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试题)热点话题精练:文化自信[2020年最新]
2020年高考语文真题试题(新课标Ⅰ)(Word版+答案+解析)
2020年高考语文真题试卷(新课标Ⅰ)一、现代文阅读(36分)(共3题;共36分)1.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社会是由众多家庭组成的,家庭和谐关乎社会和谐。
要在家庭中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就需要有家庭伦理。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维护家庭关系的种种伦理规范,它们往往体现在各种“礼”之中。
从《礼记》中可以看到各种礼制的记载,如婚丧嫁娶,这些都包含着各种家庭伦理规范,而要使这些规范成为一种社会遵守的伦理,就要使“礼”制度化。
在中国古代,“孝”无疑是家庭伦理中最重要的观念。
《孝经》中有孔子的一段话:“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这是说“孝”是“天道”常规,是“地道”通则,是人们遵之而行的规矩。
为什么“孝”有这样大的意义?这与中国古代宗法制有关。
中国古代社会基本上是宗法性的农耕社会,家庭不仅是生活单位,而且是生产单位。
要较好地维护家庭中长幼尊卑的秩序,使家族得以顺利延续,必须有一套维护当时社会稳定的家庭伦理规范。
这种伦理规范又必须是一套自天子至庶人都遵守的伦理规范,这样社会才得以稳定。
“孝”成为一种家庭伦理规范,并进而成为社会的伦理制度,必有其哲理上的根据。
《郭店楚简·成之闻之》中说:“天登大常,以理人伦,制为君臣之义,作为父子之亲,分为夫妇之辩。
”理顺君臣、父子、夫妇的关系是“天道”的要求。
君子以“天道”常规处理君臣、父子、夫妇伦理关系,社会才能治理好。
所以,“人道”与“天道”是息息相关的。
“孝”作为一种家庭伦理的哲理根据就是孔子的“仁学”。
以“亲亲”(爱自己的亲人)为基点,扩大到“仁民”,以及于“爱物”。
基于孔子的“仁学”,把“孝”看成是“天之经”“地之义”“人之行”是可以理解的。
一方面,它体现了孔子“爱人”(“泛爱众”)的精义;另一方面,在孔子儒家思想中,“孝”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有一个不断扩大的过程。
因此,“孝”不是凝固教条,而是基于“仁学”的“爱”不断释放的过程,只有在家庭实践和社会实践中,以“仁学”为基础的“孝”的意义才能真正显现出来。
2020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试题)热点话题精练:文化自信
2020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试题)热点话题精练:文化自信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蕴含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这些地域文化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文化强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
新时代,我们要大力加强地域文化研究,拓展中华文化研究的地域视角。
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
地域文化主要是指在一定自然地理范围内经过长期历史发展形成的、为当地人民所熟知和认同、带有地域文化符号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
在中华大地上,多种多样的优秀地域文化一同构成了中华文化。
地域文化历来是中华文化宏大画卷中的灿烂一页,是中华民族不断传承和发扬的文化宝藏。
从历史上看,中华文化很早以前就是在广阔的地理空间内形成的,其中包括平原、高原、山地、河谷、海城等。
在这些地理空间内,人们发展出农耕、渔猎、游牧等不同经济形态,进而形成具有明显地域差别的文化。
西周分封之后,齐、楚、燕、晋等处于不同地域的诸侯国,依据各自的自然条件和人文基础,发展出既具有共同特点又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
秦汉以降,中华文化的地域格局不断扩展,内容也愈加丰富,直至近现代,地域文化一直在为中华文化这棵参天大树提供源源不断的滋养。
当前,高铁、互联网等的发展虽然极大消除了不同自然地理空间之间的界限,不同地域文化也加速向具有同质特性的现代文化转化,但地域文化并没有消失,还将持续对当代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深入研究地域文化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们今天所强调的地域文化研究,不是简单地重复地方文化研究,也不能与民族文化研究画等号,更不可将其与文化地理学等同,而是要突出中华文化研究的地域视角。
这样的地域文化研究,是通过历史、民族、政治、经济、社会、文学、宗教等多学科的视角和方法,深入分析中国各个地域文化的历史源流、丰富内容、人文特征和当代价值。
换言之,当代地域文化研究要服务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服务于中华文化真实、立体、全面的展现,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
2020年高考全国2卷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0年⾼考全国2卷语⽂试题及答案⼀、现代⽂阅读(36分)(⼀)论述类⽂本阅读(本题共3⼩题,9分)阅读下⾯的⽂字,完成1~3题。
把实物当作原物的倾向,在美术史领域根深蒂固。
事实上,实物并不等于原物,我们需要对美术史中“原物”的概念进⾏反思,对美术馆藏品的直觉上的完整性提出质疑。
这种反思和质疑并不是要否定这些藏品。
恰恰相反,它们可以在更⼤程度上发挥藏品作为历史材料的潜在意义。
⼀旦美术史家取消“实物”和“原物”之间的等号,他们就必须认真考虑和重构⼆者间的历史关系。
这会引导他们发现很多以前不曾想到的问题,其核⼼就是美术的“历史物质性”。
有研究者追溯郭熙《早春图》的渊源,提出这幅卷轴画原来是北宋宫殿⼀套建筑画中的⼀幅。
邓椿《画继》记载,他祖上被赐予⼀个宅⼦,他⽗亲被任命为提举官时,朝廷派遣⼀个中官监修这所宅第。
⼀天,邓椿的⽗亲看到裱⼯⽤“旧绢⼭⽔”擦拭桌⼦,他拿过来⼀看,发现竟是郭熙的作品。
那位中官说:“昔神宗好熙笔,⼀殿专背(即‘裱’)熙作,上(徽宗)继位后,易以古画,退⼊库中者不⽌此尔。
”邓⽗请求徽宗赏赐这些“退画”。
徽宗答应了,并派⼈把废弃的郭熙壁障整车拉到邓宅。
这个记载透露了宋神宗时期皇宫中“⼀殿专背熙作”的状态,这应该是郭熙创作《早春图》这类⼤幅⼭⽔时的状态。
因此,任何讨论这幅画的构图、功能以及观看⽅式的⽂章都必须⾸先重构这种原始状态。
这也就是说,⽬前⼈们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看到的《早春图》只是这幅画的“实物”⽽⾮“原物”。
也许有⼈会说:如果研究者的关注点是郭熙的笔墨技法的话,这种研究则似不需要。
但是笔墨离不开观看,⽽观看必然和绘画的形式和空间有关。
邓椿的记载还引导我们思考另外⼀个问题,即郭熙绘画的“历史物质性”甚⾄在徽宗时期就已经发⽣了重要变化:从形式上说,这些画作从建筑绘画转变为卷轴画;从空间上说,它们从皇宫内的殿堂进⼊了私⼈宅第。
从功能说,它们从宣扬皇权的政治性作品转化为私家收藏中的纯粹⼭⽔画;从观赏⽅式上说,它们从要求“远观”的宏⼤构图转变为⿎励“近视”的独幅作品。
第一单元 论述类文本阅读(B卷 真题滚动练)-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单元滚动双测卷(解析版)
第二单元论述类文本阅读B卷真题滚动练(2021·四川成都市·高三零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人文思想的文字表述里,出版的文字被赋予的权威性和真实性远远超过口头语言,因为人们说的话比他们写下来的话要随意。
书面文字是作者深思熟虑、反复修改的结果,这样的文字更加便于核对或辩驳,并且具有客观的特征。
波兹曼指出,“书面文字的对象从本质上来说是客观世界,而不是某个个体。
书面文字可以长久存在,而口头语言却即刻消失,这就是为什么书面文字比口头语言更接近真理”。
书面文化的到来曾经使古人的口语思维方式发生重大的变革,今天,电子和数码时代的来临似乎使口语文化以新的形态——次生口语文化——得到复活。
然而,原生口语文化是没有受到印刷文字浸染的文化,而次生口语文化则已经受到这种浸染。
所以,互联网时代的次生口语文化兼具口头文化和文字文化的特征,但又是不充分和不足够的兼有。
它既比不上文字文化的那种深入思考,又比不上口语文化的那种实在的集体感和统一感,它的集体感和统一感是虚拟的。
文字阅读是一种孤独的个体行为,只要有一本书,没有旁人就能完成,要深入思考,最好是没有旁人。
口语传播不同,它经常是一群人一起听,就像看现场球赛或音乐会一样,它需要有伙伴听众才有气氛,所以,“听”能产生一种“读”所没有的群体同伴感觉。
在次生口语文化里,即使你在家里一个人听音频节目,也会因为有同一时刻的其他听众而有群体在场的感觉。
网上网下的“现场提问”或“弹幕”技术刻意营造的就是这样的感觉效果。
互联网时代的一些传媒话语形式改变了以往的知识观念和知识性质,娱乐性的《奇葩说》或《吐槽大会》就是其中之一。
有人认为,同一个思想可以通过不同的媒体得到相同的表达,表达思想的方式同思想的真实性无关。
这是错误的。
譬如,根本不可能在《奇葩说》或《吐槽大会》这样的电视—网络节目中分节连续播放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更不要说是像斯密《道德情操论》这样的著作了。
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题型分类突破 热点母题二 文化自信
热点母题二文化自信母题构建★母题内涵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永葆活力、永不消亡的根本之所在。
要坚定文化自信,让文化如春风细雨一般浸润人们的生活,根植于人们的内心。
要引导当代青年群体坚定文化自信,让青年一代真正成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中流砥柱,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
在5000多年的沧桑岁月中,中华民族共同付出非凡奋斗,共同创造美好家园,共同培育民族精神,共同坚守理想信念,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建构出独特高标的精神气质,为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这一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始终把全国各族人民紧紧凝聚在一起的,正是我们的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维系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脉。
在人类历史进程中,任何一个民族的道路都不是一帆风顺的。
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在顺境中从容淡定、在逆境中奋进崛起,从根本上说,就是因为在漫长的历史中确立起来的包括理念自信、道德自信、人文自信等在内的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维系了我们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多元一体、天下一家的历史命脉。
理念自信,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性格禀赋、文化心性,开拓了中华儿女的精神世界和心灵空间;道德自信,维系了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泱泱大国的伦理秩序和中华儿女的共同情感;人文自信,激发了中华民族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活力,丰富了中华民族生活的世界,在人类文明史上展现了卓越而独特的中国传统和中华格局。
文化自信造就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
中华民族从远古走来,在世界的东方繁衍生息,超越突破,交流融合,开放发展,积淀并升华出了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独特的精神标识、丰厚的精神滋养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理念自信,塑造出中华民族的天人合一思维、天下理念、大同追求和知行观念;道德自信,塑造出中华民族的爱国情怀、优良品格和荣辱观念;人文自信,塑造出中华民族仁恕宽厚的为人之道、处世方法,以及理想抱负、进取精神、教化观念、博大胸怀和生活理念。
2020-2021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及答案)(1)
2020-2021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及答案)(1)一、实用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今天(2019年3月5日)上午,今年全国两会第二场“部长通道”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开幕会后开启。
银保监会、商务部、交通运输部、海关总署、工信部、农业农村部、国台办等部门的负责人先后走上通道,就多个热点问题做出回应。
对于中美能否达成磋商协议,商务部部长钟山表示,这需要双方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原则下,相向而行、共同努力。
双方的磋商是富有成效的,假如能够达成协议,将有利于两国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全球经济的发展。
钟山介绍说:“在90天的期限内,中美双方开展了三轮高级别磋商。
双方要达成共识,就需要求同存异,就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我们双方的磋商也是富有成效的,双方经过90天的磋商,取得了阶段性的重要成果,有一些领域有了突破。
根据磋商的情况,双方同意继续延长磋商的时限。
在这个期限内,不提高关税的税率”。
材料二:自从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正式签署对华贸易备忘录,酝酿已久的中美贸易大战算是正式打响了。
毫无疑问,从行业和企业的角度来未看,这一波互联网浪湖中兴起的出口电商肯定是最受伤的那个,如果贸易战刹不住车,将影响全球开放贸易格局,出口电商在诸多掣肘中将变得举步维艰。
贸易战最主要的方式是加税,最直接的结果是外来产品价格上涨,保护本国产品的市场。
这种粗暴的做法反而给出了出口电商绕过贸易战的一种逻辑:降低推售产品的价格敏感性,多关注那些高质高价的产品。
在不少人心中,国货的低端形象或许是出口电商面临的最大问题。
但是,出口电商之所以能够迎来快速增长,与中国制造形象的改变也有很大关系。
除了一带一路、产业结构转型等大局需要,出口电商还肩负平衡国际贸易、调节外汇等谐多责任,也因此,不只是企业层面,国家层面对出口电商的支持也不遗余力。
从这个意义上说,除了品牌要借助平台塑造自己的形象,平台也必须反过来要求品牌商们保证“品质力”,降低低端、价格敏感产品的准入。
高考作文备考素材:文化自信主题 (附范文及审题)
高考作文备考素材:文化自信主题--进入2020高考语文命题通道!(附范文及审题)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每个民族都希望自己的文化精华烁烁,在各民族文化之林中傲然而立,并能够引领世界文化潮流。
文化自信与脱贫攻坚脱贫攻坚“考卷”上出现更多“文化题”文化在扶贫工作中的力量有多大?玉克赛克·西加艾提委员带来了一个新疆小村庄里的贫困小伙阿力木江的故事——通过参加村里的农民文艺队,阿力木江变化很大,他的爱人高兴地告诉玉克赛克·西加艾提:“阿力木江现在变了一个人,他以前不管家里的事情,现在帮我做家务。
”玉克赛克·西加艾提不仅帮阿力木江联系木工活,还帮助他家开起一个裁缝店,现在,一家子的收入都提高了。
因此,玉克赛克·西加艾提委员认为,“文化的力量”在改变和塑造农村群众生活状态、精神面貌方面有重要作用。
此外,全国人大代表、生活于农村的“拇指作家”马慧娟建议,加强农村综合文化协管员队伍建设,留住基层文化人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全国政协委员、广州雕塑院院长许鸿飞呼吁,用艺术唤醒乡土,逐步构建乡村文创产业生态,助推乡村文化振兴。
当前,减贫工作取得巨大成就,脱贫攻坚“考卷”上有了更多“文化题”,侧面反映了贫困地区群众的物质生活得到进一步保障,越来越多地考虑精神追求。
文化,有成风化人、凝心聚力的作用。
记者在河南新乡调研时,遇上戏班来村里演曲剧《哑女告状》,全村老少将戏台围得水泄不通。
当含冤受诬的“哑女”被解开哑穴,终于发出一声哀鸣时,蹲在墙根、坐在三轮车上、站在平房顶上的村民们顿时雀跃,齐声欢呼。
村支书告诉记者,每次村里举办完文艺演出,村民邻里之间的矛盾冲突都会减少。
“节目里的正能量能唤起村民心里的善良、勤劳和正义感。
”这位村支书说。
文化,还能为扶贫工作“搭桥开路”“保驾护航”。
文化不仅可以“嫁接”产业扶贫、教育扶贫、生态扶贫等,有效拓展扶贫的广度和深度,也可以滋润头脑,让人们思路更开阔,决策更科学,行动也更合理。
高考二轮复习语文课件(老高考旧教材)主题群文练2文化自信(论述类散文)
一二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3分) A.文章先论述了古代中西美育的异同,然后论述了近代中国美育出现的新 理论新特点,思路清晰,逻辑性强。 B.第一段关于孔子思想的阐述,意在证明孔子既重视德育教育,又非常重视 美育教育,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C.第二段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既有引用论证,又有对比论证,增强了论述 的说服力,使文章观点更加鲜明。 D.文中对宋明理学美育思想发展的介绍,证明了孔子的美育思想的精神价 值核心为后世的儒家所继承这一观点。
一二
悲愤之下,我骤然想起正在热播的电影《满江红》。电影里,哪怕是一 介马夫、小卒,都个个不惜肝脑涂地,在生死场中赓续了壮怀激烈、“精忠 报国”的品质和精神。
镜头是历史的再现,人心的不屈,人心的归向,从未在时间的流逝中有 过些许褶皱。我想,这大概就是《满江红》的意义所在。
沿历史顺流而下,至近代,至西泠桥畔、孤山路一侧,有被孙中山先生 誉为“巾帼英雄”的鉴湖女侠秋瑾的墓地。墓座上秋瑾全身塑像,左手按腰, 右手按剑,眼望西湖,英姿飒爽。
一、(2023内蒙古包头统考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自古以来,东西方都重视美育对立德树人的作用。古希腊柏拉图曾在
《理想国》中提出音乐教育对于培养城邦公民勇敢、节制、正义等美德 的重要性。而美育之于数千年中华民族社会发展与文化传承亦功不唐捐。 上古时期,中国便已出现诗、乐、舞三位一体的乐教;西周建立起来的礼乐 文化制度,则对中国数千年文明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春秋时期,孔子提 出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等思想,更奠 定了审美教育特别是艺术教育在中国文化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孔子深知 艺术审美的力量,虽然“礼”与“德”已由德育内化为一种心理要求,但只有 “成于乐”“游于艺”的美育才是最高境界。在此,道德目标通过审美转化,
2020年高考语文必刷卷二(全国通用版)(解析版)
2020年高考语文必刷卷二(全国通用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雅乐,原是周代统治阶级礼乐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用充满仪式感的音乐舞蹈来彰显至高无上的王权。
雅乐在历朝历代被不断补充与丰富,作为皇家重要仪式中的一部分而留存下来。
近年来,国内掀起复古热潮,流行音乐领域的“中国风”,街头的汉服装束,均体现着一种时尚文化的新貌。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对于汉文化的详尽解读方式,极致地体现出东方文明的源远流长。
而“新雅乐”的诞生,秉承了“中正和平之性,翩翩君子之风”的儒家哲学思想,以具象的文化形态体现出典雅、淡雅、雅正的审美诉求,并将“以礼塑身,以乐兴国”作为终极艺术使命。
“新雅乐”在艺术创作视野中严格遵循着中国古典文化的精粹所在,用声音与舞蹈重温昔日的良辰美景。
“新雅乐”融合了传统文化中的韵味。
古典诗词文化与乐舞文化在“新雅乐”中得到了良好的传承与创新拓展。
《礼记·乐记》有云:“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
在古典雅乐的精神指向中,“诗、乐、舞”三位一体,密不可分。
这也使古典文集《诗经》和《楚辞》中收录的文本大多可以入乐表演。
当代“新雅乐”受其启发,作曲家林海依古词填曲创作《关雎》,将“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文重现于世,追忆周代社会风俗景象。
“新雅乐”敏锐察觉到书法与水墨的文化要素,在《墨香》等舞蹈的编创中,舞者一袭素衣,甩着水袖,以优雅的舞姿在行云流水间诠释着书法独到的抑扬顿挫之感。
现代感十足的编曲方式用古琴和钟磬等古乐配器奏出,在歌声与音乐旋律的交相辉映中体现中国文化的“天人合一”。
从唱腔特性来看,古人曾形容雅乐之声“余音绕梁,三日而不绝”。
又有《乐记·师乙篇》中讲到的“累累乎端如贯珠”,虽只有寥寥数句,但足见雅乐演唱时声音洪亮、气息连贯、以美至归的特点。
当代歌者经过科学的发声系统训练,在演唱能力方面驾轻就熟,针对古典雅乐对于歌唱审美的要求,在声音塑造上体现“圆、润、糯”的特点,体现出与中国古典美学如出一辙的含蓄、柔美、空灵、醇厚。
高考卷语文真题及答案解析
高考卷语文真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材料一: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
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今天,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前景。
我们要加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
A. 文化自信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唯一力量。
B. 文化自信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
C. 文化自信是推动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根本动力。
D. 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
2. 根据材料一,下列哪项不属于中华文明延续的要求?()(3分)A. 薪火相传、代代守护B. 与时俱进、推陈出新C. 坚持文化自信D. 依赖外部力量3. 下列关于文化精神弘扬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3分)A. 要弘扬跨越时空的文化精神。
B. 要弘扬超越国界的文化精神。
C. 要弘扬富有永恒魅力的文化精神。
D. 要弘扬失去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文学逐渐成为文学创作的重要领域。
网络文学以其独特的创作方式、传播途径和审美趣味,吸引了大量年轻读者。
然而,网络文学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内容质量参差不齐、抄袭现象严重等。
如何提高网络文学的质量,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
4. 网络文学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4分)A. 创作方式单一B. 传播途径狭窄C. 内容质量参差不齐D. 抄袭现象严重A. 网络文学已经取代了传统文学。
B. 网络文学只受年轻人欢迎。
C. 网络文学是文学创作的重要领域。
2024年高考语文作文热点时政方向《文化自信》
热点时政方向02 文化自信一、【热点话题】传统与现代;文化种子一代鬼才黄永玉:“想我时就看看天,看看云”【人物速递】1924年8月9日,黄永玉出生在湖南常德。
几个月后,黄永玉被迫离家来到福建,但是这里也为他打开了另外一个世界。
华侨陈嘉庚在厦门创办的集美学校,规模很大,学校有6层的图书馆,这里是少年黄永玉的乐土。
而他酷爱阅读的习惯,也由此养成。
15岁时,他决定离开学校,从此开始"流浪"。
1947年,黄永玉"流浪"到上海。
一天,得知比自己大20岁的著名诗人臧克家和自己住在同一条街上,他激动万分,便带着十几幅木刻画去拜见臧克家。
臧克家认真地翻看完了他的画,说自己非常喜欢,想替他送去发表。
后来,那十几幅木刻画绝大部分都没能发表,但臧克家从没在他面前提过。
著名作家、文学理论家唐弛,那时是上海邮局的高级职员。
黄永玉每次一到上海邮局,唐张无论有多忙,都会立即放下手头的活,帮他处理稿费。
那时候,身边的这些人,美好得令他感喟不已:"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么干净纯洁,我就在这种环境里成长起来的。
那时候巴金先生、唐张先生、臧克家先生,还有萧乾……很多文化界的老前辈,都花时间为我的生活帮忙。
现在这些对我好的人都不在了,我要拿同样的感情对待别人。
"同时,他的艺名"黄永玉"也是他的表叔沈从文帮他取的。
在抗战胜利后的上海,黄永玉和汪曾祺成为来往最密切的朋友。
汪曾祺逝世后,黄永玉回忆:"我的画只有他一个人能讲。
他死了,这样的懂画的朋友也没有了。
"而在黄永玉离开前,他曾说:"想我时就看看天,看看云。
"【人物素描】“作品捐赠给国家是一种最好的选择”从小"流浪",但黄永玉一直爱着他的故乡。
他认为故乡是一个人感情的摇篮,是自己的被窝,或许它的气味并不好闻,却是自己最熟悉而又无可替代的气息。
故乡是黄永玉的灵感来源,更是牵挂。
2023语文高考作文押题:文化自信(精选7篇)
2023语文高考作文押题:文化自信(精选7篇)2023语文高考作文押题:文化自信【篇1】中华文化,源远流传,中国的汉字拥有悠久的历史,拥有它独特的韵味。
——题记汉字不仅是文化符号,还是时间纽带,让我们的文明历久弥新;是空间纽带,让我们口音各异却能“千里共婵娟”,它是中华民族团结统一最厚重的文化基石,最根本的文化基因,最珍贵的文化传统,更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
一个汉字宛如中华文明的一部微历史。
一字一世界,一笔一乾坤;横平竖直是风骨,撇捺飞扬皆血脉。
随意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
我从“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中感受到李白那种积极向上,勇往直前,不畏困难的精神;从“坐观垂钓者空有羡鱼情”中体会到孟浩然怀才不遇,抑郁愤懑的感情;从“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中仿佛来到了一个白雪皑皑,放眼望去一片北国风光的世界。
几个看似平凡普通的汉字,组合在了一起竟形成如此优美的意境。
看尽尘世繁华,不忘汉字之本。
在这个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人们用键盘代替了写字,在敲击键盘的声音中我们逐渐丢失了书写汉字的优良传统,以至于大多数人都提笔忘字,明明会写这个字,拿起笔的瞬间却不会写了,这是多么可悲又可怕的现象。
汉字让我学会了欣赏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让我体会到了汉字给我们带来心灵上的享受和洗濯。
所以我们要尽我们所能保护汉字,不要让它永远消失在我们的记忆中。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让我们呵护好传统文化的薪火,努力传承优秀文化精髓,凝聚起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认同,打造持久而深沉的文化自信!2023语文高考作文押题:文化自信【篇2】若将国家比作一个人,那么文化自信即如人的精神之钙,你无法从身体发肤间捉摸到它的踪迹,然而一旦缺乏,则顿见其形神萎靡。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2020年高考全国卷2语文真题及参考答案【杨顺国】
绝密★启用前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Ⅱ)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所谓“被遗忘权”,即数据主体有权要求数据控制者永久删除有关数据主体的个人数据,有权被互联网遗忘,除非数据的保留有合法的理由。
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化、廉价的存储器,易于提取,全球性覆盖作为数字化记忆发展的四大驱动力,改变了记忆的经济学,使得海量的数字化记忆不仅唾手可得,甚至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
记忆和遗忘的平衡反转,往事正像刺青一样刻在我们的数字肌肤上;遗忘变得困难,而记忆却成了常态。
“被遗忘权”的出现,意在改变数据主体难以“被遗忘”的格局,赋予数据主体对信息进行自决控制的权利,并且有着更深的调节,修复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记忆伦理的意义。
首先,“被遗忘权”不是消极地预御自己的隐私不受侵犯,而是主体能动地控制个人信息,并界定个人隐私的边界,进一步说,是主体争取主动建构个人数字化记忆与遗忘的权利,与纯粹的“隐私权”不同,“被遗忘权”更是一项主动性的权利,其权利主体可自主决定是否行使该项权利对网络上已经被公开的有关个人信息进行删除。
是数据主体对自己的个人信息所享有的排除他人非法利用的权利。
其次,在数据快速流转且难以被遗忘的大数据时代,“被遗忘权”对调和人类记忆与遗忘的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
如果在大数据时代不能“被遗忘”,那意味着人们容易被囚禁在数字化记忆的监狱之中,不论是个人的遗忘还是社会的遗忘,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一种个人及社会修复和更新的机制,让我们能够从过去经验中吸取教训,面对现实,想象未来,而不仅仅被过去的记忆所束缚。
高考作文素材:“文化自信”(金句、热点素材、必背语段)
高考作文素材:“文化自信”(金句、热点素材、必背语段)1.历史人物评说2.文明的韧性3.寻找中国味4.器这些热点素材都涉及到了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以及对文化自信的强调。
在作文中可以引用这些素材,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以及如何在当今时代中发扬光大。
03必背语段1.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只有在传承和发展中,中华文化才能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2.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根本,是一个民族的身份标签,丢失了它,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丧失了精神家园。
因此,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保护好我们的文化遗产,让它们在当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3.对于一个民族来说,经济是筋骨,文化是灵魂。
我们不能只注重经济发展,而忽略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只有文化与经济并重,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我们要在传承中创新,在发展中弘扬,让中华文化在世界舞台上展现出更加独特的魅力。
5.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只有具备了高度的文化自信,才能在世界文化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因此,我们要不断加强文化自信的培养,让中华文化在世界上发出更加光彩夺目的光芒。
①三星堆遗址被誉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而近日又曝出了重大发现,引起了全世界的震惊。
这次发现出土了500余件重要文物,其中包括黄金面具残片、巨青铜面具、青铜神树、象牙等,让人们对中华文明的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②这次考古发现被专家认为堪比著名的秦兵马俑,甚至将中华文明史提前了1000年。
这不仅让人们对中国的历史文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让我们更加珍惜并保护好我们的文化遗产。
①《唐宫夜宴》在河南春晚上的成功表演,不仅让观众们感受到了盛唐时期的繁华和美丽,也让人们重新认识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2020年高考语文及答案解析(全国Ⅱ卷)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本试卷共22题,共150分,共10页。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杜甫之所以能有集大成之成就,是因为他有可以集大成之容量。
而其所以能有集大成之容量,最重要的因素,乃在于他生而禀有一种极为难得的健全才性——那就是他的博大、均衡与正常。
杜甫是一位感性与理性兼长并美的诗人,他一方面具有极大极强的感性,可以深入到他接触的任何事物,把握住他所欲攫取的事物之精华;另一方面又有着极清明周至的理性,足以脱出于一切事物的蒙蔽与局限,做到博观兼美而无所偏失。
这种优越的禀赋表现于他的诗中,第一点最可注意的成就,便是其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
就诗歌体式风格方面而言,古今长短各种诗歌他都能深入撷取尽得其长,而且不为一体所限,更能融会运用,开创变化,千汇万状而无所不工。
我们看他《戏为六绝句》之论诗,以及与当时诸大诗人,如李白、高适、岑参、王维、孟浩然等,酬赠怀念的诗篇中论诗的话,都可看到杜甫采择与欣赏的方面之广;而自其《饮中八仙歌》《曲江三章》《同谷七歌》等作中,则可见到他对各种诗体运用变化之神奇工妙;又如从《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及“三吏”“三别”等五古之作中,可看到杜甫自汉魏五言古诗变化而出的一种新面貌。
就诗歌内容方面而言,杜甫更是无论妍媸巨细,悲欢忧喜,宇宙的一切人物情态,都能随物赋形,淋漓尽致地收罗笔下而无所不包,如写青莲居士之“飘然思不群”,写空谷佳人之“日暮倚修竹”;写丑拙则“袖露两肘”,写工丽则“燕子风斜”;写玉华宫之荒寂,予人以一片沉哀悲响;写洗兵马之欢忭,写出一片欣奋祝愿之情、其涵蕴之博与变化之多,都足以为其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证明。
广东新高考一卷语文试题及答案
广东新高考一卷语文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阅读下面的论述类文本,完成1-3题。
文本内容略。
1. 文中提到的“文化自信”具体指的是什么?答案:文中提到的“文化自信”指的是对本民族文化价值的认同和自豪,以及在全球化背景下对本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坚定信念。
2. 作者认为如何实现文化自信?答案:作者认为实现文化自信需要通过教育、传播、创新等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和认同本土文化,同时在保持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实现文化的融合与创新。
3. 文中提到的“文化软实力”与“文化自信”有何联系?答案:文中提到的“文化软实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文化领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文化自信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自信的文化才能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其独特魅力,增强文化软实力。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4-6题。
文本内容略。
4. 文中主人公的形象特点是什么?答案:文中主人公具有坚韧不拔、勇于探索、富有同情心等特点。
5. 作者通过哪些手法塑造了主人公的形象?答案:作者通过具体的事件描写、心理刻画、环境烘托等手法塑造了主人公的形象。
6. 文中所反映的社会问题是什么?答案:文中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包括社会不公、贫富差距、人性的冷漠等。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阅读下面的实用类文本,完成7-9题。
文本内容略。
7. 文本中提到的“可持续发展”是指什么?答案:文本中提到的“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包括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的协调发展。
8. 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哪些条件?答案: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政策支持、科技创新、公众参与、国际合作等条件。
9. 文本中提到的“绿色经济”与“可持续发展”有何联系?答案:文本中提到的“绿色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经济模式,强调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环境的可持续性。
2020年高考语文(课标版)仿真模拟卷(一)(含新题附解析) 打印带解析版
2018高考仿真卷·语文(一)(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文化自信的底气从何而来我们拥有丰厚的文化资源。
在五千年的漫长岁月中,我们的先人创造、建构了庞大的文化体系,为今人积累了丰美而深厚的文化资源。
其中既有严谨朴实、情理交融的日常生活信条,意境高远、笔触深沉的文艺作品;也有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历史巨著,深邃广阔、精义入神的哲学理论;更有存在于佛道、中医、武术、气功之中的生命科学技术体系,以及在近现代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形成的忠勇无畏、团结奋战的革命精神。
这些不同的文化资源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将对未来人类文明做出具有华夏色彩的卓越贡献。
我们的文化底气与先人留给我们的财富有关,当然这些财富仅是必要条件。
没有今人的转化创造,这些财富也只能是被封存的资源而已。
我们拥有有利的文化创造条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为当今社会文化创造提供了最为基本的保障机制,提供了激发文化活力和推动文化发展的制度基础。
同时,随着全球化的日益发展,世界文明日益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也为文化创造提供了相较于历史任何一个时期更为优越的条件。
当下,我们触手可及人类文明所创造的各种资源,我们亦可充分地利用信息技术获取资源、开展文化整合创造活动。
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网络虚拟性和生活真实性的高度融合极为适宜文化创造实践,为文化发展提供了前人不可想象的新颖社会环境。
但是一些陈旧体制的障碍,仍然需要进一步改革与创新。
我们正在进行大规模的文化创造活动。
在我国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今天,中华民族正在进行大规模、全方位的文化创造活动。
从哲学历史到文艺影视再到科学技术,我国文化发展规模始终位于世界前列。
同样,经过三十余年的积累发展,我国文艺影视在国际产生了越来越重要的影响,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标志着中国的文化实力逐渐得到世界认可,但这仅是“小荷才露尖尖角”,未来巨大的文化发展成就值得期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换言之,当代地域文化研究要服务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服
务于中华文化真实、立体、全面的展现,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和中国经济
社会发展。
地域文化研究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各个方面着力,从地域文化的发展历史和现
状看, 横向和纵向的研究都很重要。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一波接一波的地域文化研究热潮,
2020年最新
2020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试题)热点话题精练:文化自信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民族
5000 多年的文明史蕴含丰富多彩的地
域文化,这些地域文化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文化强国取之不尽、用之不
竭的宝贵财富。新时代,我们要大力加强地域文化研究,拓展中华文化研究的地域视角。
文化形态足够强大,往往过分相信自己文化的至臻至美,因而导致一种丧失进取心的文
化封闭意识——这是文化自大的心理效应。如近代,当经典物理学臻于完备的时候,物
理学家们普遍产生了一种自满心理,认为,在如此完备的理论体系面前,今后的物理学
家们只能应用现成的物理学理论,而没有创新的空间了,“太阳底下没有新事物”——
究地域文化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们今天所强调的地域文化研究,不是简单地重复地方文化研究,也不能与民族文
化研究画等号,更不可将其与文化地理学等同,而是要突出中华文化研究的地域视角。
这样的地域文化研究,是通过历史、民族、政治、经济、社会、文学、宗教等多学科的
视角和方法,深入分析中国各个地域文化的历史源流、丰富内容、人文特征和当代价值。
)
A .敦煌文化完全是在与其他文明形态交流、交融过程中形成的特殊的地域文化。
B.先秦文化、齐鲁文化等文化类型是封闭的,但敦煌文化不仅具有世界性,而且具有 地域性。 C.敦煌文化承载着中华文明的基因,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是最重要和最独特 的。 D .“和而不同”“通而不统”的精神一定会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文化支撑。
: 有必要深究何谓
文化自信。
B.文章主体部分阐述何谓文化自大,先阐述文化自信的内涵,再着重剖析文化自大的
两种效应。
C.文章在分析封闭主义和文化扩张两种效应时,运用了道理论证与事实论证相结合的
论证方法。
D .文章最后指出了文化自信与文化自大的截然不同,并从两方面阐明了正确理解文化
自信的做法。
6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中国文化能够成为世界文明中唯一没有断裂的文明,其延续不断的“基因密码”就 是“和而不同” “通而不统”的精神。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和中华文明的复兴,这一“基 因密码”必将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文化支撑。 (摘编自范鹏《“通而不统”的敦煌精神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的思想文化资源》)
7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通而不统”是“和而不同”的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的特殊表达。“和而不同”意味 着承认存在差异和矛盾,追求多样性的统一,反对无差别的同一。“和而不同”提倡多 元文化在相互交流和相互融合中取长补短、共同繁荣。它不仅是理解中国古代学术派别 的基本精神和原则,也是理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文化关系的基本精神。 在“和而不同”的前提下敦煌文化体现了不同文明之间“通而不统”的精神,更深刻、 更广泛地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博大胸怀。正是由于有这样的精神作为哲学底蕴,我们才造 就了敦煌文化,并使敦煌文化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文化资源。
各地区对自己地域文化的纵向研究已经比较充分和深入,但地域文化的横向研究还比较
薄弱,即对各地域文化之间关系的研究还不够深入,不能很好地将具有独特文化内涵的
地域文化纳入作为整体的中华文化宏观研究格局中来。所以,为了促进地域文化研究在
更大平台、更高层次上繁荣发展,可以成立全国性的研究学会,建设一支热心于地域文
域视角的研究。
C.改革开放后,研究者对各地域文化自身进行了充分的纵向研究,但横向研究还不成
熟,有待加强。
D .地域文化的横向研究应将其放在整个中华文化的大视野中进行,需深入关注各文化 间的相互关系。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围绕地域文化的概念、发展过程以及相关研究来展开论述,论证思路条理清晰。
2020年最新
化排除在中国传统文化之外,这是没有什么道理的。敦煌文化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杰 出代表,更是具有世界意义的人类文明多元融合的东方典范。
敦煌文化特殊的形成方式使敦煌文化具有“通而不统”的特点。敦煌文化既有多种 文化形态的汇通融合,又保持了各种文化类型自身的独立性,兼容了不同文化形态各自 的合理性。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经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同,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需要各
种人类文明的共同滋养,其中,敦煌文化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文化资源。 敦煌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特殊表达形态。由于丝绸之路
的开通与繁荣,敦煌在一千年左右的古丝绸之路文明史上成为多种文明形态接触、交流 的大都会,这一特殊的历史环境形成了敦煌文化特殊的表达形态。敦煌文化更多的是在 与其他文明形态交流、交融过程中形成的特殊的地域文化。相比较而言,先秦文化、齐 鲁文化等文化类型较为封闭,而敦煌文化是在开放的前沿和佛教文化、基督教文化以及 波斯文化直接打交道的过程中形成的、它不仅具有地域性,而且具有世界性,是一种更 具国际比较意义的中国传统文化。同时,敦煌文化骨子里流淌着中华文化的血脉,承载 着中华文明的基因,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而独特的地位。有学者把敦煌文
化很早以前就是在广阔的地理空间内形成的,其中包括平原、高原、山地、河谷、海城
等。在这些地理空间内,人们发展出农耕、渔猎、游牧等不同经济形态,进而形成具有
明显地域差别的文化。西周分封之后,齐、楚、燕、晋等处于不同地域的诸侯国,依据
各自的自然条件和人文基础,发展出既具有共同特点又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秦汉
化研究、具有相当理论和学术水平的专业队伍,举办各种地域文化学术会议。
(摘编自邵汉明《拓展中华文化研究的地域视角》)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多种多样的优秀地域文化一同构成了中华文化,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值得我们继 续传文化研究,不等同于文化地理学,而是对中华文化进行地
以降,中华文化的地域格局不断扩展,内容也愈加丰富,直至近现代,地域文化一直在
为中华文化这棵参天大树提供源源不断的滋养。当前,高铁、互联网等的发展虽然极大
消除了不同自然地理空间之间的界限,不同地域文化也加速向具有同质特性的现代文化
转化,但地域文化并没有消失,还将持续对当代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深入研
中国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主张,希望为解决人类问题提供中国智慧,但是 中国绝不希望用中国这一套把世界统一起来,同时也不相信任何人、任何国家、任何文 明有这样的能力将有上万年文明史、 70 多亿人的世界统一起来。人类命运共同体强调和 承认世界的多样性、差异性,世界需要的就是“通而不统”的文化精神。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一般理解,文化自信的文化本体状态是文化的完满性,文化自信是文化完满状态的
文化心理表现。这种理解就在实质上把文化自信等同于文化自满或文化自大。所以,有 必要深究何谓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人类个体自信的引申和拓展。所谓文化自信就是一种文化的主体对自身 所处文化形态力量的准确估价和坚定自信,确信该种文化形态具有旺盛的生机,能够成 功地应对和解决文化主体面临的时代问题。文化自信会导致文化主体在与异质文化的接
种文化心理。
C.顶端“文化与“低端”文化支配和被支配、取代和被取代的关系必然会促
进不同文
化的发展。
2020年最新
D .“太阳底下没有新事物”以形象的比喻,阐明了以博大胸怀汲取世界文化中优秀元
素的新理念。
5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概述对文化自信的一般性理解,然后顺势提出了中心论点
化系列, 以此来评价各民族文化。 由此, 自然引申出一种文化扩张和文化殖民意识。 “顶
端”文化对“低端”文化的支配和取代必然会受到“低端”文化形态出于自保而进行的
抵抗,于是,这种优势文化形态对“低端”文化形态的支配和取代往往采取野蛮的方式。
这也是自 15 世纪以来, 西方国家在全球化运动中, 通过文化殖民主义推行和扩张自己的
)
A .文化自信是文化主体对自身所处文化形态力量的准确估价和坚定自信,是积极的态 度以及行动。 B.文化形态若历史悠久、发育完备,往往会阻滞和消解文化形态的创生力,导致其发 展举步维艰。 C.在文化心理、实践结果上文化自信与文化自大都截然不同,而文化封闭与文化扩张 却结果相同。 D .中国文化传统的基本精神、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决定了我们不应走文化殖民 主义的道路。
8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为了突出敦煌文化的现实意义,文章是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背景下阐述的敦煌 文化。 B.为了论证敦煌具有世界性的特点,文章运用了和先秦文化、齐鲁文化进行比较的方 法。 C.文章阐述了“通而不统”“和而不同”的密切关系,又运用对比区分了两者的不同。
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文化价值的主要理据。
可见,文化自信与文化自大无论在文化心理上还是在实践结果上,都是截然不同的。
由此,我们就更应当正确理解文化自信 : 对中国文化传统的自信不应导致文化封闭主义,
而应当以博大的胸怀拥抱世界各民族文化
( 包括西方文化 ) ,用于丰富和发展中国传统文
化 ; 更不应如西方文化那样走向文化殖民主义,这不仅不符合中国文化传统的基本精神,
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地域文化主要是指在一定自然地理范围内经过长期历史发
展形成的、为当地人民所熟知和认同、带有地域文化符号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