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语法知识1234 共108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五从军记》
(2)、从魏至唐,词头“阿”的应用得到 了继承和发展。
A、在人的名、字或小名、小字中取一字, 冠以“阿”字。
如:“【鲁】肃拊蒙背曰:‘吾谓大弟但 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 下阿蒙!’”(《三国志·吴书·吕蒙传》
阿连才悟如此,而尊作常儿遇之。《宋书·谢灵运 传》
(5)、句子结构的严密化。这主要表现在 下面两个方面:一是单句结构力求完整。 上古汉语常常省略成分,尤其是省略主语。 现代汉语(以书面语为代表)则省略现象 大大减少。尤其是政治论文和科技论文, 句子大都主谓分明,结构完整。
二是复句逐渐由意合走向形合。上古汉语 复句意合法占较大比例,现代则形合已占 绝对优势。意合的复句里,分句关系缺乏 一定的语法标志。仅凭意义理解,很容易 产生歧解。而形合法复句的分句间由于有 不同的连词连接,歧解就不容易产生了。
“□申卜,殻贞:今者王从望乘伐下危?” (《甲骨文合集》6494片
这些卜辞辞条产生于三千年前,可谓古老, 但从语法上讲,它们与现代汉语没有什么 不同,现代还是使用着相同的语序、相同 的结构方式。
(2)汉语虚词也有相当大的稳定性。“之、 于、与、以、而、则、虽 、如、若”等虚
词,今天还活跃在书面语中;有些虚词在 口语中还没有替身,如“三分之一”的 “之”、“为四化建设而努力”的“而”, 这些都是现代汉语口语和书面语一致的虚 词,而它们都是几千年前流传下来的。
母),自言足热而懑。”《史记·扁鹊列传》 B、人的小名词头。汉武帝陈皇后小字阿娇,
曹操小名阿瞒,刘禅小名阿斗。
C、人的正名词头。 顾炎武《日知录》卷三十二说:其间四十
人,皆字其名而系以阿字,如刘兴阿兴、 潘京阿京之类,…咸阳《灵台碑》阴有主 吏仲东阿东。
D、在疑问代词之前作词头。如: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汉乐府
1、有。 (1)、出现在上古典籍中的名词词头
“有”,经常加在专有名词之前。如
“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尚书·汤誓》 “有殷受天命,惟有历年。”《尚书·召诰》
殷既坠厥命,我有周既受。 《尚书·君奭》 何忧驩兜,何迁乎有苗? 《尚书·皋陶谟》 有扈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尚书·甘誓》
(2)、汉语动态助词“了、着、过”的产 生和定型化,使汉语动词的语法特点更加 鲜明。
(3)、汉语处置式的产生,使宾语得以用 介词提到动语之前,突出了处置对象,有 利于思想的表达。
(4)、使成式的产生,使前此用两句话才 能表达清楚的内容,现在一句话就可以表 达出来了。不但节省了时间,而且意思表 达得更清楚。例如:“唬得一身冷汗” (《宣和遗事》亨集)“怎么他说了,你就 依得比圣旨还快些”(《红楼梦》第八回) 之类的句型,比起它们的前身更生动、更 形象、更容易传递情感。
(2)、它也能放在普通名词之前。如: “盘庚迁于殷,民不适有居。”《尚书·盘庚》 “有众率怠弗协。”《尚书·汤誓》
豺虎不食,投畀有北;有北不受,投畀有 昊。”《诗·小雅·巷伯》
“友于兄弟,施于有政。”《论语·为政》 “及有夏孔甲,扰于有帝。”《左传·昭廿九》
2、於、句。
在上古Hale Waihona Puke Baidu用的名词词头“於”、“句”, 只用在专有名词之前。
古汉语语法
汉语语法史的基本特点。 汉语语法既是稳定的,又是发展的。 1、 汉语语法的稳定性。 (1)、语序的固定是汉语语法稳定性最突
出的表现。
主语在谓语之前,修饰语在中心语之前, 动词在宾语之前,从甲骨文到现代汉语, 基本如此。
“贞:今秋禾不遘大水?”(《甲骨文合 集》33351片)
於越入吴。《春秋经·定五》
太伯之奔荆蛮,自号句吴。《史记·吴太伯 世家》
古人以为这是外族语言里专有的“发声 词”。
3、阿。
汉代产生了名词词头“阿”。“阿”的本 意为大土山。
《诗·小雅》菁菁者莪,在彼中阿。
(1)、在汉代典籍中“阿”已作为: A、亲属名词词头。“故北济王阿母(乳
“【谢晦女】被发徒跣与晦决曰:‘阿父, 大丈夫当横尸战场,奈何狼藉都市?’《南 史·谢晦传》
晔妻先下,抚其子,回骂晔曰:‘君不为 百岁阿家,不感天子恩遇,身死固不足塞 罪,奈何枉杀子孙!’”《宋书·范晔传》
周初有童谣曰:‘白杨树头金鸡鸣,只有 阿舅无外甥。’”《隋书·五行志》
(3)、各地方言语法基本一致。汉语方言经过 几千年的分化,语音、词汇差别相当大,但语法差 别不仅少见,而且这种少见的差别也很细微。如北 京话和广州话少见的一些句法差异中,“猫比狗 小”(北京话)—“猫细过狗”(广州话)、“我 给他十块钱”(北京话)—“我俾十个银钱佢” (广州话),主谓宾的语序是相同的,仅双宾语的 内部语序有异。各地方言语法的高度一致性,证
“桓公语嘉宾:阿源有德有言……”《世说新语·赏 誉》
以如意注林公曰:‘阿柱,汝忆摇橹时不?’ 阿柱乃 林公小名。”《北堂书钞》引《语林》)卿语阿 黑,何敢不逊?《世说新语·豪爽》
“阿连”即谢灵运之弟谢惠连,“阿源”为殷浩 字,“阿黑”为王敦小字。
B、词头“阿”置于单音节亲属名词前,构 成双音词。如:
(6)、句子容量不断扩大。它的一种表现 是句子成分复杂化。随着汉语的发展,一 个句子可以出现多个主、谓、定、状语, 而这些主、谓、定、状语又可以是多种相 当复杂的词组或句子形式。它的另一种表 现是多重复句日益丰富。
词头词尾
一、词头。 在汉语发展历史上先后产生的名词词头
有“有、句、於、阿、老”等。
明了民族共同语的存在,也证明了汉语语法的极 大稳固性。
2、汉语语法的发展。
(1)、汉语双音词的发展,是汉语语法发 展的一大特点。双音词的发展是语音简单 化的一种平衡手段。由于汉语语音系统逐 渐简单化,同音词逐渐增加,造成了信息传递 的障碍。双音词增加了,同音词就减少了,语 音系统简单化造成的损失,在词汇发展中得 到了补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