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中国政治制度史第三章共18页文档
03中国政治制度史第三章
高等学校文科教材
中国政治制度史
3.4 宰相奉命拟旨辅政制(1)
❖ 明初朱元璋永远废除丞相制度
❖ “四辅官”的失败
以四季为名,分季协助皇帝复核人事、司法及文书等事 务
分别轮班视事,不让久任,完全听从皇帝命令
❖ 朱棣重用的“七学士”
❖ 内阁制度趋于定型,内阁大学士便奉命处理重要政 务,掌握了票拟权
军机处只是一个力求准确贯彻皇帝意图的御前机 要处,不是有权威的宰相府
至此,宰相奉命拟旨辅政制达到完善
高等学校文科教材
中国政治制度史
3.5 清末的责任内阁
❖ 1906年拟议的内阁,仿西方的政治体制,即由皇帝 选派内阁总理大臣,由总理大臣出面组阁的责任内 阁形式。后被慈禧否决。
❖ 1911年颁布《内阁官制》,组成以庆亲王为首的内 阁。尽管为责任内阁,但必须“请对”、“入对” 和“恭请圣裁”,实质上还是保证皇帝对全国的控 制
中国政治制度史
3.3.1 夏商周三代的贵族辅政制(1)
❖ 酋邦时期的“四岳”:禹、皋陶、契、后稷
❖ 夏代的辅政人员有:“六卿”、“三正”、 “四辅臣”、“三老五更”等
❖ 殷商的辅政人员:商汤时的伊尹、太保时的 保衡,武丁时的甘盘等;晚期有三公(太师、 太傅、太保)
❖ 西周的周、召二公
高等学校文科教材
❖ 运作方式
原则上应该遵照皇帝的诏书和面谕办事 宰相的 宰相的职位是按照分权制约的原则设置的 君权和相权的冲突中,宰相往往成为牺牲品
❖ 宰相开府保持相对独立的施政制度,显然与君主专 制格格不入,因此也无法持久存在
高等学校文科教材
高等学校文科教材
中国政治制度史
3.3.2 秦汉以后早期国家的贵族辅政制
中国政治制度史
开篇语绪论第一章前封建时代和封建时代第一节前封建时代第二节封建时代的过渡——夏第三节封建时代的确立——商第四节封建制的盛世——西周第二章“官僚”帝国的时代——从春秋战国到秦汉第一节官僚制帝国时代的过渡——春秋战国第二节法.家帝国——秦第三节王霸之道——两汉第三章贵族与皇权——三国、魏晋南北朝第一节三国,贵族政治浮出水面第二节九品中正制和“户调式”与门阀政治第三节门阀政治阴影下的西晋分封复古第四节中央机构的权力制衡与职能分工的初现第五节地方官制与行政区划的演变第六节军队私人化的走向第七节门阀政治的政治文化与门阀政治的末路第四章考试帝国——隋唐第一节隋朝的创制第二节三省六部和集体宰相体制第三节科举制度第四节唐代的官吏任用考核制度第五节隋唐时期的监察体系第六节府兵制及其畸变第七节隋唐的地方政府体制第八节隋唐的司法制度第九节中唐决策机制的变化以及宦官专权的原因第五章军阀政体——五代十国第一节武化结构与秩序第二节失掉了文治精神的文官体系第三节缺乏道德维系导致的制度性动荡第六章精致繁复的网状王国——两宋第一节繁复的中央行政机构第二节宋代的地方官制第三节宋代的科举与学校制度第四节宋代官员的人事制度第五节宋朝的兵制第七章草原帝国——金、元草原帝国(上)——金朝第一节金朝的政府特色第二节猛安谋克制度草原帝国(下)——元朝第一节元朝的大汗和皇帝制度第二节元朝的中央行政体系以及决策机制第三节元朝的地方行政系统第四节投下分封制度第五节社会等级与政治文化第六节元朝的兵制第八章绝对王权——明、清(1860年之前) 绝对王权(上)——明朝第一节政治中枢的变迁第二节明代的中央行政机构第三节明代的地方行政体系第四节明代的学校与科举制度第五节明朝的兵制第六节明朝皇室的特务机构第七节明朝的监察制度第八节明朝独特的宗藩制度绝对王权(下)——清朝(1860年之前)第一节清代的中枢决策及其机构第二节清朝的皇位继承制度第三节清代的内务府和太监机构第四节清代的中央行政机构第五节清朝的八旗绿营兵制第六节清朝的朝贡和理藩体系第七节清代的地方行政及其运作第九章转型的阵痛——晚清第一节清朝政治格局的转换第二节勇营制度和新式海军第三节总理衙门和总税务司第四节戊戌维新变革的制度意义第五节清朝的新政参考书目资料部分专著部分后记序言邓小平的改革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又一次革命。
中国政治制度史第三章
2019/1/25
民国初年政党制度的演变:
武昌起义,尤其是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
政党蓬勃兴起,短短几个月,全国出现各种政治 党团200 多个。但在数百个政党政团中,具有较完整 政纲的只有几十个,而且内容多数雷同。
大致来说,这些政党政团分属两个阵营,即以孙 中山为代表的革命阵营和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反动阵营。
但国民党的弱点也是十分明显的: 不仅表现在成员复杂、组织不稳、政 见不一方面,更为致命的是,国民党全力 注重于议会斗争,却忽视了在资产阶级没 有完全掌握政权的情况下,议会斗争要有 武装斗争做后盾。这就决定了国民党在与 袁世凯的斗争中,不可能取得最后胜利。
2019/1/25
民主党
民主党是于1912 年10 月在上海合并 组成的政党。并入民主党的有国民协会、 共和建设讨论会、共和促进会、民国新政 社、共和统一会、共和俱进会等6 个政团。 其成员主要是立宪派,又都采取支持袁世 凯、反对同盟会的政治态度,因此在国会 选举后与共和党、统一党走向合并,组成 为进步党。
的政党执政或联合执
政的政治制度。
2019/1/25
实行议会制的国家,由在议会选举中 获得多数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的领袖组 织政府;实行总统制的国家,由各政党提 出总统候选人进行竞选,而后由当选总统 组织政府。
2019/1/25
政党政治是资本主义国家占据主导地 位的政治制度,一般要具备几个特点: 第一,必须是在法治化的国家,一切 按法律程序进行;
2019/1/25
1913年3月,国会
选举结果,国民党大 获胜利。随后,过分 相信合法的议会政治 斗争功用的宋教仁遇
刺身亡。
《中国政治制度史》_共4页
《中国政治制度史》综合作业.一、名词解释1.三公九卿:三公,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九卿,即奉常、廷尉、治粟内史、典客、郎中令、少府、卫尉、太仆、宗正。
2.尚书台:东汉光武帝始设尚书台,综理政务。
魏始以尚书台为独立机构,国家正式政务中枢。
3.三司会审制:三司会审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审判制度。
“三司”是中国古代三个主要的中央司法机关,源于战国时期的太尉、司空、司徒三法官,后世也称三法司。
汉代的三法司是廷尉、御史中丞和司隶校尉;唐代以刑部尚书、御史大夫、大理寺卿为三司使;明清两代以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为三法司。
4.嫡子继承制:嫡长子继承制是指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项原则,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嫡长子是嫡妻(正妻)所生的长子。
5.三省六部: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
它初创于隋朝,完善于唐朝,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
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每部各辖四司,共为二十四司。
6.分封制:分封制是中国古代国王或皇帝分封诸侯的制度。
商代已开始分封诸侯,称号有侯和伯。
西周灭商后,因其国都远在西北,不利于控制幅员辽阔的疆土和统治商代后裔,便大规模地以封地连同居民分赏王室子弟和功臣,诸侯在其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也有服从天子命令、定期朝贡、提供军赋和力役、维护周室安全的责任。
7.改土归流:改土归流是指改土司制为流官制。
又称土司改流、改土设流、废土改流,始于明朝中后期,是指将原来西南地区统治少数民族的土司头目废除,改为朝廷中央政府派任流官。
8.翰林学士:翰林学士,官名。
学士始设于南北朝,唐初常以名儒学士起草诏令而无名号。
唐玄宗时,翰林学士成为皇帝心腹,常常能升为宰相。
北宋翰林学士承唐制,仍掌制诰。
此后地位渐低,然相沿至明清,拜相者一般皆为翰林学士之职。
清以翰林掌院学士为翰林院长官,无单称翰林学士官。
9.郡县制:郡县制指对中国古代实行的中央集权体制下,郡、县二级政权的地方行政制度(类似于行政区划)的总称。
中国政治制度史课件
而忠焉。”(《礼记·丧礼》) 孔子:“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
焉知死?”(《论语·先进》)他的弟子也明确指 出:“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 而》)。
四、权责分离
由于权责分离,手中的权力越大,承担的 责任越小,掌握最高权力的人,则不承担任何 责任,从而导致了中国的政治体制完全以争夺 和保持权力为中心而运转,政治制度完全以争 夺和保持权力为中心而展开。
《百官表》、《百官志》、《职官志》、《功臣侯表》、 《王子侯表》、《大臣将相年表》、《礼志》、《兵 志》、《刑法志》等。
2、政书类 “三通”(《通典》、《通志》、《文献通考》)和
《续三通》、《清三通》等
3、会要类 《春秋会要》、《七国考》、《秦会要》、《西汉
会要》、《东汉会要》、《三国会要》、《晋会要》、 《南朝宋会要》、《南朝齐会要》、《南朝梁会要》、 《南朝陈会要》、《唐会要》、《王代会要》、《宋 会要辑稿》、《明会要》等。
4、会典类 性质与会要大致相同,如《元典章》、
《明会典》、《清会典》等。
5、专著类 《唐六典》 、《职官分纪》(宋·孙逢吉) 清·《历代职官表》、清·孙星衍的《汉官六种》
6、其他类 《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初学记》、 《太平御览》、《古今图书集成》等。
第五节 学习中国政治制度史的 意义和方法
上具有过总宰一切政务的执政官的地位。
(二)政务官员和机构
在《尚书·甘誓》中有“六卿”,也称“六事之 人”,注者认为是“王左右之人”,有的认为 六卿即司空、司徒、士正、虞、秩宗、纳言等。
商代的政务官员,主要有宰、卿事、多尹、御 事、事等。古代认为“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 冢宰就是后来的太宰,职位很高,其前身应该 是宰。因为甲骨文里还没有发现冢宰,只有 “宰”,多见于商代晚期的甲骨金文之中。从 文字内容未看,“宰”的活动,多是跟随商王 田猎、祭飨而受到赏赐,并能自做铜器以记荣 宠,有一定的地位,显然既是商王近臣又是参 与内廷事务的官员。史载伊尹为宰,“以滋味 说汤”而见赏识。
福师 《中国政治制度史》第三章期末考试学习资料00
福师《中国政治制度史》第三章古代中央行政体制和运行机制一、简述辅政制度发展变化的原因和规律?二、第一,宰辅制度的发展变化始终是围绕着皇权进行的。
在历史上,许多尊贵的官员及其实际职责,其实都是逐渐演变而来的。
宰辅名称的不断变化,正标志着皇权对相权控制的加强和中央集权制的强化。
三、第二,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是促使宰辅制度本身不断发生变化的主因。
皇权与相权一直是相辅相成的,同时又是相克相制的。
宰辅的地位过尊,权力过大,必然要引起皇帝的猜疑。
西汉第一任丞相萧何,屡遭刘邦怀疑,不得不自坏名誉以释刘邦之疑。
不断防范和削弱相权,不断为维护和加强皇权而采取新措施,建立新体制,乃是这方面的发展规律。
四、第三,宰辅制度受到社会和阶级关系的影响。
宰辅制度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也不是某一君主出于臆想设计的产物,它是奠基在各个时期社会经济政治总体之上的重要政治制度。
各种政治势力的沉浮升降及其力量对比变化,促使宰相体制也发生变化。
五、第四,统治集团对国家机器的调整也是宰辅制度变化的重要原因。
在社会经济和政治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原有的宰辅体制往往不能适应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这就促使最高统治者对国家机器进行必要的调整。
例如,清代军机处的出现,这有力地说明,基于集中权力和提高统治效能的政治调整,经常导致宰辅制度发生重要的变化。
六、二、简述职官制度的发展规律及其特点?古代国家官制非常复杂,但在其发展过程中具有一定的规律和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社会的发展导致阶级关系的变化,官僚群体的出现,基本打破了世袭的贵族。
以流动的、可以升降调动甚至罢黜的官僚组成职官队伍,是人事制度的一大进步。
在君主专制集权制度下,一切设官任职以及对此的调整,无不先从君主的统治利益出发。
离开君主专制这一特点,就无法理解中国古代的职官制度及其演变。
其次,中国古代长期以儒家思想作为设官分治的指导原则。
儒家的德治、礼治、礼法伦理纲常等基本原则总是贯彻始终的,仅是依据不同需要对《周礼》作了一些不同的解释而已。
中国政治制度史
中国政治制度史前言:研究政治制度主要是从政体、国家结构以及国家机构等方面入手。
政体即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
国家结构形式主要指国家中央与地方之间相互关系的构成模式。
夏、商、周时期:A政体:夏商西周是典型的贵族君主制时期。
具有两个显着特征。
1、君主是世袭的。
2、君权受到贵族的限制.(1)君权受到贵族制约(拥立和放逐、谏诤与诛杀)(2)分封制对君权的分割。
B国家结构:由分封而奠定的周王与诸侯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就是这个时期国家结构的基本内容。
这样的国家结构将整个王朝分成有王直接统治的王畿和由诸侯统治的畿外两大部分组成,王直接统治的范围不过其都城周围的一块地方,对畿外统治在很大程度上要假手与各地诸侯。
春秋战国:A政体:春秋战国是贵族君主制向专制君主制过渡时期春秋时,天子与诸侯的关系由君臣关系向国与国关系过渡。
独立性强的诸侯,加强自己的地位,削弱自己国内的贵族君主制政体。
战国时,各诸侯国纷纷变法,打击贵族,废除世卿世禄,废除分封制,建立县制,建立官员任免制度,萌生专制君主制幼芽。
B国家结构:通过战国时期变法,废分封,行县制,建立官员任免制度,地方权力逐渐收归中央,君主权力逐渐增强。
秦统一至清末:A政体:专制君主制阶段自秦统一开始至清末结束。
这个阶段可以划分为三个发展时期。
(一)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专制君主制发展的初始形态。
其政体的表现形式是君主丞相制度。
(二)隋唐宋元是专制君主制发展的第二个时期。
其政体的表现形式是君主宰辅制。
(三)明清是专制君主政体发展的第三个时期,其特点是绝对君主专制。
B:这时期的国家结构就是中央集权制,国家权力掌握在中央即皇帝手中。
但在某些历史时期,比如各个朝代的后期,容易形成割据势力,影响中央的集权,但是这并不占历史的主流。
附:中国封建社会虽然国家结构比较稳定,但是在各个朝代的表现形式去各有差异,以下是各朝代的地方政治制度。
1 郡县制——秦汉的地方政治制度◆出现于春秋战国之际,最初互不统属。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史
会
4.解放战争时期——人民代表会议制度
第五章 当代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上) 第一节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当代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二)形成和发展时期
1.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共同纲领》,确立了人民代 表大会制度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政治制度的地位。 2.1954年9月,在各地普选的基础上,第一届全国人民 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这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从 中央到地方正式建立起来。
• • • •
一、当代中国国家制度的建立 (一)新民主主义国家政治制度的建立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会议(1949年9月) 《共同纲领》(临时宪法)——确立了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国体 和政体 权力机关和最高行政机关
•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确立了国家最高 • (二)向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转变 • 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1954年)(第一部宪法颁布) • 2、中共八大(1956年)
第二章 当代中国国家制度 第一节 当代中国国家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 二、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 • (一)1956-1966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 主要特点:党的一元化领导体制全面加强,同时,社会主
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其他方面(如人大制度、政协制度、司 法与监察制度)则被削弱。
• 党的一元化领导体制的全面加强 • (1)反右运动 • (2)法律虚无主义
第二章 当代中国国家制度 第一节 当代中国国家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 • • • • • • • • • • • •
(二)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 1、党的领导陷入瘫痪。 2、地方各级行政机关陷入瘫痪,权力落入“革命委员会”手中 3、人大制度全面瘫痪 4、“公检法”系统瘫痪 (三)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新的历史时期 1、1978年到1991年 2、从1992年至今 3、发展成果 (1)党的领导制度得到完善和加强 (2)人大制度得到全面恢复和加强 (3)政协制度得到巩固和加强 (4)法制建设得到明显加强
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第三章
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第二版)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第一节 三国,贵族政治浮出水面
从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到整个三国时期,是贵族与豪强政 治的充分发育阶段。
一、作为传统意识形态的经学的衰落 二、地方豪强与官僚的高度结合 三、农民变成了豪强的依附者 四、三国政府对豪强贵族的依赖 五、豪强的军事化与兵役制度的变化,加强了贵族政治
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第二版)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第四节 中央机构的权力制衡与职能分 工的初现
1.中书省的出现,尚书台之权第一次分割 2.门下省,从侍从到谏议
3.尚书省分工的细化 :(1)吏部尚书。(2)度支 尚书。(3)祠部尚书。(4)左民尚书。(5)五 兵尚书。(6)都官尚书。(7)殿中尚书。(8) 田曹尚书。(9)起部尚书。
到了梁末,连军事贵族也腐化了,结果是有南方少数民族 血统的土著豪酋夺得了政权。
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第二版)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关键术语
门阀
豪强 豪强政治 九品中正 户调式 门阀政治 同姓王都督 八王之乱 中书省 门下省 尚书省各部 侨州郡 行台 宗主督护制 士家制 私兵部曲 玄学 放诞之风 世族政治 寒士用事
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第二版)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复习思考题
1. 为什么说三国是豪强政治?
2. 为什么九品中正制会促进门阀政治的发展? 3. “户调式”的本意是什么?为什么其结果与制定者的主观 愿望相反? 4. 西晋分封的本意是什么?为什么会引发“八王之乱”? 5. 为什么说三省制对于官僚制的进化有积极意义?
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第二版)
中国政治制度史.doc
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基本线索核心内容线索•社会形态–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权力结构之行政制度–中央中枢系统–事务执行系统–地方行政体制–行政监察系统线索–人事选官制度•权力结构之司法制度•权力结构之军事制度•晚清政制核心内容•各项制度的演变•皇权与中枢系统权力的关系演变:相权•地方体制的变迁:郡县•人事制度的变化:科举•监督制度的变化:御史台•司法体制的变化:礼法合一•军事制度的变化:征兵制问题•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产生背景•评价•各项制度在古代权力制度中的职能与作用•对各项制度的评价•对王权专制制度的演变的看法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中国政治制度史概述⏹问题——社会→政治→政治制度⏹第二节中国政治制度史的学科性质与研究现状⏹问题——政治制度史的学科性质以及研究现状1.1基本概念⏹社会: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以及转型社会⏹政治:不同视点不同看法⏹政治制度:统治阶级通过对政权的控制,以国家的名义来实现其政治统治的原则和方式的总和。
⏹讨论:何谓政治,何谓制度?1.2中国传统社会基本特征自然经济主导的农耕社会血缘同构凝聚的宗法社会儒学主导的文化专制社会礼教为本的伦理规制社会君主专制的集权机制社会汉文化为主的内敛型社会历史悠久的文明绵延社会人本文化主导的泛宗教社会1.3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的特征君主制政体一以贯之官僚层级制控制社会宗法观念渗透社会三权一体统摄社会政制与思想互为表里道德规则伦理化君主专制与农耕文化政治结构不平衡1.4学习的内容◆国家政权的性质◆古代政权的组织形式和结构形式◆古代国家政权的管理体制◆古代国家政权的运行机制2.1学科性质政治学+历史学2.2研究现状•古代:信史——记载历史事件•近现代:起步阶段:考据初步繁荣:用西方理论和方法相对沉寂:文革时期空前繁荣:以政治理论视角研究历史中的政治制度(大陆、台湾、日本)3.1学习本课程的方法与意义⏹方法:⏹综合运用各种理论与方法⏹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综合的方法、历史比较的方法、历史主义的方法、史料的方法;⏹政治学:概念的整体把握与理论的整体建构、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制度分析⏹社会学:社会学本身的理论3.2方法⏹理论联系实践,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结合个人兴趣与需要3.3意义⏹一切历史都是现代史⏹读史使人明智⏹问题:历史有规律吗?第二章中国奴隶社会政治制度概述第一节阶段划分第二节基本特征1.1 社会阶段划分的准则•奴隶制社会的起源•讨论战国封建说•封建社会的起源西周封建说•讨论魏晋封建说2.1 奴隶社会政治制度特征•王权与神权相结合•宗法与分封制相结合•外服与内服制相结合•世卿世禄与亲贵合一•行政的礼制化•中央官制有初步分工•宗教史官逐渐与权力分离•王族事务官逐步向外朝官转移封建社会的行政中枢系统两个层次:中央和地方两对关系:皇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1.1中枢机制与宰相制度•中枢机制:官僚机构中奉君主旨意议策、决策、总领政务的机构,它的主体为宰相机构及其制度配置。
中国政治制度史3
明清
• 坐而论道——立而论道——跪而论道
宋
• 自唐以来,大臣见君,则列坐殿上,然后
议所进呈事,盖坐而论道之义。艺祖即位
之一日,宰执范质等犹坐,艺祖曰:“吾
目昏,可自持文书来看。”质等起进呈罢
,欲复位,已宻令中使去其坐矣。遂为故
事。(邵博《闻见后录》卷一)
3、君主丞相制:秦汉
5、绝对君主制:明清
• (1)绝对君主制出现的 原因 • 1)从根本上来说,君主 宰辅制本身就有绝对专 制的倾向。 • 2)明初的政治局势和朱 元璋特殊的个性,促成 了君主宰辅制向绝对君 主制的转化。
• 朱元璋:“设相之后,臣张君之威福,乱
自秦起。宰相权重,指鹿为马。自秦以下
,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
三、秦——清:专制君主制
• 1、君主制与专制君主制的异同
• • • • • • 相同点: (1)君主职位世袭、终身。 (2)君主地位至高无上甚至被神化。 (3)君主独揽国家权力。 不同点: 君权是否受制约。
2、关于中国专制君主制的认识
•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皇权没有约束 、监督。自秦汉以来,有“廷议”、“朝 议”、“封驳”等制度,充其量不过是帝 王在行使最高统治权时的一些补充方式或 补充手段。三省制、封驳制不可能起到真 正限制或者监督皇权的作用。(p29) • 刘建军《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皇 权基本上不受制约。“天”、士大夫集团 对皇权专制没有制约。(p6-7)
3、两个层面的君主制政体
• (1)等级君主制
• 天下、国、家系统:天子、诸侯、卿大夫皆为君 主。 • 各级君主的关系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名义上存在 严格的等级隶属关系,一方面实质上拥有相对独 立的自主权,两者都合乎“礼法”。分封制造成 地方分权,中央集权无从建立;诸侯“天然”地 和“共主”分享国家权力,王权受到制约。是为 宗法等级君主制。
中国政治制度史2014
2010年春期开放教育(专科)《中国政治制度史》期末复习指导2010年6月修订第一部份课程考核说明1、考核目的通过本次考试,了解学生对本课程基本内容和重、难点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本课程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来分析和解决“有关中国政治制度”实际运用的能力,同时还通过社会实践考察学生把中国政治制度史的有关知识变为自觉的行动,做到理解和运用相结合。
2、考核方式本课程期末考试为开卷笔试,考试时间为90分钟。
3. 适用范围、教材本课程期末复习指导适用范围为开放教育专科行政管理专业的选修课程《中国政治制度史》。
考试命题的教材是由韦庆远、柏桦编著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文字教材《中国政治制度史》(第2版)(2005年2月是第2版)。
4.命题依据本课程的命题依据是《中国政治制度史》课程的教学大纲、教材、实施意见。
5.考试要求本课程的考试是使学生对中国政治制度从整体上有一个较清楚的了解,对当前的中国政治制度及政治体制改革有较清醒的认识,学生能对已有历史知识深化,初步学会独立运用所学基本理论与政治制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6.考题类型及结构考题类型及分数比重大致为:考试分为六种题型,单选15%,多选15%,30名词解释%,问答20%,论述20%。
第二部份期末复习指导上编: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史前-1911年)第一章中国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一、重点名词酋邦制、官僚政治二、重点掌握1. 部落联盟、霸主专制到君主专制的发展过程三、一般掌握1、原始氏族社会组织2、儒家模式控制型政府的特征3、晚清政府新政的主要内容第二章王权和皇权制度一、重点名词皇帝制度、宗室制度外戚政治二、重点掌握1、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特点2、皇帝制度的特点3、后妃专权与外戚政治的特点1、王权的形成和发展及体现形式2、皇位继承人的选用标准和条件3、宗室制度第三章中枢辅政制度及运行机制一、重点名词宰相开府辅政制二、重点掌握1、宰相参议辅政制与皇权的关系2、宰相奉命拟旨辅政制的出现及其改造过程三、一般掌握1、贵族辅政制的辅政机制及其特点2、中枢辅政体制转变为宰相拟旨辅政体制的政治意义第四章中央政务体制及运行机制一、重点名词三省六部三公九卿中朝官二十四司二、重点掌握1、两寮六大到文武分职的政务管理体制2、晚清中央政务管理体制的变革3、三公九卿与中朝官尚书政务管理体制4、以三省六部为核心的政务管理体制5、以六部为主体的政务管理体制、三、一般掌握1、早期国家中央政务体制的初建、2、中央政务管理体制的发展规律和特点第五章地方行政体制及其运行机制一、重点名词改土归流郡县制羁縻府州二、重点掌握历代对特别行政区采取的不同的管理方式;三、一般掌握1、历代疆域的变化及发展2、历代行政区划名称及内容。
中国政治制度史纲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精彩摘录 06 作者介绍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讲义
机关
政治制度
研究
辅政
制度
时代
中国
作者
中国 地方
中央
政治制度
行政
结论
政治制度 中央政府
政务
分职
内容摘要
本书为作者为香港中文大学学生授课撰写的讲义,也是他对中国政治制度的思考与研究,亦是作者唯一一部 从上古至清代,完整论述中国政治制度的专著。
附录:参考资料
第一章辅政制 度——宰相
第二章中央政 府分职机关— —尚书诸部与 九卿
第三章地方行 政制度
第四章人才选 拔制度
一、前代宰相之失权 二、尚书——录、令、仆 三、中书——监、令 四、门下——侍中 五、宰辅制度结论
一、魏晋南朝之九卿 二、魏晋南北朝尚书诸部曹 三、魏晋南朝尚书部曹下侵九卿职权,侍中亦侵诸卿之职 四、北魏尚书部曹与九卿 五、北齐三省与九卿 六、结论
读书笔记
简明扼要。
豆瓣评分9.2,大致梳理了从殷商到清代的政治制度提纲挈领言简意赅在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上和祝总 斌先生观点相左可以去对比阅读。
看历史书,经常被不同时代的官职等弄得荤头素脑,该书不仅对历代政治制度进行了简明扼要的梳理,脉络 清晰,让人一目了然,而且对相关制度的演变规律进行了扼要阐述,让人耳目一新。
宗法就是利用血缘关系造成一种政治统制的系统。 则殷代后期已渐形成父子继承制,传弟已成例外。 国家体制、政府组织、人才任用,以及法律、教育、经济、财政、军政、社会等制度均可包括在内。 内朝系统形成后,汉代中央行政制度大变,内朝主决策,外朝主执行。丞相由全朝领袖,退居外朝领袖,丞 相府由最高决策机关,退居最高执行机关。 (4)宗法在政治上之运用——利用血缘关系之宗法制度加强政治上的统治。大宗有维护小宗的责任,小宗有 支持和听命于大宗的义务。 尧、舜禅让可认为是一种原始民主制度。 由贵族世官之封建国家过渡到官僚组织的集权国家——新型国家政府之成立。 宋代注重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之组织原则——以下层分权之方式达成上层集权之目的。
中国政治制度史
《中国政治制度史》第一次平时作业一、单选题(每小题1分,总计18分;每小题只有唯一正确答案,多选不得分;请将正确答案写在题干括号里)。
1.中国古代的早期国家与古希腊和古罗马不同,直接实行( B )。
A.共和制度B.君主专制C.城邦制度D.联邦制度2.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政体属于( B )。
A.贵族君主制B.贵族君主制向专制君主专制的过渡C.君主丞相制D.君主宰辅制3.我国文武分职,即文官有相、武官有将制度确立的时期是在( C )。
A.商朝B.西周C.战国D.春秋4.为中国近代工商业奠定了一定基础的是历经30余年的( B )。
A.太平天国革命B.洋务运动C.戊戌变法D.义和团运动5.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王朝不惜牺牲国家的利益与之签订了丧权辱国的( D )。
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6.中国彻底废除科举制是在( B )。
A.洋务运动时期B.清末的1905年C.戊戌变法时期D.辛亥革命后7.晚清时期中国的国体是( C )。
A.领主封建制B.地主封建制C.半殖民半封建制D.封建地主和买办资产阶级性质8.标志着现代政治制度的确立是( D )。
A.戊戌变法B.清末君主立宪C.晚清政治制度的变革D.中华民国的建立9.夏启通过暴力夺权,之后经过“太康失国”、“少康中兴”,确立( C )。
A.君主立宪制B.共和制C.世袭君主制D.民主共和制10.从夏代创建王权制度到秦统一中国建立皇帝制度,最高统治者的专称一直是( C )。
A.皇帝B.君主C.王D.总统11.我国开始推行“封建”是下列那个朝代( C )。
A.夏朝B.商朝C.西周D.秦朝12.中国历史上王位传子制度的“家天下”开始于( B )。
A.夏朝B.商朝C.西周朝D.秦朝13.秦以后各朝代政治结构的共同点是( D ) 。
A.君主立宪制B.世袭制C.共和制D.皇权专制14.结束中国封建专制制度是由于( B )。
A.1898年的戊戌变法B.1911年的辛亥革命C.20世纪初的义和团运动D.1919年的五四运动15.清末仿行立宪政体,首先试图的改革的是( 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