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实验报告答案
微生物学实验课后习题答案
![微生物学实验课后习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9058378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96.png)
微生物学实验课后习题答案微生物学实验课后习题答案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的一门学科,它涉及到微生物的分类、结构、功能以及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等方面。
在微生物学实验课中,学生们通常会遇到一些习题,这些习题旨在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并提升他们的实验能力。
本文将为大家提供一些微生物学实验课后习题的答案,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1. 什么是微生物?微生物是指肉眼无法看见的微小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和原生动物等。
它们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各种环境中,如土壤、水体、空气以及人体内外等。
2. 请简述细菌的结构。
细菌是一类单细胞微生物,其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质粒、核糖体和细胞质等。
细菌的细胞壁由多糖和蛋白质构成,可以提供细胞的形态和保护作用。
细菌的细胞膜则是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关键结构。
质粒是细菌细胞中的一个环状DNA分子,可以携带一些特定的基因。
核糖体是细菌细胞中的蛋白质合成工厂,负责合成蛋白质。
细菌的细胞质则是细菌内部的液体环境,包含各种细胞器和溶质。
3. 请解释细菌的生长曲线。
细菌的生长曲线描述了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过程。
生长曲线通常分为四个阶段:潜伏期、指数期、平台期和死亡期。
在潜伏期,细菌适应环境并准备分裂。
指数期是细菌最快速增殖的阶段,细菌数量呈指数增长。
平台期是指细菌数量停止增长,细菌的繁殖和死亡速率达到平衡。
死亡期是指细菌数量开始减少,死亡速率大于繁殖速率。
4. 请简述细菌的培养方法。
细菌的培养方法主要包括液体培养和固体培养。
液体培养是将细菌接种到含有营养物质的液体培养基中,通过摇床或震荡器等设备进行培养。
固体培养是将细菌接种到含有琼脂或琼脂糖的固体培养基中,使其在培养皿上形成菌落。
此外,还可以利用选择性培养基和差异培养基来筛选和鉴定不同种类的细菌。
5. 请解释细菌的染色方法。
细菌的染色方法主要包括革兰氏染色和酸忍受染色。
革兰氏染色是一种常用的细菌染色方法,通过使用革兰氏染色剂将细菌分为革兰氏阳性和革兰氏阴性两类。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报告答案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报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3597da2998fcc22bcd10dc6.png)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报告答案篇一:南医大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报告总结优化版脓汁和粪便标本中病原菌的检测20xx级xx专业(x)班学号xx姓名xx第x室第x组组员:xx指导老师:xx[摘要]脓汁和粪便标本中有不同的病原菌。
本实验主要探究检测其病原菌的类型并通过一系列的观察与鉴定从而确定其病原菌的名称和性质。
在实践中学习培养基的制备、消毒和灭菌,细菌的分离与培养,细菌群体和个体形态特征的观察,细菌生化反应鉴定等技巧。
从而掌握微生物实验的各种操作方法,培养对微生物实验的兴趣。
[引言]常见的化脓性病原菌有葡萄球菌、链球菌、淋球菌、脑膜炎球菌、肺炎链球菌、结核杆菌、假单胞菌、流感杆菌等。
浓汁标本在做细菌分离培养的同时,均须直接涂片检查,观察是否有典型形态的菌体,芽孢有无,为临床提供最初的诊治依据。
粪便标本中常见的病原菌有志贺氏菌属、致病性大肠杆菌属、弧菌属、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艰难梭菌等。
粪便标本中常含有很多杂菌,应根据检验目的菌的不同而选择培养基(如ss、伊红美蓝平板、碱性蛋白胨水),尽可能抑制杂菌,以利于病原菌的检出。
本实验通过常规的病原菌检测方法从脓汁标本中分离出黄白两种细菌,均为革兰氏阳性球菌,其中黄色是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是白色葡萄球菌;从粪便标本中分离到紫黑色和粉红色的细菌,均为革兰氏阴性杆菌,其中紫黑色的是大肠埃希菌,粉红色的是痢疾志贺菌。
1实验材料1.1器材打火机油性笔酒精灯接种环接种针污物盘普通冰柜隔水式电热恒温培养箱奥林巴斯cx21型生物显微镜电炉试管(带棉塞)称量纸药勺牛皮纸硫酸纸橡皮筋尺子锥形瓶高压蒸汽灭菌器镊子bo片吸水纸拭镜纸1.2试剂药品普通营养琼脂培养基蒸馏水脓汁标本粪便标本石蜡油生理盐水结晶紫卢戈碘液95%乙醇稀释复红葡萄糖微量发酵管(2支)乳糖微量发酵管(2支)青霉素抗菌素纸片链霉素抗菌素纸片庆大霉素抗菌素纸片血浆福氏志贺菌诊断血清2实验方法与步骤实验的总流程细菌的分离培养细菌纯培养细菌的形态学检查细菌的生化试验细菌的血清学试验、结果分析2.1培养基制备干粉培养基→蒸馏水→加热溶化→分装→集中放在试管筐里→罩上硫酸纸、牛皮纸→用橡皮筋扎好→放入讲台边的灭菌桶或灭菌筐内→送到高压蒸汽灭菌室(洗刷室)→灭菌→1)平板培养基:倾注平板10ml→琼脂完全凝固后,平板倒放→4℃冰箱保存备用。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482fae87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89.png)
医学微⽣物学实验报告微⽣物实验报告盐⽔或⾎清内,混合均匀。
四、结果与讨论(⼀)实验结果1.洗⼿前后对⽐:图1.1甲⼄洗⼿前后图1.2 丙丁洗⼿前后空⽓的细菌学检查结果(实验室内,暴露在⼿机下):图1.3 空⽓的细菌学检查结果CFU/m3 = 50000N÷AT=50000×13×(3.14×3.5cm2)×40/m3=1118/m3图2.1甲,⼄→脓汁标本→营养琼脂平板图3.1四种菌落在斜⾯培养基上⽣长情况右左向右依次为⾦黄,⽩⾊,紫⿊,粉红菌苔4.细菌的形态学检查:图4.1脓汁菌苔(左边为⾦黄⾊菌苔,右图为⽩⾊菌苔)图4.2粪便菌苔(左图为紫⿊⾊菌苔,右图为粉红菌苔)镜下观察:⽤普通平板,从浓汁标本中分离得到黄⾊、⽩⾊两种菌落,这两株细菌,显微镜油镜下均为G+球菌,排列不规则,呈葡萄串状,是典型的葡萄球菌。
结合菌落⾊素,这两株葡萄球菌可能是⾦黄⾊葡萄球菌和⽩⾊葡萄球菌。
⽤伊红美蓝平板,从粪便标本分离、获得紫⿊⾊和粉红⾊半透明两种菌落。
紫⿊⾊菌落可能是能分解乳糖的⾮致病菌⼤肠埃希菌。
粉红⾊菌落是不能分解乳糖的致病菌。
显微镜下,均为G-杆菌,散在排列,从形态上不能鉴别是什么细菌。
5、液体培养基接种图5.1液体培养基接种结果从左⾄右分别为:(①黄⾊细菌②⽩⾊细菌③紫⿊⾊细菌④粉红⾊细菌)6.细菌的⽣化试验等:(1)半固体穿刺接种法图6.1半固体穿刺图6.2糖发酵实验结果图.从左⾄右分别为:(①紫⿊→葡萄糖②紫⿊→乳糖③粉红→葡萄糖④粉红→乳糖)编号菌苔糖发酵管反应现象结果描述符号甲紫⿊①糖发酵管变黄⾊有⽓泡分解X糖产酸⼜产⽓⊕⼄紫⿊②糖发酵管变黄⾊有⽓泡分解X糖产酸⼜产⽓⊕丙粉红③糖发酵管变黄⾊⽆⽓泡分解X糖产酸不产⽓+ 丁粉红④糖发酵管仍紫⾊⽆⽓泡分解X糖不产酸不产⽓- +:产酸或阳性⊕:产酸产⽓ -:阴性紫⿊细菌微型发酵关内液体变黄,产⽣⽓泡,⽓泡的⾼度分别为10mm和17mm,说明紫⿊⾊菌苔既分解葡萄糖也分解乳糖,产酸产⽓;粉红细菌只分解葡萄糖,不产⽓,不分解乳糖。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第八周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第八周](https://img.taocdn.com/s3/m/02fc4376de80d4d8d05a4f24.png)
年级:2009 专业:医学检验班级:一班姓名:赵富海学号:2009221792实验八、细菌的药物敏感试验【K-B法】菌种(均为幼龄菌):金黄色葡萄球菌1.5×108/ml、大肠埃希菌1.5×108/ml药物纸片:青霉素、庆大霉素、新诺明、环丙沙星方法:1.涂菌(棋盘划线法),室温放10min;2.贴药敏纸片,注意间距(大于24mm)和边距(大于15mm);3.置35℃ 24h判读结果。
结果如图所示:金黄色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评价结果实验结论: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耐药,对庆大霉素、新诺明、环丙沙星敏感。
【试管稀释法】菌种:金黄色葡萄球菌1.5×108/ml、大肠b1.5×108/ml抗生素:庆大霉素32u/ml方法:1.对倍稀释抗生素2.加菌液0.1ml/管,摇均35℃ 16—18h3.判读MIC试验操作如下图所示:注意 :设立对照管(肉汤对照管,待测菌生长对照管和质控菌生长对照管) 结果判断: 不出现肉眼可见生长的最低药物浓度为该药对该细菌的MIC. 如图:实验结论:MIC=原药物浓度(32u/ml) ×稀释倍数(1:24)=2u/ml【联合药敏试验】(示教)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b结果判断:金黄色葡萄球菌联合药敏试验结果判读:①青+链=青单+链单→相加作用②青+红=青单+红单→相加作用③青+万=青单+万单→相加作用④青+林>青单+林单→协同作用大肠b联合药敏试验结果判读:①青+红=青单+红单→相加作用②青+链=青单+链单→相加作用③青+林=青单或林单→无关作用④青+南>青单+南单→协同作用【实验讨论】1.K-B法原理将含有定量抗菌药物的纸片贴在已接种测试菌的琼脂平板上。
纸片中所含有的药物吸取琼脂中的水分溶解后便不断地向纸片周围区域扩散形成递减的梯度浓度。
在纸片周围抑菌浓度范围内测试菌的生长被抑制,从而形成透明的抑菌圈。
抑菌圈的大小反映测试菌对测定药物的敏感程度。
微生物实验报告答案
![微生物实验报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dd2ddd7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39.png)
微生物实验报告答案微生物实验报告答案【篇一:微生物的革兰氏染色实验报告】=txt>二、实验目的:1、学习并初步掌握革兰氏染色法;2、了解革兰氏染色的原理;3、巩固显微镜的使用。
三、实验原理:革兰氏染色是1884年丹麦病理学家christain gram氏创立的,是细菌学中最重要的鉴别染色法。
染色步骤分为四个部分:1、初染:加入碱性染料结晶紫固定细菌图片;2、媒染:加入碘液,碘与结晶紫形成一种不溶于水的复合物;3、脱色:利用有机溶剂乙醇或丙酮进行脱色;g-和g+细胞壁的比较:1、阳性(g+)菌细胞壁特点:细胞壁厚,只有一层,主要由肽聚糖构成,肽聚糖含量高,结构紧密,脂类含量低。
当乙醇脱色时,细胞壁肽聚糖层孔径变小,通透性降低,结晶紫和碘的复合物被保留在细胞壁内,复染后仍显紫色(如芽孢杆菌)。
2、阴性(g-)菌细胞壁特点:细胞壁薄,由两层构成,内壁层和外壁层,细胞壁中脂类中脂类物质含量较高,肽聚糖含量较低,网状结构交联程度低,乙醇脱色时溶解了脂类物质,通透性增强,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易被乙醇抽提出来,因此,革兰氏阴性菌细胞被脱色,当复染时,脱掉紫色的细胞的细胞壁又着上红色(例如大肠杆菌)。
四、实验器材:1、菌种: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2、溶液和试剂:革兰氏染液、草酸铵结晶紫染液、碘液、95%乙醇、番红复染液、水。
3、仪器及其他用品:酒精灯、载玻片、显微镜、接种环、试管架、滤纸、滴管。
五、实验步骤:1、取一个载玻片,将其洗净并沿一个方向擦拭干净,直至液体不再其上收缩为止;将接种环整平,用灼烧过的接种环在混匀的菌种中取菌,按常规方法图片,应涂大,不宜过厚。
2、打开酒精灯,用火焰固定,不宜烤得太狠,否则菌种呈假阳性。
3、轻旋结晶紫染液滴管,将其旋出,滴加1滴草酸铵结晶紫染液覆盖涂菌部位(轻晃使其完全覆盖),染色40s。
4、染色完成后倾去染液,水洗至流出水为无色。
5、将玻片上残留水用滤纸吸去,待其干燥。
微生物实验报告思考题参考答案
![微生物实验报告思考题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42442636bd97f192279e9a0.png)
实验一、微生物的简单染色思考题1油镜与普通物镜在使用方法上有何不同?应特别注意些什么?答:油镜在使用时必须在载玻片与物镜之间滴加镜头油。
油镜使用过程中要注意两点:(1)、使用后镜头的清洁:镜面只能用擦镜纸擦,不能用手指或粗布,以保证光洁度,用完油镜必须进行“三擦”(观察完毕,上悬镜筒,先用擦镜纸擦去镜头上的油,然后再用擦镜纸沾取少量二甲苯(或者乙醇乙醚溶液)擦去残留的油,最后用擦镜纸擦去残留的二甲苯,后将镜体全部复原)。
(2)、.观察标本时,必须依次用低、中、高倍镜,最后用油镜。
当目视接目镜时,特别在使用油镜时,切不可使用粗调节器,以免压碎玻片或损伤镜面。
2、使用油镜时,为什么必须用镜头油?答:在使用普通显微镜时,当光线由反光镜通过玻片与镜头之间的空气时,由于空气与玻片的密度不同,使光线受到曲折,发生散射,降低了视野的照明度。
若中间的介质是一层油(其折射率与玻片的相近),则几乎不发生折射,增加了视野的进光量,从而使物象更加清晰。
3、镜检标本时,为什么先用低倍镜观察,而不是直接用高倍镜或油镜观察?答:低倍镜视野比较大,能看到的范围大,容易找到观察的目标,然后在用放大倍数高的高倍镜或油镜有目的的观察。
实验二、革兰氏染色(1)为什么必须用培养24 h以内的菌体进行革兰氏染色?答:24h以内的菌体处于活跃生长期,菌体细胞壁具有典型特征,而处于老龄的革兰氏阳性细菌壁结构开始发生变化,染色时会被染成红色而造成假阴性(2)要得到正确的革兰氏染色结果,必须注意哪些操作?哪一步是关键步骤?为什么?答:应注意如下几点:其一,选用活跃生长期菌种染色,老龄的革兰氏阳性细菌会被染成红色而造成假阴性;其二,涂片不宜过厚,以免脱色不完全造成假阳性;其三,脱色是革兰氏染色是否成功的关键,脱色不够造成假阳性,脱色过度造成假阴性(3)当你对未知菌进行革兰氏染色时,怎样保证操作正确,结果可靠?答:当要确证未知菌的革兰氏反应时,可用已知菌进行混合涂片,使二者染色条件保持一致,如果已知菌的结果与预期相符,则证明操作操作正确,结果可靠。
微生物学实验原理及思考题答案
![微生物学实验原理及思考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17736fc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c1.png)
微生物学实验原理及思考题答案第一篇:微生物学实验原理及思考题答案油镜便于观察的原理是什么?用油镜观察时在油镜与载玻片之间加入了和玻璃折射率相近的香柏油,使进入透镜的光线增多,视野亮度增强,使物象明亮清晰。
1.细调节器每旋转一周使镜筒上升或下降0.1mm.一。
培养基的配制原理:微生物的生长发育都有一定的营养需要,培养基即人工培养物,为其生长发育提供所需营养的基质。
培养基配制好以后必须经过灭菌方能用于分离培养微生物实验。
一次培养基的配制和灭菌是微生物实验室中最基本的操作,通过本次实验学习微生物实验室中常用培养基的配制方法和灭菌方法。
1.称药品的钥匙不要混用称完药品应及时盖紧瓶盖,因为某些成分如蛋白胨极易吸水潮解调PH时要小心操作,避免回调。
配制培养基应注意哪些问题?要选定合适的培养基;培养基成分要称量准确;PH要适宜;灭菌要严格。
培养基配制完成后为什么要立即灭菌?已灭菌的培养基如何进行无菌检查?防止细菌污染培养基一旦细菌污染了培养基,由于培养基有丰富的营养物质,细菌会段时间内大量产生这样子就会跟培养物争夺营养物质,另一方面,细菌生长过程中会产生有毒物质致使培养物死亡。
放在37℃的恒温箱中一两天后,培养基上没有生长任何微生物的就可以使用(若有微生物则是以菌落出现的肉眼可以看见)二。
细菌的单染色技术原理:单染色法师利用单一染料对细菌进行染色的一种方法。
在中性,碱性或弱酸性溶液中,细菌细胞通常带负电荷,所以常用碱性染料进行染色。
碱性染料并不是碱,和其他染料一样是一种盐,电离时染料离子带正电,易于带负电荷的细菌结合而使细菌着色。
制备染色标本时的注意事项?选择合适菌龄的细菌;固定时避免火焰直接烘烤破坏细菌形态;染色时间要适宜;水洗时水不能直接冲在涂片处。
制片为什么要完全干燥后才能用油镜观察?油和水之间会分层,油就不能与标本接触还有光会发生折射等等原因,这样不利于油镜观察三。
细菌的革兰氏染色法原理:细菌先经碱性染料结晶紫染色,而经碘液媒染后用酒精脱色,在一定条件下有的细菌紫色不被脱去,为G+,有的可被脱去,为G-.1.革兰氏染色成败的关键是乙醇脱色。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答案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8e64c02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dbfcb77.png)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答案微生物学实验报告答案引言: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的结构、功能、分类、生长、繁殖以及微生物与其他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学科。
在这个实验报告中,我们将讨论一些关于微生物学实验的答案,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实验技术。
实验一:细菌培养与观察在这个实验中,我们通过培养细菌并观察其形态和结构来研究细菌的特征。
1. 细菌培养基的选择:细菌培养基通常包括富含营养物质的琼脂和适当的缓冲液。
常用的培养基有LB (Luria-Bertani)培养基、MacConkey琼脂培养基等。
选择合适的培养基对于细菌的生长和观察非常重要。
2. 细菌培养条件:细菌培养需要一定的温度、湿度和氧气条件。
通常,细菌培养在37摄氏度下进行,因为这是大多数人体病原菌的适宜生长温度。
此外,培养皿需要保持湿润,以确保细菌的生长。
对于厌氧菌的培养,需要使用厌氧培养箱。
3. 细菌形态和结构观察:在观察细菌形态和结构时,可以使用显微镜。
细菌的形态包括球菌、杆菌和螺旋菌等。
此外,细菌还具有不同的结构特征,如菌落形态、荚膜和鞭毛等。
通过观察这些特征,我们可以初步鉴定细菌的种类。
实验二:细菌的致病性测试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将研究细菌的致病性,了解细菌在人体内引起疾病的机制。
1. 动物模型的选择:为了研究细菌的致病性,我们通常使用动物模型。
常见的动物模型包括小鼠、大鼠和兔子等。
选择合适的动物模型对于研究细菌的致病性非常重要。
2. 细菌接种和观察:在动物模型中,我们将细菌接种到动物体内,观察细菌是否引起疾病。
观察的指标可以包括动物的行为改变、体温升高和组织病理学变化等。
通过这些观察,我们可以评估细菌的致病性。
3. 细菌致病性机制的研究:细菌引起疾病的机制非常复杂,包括产生毒素、侵袭宿主组织和抑制免疫系统等。
通过研究细菌的致病性机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细菌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实验三:抗生素敏感性测试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将研究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以评估抗生素的疗效。
兽医基础实验报告答案
![兽医基础实验报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3ae6f34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f7.png)
实验名称:兽医微生物学基础实验实验日期:2023年10月15日实验目的:1. 掌握兽医微生物学的基本技术和细菌检验的基本程序。
2. 熟悉各种生理生化试验的原理及试验方法。
3. 认识并掌握微生物实验常用仪器的使用及培养基制备的原则和方法。
实验材料:1. 营养肉汤、血琼脂平板、麦康凯平板、普通琼脂、三糖铁层琼脂等培养基。
2. 细菌样本、病毒样本、真菌样本。
3. 光学显微镜、接种环、培养皿、酒精灯、试管等实验器材。
实验步骤及结果:一、细菌分离培养1. 将细菌样本接种于营养肉汤中,37℃恒温培养24小时。
2. 将培养后的营养肉汤涂布于血琼脂平板上,37℃恒温培养24小时。
3. 观察菌落特征,挑取典型菌落进行纯化培养。
结果:观察到血琼脂平板上有红色、透明、边缘整齐的菌落,为典型细菌菌落。
二、细菌鉴定1. 观察菌落形态,记录菌落大小、形状、颜色、边缘等特征。
2. 进行革兰氏染色,观察细菌革兰氏染色结果。
3. 进行生化实验,包括糖发酵实验、氧化酶实验、过氧化氢酶实验等。
结果:1. 菌落大小约为1-2mm,圆形,光滑,边缘整齐,为革兰氏阳性菌。
2. 革兰氏染色结果为革兰氏阳性。
3. 糖发酵实验结果为葡萄糖、乳糖发酵阳性,氧化酶实验、过氧化氢酶实验均为阴性。
三、病毒分离培养1. 将病毒样本接种于鸡胚中,37℃恒温培养48小时。
2. 观察鸡胚死亡情况,取死亡鸡胚胚液进行病毒分离。
结果:观察到鸡胚死亡,取胚液进行病毒分离。
四、病毒鉴定1. 进行血凝试验,观察红细胞凝集情况。
2. 进行血凝抑制试验,观察红细胞凝集抑制情况。
结果:血凝试验结果为阳性,血凝抑制试验结果为阳性。
五、真菌鉴定1. 将真菌样本接种于普通琼脂平板上,25℃恒温培养5天。
2. 观察菌落特征,记录菌落大小、形状、颜色、边缘等特征。
结果:菌落大小约为5-10mm,圆形,绒毛状,白色,边缘整齐,为真菌菌落。
实验总结:本次实验通过对细菌、病毒、真菌的分离培养、鉴定,掌握了兽医微生物学的基本技术和细菌检验的基本程序。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报告答案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报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841bff8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27.png)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报告答案
实验报告答案
实验名称:医学微生物学实验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研究不同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和耐药性,
并探究细菌的鉴定、培养和染色等技术。
实验原理:细菌的敏感性和耐药性是指细菌对抗生素药物的反
应能力,不同种类的细菌对于药物的敏感性和耐药性亦不尽相同。
细菌的鉴定、培养和染色是医学微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技术,该过
程需要准确、细致、标准化的操作,才能获得准确的实验结果。
实验所需材料:试管、沙门氏菌、肺炎克雷伯菌,甲醇,青霉
素药片、四环素药片、头孢唑林药片、消毒液、培养基、显微镜等。
实验步骤:
1. 预备工作:收集所需材料并进行消毒处理。
2. 细菌的鉴定和培养:将采集的参本标本分别接种进入标准233培养基,并进行革兰染色,根据染色结果判断细菌类型。
3. 药敏试验:采用药敏试验板法,将已培养好的细菌接种于药敏试验板并加入头孢唑林药片、四环素药片、青霉素药片,对细菌的耐药性进行观察测定。
4. 显微镜检查:采用显微镜对已染色的细菌进行观察检查。
实验结果:通过药敏试验结果,我们可以获得不同菌株对不同药物的敏感性和耐药性,以及不同药物对细菌的减灭效果。
实验结论:本实验通过不同技术手段的使用,研究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和耐药性,并探究细菌的鉴定、培养和染色等技术的实验过程。
实验结果可以为临床研究提供参考和指导,同时也为预防药物抗性提供了一些方向。
食品·微生物学实验思考题答案
![食品·微生物学实验思考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f601905650e52ea55189839.png)
食品微生物学技术思考题答案1.如何区别高倍镜和油镜?答:(1)油镜更接近标本片(2)油镜与标本间的介质是香柏油(3)油镜刻有“oil”或“Hi”字样,也刻有一圈红线或黑线为标记。
2.为什么在使用高倍镜及油镜是应特别注意避免粗调节器的错误操作?答:使用高倍镜及油镜时镜头距离标片很近,而粗调节器的调节幅度较大,粗调节器的错误操作会使镜头大幅度向标本移动,很容易损坏标本和镜头。
一般先用低倍镜找到物象后换到高倍镜,就只需要用细调节器了。
3.用油镜观察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在载破片和镜头之间加滴什么油?起什么作用?答:(1)应该先用擦镜纸将镜头擦干净,以防止上次实验的污染,操作时,先低倍再高倍,用完要擦掉油。
(2)在转换油镜时,从侧面水平注视镜头注视镜头与玻片的距离。
使镜头浸入油中而不以压破载玻片为宜。
(3)从目镜内观察,把孔径光阑开到最大,使其明亮。
然后用微调将镜台下降,直至视野内物象清晰。
如油镜已离开油面仍未见物象,需重复操作。
加的是香柏油。
作用是增加折光率,增加显微镜的分辨率。
4.在调节焦距时,往往出现一些疑似观察标本的物象点,物象点可能是目镜或物镜上的杂质,也可能是标本片上的观察对象,如何通过操作判断这些物象点是否在标片上?答:移动标本片,看物象点是否移动,如果不移动,则不在标本片上。
5.如果涂片未经热固定或固定温度过高、时间过长,会出现什么现象?答:固定时间是杀死菌体,使菌体蛋白质凝固黏附于载玻片上,增加菌体对染色剂的结合力,易于着色。
但是如果没固定,不容易着色,且容易被清水冲走。
温度过高会使细胞收缩变形,时间过长会导致菌体变形或形态破坏,难以着色,从而导致难以着色。
6.为什么要培养18-24h的细菌菌体进行革兰氏染色?答:此时菌体进入比较活泼的繁殖生长期,细胞壁比较好着色。
若菌龄太老,由于菌体死亡或自溶常使革兰氏阳性菌转呈阴性反应,关键在于细胞壁的通透性的改变。
如果菌龄过老,不便于显微镜下观察时阴性还是阳性菌。
微生物实验报告答案
![微生物实验报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1f3e1d7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a5.png)
微生物实验报告答案微生物实验报告答案引言:微生物是一类微小的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它们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土壤、水体、空气等环境中,并且对生态系统的平衡和人类的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对微生物的观察和实验,了解微生物的特性和功能,并探索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实验一:微生物的观察在实验室中,我们使用显微镜观察了不同类型的微生物。
首先,我们收集了来自自然界的土壤样本,然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到了大量的细菌。
细菌呈现出不同的形态,有的是圆形,有的是棒状,还有的是螺旋状。
这些细菌在显微镜下呈现出丰富多样的形态,展示了微生物的多样性。
接下来,我们观察了一些真菌。
真菌是一类多细胞的微生物,其主要特点是具有菌丝体和孢子。
我们在实验中观察到了一些菌丝体生长在培养皿上,并且形成了分支状的网络。
这些菌丝体之间相互交织,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结构。
此外,我们还观察到了一些孢子,它们是真菌生命周期中的一种重要繁殖结构。
这些孢子在显微镜下呈现出不同的形状和颜色,展示了真菌的多样性。
实验二:微生物的功能微生物不仅存在于自然界中,还在人类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实验中,我们研究了微生物在食品加工和环境净化中的应用。
首先,我们研究了酵母菌在食品发酵中的作用。
酵母菌是一种单细胞真菌,它能够利用糖分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和乙醇。
我们在实验中观察到了酵母菌在面团中的发酵过程,面团逐渐膨胀并变得松软。
这是因为酵母菌通过发酵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使面团膨胀。
酵母菌在食品加工中被广泛应用于面包、啤酒等的制作过程中。
其次,我们研究了细菌在环境净化中的作用。
细菌能够降解有机废物,将其转化为无机物质,起到净化环境的作用。
在实验中,我们将含有有机废物的培养基与细菌接种,观察到有机物逐渐被降解。
这些细菌通过分解有机废物,释放出二氧化碳和水等无害物质,起到了环境净化的作用。
细菌在污水处理、土壤修复等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微生物的特性和功能。
微生物实验报告范文思考题答案
![微生物实验报告范文思考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bdbc6e3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6d.png)
微生物实验报告范文思考题答案
思考题
1、脱色环节,脱色不足会把革兰氏阳性菌染成阴性菌,脱色过度会
把阴性菌染成阳性菌;复染环节,染液不能干涸。
最关键的环节是乙醇脱
色环节。
2、菌龄太老会造成着色不均染色效果不好~阴性阳性不明显分不太清楚,不便于显微镜下观察是阳性菌还是阴性菌~
3、不可以。
因为革兰氏碘液的作用是增加结晶紫染料和细胞之间的
亲和性或附
着力,即以某种方式帮助染料固定在细胞上,使不易脱落。
改变顺序
可能会对效果有影响,所以最好按步骤做;脱色后复染前,理论上革兰氏
阳性菌呈紫色,阴性菌无色。
4、可以,因为脱色后G+是紫色的而G-是无色的,这时,已经可以区
分了,但是如果不经复染的话,镜检时看不清G-的细胞形态,而且如果
没有和G+一起混染的话,基本看不清什么,但是如果只做区分的话,可
以不经过复染。
5、注意菌龄,12-18小时的培养物;注意乙醇的脱色时间,20-30秒,时间过长或过短都会和结果不符。
6、因为用油镜观察时,镜头离玻片会很近.如果未完全干燥,载玻片上
的液体会污染油镜镜头.镜头非常精密,被污染后不利于下次观察。
另外,一般作细菌装片不用盖盖玻片,所以待干燥后才能观察.如果盖
上盖玻片后就不用考虑需要干燥的问题.
7、未经热固定,在剩下的步骤中,菌体会被液体冲走,镜检时出现在视野中的细菌极少,甚至没有;加热温度过高或时间过长会导致菌体变形或形态破坏。
微生物实验报告解析
![微生物实验报告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7d09d5e3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b4.png)
微生物学大实验班级:姓名:学号:1.培养基的配置及消毒灭菌1.1通用培养基的配制(液体、固体、半固体三种)1.1.1实验目的(1)了解配制微生物培养基的原理和培养基的种类。
(2)掌握配制微生物通用培养基的一般方法和操作步骤。
1.1.2实验原理培养异养细菌最常用的培养基是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它是一种天然培养基。
牛肉膏是牛肉浸液的浓缩物,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它不仅能为微生物提供碳源、氮源,还含有多种维生素。
蛋白胨是酪蛋白、大豆蛋白或鱼粉等经蛋白酶水解后的中间产物,含有䏡、胨和氨基酸等丰富的含氮素营养物,因此完全能满足大多数异养细菌对营养的需要。
1.1.3材料和器皿(1)试剂:牛肉膏、蛋白胨,NaCl,1mol/LNaOH,1mol/L HCl。
(2)器皿:台秤,玻璃烧杯,搪瓷烧杯,三角瓶,量筒,漏斗,试管,玻璃棒等。
(3)其他:pH试纸,牛角匙,牛皮纸,棉花,纱绳,灭菌锅等。
1.1.4方法和步骤1.配制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1)配方及配量:牛肉膏1.5g,蛋白胨5g,NaCl2.5g,琼脂(固体6g 半固体0.4g 液体不加)蒸馏水500ml(2)称取药品:按照营养基配方与配量分别称取各药品,取少于总量的水于烧杯中,将培养基成分(琼脂除外)逐一加入水中待溶。
(3)加热溶解:将烧杯放在石棉网上,用文火加热,并不断用玻璃棒搅拌,使各药品快速溶解,然后补水至500ml。
(4)调节pH:用1mol/l NaOH 调pH至7.2—7.4.避免调过碱,应缓慢加入,边加入边搅拌,并用pH试纸测酸碱度值。
(5)分装:将配制好的培养基分装到相应的玻璃器皿中,并在固体和半固体培养基中加入琼脂,贴好标签,待灭菌。
1.2加压蒸汽灭菌法1.2.1实验目的懂得加压蒸汽灭菌原理及其安全使用的注意事项。
1.2.2实验原理以加热密封锅体内的水和水蒸气的压力来提高锅体内蒸汽温度而达到对物品灭菌的目的。
1.2.3方法和步骤(1)加水:取出装料桶,往锅内加水至与搁架圈同样高度为止。
微生物实验报告 (1)
![微生物实验报告 (1)](https://img.taocdn.com/s3/m/2e0c8bec561252d381eb6e6e.png)
微生物实验微生物实验细菌形态观察细菌分布消毒灭菌细菌形态观察一、实验目的1.掌握光学显微镜(油镜)的使用及日常维护2.掌握细菌的三种形态3.掌握临床常见细菌的形态及染色4.掌握细菌的特殊结构5.了解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螺旋体及真菌的结构特点二、实验原理1. 普通光学显微镜(油镜)的使用1. 在标本欲检部位滴一滴香柏油,然后转换油镜头2. 从侧面观察并慢慢转动粗调节器,使油镜头浸没在油滴内,当油镜头几乎接触玻片时停止转动,以免碰撞玻片,用双眼观察目镜,同时调节细调节器,直至细菌清晰3. 根据需要调节显微镜亮度2. 普通光学显微镜的维护1.移动显微镜时,用右手持镜壁,左手托镜座,平端于胸前2.油镜用毕后,要立即用擦镜纸擦去香柏油;再用滴有二甲苯的擦镜纸擦油镜头;最后,用干净擦镜纸将镜头上的二甲苯擦去,以免损伤油镜头3.镜头擦净后,降低接物镜并将其转成八字形,罩好镜罩放入柜内4.做好使用记录3.微生物知识1.细菌按形态分类:球菌:球形(包括双球菌、四联球菌、八叠球菌、葡萄球菌、链球菌等)杆菌:杆状(包括单杆菌、双杆菌、链杆菌、分枝杆菌、双歧杆菌等)螺旋菌:螺旋状(包括螺旋菌、弧菌等)2.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核蛋白体3.细菌的特殊结构荚膜:如肺炎双球菌鞭毛:又分单毛菌、双毛菌、丛毛菌、周毛菌。
如:变形杆菌为周毛菌菌毛芽胞:如破伤风梭菌、炭疽芽胞杆菌、肉毒梭菌4.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包括原核类、真核类和非细胞类。
原核类:细菌、放线菌、蓝藻、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氏体真核类:真菌、原生动物、显微藻类非细胞类:病毒、亚病毒5.真菌单细胞:圆形、芽生孢子。
如:酵母菌多细胞:菌丝及孢子、孢子出芽。
如:霉菌6.白假私酵母菌(白念)生物学性状:G+单细胞真菌、芽生孢子、类酵母型菌落厚膜孢子、假菌丝有助于鉴定致病性:皮肤粘膜——鹅口疮、内脏感染、CNS感染微生物学检查:直接涂片、染色后镜检——菌体、芽生孢子、假菌丝7.新型隐球菌生物学性状:圆形酵母型菌、外周有厚荚膜(比菌体大1-3倍)致病性:吸入后侵犯皮肤、粘膜等——慢性炎症和脓肿;侵袭CNS——亚急性或慢性脑膜炎微生物学检查:脑脊液离心后取沉淀、痰和脓标本直接检查;墨汁负染见出芽菌体外围有宽厚荚膜为阳性三、实验材料记号笔:1支;大镊子:1支;火柴:1盒;蜡笔:1支;试管架:1个;酒精灯:1个;接种环:1支;Olympus显微镜:1台;显微镜使用记录本:1个四、实验内容1. 观察细菌三种形态1)球菌链球菌、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子弹形)、脑膜炎双球菌(蚕豆形)、四联菌2)杆菌破伤风杆菌、白喉杆菌(异染颗粒)、绿脓杆菌、伤寒杆菌、变形杆菌3)螺形菌弧菌——霍乱弧菌;螺菌;螺杆菌——幽门螺杆菌;弯曲菌2. 观察细菌的特殊结构芽胞、鞭毛、荚膜、异染颗粒、钩端螺旋体、幽门螺杆菌3. 绘图葡萄球菌(staphyloccocus);肺炎双球菌(pneumo coccus);脑膜炎球菌(meningococcus);破伤风杆菌(Clostridium Tantenus);霍乱弧菌(vibrio cholera);芽胞(spore);鞭毛(flagellum);荚膜(capsule);钩端螺旋体(leptospira)五、实验结果绘8幅细菌镜下图,已交。
微生物的检测实验报告
![微生物的检测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a2047e4e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6c28b45.png)
微生物的检测实验报告微生物的检测实验报告一、引言微生物是一类微小的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它们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各个角落,对人类生活和环境具有重要影响。
本实验旨在通过对不同样本中微生物的检测,了解微生物的分布情况以及它们对我们的健康和环境的影响。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 不同样本(如自来水、空气、土壤、食品等)- 培养基(如琼脂、营养琼脂等)- 培养皿- 培养箱- 显微镜2. 实验方法:1) 样本采集:从不同来源采集样本,如自来水龙头、室内空气、户外土壤等。
2) 样本处理:将样本加入适量的生理盐水中,进行均匀悬浮。
3) 培养基接种:将悬浮液均匀涂抹在培养基上,并在培养皿上标记样本来源。
4) 培养皿培养:将培养皿放入培养箱中,设置适当的温度和湿度,培养一定时间。
5) 观察和记录:观察培养皿中微生物的生长情况,记录不同样本中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类。
6) 显微镜观察:选取培养良好的菌落,进行显微镜观察,进一步确认微生物的形态和结构。
三、实验结果与讨论通过实验我们得到了以下结果:1. 自来水样本中微生物的检测结果显示,其中主要存在细菌类微生物,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
这些微生物可能来源于自来水处理过程中的不洁操作或管网污染。
这提示我们在饮用自来水时应注意消毒和过滤,以防止微生物对我们的健康造成威胁。
2. 空气样本中微生物的检测结果显示,其中存在真菌类微生物较多。
这些真菌可能来自于室内的潮湿环境、室外的自然环境等。
有些真菌可能对人体呼吸道有刺激作用,特别是对过敏体质的人。
因此,保持室内干燥、通风,定期清洁和消毒是预防室内真菌感染的重要措施。
3. 土壤样本中微生物的检测结果显示,其中存在丰富的细菌和真菌类微生物。
这些微生物对土壤的肥力和生态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对土壤微生物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土壤的质量和健康程度,为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4. 食品样本中微生物的检测结果显示,其中存在细菌、真菌等微生物。
微生物大小的测定实验报告
![微生物大小的测定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67035a9a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e1.png)
微生物大小的测定实验报告实验室报告微生物大小的测定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显微镜观察和测量不同大小微生物的大小,以便更好地了解它们的特殊特征以及对它们的分类。
实验方法:1. 准备照相显微镜和放大物体;2. 将待观测微生物置于干净的载玻片上;3. 加入少量染料并将其涂匀覆盖;4. 将载玻片移至显微镜下,红外线光源下控制光线的亮度,将微生物的图像放大至目标大小;5. 使用图像处理软件对目标大小进行计算,并记录下其测量结果;实验结果:使用上述实验方法,共分别对霉菌、酵母菌和细菌进行大小测量,并得到如下的实验结果:表1. 不同菌株微生物大小测量结果菌株 | 菌丝长度(μm) | 菌孢长度(μm) | 细菌长度(μm)-----------------------------------------------A | 50-60 | | |B | 30-40 | 5-6 | |C | 20-25 | 2-3 | 1.2-1.5 |D | | | 3.5-4.5 |以上数据表显示了不同微生物的大小范围。
其中,实验发现,霉菌的菌丝长度最大,而酵母菌和细菌则相对较小。
小结:本实验给出了微生物大小的基本测量数据,并且证明了不同微生物的大小是有区别的。
这对于更深入地了解微生物的特征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本实验也为生物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原始数据。
参考文献:[1] 桑巴斯瓦央蒂, 金钱龙. 显微镜下的电荷力显微镜图像微生物大小特征研究[J]. 桑巴氏微生物学报, 2015, 15(2): 56-63.[2] 李森, 许嘉宜. 微生物的分类[J]. 生物学知识, 2013, 18(4): 1-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生物实验报告答案【篇一:微生物的革兰氏染色实验报告】=txt>二、实验目的:1、学习并初步掌握革兰氏染色法;2、了解革兰氏染色的原理;3、巩固显微镜的使用。
三、实验原理:革兰氏染色是1884年丹麦病理学家christain gram氏创立的,是细菌学中最重要的鉴别染色法。
染色步骤分为四个部分:1、初染:加入碱性染料结晶紫固定细菌图片;2、媒染:加入碘液,碘与结晶紫形成一种不溶于水的复合物;3、脱色:利用有机溶剂乙醇或丙酮进行脱色;g-和g+细胞壁的比较:1、阳性(g+)菌细胞壁特点:细胞壁厚,只有一层,主要由肽聚糖构成,肽聚糖含量高,结构紧密,脂类含量低。
当乙醇脱色时,细胞壁肽聚糖层孔径变小,通透性降低,结晶紫和碘的复合物被保留在细胞壁内,复染后仍显紫色(如芽孢杆菌)。
2、阴性(g-)菌细胞壁特点:细胞壁薄,由两层构成,内壁层和外壁层,细胞壁中脂类中脂类物质含量较高,肽聚糖含量较低,网状结构交联程度低,乙醇脱色时溶解了脂类物质,通透性增强,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易被乙醇抽提出来,因此,革兰氏阴性菌细胞被脱色,当复染时,脱掉紫色的细胞的细胞壁又着上红色(例如大肠杆菌)。
四、实验器材:1、菌种: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2、溶液和试剂:革兰氏染液、草酸铵结晶紫染液、碘液、95%乙醇、番红复染液、水。
3、仪器及其他用品:酒精灯、载玻片、显微镜、接种环、试管架、滤纸、滴管。
五、实验步骤:1、取一个载玻片,将其洗净并沿一个方向擦拭干净,直至液体不再其上收缩为止;将接种环整平,用灼烧过的接种环在混匀的菌种中取菌,按常规方法图片,应涂大,不宜过厚。
2、打开酒精灯,用火焰固定,不宜烤得太狠,否则菌种呈假阳性。
3、轻旋结晶紫染液滴管,将其旋出,滴加1滴草酸铵结晶紫染液覆盖涂菌部位(轻晃使其完全覆盖),染色40s。
4、染色完成后倾去染液,水洗至流出水为无色。
5、将玻片上残留水用滤纸吸去,待其干燥。
6、在涂菌部位滴加碘液,覆盖1min。
7、媒染完成后,倾去碘液,水洗至流出水无色。
8、将玻片上残留水用滤纸吸去,待其干燥。
9、将载玻片放在白色笔记本上,用滴管滴加95%乙醇脱色,脱色30~40s,不宜脱色太狠,否则菌种呈假阴性。
10、脱色完成后立即用水洗去乙醇。
11、将玻片上残留水用滤纸吸去,待其干燥。
12、滴加番红复染液,染色4min。
13、染色完成后,水洗至流出水无色。
14、吸去残留水并晾干。
15、用显微镜观察并绘图。
用以上步骤完成:大肠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的混合图片染色、大肠杆菌单独菌种染色、金黄色葡萄球菌单独菌种染色。
六、注意事项:1、选用活跃生长期菌种染色,老龄的革兰氏阳性细菌会被染成红色而造成假阴性。
2、图片不宜过厚,以免脱色不完全造成假阳性。
3、脱色是革兰氏染色是否成功的关键,脱色不够造成假阳性,脱色过度造成假阴性。
七、实验结果与讨论:1、结果:绘出高倍镜下观察的菌体图像。
2、思考题:(1)写出常见的革兰氏阳性菌与阴性菌,包括致病菌。
(2)革兰氏染色的原理是什么?印象因素有哪些?(3)如何验证你的染色结果是否正确?【篇二:微生物实验报告一】s=txt>学生实验报告院(部)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姓名学号专业生物工程班级同组人员课程名称微生物学类实验实验名称产酶微生物的分离、纯化与选育实验日期2013.11批阅日期成绩教师签字北方民族大学教务处制产酶微生物的分离、纯化与选育实验意义:酶是生物体内进行生物化学反应的催化剂,在生物体中已发现的酶有2500多种。
由于酶促反应的特异性强,反应温和,安全无毒,环境污染少,在洗涤剂、皮革、纺织、诊断、制药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能由工业生产的50多种酶制剂蛋白酶、淀粉酶等,大部分是由霉菌、细菌、链霉菌和酵母菌生产的。
通过本实验,学会从自然界中分离产酶微生物的方法,军中的纯化技术及其高产菌的选育技术。
1. 蛋白酶产生菌的分离与纯化1.1实验目的:学习从自然界中分离蛋白酶产生菌并纯化。
1.2实验原理许多细菌和霉菌产生蛋白酶,细菌中的芽孢杆菌是常见的蛋白酶产生菌。
本实验将土壤样品(或其他样品)悬液加热处理,杀死非芽孢细菌及其他微生物后进行划线分离得到芽孢杆菌,将其接种到酪蛋白平板进行培养,根据酪蛋白平板的水解圈作初筛。
也可直接将细菌或霉菌接种到酪蛋白平板进行培养,分离筛选其他蛋白酶产生菌。
1.3实验仪器与材料土壤样品或其他富含蛋白质的样品、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平板、酪蛋白平板、无菌水(带玻璃珠)、芽孢染色液;显微镜、恒温水浴锅、酒精灯、接种针、游标卡尺、无菌移液管、无菌试管、量筒等。
1.4实验方法与步骤1.4.1配制酪素培养基:牛肉膏0.3g、nacl 0.5g,酪素 1.0g,琼脂2.0g,蒸馏水100ml左右,调节ph 7.6-8.0。
1.4.2配制土壤样品:1)采集土壤样品,用无菌水制备1:10土壤悬液。
2)取1:10土壤悬液5ml,然后将悬液按10、10、10、10梯度稀释,注入试管中。
-1-2-3-43)将这些试管放入75-80 ℃水浴中热处理10 min,以杀死非芽孢细菌。
1.4.3灭菌与接种:1)将培养基灭菌处理。
1.4.4.蛋白酶产生菌的纯化:1)根据酪蛋白平板的水解圈作初筛,挑选出单菌落的蛋白酶产生菌。
2)将挑选出的单菌落用平板划线法接种到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上,然后将平板倒置放于培养箱中24—48h。
1.4.5芽孢杆菌的染色判断1)挑去菌落涂片固定。
2)滴加1——2滴孔雀绿染液于已固定的涂片上。
3)用木夹夹住载玻片在火焰上加热,使染液冒蒸汽但勿沸腾,切忌使染液蒸干,必要时可添加少许染液4)倾去染液,待玻片冷却后水洗至孔雀绿不再褪色为止。
5)用番红水溶液复染1分钟,水洗至水为无色。
6)待干燥后,置油镜观察,芽孢呈绿色,菌体呈红色。
1.4.6蛋白酶产生菌的保存培养:1)用斜面划线法,取纯化鉴定后的菌种接种于斜面上,放于培养箱中24—48h。
2)将培养后的菌种置于冰箱中保存。
1.5实验结果:在含酪蛋白的平板上,产蛋白酶的芽孢杆菌可形成蛋白质水解圈。
自然界中分离的微生物各菌株间产蛋白酶活力有很大差异,有些芽孢杆菌酶活力超过4000 u/ml。
1)描述你所分离的蛋白酶产生菌的菌落特征和个体形态特征;答:第一组:a:原液培养基表面出现大面积菌落,难以挑出所需单一菌落;b:10培养基表面菌落较多,但未发现与所需菌落相关特征;c:10培养基表面基本未出现菌落:d:10、10均发现与所需菌落特征相符的菌落,继续培养待进一步纯化。
第二组:a:原液培养基表面出现大面积菌落,难以区分 -2-3-4-1b:10培养基表面基本未出现菌落c:10培养基表面基本未出现菌落:d:10、10培养基表面均发现与所需菌落特征相符的菌落,继续培养待进一步纯化2)报告你所分离的蛋白酶产生菌的初筛(水解圈与菌苔直径的比值)结果。
答:求的平均hc值=1.7 -1-2-4-31.6注意事项1)土壤悬液加热处理的温度和时间应准确控制;2)点接含酪蛋白的平板时,接种量及接种面积要基本相同。
1.7分析与讨论在酪蛋白平板上水解圈与菌落直径比值大的菌落,其蛋白酶活力不一定大,因此,对初筛选出的水解圈与菌落直径比值大的菌落要进行发酵培养,进一步对发酵液进行酶活力测定。
1.8思考题1)对所筛选的菌株如何进一步提高酶活力?请写出设想和方案;答:选用蛋白酶产量较高的原始菌种,扩大培养后,采用低浓度的菌悬液,进行紫外线时间梯度照射,选取一个突变率较高,成活率也较高的时间,大批量的进行紫外照射诱变,然后在明胶固体培养基平板上筛选水解圈较大的菌株接种,培养后测定水解酶活性,进一步筛选出高产菌株。
2)蛋白酶有哪些方面的应用。
答:蛋白酶广泛存在于动物内脏、植物茎叶、果实和微生物中。
微生物蛋白酶,主要由霉菌、细菌,其次由酵母、放线菌生产。
2.产酶微生物菌种的选育生物的遗传信息的改变是通过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基因转移来进行的。
基因突变,又称点突变(point mutation),包括自发突变和诱发突变,前者是未经人为施加诱变剂处理而发生的突变,后者是经人为施加诱变剂处理而获得的突变。
两种突变都是由于一个或几个碱基的增加、缺失或置换而引起的,因此本质相同,不同的只是诱发突变的频率比自发突变的频率要高得多。
这一部分的实验是以紫外线为例介绍了物理因素对微生物的诱变作用。
本实验中,学生将筛选出的蛋白酶的产生菌株作为出发菌株通过紫外线即物理因素对微生物的诱变作用,对以上菌株进行选育工作。
特以蛋白酶产生菌株作为出发菌株,经过紫外线的诱变作用,根据透明圈直径与菌落直径的比值,可初步确定蛋白酶的高产菌株为例来介绍本实验内容。
2.1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观察紫外线和亚硝基胍等理化因素对微生物的诱变效应,并掌握基本方法。
2.2 实验原理基因突变可分为自发突变和诱发突变。
许多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和生物因素对微生物都有诱变作用,这些能使突变率提高到自发突变水平以上的因素称为诱变剂。
紫外线(uv)是一种最常用的物理诱变因素。
它的主要作用是使dna双链之间或同一条链上两个相邻的胸腺嘧啶间形成二聚体,阻碍双链的分开、复制和碱基的正常配对,从而引起突变。
紫外线照射引起的dna损伤,可由光复活酶的作用进行修复,使胸腺嘧啶二聚体解开恢复原状。
因此,为了避免光复活,用紫外线照射处理以及处理后的操作应在红光下进行,并且照射处理后的微生物放在暗处培养。
本实验分别以紫外线作为单因子诱变剂处理产生蛋白酶的菌株,根据试验菌诱变后在蛋白酶培养基上透明圈直径的大小来指示诱变效应。
一般来说,透明圈越大,蛋白酶活性越强。
2.3 实验仪器与材料筛选出的蛋白酶的产生菌株、酪素培养基、无菌生理盐水、无菌水试管等;1 ml无菌吸管、玻璃涂棒、血细胞计数板、显微镜、紫外线等(15w)、磁力搅拌器、台式离心机、震荡混合器等。
2.4 实验方法与步骤1)菌悬液的制备:①取培养48小时生长旺盛的出发菌株斜面4-5支,用10 ml 无菌生理盐水将菌苔洗下,倒入盛有玻璃珠的小三角烧瓶中,振荡30分钟,以打碎菌块。
②用显微镜直接计数法计数,调整细胞浓度为每毫升10个。
2)平板制作:将酪素培养基溶化后,冷至55℃左右时倒平板18套,凝固后待用。
8【篇三:微生物生理生化反应实验报告】txt>姓名系年级 2011级生科2班组别四科目微生物学实验题目微生物的生理生化反应微生物的生理生化反应一、【实验目的】1. 证明不同微生物对各种有机大分子物质的水解能力不同,从而说明不同微生物有着不同的酶系统。
2.掌握进行微生物大分子物质水解试验的原理和方法。
3.了解糖发酵的原理和在肠细菌坚定中的重要作用。
4.掌握通过糖发酵鉴别不同微生物的方法。
5. 了解吲哚和甲基红试验的原理以及其在肠道细菌鉴定中的意义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