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整体把握散文的阅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整体把握散文的阅读

如何整体把握散文的阅读,根据散文文体特征,突出三种意识:

一是“独特意识”。抓住散文的特征——“ 贵在有我”,引导学生潜心体会作者“独特的情感体验”。深入挖掘作品的“独特与深刻”的“情思”,找到作品中的那个“我”,体悟出“我”的个性。

二是“鉴赏意识”。引导学生循着“感受”——理解——鉴赏”拾级而上。第一、二环节对济南的冬天进行审美阅读,前一个步骤是“审美的感受”,后一个步骤是“鉴赏”。审美阅读能力,包含审美感受力与审美鉴赏力,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深化;第三四个环节在感受的基础上,提升“理性认知” ——比如读 2 、 3 、 5 段文字,不仅感受到它的美,而且能从遣词造句、音韵节奏、文脉气势、修辞手法上分析它何以产生美的效果。让学生“跳出来反观”,依托审美的感性认识,深化其思想涵义的深刻精妙之处,精化其人文情怀的感人之处。

三是“语言意识”。引导学生“披文入情,高度重视对语言文字的品味”,高质量地培养语感。抓住作品中那些最有教学价值的语言加以咀嚼,如影响对主题理解的几个关键词:响晴、温晴(情)、温暖、暖和(安适平静满足惬意)等,还包含比喻、拟人等修辞语句,对色彩的描写,以及述说式的表达,熟练掌握和运用鉴赏语言的方法。

如何通过字里行间,领悟作者情感,我引用首师大刘占泉教授隋文批注,对老师们会更有启示。

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

老舍先生的这篇随笔,最感人的地方是什么呢?作者与读者亲切地交流,描述济南奇异的景色,诉说自己的真切感受。全篇都弥散着一种浓浓的亲切感和亲和力,仿佛是向自己的老朋友(读者)介绍自己的新朋友(冬天的济南),似乎该文神韵就集中于此,辐射自此。阅读的时候,要细心感受和体会这个总的特色。

这种描述、交流是渐进的。第一段距离尚远一些,请看原文:“ 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自然,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可是,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头两句,双重的比较,参照物是北平的风声、伦敦的日光。第三句,比较热带与北中国对于“日光”的需求,引出总评:温情的济南“真的算个宝地”。

自第二段起,面对面似的谈话渐渐展开了,亲切感渐渐变浓了。第二段描写阳光温暖着的济南城,侧重连接小山与老城、城中居民之间是怎样相互感应的。

向故人描述,所选取的对象之一是“老城”,用了拟人的写法:“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理想的境界?”

所选取的对象之二是“小山”,也是拟人,而且套着一重“对话”,即“小山”与济南人的交流呼应:“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他们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知不觉地想起:‘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就是这点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有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

作者向故人诉说;小山呵护着济南,并向那里的人们承诺,而济南人也呼应着慈善的小山、慈善的济南的冬天。看看,文字里包含了多么浓郁的情味!阅读时,若掩蔽这一番情意,未免太可惜了。

第三段描写“小雪”,仍然采用向故人诉说的口吻,而大量比喻之内,拟人的意味也还在延续着。

先是描写静态的景色:“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

然后再来描写动态的景色:“……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再往后,又收束在对“雪”的评说上,诉说一个温柔的心愿,似乎不无祈求的情味含在其中:“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第四段好像是一小段儿“变奏”。远景,镜头转向狭窄的古城。摇动,渐渐展现出城外宽敞的山地。镜头里出现山坡上的“小村庄”、小村庄房顶上那一层薄薄的雪。——“古老的济南,城内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需要想象出来,这一段(句),乃是承接着上一段,这个长镜头之前所呈现的小雪、矮松、山坡、斜阳,与这里所呈现的城里城外、小村薄雪,之间存在着映衬与重合的关系。所谓重合,是指需要把小村庄放置在那样娇美的“山坡”之上,整合在一起复现出来,如此体会和想象,情境会更加妙曼瑰丽。

另外,关于“小水墨画”的比喻,颇值得玩味。

联系和比照:前两段是什么“画”?第二段写小山与老城与济南人,比较实的正面描写只有一笔:“ 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

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这是极为简约的线条勾勒,主要内容侧重于“想象”,仿佛在讲述童话世界里的奇异情境,温暖祥和的情绪弥漫其中。第三段写山间雪景,宛若一幅温馨明丽而灵动的水彩画。第四段则变换视角,从城里延伸到城外、从山坡延伸到小村庄,从小村庄延伸到房顶薄雪,而后定格于此。其用墨极为简炼清淡,隐去了明艳的色彩(没有上一段那些斑斓的用语),在画面上留下大片空白,交由读者去想象、填补,——这正是古代水墨画追求的意境和韵味。

第五段:主要写济南的绿水蓝天。注意作者与上文的呼应,这是很容易忽略的。上文说,“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山写过了,这里则转而写“水”,承接云:“那水呢……”(类似的情况第二段行文里也有,文脉前后连贯:“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人们在冬天……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 )

这段文字,像是色调更为丰富的水彩画,甚至画出了一些油画的鲜润明艳的效果。请看:“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反倒在绿藻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拟人的意味依然延续着,形成水与水藻与柳树之间的联系,变无知无觉为有情有意,乃是妙笔。

再接着看:“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这两句,完成了一组特殊的比喻。其特殊之处是什么呢?( 1 )引领着读者的目光从地上慢慢转向天上,去感受偌大空间中的“清亮”和“蓝汪汪”,逐渐生出瑰奇的想象,——“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仿佛这个比喻是由诉说者(老舍)与倾听者(读者)共同想象出来的,形象感、交融感极强,富于感召的魅力。( 2 )这两句话之间内在的连接、辉映,也很有趣味。是不是类似影视艺术里的“重合”法?联系本段上文,镜头先是转向河水、水藻和柳树,极力凸显景物的“绿色”,这是底色;再把镜头从河上摇到天上、继而从天上摇到河上,幻化出“蓝水晶”的瑰奇想象,这是主体空间;最后,将“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移进来(重合交汇),呈现出一个完整的鲜艳明丽的立体形象。

最后一段,只有一句话:“ 这就是冬天的济南。”用语简练,收住全文。(有的版本把这一句并入前一段,紧接“水晶”句,又别有一番意味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