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场矿山压力显现基本规律
采场矿山压力显现基本规律

02
CATALOGUE
采场矿山压力显现的核心概念
矿山压力
矿山压力定义
矿山压力是采矿过程中,由于地下岩体采动而引起的应力、应变和 位移现象。
矿山压力的形成
在采矿过程中,随着岩体被逐渐采出,原本处于平衡状态的岩体应 力场被打破,导致应力重新分布,形成新的平衡状态。
矿山压力的影响
矿山压力对采矿安全、采矿效率以及采场维护具有重要影响。
特征
采场矿山压力显现具有明显的区域性 、时间性和空间性,与采矿方法、地 质条件、采场结构参数等因素密切相 关。
矿山压力显现的重要性
安全保障
矿山压力显现是采矿过程中的重要安全因素,对 采场稳定性和安全生产具有重要影响。
资源保护
矿山压力显现影响采场回采率,合理的矿山压力 控制有助于提高资源回收率。
经济价值
矿山压力显现的应急处理措施
制定应急预案
针对可能出现的矿山压力显现情况,制定应急预案,明确 应急处理流程和责任人。
加强人员培训和演练
对采场作业人员进行培训和演练,提高他们对矿山压力显 现的认识和处理能力。
配备应急物资和设备
根据应急预案需要,配备必要的应急物资和设备,如支护 材料、排水设备等,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采取有效 措施。
力显现预测中的实际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THANKS
感谢观看
矿山压力显现对采矿成本和经济效益具有直接影 响,合理的矿山压力控制有助于降低采矿成本。
矿山压力显现的历史与发展
历史回顾
矿山压力显现的研究始于20世纪初 ,随着采矿技术的发展和工程实践的 积累,人们对矿山压力显现的认识不 断深入。
发展趋势
现代采矿技术对矿山压力显现的研究 更加深入,涉及多学科交叉和多种先 进技术的应用,未来将更加注重矿山 压力显现的预测和控制。
第四章 采场矿压显现基本规律

第四章采场矿压显现根本规律第一节概述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工作面常有下述一系列矿山压力现象,并且习惯上用这些现象作为衡量矿山压力显现程度的指标。
1.顶板下沉一般指煤壁到采空区边缘裸露的顶底板相对移近量。
以S表示,有时为了比照,常常把这个指标换算为单位采高、单位推进度的顶板下沉量,即以每米采高每米推进度多少mm来表示。
下列图为工作面顶底板移近曲线,1为顶板绝对下沉曲线;2为顶板相对移近量〔下沉〕曲线;3为底版臌起曲线。
2.顶板下沉速度指单位时间内的顶底板移近量,以mm/h计算。
3.支柱的变形与折损4.顶板破碎情况常常以单位面积中冒落面积所占的百分数来表示。
5.局部冒顶指回采工作面顶板形成的局部塌落。
6.工作面顶板沿煤壁切落,或称大面积冒顶指工作面由于顶板来压导致顶板沿工作面切落,其它还有煤壁片帮,支柱插入底板,底板臌起等。
第二节老顶的初次来压1.概念初次来压:把由于老顶第一次失稳而产生的工作面顶板来压,称为老顶的初次来压。
初次来压步距:由开切眼至初次来压时工作面推进的距离称为老顶的初次来压步距。
2.老顶初次来压时的特点1)顶板下沉量大、支柱载荷增大。
2〕煤壁内的支承压力增大,煤壁变形与片帮严重。
增压区、减压区、稳压区。
3〕直接顶破碎,并有掉渣现象。
4〕初次来压比拟突然,容易造成严重事故。
初次来压步距的大小与老顶岩层的力学性质、厚度、破断岩块间互相咬合的程度等有关。
同时,也与地质构造等有关。
一般20~35m,个别50~70m甚至更大。
根据统计,在我国现有的生产矿井中,初次来压步距为:10~30m 54%30~55m 37.5%其余为大于55m,最大为160m左右,如大同。
第三节老顶的周期来压一、回采工作面推进对岩体结构的影响当工作面推进时,岩块A 首先处于悬露状态,此时工作面支架将受到岩体A 的保护,受力甚小。
但当到达极限跨距时,岩层形成了断裂。
此时假设岩块A 与岩体咬合不住,那么此岩层及上覆岩层将形成一端由支架支撑而另一端由已冒落的矸石所支撑。
矿山压力基本理论与基本规律

工作面下部平巷顶底板移动的全过程曲线
1——移动速度曲线 2——移近量曲线
22
预先掘进 前进式 充填护巷 后退式 掘进头
上山
“Z”型开采法(往复式开采法)
上山
23
二、采区斜巷沿倾斜方向矿压显现规律
侧帮煤体的应力状态划分:
1、煤体边沿卸载带 Ⅰ
多数情况下1~3m,少数情况下4~6m。
2、支承压力显现带 Ⅱ 多数矿井15~30m,少数矿井35~40m,在此 范围不宜送巷道,否则将难以维护。 3、原岩应力带 Ⅲ
7
C An
H
m2 m1 m2
B
A3 A2 SA A1
¦ 1 A ¦ ¦ ¦ 1
3 3
LK
L1 L2 L3 L0
传递岩梁理论模型
8
1、对采场矿压显现有显著影响的岩层组成及其 运动特征
当工作面足够长时,传递岩梁(以下简称岩梁)第一次来 压步L0为:
2m [ ] L0 mk k
3、相互关系
矿山压力是基础,矿压显现是表现。
2
第一节 采空区上方岩层移动
一、采空区上方的岩层移动
1、冒落带:不规则垮落,排列不整齐,碎胀系
数大
2、裂隙带:破断后排列整齐的岩块,碎胀系 数小
3、 缓沉带:没有明显的破断,岩层呈整体或 分层整体沉降。
3
工作面上覆岩层分区与分带
4
二、砌体梁理论
砌体梁理论是中国矿业大学钱呜高教授在前 苏联学者库兹涅佐夫教授的铰接岩块假说的基础 上根据相似模型实验和现场实测,运用结构力学 方法得到采场上覆岩层的平衡和失稳条件,从而 提出了“砌体梁”理论。
(1)底板塑性膨胀 (2)底板鼓裂 3、巷道两帮的变形与破坏 4、其他变形与破坏
四章节回采工作面矿山压力显现基本规律

图4–23 放顶对顶板下沉的影响 A–倾斜向上影响范围;B–倾斜向下影响范围
3.开采深度 4.放炮、落煤、放顶影响 5.煤层分层开采的矿压显现
下分层的矿压显现与上分层相比有以下特点: (1)老顶来压步距小,强度低; (2)支架载荷变小; (3)顶板下沉量变大 6.上部煤层残留煤柱
4) 威尔逊估算法
图4–11 威尔逊计算顶板压力的力学模型
§4 回采工作面前后支承压力的分布
一、支承压力的形成
支承压力:指在煤层中开巷或回采后形成的垂直方向
上的集中应力。
AB
H
Q
b
CD
根据现场实测及实验室研究,煤体边缘在 支承压力作用下,按其变形特征分为四个区 段:
Ⅰ. 小于原岩应力的松弛区 Ⅱ. 应力升高的塑性变形区 Ⅲ. 弹性变形区 Ⅳ. 原岩应力区
Ⅰ
Ⅱ
Ⅲ
Ⅳ
煤体边缘区应力分布
二、支承压力分布
图4–16 各种采空区支撑条件下工作面前后支承压 力分布
图4–18 工作面前后支承压力分布
极限平衡区分布规律: (1)宽度与开采深度有关:当开采深由100m-
400m,增长较快;当采深大于400m,几乎与采深 成正比增长。
(2)宽度与开采厚度有关:薄煤层宽度较小,同 样地质条件下,开采厚度增加,极限平衡区将迅速 扩大。
(3)宽度随煤体抗压强度增加而减小。 (4)支架对煤壁的支撑力可起到减少极限平衡区 宽度作用。
§5 影响回采工作面矿山压力显现的主要因素
一、生产技术因素 1.采高与控顶距
图4–19 上覆岩层移动与工作空间顶板下沉的关系
SL L
S0 L0
SL
S0L L0
SL
h
m K 0 h L0
采煤工作面矿山压力显现规律

二、采煤工作面矿山压力显现规律
• 总之,在采空区四周都存在着应力集中现象。 (回风巷、溜子道几乎相等,煤壁明显大于老 塘。) • ⑸由此可见:回采工作面前方的支承压力主要 是由于工作面的采空区上方岩体的重力转移所造 成的。同时,顶板岩梁弯曲下沉作用也会引起工 作面前方煤体中产生应力升高现象(平时表现不 明显,当工作面来压时就会突然地表现出来,岩 层越硬越明显)。 • ⑹当垮落岩块被压倒一定程度后,回采工作面后 方的采空区,同样会出现支承压力。
二、采煤工作面矿山压力显现规律
④两次来压间隔的天数称为来压周期,在此期 间工作面推进的距离称为周期来压步距。 • 老顶初次来压步距与老顶岩层的力学性质、厚 度、破断岩层之间互相咬合的条件有关(一般为 20—35m,个别矿可达60—70m,甚至更大)。 • 由于周期来压时老顶岩梁处于悬臂状态,与初次 来压时老顶处于双支撑状态不同。周期来压步距 比初次来压步距小得多,一般约为5—20m左右, 少数坚硬顶板可达20—30m。 •
三、掘进工作面矿山压力显现规律
如果两帮岩石节理发育、岩性较软,则 在两帮支承压力作用下,两帮岩石沿着斜 面垮落下来,这就是片帮。 • C、巷道底压。巷道产生侧压,获得新 的平衡后,新的自然平衡拱仍然把压力传 给两帮,再传给底板。当底板岩石强度较 低时,底板岩石就会向上移动,形成底膨。 •
• • 2、影响采场矿压显现的岩层组成 对采场矿压显现有明显影响的岩层,由直接顶 和老顶两部分组成。 • A、直接顶 其作用力必须由支架完全承担, 它由泥质页岩、页岩、矿质页岩等组成。 • B、老顶 由一层或几层岩层(岩梁)组成,它 对采场矿压显现有明显影响,其运动的作用力 (岩层重量)不由支架全部承担(支架承担老顶 作用力的大小,由对岩梁位态控制要求决定), 它由砂岩、石灰岩、砂砾岩等组成。
4、5采场矿山压力显现基本规律

图4-17 W—上覆岩层重力;Q1—垂直岩层的分力;Q2—
30
由于倾角增加,采空区冒落矸石不一定能 在原地滞留,很可能沿着底板滑移,从而改变 了上覆岩层的运动规律。
对不同倾角的两带(冒落带、导水裂隙带) 观测(图4-18),也可以证明岩层移动是不均匀 的,尤其在急倾斜煤层,基本上改变了原来的 规律性。
12
工作面周期来压时的特征:
阜新矿务局高德矿,北翼九层一区二段工作面,面长170 m,煤 厚为3 m,老顶为4.5 m,直接顶为3.5 m厚的细砂岩,煤层倾角 32°~35°。
来压序号 来压步距 平时支架 来压支架 动载系数 /m 荷载/kN 荷载/kN
初次
37.4
1.95
1
17.6
596
1080
31
图4-18 1—导水裂隙带;2—冒落带
32
由于倾角增加,冒落矸石沿着底板滑移,下部充填较满,上 部形成冒空。这样必然使回采工作面支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受力不均匀。 图(b)表示了不同倾角时支架载荷的分布情况。
图4-19 采空区冒落矸石滑移及其造成的后果
33
4.6.5 下分层开采时矿山压力显现
下分层的矿压显现与上分层相比有以下特点: ①老顶来压步距小,强度低;
此外,来压大小与采空区冒落矸石的充满程度直接 相关。采空区冒落愈严实,老顶对工作面影响愈小; 反之,则越大。
14
老顶来压时老顶控制不当,将导致垮顶现象。
图4-10 永定庄矿8411面垮顶现象
15
预防老顶来压造成的事故的措施:
① 来压的预测预报; ② 加强支护; ③ 坚硬顶板-工作面与开
2、4采场矿山压力显现规律-随堂测验

“采场矿山压力显现基本规律”随堂测验题一、名词解释1、矿山压力显现由于矿山压力作用,使巷道或采场周围煤岩体和支护物产生的种种力学现象,统称为矿山压力显现,如顶板下沉和底板臌起、巷道变形、煤壁片帮或煤岩体突然抛出等现象。
(需列举出2-3种具体现象,否则扣除0.5分)2、初次来压基本顶(老顶)悬露达到极限跨距发生初次断裂,断裂的基本顶岩块回转下沉,从而导致工作面顶板急剧下沉和支架阻力普遍增大现象,称为基本顶(老顶)初次来压。
3、周期来压基本顶岩层的周期性破断过程中由于“砌体梁”结构的周期性失稳而引起的顶板来压现象称为采场周期来压。
(1.5分)周期来压的主要表现形式是:顶板下沉速度急剧增加,顶板的下沉量变大;支柱载荷普遍增加;有时还可能引起煤壁片帮、顶板台阶下沉、支柱折损,甚至工作面冒顶事故。
(0.5分)4、来压动载系数基本顶来压时支架载荷与平时非来压时载荷的比值(1.5分),它反映了基本顶来压的强烈程度(0.5分)。
5、支承压力在岩体内部开掘巷道后,巷道围岩必然出现应力重新分布,一般将巷道两侧改变后的切向应力增高部分称为支承压力。
(体现出切向应力概念可得1.5分)6、支承压力集中系数支承压力峰值与原岩应力的比值称为支承压力集中系数。
二、简答题1、试分析工作面周期来压的形成原因。
在基本顶初次破断后,随工作面推进基本顶将发生周期性破断和回转下沉,引起顶板下沉的急剧增大和支架工作阻力的明显增加,破断岩块形成的“砌体梁”结构也因此将经历“稳定-失稳-再稳定”的周期性变化,这就是引起工作面周期来压的原因。
2、简述工作面前后支承压力分布规律。
一般而言,工作面前后支承压力分布规律如下图所示。
工作面前方一定范围(如30-50m)内形成超出原岩应力的支承压力,称为应力增高区(增压区),在工作面及后方一定范围内支承压力小于原岩应力,形成应力降低区(减压区),在采空区一定距离后应力逐步恢复为原岩应力,称为应力恢复区(稳压区)。
第四章 采场矿山压力显现基本规律

1、顶板压力估算常用方法1、经验估算法按照支架承受载荷的原则,可将工作面支架受力情况简化为如图所示。
即支架受力一是直接顶的载荷,二是老顶通过直接顶作用于支架的载荷。
其中,2、 从老顶形成结构的平衡关系估算此种估算法认为直接顶的载荷应由支架全部承受,而老顶岩层由于能形成结构,因此支架所承受的载荷仅是当老顶岩层结构失稳时所形成。
失稳的方式有两种,其一是滑落失稳,其二是变形失稳。
(1) 从老顶结构的滑落失稳估算顶板压力根据老顶的平衡规律,控制老顶滑落失稳时,作用于支架上的力为;,kN式中:——岩块A与B的重量及其载荷,kN;L i0——相当于B岩块(悬露的岩块)的长度,m;Q i0——相当于B岩块的重量及载荷,kN;H——老顶岩层厚度,m;δ——B岩块的下沉量,m;、——岩块的破断角与内摩擦角,(°)。
(2)由老顶破断岩块结构的变形失稳估算顶板压力很多学者认为,老顶的位移量与对支架形成的载荷呈双曲线关系,因而提出p与的乘积是常数的概念。
为此,老顶对支架的作用载荷为式中:Δh0——实测所得回采工作面顶板下沉量;Δh i——要求控制的回采工作面顶板下沉量;K0——顶板下沉量为Δh0时,老顶岩梁在控顶距范围内的作用力。
式中:m E为老顶岩梁厚度;γE为老顶岩梁的体积力;L E为老顶岩梁的跨度;L为控顶距;K T为支架承担岩梁重量的系数。
3、威尔逊估算法估算顶板压力时只考虑直接顶的形状与载荷,因为载荷作用力的位置与支架可能形成的最大反力的作用位置不一定一致,所以引入由于支架与围岩相互平衡而产生的附加力的概念。
式中:Q1、Q3、P——直接顶载荷、附加力、顶板压力;l P、l、r——直接顶载荷、附加力、顶板压力的力臂。
2、试述影响矿山压力显现的主要因素①煤层采高及回采工作面控顶距。
在一定的地质条件下,回采工作面顶板下沉量与采高及控顶距成正比。
采高越大,采出的空间越大,必然导致采场上覆岩层破坏越严重,从而矿山压力显现越严重;采高越低,顶板活动越缓和,煤壁也较为稳定。
煤矿开采技术——采煤工作面矿山压力基本规律

第六章采煤工作面矿山压力基本规律第一节矿山压力基本概念第二节采煤工作面围岩移动特征目的要求:1、理解矿山压力产生的根源及采煤工作面矿压显现的含义和其主要显现形式;2、了解采煤工作面围岩移动的过程及力学分析;3、掌握采煤工作面围岩移动矿压显现的特征及上覆岩层移动规律。
重点、难点和突破的方法:重点:1、采煤工作面各阶段围岩移动的矿压显现特征的原因分析;难点:1、采煤工作面围岩移动的力学分析;突破方法:1、联系采场实际,通过力学知识复习和运用相关模型直观分析讲解加以突破。
教学内容和步骤(附后)第一节矿山压力基本概念一、矿山压力的概念矿山压力就是由于井下采掘工作破坏了岩体中原岩应力平衡状态,引起应力重新分布,把存在于采掘空间周围岩体内和作用在支护物上的力称为矿山压力。
二、矿山压力来源1、自重应力2、构造应力:3、膨胀应力:遇水膨胀和温度变化与气体压力引起的应力(一)自重应力——上覆岩层重量引起的应力1、金尼克假说:σ1=γH σ2=σ3=λσ1τmax=式中:σ1——单元体所受的垂直应力 MPaσ2、σ3——单元体所受的侧向应力,MPaμ——单元体岩层的泊松比;γ——上覆岩层的平均重度,kN/m3;H——单元体距地面的深度,mλ——侧压系数τmax——单元体最大剪应力,kPa显然,μ值越大,则该单元体在垂直应力作用下产生的侧向应力也就越大。
2、海姆假说——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或由于岩性等方面的原因,使得μ=0.5时,即:σ1=σ2=σ3=γH形成所谓的静水压力状态,即岩体深部的原岩垂直应力与其上覆岩层重量成正比,侧向应力大致与垂直应力相等。
(二)构造应力——地壳构造运动在岩体内引起的内应力。
特点:1、构造引力以水平应力为主;水平应力以压应力为主;2、在构造应力场中,主应力的大小和方向可能有很大变化;两个方向的水平应力值(σ2、σ3)通常不相等;3、测定表明,水平应力大于垂直应力,即σHmax>σHmin>σv(4)构造应力在坚硬岩层中出现一般比较普遍。
h第四章 采场矿山压力显现基本规律

8. 论述顶板压力估计(算)的常用方法。
9.假设老顶破断后如图所示,且已知B岩块重量 R=2700KN,破断角 θ =5o,岩块A与B间的摩擦角 θ =35o,求出防止B岩块滑落所需的最小水平力T 是多少?
17:00
第四章 采场矿山压力显现基本规律
17:00
矿山压力及其控制
安全工程学院 石建军
第四章 采场矿山压力 显现基本规律
衡量矿山压力显现程度的指标
1. 顶板下沉量
图2-3工作面顶底板移近曲线 1-顶板绝对下沉曲线;2-顶板相对移近量(下沉)曲线; 3-底板臌起曲线
17:00
第四章 采场矿山压力显现基本规律
衡量矿山压力显现程度的指标
2. 顶板下沉速度
一、生产技术因素 4.煤层分层开采的矿压显现 下分层的矿压显现与上分层相比有以下特点: (1)老顶来压步距小,强度低; (2)支架载荷变小;
(3)顶板下沉量变大
5.上部煤层残留煤柱
17:00
第四章 采场矿山压力显现基本规律
§5 影响采场矿山压力显现的主要因素 二、地质因素
1.断层与褶曲 2.挤压带与破碎带 3.节理、裂隙 4.煤层倾角 由图可知
17:00
第四章 采场矿山压力显现基本规律
§2 老顶初次来压、周期来压
一、概念
图4-9
17:00
老顶周期来压的力学模型
第四章 采场矿山压力显现基本规律
§2 老顶初次来压、周期来压
二、老顶初次来压特点
1.工作面顶板急剧发生下沉。
2.工作面直接顶破碎,甚至产生台阶状下沉。 3.煤壁内支承压力增大,煤帮变形与塌落。 4.老顶初次来压较突然,工作面易出现事故。 5.顶板出现断裂声,并有掉渣现象,产生裂隙。
矿山压力的显现规律

矿山压力的显现规律
要:矿山压力是矿床开采后客观存在的现象,是矿井顶板安全灾害诱发的主要原因。
了解并加以研究矿山压力的显现规律,对保证矿山的安全生产、保障矿工的生命财会、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文章结合自身在矿山工作的一些经验,对此做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煤层岩石、支撑压力、支架种类
1 矿山压力
地下通常是处于静止状态的,但是当由于生产的需要而进行巷道开掘或回采施工时,矿井原有的平衡状况就会受到外力的破坏,进而导致岩体内部应力要随之做相应的再分配,当新的应力超过煤岩的极限强度时,巷道及回采工作面周围的煤岩就会发生破坏,这种情况将持续到煤岩内部重新达到新的应力平衡为止。
此时巷道和回采工作面周围的煤岩体就形成了一个新的应力场而达到平衡。
这种由于在地下进行采掘活动而在井巷,硐室及回采工作面周围煤岩体中和支护物上所引起的力,就叫矿山压力,简称矿压。
2 支承压力
①支承压力的形成:当人们进行开掘切眼工作之前,煤体未被采动,处于应力平衡状态,而在煤体开掘切眼后,原有的平衡状态被打破,形成新的应力平衡状态。
这种新的平衡状态是由于在切割眼上部顶板内形成了压力拱。
两侧煤壁平均分担了切眼上部岩体的重量,这样就产生了应力集中的现象,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作支撑压力。
②影响支承压力大小、分布的因素:煤质的软硬程度、顶底板岩层。
5.(第五章)-回采工作面矿山压力显现基本规律

所以
P T tan( ) QA B 1 P QA B T tan( ) 1
若 P 0 ,说明岩块间的摩擦力足以克服岩梁下沉滑动; 1 若 T 0 ,则 P QA B 。说明规则垮落带及以下直接顶的岩石重量全部由支 1 架承担。 有些资料中,将老顶的周期来压视为悬臂梁的周期折断。
m
m
m
m
m
5.3 老顶的周期来压
5.3.1 回采工作面推进对岩体结构的影响
老顶初次来压后,随着回 采工作面的继续推进,老 顶岩块所形成的裂隙体梁 将发生一系列变化:A岩 块由稳定→断裂→失稳 →O岩块稳定→断裂→失 稳。这样随着工作面向前 推进,上覆岩层的结构由 稳定→失稳→再稳定,周 而复始,其稳定的结构可 以称之为裂隙体梁结构的 稳定。
由于上覆岩层是由几层岩层组成,工作面的周期来压也是 由几层岩层共同作用的结果,每次周期来压的步距和强度都有 一定差别。 在周期来压期间,老顶的作用力通过直接顶作用到支架上, 支架的支撑力也是通过直接顶对老顶进行控制。因此直接顶的 完整性对控制老顶平衡起重要作用。若采空区冒落的矸石充满 采空区,则可缓解老顶对支架的压力。
老顶初次来压时对工作面支架受 力的影响,可以用下图表示。P为 支架反力,Q1和Q2分别为直接顶和 老顶的载荷。
老顶初次来压时,三铰拱平衡已 破坏,因此可简化为上图模型。其 中Rr是冒落矸石的支承反力。在三 铰拱失去平衡后,老顶必然会回转 至冒落矸石上方才能借助Rr力阻止 老顶岩块回转。但这过程中,工作 面顶板必然下沉,为了不使老顶沿 工作面发生切落,支架的工作阻力 应等于Q1与Q2之和。
初次来压前,由于上覆岩层结构中有“梁”或“拱”式结构存 在,因此整个采空区周围岩体可视为一个结构系统。这个系统 的顶部是老顶,四周则是直接顶加煤柱。 回采工作面就 处在这样的结 构系统保护之 下,其周围的 应力同样可分 为减压区B、增 压区A和稳压区 C。
4采煤工作面矿山压力显现规律共12页

第四章采煤工作面矿山压力显现规律第一节概述大多数情况下,矿山压力显现会给地下开采工作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为使矿山压力显现不至于影响正常的工作和保证生产安全,就必须采取各种技术措施加以控制。
包括对巷道及采煤工作空间进行支护、对松软煤岩体进行加固、用各种方法使巷道或采煤工作面得到卸压、用人为的方法使采空区顶板按预定要求冒落等。
此外人们对矿山压力的控制不仅在于消除和减轻对开采工作造成的危害,还包括合理地利用矿山压力的天然能量为开采工作服务。
例如,利用矿山压力的作用压酥煤体以方便落煤工作,借助采空区上覆岩层压力压实已冒落的矸石形成再生顶板等等。
所有这些人为地调节、改变和利用矿山压力作用的各种措施,叫做矿山压力控制。
简称矿压控制。
在实际生产过程中,采煤工作面常有下述一系列矿山压力现象,并习惯上用这些现象作为衡量矿山压力显现程度的指标。
(1)顶板下沉量,一般指煤壁到采空区边缘裸露的顶底板移近量。
随着工作面的推进,顶底板处于不断移近状态。
(2)顶板下沉速度,指单位时间内的顶底板移近量,以mm/h计算。
它表示顶板活动的剧烈程度。
(3)支柱变形与折损,随着顶板下沉,采煤工作面支柱受载也逐渐增加,一般可以用肉眼观察到柱帽的变形,剧烈时可以观察到支柱的折损。
(4)顶板破碎情况,常常以单位面积顶板中冒落面积所占的百分数来表示。
它是用来衡量顶板控制好坏的质量标准。
(5)局部冒顶,指采煤工作面顶板形成局部塌落,它影响采煤工作的正常进行。
(6)大面积冒顶,指采煤工作面由于顶板来压导致顶板沿工作面切落。
常常对工作面生产造成严重影响。
其它还有煤壁片帮、支柱钻底、底板臌起等一系列矿山压力现象。
第二节老顶的初次来压直接顶初次垮落后,工作面继续向前推进,由于老顶比较坚硬,在一定范围内呈悬露状态,其四周分别由煤壁及煤柱支撑。
此时可将老顶视为一个板的结构。
但是由于采煤工作面沿倾斜方向的长度,往往大于老顶沿走向方向垮落时的跨度,因此通常将老顶视为一端由煤壁而另一端由煤柱支撑的两端固定的梁。
采煤工作面矿山压力显现规律

第四章采煤工作面矿山压力显现规律第一节概述大多数情况下,矿山压力显现会给地下开采工作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为使矿山压力显现不至于影响正常的工作和保证生产安全,就必须采取各种技术措施加以控制。
包括对巷道及采煤工作空间进行支护、对松软煤岩体进行加固、用各种方法使巷道或采煤工作面得到卸压、用人为的方法使采空区顶板按预定要求冒落等。
此外人们对矿山压力的控制不仅在于消除和减轻对开采工作造成的危害,还包括合理地利用矿山压力的天然能量为开采工作服务。
例如,利用矿山压力的作用压酥煤体以方便落煤工作,借助采空区上覆岩层压力压实已冒落的矸石形成再生顶板等等。
所有这些人为地调节、改变和利用矿山压力作用的各种措施,叫做矿山压力控制。
简称矿压控制。
在实际生产过程中,采煤工作面常有下述一系列矿山压力现象,并习惯上用这些现象作为衡量矿山压力显现程度的指标。
(1)顶板下沉量,一般指煤壁到采空区边缘裸露的顶底板移近量。
随着工作面的推进,顶底板处于不断移近状态。
(2)顶板下沉速度,指单位时间内的顶底板移近量,以mm/h计算。
它表示顶板活动的剧烈程度。
(3)支柱变形与折损,随着顶板下沉,采煤工作面支柱受载也逐渐增加,一般可以用肉眼观察到柱帽的变形,剧烈时可以观察到支柱的折损。
(4)顶板破碎情况,常常以单位面积顶板中冒落面积所占的百分数来表示。
它是用来衡量顶板控制好坏的质量标准。
(5)局部冒顶,指采煤工作面顶板形成局部塌落,它影响采煤工作的正常进行。
(6)大面积冒顶,指采煤工作面由于顶板来压导致顶板沿工作面切落。
常常对工作面生产造成严重影响。
其它还有煤壁片帮、支柱钻底、底板臌起等一系列矿山压力现象。
第二节老顶的初次来压直接顶初次垮落后,工作面继续向前推进,由于老顶比较坚硬,在一定范围内呈悬露状态,其四周分别由煤壁及煤柱支撑。
此时可将老顶视为一个板的结构。
但是由于采煤工作面沿倾斜方向的长度,往往大于老顶沿走向方向垮落时的跨度,因此通常将老顶视为一端由煤壁而另一端由煤柱支撑的两端固定的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顶板下沉量与采高、控顶距成正比;
采高增大,上覆岩层活动范围大,不易形成平衡 结构;
采高增大,煤壁不稳定,矿压显现严重;
控顶距增大,顶板稳定性差。
二、工作面推进速度及工序:
1、 推进速度影响 = 时间对顶板下沉(变形)的影响。
加快推进速度 工序下沉量。
减少控顶时间
减少无
对破碎顶板,加快推进速度,可改善顶板状况。
和)
(周期来压显现一般较初次来压时有所缓
三、预防措施: 同初次来压,同时加强统计观测。
第四节
顶板压力的估算
顶板压力是工作面支护设计的一个重要参数。
一、估算法:
1、经验估算法 :
实质——以直接顶沿煤壁断裂、老顶平衡结构失稳时最不
利状态作为顶板压力估算的依据(最大可能载 荷)。
q1
1)直接顶载荷
:
Q1 h L1 h L
。
Q3
的大小受直接顶垮落角的影响。
所需支撑力 P 依据直接顶形状,按照力系平衡求 出。
二、实测法
第五节 影响采场矿山压力显现的主要因素
一、采高与控顶距:
图中: L——控顶距 So—顶板最终下沉量 SL—控顶范围内最大下沉量 Lo —弯曲老顶前后最大曲率点间距
有:s0 m h h K0 且:sL s0
第二节
老顶初次来压
一、初次来压的形成:
—老
初采——初次放顶——老顶悬露跨度增大—
顶断裂——形成平衡结构——失稳——初次来压
初次来压——老顶平衡结构第一次失稳而施加 给工
作面以大型压力的过程。
初次来压步距——第一次来压时,工作面距开 切眼
“砌体梁”对初次来压的解释: 来压时工作面顶板切断情况
二、初次来压时矿压显现特点: 1、来压前,顶板压力无明显增大; 2、煤壁内部支承压力增高,煤壁片帮严重; 3、顶板有板炮声响; 4、顶板下沉速度急剧增加,由1mm/h 到5~20mm/h
远)
(采高大,顶板活动范围大,平衡结构高
顶、底板相对移近量大(4.4m处达1.2m);
量大)
(采高大,老顶移动倾斜度大,顶板移动
顶煤在煤壁前方较远处开始较大位移(垂直、水 平);
(煤体受压,产生塑性变形,垂直缩,水
急倾斜开采、分层上向 开采、放顶煤开采等矿压显 现规律目前资料较少,尚需 进一步探索研究。
五、初次来压步距和来压强度影响因素
1、老顶的力学性质、厚度、破断岩块之间的相 互咬合情况;
2、地质构造。
来压是老顶断裂(结构失 稳)施力于工作面的结果;
来压期间重点措施是:
增加支护强度;
增强支架稳定性 ;
片帮。
保护煤壁,减少
第三节
老顶周期来压
一、周期来压的形成: 有初次来压必有周期来压。 初次来压——老顶悬顶跨度增大——老顶断
感谢下 载
感谢下 载
2、从老顶结构平衡关系估算:
实质:直接顶载荷全部由支架承担,老顶载荷仅当老 顶结构失稳时产生。(失稳:滑落失落、变形失稳)
1)滑落失稳估算: 老顶载荷 = 两岩块重量 - 咬合处摩擦力
F
QAB
Li 0 Qi 0
2H
tan
2)变形失稳估算:
P
支撑力与顶板下沉量为双曲线关系:PEi
PEi hi K 0 h0
三、采深:
片帮几率↑ H↑→γH↑→KγH↑
支架载荷↑ 弹性能↑
塑性增强,变形↑
采深对巷道影响很大,对回采工作面影响不明显。 巷道位于高应力场内,围岩承受高应力作用,变形增大。 原因: 工作面顶板在上覆岩层平衡结构保护之下,受力变化不大。
四、倾角:
顶板下沉量↓ 垂直层面应力↓ 支柱载荷↓
冒落矸石充填方式改变矿压规律; 影响顶板“三带”形态; 俯斜开采时容易形成平衡结构。
第四章 采场矿山压力显现基本规律
本章介绍:
矿压显现指标 老顶初次来压、周期来压 顶板压力估算 影响矿压显现的因素 放顶煤开采矿压显现规律
第一节 矿压显现指标
一、矿压显现:
在矿山压力作用下,煤岩体及支护物所表现出的 种种力学现象。
二、矿压显现指标:
1、顶板下沉 S(mm)——煤壁到采空区边缘范围内顶、底 板间相对 位
2、工序影响:
落煤引起顶板下沉速度增加; 放炮影响范围:上、下15m,剧烈区上、下5m
放顶引起顶板下沉速度增加; 影响范围:上20m下10m 剧烈范围:上15m下5m
落煤、放顶——改变顶板支
件,顶板移
撑条
强。 注意:
压)。
动加
加快推进速度,不能减弱工序对顶板下沉的影响(“甩”掉矿
当顶板比较破碎时,加快推进速度可改善顶板状态。 落煤、放顶两工序要相距10—15m以上。
; 5、支柱载荷急剧增加; 6、顶板出现切断(直接顶沿煤壁切断)。
三、预防措施:
初次来压前无明显征兆,工作面顶板压力不 大,致使支架稳定性差,来压猛,易造成顶板事故。
1、增大支撑力 2、增加稳定性 3、加强矿压观测及地质、开采资料 4、加强日常支护质量管理。
四、来压条件:
1、有老顶存在; 2、直接顶垮落后不能充填满采空区。
移。
顶板绝对下沉不易得到,一般以距煤壁4米处下 沉量为工作面顶板下沉量。
可以每米采高每米推进度下沉量S/L/M为比较标准。
工作面顶底板移近曲线 1—顶板绝对下沉曲线; 2—顶板相对移板下沉速度V(mm/h)——单位时间顶板下沉量。 3、支柱变形与折损——观察喷液、下缩、压裂、折断等。 4、顶板破碎度——单位面积中顶板冒落面积所占百分比。 5、局部冒顶——小范围顶板垮落。 6、大面积冒顶——顶板沿工作面煤壁切落。 7、煤壁片帮——煤壁因支承压力作用发生的剪切坍塌破坏。 8、底臌——底板塑性变形。 9、支柱插入底板——底板松软,对顶板管理很不利。
五、分层(网下)开采矿压显现:
一次破坏 1、分层顶板特点
老顶岩块跨度小
顶板已遭受
再生顶板碎胀系数减小 平衡结构内
增大 2、矿压显现特点
)
距小、强度低
顶板下沉量 支架载荷减小(动载荷小
老顶来压步
六、放顶煤开采矿压显现:
1、放顶煤开采影响本质——采高大、厚煤顶。
2、矿压显现特点(据唐山矿观测):
前方支承压力峰值高、距工作面远(16—24米 );
L L0
故有:
sL
s0
L L0
m
h
h
K
0
L L0
因为
h m KP 1
sL
m
K
m P 1
mK0 K p 1
L L0
1
1 Kp
K0 1
1 L0
mL
故:sL
Kp K0 Kp 1
1 L0
m
L
即:sL m L
Kp K0 Kp 1
1
其中
L0
(硬由岩取sL小,软岩m取大L) 0.025 ~ 0.05
裂——
平衡结构——失稳——周期来压。
周期来压——老顶平衡结构周期性失稳而施加 给工
作面以大型压力的过程。
周期来压步距——两次来压期间工作面推进距 离。
“砌体梁”理论对周期来压的解释:
二、周期来压时的矿压显现:
1、顶板下沉量急剧增加; 2、支柱载荷普遍增加; 3、煤壁片帮严重; 4、当支撑力不足时,工作面回出现台阶下沉; 5、如果支护参数选择不合理,会发生冒顶、切顶 。
q1 h
2)老顶载荷q 2
: (按直接顶载荷的倍数估算)
经大量观测,最大压力时也不超过平时的2倍。
故:p q1 q2 n h 2 h
因h M Kp 1
K p 1.25 ~ 1.5且
所以有:p
2
M
Kp 1
22
~
4M
即:p 4 ~ 8M
顶板压力相当于 4~8 倍采高岩柱重量。
K0
实测
要求
即:PEi
K0
hi h0
hi h0
h
式中:hi
h0
作用力。 K 0
——实测顶板下沉量;
——要求控制顶板的下沉量;
——顶h0板下沉量为
时L,E 老顶的
K0
mE E LE
KT LT
E
mE
LT
(承载
系数)
3、威尔逊估算法:
实质—— 只估算
直接顶载荷,
载荷与支撑
力不同线,
从而有附加Q载3 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