以成为素材,包括自然和人造物品。
借助于这些元素,艺术家可以表达出潜在的情感和意象,从而营造出独特的意境。
例如,在写小说时,作者可以通过描写自然风光和城市景观来表达故事中人物的心理状态。
二、色彩的运用色彩是创造意境的另一个重要元素。
特定的颜色可以营造出不同的氛围,让观众感受到不同的情感。
例如,暖色调可以营造出温馨和温暖的氛围,而冷色调可以创造出冰冷和不安的感觉。
艺术家可以通过色彩的巧妙运用来创造出各种不同的情感体验。
三、音效的运用音效也可以用来营造意境。
例如,在电影中,配乐可以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情感,创造出场景的氛围。
音效还可以用来增强观众的体验,创造出更强烈的情感共鸣。
例如,一系列柔和的音效可以使观众感觉很舒适,从而强化影片的视觉效果。
四、语言的运用在文学作品中,语言的运用可以表达文学表现力,从而创造出想象中的意境。
语言对于创造意境非常重要,应该选择清晰、生动、优美的语言来营造出强烈的意境。
通过细致入微地描述场景和人物的心理活动,艺术家可以引导观众想象出丰富的意境,感知到故事的深入。
五、描写细节的重要性在创造意境时,描写细节也非常重要。
通过独特和生动的叙述,艺术家可以创作出丰富的意境,并在人们的心灵深处留下深刻的印象。
例如,在一幅画中,艺术家可以通过细致描绘背景、人物、结构等元素,使观众获得更多的感知,从而深入到作品的情感世界里。
六、意境创作的方法意境创作方法可以多种多样。
艺术家可以从旅行、事件、个人经历、家庭、艺术作品等方面获取灵感。
艺术家还可以选择不同的艺术创作方式,例如绘画、雕塑、音乐、文学、电影等。
艺术意境的审美特征
![艺术意境的审美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67e58309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bf.png)
艺术意境的审美特征
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文学意象实际上都是观念意象,它在文学作品中也可以分为两
种存在状态,(一)审美意象的本质特征是哲理性。
(二)审美意象的表现特征是象征性,这里的“象征”,是取狭义的象征论。
(一)审美意象的本质特征是哲理性。
以表述哲理观念作为意象的目的和最高审美理想。
用形象直接表达哲理的文学,就是意象艺术,这就使它与以再现生活为目的典型和以
抒情为目的意境区别开来,形成了人类审美理想表现形态的又一类型。
(二)审美意象的整体表现特征就是象征性,这里的“寓意”,就是挑狭义的寓意论。
对于狭义的寓意,我们在寓意里必须划出两个因素;第一就是意义,其次就是这意义的整
体表现,寓意通常由这两种因素形成,“意义的整体表现”就是一种“感性的存有”物,
例如金字塔,陵园或纪念碑等,或者就是一种形象例如《变形记》中的大甲虫,也就是说
寓意的“意义的整体表现”部分就是一种艺术形象,这种“形象”实际上已经变为某种程
度的载体了。
所以这种形象,并不轻易就它本身来看,而是就它所表明的一种较广为较广
泛的意义来看,这便变成了认定一个艺术形象是不是寓意意象的可信尺度。
卡夫卡笔下的
大甲虫就是寓意意象。
浅议意境的审美特征
![浅议意境的审美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0f971d67767f5acfa1c7cdaf.png)
浅议意境的审美特征作者:王焱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13年第12期作为中国古典美学中一种美学范畴,本文认为意境是“意之境”,是艺术作品中所蕴含的浑融统一的情景、艺术空白等艺术要素与接受者在对话交流中产生的一种美感效应。
意境的内涵丰富深厚,可以将情景,虚实,言意等相关内容包孕其中。
因此,意境的审美特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情景交融谓有意境;其二,虚实相生谓有意境;其三,有尽而意无穷谓有意境。
本文将在明确意境内涵的基础上,着重从这三个方面探讨意境的审美特征。
一、关于意境的深刻内涵意境为“意之境”,即更加突出意的地位;而境仅是一种境界的意思。
“境”的原义是时间上的终止之处,原文为“竟”,后引申而为边界(空间上的终止之处)。
《说文》:“竟,乐曲尽为竞”。
段注:“曲之所止也。
引申之凡事之所止,土地之所止皆日竟”。
可见,“境”是指空间或时间上的广延所达到的最终之处,作境界讲。
后来,古代美学从“境”一词引出许多五花八门的词,如“意境”、“境妙”、“灵境”、“常境”、“奇境”等。
“境”都作“境界”讲,而不作“景”或“物”讲。
如王昌龄的“物境”、“情境”、“意境”、“三境”说;“物境”意为自然山水的境界;“情景”意为人生经历的境界;“意境”意为内心意识的境界。
唐代高仲武《中兴问气集》:“穷极笔力,未到此境”;又:“远水浮仙棹,塞星伴使车,盖五言之佳境也”。
唐权德舆《送灵澈上人庐山回归沃州序》:“上人心冥空无而迹寄文字,故语堪夷曷,如不出常境,而诸生思虑,终不可至”;唐韩愈《桃源图》:“文工画妙各臻极,异境恍惚移于斯”,明王世贞《艺苑卮言》:……“曹溪汗下后,信手拈来,无非妙境”等等,“境”均作“境界”。
“常境”是平常之境,“妙境”是美妙之境,“神境”是神奇之境,“异境”则是异常之境。
那么,意境则是意之境。
从构词上分析,意境与妙境、灵境等一样,都是偏正结构定语加中心词,因此意境当为意的境界。
举例说明文学意境的特征。
![举例说明文学意境的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f499a2ef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99.png)
举例说明文学意境的特征。
文学意境是指文学作品所营造的特定情感或氛围,通过语言的选择、描写的方式和艺术手法来创造出来。
以下是一些文学意境的特征,并附有举例说明:1.情感共鸣:文学意境通常能够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让读者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
例如,阿尔贝·加缪的小说《局外人》中营造了一种冷漠、无意义和荒诞的意境,读者随着主人公的视角沉浸在这样的情感氛围中,体验到孤独和迷茫。
2.鲜明的色彩与视觉形象:文学意境通过精确而生动的形容词和细致的描写,创造出鲜明的色彩和视觉形象,激发读者的想象力。
例如,加布里埃尔·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小说《百年孤独》中的马奇亚多家族的黄蝶,以其美丽、超现实的形象,为作品营造出一种独特的神秘氛围。
3.音乐性与节奏感:文学意境经常通过语言的声音和节奏,创造出诗意和音乐性的效果。
例如,泰戈尔的诗歌以其流畅且韵律感强的语言,传递出悠远的宁静与自然的和谐,形成一种宏大而温柔的意境。
4.隐喻和象征的运用:文学意境常常借助隐喻和象征来创造深邃的意境。
例如,威廉·莎士比亚的戏剧《麦克白》中的“气氛如此尘土飞扬,大地如此不安”,通过这一形象的隐喻,创造了充满紧张和不安的氛围。
5.语言的抒情性和渲染力:文学意境可以通过语言的抒情性和渲染力,营造出强烈的情感体验。
例如,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的《诗歌》中的“我心喜讯激荡,美妙旋律细啜”,通过这样的语言抒发,展示了对美好事物的赞美和情感的升华。
这些特征共同构成了文学作品的意境,通过独特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作品呈现出一种独特的感受和情感氛围,使读者沉浸在其中,产生共鸣和体验。
文学意境能够营造出文学作品独特的情感魅力和艺术性,丰富了作品的意义和审美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论“意境”的审美特征摘要:意境是我国文学理论独创的一个概念,它是华夏民族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
不仅诗词、绘画讲究意境,舞蹈、音乐、戏剧、小说等等也无一不追求意境的美。
在艺术创造、欣赏和批评中, 意境也可作为衡量艺术美的一个标准。
可以说,没有意境的作品是毫无审美价值的。
意境的最终构成是由创作和欣赏两个方面结合才得以实现的。
创作是将无限表现为有限,百里之势浓缩于咫尺之间,而欣赏则是从有限窥视无限,在有限的作品内容之中,窥探到无限的精神世界,至于这个精神世界有多大,有多宽,那就是一个意境营造的问题了,同时不同的欣赏者看到的世界的大小也是不一样的。
这就是意境的神奇之处、美妙之处了。
本文从“意境”的历史现状入手,首先对意境的历史源流进行了回顾;其次,在此基础之上对意境的内涵进行了整理和归纳;再次,对意境的创造规律进行了阐述和总结;最后,通过意境创造规律的特点,总结出了意境的审美特征——气韵生动的“形象美”、意与境浑的“情性美”、韵味无穷的“含蓄美”和情溢于境的“抒情美”。
关键词: 意境 历史源流 内涵 审美特征Abstract:Mood is one of our original concept of literary theory, it is the Chinese nation embodies the aesthetic ideal.Not only poetry, painting, pay attention to mood, dance, music, drama, fiction, etc. are all also pursuing the beauty of artistic conception.In artistic creation, appreciation and criticism, mood can also be used as a standard measure of artistic beauty.Can be said that there is no conception of the work is no aesthetic value.The final composition Artistic creation and appreciation by the combination of both was able to achieve.Unlimited creative expression is a finite, Barry trend concentrated in within close proximity to appreciate the infinite from the finite spy, in the limited content of the works among a glimpse into the infinite spiritual world, as to how much the spiritual world, there arewide, it is a question of creating a mood, while those who see a different appreciation of the size of the world is not the same.This is the mood of the magic, the beauty of the.This article from the "Mood" in the status quo of history, the first origin of the conception of history were reviewed; Second, in this based on the connotation of the conception and classified; again, the creation of mood law are described and summarized;Finall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ood to create law, summed up the mood of the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 Lively style "image the United States," with the Surrounding "Love of beauty" and lasting appeal of "subtle beauty" and love overflow in the territory"lyricalbeauty."Key Words: Artistic conception ;Historical origin ;connotation ;Aesthetic features2目 录一、从审美角度看“意境”的历史研究现状 (1)二、从审美角度看“意境”的历史源流 (3)(一)孕育期——先秦至魏晋南北朝时期 (3)(二)形成期——唐朝时期 (4)(三)深入发展期——明清以后 (5)三、意境的内涵 (5)四、意境的创造规律 (6)(一)象外有象 景外有景 (6)(二)超然物外 领会那无言的意 (7)(三)虚实相生 在真实中独创 (8)五、意境的审美特征 (9)(一)气韵生动的“形象美” (9)(二)意与境浑的“情性美” (10)(三)韵味无穷的“含蓄美” (11)(四)情溢于境的“抒情美” (11)六、结束语 (12)参考文献: (13)致 谢 (13)1一、从审美角度看“意境”的历史研究现状意境是中华文化里面所独有的一种审美特质,是华夏民族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
自从意境理论在历史文化中产生开始,对意境的研究和追求始终都没有中断过,这也是中华文化在审美方面区别于西方文化审美特质的一个重要原因。
文学意境论最早在刘勰的《文心雕龙》和钟嵘的《诗品》中出现。
之后在盛唐之时开始全面形成和发展,意境理论开始成熟,可以说这与盛唐的诗歌繁荣发展是分不开的,一方面意境理论的成熟促进了唐朝诗歌的繁荣发展以及提高了诗歌的内涵,另一方,诗歌的繁荣和发展又为意境理论的发展和成熟提供了实践的土壤。
唐代诗人王昌龄首先使用“意境”一词,并提出景与意“相兼”、“相惬”的创作手法。
1在他之后,司空图又提出了“思与境偕”和“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意境构成原则。
在此之后的历代文人学者都没有停止过对意境的研究和探讨,他们从不同的角度丰富和发展着意境的内涵和美学特质。
宋代关于意境理论的论述在唐代的基础上几乎没有什么重大的突破,当然也不乏优秀的论述。
贡献最大的当属苏轼,在苏轼看来,诗境和禅境是相通的,虚境和空无,更加有助于意境的创造,正所谓“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川”。
另外释普闻的《诗论》,强调意出于境,意与境合,也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释普闻称意境为“境意”,“大凡但识境意明白,觑见古人千载之妙,其犹视诸掌”。
2把意境看作评价分析诗歌最科学的审美标准。
明末清初,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深入探讨了创作中的情景关系与主客体相互作用,提出了“景生情”、“情生景”、“情者景之情”、“景者情之景”3等情景相生、情景交融的原理,大大推进了意境理论的发展。
之后王国维在此基础上对意境做了系统的研究,一代大师从此名震天下。
王国维是意境理论的集大成者,他在《人间词活》中大力标举意境,把意境视为诗歌艺术的最高品格,初步探讨了意境的含义和特征,提出物我同一、情景交融是构成意境的基本规律,并把意境从创作方法上区分为“造境”与“写境”,从情感色彩上区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等等,为中国意境理论体系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
王国维意境理论的出现,实现了中国古典美学向现代的过度。
在《人间词话》中将意境与西方美学观念加以对照,对其赋予了新的生命力。
对于意境的内涵,他一方面继承唐人“味外之旨”而提出“言外之味”,同时他又1冯永朝.《意境审美特征浅论》[A].职大学报.2004.032邱玉明.《中国古代意境说的形成和发展》[A].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3.062注重从作家的内心精神境界来看作品的意境。
“一切景语皆情语”;“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心中之一境界。
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4从作家的主体观照方面看,王国维又进一步区别了境界的类别:“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
然二者颇难分别。
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 由此来看,诗人有可以分为“主观诗人”和“客观诗人”,相对于境界的形态,于是就有了“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的区别。
王国维的境界理论表明,意境的构成不应仅仅以情景二分,而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境的创造,也不应仅仅以主客二分,而是在主体情感的统观下,自然与理想、情感与理性、具象与抽象都达到高度的统一。
在理论上,王国维对意境的研究突破了从外在事象层面看问题的局限,而深入到艺术的内在规律,把握住意境的审美本质,同时也指明了以形象思维创造而达成这一艺术理想的实现途径,这在我国古代艺术意境理论上,实现了一个划时代的变革。
如果说王国维是近代史上意境理论的集大成者,那么宗白华无疑就是现代史上意境理论的新的开拓者了。
宗白华与王国维在研究的侧重点上有所区别,王国维采用传统的诗话形式,主要以古典诗词为考察的对象,从而对文学意境做了比较系统全面的研究。
而宗白华在继承王国维意境理论的基础上,做出了新的更大的贡献,从而毫无疑问的成为现代意境研究的掌门人。
首先,宗白华对意境的本质进行了深刻的探讨。
宗白华认为:人与世界的联系是普遍的,构成各种关系。
因关系的层次不同,分为五种境界,功利境界、伦理境界、政治境界、学术境界、宗教境界。
5功利境界主于利,伦理境界主于爱,政治境界主于权,学术境界主于真,宗教境界主于神。
而意境——“艺术境界”则是介乎学术境界和宗教境界之间的一种境界,它既求真,又充满着无穷的神秘,它主于美。
宗白华说:“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景而为虚境,创形象以为象征。
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这就是艺术境界。
”6其次,宗白华对意境的结构特点做了系统的研究。
其一他把意境的特点与中国的哲学主要是道家哲学联系起来,因此他认为意境结构的特点与道、舞、空白有关。
首先他认为意境是道的体现。
其二,宗白华把意境与舞蹈联系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