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道德与法律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0bc0f358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4c59679.png)
道德与法律的关系道德与法律在社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道德是指人们在行为中所持有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而法律是社会制定并强制执行的规范。
虽然两者在一定程度上有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但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和独立性。
本文将探讨道德与法律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在社会中的意义。
一、道德与法律的定义及特点道德是社会中普遍认可的一种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它反映了人们对善恶、公正和义务的理解和追求。
道德准则通常以忠诚、正直、正义、诚实等为核心价值,是人们自觉遵循的内在规范。
法律是由国家或政府制定并强制执行的规范和准则,其目的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权益、解决纠纷和惩罚违法行为。
法律通常以正式的文件形式存在,并且由执法机构进行监督和执行。
二、1. 相互影响道德和法律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
一方面,法律反映了社会道德的一部分。
许多法律规范是基于人们普遍接受的道德标准制定的,例如禁止杀人、盗窃等。
另一方面,法律的存在也可以影响人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当人们知道某一行为违法时,他们可能因为法律的约束而选择避免该行为。
2. 处于不同的层面尽管道德和法律有相互关联,但它们处于不同的层面。
道德是一种内在的行为准则,是个体内心的道德观念和选择;而法律是外在的社会规范,通过立法和执法来进行约束和制裁。
道德是一种人们自愿遵守的准则,而法律是一种人们必须遵守的规则。
3. 满足不同的需求道德和法律在社会中有着不同的功能和作用。
道德是社会凝聚力的重要因素,它通过内化的方式来教育人们对于善恶行为的判断和选择,促使人们自觉遵守社会规范。
法律则是一种强制性的规则,通过制裁和处罚来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正。
不同的需求决定了道德和法律在社会中的不同作用和地位。
三、道德与法律的互动关系1. 道德约束法律的制定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法律的制定。
当社会共识认为某一行为具有道德上的错误或伦理上的问题时,政府和执法机构可能会借鉴道德准则来制定相关的法律规范,以确保社会的正义和公平。
论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论道德与法律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a952702eee06eff9aef807a8.png)
论道德与法律的关系【摘要】法律与道德都是人类社会特定经济关系的产物,法律与道德关系为中国历代统治者所重视。
法律与道德虽然属于不同范畴,调整着不同领域的社会关系,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渗透、互相支持、互相转化、相辅相成。
法律与道德的有机结合、协同发展,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不能把二者划分开来,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道德与法律更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
通过历史演进的客观规律不难发现,从法律的产生,再到实现法治就是一个道德和法律相互演进的过程。
而在漫长的历史进化过程中,儒家的伦理道德对各个阶段各个时期中国的法制建设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倡导意义。
【关键词】:法律,道德,关系分析法律与道德都是人类社会特定经济关系的产物,法律属于社会制度范畴,道德属于意识形态范畴。
两者都是调控社会关系和人们行为的重要机制。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并强制实施的行为规范,道德是依靠人们的内心信念、传统习惯和思想教育调整行为的规范。
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渗透、互相支持、互相转化、相辅相成。
法律与道德的有机结合、协同发展,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一、道德和法律的概念:(一)道德的概念:在一定的物质条件下,依靠内心信念,社会舆论和传统习惯来维持的,借以评判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的,关于善与恶,好与坏,优与劣,光荣与耻辱,正义与邪恶,公正与偏见,诚实与虚伪,野蛮与文明等观念、原则以及规范的综合体系。
可分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以及婚姻家庭道德。
①(二)法律的概念:法是有国家制定的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反映着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系统,这一意志的内容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它通过人们在相互关系中的权利,义务,确认,保护和发展对统治阶级有利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
②二:道德和法律的区别:法律和道德随同属于意识形态领域,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两者毕竟属于不同的规范体系和调控机制,有各自的性质和界定,无可避免的存在着差别(一)产生的条件不同;纵观中国社会历史的演进历程,原始社会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法律,氏族公社的大背景下首先产生的是道德规范和神秘的宗教禁忌,随着历史发展,封建社会下国家机器的产生勾画了法律的雏形,终于在原始社会末期,随着氏族制度的解体以及私有制度的产生、确立而出现。
论述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及其现实意义
![论述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及其现实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3a7ba25b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c3.png)
论述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及其现实意义引言法律和道德是人类社会的两个重要概念,它们既有相互联系又有区别。
法律是社会权威机构制定的规则和准则的总称,它具有强制执行和可量化性的特点。
而道德是人们内心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它具有约束力和普遍性的特点。
法律与道德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之处。
本文将论述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并分析它们在现实中的意义。
正文法律与道德的共同点法律和道德都是人类社会为了维持秩序和稳定而产生的规范体系。
它们共同追求社会的和谐与公正。
首先,法律和道德都起到了规范人们行为的作用。
法律通过明文规定人们在各种情况下的行为准则,而道德则通过人们内心发展的行为准则来约束个体。
其次,法律和道德都强调了公平与正义。
法律通过审判程序来保障人们的权益,而道德则教导人们要做到公平正义。
最后,法律和道德都追求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法律通过惩罚违法行为来维护社会秩序,而道德通过人们的内心修养来减少矛盾和冲突。
法律与道德的区别尽管法律和道德有共同点,但它们之间仍存在一定的区别。
首先,法律具有强制性质,而道德则是自愿遵循的。
法律制定者有权利强制执行法律,而道德只能通过个体内心的自觉遵守。
其次,法律是可量化的,而道德是主观的。
法律可以通过具体的条文来确立规范,而道德往往是模糊且没有明确边界的。
最后,法律注重外部行为,而道德关注内心品质。
法律主要规范人们的行为,而道德则更强调个体内部的道德选择和价值观念。
法律与道德的相互关系法律与道德虽然有一定的区别,但是它们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共同构建了社会规范体系。
首先,法律可以基于道德价值观念进行制定。
法律往往根植于社会的道德价值观念,以保障公正和人权。
其次,道德可以影响法律的执行。
法律的效力往往依赖于大多数人对道德的认同,如果社会上普遍缺乏道德基础,法律难以得到有效执行。
最后,法律与道德可以相互促进,共同维护社会稳定。
法律的制约力和道德的感化力相辅相成,使社会可以更加和谐有序。
法律与道德的现实意义法律和道德在现实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论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论法律与道德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f9383ed155270722182ef701.png)
论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摘要:古至今,法律与道德之间的关系一直是法理学界的难题。
二者之间既是互相对立又相互统一。
法律与道德都是社会规范,二者间存在联系,其相同点都是调整人们的行为,同时二者之间也存在许多区别。
关键词:法律;道德;价值法律与道德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十分微妙,它们之间的关系不仅在哲学界、法学界甚至在社会科学界一直都是学者们不断研究的问题。
法律与道德缺一不可,它们相辅相成。
目前,我国正在建设法治国家,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它们之间的关系,,发挥这两种资源的配合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法律与道德的内涵1.1法律的定义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为了解决纠纷,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从而产生了法律。
法律是指国家认可并由享有立法权的立法机关制定规范的行为准则,它的特点在于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以规定人们之间的权利和义务为内容,对全社会公民具有普遍约束力。
法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都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地变化着自己的形式,而且紧紧的跟着时代的步伐。
1.2道德的定义道德是一种观念标准,其作用是衡量某种行为是否正当。
有了道德,人们才能分清什么是善与恶,什么是荣誉与耻辱。
道德对建立和谐社会的发展有着巨大作用,如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1]:一是道德具有认识作用,它教导人们正确的认识到自己对家庭、对社会和对国家应承担的责任和应该尽到的义务,在帮助人们树立健全人格的同时,对其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进行正确引导。
从而能够使人们选择正确的生活方式,也能够帮助人们规范自己的行为。
二是道德具有调节作用,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各种矛盾,这个时候道德充当着润滑剂的功能,帮助人们解决矛盾,减少摩擦,进一步促进社会和谐。
2法律与道德的区别法律和道德都是规范人们行为的准则,但是两者还是有本质上的不同。
总的来说,道德对人们行为的约束主要是思想方面的,比如人生目标、生活意义等。
相对来说,法律则是从精神方面约束人们的行为,更加注重对行为的控制。
法律与道德两者之间的关系和冲突
![法律与道德两者之间的关系和冲突](https://img.taocdn.com/s3/m/342989a1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07.png)
法律与道德两者之间的关系和冲突法律与道德作为社会秩序与规范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分别体现了法治与德治的原则。
尽管二者存在一定的联系和互动,但在某些情况下也会出现冲突。
本文将就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和冲突进行探讨。
一、法律与道德的关系1. 共同目标:法律与道德的共同目标都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共利益、促进社会进步。
倡导契约精神、互助互利、公正公平等。
2. 法律基于道德:法律规范的形成往往基于共同的道德价值观。
法律的制定通常依据社会中普遍接受的道德准则,并以此作为法律的依据。
3. 法律的补充:对于一些道德无法完全覆盖的行为,法律提供了明确的规定和约束。
法律的作用在于填补道德规范不足的地方,以保障社会秩序的稳定。
4. 法律规范的权威性:相对于道德规范,法律规范具有更高的权威性和约束力。
法律是由国家权力机关制定,具有强制性和可执行性。
二、法律与道德的冲突1. 价值观差异:由于不同个体和不同社会群体对于道德的理解和认同存在差异,可能导致法律与道德之间存在冲突。
例如,在某些国家和地区,同性婚姻可能被视为违背道德的行为,但在另一些地方,却被法律允许。
2. 道德先于法律:道德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先于法律的形成。
某些行为早已被社会公认为不道德,但法律却未能及时制定相应规范。
这时,道德与法律之间的冲突就会暴露出来。
3. 革命与变革:在一些历史时期,社会的法律与道德观念存在激烈冲突。
例如在某些革命时期或社会变革时,法律可能成为压迫的工具,对抗道德正义。
4. 个人道德与法律义务:个人的道德标准与法律所规定的义务有时也会发生冲突。
例如,一个人可能在法律上被要求为了自身利益作出某种选择,但其个人道德可能产生不同的判断。
三、解决法律与道德冲突的思路1. 法律与道德教育:加强公众对法律和道德的教育与宣传,增强公众的法治和德治意识,提高道德与法律的一致性。
2. 法律规范的合理性:法律规范的制定应更加合理且能够反映公众的共同道德观念,以减少法律与道德之间的冲突。
论法与道德的关系论文
![论法与道德的关系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f74eb099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31.png)
论法与道德的关系论文无论历史如何变迁,法和道德都是相互依存着,交替出现着的,如以法治国或者以德治国的文明历史。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论法与道德的关系论文,希望大家喜欢!论法与道德的关系论文篇一《论法与道德的关系》【摘要】在众多社会群体的几千年的文明中,无论历史如何变迁,法和道德都是相互依存着,交替出现着的,如以法治国或者以德治国的文明历史。
纵观历史,无非是过激的法治或者德治,但是两者中的任何一者从未消失,反而总是在另一者的极端终结时,以更重要的方式出现。
而在高文明的现代,很多社会群体都实现了法治的根本原则,同时紧抓道德的建设,使两者相互依存,相互补充,使得社会群体的政治环境与经济环境和谐融洽。
而本文着重通过对两者的共同点进行分析,同时对不同点进行比对,使得二者关系更加明朗,使法与道德两者更好的促进社会群体的融洽发展。
【关键词】法律;道德;法治;德治一、法与道德本质的共同点以及区别分析了解法与道德的关系,首先要深入剖析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包括相同点以及区别,从而才能更明了两者衍化出的各种社会形态,最终对其掌握,充分的为社会群体的和谐发展和目标实现作出正确导向和决策指导。
(一)法与道德的本质共同点1.两者都是一个具体的完整的系统的概念,道德起源于最原始社会各个部落的群体生活习惯,没有明确的准则,一切出发点均为习惯。
同时,也依靠大多数成员的习惯进行着调整。
由于其存在着相当的自我控制与自我改变的属性,所以存在着更多的无方向性。
当其发展到一定程度,成员关系的层次和相互关系逐渐复杂,各自成员的观点也复杂多样,为了更好实现大多数人的意愿,道德则顺势而生。
但是,当社会规模与复杂关系发展到更大的阶段,为了继续维护社会群体成员关系的稳定,就必然需要带有广泛,有力,强制色彩的形式出现,于是,产生了法律,以更明确,更广泛,更有力的方式对社会的根本性问题进行约束和指惩治。
2.法和道德都是规范了社会的比较具体的规范准则,两者在很多方面都是相融相生,相互依存而发挥作用的。
道德与法律的联系和区别
![道德与法律的联系和区别](https://img.taocdn.com/s3/m/c4667dcc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8c.png)
道德与法律的联系和区别一、法律与道德的联系1、两者都属于上层建筑,都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决定。
法律和道德都是调整人的行为的社会规范,两者都离不开特定的物质生活条件,都由社会经济基础决定。
2、法律是道德的底线,是最低的要求。
违反道德不一定违反法律,例如见死不救违反道德,但是不违背法律。
反过来,违反法律也不一定违反道德,比如“民告官”行政诉讼的起诉期是6个月,当事人过了起诉期才起诉违反法律制度,但和道德没有关系。
3、两者在社会治理中都发挥着独特而不可替代的作用。
不能说成“法律是万能的”或者说“法律中心论”,两者地位同等重要。
二、法律与道德的区别1、产生时间不同。
法律是随着国家的出现而产生的,没有国家就没有法律,法产生于阶级社会;道德是社会生活自发演变而形成的,在原始社会就存在相应的道德,例如上古时期的禅让制。
因此法律的产生时间晚于道德。
2、结构不同。
法律有很强的逻辑性和体系性,具体表现为法律制度、法律条文、法律部门等等;而道德比较零散,没有完整的体系。
3、内容不同。
法律的内容强调权利和义务的统一,没有权利就没有义务,两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而道德的内容往往只强调义务。
如道德要求拾金不昧、救死扶伤、尊老爱幼等等都是给人设定的义务。
4、保障手段不同。
法律的保障力量主要依靠国家强制力,是一种外在的强制手段;道德的保障主要靠人们内心的遵守和社会舆论的评价,是一种内心的约束。
因此法律的保障手段强于道德。
5、调整范围不同。
道德的调整范围远远大于法律。
道德要求人们内心善良、与人为善,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这样的要求,而法律只是对人最低限度的要求,调整范围小于道德。
浅析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浅析法律与道德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a9aae642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62d9e73.png)
浅析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法律与道德是社会中两个重要的规范体系,二者相互关联、相互促进。
法律是一种外在的行为规范,是国家或政府依据其权威制定并加以保护和强制执行的;而道德是一种内在的行为规范,是人们根据自身的良知和价值观所认同、遵守和倡导的。
法律与道德的相互作用着社会的正常运作。
法律是一种最低限度的行为规范,是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的保障。
它通过制定具体的法律法规,规范人们的行为,明确权利和义务的界限,维护社会的公共利益。
道德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行为规范,是社会共识和价值观的表达。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需要根据道德原则去判断和决策,道德的遵守对于法律的执行起到了重要的补充作用。
正是因为法律和道德共同存在,才能使社会在秩序和公平方面得到更好地维护和发展。
法律与道德在发展过程中相互影响。
法律的制定往往是基于社会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法律的权威性和可执行性需要借助于道德的支持和认同。
而法律的实施也可以对道德价值产生积极的影响。
通过法律的明确和执行,可以加强人们对于道德规范的认同和遵守,提升社会的道德水平。
道德的演变和发展也对法律的制定和修订产生着直接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时代的进步,道德观念也在不断变化,这就需要法律跟随着社会的需求和道德的要求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更新。
法律与道德在某些情况下存在着辩证关系。
尽管法律和道德通常是共同助力于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的,但在特定情况下,法律和道德之间也可能存在冲突和对立。
有时法律可能因其局限性而无法完全体现社会公正和道德价值,甚至可能违反一些道德原则。
在这种情况下,道德的要求有时会成为超越法律的指导。
譬如,希特勒时期的纳粹德国法律合法化了对犹太人的迫害,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行为符合道德标准。
同样,一些法律的合法性和合理性也需要经过道德的审视,以保证其与社会公共利益的一致性。
法律与道德二者之间的关系
![法律与道德二者之间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ba1e7a10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ae.png)
法律与道德二者之间的关系
法律与道德二者之间的关系:
道德和法律相辅相成。
法律需要道德的支撑,道德需要法律的辅助,但两者也有区别:一是调整的对象不同。
道德与法律在调整对象上的区别表现在:道德主要通过调整人的内在信念和思想动机来影响人的外在行为;法律主要指向人的外在行为,要求人的外在行为的合法性。
具体来说,道德秩序是内在的和自觉的,而法律历史是外在的和强制性的。
道德包括对动机的考虑,要求人们按照道德责任的意识行事,而法律不考虑潜在的动机,主要基于行为的外在方面。
二是调节手段不同。
道德调节主要是基于社会主体的伦理认同和道德评价,通过舆论的批评和谴责以及主体的自我反思来促进主体遵守道德。
法律调整主要是通过有组织的国家强制力来保证法律的实施。
论法与道德的关系论文范文
![论法与道德的关系论文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7eaaf14c960590c69fc3767d.png)
论法与道德的关系论文范文第1章引言在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今天,法律和道德对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它们是考察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准。
在社会治理中,根本上来说法律与道德要相辅相成,相互适应。
但是由于现实社会的复杂性,在实践中,法律和道德的结合往往不能达到人们期望的状态,正确认识法律和道德之间的关系问题,对于在社会中更好的发挥二者的作用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因此,本文力图通过对法律与道德关系的分析研究,针对我国社会现状以及在实际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对法与道德关系的完善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以期为促进我国法与道德关系协调发展尽一点绵薄之力,以达到双方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
第2章法律与道德的概述2.1法律的概念和特征2.1.1法律的概念法律是人类在社会层次的规则,它起到对社会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作用,正义是其存在的基础,以国家的强制力来保证其实施。
法治和法律要逐渐变得适当宽容以利于减少社会矛盾。
法属于上层建筑范畴,经济基础决定法律,法律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从而为其服务。
法的目的在于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是统治阶级实现其统治的一项重要手段[1]。
所以,法是阶级社会特有的现象,它随着阶级斗争之间的产生、发展而出现,法律将随着阶级斗争之间的消灭而自行消亡。
2.1.2法律的特征(1)具有规范性和普遍性。
法律的规范性是指法律规范是一种一般的、抽象的行为规则,不针对具体的人或具体的事,而是为人们规定一种行为模式或行为准则,在相同的情况下可以反复适用。
法律的普遍性是指法律规范在国家权力所及的范围内具有普遍的约束力,对全体社会成员有效,每个人都必须遵守。
(2)具有严格的结构和层次。
每个法律规范在逻辑上都由假定模式、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三个部分组成;不同法律规范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法律制度和不同法律部门构成紧密联系的一个整体。
法律有法定的创制方法和表现形式,不同等级的规范文件之间有严格的效力和从属关系。
2.2道德的概念和特征2.2.1道德的概念从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来看,道德是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
法律与道德之间的辩证关于系
![法律与道德之间的辩证关于系](https://img.taocdn.com/s3/m/3935fd26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e7.png)
法律与道德之间的辩证关于系1. 引言法律与道德是人类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领域。
法律是以国家或地区的立法机关所制定的规范和条款,具有强制性和具体性;而道德则是指人们对于行为和价值的基本原则和准则的认同,具有自愿性和抽象性。
本文将探讨法律与道德之间的辩证关系,并分析二者的联系、冲突和相互促进的作用。
2. 法律与道德的联系法律与道德有着紧密的联系,二者都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而存在的规则体系。
法律和道德的基础都是对人类行为的规范和制约,二者共同追求社会公正、公平和和谐。
在某种程度上,法律的制定是建立在道德基础上的,而道德又是法律的核心和灵魂。
3. 法律与道德的冲突尽管法律和道德具有联系,但二者并非完全一致。
在实践中,法律与道德之间可能会产生冲突。
法律是通过立法程序确定的,具有一定的形式和程序,对于不同的社会群体可能存在不同的法律规定。
而道德则是人们内心自觉形成的一种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因此道德可能会对某些法律产生质疑或者抵触。
4. 法律对道德的促进作用尽管法律与道德可能会有冲突,但法律对于道德的促进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
法律的存在和实施可以约束行为,保护人们的权益和利益,进而促进社会的道德进步。
法律的制定和执行可以强化人们对于道德的认同和遵守,推动社会价值观念的进步和提高。
5. 道德对法律的补充作用与法律的具体性和强制性不同,道德是一种抽象性和自愿性的规范。
道德的存在可以填补法律的不足,道德所强调的是人们内心的责任和良知,可以在法律未能覆盖到的领域起到补充和引导的作用。
道德的规范对于塑造公民的品质和道德观念起到重要的作用,使得法律在社会中更加有效和有力。
6. 辩证关系的意义和启示法律与道德的辩证关系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必然产物。
二者相互制约、互为条件,共同构成了人类社会秩序和道德价值体系的基础。
法律与道德之间的辩证关系提醒我们,不仅要注重法律的制定和执行,更需要培养和弘扬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
论述法与道德的关系
![论述法与道德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c60082a3f01dc281e43af0c9.png)
阐述法与道德的关系法是以国家政权意志形式出现的,作为司法机关办案依照的,拥有广泛性、明确性和必定性的,以权益和义务为主要内容的,第一和主要表现执政者意志并最后决定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各样社会规范的总称。
道德是相关善与恶、是与非、正义与非正义、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荣誉与羞耻、文明与野蛮等观点、原则和规范的总和,归根结底它是由人们物质生活条件决定并由社会舆论和人们心里信念保证明现的。
1、法与道德的一致性(1)二者有共同的经济基础和思想基础,有共同的实质,都担负着确定和保护必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次序的使命,在基来源则上也有诸多一致之处。
(3)二者相辅相成。
它们都有调整和规范人们行为的功能,是引导、评论人们行为的尺度。
法重视于对人们外面行为进行调整,道德则第一调整人们心里的活动。
它们各自从不一样角度发挥调整必定社会关系的作用。
(2)二者互相浸透。
法既表现某些道德精神,又直接给予某些道德以法的效劳,使其既是道德规范又是法的规范。
一般说,凡是法所严禁的行为,也是道德所遣责的行为,违犯了法常常也违犯了道德;法所要求的行为,常常也是道德所鼓舞的行为。
2、法与道德相差别:(1)、法与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不一样范围。
前者属于制度的范围;而道德则属于社会心识形态的范围。
(2)、法与道德的规范内容不尽同样。
法律规范的内容主假如权益与义务,重申二者的衡态;道德重申对别人、对社会合体执行义务,肩负责任,即应该做什么或许不该该做什么,其实不必定要求社会或许别人对其肩负等量的义务。
(3)、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的构造不一样。
法律规范的构造是假设、办理和制裁或许说是行为模式和法律结果;而道德规范并无详细的制裁举措或许法律结果。
(4)、保证法与道德实行的力量不一样。
法由国家的强迫力保证明行;而道德主要依靠社会舆论、人们的心里观点、宣传教育以及公共斥责等等诸手段。
(5)、法与道德的形成条件和表现形式不一样。
法是依照特定的程序拟订的,主要表现为相关国家机关拟订的各样规范性文件,或许是特别判例;而道德往常是耳濡目染的。
论述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论述法律与道德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37a68811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fe.png)
论述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法律与道德存在三种基本关系:一是道德的法律化。
即通过立法把国家中大多数的政治道德、经济道德、社会道德和家庭伦理道德的普遍要求法律化,使之转变为国家意志,成为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行为规范。
一般来讲,道德是法律正当性、合理性的基础,道德所要求或者禁止的,往往是法律做出相关规定的重要依据,因此,大多数调整社会关系和规范社会行为的立法,都是道德法律化的结果。
在我国,社会主义道德是法律的源泉,是制定法律的重要依据,是评价法律善恶的重要标准。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立法工作,不断加强民主科学立法,经过30多年的努力,我国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在这个法律体系中,许多法律规定的内容,都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内在要求,是社会主义道德法律化的积极成果。
例如,我国法律规定诚实守信、赡养父母、抚养子女、尊重和保障人权、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等等,总体上都反映或者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价值取向和基本要求。
二是道德的非法律化。
道德与法律毕竟是两种不同的社会行为规范,在一个国家或者一个社会的大多数道德已经或可以法律化的同时,也必须承认少数或者某些道德是不能法律化的。
例如,男女之间的恋爱关系、同事之间的友爱关系、上下级之间的关爱关系、孝敬父母的伦理要求以及公而忘私、舍己为人、扶危济困等道德追求,一般是很难纳入法律调整和强制规范的范畴而使之法律化的。
在某些道德不能或不宜法律化的情况下,不要随意使这些道德问题成为法律问题。
三是某些道德要求既可以法律化也可以非法律化。
目前,有的地方出现的见利忘义、不讲信用、欺骗欺诈等现象,从一定意义上说明我国法律对于促进和保障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滞后。
法律对道德的促进和保障作用,主要是通过立法方式来实现某些道德的法律化,通过法律来确认和强化社会主义道德的价值诉求和规范实施。
对于需要法律禁止和惩罚的不道德行为,对于需要法律褒奖和支持的美德善德行为,都应当通过立法予以必要体现。
如何理解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如何理解法律与道德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6b64f193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fb.png)
如何理解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法律与道德是人类社会中两个重要的规范体系,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如何理解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一、法律是道德的底线,保障公民基本权利法律和道德在某些方面具有一致性,但也有明显的区别。
法律通常被视为道德的底线,是社会规范中最为刚性的部分。
它通过明确的规定和强制力来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如生命权、财产权、自由权等。
当道德规范无法有效约束人们的行为时,就需要依靠法律来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
二、道德影响法律制定与执行,指导人们行为道德是人们在长期生活中形成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对法律的制定和执行具有重要的影响。
许多法律原则和规范都来源于道德观念,如公正、平等、诚信等。
同时,道德还通过舆论、习惯等方式指导人们的行为,使人们自觉遵守法律。
在法律的执行过程中,执法者也需要根据道德标准来解释和适用法律。
三、法律与道德相互补充,共同维护社会秩序法律和道德在维护社会秩序方面具有相互补充的作用。
法律通过强制力来规范人们的行为,确保社会的正常运转;而道德则通过引导和教育来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和行为准则,使人们自觉遵守社会规范。
两者共同作用,才能够有效地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四、法律与道德关系密不可分,互相依存法律和道德在许多方面是相互依存的。
一方面,法律的制定和实施需要考虑到道德的因素,以维护社会的公正和秩序;另一方面,道德的发展和提升也需要法律的保障和维护。
没有法律的保障,道德观念难以深入人心;没有道德的引导,法律也难以得到有效的实施。
五、完善的法律制度是道德实施的基础一个完善的法律制度能够为道德的实施提供坚实的基础。
通过明确规定人们的权利和义务,法律可以为道德的实施提供有效的保障。
同时,一个公正、透明的司法体系也是道德实施的重要保障,它能够确保人们在受到不公正对待时得到有效的救济。
六、道德观念影响法律发展和实施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道德观念也在不断地演变。
道德观念的变化对法律的发展和实施产生深远的影响。
法律对道德辩论赛案例(3篇)
![法律对道德辩论赛案例(3篇)](https://img.taocdn.com/s3/m/e37257b0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57d3555.png)
第1篇一、背景介绍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邻里纠纷也日益增多。
在处理邻里纠纷时,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为了探讨这一议题,某高校法学社团举办了一场以“法律与道德”为主题的辩论赛。
以下是本次辩论赛的案例背景。
案例背景:某社区居民李某与邻居张某因房屋装修问题产生纠纷。
李某在装修过程中,未经张某同意,将房屋墙体打薄,导致张某家的房屋结构受到严重影响。
张某认为李某的行为侵犯了自己的合法权益,要求李某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而李某则认为,自己是在合法范围内进行装修,张某的损失应由自己承担。
双方因此产生纠纷,并寻求法律途径解决。
二、辩论赛双方观点(一)正方观点:法律是解决纠纷的主要手段,道德在法律之外发挥作用。
正方认为,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规范,具有强制性和普遍性。
在处理邻里纠纷时,应首先考虑法律的适用。
道德作为一种社会规范,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约束人们的行为,但其在法律之外发挥作用。
在处理李某与张某的纠纷时,应依法判决,维护张某的合法权益。
(二)反方观点:道德是法律的基础,法律与道德相辅相成。
反方认为,道德是社会文明的基石,是法律制定和实施的前提。
在处理邻里纠纷时,应充分考虑道德因素。
法律与道德相辅相成,共同维护社会秩序。
在李某与张某的纠纷中,道德因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法律判决应充分考虑道德原则。
三、辩论赛案例分析(一)正方观点分析正方观点强调法律的权威性和普遍性,认为在处理邻里纠纷时,应以法律为准绳。
以下是对正方观点的分析:1. 法律的权威性: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规范,具有强制性和普遍性。
在处理邻里纠纷时,法律的权威性可以确保判决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2. 法律的普遍性:法律适用于所有社会成员,不受个人情感、道德观念等因素的影响。
在处理邻里纠纷时,法律的普遍性可以确保判决的公平性。
(二)反方观点分析反方观点强调道德在法律中的地位,认为道德是法律的基础。
以下是对反方观点的分析:1. 道德是法律的基础:道德是社会文明的基石,是法律制定和实施的前提。
道德与法的的关系
![道德与法的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bf7ad80003d8ce2f006623f0.png)
论“道德”与“法”的关系摘要道德与法都是人类社会特定经济关系的产物,法属于社会制度范畴,道德属于意识形态范畴。
两者都是调节社会关系和人们行为的重要机制。
两者相互区别、相互渗透、相互支持、相互转化、相辅相成。
道德与法之间存在着互为避彼消此长、相互转化的动态补给制。
也就是说道德像法律转化,称之为法律道德化。
法律向道德转化,称之为道德法律化。
强化道德与法的结合,把道德中的内容依法的形式制作成条例。
法不能取代道德,道德也不能替代法。
但是可以让法成为道德的坚强后盾,道德与法相辅相成、相融互动,最终取决于法的道德化。
道德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不断更新的,而法具有很强的时代稳定性。
(一)道德与法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必然产物。
二者都是规范人类行为和维护社会秩序的必要手段。
道德属于意识形态范畴,法属于社会制度范畴。
道德主要凭借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国家的宣传教育使人们在长期的潜移默化中无意识地认同与服从,从而起到引导人们的言行,规范人们的举止的作用。
而法主要是指一个国家为了维护其既得利益,维护国民的正常生活秩序、约束国民在一定的框架内活动而制定颁发的具体条款。
两者都是调节社会关系和人们行为的重要机制,对人们都有一定的约束力和管控力。
不同的是,道德更强调人类从存在于自身意识中的道德理念去做出公正和仁爱的行为,它没有具体的、系统化的论述与条款,但却能根深蒂固地植入人的内心使人严格遵守。
它没有强制性,却能通过社会舆论对人加以良心上的惩罚。
法与道德恰恰相反,它是由权利统治阶级通过具体化、理论化、系统化的条款、文字去强制人们遵守其规定,它的具体形态就是法律、法规。
因为法是由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所得利益而制定的相应条款,那么它就带有一定的阶级性,并且具有国家强制性和严厉的惩罚机制。
道德与法相互区别、相互渗透、相互支持、相互转化、相辅相成。
(二)道德与法之间存在着彼消此长、相互转化的动态补给制。
马克思唯物辩证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论述道德和法律的关系
![论述道德和法律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af7d024e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22.png)
论述道德和法律的关系
1,道德的基础是诚信、善良。
2,诚信、善良靠法律护佑。
举例,老赖、失信人、集资跑路、贪污腐化、先预售后破产、拐卖儿童妇女、欠薪、诱奸谋杀、诱骗谋财害命等各种套路,这都属于大白天套现诚信、善良的欺诈行为。
3,没有严竣的法律,诚信、善良得不到呵护,则道德不复存在。
小学生养成的诚信美德将在成长的路上遭遇坏人利用,让有道德的人转变成受害者,而逐渐失去道德,痛恨社会。
4,善良没有法律的保驾护航,将被坏人践踏,如家暴、校霸、村霸、抢劫、讹诈等。
5,自私让人失去道德,不及时得到法规纠正,则酿成大错,如假冒伪劣、固封自步、封建迷信、三观不正、歪理邪说。
5,现实的情况告诉我们,好的法律、法规滋生道德,先有法律后有道德。
梦想主义者与三观不正者总是说道德决定法律,这是唯心的。
结论,合理的法律决定道德,法律的执行力度决定道德的层次。
道德和法律的关系
![道德和法律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90d2eeb6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dd14359.png)
道德和法律的关系引言:道德和法律是社会规范的两种不同形式。
道德是一种内在的个人信仰和价值观,而法律则是由政府制定的规则和法规,在社会中对个人行为进行规范。
尽管道德和法律有着不同的来源和适用方式,但它们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本文将探讨道德和法律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它们在社会中起到的作用。
一、道德与法律的定义和特点1. 道德的定义和特点道德是指人们对善恶、对正确和错误的认识和评判,并在行为中遵守自己的道德准则。
道德是个体内在的、主观的规范系统,它源于个体的信念、价值观和良知,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一定程度的变化。
道德行为通常基于自愿和自我约束。
2. 法律的定义和特点法律是由政府制定的、具有强制力的社会规则和法规。
它是公正和公平的原则在社会交往中的体现,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而制定的规则。
与道德不同,法律是强制性的,违反法律会受到处罚。
二、道德和法律的关系1. 影响关系道德和法律相互影响,相互塑造,共同构成了社会规范和价值体系。
道德行为通常是法律行为的先行者,即在制定法律之前,人们会先从道德准则出发进行行为,而后政府会将其纳入法律规范中。
此外,道德观念可以影响法律的制定和执行,如道德上的反对可能导致某些法律的修订。
2. 互补关系道德和法律在规范个人行为和保障社会秩序方面发挥了互补作用。
道德准则是法律的基础,它们能够引导个体有正确的道德判断和行为。
而法律则提供了一个更具体和明确的行为规范,从而保护了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
三、道德和法律在社会中的作用1. 确保社会秩序道德和法律是确保社会秩序的主要依据。
道德行为的遵守和法律的执行可以保持社会的稳定和安宁,防止混乱和冲突的发生。
2. 保护个人权利道德和法律都涉及个人权利的保护。
道德准则鼓励个人尊重他人的权利和自由。
而法律则确保个人权利得到法律保护,当个人的权利受到侵犯时,可以通过法律途径寻求公正和补偿。
3. 提升社会道德水平法律的制定和执行可以促使人们遵守道德准则。
论道德与法律的关系分析论文
![论道德与法律的关系分析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563e2b3f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dd.png)
论道德与法律的关系分析论文道德与法律的关系,是法哲学的基本问题之一;自然法学派认为,道德与法律有本质的联系。
下面是店铺带来的关于道德与法律的关系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道德与法律的关系论文篇1浅谈道德与法律的关系道德与法律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毕竟二者属于不同的社会调整规范,有着各自的调整领域。
对它们的调整范围界限不清的话,会导致社会评价标准不一,终将造成社会秩序的混乱。
法律与道德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产生方式上,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范体系,道德是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自发形成的共同认识;第二,在调整对象上,道德通过影响人们的内心信念来调整外部行为,而法律则直接指向人的外部行为;第三,在调整范围上,道德调整的范围几乎覆盖社会生活的每一个领域,相比较来说,法律调整的范围就很有限了,法律调整的主要是对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和他人利益产生实在影响的行为和关系;第四,在表现形式上,道德存在于观念中,缺乏明确的标准,而法律是确定且逻辑严密的规范的集合;第五,在调整手段上,道德主要依靠人们内在信念和社会舆论的谴责来发挥作用,而法律主要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道德与法律的冲突。
大多数情况下,道德与法律在本质上是统一的,但在实践中二者发生冲突的现象时有发生。
道德与法律产生冲突的原因有哪些呢?首先,法律与道德之间不是对等的关系。
违法行为在受到法律制裁的同时,还要受到社会道德的谴责,而违背道德的行为却不一定违反法律。
究其原因,并不是所有的道德规范都具有法律效力,统治阶级通过立法的形式把体现本阶级利益的道德准则上升为法律,从而维护统治的社会价值观念基础。
反之,若把所有的道德准则都变成法律,那么道德就取代了法律的地位,这与制定法律的初衷是相悖的。
其次,一方面,法律对道德变化的适应具有滞后性。
道德观念随着物质条件的发展而变化,这种变化需要在长时间的潜移默化中完成,而法律通常产生于道德之后,加之法律的稳定性的要求,法律不能及时快速地作出相应地调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策与商法研究论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徐福山(中共长春市委党校法学教研部,吉林长春130000)摘要: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历来是法学界争论不休的问题。
在过往的人类历史中,法律与道德之争不仅涉及法学、社会伦理等方面,也是一个分支庞杂的哲学问题。
进入现代社会以来,随着法制进程不断完善,法律与道德的关系问题有了更多的直接对立与关联,二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对立与统一。
为此,通过对法律与道德关系的阐述,探讨使二者更好的切合,以为现在社会生活服务的方法。
关键词:法律;道德;法律伦理;法治社会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 19311/ki. 1672-3198. 2016. 33. 134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是法学界、社会科学界甚至哲学界都在普遍关注并广泛讨论的问题。
因为它不仅涉及公民的权利义务、社会秩序,更是一个国家将采取何种方式前进、将驶向何方的重大原则问题。
我国正在法制上,进行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在经济上,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社会分期上,崇尚发扬传统文化,树立高尚的道德观。
不同层次上的政治理想与诉求,正拷问着我国的民主法治建设,如何做出二者之间的平衡,也是我们必须要理性考虑并及时解决的重大问题。
1法律与道德的定义法律是国家的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通 过一定程序,所指定的具有强制性和普适性的社会规范及其体系。
法律的存在目的是为了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护民众的利益。
在我国,全国及各级人大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也是国家立法机关。
道德是来源于人类的社会生活,服务于社会生活,代表社会行为准则的意识形态。
其根源是社会的物质基础及相关的利益关系。
道德是衡量人的行为正确与否的标尺,在不同的衡量尺度下,又分为私德和公德。
私德约束自身的道德,公德约束人在公共场所的道德。
2法律与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的体现现代社会正在走向法治社会,法律的不断完善健全、人们对法律的重视与敬畏,看似正使得法律的地位越来越高,法律与道德的分离正在加剧。
但二者实际上仍然共存共生,不可或缺的。
社会的伦理道德是提升社会凝聚力,维系社会公平正义与生活秩序的准绳,为社会成员提供行为的准则,我们追求的民主、法治、公平公开、保障人权等法律权利,都来源于社会伦理道德的要求,而社会道德所要求的理想社会,也是法律努力的方向;同样的,法律以社会契约的形式,强制要求公民遵循社会道德所要求的行为准则,也是对道德的有力保障。
法律与道德在我国社会生活中广泛体现,本文首先从宏观及微观方面进行阐释。
宏观上,我国的政治生活遵循一个基本原则:即人民当家作主,国家主权属于人民,这一原则即是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说的民主的一部分。
而民主这一论述来源于一种基本的道德范畴:人类生来自由,人类之间是平等的;民主、自由、平等,这是现代社会普遍的社会共识,也是社会道德的组成部分。
民主决策、民主参与,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社会道德的约束和指弓丨;同时,法律以强制方式,将民主的含义、内容,形成成文的体系,要求社会遵守。
法律使得道德含义上的民主更加规范、合理,借助法律的权威性,民主具有更大的威慑力;法律随着形势的发展不断更新,以保证对民主的践踏能受到制裁。
民主贯彻自由、平等的道德内涵,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充分体现了社会道德的内涵,同时民主的发展离不开法律制度的完善,需要法律保驾护航。
从微观上,法律和道德从不同层面上,保证每个人的基本权利,也规定了人的基本义务,也就是说法律与道德帮助人权状况的改善。
通常我们所说的人权,顾名思义是指人所应享有的权利。
我国学者夏勇认为,人权是一种道德权利。
首先,人类社会是道德社会,人类高于动物的一个标志性区别就是:动物依照本心生存,而人类拥有道德意识,能根据当前的客观条件及群体意识,做出自身的行为判断并执行,人类知道一定条件下“应该怎样”,而不是“我要怎样”。
其次,人类做出“应该怎样”的判断,是有明确的现实依据的,内在有严密的逻辑。
因此,人权是有其道德上的合理性的,而如何让这种合理性转化为实际的权利,其保障方式之一就是法律。
无论是过去的宗族族规、社会风俗,还是某种社会共识,都不能媲美法律的强大作用。
法律将人权制度化,以国家的政治体系以及法律强制力保证人权得到保护。
法制健全的国家,其人权状况才能得到更有力的支持,其现状也往往较好。
3道德与法律的关系道德与法律是互相联系、辩证统一的。
二者之间既存在联系,又存在对立。
3.1从统一性说,首先,法律与道德同时体现于人们曰常行为人们通过自身的意识及逻辑做出判断和选择,并通过执行自身的意志,即个人行为进行表达。
由于人类是社会动物,拥有社会道德,那么他的行为就是具有道德及法律的双重意义的。
道德与法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影响。
道德通过褒扬正确的行为,批评错误的行为,影响法律的条文制定,促使其宣扬正义,惩治恶行,并进行修改或立废;法律则通过国家强制力的保障,维护社会整体公平作者简介:徐福山(1977 —),男,黑龙江双鸭山人,本科学历,中共长春市委党校教师,副教授,研究方向:行政法学。
274 现代商贸工业 2016年第33期现代商贸工业正义和社会生活的平稳有序进行,弘扬正确的社会道德,抨击错误的社会道德。
在内涵上,法律与道德也存在融合及交叉。
法律的条文中反映了道德的内核,是道德的理性表达;去律的某些基本要求也得到了道德的支持和舆论倾向。
二者共同反映人类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在作用上,二者共同起到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
道德是法律的基础,法律在制定相关条文的时候,会将道德因素考虑在内。
法律在国家社会生活中占据相当大的分量,法治社会是当今社会的发展方向之一。
我国建设现代化国家必须重视法律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坚持依法治国而非以人治国;同时,应当坚持中国特色的符合现代社会的道德观,避免陷入“法律万能”的误区。
3.2从对立性说,法律与道德存在诸多不同法律与道德最根本的区别,在于法律通过立法程序,以国家强制力为保障,获得了程序正义性。
也这意味着,一旦某种条款立法成为法律,则即使这种法律违背社会道德及多数人的权利,它仍然具有真正的法律效力,获得国家强制力的支持。
例如我国封建社会,曾存在女子十六岁不嫁则需额外缴罚金的规定,主观上女子并不存在错误,而国家为了保证生育率,无视女子自身的生育权及自由,强制性规定女子尽早出嫁。
这种制度成为法律之后,一旦不从,则会遭到府衙的惩罚。
通俗讲,就是“恶法也是法”,法律对人的行为作出约束。
法律通常条理清晰,约束性条件繁多,避免模糊及歧义描述,具有权威性。
而道德则不同。
道德更多的是一种内心的认同感,通过舆论及人们自身的意志作用于人的行为,并不具备绝对的强制力。
同时,道德存在于人们内心,其考量涉及方方面面,但每个方面怎样判断,又没有标准的规则供人参考,使得道德评价通常在不同的人眼里有截然不同的看法。
例如故意杀人案,在法律上更多的强调的是嫌疑人对他人生命的剥夺,无论嫌疑人存在何种过往,杀人动机如何,只要做出了杀人的行为,则会涉嫌杀人罪,触犯刑法。
但在道德层面,若嫌疑人存在悲惨过往、自我防卫、被害人有巨大道德缺陷等因素,则十分容易引起道德上的同情,“情有可原”,甚至有村民联合作证,请求法律赦免的情况出现。
具体说来,法律与道德的区别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如何保证自身的实施。
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力作为后盾而实施的,社会任何人都必须尊重法律的权威,并严格遵守法律;若违反法律则会受到严惩。
若法律遭到破坏,则国家必须予以恢复或修订。
而道德没有国家强制力,倚靠舆论及人们内心的自我约束而存在。
(2)约束范围不同。
相对于主观上的失误,法律更偏向于对行为的约束,促使社会中的个人和组织在行为上不出现违法行为。
而道德不仅约束行为,还对人们内心有一定的要求,道德除了要保证满足事件结果的公平正义,还要在行为动机上拥有良好的出发点。
(3)惩罚措施不同。
法律对违反自身条款的行为,会予以法律意义上的惩戒,违法要承担后果,由国家强制执行,任何人不得违反,没有弹性可言。
而道德仅仅是行为上的理念引导,社会会对违反道德的行为予以谴责,但对个人而言,并没有物质上、客观上的实质伤害,拥有一定的弹性。
(4)表现形式不同。
法律代表国家的整体意志,法律条款是清晰明确、成体系化体现在书面上。
而道德代表社会的整体意志,是以约定俗成的风俗、习惯、价值观念表现的,没有成文的规定。
综上,法律与道德是互相关联又存在对立性的。
人们的日常行为可能同时牵涉到道德和法律,因此在实际执行中,我们必须注意区分。
法律虽然代表了一部分的道德诉求,但不能完全以道德的标准去评判法律。
“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法律通过对社会生活实行较为稳定的、普适性的行为限制,从而将社会风气保持在最低限度的道德以上,整体维持较好的运转。
因此,我们的日常行为也应当以法律为准绳,在司法中坚持法律的权威性,保护法律及道德的标准不被践踏。
“道德评价如果在司法、执法中普遍运用,就将潜在地存在着将司法判决变成法官个人意志的'司法人治'的可能性。
”4法律与道德的协调法律与道德是可以共通的,二者之间不存在绝对的对立,可以通过协调促使其共通发挥作用,维护社会稳定。
4.1在立法时进行适度考量法律的道德内涵国家应该充分肯定道德在社会风气的引导、社会秩序的维护上所拥有的巨大作用,在立法时考虑社会道德规范,并通过立法将之进行条文化,促进社会和谐。
如诚实守信、清正廉洁等道德考量,通过立法约束社会的经济来往、反对贪污腐败,成为既是道德又是法律上的评判标准。
法律的价值并不在于其自身,而是当它被执行时,为社会有序进行而发挥的作用。
当法律的执行不能实现这一目的,则道德评判可以作为重要参考依据,成为影响判决的因素。
需要支出的是,法律应当是与道德一致的,法律作为道德的底线,在法律层面上违背规则的,在道德层面也是违规的。
4.2在实践中兼顾法律与道德在实践中,法律与道德常常存在冲突,因此,法官会根据实际情况,做出个性化判决,使得法律在条款内获得一定的自由度,以适应社会道德。
但法官做出判决的主要依据仍然是法律,我国要建设法治社会,也必须以法律为基本评判标准。
当道德与法律产生冲突时,必须要尊重法律的权威性,保护法律的地位。
在此基础上,适度考虑社会道德评判的影响,引导正确的价值观。
例如,我国1997年颁布嫖宿幼女罪(处以5年以上有期徒刑),作为独立于强奸罪(强奸多名妇女判10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罪名。
2007 — 2008年期间,贵 州发生了性质恶劣的嫖宿幼女案,法院判决适用嫖宿幼女罪定性,引起了社会关于嫖宿幼女罪废立的大讨论,最终该法条被废除。
对我国社会而言,法律若在此时沉默,对我国少年儿童的保护则沦为一纸空话,极大地损害了法律的威严和公正,削弱了法律的正义性。
因此,法官在判决时,应当充分考虑案件的社会影响,在法律和道德中间取得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