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通论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古代汉语1通论期末复习全面内容

古代汉语1通论期末复习全面内容

通论期末复习(一)字典辞书1.字典排列方法:音序排列法{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注音字母顺序(词诠)、平水韵106韵(经籍籑诂)}、部首笔画排列(说文解字、辞源、康熙字典、汉语大字典)、编码排列法(四角号码)。

2.字典注音方法:直音法(用同音字注音)、反切法(用两字来拼合被切字的读音,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3.字典分类:查字音字义(说文解字、康熙字典、中华大字典、汉语大字典、中华大字典、新华字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查词语典故(辞源、辞海、汉语大词典、经籍籑诂)、查虚词及特殊词语(虚词:经传释词、词诠、助字辨略、古代汉语虚词通释;诗词曲语辞汇释)(二)古今词义的异同1.古今词义异同的三种情况:古今基本一致(鸡牛)、古今差别大(该—完备;应当、抢—突过,撞;抢劫)、古今同中有异(勉:勉励,鼓舞→+规劝,劝解;给:供应→给予;)2.古今词义范围的差异:词义的扩大(菜:素菜、睡:坐着打瞌睡)、词义的缩小(宫:房屋→帝王宫殿、公共活动场所;瓦:陶土烧制的器物→盖屋的瓦片)、词义的转移(汤:开水→食物加水煮成的汁液;荤:有辛味的蔬菜→肉食)3.古今词义感情色彩的差异:古褒今贬(复辟:失位的君主复位→反动势力卷土重来;爪牙:得力帮手→党羽和帮凶)、古贬今褒(锻炼:玩弄法律陷害别人→通过实践使思想觉悟,工作能力提高)、古中性今褒(祥:吉凶的征兆、预兆→吉祥)、古中性今贬(谣言:民间的歌谣谚语→没有事实根据的消息;吹嘘:替人宣扬→说大话)4.古今词义轻重的差异:古轻今重(恨:遗憾,不满→怨恨,仇恨;诛:责备→杀)、古重今轻(怨:怨恨,仇恨→埋怨;感激:感动奋发→感谢)5.古今名物制度不同:尺、秋阳(夏阳)、饭、馒头(包子→面团)(三)词的本义和引申义1.词的本义:词本来的意义,但不一定是原始的意义。

抓本义求引申是一种以简驭繁的研究方法(理:治玉→纹理→条理,规律→道理)2.辨别本义的依据:字形分析、古书的证据(书证)3.词的引申义:从本义引申出来的,即从本义发展出来的。

汉语言文学古代汉语复习资料

汉语言文学古代汉语复习资料

古代汉语复习要点一、文选部分复习要点:1。

重点篇目:《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女娲补天》、《蝜蝂传》、《巫山、巫峡》《王子坊》、《庐山草堂记》、《传是楼记》、《郑伯克段于鄢》、《齐桓公伐楚》、《鞌之战》、《触龙说赵太后》、《孙膑》2。

复习办法:A.熟悉课文,每一句话都要会翻译,每一个字都要会解释;B.注意特殊句型,如宾语前置、被动句等;C.注意字词的特殊用法,如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等;D。

注意关键词语的古义、本义、特殊意义,尤其是不同于现代汉语的意义.二、常用词部分复习要点:1。

复习范围:(一)古今词义不同辨析例 (二)词的本义探求例2。

复习办法:A。

注意每个词的本义、古义;B。

注意古今意义的不同;C.注意同义、近义词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三、通论部分复习要点:复习通论部分的基本原则是,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在记住知识的要点的同时,一定要掌握书上举出的例子,回答问题的时候,尽量结合例子。

(一)怎样查字典辞书:1.字典排列方法:A。

按音序排列;B.按部首和笔画排列;C。

按号码排列。

2.《康熙字典》作者,成书年代,214个部首,先注音,后释义。

3。

《康熙字典》的注音方法:反切法、直音法、叶(xié)音法;掌握每种注音方法的概念。

认识到“叶音法”是一种不科学的注音方法,应当批判和否定。

4.《助字辨略》的作者是( ),收字( )个,按( )分卷,依( )排列。

5.《经传释词》的作者是( ),收字( )个,全书分( )卷,按()排列.6.《词诠》作者是(),其他虚词著作有裴学海的《》,对唐以后汉语词汇进行研究的著作有张相的《》.(二)汉字的结构和发展1。

什么是“六书”?实际上汉字的结构只有()四种,假借是用字方法,至于转注,很难作出定论.2。

记住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对“六书”的解释,即:“一曰指事,……;二曰……。

"3.记住“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的概念和书上的古字形。

古代汉语通论七至十四习题库

古代汉语通论七至十四习题库

古代汉语通论七至十四习题库通論知識點梳理第一章一。

填空題1、漢字的形體演變分為古文字階段和今文字階段。

今文字主要包括和2、古人分析漢字構形而總結出的六種條例依次為象形、、、形聲、、假借。

3、是漢字由古體演變為今體的一次質的飛躍。

二。

選擇題1、古文字與今文字之間的過渡字體為()。

A。

秦隸B。

漢隸C。

草隸D。

小篆2、“三”一字是()字。

A。

象形B。

指事C。

會意D。

形聲3、(多選)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A.假借所記錄的兩個同音詞在詞義上沒有任何聯繫B.“六書”一詞最早是許慎在《說文解字敘》中提出的C.指事字都是獨體字D.形聲字的義符可以表示字的具體含義4、以下哪一條不是金文的特點:()A。

比甲骨文符號性更強B。

存在不少同字異構的現象C。

形聲字很少D。

在書寫形式上注重協調美觀5、(多選)以下哪幾種字體中大量存在著同字異構的現象:()A。

甲骨文B。

戰國文字C。

小篆D。

隸書三。

判斷題1、楷書產生於漢末,一直沿用至今。

2、漢字點畫結構的典型字體是隸書。

3、總體來講,漢字構型在演變中趨於簡化。

4、“上”“下”兩字純用符號構成,是象形字。

5、形聲字的聲符往往兼有表意的作用。

參考答案一。

填空題1、隸書;楷書2、指事;會意;轉注3、隸變二。

選擇題1、A2、B3、BD4、C5、ABD三。

判斷題1、對2、錯3、錯4、錯5、對第二章一。

选择题1、《鞌之戰》中有“齊高固入晉師,桀石以投人”一句,其中“桀”屬於()A。

異體字B。

古今字C。

通假字D。

繁簡字2、《孟子·滕文公上》中,“五谷不登,禽獸偪人”一句,其中“偪”屬於()A。

異體字B。

古今字C。

通假字D。

繁簡字3、下列各組字,關繫為異體字的是()A。

佗,他B。

翦,剪C。

說,悅D。

反,返4、《晋灵公不君》中有“晋靈公不君。

厚斂以彫牆”一句,其中“彫”属于()A。

異體字B。

古今字C。

通假字D。

繁簡字二。

填空题1、在文字發展過程中,其中一歷史時期音義完全相同,識詞職能也完全一樣,只是形體不同的字稱作___。

王力版古代汉语通论复习

王力版古代汉语通论复习

王力版古代汉语通论复习通论一:怎样查字典辞书一、汉语字典辞书编排方式:1.音序编排(平水韵106韵排列),2.部首和笔划(《说文》首创540部首),3.编码(四角号码用了很长一段时间)二、古汉语辞书中常见的注音方法1.直音法:用同音字注音不足:没有同音字的字无法注音,同音字比被注音字还要难读。

2.反切法:用同一个汉字给另一个汉字注音不足:和现在读音不痛3.叶音法:诗歌押韵临时改变一个字的读音注音不足:主观改变字音,毫无根据三、《说文解字》1、许慎著。

东汉和帝永元十二年成稿,安帝建光元年写定,遣子冲进上。

部首编排法。

2、历史评价(贡献):(1)《说文》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辨识音读的字典。

叙目阐述对汉字起源流变的看法、以及撰作缘由、原则、体例等(2)确立汉字“六书”理论系统(3)首创部首540部,用“读若”和声旁来标音。

按照“始一终亥”,“据形系联,不相杂厕”原则编排,对后世字书的编排有重要启发。

(4)保存了“纂文”书写系统及部分古文、籀(zhou)文。

( 5) 保存了汉以前的古音古训,为汉语的同源学和古音学提供资料。

3、大徐本和小徐本小徐本:[南唐]徐锴;大徐本:[北宋]徐铉(徐锴之兄)4、清代《说文》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王筠《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四、《康熙字典》1、张玉书、陈廷敬等奉敕集体编纂,成书于清康熙五十五年2、部首编排法,以笔数为序排列,分子丑寅卯……十二集;字下先注音后释义,以反切注音为主;释义主要是引用古代的字书、韵书以及古注,一般都引证古书最早的例证3、[清]王引之《字典考证》;[日]渡部温《康熙字典考异正误》;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五、《汉语大字典》1. “古今兼收,源流并重”,目前收录汉字最多的字典。

2.字形:反映字形演变过程,列出有代表性的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等形体。

字音:除尽可能注出的现代读音外,还收列了中古的反切,标注了上古的韵部。

古代汉语通论复习资料

古代汉语通论复习资料

古代汉语通论复习资料一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1字典辞书的编排:1)按部首和笔画排列。

2)按音序排列。

3)按号码排列。

2注音方式:1)直音:即用同音字注音。

2)反切:用两个汉字拼注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

其方法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

如:"呼报反",即用"呼"的声母h和"报"的韵母ao声调(ˋ)相拼,是"号"或"爱好"的"好"。

3)注音字母和拼音字母注音。

3释义方式:1)直训:也叫语词式。

它用一个词去解释另一个词。

如:元,始也。

2)描写:对被释对象的特征、形状、位置、作用等给予解释。

如: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

3)义界:也称为定义式。

如:斗,十升也。

4)譬况:即用人们熟知的事物去比方不熟悉的或难以解说的事物。

如:黑,火所熏之色也。

4常用工具书:1)《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著。

是我国规存最早的字典。

全书分汉字为540部,开创了以部首统率汉字的字典编纂法,收字以小篆为主。

2)《康熙字典》:是清朝康熙49看开始编写的,参加编写的有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人,于康熙55看编成。

这部字典按部首笔画的多少,把214个部首分别归入十二集中。

十二集以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命名。

3)《汉语大字典》:是一部解释汉字形、音、义的大型语文工具书。

这部大字典是目前我国搜集汉字单字最多的字典,共收单字五万六千个左右。

4)《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等单位联合编写,1979年出版。

收古汉语常用字三千七百多个。

修订版于1993年问世。

5)《辞源》:专门为阅读古籍和古代文史研究使用的工具书。

6)《辞海》:是一部综合性的辞书。

所收对象除单字外,主要是语词、人物、著作、历史事件、古今地名、团体组织以及各学科名词术语等。

古语今语、古义今义并收。

7)《汉语大辞典》:由《汉语大辞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辞典》编纂处编纂。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精华梳理版)(十六~十八)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精华梳理版)(十六~十八)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精华梳理版)(十六~十八)[一、二册完毕]通论(十六)1、双声:两个字的声母相同,如现代汉语中“珍珠”;“微妙”在先秦是双声;“威望”在先秦反而不是双声;“栗烈”古今都是双声。

2、叠韵:两个字的韵相同(韵头不同也算叠韵),如现代汉语中“光芒”;“芣苢”在上古是叠韵;“知识”在上古却不是;“辗转”古今都是。

3、三十六字母:按传统说法,有所谓三十六字母,字母实际上就是声母;古代没有拼音字母,只好找出三十六个汉字作为声母的代表,如见溪群疑等。

这三十六字母大致反映了唐宋时期汉语声母系统的情况。

而上古的声母系统,据初步研究共有三十二个,被分为牙音、舌音、唇音、齿音、喉音、半舌、半齿。

(参见附录四)4、双声叠韵和上古汉语的构词法有密切的关系。

上古汉语里的双音词很少,而其中,除了叠音词(如“夭夭”)之外,不少双音词的两个音节有双声叠韵的关系。

这些双声叠韵词大都用来描绘声色形状,古书注解常常用貌字来解释。

古人称之为“连绵字”。

连绵字也有不属于双声叠韵的,但绝大多数属于双声叠韵。

5、双声叠韵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A、形容词性的连绵字:a、双声:觱发、缤纷、容与、憔悴、滑稽、便嬖b、叠韵:虺隤、窈纠、觳觫c、双声兼叠韵:辗转B、名词性的连绵字:a、双声:蟋蟀、蝃蝀、伊威b、叠韵:芣苢、仓庚、鎡基C、AB是纯粹的双音词。

此外,还有一些经常用在一起的同义词或近义词也往往有双声叠韵的关系(有的非常接近连绵字,有的只能算两个词):a、双声:玄黄、洒埽、亲戚、妻妾、肯綮b、叠韵:涕泗、刚强D、利用连绵字和双声叠韵来加强诗歌的音乐性。

达到回环反复的效果。

6、注意:双声叠韵的分析是和语音系统的描写相联系的。

前人对上古声母和韵部的分合,看法不尽相同,因此在具体分析某些字是否双声叠韵时,看法也就不完全一致。

7、古音通假:古代汉语书面语言里同音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

两个字形体不同,意义不同,只是由于声音相同或相近,古人就用甲字来代替乙字。

古汉通论笔记

古汉通论笔记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笔记通论(一)1、汉语字典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三种:A、按音序排列。

现在通行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汉语拼音方案);古代按照平水韵106韵排列(上、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B、按部首和笔划排列。

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同一部首内,字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

笔划相同时,在按起笔的笔形排列。

一般是把起笔分成点(、)、横(一)、直(ㄧ)、撇(ノ)四种或点、横、直、撇、折(┐)五种依次排列。

C、按编码排列。

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

汉字方形有四个角,角的形式共十种,用0至9代表。

角的顺序是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

每字得四码。

2、《康熙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编,在明代梅膺祚《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基础上编成。

按照部首排列,分成214部,再按十二地支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

释字体例先音后义。

先列主要韵书的反切,再释义,每义引古书为证。

3、王引之《字典考证》、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进行纠正。

4、《中华大字典》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1915年中华书局。

部首排列,注音用《集韵》的反切,还加注直音。

5、《辞源》1915商务印书馆,陆尔奎、方毅等人编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

部首排列法,沿用《康熙字典》214部首。

注音反切,全部采用清代李光地《音韵阐微》的改良的反切。

基本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的编纂体例格局。

1958年修订为“以语文为主,百科为副”的帮助阅读古籍的较大较好的语文工具书,吴泽炎、黄秋耘、刘叶秋负责。

采用汉语拼音字母和注音字母注今音。

采用《广韵》和《集韵》的反切,保留反切意在溯源,用来标志这个字的中古音。

6、《辞海》1936中华书局编印,舒新城、沈颐,张相主编。

1958年修订为综合性辞书。

舒新城、陈望道主持。

还收录了百科性的古代词语。

“古今兼收,源流并重”:《汉语大字典》偏重古今的汉字,反映汉字形音义的发展。

古代汉语通论笔记(全)

古代汉语通论笔记(全)

古代汉语通论一、古汉语常用工具书(一)工具书:是根据一定的社会需要,以特定的编排形式和检索方法,为人们迅速提供某方面基本知识或数据线索,专供查阅的特定类型的图书。

(二)工具书的编排方式:1、按义序排列2、按部首、笔划排列3、按号码排列4、按音序排列关于字典和词典⑴字典:《康熙字典》《中华大字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汉语大字典》《新华字典》⑵词(辞)典:《辞源》《辞海》《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中国人名大辞典》《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三)古代的注音方法:1、譬况法用打比方的办法,通过描写性、说明性的叙述来指示发音。

《公羊传》:《春秋》伐者为客,伐者为主。

东汉何休注:伐人者为客,读伐长言之,齐人语也,见伐者为主,读伐短之。

齐人语也。

譬况法注音或对声音长短进行说明,或描写其发音部位,或描写其发音方法,但都不是正式的注音方法。

2、读若法(也叫“读如”)用一个和被注字读音相近的字来注音。

《礼记·少仪》:祭祀之美,齐齐皇皇。

郑玄注:“皇,读如归往之往”。

读若法仍是比况被释字的读音,只求近似,所标的音仍不十分准确。

“读若、读如”也用于破假借字,如《礼记》:起居竟信其志。

郑玄注:信,读如屈伸之伸,假借字也3、直音法汉代末年始用直音法注音。

指用同音字注音,常见格式“某音某,某音某某之某,某音某某”。

盅,音古;毕,音必;畔,音叛。

贯掼,关去。

梧,从木吾声。

局限性:⑴无同音字,如“蹭、糗、欸”。

⑵同音字比较生僻,注之无意义。

如“然”的同音字“燃、蚺、髯”。

4、反切注音某某切,唐以前称“某某反(或翻)”。

利用汉语双声、迭韵原理,用两个字注另一个字的音,反切上字与所切字的声母相同,反切下字与所切字的韵母和声调相同。

红,胡笼切;毛,莫袍切;送,苏弄切;东,德红切从东汉末年到1918年注音字母公布,反切法一直被作为汉字注音的主要方法。

5、注音字母中国第一套法定的汉字形式的标注汉字的拼音字母,又称国音字母、注音符号、注音字符。

古代汉语通论一(二三四讲)

古代汉语通论一(二三四讲)

通论一:汉字知识第二讲古今字一、什么是古今字。

古今字指先后产生的、有区别字义作用的、形体不同的字,也叫古今区别字。

下面举例说明:例1:《诗经·齐风·南山》: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

取:①斩获俘虏的耳朵。

(本义)②获取妇人。

(引申义)后来为引申义“取妇”造了一个专门的字“娶”,在原字形的基础上加了一个表明义类的字符“女”。

“取娶”是一对古今字。

例2:《左传》:姜氏欲之,焉辟害?辟:①本义:法令②假借义:避开,躲避后来,为假借义“避开”“躲避”另造一个专门的字形记录,即“避”,它在原来字的基础上加了一个与意义有关的字符“辵”。

“辟避”是一对古今字。

比较:韭和韮菜名“韭”先写作象形的“韭”,后来写作形声的“韮”,但这两个字形表示的字义一直是完全重合的,“韭”一直是单义词,从没有一字表示多个意义,“韮”的产生是为了字形更好地提示所表示的意义,即加强了其表意性,而不是分担意义。

这种情形不属于我们在古汉语中所设立的古今字这个术语的范围,它们的关系不是古今字。

古今字的特征有三条:1、出现时间有先后;2、字形不同;3、所代表的意义范围有大小。

古字字义范围大,今字意义范围小。

今字是为了分化一字数职的情形而产生的。

古代这种一字数职的现象有两种性质:一是词义的引申;一是词义的假借。

二、古今字产生的两个途径(假借和引申)。

汉字和汉语相比,总是字少词多,解决这一矛盾的方法有二:一是假借,二是词义引申后共用同一字形。

这两种情况都导致一字数职,如:栗,本义为树名,假借表示战栗的意义,《论语》:使民战栗。

戚,本义为一种斧类的兵器,《诗经》“干戈戚扬”,假借表示“忧愁”义,《庄子》“哭泣无涕,心中不戚”。

后来,为了分化一字的数职,给其中的一个意义制造了新字,“栗”给“战栗”义制造了新字“慄”。

“戚”为“忧愁”义制造了新字“慼”。

“栗慄”是一对古今字。

“戚慼”是一对古今字。

词义引申也造成一字数义,如:上举“取娶”。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精华梳理版)(六~八)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精华梳理版)(六~八)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精华梳理版)(六~八)通论(六)1、不同形体的字可分为三大类: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

2、各个时代一般使用的汉字一直在五六千个左右。

汉字增多的原因有三:A、因社会发展需要而不断产生新字。

B、逐渐衰亡的字仍然保存在字典中。

C、上古汉字“兼职”现象多,后代不断分化(古今字)。

3、古今字:由于历史的发展,汉字的演变,产生了一个新的字代表一个字的一个或者几个意义,分担前一个字部分的意义,那么前一个字为古字,新产生的字为今字。

如“责”,其“债务”等意义已经为“债”所替代,但“责任”等意义担任着,故而两者为古今字。

4、异体字:由于时间或地域的关系,人们为同一个词造出两个或更多的字来代表它,形成了形体结构相差较大,意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换的字,如睹覩。

5、异体字与古今字的分别:A、异体字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的意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相代替。

(注意:有些异体字最初是完全同义的,但后来有了分工,即原来是异体字,后来不是异体字了。

如:諭喻。

)B、古今字是几个字意义分化。

6、异体字的几种情况:A、会意字与形声字之差。

如:泪淚。

B、改换意义相近的意符。

如:彳辵足走、言口欠、言心;敕(攴)勅(力)、歎嘆、絝袴。

C、改换声音相近的声符。

如:綫線、暱昵。

D、变换各成分的位置或写法。

如:慚慙、和咊;花芲。

E、原来是异体字,后来不是异体字的情况。

如:諭喻。

7、不能认为是异体字的三种情况:A、意义相近但不完全相同,后代读音相同但古音不同。

如:寘置、寔實。

B、关系交错复杂,有相通之处也有不通之处。

如:雕彫凋、遊游、修脩。

C、通用有条件限制,意义广狭不同。

如:亡無、沽酤。

8、繁简字:由于人们改革汉字,进行简化而产生的现象,简化字要比繁体字的书写简单,笔画较少,往往是一对一的关系,也有一对多的情况。

今天所用的许多简化字是历代相传下来的。

如礼禮、气氣等。

有些简化字和繁体字之间词义毫不相干,因为同音而被采用。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精华梳理版)(十二)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精华梳理版)(十二)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精华梳理版)(十二)通论(十二)1、代词大致可分为三类: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

2、人称代词a、第一人称:“吾”“我”“予”(余)a、“我”“予”(余)用作主语、宾语、定语。

b、“吾”用做主语、定语,通常不用做宾语。

但在否定句里,代词宾语提早,可以用“吾”。

例如:吾日三省吾身。

我大胜若,若不吾胜。

b、第二人称:“女”(汝)“尔”“若”“而”“乃”“而”“实乃”无法用做宾语。

通常也不用做主语。

常用并作定语。

例如:必欲烹而翁/乃翁。

且而与其从建为人之士(主语)c、第三人称:“其”“之”a、“其”只并作定语,“之”只并作宾语。

b、要注意:“其”不能用作主语。

当“其”代替的是名词加“之”字时,从语法结构上看,“其”也必须认为是定语,不能认为是主语,因为这种“其”字只能和后面的成分合成一个词组作整个句子的主语或宾语,而不是“其”字本身能用作主语。

如: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隐牛之无罪而就死地)c、上古第三人称代词不用做主语。

或者用名词搞主语,或者省略主语。

例如:孔子下,欲与之言。

(直奔舆)趋而辟之,(孔子)严禁与之言。

d、“之”“其”可以灵活运用:有时是说话人本人自称,有时是指称对话人。

如:谏而不入,而莫之继也。

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

(前一个“之”是指对方,后一个“之”是自称)闻善而不善,皆以告其上。

(而,与。

其上,你们的上司)e、有时,“其”字就是命令代词,“那”、“那样的”。

例如“其人”“其道”“其地”“其民”。

d、复数a、上古汉语里,人称代词单复数同形。

并不像后代用“我等”“汝等”“彼等”。

b、“吾侪”“若属”,等于说“我们这一班人”,“你们这一班人”。

e、谦称与尊称a、胡少安替代了第一人称,称呼替代了第二人称。

都就是名词(或形容词用如名词),不是代词。

不受到代词规律的制约,却又则表示了“我”或“你”。

b、谦称有:寡人、不b、臣、小人、老妇、仆、愚c、尊称有:君、大王、王、陛下、子、先生、足下d、自称其名也是一种谦称,称人之字也是一种尊称。

古代汉语通论

古代汉语通论

古代汉语通论古代汉语期末复习资料⼀、单项选择1、关于《墨⼦》的注本中,清代孙诒让的《墨⼦间诂》最为详备2、古代汉语中的否定性⽆定代词是莫3、上古韵部中以塞⾳[P]、[t]、[k]作为韵尾的韵属于⼊声韵;[m]、[n]、[g]属于阳声韵4、清代学者钱⼤昕在《⼗驾齐养新录》中提出古⽆轻唇⾳和古⽆⾆上⾳的说法5、近代语⾳以《中原⾳韵》为代表6、三平调是专门针对仄仄仄平平的句式⽽⾔的7、从韵在句中的位置来看,句尾韵是最普遍的形式8、《尔雅》属于“⼗三经”9、从中古汉语四声到现代汉语普通话四声的演变规律是平分阴阳、浊上变去和⼊派四声。

10、中古⾳是以《切韵》⾳系为代表的,由于《切韵》失传,我们现在考察的中古⾳的依据主要是《唐韵》(这句话是错的考判断题)11、对于上古韵部的研究,其材料是《诗经》⼊韵字、上古其他韵⽂⼊韵字和谐声系统,其研究⽅法是系聊法。

⼆、填空题1、清代学者钱⼤昕在《⼗驾齐养新录》提出来古⽆轻唇⾳和古⽆⾆上⾳的观点。

2、《⽑诗正义.魏风.硕⿏》硕⿏硕⿏⽆⾷我⿉三岁贯⼥莫我肯顾XXXXXXXXXX乐⼟乐⼟爱得我所XXX[疏]XXXXXX中“贯”事也是⽑亨的注,笺云之后是郑⽞的注,圆圈之后“贯,古乱反”是陆德明的注⾳,[疏]字以下是孔颖达的注。

3、没有韵尾或以元⾳作韵尾的韵称之为阴声韵;以⿐⾳[m]、[n]、[g]作为韵尾的韵称之为阳声韵;以塞⾳[P]、[t]、[k]作为韵尾的韵属于⼊声韵。

4、朱熹在《诗经集注》⼀书中没有认识到语⾳的发展演变,⽽是为了说明《诗经》押韵和谐,主观的临时的改变某字的读⾳以求押韵,这种做法称之为叶韵。

5、古书备注中见到“屯,⾳肫(zhun)”的注解,这是采⽤了直⾳的注⾳⽅法,⽽“东,德红切”,则是采⽤了反切的注⾳⽅式。

6、《⼗三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左⽒传》、《公⽺传》、《穀梁传》、《周礼》、《仪礼》、《论语》、《孝经》、《尔雅》、《孟⼦》。

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通论讲义

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通论讲义

通論一:怎樣查字典辭書一、漢語字典辭書編排方式:音序編排〔平水韻106韻排列〕,部首和筆劃〔?說文?首創540部首〕,編碼〔四角號碼用了很長一段時間〕二、?說文解字?1、許慎著。

東漢和帝永元十二年成稿,安帝建光元年寫定,遣子沖進上2、歷史評價:〔1〕?說文?是我國第一部分析字形、說解字義、辨識音讀的字典。

敘目闡述對漢字起源流變的看法、“六書〞理論,以及撰作緣由、原則、體例等〔2〕收篆字9353個,解說133441字〔3〕首創部首540部,用“讀假设〞和聲旁來標音。

3、大徐本和小徐本小徐本:[南唐]徐鍇;大徐本:[北宋]徐鉉〔徐鍇之兄〕4、清代?說文?四大家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桂馥?說文解字義證?;王筠?說文句讀?;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三、?康熙字典?1、張玉書、陳廷敬等奉敕集體編纂,成書於清康熙五十五年2、部首214,以筆數為序排列,分子丑寅卯……十二集;字下先注音後釋義,以反切注音為主;釋義主要是引用古代的字書、韻書以及古注,一般都引證古書最早的例證3、[清]王引之?字典考證?;[日]渡部溫?康熙字典考異正誤?;王力?康熙字典音讀訂誤?通論二:古今詞義的異同漢語的辭彙也在不斷地發展演變,有的古今詞義迥然不同,有的古今詞義僅有細微的差別,表現出同中有異。

一、一些實例該:[古]完備;[今]應當。

搶:[古]撞;[今]搶奪。

找:[古]劃船;[今]尋找。

綢:[古]纏繞;[今]絲綢。

去:[古]離開;[今]相對“來〞。

揭:[古]舉;[今]把東西拿開二、詞義差異的分類:1、詞義範圍的差異〔詞義適用的語言環境以及所指對象。

借用形式邏輯的說法是指概念的外延〕〔1〕詞義範圍的擴大:睡〔坐著打瞌睡→打盹兒或呼呼大睡〕〔2〕、詞義範圍的縮小臭〔一切氣味→惡臭氣味〕宮〔一切居室→帝王居室〕瓦〔一切陶器→建築材料〕〔3〕、詞義的轉移湯〔熱水→菜湯〕行李〔外交使節→隨身攜帶的東西〕2、感情色彩的差異〔詞義的褒貶色彩和詞義輕重程度不同兩個方面〕〔1〕褒貶義不同爪牙〔[褒義]得力助手→[貶義]替兇惡的人跑腿的人〕〔2〕詞義輕重不同誅〔[輕]口誅責備→[重]殺戮〕3、一些注意〔1〕“古〞概念的簡單化:古是一個歷史的概念,所謂歷史的概念就是要隨時空的變換而改變二、現代的雙音節詞在文言文中不一定還是雙音節合成詞,有的根本就不是一個詞的組合〔例如:消息,睡覺,地方〕通論三:單音詞、複音詞、同義詞一、單音詞1、單音詞定義:以一個音節結構構成的詞2、單音詞變雙音詞的對應情況:〔1〕換一種說法:信→誠實;師→軍隊〔2〕在單音詞的基礎上加一構詞詞素,詞頭、詞尾:虎→老虎;石→石頭〔3〕將同義的、反義的、或意義相關的兩個單音詞放在一起構成一個雙音詞,使原來能單獨成詞的字,變為雙音詞的一個構詞詞素:婚姻、險阻〔同義〕消息、睡覺〔反義〕〔4〕加上不同的區別性詞素:弓→安弓、危弓、王弓二、複音詞1、分類:單純複音詞、複合複音詞2、單純複音詞是由一個詞素構成的詞〔連綿字〕:忸怩、倜儻、抑鬱、逍遙3、複合複音詞〔又稱合成詞〕〔1〕漢語中的雙音詞大部分經歷了同義詞臨時組合階段,因此最初詞序可以顛倒,並且古人常對這些一類同義詞加以區分。

古代汉语通论笔记(全)

古代汉语通论笔记(全)

古代汉语通论一、古汉语常用工具书(一)工具书:是根据一定的社会需要,以特定的编排形式和检索方法,为人们迅速提供某方面基本知识或数据线索,专供查阅的特定类型的图书。

(二)工具书的编排方式:1、按义序排列2、按部首、笔划排列3、按号码排列4、按音序排列❖关于字典和词典⑴字典:《康熙字典》《中华大字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汉语大字典》《新华字典》⑵词(辞)典:《辞源》《辞海》《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中国人名大辞典》《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三)古代的注音方法:1、譬况法用打比方的办法,通过描写性、说明性的叙述来指示发音。

《公羊传》:《春秋》伐者为客,伐者为主。

东汉何休注:伐人者为客,读伐长言之,齐人语也,见伐者为主,读伐短之。

齐人语也。

譬况法注音或对声音长短进行说明,或描写其发音部位,或描写其发音方法,但都不是正式的注音方法。

2、读若法(也叫“读如”)用一个和被注字读音相近的字来注音。

《礼记·少仪》:祭祀之美,齐齐皇皇。

郑玄注:“皇,读如归往之往”。

读若法仍是比况被释字的读音,只求近似,所标的音仍不十分准确。

“读若、读如”也用于破假借字,如《礼记》:起居竟信其志。

郑玄注:信,读如屈伸之伸,假借字也3、直音法汉代末年始用直音法注音。

指用同音字注音,常见格式“某音某,某音某某之某,某音某某”。

盅,音古;毕,音必;畔,音叛。

贯掼,关去。

梧,从木吾声。

局限性:⑴无同音字,如“蹭、糗、欸”。

⑵同音字比较生僻,注之无意义。

如“然”的同音字“燃、蚺、髯”。

4、反切注音某某切,唐以前称“某某反(或翻)”。

利用汉语双声、迭韵原理,用两个字注另一个字的音,反切上字与所切字的声母相同,反切下字与所切字的韵母和声调相同。

红,胡笼切;毛,莫袍切;送,苏弄切;东,德红切从东汉末年到1918年注音字母公布,反切法一直被作为汉字注音的主要方法。

5、注音字母中国第一套法定的汉字形式的标注汉字的拼音字母,又称国音字母、注音符号、注音字符。

古代汉语通论复习资料

古代汉语通论复习资料

古代汉语通论复习资料一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1字典辞书的编排:1)按部首和笔画排列。

2)按音序排列。

3)按号码排列。

2注音方式:1)直音:即用同音字注音。

2)反切:用两个汉字拼注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

其方法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

如:"呼报反",即用"呼"的声母h和"报"的韵母ao声调(ˋ)相拼,是"号"或"爱好"的"好"。

3)注音字母和拼音字母注音。

3释义方式:1)直训:也叫语词式。

它用一个词去解释另一个词。

如:元,始也。

2)描写:对被释对象的特征、形状、位置、作用等给予解释。

如: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

3)义界:也称为定义式。

如:斗,十升也。

4)譬况:即用人们熟知的事物去比方不熟悉的或难以解说的事物。

如:黑,火所熏之色也。

4常用工具书:1)《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著。

是我国规存最早的字典。

全书分汉字为540部,开创了以部首统率汉字的字典编纂法,收字以小篆为主。

2)《康熙字典》:是清朝康熙49看开始编写的,参加编写的有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人,于康熙55看编成。

这部字典按部首笔画的多少,把214个部首分别归入十二集中。

十二集以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命名。

3)《汉语大字典》:是一部解释汉字形、音、义的大型语文工具书。

这部大字典是目前我国搜集汉字单字最多的字典,共收单字五万六千个左右。

4)《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等单位联合编写,1979年出版。

收古汉语常用字三千七百多个。

修订版于1993年问世。

5)《辞源》:专门为阅读古籍和古代文史研究使用的工具书。

6)《辞海》:是一部综合性的辞书。

所收对象除单字外,主要是语词、人物、著作、历史事件、古今地名、团体组织以及各学科名词术语等。

古语今语、古义今义并收。

7)《汉语大辞典》:由《汉语大辞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辞典》编纂处编纂。

古汉语通论复习提纲

古汉语通论复习提纲

古漢語通論復習提綱(王力主編《古代漢語》一、二冊)緒論1、古代漢語的定義2、古代漢語的兩個系統古漢語通論(一)1、字典辭書的編排方式2、字典辭書的注音方式3、常用字典辭書古漢語通論(二)1、古今詞義的異同2、古今詞義變化的三種情況古漢語通論(三)1、單音詞、雙音詞、複音詞2、古代單音詞與現代複音詞的比較3、連綿字、曡音詞4、同義連用、偏義複詞5、混言、析言古漢語通論(四)1、本義、引申義、假借義2、字的本義和詞的本義之間的關係3、探求詞的本義的依據和意義古漢語通論(五)1、六書2、四體二用3、形聲字義符和本義的關係4、形聲字義符和部首的關係5、隸變對漢字形體的影響古漢語通論(六)1、古今字、異體字、繁簡字2、異體字差異的表現3、確定異體字的標準4、繁簡字的對應情況古漢語通論(七)1、古代漢語判斷句的特點2、古代漢語判斷句的常用格式3、古代漢語判斷句的表達功能4、語氣詞“也”字的用法古漢語通論(八)1、雙賓語句2、賓語前置句3、古代漢語數量表示法4、古代漢語被動句的常用格式5、古代漢語被動句的表達功能6、語氣詞“矣”的用法7、語氣詞“也”、“矣”的區別8、“焉”的用法古漢語通論(九)1、古代漢語常見否定詞2、古代漢語常見否定詞的用法3、賓語前置句古漢語通論(十)1、古代漢語常見疑問代詞2、古代漢語常見疑問代詞的用法3、賓語前置句4、古代漢語常見疑問語氣詞5、古代漢語常見疑問語氣詞的用法6、古代漢語常見的反問表達格式7、句尾語氣詞的連用古漢語通論(十一)1、名詞用作動詞2、使動用法3、意動用法4、使動與意動用法的區別5、名詞用作狀語6、動詞用作狀語古漢語通論(十二)1、古代漢語常見的人稱代詞2、古代漢語常見人稱代詞的用法3、古代漢語人稱代詞的複數表示法4、古代漢語人稱代詞使用較少的原因5、古代漢語常見的指示代詞6、古代漢語常見的指示代詞的用法7、代詞“者”的用法8、代詞“所”的用法9、常見的“所”字結構10、代詞“所”和“者”用法的異同古漢語通論(十三)1、連詞“而”的用法2、連詞“以”的用法3、連詞“則”的用法4、“然而”、“然則”、“雖然”的用法5、介詞“以”的用法6、介詞“以”和其賓語的關係7、介詞“於”的用法8、介詞“為”的用法9、介詞“之”的用法古漢語通論(十四)1、句首語氣詞“夫”的用法2、句中語氣詞“其”的用法3、句中語氣詞“惟”的用法4、句中語氣詞“唯”的用法5、詞頭“有”的用法6、詞頭“其”的用法7、詞頭“于”的用法8、詞頭“薄”的用法9、詞尾“然、乎、焉、如、爾”的用法古漢語通論(十五)1、韻例2、《詩經》韻的位置3、《詩經》韻的數目4、《詩經》韻腳的距離5、古韻三十部6、合韻7、叶韻古漢語通論(十六)1、雙聲、叠韻2、中古三十六字母3、上古三十二聲母4、連綿字和雙聲叠韻的關係5、古音通假古漢語通論(十七)1、經、傳、箋、注、疏、正義、章句、集注、集解2、十三經注疏3、十三經注疏體例4、常用訓詁術語及區別古漢語通論(十八)1、《史記》三家注2、《文選》注3、《莊子》注疏4、《四書集注》5、清人十三經新疏6、常用校勘術語[附錄一]簡化字與繁體字對照表[附錄二]漢字部首舉例。

《古代汉语》通论题库

《古代汉语》通论题库

通論知識點梳理第一章一.填空題1. 漢字的形體演變分為古文字階段和今文字階段。

今文字主要包括和。

2. 古人分析漢字構形而總結出的六種條例依次為象形、、、形聲、、假借。

3. 是漢字由古體演變為今體的一次質的飛躍。

二.選擇題1. 古文字與今文字之間的過渡字體為()。

A. 秦隸B. 漢隸C. 草隸D. 小篆2. “三”一字是()字。

A. 象形B. 指事C. 會意D. 形聲3.(多選)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A.假借所記錄的兩個同音詞在詞義上沒有任何聯繫B.“六書”一詞最早是許慎在《說文解字敘》中提出的C.指事字都是獨體字D.形聲字的義符可以表示字的具體含義4. 以下哪一條不是金文的特點:()A. 比甲骨文符號性更強B. 存在不少同字異構的現象C. 形聲字很少D. 在書寫形式上注重協調美觀5.(多選)以下哪幾種字體中大量存在著同字異構的現象:()A. 甲骨文B. 戰國文字C. 小篆D.隸書三.判斷題1. 楷書產生於漢末,一直沿用至今。

2. 漢字點畫結構的典型字體是隸書。

3. 總體來講,漢字構型在演變中趨於簡化。

4. “上”“下”兩字純用符號構成,是象形字。

5. 形聲字的聲符往往兼有表意的作用。

參考答案一.填空題1. 隸書;楷書2. 指事;會意;轉注3. 隸變二.選擇題1. A2. B3. BD4. C5. ABD三.判斷題1.對2.錯3.錯4.錯5.對第二章一.选择题1.《鞌之戰》中有“齊高固入晉師,桀石以投人”一句,其中“桀”屬於()A.異體字B.古今字C.通假字D.繁簡字2.《孟子·滕文公上》中,“五谷不登,禽獸偪人”一句,其中“偪”屬於()A.異體字B.古今字C.通假字D.繁簡字3.下列各組字,關繫為異體字的是()A.佗——他B.翦——剪C.說——悅D.反——返4.《晋灵公不君》中有“晋靈公不君。

厚斂以彫牆”一句,其中“彫”属于()A.異體字B.古今字C.通假字D.繁簡字二.填空题1.在文字發展過程中,某一歷史時期音義完全相同,識詞職能也完全一樣,只是形體不同的字稱作___。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精华梳理版)(一~十二)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精华梳理版)(一~十二)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精华梳理版)(一~十八)通论(一)1、汉语字典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三种:A、按音序排列。

现在通行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汉语拼音方案);古代按照平水韵106韵排列(上、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B、按部首和笔划排列。

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同一部首内,字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

笔划相同时,在按起笔的笔形排列。

一般是把起笔分成点(、)、横(一)、直(ㄧ)、撇(ノ)四种或点、横、直、撇、折(┐)五种依次排列。

C、按编码排列。

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

汉字方形有四个角,角的形式共十种,用0至9代表。

角的顺序是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

每字得四码。

2、《康熙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编,在明代梅膺祚《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基础上编成。

按照部首排列,分成214部,再按十二地支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

释字体例先音后义。

先列主要韵书的反切,再释义,每义引古书为证。

3、王引之《字典考证》、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进行纠正。

4、《中华大字典》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1915年中华书局。

部首排列,注音用《集韵》的反切,还加注直音。

5、《辞源》1915商务印书馆,陆尔奎、方毅等人编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

部首排列法,沿用《康熙字典》214部首。

注音反切,全部采用清代李光地《音韵阐微》的改良的反切。

基本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的编纂体例格局。

1958年修订为“以语文为主,百科为副”的帮助阅读古籍的较大较好的语文工具书,吴泽炎、黄秋耘、刘叶秋负责。

采用汉语拼音字母和注音字母注今音。

采用《广韵》和《集韵》的反切,保留反切意在溯源,用来标志这个字的中古音。

6、《辞海》1936中华书局编印,舒新城、沈颐,张相主编。

1958年修订为综合性辞书。

舒新城、陈望道主持。

还收录了百科性的古代词语。

“古今兼收,源流并重”:《汉语大字典》偏重古今的汉字,反映汉字形音义的发展。

(整理)古代汉语通论笔记(全)

(整理)古代汉语通论笔记(全)

古代汉语通论第一单元词义&一、古汉语常用工具书(一)工具书:是根据一定的社会需要,以特定的编排形式和检索方法,为人们迅速提供某方面基本知识或数据线索,专供查阅的特定类型的图书。

(二)工具书的编排方式:1、按义序排列2、按部首、笔划排列3、按号码排列4、按音序排列《关于字典和词典⑴字典:《康熙字典》《中华大字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汉语大字典》《新华字典》⑵词(辞)典:《辞源》《辞海》《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中国人名大辞典》《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三)古代的注音方法:1、譬况法用打比方的办法,通过描写性、说明性的叙述来指示发音。

《公羊传》:《春秋》伐者为客,伐者为主。

东汉何休注:伐人者为客,读伐长言之,齐人语也,见伐者为主,读伐短之。

齐人语也。

譬况法注音或对声音长短进行说明,或描写其发音部位,或描写其发音方法,但都不是正式的注音方法。

2、读若法(也叫“读如”)用一个和被注字读音相近的字来注音。

《礼记·少仪》:祭祀之美,齐齐皇皇。

郑玄注:“皇,读如归往之往”。

读若法仍是比况被释字的读音,只求近似,所标的音仍不十分准确。

“读若、读如”也用于破假借字,如《礼记》:起居竟信其志。

郑玄注:信,读如屈伸之伸,假借字也3、直音法汉代末年始用直音法注音。

指用同音字注音,常见格式“某音某,某音某某之某,某音某某”。

盅,音古;毕,音必;畔,音叛。

贯掼,关去。

梧,从木吾声。

局限性:⑴无同音字,如“蹭、糗、欸”。

⑵同音字比较生僻,注之无意义。

如“然”的同音字“燃、蚺、髯”。

4、反切注音某某切,唐以前称“某某反(或翻)”。

利用汉语双声、迭韵原理,用两个字注另一个字的音,反切上字与所切字的声母相同,反切下字与所切字的韵母和声调相同。

!红,胡笼切;毛,莫袍切;送,苏弄切;东,德红切从东汉末年到1918年注音字母公布,反切法一直被作为汉字注音的主要方法。

5、注音字母中国第一套法定的汉字形式的标注汉字的拼音字母,又称国音字母、注音符号、注音字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汉语通论复习资料古代汉语通论复习资料一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1字典辞书的编排:1)按部首和笔画排列。

2)按音序排列。

3)按号码排列。

2注音方式:1)直音:即用同音字注音。

2)反切:用两个汉字拼注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

其方法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

如:"呼报反",即用"呼"的声母h和"报"的韵母ao声调(ˋ)相拼,是"号"或"爱好"的"好"。

3)注音字母和拼音字母注音。

3释义方式:1)直训:也叫语词式。

它用一个词去解释另一个词。

如:元,始也。

2)描写:对被释对象的特征、形状、位置、作用等给予解释。

如: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

3)义界:也称为定义式。

如:斗,十升也。

4)譬况:即用人们熟知的事物去比方不熟悉的或难以解说的事物。

如:黑,火所熏之色也。

4常用工具书:1)《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著。

是我国规存最早的字典。

全书分汉字为540部,开创了以部首统率汉字的字典编纂法,收字以小篆为主。

2)《康熙字典》:是清朝康熙49看开始编写的,参加编写的有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人,于康熙55看编成。

这部字典按部首笔画的多少,把214个部首分别归入十二集中。

十二集以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命名。

3)《汉语大字典》:是一部解释汉字形、音、义的大型语文工具书。

这部大字典是目前我国搜集汉字单字最多的字典,共收单字五万六千个左右。

4)《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等单位联合编写,1979年出版。

收古汉语常用字三千七百多个。

修订版于1993年问世。

5)《辞源》:专门为阅读古籍和古代文史研究使用的工具书。

6)《辞海》:是一部综合性的辞书。

所收对象除单字外,主要是语词、人物、著作、历史事件、古今地名、团体组织以及各学科名词术语等。

古语今语、古义今义并收。

7)《汉语大辞典》:由《汉语大辞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辞典》编纂处编纂。

1986年第一卷出版,1994年出版最后一卷。

全书十二卷,共收单字二1万二千个左右,词目约三十七万条,五千余万字。

是一部大型的历时性的详解语文词典,它试图从语词的历史演变过程加以阐述,古今兼收,源流并重。

首先,这部词典是迄今汉语语文辞书中搜罗最为宏富的一部大型语挥文词典。

其次,这部词典引例丰富,是在收集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编写成的,保证了收词立目、释义探源方面能超逸前人。

8)《经传释词》:清王引之著,是一本着重研究先秦和汉代经传中虚词特殊用法的著作。

9)《词诠》:近人杨树达著。

这部书收集了古书中常用的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及一部分代词、动词、副词,说明它们的用法、意义并引书证。

(10)《诗词曲语辞汇释》:近人张相著。

这部书汇集了唐宋金元明以来流行于诗词剧曲中的特殊鱼词537个,作者从大量的材料中加以比较推敲,考释语辞的含义和作用。

这部著作是我们阅读和研究古典诗词曲的重要参考书和工具书。

二汉字的结构1、汉字的结构与"六书"1)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2)象形:象形字的结构特点是依样画葫芦,即许慎所谓"画成其物,随体诘诎"。

如日、月、止、目、人、车、行、牛、瓜、眉、虎、高、夕、犬、女等。

3)指事:许慎的定义是"视而可识,察而见意。

"一眼看去就可以认识大体,仔细观察就发现意义所在。

如:上、下、中、亦(腋)、本、末、未、寸、刃、甘等。

4)会意:许慎:"比类合谊,以见指挥",字面意思是会合成意,即由若干符号相互构成一种联系来表达某种意义。

如:逐、取、武、及、戒、朝、暮、牧等5)形声:由两个部分构成,一个部分表示意义或字义的属类,叫形符(或意符);另一部分大致地表音,叫声符。

如:江、河、杨、柳等。

6)假借:许慎:"本无其字,依声托事"。

有些词原先没有为它造过专用字,只是从现成的字中选取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后来习惯了,这个字也就归它使用了。

如:莫。

7)转注:许慎:"建类一首,同意相受。

"即两个字的部首相同、两个字的意义有引申关系。

如:考、老。

8)形声字的形符和声符的位置:(1)左形右声。

如:松、理、越。

(2)右形左声。

如雕、期、鸿、救。

(3)上形下声。

如茅、空、简。

(4)下形上声。

如基、裳、姿。

(5)外形内声。

如园、闾、街。

(6)内形外声。

如辩、闻、雠。

9)形符和声符位置有反常的情况:如"视、祁、锦、钦、冯、和、蚀"是右形左声,"钊、到"是左形右声,"闷、问"是内形外声,"闺、阁"是外形内声,"孟"是上形下声,"笃、筑、竺"是下形上声。

10)形符和声符不能按自然结构分析:(1)形符偏于一隅:修、倏、腾、滕、裁、栽、颖、颍、佞、疆。

(2)声符偏于一隅:旗、施、徒、徙。

(3)形符藏于声符中间:赢、羸、辩、辨、哀。

(4)声符藏于形符中间:裹、衷、戚。

(5)互相穿插,分合离奇:随、游、赖。

11)省形和省声:有少数形声字,它的形符或声符已经简省,必须补全才能起表意或表声作用。

如:釜,从金省,父声。

雷,从雨,田省声。

12)最早成系统的文字,现在已知的是商代的文字,包括商代金文、甲骨文。

13)文字的演变阶段:(1)古代文字:商--金文、甲骨文。

周金文。

战国西方周秦的"籀文"属大篆文字。

东方六国系统的文字是"古文"。

秦小篆、秦隶。

(2)今文字:汉隶、章草、行书。

魏晋真书(楷书)。

14)隶变:汉字由篆书到隶书的变化叫隶变。

15)隶变对汉字结构的影响:(1)部首形体的变化:如"人"变为"亻","心"变为"忄"。

(2)简省或讹变。

如"春",从艹从日,屯声,(上部讹变)。

"更",从攴丙声(整体讹变)。

(3)混同,是讹变的后果。

有些原先不相同的偏旁,隶变后就混同了。

如"服"从舟而不从月,"脍"从肉而不从月。

16)本义:汉字在造字之初所代表的词义称为文字的本义。

17)如何探求本义:探求本义,既不能脱离文字形体,也不能脱离文献用例。

若撇开字形,仅从文献用例追溯词义的源头,是无法或难以办到的。

如诛;若仅根据字形而脱离文献语言,探求本义也是不大可能的。

如高。

三古书中的用字1假借字:凡文献中的用字,如果它所记录的词不是该字的本义或引伸义,这个字就是假借字。

2、假借字的分类:(1)本无其字:某些词原先并没有为它专门造字,人们从现有的文字中选取某些同音字来记录它,这是本无其字的假借。

有两种结果:A某些词既然本无其字,于是它的假借字也就一直归它使用了。

至于假借字是否还同时用于表示本义,有两种情况:a有的假借字自从被它借用以后,它又改头换面以新的面貌来表示本义。

如"莫"本义是昏暮,后假借为否定性无定代词。

自从它被借用后,为本义又造了一个"暮"字。

"莫"的本义反而不为人所知了。

b有些假借字被借用后,它兼有表本义和假借义两种功能,如"汝"本义是水名,假借义为第二人称代词,现本义和假借义同时存在。

B本无其字的假借字使用一段时期以后,为了区别用法,人们为假借义另造新字。

如"辟",本义是刑法,假借义是避开,为假借义造了后起本字为"避"。

(2)本有其字:某些词原先已为它造过专用字,但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使用本字,而另找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它,这是本有其字的假借。

有三种情况:A、在某种意义上借字与本字通用。

a本字是规范字,如"早蚤"、"疲罢"、"伸信"前面一个是本字,后面是假借字。

尽管两字通用,在常人心中仍以本字为规范字。

b假借字人们习以为常,把它视同本字。

如"彼匪"。

B、平时用本字,偶尔用同音字、近音字来代替。

如"寤"借为"牾",即写了别字。

C假借字的使用频率大大超过了本字,以致最后通行的是假借字,本字反而不用或罕用了,如"亡"最初只表示没有或亡失,"无"只表示求雨的舞蹈;从西周金文开始,有无的无既用"亡",也用"无";先秦古书中"无"的用例已大大超过了"亡";到后代,基本上都用"无"字了。

3、古今字: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时代用不同的字来表示,就形成古今字,在前的叫古字,在后的叫今字。

如"莫→暮"。

4、古今字的形体:(1)古字+形符→今字。

如"其→箕""取→娶""昏→婚"。

(2)古字改变形符→今字。

如"说→悦""振→赈""没→殁""张→胀"。

(3)古字略加变形→今字。

如"大→太""闲→间""陈→阵"。

(4)也有些由通假造成的古今字,形体上可能无关。

如"亡→无""伯→霸"。

5、古今字形成的原因:(1)古今字假借为其他用途,又为它的本义造今字。

如"正→征""队→坠""或→域"。

(2)古字用于表示引申义,又为它的本义造今字。

如"责→债""益→溢""景→影"。

(3)古字用于表示本义,又为它的引申义造今字。

如"解→懈""家→嫁""支→肢""道→导"。

(4)古字用于表示本义,又为它的假借义造今字。

如"辟→避""厌→餍""与→欤"。

6、古今字与假借字的关系:二者有交叉现象。

古今字立足于时代的不同和用法的分工,假借字则立足于文献中文字所表示的意义跟它的本义是否有关。

7、异体字:(1)狭义的异体字指读音相同,意义相同,而形体不同的文字。

(2)广义的异体字除包括狭义异体字外,还包括文献中通用的假借字和古今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