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博白县民俗
客家人民俗特色
“未来发展方向
近年来,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芒编的经济 效益和生产的积极性也受到一定的影响
” 莫承振致力于继续把芒编产品面向国际市场,结合
本地实际将芒编产品纳入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的重 要内容当中,全面对编织产品的研发、编织技法、 设计视觉效果、防腐技术等进行改造提升,同时, 还致力于寻找文化产业与传统产业的结合点,传承 传统民族文化工艺,在规范编织行业发展和寻求改 革新路径上下工夫,力求芒竹编产业发展更上一层 楼
历史民俗
博白县是广西客家最大的聚集地和世界第一大客家人聚居县, 有客家山歌、乡傩歌舞、采茶歌舞、木偶戏等民间文艺,曾 获“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编织工艺品之都”“中 国杂技之乡”“中国桂圆之乡”等荣誉称号。
博白客家文化节每年举办一次,是以展示博白客家文化底蕴 为主线,以“欢乐、友好、合作、发展”为主题,全面宣传 博白客家文化,辅以商品展销、客家美食和推介博白编织工 艺品的节日盛会。
人才秘籍
金圭塘
金圭塘为五进祠堂,由底到 高拾梯而上,祠堂历史悠久, 古色古香,雕梁画栋,曾培 养出王导、王羲之、王献之 等人才而广为传颂的“两晋 家声”;祖辈三代均出将入 相的“三槐世泽”;五个儿 子都考中科举的“五子登科, 世界著名的语言文学家王力 先生。金圭塘以被基祖王道 衢正式记录在了族谱的世代 相传的“崇文重教,尚学育 人”的传统进行育人,设立 奖学金基金会。
清朝同治年间,木偶戏传入博白县内, 主要是杖提木偶。剧目主要以历史传 说、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为主,题材 主要有《说唐》、《薛仁贵征东》、 《薛仁贵征西》、《五虎平南》、 《七侠五义》等等。
桂南采茶戏
桂南采茶戏于明末年(公元1628年前后)从江西赣南传入博白,由唱 竹马发展为载歌载舞的唱采茶。根据衬词的特点,又叫“吁嘟呀”。 传入博白后,在清代形成了它独有的风格,到了民国期间,逐步发展 成熟,成为中国戏曲史中一个独特剧种。2003年采茶戏《清水塘边》 参加全国调演获“曹禺杯”大奖。
博白
博白,古称南州,后改白州。
自古以来,博白就是客家人的聚居地,是世界第一客家人聚居大县,客家人在这里辛勤劳作,生息繁衍,现有客..博白,古称南州,后改白州。
自古以来,博白就是客家人的聚居地,是世界第一客家人聚居大县,客家人在这里辛勤劳作,生息繁衍,现有客家人口140多万,同样继承着客家文化和精神。
一、客家语言博白客家人交际的语言主要是客家话,本地人也叫“新民话”。
来自于福建汀州、广东嘉应州。
二、客家民居围屋是博白民居的一大特点。
一般背靠大山树林,整个围屋都处在绿阴环抱之中,门前的池塘荡漾着碧波,景致迷人。
正面看去,围屋占据最高点,其次是上堂、中堂、下堂依次排列,以对称式庭院房屋形式,向前后左右重叠排列,构成全组的核心。
正堂处于正中,一般由辈分最高的人来居住。
在建筑结构上,围屋承袭了中原传统民居的架构、墙体和斜坡屋顶,根据南方气候特点,以“四扇三间”为基本建筑单位,形成“三堂两横”为核心的家居单元。
平面布局上,层次分明,左右对称,有一条明显的中轴线,主要的建筑屋都在中轴线上布置,附属建筑均设于主建筑物的两旁。
三、客家风情博白客家的风俗内容丰富多采,其主要的风俗有:(一)婚俗1、说亲看家门。
2、送年庚算“八字”。
3、过定和担米酒。
4、送贴撒花哭嫁。
5、迎亲与送嫁。
6、拜堂和闹洞房。
7、等朝送朝。
8、转门。
(二)偷青博白客家至今仍保留着一种“偷青”的古老习俗:每逢元宵节的晚上,人们可以暂时作一下“贼”“偷”一点菜园里的蔬菜,一般主家是不计较的,间或有骂那倒好,因为据说“贼”挨骂得越刻毒就越“旺相”。
(三)五月节包米粽、划龙船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博白客家人称之为五月节,家家户户都用冬叶和箭竹叶包米粽,也有用芦古去刺后包的羊角粽。
(四)七月十四吹喃嘟“七月十四”也叫“中元节”,民间亦称之为“鬼节”。
每年农历七月十四这天,乡亲们一日三餐摆上祭品供奉祖先,以飨[xiǎng]在天之灵,天黑时吹奏用“露古”制作的乐器“喃嘟管”呼唤亡灵。
广西传统习俗作文300玉林博白
广西传统习俗作文300玉林博白广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习俗。
Guangxi is a province with a diverse population, and each ethnic group has its own unique traditional customs.在玉林市博白县,有许多传统习俗仍然保留至今。
In Bobai County of Yulin City, there are many traditional customs that are still preserved today.每到春节,当地人都会举行盛大的祭祖仪式,祈求祖先的保佑。
During the Spring Festival, the locals hold grand ancestral worship ceremonies to pray for the blessings of their ancestors.这一习俗代代相传,已经持续了数百年。
This custom has been passed down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and has been ongoing for hundreds of years.此外,博白县还有许多与婚嫁相关的传统习俗。
In addition, Bobai County also has many traditional customs related to marriage.新娘出嫁时会有许多仪式和习俗,如过火门、接新娘等。
There are many rituals and customs when the bride gets married, such as crossing the fire gate and welcoming the bride.这些习俗体现了当地人对婚姻的重视和祝福。
我的家乡风俗博白作文
我的家乡风俗博白作文博白,那是我魂牵梦绕的家乡。
说起博白的风俗,那真是像繁星点点,数也数不清。
但其中最让我难以忘怀的,要数“做社”这个独特的风俗了。
“做社”一般在每年的春秋两季进行。
每当这个时候,村里就像过年一样热闹。
大家会提前几天就开始准备,那种忙碌而又兴奋的氛围,现在想起来都让人忍不住嘴角上扬。
记得有一年春天,村里又迎来了“做社”的日子。
一大早,太阳还没完全升起,村里的大人们就开始忙碌起来了。
男人们有的去集市上采购食材,有的则在家里杀猪宰羊,准备祭祀用的供品。
女人们也没闲着,她们在厨房里生火做饭,切菜洗菜,锅碗瓢盆碰撞的声音交织成一首欢快的交响曲。
我跟着妈妈来到厨房,想帮忙却不知道从哪儿下手。
只见妈妈熟练地把猪肉切成小块,然后放入锅中翻炒。
那锅里的油“滋滋”地响着,香气扑鼻而来。
妈妈一边翻炒着猪肉,一边对我说:“孩子,这做社的饭菜可讲究了,一定要做得丰盛,这样才能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大家都有个好收成。
”我似懂非懂地点点头,眼睛却一直盯着锅里的美味。
村里的孩子们也在这一天格外兴奋。
我们在村里跑来跑去,一会儿看看这边在准备祭祀的供品,一会儿又跑到那边去瞧瞧大人们在忙些什么。
大人们虽然忙碌,但看到我们调皮的样子,也只是笑着呵斥几句,并不会真的生气。
到了中午,祭祀的仪式正式开始了。
村里的长辈们把准备好的供品摆在祠堂前的桌子上,然后点燃香烛,恭恭敬敬地向祖先磕头行礼。
我们这些小孩子也跟着大人有样学样,虽然动作不太标准,但那份虔诚却是发自内心的。
祭祀仪式结束后,就是大家期待已久的聚餐时间了。
在村子的空地上,摆上了一张张桌子,大家围坐在一起,欢声笑语不断。
桌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美食,有香喷喷的红烧肉、鲜嫩的白切鸡、清甜的炒时蔬,还有那让人垂涎欲滴的扣肉。
大人们一边品尝着美食,一边聊着家长里短,谈论着今年的收成和未来的打算。
我们小孩子则顾不上说话,只顾着埋头大吃,那狼吞虎咽的样子,惹得大人们哈哈大笑。
吃完饭,还有精彩的节目呢。
实拍广西博白县覃氏家族婚礼现场,纯朴实在,热闹隆重!
实拍广西博白县覃氏家族婚礼现场,纯朴实在,热闹隆重!每当一个村子炊烟四起,彩旗飘扬的时候,说明这里就有喜事啦!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广西博白县亚山镇覃氏家族的婚宴现场,感受一下当地隆重热闹,纯朴传统的农村婚宴习俗。
农村的婚礼,几乎所有工作人员都是自己人,村中、族内兄弟姐妹、叔伯婶嫂,大家一起出力,互帮互助,就这样撑起了一个几十上百桌人的酒席。
每当有婚宴,后生们是最卖力的,哪怕远在外地工作,他们也会赶回村中帮忙,这就是团结友好的兄弟情谊,在城市是难以感受到的。
由于是夏天,兄弟们自制土冰箱,为的是让客人们喝上冰爽的啤酒。
每天一大早,兄弟们就在一起杀鸡杀鸭了。
礼房,也就是收钱收礼的地方。
礼房先生(图中白发写字者)一要肚子有点墨水,字写得好,至少能做好记录工作;二要熟识当地的习俗,无论写封包还是相关礼仪都要精通。
礼房还要一个婚宴主人的亲人负责保管钱,毕竟钱是敏感物。
婚宴的伙房就是这样简单搭建,不过场地要大,以便走动。
伙房的桌子由几条长凳搁一块木板构成。
伙房的灶头也是临时铺设,有的是专门用铁皮做的,可以长期使用。
主厨,在当地炒菜水平都是小有名气的人。
这些是切菜师傅,有十几个人,听着嗒嗒嗒的切菜声,你会感受到这里的热闹氛围。
蒸饭、蒸鸡、鸭、扣肉处。
以前煮饭、煮鸡鸭都是用大锅,现在有了蒸炉方便多了,还可以控制温度以防煮坏,省了不少人力!半成菜品,看到就已经流口水了。
白切鸡,是广西地区婚宴必不可少的,这位大哥向我们展示的是一个鸡PP。
还没蒸的扣肉。
扣肉是当地婚宴必不可少的,是主菜中的主菜,上扣肉的时候,客人有可能会挑选一下,然而抽选错了有可能是这种哦!烧鹅、鸡肉,农村婚宴最不吝啬的就是肉肉肉。
分发菜肴,从大盆往碟子上舀。
端菜队伍,全是青春焕发的后生。
菜队伍都在等候端菜上桌。
大家一起动手搞的宴席可以感受全过程,那种喜悦热闹的感觉和在酒店里是完全不同的。
博白地区的婚宴,如果是娶新娘就大办两天,第一天叫过礼,第二天是正式迎亲的日子。
博白家乡风俗作文
博白家乡风俗作文博白,那是我的家乡,一个充满独特魅力和浓郁风俗的地方。
在这片熟悉的土地上,有着许多让我难以忘怀的风俗习惯,它们就像一首首动人的旋律,交织在我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就说每年春节期间的“舞龙舞狮”吧,那场面,别提有多热闹了!每到这个时候,村里的男人们就会早早地开始准备。
他们精心制作龙和狮子的道具,那龙头做得栩栩如生,龙身的鳞片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狮子的眼睛瞪得大大的,威风凛凛。
到了表演的那天,整个村子都沸腾了。
舞龙的队伍由十几个身强力壮的汉子组成,他们穿着统一的服装,步伐整齐有力。
龙头在前面高高扬起,龙身随着汉子们的动作上下翻腾,仿佛真的在云端翱翔。
舞狮的队伍也不示弱,两个人配合默契,把狮子的活泼、威武演绎得淋漓尽致。
狮子时而跳跃,时而打滚,还不时眨眨眼睛,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我记得有一年,我站在人群中,紧紧地盯着舞龙舞狮的队伍,心里别提多激动了。
那龙在烟雾中穿梭,若隐若现,真像是从天而降的祥瑞之物。
狮子则在一旁欢快地舞动着,和围观的孩子们互动。
有个小朋友不小心被狮子“吓”哭了,大家又是一阵哄笑。
而在一旁观看的老人们,脸上洋溢着欣慰的笑容,嘴里不停地念叨着:“好啊,好啊,这年过得有滋有味!”年轻人则拿着手机不停地拍照,想要留住这精彩的瞬间。
我呢,跟着队伍跑前跑后,兴奋得小脸通红。
除了舞龙舞狮,博白还有一个特别的风俗,那就是“唱采茶戏”。
这采茶戏啊,通常在村里的空地上搭个简易的舞台就能开演。
演员们穿着鲜艳的戏服,脸上化着浓浓的妆。
他们的唱腔婉转悠扬,动作优美大方。
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跟着奶奶去看戏。
那天,奶奶早早地做好了晚饭,拉着我就往空地走。
到了那里,已经坐满了人。
我们好不容易找了个位置坐下,我好奇地张望着舞台。
只见演员们一会儿甩甩衣袖,一会儿迈着轻盈的步伐,嘴里唱着我听不懂却觉得很好听的词。
奶奶在一旁看得津津有味,还时不时跟着哼上几句。
我问奶奶唱的是什么,奶奶就耐心地给我解释,虽然我还是似懂非懂,但那温馨的场景至今让我难以忘怀。
我的家乡——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博白县+课件--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乡土文化教育主题班会
米饼,以米粉为原 料蒸制而成,馅料 有芝麻,花生,白 糖等。其中,以水 鸣的米饼最为传统。
糍粑籺,也就是糯米糍, 以糯米粉为原料做成, 外面油滑光亮,里面有 花生、芝麻、白糖、椰 糠等吃——糍粑籺
糍粑籺,也就是糯米糍,以糯米粉为原料做成,外面油滑 光亮,里面有花生、芝麻、白糖、椰糠等,吃起来油滑有 劲道,越嚼越香。
博白小吃——禾线粉
禾线粉,是客家特有的一种 风味小吃,以原产博白英桥 镇的禾线粉最为有名,它不 仅是当地人不可或缺的主食 之一,也是外地食客慕名前 来购买的佳品,可炒可煮。 博白人喜欢趁新鲜放大蒜酱 油香油,再蘸上扣肉和扣肉 汁,色香味俱,滑嫩爽口。
民间文艺
作为世界客家第一大县、“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杂技 之乡”,博白县包容了异彩纷呈的民俗文化,形成了客家民间艺 术。桂南采茶戏、博白杂技、客家山歌、乡傩歌舞、木偶戏、僮 傀戏等成为了此地独特的城市文化名片。
美食。
博白小吃——落水包
落水包,又叫落水狗,是 广西博白地区在冬至节吃 的一种食物,本名落水饺, 因为当地人当地方言容易 读成落水狗。有饺子月牙 形状也有包子圆形装,可 煎、蒸、煮。面皮如糯越 嚼越香,百吃不厌。
博白小吃——鸡窝籺
博白鸡窝籺主要由米浆蒸制而成,通常使用
粗糙,蒸后不会特别粘。
博白小吃——牛腩粉
桂南采茶戏
桂南采茶戏,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白县传统戏剧,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桂南采茶戏,距今约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根据 其衬词的特点,采茶戏也被称为“吁嘟呀”。 广泛流传于广西东南部的玉林各县以及钦州、 梧州和南宁等市的部分县区。最初是以“十二 月采茶”为主要内容的歌舞演唱,后在此基础 上增加了开荒、点茶、探茶、采茶、炒茶、卖 茶等情节,形成一整套反映茶农劳动和爱情生 活的歌舞。
广西玉林家乡风俗
家乡民风民俗我的家乡在广西玉林,玉林地处桂东南,气候上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地理上属桂东南丘陵地带,境内河道南北分流,南属南流江水系,北属郁江水系,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优越。
玉林共有七个县市区玉州、福绵、北流、容县、兴业、博白、陆川等七个县市区。
现在就说说我家乡过年的风俗吧。
麒麟拜年春节至元霄节,玉州、博白、陆川、兴业皆有舞麒麟出街入村拜年赐福之民俗。
麒麟为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吉祥仁兽。
关于其形象的描绘,普通的说法是:麒为雄,麟为雌。
民间有麒麟送子的传说,孔母先时无仔,祈于尼丘山,后天降麟儿,吐血石板。
孔母坐板后孕,生下孔子。
孔母感谢麒麟恩德,从柜中拿出红绣绸,披挂于麒麟角上。
从此便有麒麟头带花红绣绂,于新年到各家拜年之习俗。
舞麒麟为一种集歌、舞、乐于一体的民间艺术。
其骨架用竹篾扎成,皮用各色彩布做成。
分成头、尾两截,中间穿孔,舞者站在穿孔处将麒麟系在身上,于春节期间,入村上街挨家逐户恭贺新年。
舞唱队伍,最多七人,其中一人舞麒麟,一人掌彩门灯,二人撑彩联,一人打钹,一人敲锣,一人领唱贺词。
有的尚有撑罗伞者,边舞边用力转动罗伞,罗伞旋得越快,越有劲,气氛就越活跃。
有的队伍还配有吹绿笛,奏八音。
现最简化者,则一人自己敲锣,自舞自歌。
麒麟每到一家门口,便鼓乐齐鸣,主人则燃放鞭炮。
在欢快的鼓乐声中,麒麟翩翩起舞,麟头轻摇,慢转缓旋,或进几步,退几步,或踏十字花,步履轻盈,节奏明快,多彩多姿。
鼓乐一停,歌师便响嗓亮喉,大显身手,其歌七言四句,构思巧妙。
如贺农村家庭副业歌:脚踏汽车行大运,我在副业贺起身。
黄猄入屋福禄到,水浸石灰发起身。
种养承包搞副业,养鸡养鸭一群群。
朝似黄蜂飞出巢,晚如百雀回家槟。
养鸡好比出山凤,养鹅每只几十斤。
还有贺种田歌、贺商店歌等。
有的商店不宜颂其生意兴隆,如医药店,若新年颂其发财,则民不吉利,故极少有麟庆贺。
但高明的歌师却能避其顾忌,颂其医术妙,药性好。
改革开放富裕后,许多饭店在春节期间照常营业。
博白客家风俗
博白客家风俗,多有做社的习惯。
所谓“做社”,即杀牲置酒祭社,祭地神。
《周礼·地宫·鼓人》载:“以雷鼓鼓神祀,以灵鼓鼓社祭。
”社,又称社皇伯公,实即是土地之神。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土地和粮食是人们所必须的,因此,格外受人重视,逐渐产生了对土地和五谷的崇拜。
相传共工氏之子名叫勾龙,能平水土,被人称作“后土”,即社神;厉山氏之子名叫农,能播植百谷,被人当作稷神。
《周礼·春宫·大宗伯》:“以血祭社稷,五祀五岳。
”注:“社稷,土谷之神,有德者配食焉。
”社稷,国脉之所系,民脉所系,它既是政权的特征,又是农业的象征。
历代帝王十分重视,把它看作是国家存亡的标志,于是“社稷”成了国家的同义词。
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普遍奉祀。
祭祀社稷之礼,从天子到诸侯都可以举行。
《礼记》上讲,帝王为群姓立的社叫大社,帝王自己立的社叫王社,诸侯给百姓立的社叫国社,诸侯给自己立的社叫侯社。
上仿下效,县官给百姓立的社叫县社。
大夫以下成群立社都叫置。
而老百姓给自己立的社,名称五花八门。
古人选择社与稷奉祀,不是随随便便的。
社稷之神是文明的产物,它的出现既有政治的作用,又有经济的意义。
官方建坛奉祀,礼义繁缛,迎神、升坛、跪拜,少不了乐舞的伴随,奠王帛,蹈献犬爵,终献礼,前后达二三个时辰。
而民间作社的地点,一般在社坛进行。
古代立社种树,为社的标志,故社坛多傍社树。
社树被看作是神树,不能随便砍伐。
有的社树之树龄高达数百年,甚至一千年以上。
“坛”,《说文解字》释为“祭物”,原来是指在平坦的地面上用土堆筑的高台。
在我国古代,坛的主要功能是用于祭祀,所以就有了“祭坛”的名称。
祭坛的出现,与史前人类在露天的环境下祭拜自然神的活动密切相关。
当时,人们为了吸引神明的注意,使自己的祀望更好地达于神明,往往利用自然形成的土丘,高岗或山头等较高的地形来构筑祭坛。
《白虎通义》三《社稷》:“人非土不立,非谷不食,……故封土立社,示有土地。
博白的民俗
博白的民俗“家乡美,最美是那柔柔的水,水边的风儿轻轻吹,天空的燕子悠悠的飞,远方的游子请你快快回……”每次听到汤灿这首《家乡美》都会牵扯我心底的一根思乡弦。
刚来到桂林的时候,第一个感觉是满天下都是米粉,除了米粉还是米粉。
于是,更加想念家里——博白县的小吃。
博白县是玉林市管辖的一个县。
许是地理位置比较靠近北回归线,热带季风气候,天气虽然热但是很温和,因此这边的人都喜欢吃甜的和香的,即使是辣也带着丝丝的甜味儿。
不同于桂林的辣,比较靠北,为了御寒。
说起博白的民俗可是三天三夜都说不完。
就拿吃来说吧,一整条街都是各式各样的小吃,因而此街还得名“死吃街”。
谈起博白首先想到的就是蕹菜,学名“空心菜”。
到博白游玩可是不能不吃的一样哦。
在博白,只要是家里有土地的都会种上一方蕹菜,想吃就摘。
有水蕹,旱蕹,蕹菜标等,市场上通常都是几毛钱一斤,可以用真火清炒,可以烧开水烫熟然后配上自己熬制的调料,可以和各种菜混炒,加点烧酒,翠脆的,还泛着点点油亮,味道都一样好。
各大酒店都给它取一些很动听的菜名儿,例如连理枝等千姿百态。
尽管运输到各地销售,但是味道就是不及博白的原汁原味。
再者就是落水狗了。
初闻其名定不知所云。
其实它是一种用糯米做皮,猪肉、大蒜、木耳、鱼、鸡蛋、竹笋等为馅的类似于饺子的小吃。
圆形居多,通常是十月初十或者冬至时做,可以煮也可以包上一层生菜一起蒸,味道极好。
香而不腻,滑而不黏,咬第一口,就可以感受到馅和糯米交融的味道,汁渗入牙齿久久留香,不爱吃大蒜的人也极爱吃。
现在,死吃街的落水狗店虽然都处在街角,但是还是很红火。
通常这种店还会出炉一种饺子。
那种饺子很小巧可爱,和男子的拇指大小一般,花纹层层递进,晶莹透明的皮,馅清晰可见,让人一看就很有要吃的冲动。
一口一个,一笼十个,吃下去会有一种很满足的感觉,再配以一碗店家精心准备的小虾米汤,好喝之极。
不管是落水狗还是饺子都是2.5元一份,物美价廉,深受大众所爱。
除了这些死吃街还有亚山香而浓的牛腩粉,古老的帐篷店,每次都会看到很多小车排着队等着;冰美人香甜可口的香芋西米露,每次经过都会被香芋飘出的味道吸引;三角铺的卷筒粉,加上有嚼劲儿的牛巴,总能叫人流连忘返……不仅是吃的叫人怀念,玩的一样很精彩哦!博白有四大名点:千鹤岛、水楼、宴石寺和双角峰。
广西博白当地民俗文化知识问答
广西博白当地民俗文化知识问答
广西博白是一个充满着民俗文化的地方。
这里有着独特的传统习俗和多元的民族风情,每年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体验。
在这里,有许多有趣的民俗文化知识等待着我们去发掘和了解。
在博白,有一个古老的节日叫做“庙会”。
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博白的庙会就开始了。
这是一个集市,人们可以在这里买到各种各样的物品,还能品尝到各种美食。
庙会上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各式各样的表演和游戏也是不可错过的。
除了庙会,博白还有一个重要的节日叫做“三月三”。
这是壮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也是他们的新年。
在这一天,人们会穿上盛装,参加盛大的庆祝活动,比如舞龙、舞狮等。
同时,人们还会自发组织一些传统民俗活动,比如打鸟、赛龙舟等,让节日更加热闹和有趣。
博白还有一个叫做“三月三”传统婚礼的习俗。
在这个婚礼中,新娘和新郎会分别由自己的亲戚朋友抬到对方家中,象征着两家人的联姻。
婚礼上还有一些特别的仪式,比如互送礼物和对联,寓意着新婚夫妇的美好祝福和祝愿。
除了节日和婚礼,博白还有一些传统的民俗活动值得一提。
比如,每年清明节,人们会前往祖坟扫墓,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尊重。
这是一个庄重而又感人的仪式,让人们铭记和珍惜生命。
博白的民俗文化知识丰富多样,每个人都可以在这里找到自己感兴
趣的内容。
通过了解和体验这些传统习俗,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尊重这个地方的文化,也能够感受到这里人民的热情和友好。
博白的民俗文化是这个地方的瑰宝,也是我们应当保护和传承的宝贵财富。
让我们一起走进博白,感受这里的独特魅力吧!。
广西博白县的风土人情
广西博白县的风土人情广西博白县的风土人情意蕴深长的文化古城,它有丰富智慧的“桐城文派”,它有长久的千年的历史文化,它有类似龙眠山那样雄厚挺拔的山脉,它也有类似龙眠水那样清澈宽广的湖泊,我不得不承认这个地方的美丽与智慧,我也不得不为我的家乡桐城而感到无比的自豪。
而在这里,它当然也是1颗绚烂的熠熠生辉的明珠,它是悠久丰厚的桐城文化的标志,远近闻名的“桐城文派”的象征,它依然是古代的寺庙建筑的经典。
它,便是文庙,位于古城桐城市中心的广场北端的1座古庙。
桐城文庙始建于元延佑初年,元末毁于兵乱,而并没有过多久,文庙便被整修1新,里面的布局依旧是那样的古朴、典雅,也含有几分清新,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开始关注它。
文庙以大成段为中心,以南北的中心线为对称轴,里面的主要建筑有门楼、宫墙、泮池,状元桥、大成门,崇圣祠、土神祠等等,且总面积为3200平方米,各种各样,各姿各态,主次的建筑,也是错落有致,似乎已经浑然1体,而且,它的门楼里的“文庙”2字是由赵朴初先生所题写。
我曾经听说过,有这样的1句话:天下文章出自桐城。
我想那是当然,在这座文庙里,真的是大有文章。
这里面有孔子的生平,有“渔樵耕读”、“魏星点斗”“独占鳌头”等故事,它们都逼真传神,也生动、有趣。
要论文庙,它不仅有很多难得的稀世珍宝,也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遐想,但是在这个美丽的地方,我最喜爱的应该还是要算数状元桥了。
只因这个桥有1个奇怪的规定,只有每次科举考试的状元们,才可以从这个桥的上面走过去。
每次停留在桥上,看水下的鱼儿的游动,我总是有1种无法说明的意境。
每年,都有众多的海内外专家、学者及广大游客纷呈踏来,来到这里参观游览,而他们,大多数都会站在这里,缅怀各位硕儒的历史功德,求索着古桐城文化之渊源。
我相信,他们都会由衷的赞叹,桐城文庙的悠久历史,以及桐城的美丽、雄伟。
它_桐城文庙,是桐城闻名遐迩的建筑,是元、明、清,祭祀孔子的礼制性的重要建筑群以及文化基地,也是桐城古文学派的1个重要象征,最重要的是,它所弘扬的,是桐城派的文化,也是悠久的桐城文化。
博白传统文化征文
博白传统文化征文博白为世界客家第一大县,具有客家血缘的人口数达140万,客家话为全县的通行语言。
客家文化源远流长,孕育了晋代美女绿珠、民族英雄刘永福、革命先驱朱锡昂、世界文化著名语言大师王力、前司法部部长邹瑜等历代名人。
斩大帽斩大帽活动全称为“大幅通天普渡",是博白民间一项最为耗时耗费,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醺坛法事,其历史渊源可追溯至唐玄奘前往天竺取经的典故,其作用是为了驱逐邪祟,超度冤魂亡灵,解厄脱罪,祈福祈愿,带有浓厚的传统宗教色彩。
在民间,当地方出现不详异象,人们就会认为这块地方已不干净,有不善的东西在作祟,必须要作一场大法事,肃清地方,驱逐一切邪恶不详的东西,使一方水土恢复正常的秩序,按照自然规律运转,人们能够安居乐业。
发展到今天,民间举办斩大播的初衷已不再局限于需要驱逐邪祟,而是更多的是为了确保国家繁荣的局面和良好的社会秩序得以持续,地方风调雨顺,人们生活幸福安康,逐渐成为了一种民间不定期举行的祈福求愿的大型民俗活动,因其十分耗时耗费,故不经常举办。
烧鸭儿笼烧鸭儿笼是博白历史悠久的民俗活动。
过去,每逢春节、八月十五等节庆,各乡镇均有这一民俗展示。
通过烧鸭儿笼,祝愿人民生活美满,国泰民安。
做鸭儿笼是一项内涵丰富、技术性高的民间工艺,做一个精美、内涵丰富的鸭儿笼需要一个月甚至半年,笼里的鱼、飞机、轮船、三英战吕布、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八仙过海等非常精美,鱼、飞机、人、马等会喷火、会飞。
社皇节二月初二祭社皇伯公,俗称社皇节、做社。
传说这一天是土地老爷的生日,也叫“春龙节”、做“春社”,各村屯的代表在一起开会,推选几个能人成立做社小组,组长叫做社头,从集资买猪、鸡、鱼三牲,贡品,到杀猪,祭告,分社猪肉等一系列工作均由他们来完成。
好全猪用一只大铁键煮熟、煮一大镶米饭,准备工作做好后,用锣鼓召集集资的人一起来祭拜社皇伯公,祈求社皇伯公保佑大家在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禽兴旺,老幼平安健康,添丁发财。
散落于民间的博白小吃
散落于民间的博白小吃#新作者扶植计划第二期#博白是出了名勤劳,会做吃的大县。
博白有着深远的美食文化。
作为客家大县,博白的客家饮食文化是客家人迁徙至此后,根据博白的气候条件和生活习惯创造出的饮食文化,体现了丰富的文化底蕴,每一道菜都是博白人勤劳聪慧的结晶。
如落水包、发籺、鸡窝籺、三破米籺,酸芒果、鸡爪、炒田螺、凉拌粉等,都是每个返乡人必吃必点的小吃。
好吃不贵。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一、炒田螺炒田螺是博白夜市街的宠儿,味道稍辣,很入味,每吸一个田螺都是一种迫不及待的感觉。
每一颗田螺肉都带有弹性,很有嚼劲,再配上一碗特色田螺汤,真是绝了!二、凉拌粉一碗直接进嘴,细腻、嫩、爽滑,酸、甜、咸还有肉香交织在一起合并发力,任谁也无法抵挡!吃完满嘴留香,饱腹感满分!三、发籺(也叫发糕)发籺之所以叫发籺,就是因为它能够发得很蓬松,而膨发的发也有寓意了“发财”的意思在里面,它最大的特点应该就是那个红彤彤的“發”字吧。
无论婚嫁、入伙还是过年,给客人发一份发籺,就是祝福大家能够把财运多多带回家。
发籺的做法非常简单,首先粳米泡水后带水拿去用石磨磨成浆,磨的时候把握好粘稠度,稠了加水,稀了少放水。
然后放适量的发酵粉和黄糖到米浆里发一段时间后上镬蒸(不是整桶浆放上去,是把米浆舀到一个个的小碗里,博白人习惯叫发籺碗,比一般的饭碗要小的多)注意控制好火候哦。
待发籺充分膨胀爆裂后,即可出锅。
相传,从前南越地区的先民用杂粮做成“籺”来祭祀祖先和神灵,后演变成日常食品。
人们初时只能种些薯类等杂粮,聊以充饥;为充分利用粮食,人们便将杂粮用木槌捣成粉,加水搅成糊状蒸煮,令其体积增加几倍,成为木薯糊、玉米糊之类的食物。
再后来,人们已成功地在这块土地上种上了稻谷,并连连获得好收成。
为庆祝丰收,也为调换口味,人们便按先前之方法,将米捣成粉,并配以蔬菜之类简单的馅料,做成了有一定形状和一定味道的食物,这就是“籺”了。
初时,人们还只是用梗米(俗称“粘米”)粉做,后来发现糯米粉黏性更强、造型更易,口感更佳,便专门用糯米粉做籺,年复一年,渐成风俗。
玉林博白的风俗作文
玉林博白的风俗作文《玉林博白的独特风俗》玉林博白有很多独特又有趣的风俗,到现在回想起来,都觉得别有一番趣味。
先说博白的年俗吧。
每到快过年的时候,整个博白就像被施了魔法一样,热闹非凡。
赶年集就是一个盛大的活动。
我跟着家里大人去赶年集的时候,那场面真可以用人山人海来形容。
集市上卖啥的都有,从一堆堆红红的对联、喜庆的年画,到各种活蹦乱跳的鸡鸭鱼。
我发现博白的对联很有特色,上面写的字古色古香又满满都是对来年的美好期盼。
而且那卖对联的老板还特热情,拿着对联就开始给咱们解读,这个词寓意啥,那个句又有什么讲究。
再说说年三十的团圆饭。
这可不是随随便便吃个饭就了事的。
各种菜里必须有扣肉,那扣肉啊,做得真是一绝。
每家每户的做法都有些小差别,但大致就是先把猪肉煮熟,然后在肉皮上抹上各种特制调料,再放到油锅里炸得金黄。
等切成一块一块的放到碗底,上面再放上芋头之类的配菜上锅蒸,出锅的时候那香味,能把整个村子的小馋猫都给引到家里来。
我还记得有一年我在厨房看着奶奶做扣肉,当那炸好的扣肉出锅的时候,油还在滋滋响,奶奶怕油溅到我,一边小心翼翼拿着肉,一边还赶紧赶我走,可那香味却怎么也赶不走,就围绕着我。
博白的婚礼风俗也别样精彩。
新郎去接新娘的时候啊,可没那么容易。
女方家的姐妹们会想尽办法来为难新郎。
我参加过一次表哥的婚礼,当时女方家把房门关得死死的,让表哥在门外又是唱歌又是表白甜言蜜语说了一堆,还得做俯卧撑,每做一个就得说一句对新娘子的爱意。
这把表哥累得够呛,可满脸都是幸福的笑。
博白这些风俗不只是一些简单的传统,而是融入了博白人生活里的特色文化。
它们让博白这个地方充满了浓浓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儿。
每一种风俗背后,都有着博白人的喜怒哀乐,也有着这个地方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记忆和情感。
《博白风俗里的人间烟火》博白这个地方啊,风俗真是千奇百怪又充满魅力。
它们就像一幅多彩的画卷,画里满满都是博白老百姓的生活点滴。
那博白的端午风俗就很有意思。
博白家乡风俗作文
博白家乡风俗作文博白,这是我的家乡,一个充满独特魅力和浓郁风俗的地方。
说起博白的风俗,那真是五花八门,丰富多彩。
就拿我们这儿的年俗来说吧,那可真是热闹非凡,充满了浓浓的年味。
每到腊月中旬,家里的大人们就开始忙碌起来了。
最先开始的就是大扫除,全家老小齐上阵,把家里的每一个角落都打扫得干干净净。
我还记得有一年,我和弟弟负责擦窗户,那窗户上的灰尘厚厚的,我们俩费了好大的劲,先用湿布擦一遍,再用干布擦干,擦完后窗户变得明亮极了,能清晰地照出我们的影子。
妈妈在一旁打扫房间,把床底下、衣柜里的东西都翻出来整理,爸爸则在外面打扫院子,清理杂物。
大扫除结束后,接下来就是准备年货了。
这时候,集市上可就热闹了,人山人海,挤得水泄不通。
大人们忙着采购各种年货,有猪肉、鸡肉、鱼肉,还有各种各样的水果、糖果、瓜子。
我最喜欢跟着妈妈去买糖果了,看着那些五颜六色、形状各异的糖果,我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妈妈总会买上一大袋,说是过年的时候让我们吃个够。
到了腊月二十三,这一天是送灶王爷上天的日子。
奶奶会在灶台前摆上一些供品,有糖果、水果,还有一碗香喷喷的米饭。
奶奶嘴里念念有词,大概是在祈求灶王爷上天后多说好话,保佑我们家来年风调雨顺、丰衣足食。
腊月二十九或者三十,这一天是贴春联的日子。
爸爸会早早地把春联买回来,然后我们一家人一起动手贴春联。
我和弟弟负责给爸爸递胶水和春联,爸爸则站在梯子上,小心翼翼地把春联贴好。
贴上春联的家,瞬间就有了过年的气氛,红红火火的,特别喜庆。
年夜饭可是过年的重头戏。
年夜饭的菜那是相当丰富,有白切鸡、扣肉、红烧鱼、酿豆腐等等。
妈妈从下午就开始在厨房里忙碌,一直忙到晚上。
那扑鼻的香味,让我和弟弟不停地跑到厨房门口张望,盼着能早点开饭。
终于,年夜饭做好了,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欢声笑语,享受着这丰盛的晚餐。
爸爸会倒上一杯酒,和爷爷一起喝上几口,妈妈则不停地给我们夹菜,让我们多吃点。
吃完年夜饭,就是我们小孩子最期待的时刻——发红包。
博白风俗作文
博白风俗作文
《博白风俗趣事》
咱博白人,那可有自己的一套独特风俗呢。
就说这吃席吧,那场面可热闹了。
有一回我去参加一个婚礼,哎呀妈呀,那真叫一个人山人海。
一到那儿,先看到的就是摆得满满当当的桌子,红桌布看着就喜庆。
大家都在那热热闹闹地聊天,小孩子到处跑着玩。
等菜上来了,那速度,一盘接一盘的,啥扣肉啊,白切鸡啊,味道那叫一个正。
我们这桌的大妈们可有意思了,一上菜就开始品评起来,“这扣肉不错,够香”“哎呀,这鸡也挺嫩”。
然后就开始抢着夹菜,动作那叫一个麻利,生怕自己吃少了。
我也不甘示弱啊,跟着一起夹,毕竟这么好吃的菜可不能错过。
吃着吃着,有人开始敬酒了,新郎新娘笑得跟花儿似的,一桌一桌敬过来,那气氛,真是欢乐极了。
看着他们幸福的样子,我也觉得心里暖洋洋的。
咱博白的风俗就是这样,充满了烟火气和人情味,让人感觉特别亲切和温暖。
不管走到哪里,一想起博白的这些风俗,心里就踏实得很呢。
嘿嘿,这就是咱博白,有咱自己的风俗特色的博白呀!
咋样,这就是咱博白风俗的小小一角,你们感受到那股热闹劲儿了不?。
博白风俗作文
博白风俗作文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标题:博白风俗:岁月流转中的文化瑰宝博白,位于广西东南部,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民俗风情闻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西博白县民俗一)舞狮狮子是百兽之王,是威武雄壮的象征。
在唐代,舞狮是大型宫廷舞蹈表演的一种,当时的“太平乐”亦称为“五方狮子舞”。
白居易的诗中描述狮子舞:“假面胡人假面狮,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作齿,奋迅毛衣摆双耳。
”可见当时的舞狮跟今日我们所见的十分相似。
舞狮是博白地老人和客家人最常见的风俗,每逢春节、元宵节等重大节日,结婚喜庆,新居落成,开业、开市等庆典,人们都要请狮队来莅临助兴。
人们认为,通过舞狮,能够驱魔避邪,能保六畜兴旺,国泰民安玉林市的狮子舞有文狮和武狮两种。
北流、容县舞的是文狮,博白人舞的是武狮。
舞一条狮称为舞一堂狮,每个狮队都有一面旗帜,上书某某狮队,每个狮队一般有2堂狮,成员有10多个人,人人都会武功,俗称称为熟功夫。
博白武狮侧重武功,表现狮子的威武雄壮和勇猛矫健。
舞狮者随着锣鼓的节奏起舞,都有固定的一套,从醒狮到睡狮又到醒狮,从滚狮到“赞黄”到“食青”到爬梯、叠罗汉等,其动作都有相对固定的套路。
其中的拜山、出山、跳跃、跌扑、翻滚、直立、盘桥探海、走梅花桩、跳台角、归山等都需要很大的力气和很高的技巧,因此常常不到几分钟就要换人撑狮头,而换人时狮舞是不能间断的。
狮舞结束后,一般都有一套武术表演,包括拳术和刀、枪、棍等器械。
因此,一场舞狮,最少也要一两个钟头,观众看了非常过瘾。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博白曾在人民会场举行过全县舞狮比赛,观者如潮,蔚为壮观,是那个缺少文化活动的年代的一大亮点。
(二)迎龙龙是中华民族的化身,炎黄子孙都是龙的传人。
望子成龙是人们的心愿,只讲龙上天,不讲狗入灶,是广大人民大众早已形成的共识。
每逢春节、正月十五元宵节等重大民俗节日,博白地老人和客家人都有迎龙的习俗。
通过迎龙来压邪和保佑一方平安。
迎龙又称舞龙。
博白人舞的龙由龙珠、龙头、龙身、龙尾组成。
每节龙在木板上用竹篾扎成骨架,整条龙分别用黄、蓝、红色的布缝好,画上鳞纹,内燃龙烛。
龙头在一块木板上用竹片、竹篾扎成龙头的形状,糊上彩纸,画上鳞纹,缀上彩纸铰成的“龙须”,龙头内点上龙烛。
有的龙头高达三、四米,形象威武。
迎龙时需用八音锣鼓伴奏,由一个小型乐队吹奏,声音非常动听迷人。
舞龙时由一人持龙珠在前引路,每节龙身下面有木柄,舞龙者手撑木柄左右摇动,在乡间或街巷穿行,沿途所经的房主均放鞭炮或烟花迎接,至开阔处便表演“穿龙”、“跑龙”,数十节龙疾走穿行,景象极其壮观。
迎龙时一般龙从祖祠出发,出发前先摆“龙头供”祭奠龙头,迎龙结束后再回到祖祠,一般迎到深夜。
龙迎过之后,龙珠、龙头、龙尾存于祠堂,龙节由各家各户各自带回。
参加迎龙的人回家,家人鸣炮迎接归来,给迎龙者吃米粉红蛋,以兆好运。
(三)舞麒麟元日门前万象新,麒麟起舞拜阳春。
敲锣打鼓放鞭炮,赐福笙歌贺主人。
春节至元宵节,博白有舞麒麟上街入村拜年赐福之民俗。
麒麟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吉祥动物。
《玉篇》谓:“仁兽也。
”西汉成书的《礼记•礼运》篇云:“何为四灵?麟、凤、龟、龙,谓之四灵。
”麟为瑞物之长,古人认为:“圣人出,王道行,则见。
”故《幼学故事琼林》有“麟吐玉书,天生孔子之瑞”语句。
民间传说,孔子父亲叔梁纥有九女而无子,与颜氏女祈于尼丘,望天降麟儿,吐血石板,颜氏女坐石板沾血后不久怀孕,生下孔子。
颜氏女感麒麟恩德,从柜中拿出红绣绂,披挂于麒麟角上。
麟儿欢喜得连拜了十六户人家。
从此,便有麒麟头带花红巾,于新年到各家拜年之习俗。
并有“麒麟在此,百无顾忌”之说。
舞麒麟,又叫唱麒麟,跳麒麟,是一种集歌、舞、乐于一体的民间艺术。
麒麟一般用竹篾扎成骨架,外面用纸或布粘糊,分成前后两截。
麒麟身中间穿孔,舞者则站在中间穿孔处将麒麟系在身上。
舞时表现麒麟徐行或欢喜跳跃之状,动作轻盈活泼,情绪热情奔放。
跳舞者除背着麒麟外,尚有撑罗伞者,举彩排、举排灯者。
撑罗伞者边舞边用力转动罗伞,罗伞旋转得越快越有劲,气氛就越活跃。
有的麒麟队还配有打击锣鼓,还要吹绿笛,奏八音伴奏,一边跳舞,一边奏乐,并有歌师配唱。
现最简化的形式则是一人自舞,自己打锣,自己唱歌的单帮形式。
其彩牌多写“喜庆”、“喜祥”字样。
春节期间,麒麟挨家挨户去贺喜。
每到一家门口,便鼓乐齐鸣,主人则燃放鞭炮。
在欢快的鼓乐声中,舞麒麟者翩翩起舞,麟头摇动,轻旋慢转,或进几步,退几步,或踏十字花,步履轻盈,节奏明快,多彩多姿。
鼓乐一停,歌师则清嗓亮喉,大显身手。
其歌七言四句,构思巧妙。
歌师见人贺人,见物贺物,出口成章,妙语连珠。
被贺者听得心旷神怡,便发红包给舞者。
附照片:舞麒麟(四)唱竹马唱竹马起源于唐代江浙一带,明末清初传入博白,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
博白唱竹马前身为唱采茶,有的地方叫唱牛。
唱竹马多为男扮女装,不管唱马还是唱牛,表演人一般叫为旦角,女的叫牛妹,男的叫牛公。
竹马形体如马,是用竹篾扎成骨架,中段空,能围在牛妹牛公的腰间,外面糊上藤纸,画上色彩,由一人把竹马挎在腰间两手扶住可以上下、左右、前后摆动,边动作边说唱,另一人打木鱼、梆、锣伴奏。
唱竹马一般是在春节到铺头恭贺表演。
唱竹马有“竹马进我家,家家都平安”之说,意思是说竹马进了家,一年到头都顺顺利利了。
唱竹马与舞麒麟既有相同之外又有不同的地方,唱竹马和舞麒麟都是边唱边舞,唱竹马以唱为主,而舞麒麟以舞为主,唱竹马用的是四平腔,而舞麒麟用的是贺歌腔。
唱竹马的另一种形式是不用竹马,牛公用钱鞭,扎腰带,牛妹用花扇和手帕表演。
博白唱竹马的节目有“公爹送女”,唱腔用的是“小十送”和“大十送”,不用四平腔。
当牛公牛妹唱到精彩处,观众都给予热烈掌声和丢银圆加以奖赏。
附照片:唱竹马五)婚俗博白地老人和客家人婚俗,沿续数千年汉民族的传承。
一般来讲,有以下约定的仪式:1、说亲看家门。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男女婚姻,一般都讲究门当户对。
男女结婚,对方父母要有意愿,非常重要。
男方父母看上女方(一般情况下是男方向女方提亲),便托媒人(男叫媒公,女叫媒婆)说媒,媒人能说会道,口甜舌滑,通过说媒得到红包,因此会主动上门撮合,介绍男方情况,如女方同意,女方父母会请人前往男方观看郎貌和家庭状况。
2、送年庚算“八字”。
男女结婚讲究生辰八字。
女方将女儿的出生的年、月、日、时俗称“时辰八字”写在贴子上,然后男方选择吉子,通过媒人至女方请取“八字”,称为“送庚”。
然后男方把女方女儿贴子置于香火堂中,三日内如家人无恙,器皿无损,牲畜无意外,就另纸书写男女双方的“年庚八字”请“算命先生”推算是否相生相克。
如双方命相皆吉,再请媒人向女家报喜,礼物丰歉视家境而定,女方亦回赠礼物。
如果女方命相不合,仍由媒人将女方原书之“八字”红贴送回。
由此可见,封建社会客家男女婚姻,取决于父母之命和媒妁之言,婚姻双方男女都是听天由命,少有自已做主的权利。
3、过定和担米酒。
男女双方“年庚八字”合命之后,即可由议婚进入定婚阶段。
女方提出条件,聘金送礼多少,男方则提出要嫁妆多少,礼品多少根据双方家境而定。
双方谈妥后,男方则选择吉日良辰,把聘金和礼物送到女方家,因为一般的礼物中有酒肉米饼等食物,古称为“担米酒”,在担酒米的同时送上“日子单”,告知女方,定出送迎日子,征得女方同意,就可以举办婚姻大事了。
4、送贴撒花哭嫁。
男子结婚,先向亲友发送请贴,并且备办迎亲婚礼和款待客人的酒席,还请吹鼓手吹吹打打,一派喜庆气氛。
女方亦事先礼请各有关亲友,亲友们则携带礼物前来贺喜。
迎亲前夜,男方布置新房,举凡安床、叠被、置柜等都有讲究。
还要往床上撒花生、枣子等物,取“早生贵子”的好兆头。
这此事,都是请有儿有女的“好命人”代劳。
出嫁女则邀请相好的姐妹前来做伴并哭嫁,不管出嫁女的真心实意如何,一般都表现得离别的难舍和悲凉。
5、迎亲与送嫁。
迎亲又叫娶新娘和杠新娘。
迎亲之日,男方以大红花轿往女方迎接新娘。
轿门上系历书一本、明镜一面、剪刀一把和铜钱各物,还有装满各种礼品的箱子,称之为“轿尾箱”。
迎亲队伍浩浩荡荡,一路上鼓乐喧天,彩旗招展,隆重而热烈。
新郎一般不亲迎,只派青年男女各一人乘轿前往,名为“接郎”“接姑”。
花轿到达女家后,新娘由所谓命好、有福的妇女为她梳妆,然后扶出厅堂,拜辞祖先、父母及家庭长辈,在鼓乐、喜炮与哭嫁声中登轿启程。
新娘坐在四人抬的大红花轿,随新娘一起来的叫“送嫁客”,一般是弟妹送姐出嫁。
6、拜堂和闹洞房。
喜轿到达男家后,新娘在福泽厚者之妇女扶下花轿,新郎则戴花披红,迎至轿前。
新娘下厅堂之前,新郎揭下新娘的红头帕,扶入厅堂,行敬拜天地、祖宗、父母及夫妻对拜之礼。
礼毕,新娘入洞房,新娘新郎行“合心”之礼,新人进洞房,先饮“交杯酒”,开果盒同食枣子和榄子,寓“早榄贵子”之意,随即把桌灯的两根灯芯合在一起,称为“合心”。
闹新房者,直闹到深夜方休。
7、等朝送朝。
次早,新郎新娘向父母等长辈敬茶,老人回之以利市(红包)。
三天后,新郎新娘备礼物回娘家,谓之“等朝”。
新娘在娘家住上两三天后,娘家又把新娘送回,谓之“送朝”。
送朝送去的人都是新娘家的亲朋好友,送朝的人去得多,表示新娘人缘好有面子,男方则要设盛宴款待。
8、转门。
当年过春节,被称之为“新姑爷”的新郎公一定要同新娘一起回娘家,此举称之为“转门”或“回门”。
岳父岳母则设宴款待女婿,并回礼送归夫婿家(六)寿木老年人体弱多病,眼看就要走到生命的尽头了,家人提前买回一口棺材,据说能去病消灾,延长寿命,所以把买回来的棺材叫“寿木”或“长生”。
把寿木抬回家里,要木头先行,木尾朝后,而买给死人的棺材则相反。
寿木保留原木色,不能油红,到人死后时才能油红。
寿木买回后,初一和十五要烧香。
附照片:寿木七)丧葬博白客家风俗重视送终。
通常是重病不起,子女守病榻前听嘱咐。
弥留之际,移出厅堂,睡于矮床上,子女亲属绕床伺候。
出门在外的千方百计赶回家,以求在临终前见最后一面,显得孝顺。
人未断气,子女亲属不能放声痛哭。
人死后,丧葬甚繁,一般是:1、装身:死者亲人先用柚子叶煮水为死者浴身。
如为男性则剃头,女性则梳头,然后穿着预置的寿衣、寿裤、寿鞋等。
所有寿衣通常有“上六下四”的说法,取其双数,并置金银或珠子于死者口中,手握巾扇或银钱。
装身既毕,即按男左女右,将死者安放在厅堂之内。
2、报丧:病人断气后即刻报丧,告知亲朋好友。
有的还于街头、路口发布讣告,写明死者姓名、生死年、月、日、时,享阳寿数,入殓及出殡日期,文未署孝子孝孙名字。
3、设灵戴孝:在遗体前挂白布,摆香桌,放灵位牌或遗像,供宾客吊祭。
孝男孝女则头披白巾,身穿白衣,腰束麻索,足穿白鞋,手执孝杖,“披麻戴孝”守灵。
早晚哭灵,登记亲友送来的礼物或“代烛”,帐布按序挂在孝堂两旁。
同时请道士为死者做道场,俗称“做斋”或“打斋”。
有一日斋、三日斋、七日斋等,悉视死者身份及家境而定。
4、落枕:移动遗体,在厅堂地上铺一白布,将遗体放在上面,头新瓦,瓦上垫以布制三角枕,日夜派人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