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批评史期末考完
文学批评题期末总结
![文学批评题期末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0c86db64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f1.png)
文学批评题期末总结文学批评是指通过对文学作品的评价、分析和解读,对作品的品质、风格、主题等进行深入剖析和研究的一种学术性活动。
在本学期的文学批评课程中,我们深入学习了文学批评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和讨论,提高了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评思维能力。
在本篇总结中,我将回顾本学期学习的重点内容,并对自己的收获进行总结和反思。
在本学期的文学批评课程中,我们首先学习了文学批评的基本概念和流派。
文学批评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汇集了文学、美学、语言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
我们了解了文学批评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从古希腊的诗歌批评开始,到现代批评理论的兴起,了解了不同的批评流派和代表人物。
这些理论和方法为我们后续的学习和实践提供了基础。
在学习了文学批评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之后,我们开始了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解读。
从古代经典到现代文学,我们选择了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对其内容、形式、风格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通过对作品的解读,我们探讨了作品的主题、情节、人物形象、语言表达等方面的特点,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和艺术价值。
除了对文学作品的详细分析之外,我们还学习了文学批评中的一些常用概念和方法。
比如,通过对叙事者的角色定位和叙述方式的分析,我们可以揭示作品中的叙事视角和叙述策略;通过对作品的象征意义和象征手法的分析,我们可以深入理解作品的隐含意义和象征意味;通过对作品的结构和节奏的分析,我们可以把握作品的整体结构和节奏感。
这些方法为我们进行作品分析和批评提供了丰富的思路和途径。
在本学期的文学批评课程中,我最大的收获是提高了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评思维能力。
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解读,我学会了从多个角度审视作品,了解作品背后的深层含义和思想。
以前我对文学作品的欣赏仅限于表面的内容,而现在我可以更全面地理解作品,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和艺术价值。
同时,通过与同学们的讨论和交流,我也拓宽了自己的视野,从不同的角度和观点审视作品,拓展了自己的思维空间。
中国文学批评史试题与答案
![中国文学批评史试题与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519f3c5a1c7aa00b52acb74.png)
中国文学批评史试卷一一、解释(每题6分,共30分)1、以意逆志2、发愤著书说3、妙悟说4、六义说5、无我之境二、简答(每题10分,共30分)1、试述《诗大序》的主要诗学观点。
2、试析《文心雕龙》的理论结构。
3、试述唐宋文道观的异同。
三、论述(每题20分,共40分)1、试述孔子“兴观群怨”说的理论内涵,并指出王夫之对此说的发展创新表现在哪些方面。
2、试述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的理论内涵。
后世还有哪些文论家提出过类似观点?试述之。
中国文学批评史试卷一答题要点答案要点:一、解释(每题10分,共30分)1、以意逆志:是孟子提出的深刻理解作品的方法。
“逆”,此处即为“求”的意思;“志”,指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意”的理解历代有分歧,旧注指说诗者之意,近代指作者之意,两者实际很难分开。
所谓“以意逆志”,是指解说作品时,不要抓住其中片言只语而望文生义,也不应对某些夸张修饰作机械理解,而应当着眼于作品的实际,把握作品的全篇内容,加上自己切身的体会,去探索作者的志趣倾,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2、发愤著书说:是司马迁最重要的文论命题。
愤,指作为创作动力的“怨愤”,司马迁指出“愤”是作家“意有所郁结”的情绪状态,即心理受压抑而不得伸展的状态。
作家怨愤郁结,“不得通其道”,从而借创作发挥疏通,以恢复心理平衡。
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揭示了“愤”是作家创作的心理动力,以“愤”为创作动力,其作品具有较高的品质和质量。
3、妙悟说:是严羽提出的学诗的重要方法。
妙悟原为佛语,指佛理高深莫测,不可言传,因而认识佛理不能靠逻辑推理或语言文字的解说,只有心领神会的方式才能进行。
严羽认为学诗与学佛相似,诗歌意境空灵虚幻,变化无方,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对诗境的把握同样只有通过“悟”才能实现。
4、六义说:《诗大序》对《诗经》的诗体与艺术手法的归纳。
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前三者指诗体,后三者指创作手法。
5、无我之境:王国维将“境界”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二类。
中国文学史。大三学期期末考试总结
![中国文学史。大三学期期末考试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21daac66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f6.png)
中国文学史。
大三学期期末考试总结第一篇:中国文学史。
大三学期期末考试总结名词解释:1、台阁体:从明朝永乐年间开始,出现一种所谓“台阁体”诗。
其倡导人号称“三杨”,即杨士奇、杨荣、杨溥,都是故称其诗为“台阁体”。
它的出现,是诗歌创作的一种倒退,因为它只追求所谓“雍容典雅”,全是歌功颂德向皇帝拍马屁的内容,毫无创新,毫无生气。
代表作如杨士奇的《从游西苑》。
2、茶陵诗派:从明成化到弘治年间,台阁体诗文创作趋向衰落与消退,这一时期对文坛有着重要影响的则是茶陵诗派。
茶陵派以李东阳为主。
李东阳提出诗学汉唐的复古主张。
他的有些作品摆脱了台阁体的束缚,表现出更为广阔的生活视角,刻画了作者个人的真情实感。
代表作《白杨行》《马船行》3、前后七子“出现于明代,由李梦阳、何景明、李攀龙、王世贞等为领袖,称为前后七子的十四人,标榜所谓的”复古“,并且提出”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口号。
这种复古,实为拟古。
这群作家凭着少年锐气,起身反抗箝制士人思想,迂腐不通的八股文以及雅正有余,生气缺乏的台阁体。
代表作沈德潜、周准《明诗别裁集》4、唐宋派:嘉靖年间,以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为代表的文学复古派,总体上推崇韩愈、柳宗元、曾巩等唐宋古文名家,所以称为“唐宋派”。
在创作主张上,唐宋派强调文以明道,不注重发明圣贤之道的文字,而是创作富有文学意味的文章,他们搜求日常生活中的平凡琐事及普通人物进行描写,他们的散文真切生动、耐人寻味。
其中文学成就最高的首推归有光,代表作《项脊轩志》《思子亭记》。
5、公安派:在晚明文学领域,公安派是一个具有相当影响的文学派别,主要人物有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其中袁宏道影响尤为突出,是公安派的首要人物,因他们是湖北公安人,所以人称公安派。
公安派提出了一系列体现晚期文学新价值观的理论主张。
“性灵说”便是他们提出的一个著名口号,它受到了王学个性解放思想的影响,主张创新,反对复古主义,模拟前人,反对贵古贱今,是一种很有进步意义的文学主张。
最新中国文学批评史期末复习资料
![最新中国文学批评史期末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e9aa7d162f60ddccdb38a035.png)
中国文学批评史一、名词解释P18 1、“三不朽”:语出《左传》“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表明先秦时代统治阶级对于言辞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言词很重要,可以使人不朽,但其地位在德行和功业之下。
这种认识,常为后世文学批评用来作为讨论文学的地位。
P44 2、物感说:出自荀子《乐记》,物:即物质世界,客观存在,包括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在内,它是一切思想意识和精神艺术赖以产生的基础和根源。
第一章:先秦1、“思无邪”说:孔子提出的关于文学批评的标准。
《论语·为政》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诗无邪’。
”从艺术方面看,此批评标准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
从文学作品来说,它要求从思想内容到文学语言,都不能过于激烈,应尽量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P23 2、“兴观群怨”说:孔子在《论语·阳货》中提出。
朱熹解释为:兴,指诗歌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精神之兴奋,从吟诵、鉴赏诗歌中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观,比较侧重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状况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情感心态。
群,指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
怨,就是文学作品(诗歌)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讽谏作用。
3、“辞达”、“文质”说:这是孔子在对文学的内容和形式关系所作的阐述。
《论语·卫灵公》曰:“子曰:辞达而已矣。
”《论语·雍也》云:“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其关于文质的论述,后来被运用到文学创作中,成为要求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理论基础,并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发展中始终起着主导作用。
P34 4、“以意逆志”:此说是在《孟子·万章上》中提出的批评方法。
意:是指诗的表层意思,志:是指深层情志。
主张通过对作品文本表层的象征的意,去推求作品的深层意蕴和作者之志。
此说是与文学创作中的比兴手法相对应的批评方法,长期为后世批评家所遵用,并在鉴赏学中得以拓展其理论内涵。
《中国文学批评史》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中国文学批评史》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8c28288192e45361166f595.png)
中国文学批评史复习题(课程代码 262338)一、单选题1、朱熹《论语章句集注》对孔子“诗可以兴”中的“兴”的解释是 (c)。
A.和而不流 B.引譬连类 C.感发志意 D.考见得失2.最早指出“文人相轻,自古而然”这一看法的古代文论家是( d )A.陆机B.刘勰C.钟嵘D.曹丕3."诗人之赋丽以则,词人之赋丽以淫",是(b )关于辞赋的观点。
A、司马迁B、扬雄C、班固D、刘安4、《庄子》“得意忘言”和“言不尽意”说主要是指( b ) 。
A.读者懂得作品主题思想即可,不必欣赏语言B.文学作品要含蓄,有回味,追求“味外之旨”C.文学作品只要思想正确,不必追求语言美D.读者只须了解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语言并不重要5.“文由胸中出,心以文为表”这两句话出自( C )。
A.司马迁的《报任安书》 B.司马迁的《史记•屈原诗》C.王充的《论衡•超奇》 D.《毛诗大序》6、提出“诗缘情而绮靡”的文论家是( b)A.曹丕B.陆机 C.刘勰D.钟嵘7、认为“文以气为主”,因而提出了“文气”说的古代文论作品是 (b ) 。
A.《文心雕龙·体性》 B.《典论·论文》C.《诗品序》 D.《文赋》8、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家中最早提出以“滋味”论诗的是 (b) 。
A.庄子 B.钟嵘 C.孟子 D.刘勰9、在中国文论史上,首次提出“兴象”这一概念的人是(b )A.陈子昂 B.殷璠 C.刘禹锡 D.司空图10、金圣叹对《史记》和《水浒传》作了比较,指出二者写作的方法分别是( b)。
A.“因文生事”和“以文运事” B.“以文运事”和“因文生事”C.“因事作文”和“文事相济” D.“因事生文”和“因文运事”11、李渔涉及戏曲、建筑、园林、饮食等方面的著作是 ( d ) 。
A.《十二楼》B.《风筝误》C.《比目鱼》D.《闲情偶记》12、孟子“以意逆志”的“意”,从他的思想体系以及他的说诗的状况来看,乃是指(a)。
文学批评期末考试
![文学批评期末考试](https://img.taocdn.com/s3/m/2e94a8d6647d27284a73511b.png)
一.先秦部分(一)诗经中关于“诗”的两种观念1。
强调诗歌具有一种美刺功能2.朦胧地拥有诗缘情的意识(二)史书《国语》《左传》《尚书》中的两种观念1。
献诗讽谏说2.观诗知政说(三)孔子1。
确定了文学批评的标准(1)思无邪(2)中和之美(3)尽善尽美(4)崇尚雅正的锋哥2。
明确了文学的社会作用:兴观群怨(1)兴:孔安国:“引譬连类。
”创作层面。
朱熹:“感发志意。
"欣赏层面读者在阅读欣赏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兴发感动,是一种由此及彼得情感体验由诗歌而引起的联想.《论语*学而》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告诸往而知来者.”(人的修养要做到精益求精)《论语*八佾》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兴”的历史背景-—春秋以来赋诗言志的传统和断章赋诗的风气,不拘泥于原有的诗意,赋予诗更广泛的意义。
A.好处:诗的广泛运动“兴”B.坏处:断章取义,过分主观化(这一缺点到孟子时才有所改观,孟子主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2)观:郑玄:“观风俗之盛衰”朱熹:“考见得失."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具有“观”的功能。
因而杜诗具有史谏功能。
(3)群:孔安国:“群居相切磋.”朱熹:“和而不流.”诗能聚集人们在一起用诗来互相砥砺.(4)怨:孔安国:“怨刺上政。
”朱熹:“怨而不怒。
杜甫《客从》仿乐府诗创作泉客珠鲛人泣珠(5)“兴、观、群、怨”的作用及影响称为反对文学脱离现实的有利武器《文心雕龙*比兴》:“汉代诗刺道丧兴义销亡。
"白居易倡导的新乐府是对“兴、观、群、怨”的继承对创作影响:杜甫、陆游、辛弃疾……诗歌创作的影响(四)孟子1。
中国文学批评史笔记及习题(全面)
![中国文学批评史笔记及习题(全面)](https://img.taocdn.com/s3/m/6058c579a417866fb84a8e87.png)
第一章 先秦两汉文学理论
基本知识
1. 先秦两汉的诗论往往与乐论互通。 2.“文学”一词,最早大约见于《论语·先进篇》,为孔门四教之一。 3.先秦诸子提到的“文学”都是泛指学术与学问,文学只是其内涵之一。 4.汉儒将文学与学术区别开来,大致把学术称为“学”,把文学称为“文”。 5.现存篇幅较长、较为完整的最早的文论资料是《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中所载吴公子季札观乐而发 的一大段议论。 6.先秦诸子中最重视文艺的是儒家,道、墨、法三家对文艺都有不同程度的否定。 7.孔子提出的“文质彬彬”、“尽善尽美”说,被后人引申为关于文学内容与形式关系的基本原则,和 道德标准与审美标准相统一的思想。 8.孟子在文学批评方面首创了“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方法。 9.荀子开后世明道、征圣、宗经三位一体文学观的先河。 10.诸子著作中最富艺术精神的是《庄子》。 11.“非乐”与“三表法”是墨子的主要文论观点。 12.《诗经》中“维是褊心,是以为刺”实为儒家诗论美刺说之先声。 13.“诗言志”说被朱自清称为儒家诗论“开山的纲领”。 14.先秦典籍中,《墨子》、《庄子》、《荀子》和《左传》、《国语》、《尚书》等都有“诗言志”的说法。 15.屈原首次明确提出了“发愤抒情”的诗论主张,他也是我国第一位自觉的抒情诗人。 16.司马迁的“发愤著书”和陆机的“诗缘情”之说,渊源于屈原的思想。 17.儒学在汉武帝时代成为钦定的官学。 18.汉代经学分为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两派,今文经学的代表人物是董仲舒,属官学;古文经学则为 在野的私学。东汉郑玄兼取今、古文经学,结束了今、古文经学之争。 19.司马迁对文论的最大贡献在于明确提出了“发愤著书”之说,此说见于《史记·太史公自序》。 20.两汉文论的主导是儒家文论。 21.《毛诗序》是我国文论史上第一篇系统性的诗学论文。它是汉代学者综合先秦儒家和当时经师关于 诗乐理论而写成的。 22.两汉文论主要是在对《诗经》、屈赋、汉赋和《史记》的的专题研究中展开的。 23.西汉前期的贾谊、刘安、司马迁等对屈原辞赋以很高评价。但东汉扬雄和班固则提出了批评。 24.王逸是秦汉以来楚辞研究的总结者,其所作《楚辞章句》是现存最早的楚辞注本。 25.认为“赋”是“童子雕虫篆刻”,“壮夫不为”的是扬雄。“劝百讽一”是扬雄对汉赋特点的概括。 “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也是由扬雄提出的。 26.较早肯定司马迁“实录”精神的是班固。 27.较早阐述文学的真实性与独创性原则的是东汉的王充,他是在其《论衡》是书中提出的。 28.古代文论中的“通变”观源于《易传》。 29.孔子评价文学艺术的标准是“思无邪”。“思无邪”三字原出《诗经·鲁颂·駉》。 30.《毛诗序》中提到的诗歌创作为政治服务的两种主要方式是:“上以风化下”和“下以飞刺上”。 31.“六义”原名“六诗”,最早见于《周礼·春官》,顺序是:风、赋、比、兴、雅、颂。唐代孔颖达 把“风雅颂”归纳为诗歌的体裁,把“赋比兴”归纳为诗歌的表现手法。 32.王充《论衡》涉及文学理论的篇章主要有《自纪》、《对作》、《佚文》、《艺增》、《超奇》等。
文艺学系列课程(19)--文学批评课程期末考试(答案题解一
![文艺学系列课程(19)--文学批评课程期末考试(答案题解一](https://img.taocdn.com/s3/m/37c31b1a783e0912a3162a6d.png)
---------------------------------------------------------
4、 索 绪 尔 现 代 语 言 学 为 结 构 主 义 批 评 提 供 了 方 法 论 的 基 础 。 对。索绪尔的关于将语言学的研究对象转向整个语言系统而不是个别言语的主张, 他关于语言是由能指与所指构成的具有任意性和差异性的符号系统而不与外界事物相 对应的思想和他对语言学研究中共时性的强调等,这些极富启发性的理论为结构主义 文学批评提供了方法论的基础。 三、简答题(共 2 题,每题 10 分) 1、简述精神分析批评与传统心理学批评在作家研究 上的区别。
第 1 页(共 页)
------------------------------------------------- 密 ---------------------------------- 封 ----------------------------- 线
---------------------------------------------------------
文学批评期末考试试卷(一) 解题详解
一、名词解释(共 4 题,每题 5 分) “ 知 人 论 世 ” 说 : 孟子提出的说诗原则,“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
论其世也。”要求批评时把作品同作家、时代联系起来,这些思想已涉及到文学批 评的一些基本原则和方法,对后世的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影响。 张 力 : 指诗歌中各种意义的统一体,即在诗歌中所能发现的全部外延和内涵的有机 整体。 女 性 主 义 文 学 批 评 : 是一种用女性意识观照文学作品,具有女性价值标准和审美追 求的文学批评。 心理学批评: 是一种吸取心理科学的研究成果,立足于文学作为精神活动的特殊 性,对作者创作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对文学作品中所表现和包含的心理现象以及 读者的欣赏心理进行分析的方法。 二、判断题: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共 4 题,每题 5 分) 1、从 文 学 与 社 会 的 关 系 来 看 , 社 会 -历 史 批 评 仍 然 有 其 存 在 的 必 要 性 和 必 然 性
《中国文学批评史》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中国文学批评史》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f178801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f2.png)
中国文学批评史复习题(课程代码262338)一、单选题1、朱熹《论语章句集注》对孔子“诗可以兴”中的“兴”的解释是(c)。
A.和而不流B.引譬连类C.感发志意D.考见得失2.最早指出“文人相轻,自古而然”这一看法的古代文论家是(d)A.陆机B.刘勰C.钟嵘D.曹丕3、"诗人之赋丽以则,词人之赋丽以淫〃,是(b)关于辞赋的观点。
A、司马迁B、扬雄C、班固D、刘安4、《庄子》“得意忘言”和“言不尽意”说主要是指(b)。
A.读者懂得作品主题思想即可,不必欣赏语言B.文学作品要含蓄,有回味,追求“味外之旨”C.文学作品只要思想正确,不必追求语言美D.读者只须了解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语言并不重要5、“文由胸中出,心以文为表”这两句话出自(C)。
A.司马迁的《报任安书》B.司马迁的《史记•屈原诗》C.王充的《论衡•超奇》D.《毛诗大序》6、提出“诗缘情而绮靡”的文论家是(b)A.曹丕B.陆机C.刘勰D.钟嵘7、认为“文以气为主”,因而提出了“文气”说的古代文论作品是(b)。
A.《文心雕龙•体性》B.《典论・论文》C.《诗品序》D.《文赋》8、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家中最早提出以“滋味”论诗的是(b)。
A.庄子B.钟嵘C.孟子D.刘勰9、在中国文论史上,首次提出“兴象”这一概念的人是(b)A.陈子昂B.殷璠C.刘禹锡D.司空图10、金圣叹对《史记》和《水浒传》作了比较,指出二者写作的方法分别是(b)A.“因文生事”和“以文运事”B.“以文运事”和“因文生事”C.“因事作文”和“文事相济”D.“因事生文”和“因文运事”11、李渔涉及戏曲、建筑、园林、饮食等方面的著作是(d)。
A.《十二楼》B.《风筝误》C.《比目鱼》D.《闲情偶记》12、孟子“以意逆志”的“意”,从他的思想体系以及他的说诗的状况来看,乃是指(a)。
A.读者之意B.作品之意C.作者之意D.古人之意13、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与理论偏于浪漫主义,象征主义,这是受到(b)。
中国文学批评史期末复习
![中国文学批评史期末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74284c75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dd.png)
中国文学批评史期末复习中国文学批评史一、名词解释P18 1、“三不朽”:语出《左传》“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表明先秦时代统治阶级对于言辞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言词很重要,可以使人不朽,但其地位在德行和功业之下。
这种认识,常为后世文学批评用来作为讨论文学的地位。
P44 2、物感说:出自荀子《乐记》,物:即物质世界,客观存在,包括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在内,它是一切思想意识和精神艺术赖以产生的基础和根源。
第一章:先秦1、“思无邪”说:孔子提出的关于文学批评的标准。
《论语·为政》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诗无邪’。
”从艺术方面看,此批评标准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
从文学作品来说,它要求从思想内容到文学语言,都不能过于激烈,应尽量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P23 2、“兴观群怨”说:孔子在《论语·阳货》中提出。
朱熹解释为:兴,指诗歌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精神之兴奋,从吟诵、鉴赏诗歌中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观,比较侧重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状况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情感心态。
群,指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
怨,就是文学作品(诗歌)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讽谏作用。
3、“辞达”、“文质”说:这是孔子在对文学的内容和形式关系所作的阐述。
《论语·卫灵公》曰:“子曰:辞达而已矣。
”《论语·雍也》云:“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其关于文质的论述,后来被运用到文学创作中,成为要求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理论基础,并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发展中始终起着主导作用。
P34 4、“以意逆志”:此说是在《孟子·万章上》中提出的批评方法。
意:是指诗的表层意思,志:是指深层情志。
主张通过对作品文本表层的象征的意,去推求作品的深层意蕴和作者之志。
此说是与文学创作中的比兴手法相对应的批评方法,长期为后世批评家所遵用,并在鉴赏学中得以拓展其理论内涵。
复旦大学羊列荣《中国文学批评史》期末复习提纲(附参考答案)解析
![复旦大学羊列荣《中国文学批评史》期末复习提纲(附参考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32e9bbc3fad6195f312ba6fa.png)
文学批评史复习:一、基本常识:(1)重要观点的提出者。
(2)重要著作或文论的作者。
(3)原文及其出处:《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
”《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论语·八佾》:“《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屈原《九章·惜诵》:“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杼情。
”《礼记·乐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
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礼记·经解》:“温柔敦厚,《诗》教也。
”《诗大序》:“诗者,志之所之也。
”《诗大序》:“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诗大序》:“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
”扬雄《法言·问神》:“书不经,非书也;言不经,非言也。
”王逸《楚辞章句序》:“夫《离骚》之文,依托五经以立义焉。
”曹丕《典论·论文》:“文以气为主。
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曹丕《典论·论文》:“诗赋欲丽。
”陆机《文赋》:“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
”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
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
”《文心雕龙·原道》:“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
”《文心雕龙·神思》:“思理为妙,神与物游。
”《文心雕龙·声律》:“吐纳律呂,唇吻而已。
”钟嵘《诗品序》:“文已尽而意有馀,兴也。
”钟嵘《诗品序》:“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
”钟嵘《诗品序》:“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
”萧纲《诫当阳公大心书》:“立身须谨重,文章且须放荡。
”李白《古风》其一:“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
”李白《经乱离后天思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韦太守良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杜甫《戏为六绝句》:“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完整版)中国文学批评史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完整版)中国文学批评史练习题及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a99965150e2524de4187e17.png)
中国文学批评史练习题及参考答案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练习题第一章一、填空题:1、先秦时期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和产生,大致可以春秋末期的孔子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孔子以前——————————————,从孔子开始——————————————————————————。
2、人类早期的文艺观总是和——————————相联系的。
3、战国以前人们(包括孔子在内)都不把《诗经》看作一部单纯的文学作品,而是把它作为————————————————————。
4、朱自清先生说“诗言志”是我国历代诗论的——————————。
二、解释概念:1、文学观念2、文艺观念三、简答题:1、先秦时期的文学理论批评有何特点?2、先秦时期所讲的“文学”和今天所讲的“文学”含义相同吗?3、试述“诗言志”提出的大概时间和具体内涵。
4、春秋时期,人们对诗的认识是怎样的,试举例说明。
第二章一、填空题:1、孔子的文学思想以————为核心,强调文学————————,认为文学是——————————————————————。
2、孔子在美学思想上的主要特征是强调——————的结合。
3、孟子提出了——————和————————的文学批评方法。
4、荀子的《》对先秦儒家关于文艺和政治的关系作了全面的理论总结。
二、解释概念:1、“兴、观、群、怨”2、“以意逆志”“知人论世”3、“以道制欲”“乐合同,礼别异”4、“温柔敦厚”三、翻译:1、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论语·泰伯》2、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3、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
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是矣。
《荀子·乐论》4、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故先王谨为之文。
乐中平,则民和而不流,乐肃庄,则民齐而不乱。
民和齐,则兵劲城固,敌国不敢婴也。
《荀子·乐论》四、论述题:1、试述孔子的文学思想。
中国文学批评史期末考(完)
![中国文学批评史期末考(完)](https://img.taocdn.com/s3/m/4a7c9141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34.png)
中国文学批评史期末考(完)一、名词解释1、赋诗言志借用或引申《诗经》中的某些篇章来暗示自己某种政教怀抱和人生态度。
《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
”指诗乃是人的思想、意愿、情感的表现,是人的心灵世界的呈现。
先秦时期所谓“志”,主要指政治上的理想抱负。
“诗言志”虽最早见于《尚书·尧典》,但最早提出“诗言志”理论的当为《左传》所记的襄公二十七年赵文子对叔向所说的“赋诗言志”。
“诗言志”说最早源于歌舞乐一体的文艺形态,因此,“诗言志”最早只是一种文艺观而非文学观。
2、声律论南齐永明时,由沈约、谢眺等人提出的关于诗歌语言的声音、韵律的理论。
这是对诗歌语言形式美的理论总结,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但钟嵘认为过份讲究声律,文学创作就会受到束缚,就会影响“自然英旨”的产生。
3、知人论世知人,即了解作者的思想、生活经历、成长过程和审美趣味;论世,即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社会生活、历史事件和写作背景等。
知人论世,既了解了作者的人格和思想,又能结合时代环境,才可以真正领会和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防止主观臆断和片面偏颇。
涉及到了文学批评的社会学方法,较为客观和公允,是中国文学批评方法论体系中的金绳宝筏。
此说是在《孟子·万章下》中提出的,也是重要的文学批评方法。
此说是对其“以意逆志”说的重要补充,对后世的文学批评具有重大的影响。
4、诗味说唐代司空图创立诗味说,认为味是诗歌必须具有的属性。
诗歌创作和评论都以辨别“味”为首要条件。
他认为诗味来源于咸酸等单一的味,但又蕴含单一之味之外的醇美。
单一的味相当于自然美,而诗味相当于艺术美。
这是诗味说的基本内涵。
司空图说“近而不浮远而不近”,说的就是有韵味的诗歌的艺术特征,前者指具体景象的描写要真实自然,如在目前,而不空泛。
后者指具体景象构成的意境应当含蓄深远,有无穷之余味。
5、活法南宋时期江西诗派的诗歌理论。
以吕本中为代表,以“脱胎换骨”、“点石成金”为中心,学习豫章黄公而至变幻不测,是对黄庭坚诗法论的修正。
中国文学批评史考试重点(大学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文学批评史考试重点(大学期末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09d15aa6de80d4d8d05a4f23.png)
中国文学批评史考试重点一、先秦美刺说:《诗大序》的概念,通过创作诗歌对政治情况和任务进行赞美和讽刺的观念。
诗言志:把诗歌看作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发露。
【今文尚书·尧典】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三不朽:【左传·襄公二十四年】穆叔如晋。
范宣子逆之,问焉,曰:“古人有言曰‘死而不朽’,何谓也?”……穆叔曰:“……鲁有先大夫曰臧文仲,既没,其言立,其是之谓乎!豹闻之,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P14)兴观群怨(P16):出自孔子,意在论述《诗》的社会效用。
【论语·阳货】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以意逆志(P21):出自孟子的文学主张。
说诗者不要拘泥于个别字句的表面意义,而应当根据全篇去分析作品的内容。
【孟子·万章上】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
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知人论世(P21):出自孟子的文学主张。
要求必须对作者的生平思想及其所处时代有一定的认识。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知言养气(P22):出自孟子。
“知言”是指辨别言辞的能力。
“养气”是指人的一种道德修养工夫。
人们的道德修养、思想认识提高了,就自然会加强辨别言辞实质的能力。
老、庄思想:1、追求精神自由的生活态度。
①主张自然的生活态度;②追求真淳人格、反对虚伪矫饰的精神;③表现对于人生忧患的悲哀之情;④主张寡欲、去欲,把多欲视为带来忧患的原因。
2、崇尚自然无为。
3、意之所随不可言传,得意而忘言。
【庄子·外物】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4、虚静、心斋、坐忘。
心思澄明,不被外物所乱,要虚静忘却一切,连自己的存在也忘却的程度。
5、浪漫风格的表述。
山东工商学院中国文学批评史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山东工商学院中国文学批评史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7995add376baf1ffd4fad3e.png)
山东工商学院2020学年第一学期中国文学批评史课程试题 A卷(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00分)特别提醒:1、所有答案均须填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题纸上无效。
2、每份答卷上均须准确填写函授站、专业、年级、学号、姓名、课程名称。
一单选题 (共32题,总分值32分 )1. 文学批评作为一种科学研究活动,是一种(1 分)A. 理性思维活动B. 形象思维活动C. 想象心理活动D. 情感感受活动2. 代表19世纪现实主义批评最高成就的是(1 分)A. 别林斯基的著作B. 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著作C. 杜勃罗留波夫的著作D. 费尔巴哈的著作3. 在新批评中,布鲁克斯用“语境对一个陈述语的歪曲”来定义(1 分)A. 含混B. 反讽C. 悖论D. 张力4. 文学批评的目标是对文学现象作出(1 分)A. 欣赏B. 阅读C. 判断D. 批判5. 南北朝时期,将诗歌风格与诗人精神个性结合起来评诗的是(1 分)A. 钟嵘《诗品》B. 江淹《杂体诗序》C. 陆机《文赋》D. 《文心雕龙明诗》6. 文学批评所依据的事实应该是确凿无误的,所以文学批评具有(1 分)A. 审美性B. 思辨性C. 实证性D. 历史性7. 在作家的研究上,社会历史批评十分强调(1 分)A. 职业习惯对作家的影响B. 时代环境对作家的作用C. 作家情绪对写作的干扰D. 自然气候对写作的影响8. 新批评强调在批评中要进行(1 分)A. 结构分析B. 语义分析C. 填补空白D. 联系现实9. 狭义的“文化批评”的前驱者当推(1 分)A. 葛兰西和本雅明B. 爱德华?泰勒和弗雷泽C. 福柯和罗兰·巴特D. 霍克海默和阿多诺10. 形式主义的什克洛夫斯基在分析托尔斯泰小说时提出(1 分)A. 文学性概念B. 陌生化概念C. 非个性论D. 诗性语言11. 别林斯基的批评文章《智慧的痛苦》属于(1 分)A. 论著体评论B. 随笔体评论C. 对话体评论D. 序跋体评论12. 文学批评的中介作用的实现是通过(1 分)A. 对作家的帮助B. 对读者的提高C. 对文本意义的阐释D. 对社会生活的影响13. 被视为20世纪文学批评的开端和源头的是(1 分)A. 俄国形式主义B. 新批评C. 结构主义D. 解构主义14. 在现代心理学史上提出所谓“意识流”主张的是(1 分)A. 冯特B. 詹姆斯C. 弗洛伊德D. 荣格15. 与文学作品的政治、道德评价不同,审美价值判断的第一个层面是(1 分)A. 社会政治判断B. 道德判断C. 传递美感D. 理智判断16. 图像化的深层实质是信息表达和接受上的(1 分)A. 理性化B. 理论化C. 感觉化D. 条理化17. 把文学批评看成是“一种不断运动的美学”的是(1 分)A. 黑格尔B. 别林斯基C. 车尔尼雪夫斯基D. 杜勃罗留波夫18. 与文学创作比较,文学批评文章的结构更讲究(1 分)A. 随意性B. 变化C. 规格D. 章法19. 从本质上讲,文学批评是一种(1 分)A. 科学研究活动B. 艺术审美活动C. 创作实践活动D. 社会交际活动20. 文学批评整体说来属于逻辑思维,但包含了不可缺少的(1 分)A. 抽象思维成分B. 艺术构思成分C. 艺术虚构成分D. 艺术思维成分21. 第一次从种族、环境、时代三个因素研究文学的是(1 分)A. 维柯B. 斯达尔夫人C. 丹纳D. 赫尔德22. 结构主义批评发端于(1 分)A. 列维-施特劳斯的神话学B. 索绪尔的现代语言学C. 胡塞尔的现象学D. 伽达默尔的阐释学23. 在文本理论中,具有诗性功能的文学语言表现为(1 分)A. 透明的标签B. 处于从属地位的媒介C. 对普通语言的有组织的违反D. 交流的语境24. 叔本华主张审美直觉,他强调(1 分)A. 绵延B. 世界是我的表象C. 借拉辛来谈论我自己D. 瞬间感觉25. 文学批评的最基本的功能是(1 分)A. 阐释功能B. 意识形态功能C. 哲学功能D. 审美功能26. 文学批评准备工作的第一项是(1 分)A. 研读B. 选题C. 立意D. 运思27. 文学批评思维的实证性强调的是(1 分)A. 科学抽象B. 客观事实C. 审美愉悦D. 纯粹思维28. 文学批评的哲学功能首先表现为(1 分)A. 文学批评内部的相互运动B. 文艺学内部的相互运动C. 文学内部的相互运动D. 文学理论内部的相互运动29. 在魏晋南北朝,把“味”视为把握诗歌特质的独特途径的是(1 分)A. 曹丕B. 陆机C. 刘勰D. 钟嵘30. 精神分析批评的核心是(1 分)A. 文学文本B. 潜意识C. 读者D. 作者31. 新批评的威姆萨特和比尔兹利提出的一个观点是(1 分)A. 期待视野B. 意图谬误C. 历史距离D. 历史文本32. 我国古代最早的较为完整的诗乐评论是《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载的(1 分)A. 孔子评《韶》B. 季札评周乐C. 孟子评乐D. 荀子论乐二多选题 (共8题,总分值8分 )33. 在结构主义理论中,叙事结构分析的基本步骤有二,即(1 分)A. 分解情节B. 抽象集合C. 非聚焦型D. 内聚焦型E. 同叙述者34. 下列概念中属于新批评提出的有(1 分)A. 张力B. 细读法C. 内聚焦D. 隐喻E. 互文35. 心理批评的主要形态有(1 分)A. 传记批评B. 文本批评C. 原型批评D. 文体批评E. 结构主义精神分析批评36. 荣格继弗洛伊德之后提出的理论有(1 分)A. 无意识B. 集体无意识C. 欲望升华D. 原始意象E. 原型37. 中国古代心理批评的两次高潮出现在(1 分)A. 先秦时期B. 两汉时期C. 魏晋时期D. 唐宋时期E. 明清时期38. 印象批评的基本步骤是(1 分)A. 情感体验B. 获取印象C. 入乎其中D. 整合感受E. 抒情描写39. 受分析哲学影响的文学批评一般具有两个共同特征,即(1 分)A. 从历史观点出发B. 以语言为研究对象C. 强调读者的地位D. 推崇分析方法E. 注重心理分析40. 论著体的文学批评文章的特点是(1 分)A. 逻辑严密B. 短小精悍C. 论据充分D. 论点明确E. 卓约轻灵三简答题 (共8题,总分值8分 )41. 简述《文心雕龙》中“文之枢纽”各篇的理论内涵及相互联系。
中国文学批评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中国文学批评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1f5e568352d380eb62946dc0.png)
中国古代文论期末考试复习填空题1、《尚书·尧典》是中国古代文论的最早记录(萌芽)。
2、这里提出的诗言志,概括了诗歌抒情达意的基本特点,如朱自清在《诗言志辨序》里所说,它是我国历代诗论的“开山的纲领”。
3、《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儒家经典,共20篇。
4、儒家与墨家在先秦时期并称“显学”。
5、墨子的文艺思想,集中的体现在《非乐》篇中。
6、《乐论》一篇集中的反映了荀子的文艺思想。
7、中国古代第一篇诗序《毛诗论》。
8、王逸的《楚辞章句》是今存最早的《楚辞》注本。
9、曹丕的《典论·论文》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文论专篇的开始。
10、陆机的《文赋》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个完整而系统的文论著述;开启了以骈文作文论的传统;最早提出了灵感,首创之功。
11、刘勰的《文心雕龙》共50篇,刘勰可谓中国古代最杰出的文论家,其《文心雕龙》可谓最杰出的文论专著。
12、钟嵘《诗品》首次确立五言诗之正宗地位,成为我国古代论诗的专著。
13、萧统《文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
14、杜甫《戏为六绝句》开创了以诗论诗的文学批评形式。
15、皎然正是我国诗歌意境说的奠基人。
16、严羽《沧浪诗话》“遂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
17、初唐:陈子昂《修竹篇序》文学复古;中唐:韩愈,古文运动,元白,《与元九书》,新乐府运动。
18、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八音克谐,无相夺伦。
19、《戏为六绝句》开创了以诗论诗的文学批评形式。
《戏为六绝句》这六首绝句中心是讨论诗歌遗产的学习和继承问题。
名词解释/简答题一、孔子的文艺思想1、文艺与道德修养的关系: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兴于诗:“兴,起也。
言修身必先学诗。
”人的道德修养要从感性的、具体的榜样学起,而《诗经》中就提供了许多这样的典范。
立于礼:在礼的基础上修身、立身。
礼是贯穿“仁”的原则精神的一系列礼节仪式的规定。
它可以区别上下贵贱,明确等级秩序,使不同等级的人有与自己地位相当的言论行动。
《中国文学批评史》试卷
![《中国文学批评史》试卷](https://img.taocdn.com/s3/m/a45df9779b89680202d82551.png)
《中国文学批评史》考核方式:闭卷。
海南师范大学历年考核试题 (2)中国文学批评史试卷(第一套) (2)中国文学批评史试卷(第一套)参考答案 (3)中国文学批评史试卷(第二套) (4)中国文学批评史试卷(第二套)参考答案 (6)《中国文学批评史》科期末考试试卷(第三套) (9)一、填空题(30×1=30分) (9)二、简答题(2×10=20分) (10)三、论述题(2×20=40分) (10)《中国文学批评史》科期末考试试卷(第三套)答案: (10)一、填空题(20×2=30分) (10)二、简答题(2×10=20分) (11)三、论述题(2×20=40分) (11)海南师范大学历年阶段性考核试题 (13)《中国文学批评史》科期期中试卷(第一套) (13)一、填空题(40×1=40分) (13)二、选择题(10×2=20分) (14)三、简答题(2×15=30分) (15)四、分析题(1×10=20分) (15)《中国文学批评史》科期期中试卷(第一套)答案: (16)一、填空题(30×1=30分) (16)二、选择题(10×2=20分) (16)三、简答题(2×15=30分) (16)《中国文学批评史》科期期中试卷(第二套) (19)一、填空题(30×1=30分) (19)二、选择题(10×2=20分) (20)三、简答题(2×15=30分) (21)四、分析题(1×10=20分) (21)《中国文学批评史》科期期中试卷(第二套)答案: (21)一、填空题(30×1=30分) (21)二、选择题(10×2=20分) (21)三、简答题(2×15=30分)三选二 (21)四、分析题(1×10=20分) (22)海南师范大学历年考核试题中国文学批评史试卷(第一套)一、文献知识:写出下列论著的时代与作者(每道1分,共10分)1.《岁寒堂诗话》2.《列朝诗集小传》3.《录鬼簿》4.《文章流别集》5.《花部农谭》6.《诗薮》7.《带经堂诗话》8.《论文偶记》9.《文史通义》10.《艺概》二、术语简释:(每道4分,共20分)1.一祖三宗2.无我之境3.气盛言宜4.别是一家5.体性三、用以下所给定的概念术语,写成一篇彼此间有联系的短文。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期末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24d66455e87101f69e3195e3.png)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一.先秦(1)古代经传1.《周易》:“言有物”(内容),“言有序”(形式)。
2.*《诗经》:①美刺说:美是赞美,刺是讽刺,当时的人认识到文学作品有批判和歌颂两大功能,尤其是认识到文学的批判功能。
这种用诗歌来颂美匡恶的思想,到了汉代《诗大序》中就发展成为“美刺说”②言志说:是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诗歌社会作用的普遍认识。
出处:《尚书•尧典》原文为: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诗、乐、舞三位一体。
③“断章取义”方法:当时人们赋诗言志的时候,往往不管原诗的内容,只取其某一点的相同或类似。
3.《左传》《国语》:④献诗讽谏说:臣子献诗劝导君上,当时人们把诗看作改进政治的手段。
⑤观志观风说:出处《左传》《国语》。
实际是与诗言志说和美刺说紧密相连的,是从统治者的角度对前两种学说的解释。
观志就是通过诗歌观察作者的思想感情;观风就是通过诗歌观察民风民情。
⑥季札观乐:吴公子季札评论诗乐所表现的文艺观:吴公子季札在鲁国听乐观风,他能从诗乐中听出各国民情风俗和周政的盛衰,(《周南》、《召南》)。
他提倡“中和之美”,这种中和之美的审美理想,逐渐发展成儒家诗乐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⑦三不朽:在《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中还提出三不朽的说法。
原文是:太上有立德(德指建立一个民族、一个政权,主要是指治国),其次有立功(立边功和武功),其次有立言(著书立说,指文化学术类的),以其为不朽。
4.《礼记·乐记》:⑧“声音之道,与政通矣”:出自《礼记·乐记》,先秦时代人们对诗歌社会作用的认识:诗是人民思想感情的抒发,通过诗歌可以宣导民情,补察时政,对统治者起箴规劝谏的作用。
(二)儒家1.*孔子的文学观:孔子的文学思想以“诗教”为核心,强调文学要为政治教化服务,认为文学是以仁义礼乐教化百姓的最好手段。
孔子的思想以“仁”为核心,在内称“仁”,在外重视“礼”。
内仁外礼,是孔子思想的全貌。
仁是就是做人的道理,也就是爱或同情心,礼是统治阶级规定的秩序,“礼”还要“乐”来配合。
中国文学批评史复习资料[5篇范例]
![中国文学批评史复习资料[5篇范例]](https://img.taocdn.com/s3/m/de5f31fe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31.png)
中国文学批评史复习资料[5篇范例]第一篇:中国文学批评史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题1、简述庄子关于“言”与“意”的关系答:老庄为代表的道家认为言不能尽意,所以他们反对言教。
庄子认为言不尽意。
如《知北游》: “道不可言传”。
言的目的在于得到意,但语言本身并非是“意”,只是帮助我们得到“意”,如果我们只拘泥于“言”本身,那就得不到真正的“意”,所以必须“忘言”。
“得意忘言”是庄子解决“言不尽意”而又要运用语言文字的矛盾的基本方法。
如《外物》:“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2、发愤著书说答:是司马迁最重要的文论命题。
愤,指作为创作动力的“怨愤”,司马迁指出“愤”是作家“意有所郁结”的情绪状态,即心理受压抑而不得伸展的状态。
作家怨愤郁结,“不得通其道”,从而借创作发挥疏通,以恢复心理平衡。
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揭示了“愤”是作家创作的心理动力,以“愤”为创作动力,其作品具有较高的品质和质量。
3、性灵说答:中国古代诗论的一种诗歌创作和评论的主张,以清代袁枚倡导最力。
袁枚所说的“性灵”,在绝大多数地方,乃是“性情”的同义语。
他认为诗是由情所生的,性情的真实自然表露才是“诗之本旨”。
性灵说的核心是强调诗歌创作要直接抒发诗人的心灵,表现真情实感,认为诗歌的本质即是表达感情的,是人的感情的自然流露。
特点:①性灵说是在李贽童心说的直接启发下产生的,是当时反理学斗争在文学理论上的具体表现。
②性灵说的提出,也是针对当时文艺上反对复古模拟的风气而发的。
③性灵说从真实地直率地表达感情的要求出发,在诗歌艺术上提倡自然清新、平易流畅之美,反对雕章琢句、堆砌典故,反对以学问为诗。
④性灵说由于把能否抒发真情实感作为评价诗歌优劣的标准,因此打破了传统的轻视民间文学的封建阶级偏见,大大提高了通俗文学的地位。
4、兴观群怨答:“兴”,就是说诗歌的艺术形象可以引起人的联想,使之思想受到感发,激发人并使之精神兴奋,情感波动,从而获得审美享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1、赋诗言志借用或引申《诗经》中的某些篇章来暗示自己某种政教怀抱和人生态度。
《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
”指诗乃是人的思想、意愿、情感的表现,是人的心灵世界的呈现。
先秦时期所谓“志”,主要指政治上的理想抱负。
“诗言志”虽最早见于《尚书·尧典》,但最早提出“诗言志”理论的当为《左传》所记的襄公二十七年赵文子对叔向所说的“赋诗言志”。
“诗言志”说最早源于歌舞乐一体的文艺形态,因此,“诗言志”最早只是一种文艺观而非文学观。
2、声律论南齐永明时,由沈约、谢眺等人提出的关于诗歌语言的声音、韵律的理论。
这是对诗歌语言形式美的理论总结,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但钟嵘认为过份讲究声律,文学创作就会受到束缚,就会影响“自然英旨”的产生。
3、知人论世知人,即了解作者的思想、生活经历、成长过程和审美趣味;论世,即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社会生活、历史事件和写作背景等。
知人论世,既了解了作者的人格和思想,又能结合时代环境,才可以真正领会和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防止主观臆断和片面偏颇。
涉及到了文学批评的社会学方法,较为客观和公允,是中国文学批评方法论体系中的金绳宝筏。
此说是在《孟子·万章下》中提出的,也是重要的文学批评方法。
此说是对其“以意逆志”说的重要补充,对后世的文学批评具有重大的影响。
4、诗味说唐代司空图创立诗味说,认为味是诗歌必须具有的属性。
诗歌创作和评论都以辨别“味”为首要条件。
他认为诗味来源于咸酸等单一的味,但又蕴含单一之味之外的醇美。
单一的味相当于自然美,而诗味相当于艺术美。
这是诗味说的基本内涵。
司空图说“近而不浮远而不近”,说的就是有韵味的诗歌的艺术特征,前者指具体景象的描写要真实自然,如在目前,而不空泛。
后者指具体景象构成的意境应当含蓄深远,有无穷之余味。
5、活法南宋时期江西诗派的诗歌理论。
以吕本中为代表,以“脱胎换骨”、“点石成金”为中心,学习豫章黄公而至变幻不测,是对黄庭坚诗法论的修正。
6、隐秀刘勰关于文学形象的艺术特征的理论。
隐,是指意象的意而言的,它是内在的、隐蔽的,是寄寓于客观物象中的作家的心意情志,故要“以复义为工”。
秀,是指意象的象而言的,它是具体的、鲜明的、突出的,是针对客观物象的描绘而言的,故要“以卓绝为巧”。
7、大音希声老子认为最美的声音就是没有声音,有声只能是声音之美的一部分,而无声则可以使你去想象全部最美的声音。
大音希声是一切艺术和美的最高境界,体现了道教的虚静玄览思想,体现了绝弃人工、委任自然的审美特征,是中国古代艺术意境的主要特征。
8、《毛诗序》《毛诗序》是我国古代诗论的第一篇专著。
有《诗大序》和《诗小序》。
它是汉代学者综合先秦儒家相当时经师关于诗乐理论而写成的。
一般认为是汉代毛苌、卫宏对《诗经》的传授题解,作者尚有争议,主要包括施教说、讽谏说、六艺说、情志统一说。
是儒家文艺思想的有代表性的纲领性著作,对汉代以及整个封建社会的文学思想和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9、《诗品》钟嵘作,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本名《诗评》,把自汉迄梁的122位五言诗人分为上中下三品,对这些诗人及其作品的成就高下、艺术风貌特征均进行了总体性的评论,并且区分流派,追寻各自的渊源关系。
《诗品》阐发了钟嵘基本的文学思想:感情论、自然论、风骨论、滋味论。
10、悟入由吕本中提出,是对江西诗派悟入说的发挥,针对活法提出,兼取苏黄两家之意,既有诗境之悟,又有律法之悟。
在渐悟的基础上顿悟,勤于修行必有大彻大悟之一天。
11、以禅喻诗以禅喻诗的风气开始于北宋苏、黄等人。
严羽改变了前人仅以参禅喻学诗"工夫"的作法,直接以禅境喻诗境,以参禅的"妙悟"喻对诗歌本质的领会。
禅宗在说明"如何是禅"的问题时总是恍惚其辞,悠谬其谈,绝不肯作出正面回答。
严羽认为诗的本质也是不可言传的,只能依"妙悟"。
这样,他就把以禅喻诗运用到诗的本质问题上,由此导出了后人的"诗禅等一"等论调。
12、童心说明代李贽的文艺思想,童心指的是人的自然本性。
核心是强调文学源于人的心灵,以师心代替师古,要求文学冲破礼教藩篱,摆脱理学的束缚,以真实、自然与化工造物同体为最高审美原则。
提倡真情,反对假理。
肯定人欲,反对天理。
具有启蒙色彩的文艺主张。
强调作家必须写出摆脱了理学桎梏的人性之美,方为最美之佳作。
其一,锋芒直指盛行于世的假道学和假诗文;其二,提倡顺乎人的自然本性,要求在一定程度上摆脱封建道德规范和理学的束缚;其三,重视和倡导小说戏曲,并把小说戏曲看作是明代文学的代表,这是对传统文学观念的一个突破。
13、肌理说清代翁方纲提出,强调诗文之写作当如肌肤之有纹理,不能流于空疏而要讲究切实,要求言有物和言有序,以扎实的学问为基础,经得起严格考证的检验。
14、性灵说袁枚的性灵说:①主张师心与师古的结合。
②主张诗歌创作要以天工自然为主,但又不否定人工修饰的必要,应由人工修饰达到天工自然之美。
③在诗人的修养上,把先天禀赋和后天学习结合起来。
袁枚的性灵说体现了个性解放的要求,同时又继承和发展了李贽的“童心说”和公安派的“性灵说”的诗学思想,对明清浪漫主义创作风格提供了新的理论。
明代公安三袁提出:①真,诗文创作必须抒写作家的性灵。
②变,是公安派批评复古模拟文学思潮的理论基础。
③趣,要求作家有自己的个性,其作品有特殊的“趣”,并在艺术上趋于平淡自然。
④奇,文字创作不师法前人,而师法自然,以无法为法。
15、格调说清代沈德潜主张有益诗教、有补于世道人心的“中正和平”之作,故而归之于有法可循、以“唐音”为准的格调。
在神韵基础上侧重含蓄蕴藉而形成,遵循合乎自然之法。
二、简答题1、简述《毛诗序》中的“六义”“六义”原名“六诗”,最早见于《周礼·春官》,顺序是:风、赋、比、兴、雅、颂。
唐代孔颖达把“风、雅、颂”归纳为对《诗经》的分类,赋、比、兴是对《诗经》表现方法的归纳。
风:以某个人的事表现其所属诸侯国家的风尚。
雅:讲整个周王朝的王政废兴。
颂:歌颂盛德而告知神明。
赋:直抒铺陈。
比:比方于物。
兴:托事于物。
2、简述“诗可以怨”①《论语·阳货》中记载: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怨的主体是指对现实不良政治的批判,是就文学作品的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而言的。
②孔子对《诗经》中表现普通百姓的思想、感情、愿望的作品和表现下层官吏牢骚不满的作品表示肯定,是孔子思想中的“仁”和民主与进步因素的集中体现。
③是孔子对古代献诗讽谏传统的一个理论上的概括与总结,并成为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上的重要传统。
3、试述魏晋南北朝“缘情说”的主要内容它主要有三大特征:其一,强调外物对主体情感的感召或摇动,同时又强调主体情感在整个创作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其二,强调“摇荡性情”的“物”,兼有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两方面;其三,强调悲哀之情在创作发生中的重要意义,继承了司马迁“发愤著书”的理论传统,并进一步形成作品的美学价值。
(1)缘情说与五言诗的发达有关,也是对传统言志说的重要补充。
(2)缘情说最早由陆机在《文赋》中提出,此后刘勰和钟嵘都有发挥。
(3)缘情说确立了创作主体的情感在创作中的重要地位,开启了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注重情感的传统。
4、简述司空图的诗学理论①追求超逸的诗味诗美,潜心艺术意境的创造。
认为诗歌艺术意境的创造必须做到“思与境偕”。
②提出“味外之味、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诗歌主张。
对唐以后的诗歌理论批评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③司空图继承了先秦以来的理论成果,总结了我国诗歌创作的丰富经验,创立韵味说。
韵味说的诗化表达主要见于他的《二十四诗品》。
司空图认为文学作品的醇美之处并不在于具体的景象,而是存在于这些具体意境之上的艺术意境。
司空图说“近而不浮远而不近”,说的就是诗歌艺术意境的特征,前者指具体景象的描写要真实自然,如在目前,而不空泛。
后者指具体景象构成的意境应当含蓄深远,有无穷之余味。
“以全美而工”是指不仅能体现佛老的精神境界,而且要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5、简述黄庭坚的诗学理论主张第一,肯定诗歌“忿世疾邪”的怨刺作用,但又要求不可过分激烈,必须符合于温柔敦厚之旨。
第二,提倡诗歌创作要“以理为主”,有精博的学问为基础是其理论核心;第三,“夺胎换骨”,“点铁成金”是具体方法。
第四,讲究严密的法度,是创作理论的核心。
对于“诗法”,黄庭坚一方面重视诗文法度,要求创作符合规矩。
另一方面,黄庭坚又不满足于仅仅描摹古人,他要求通过博学古书和步古人作诗法则而进入诗歌创作法门,最终达到与规矩自然契合的理想境界。
提出“点石成金”,要求取古人陈言经过诗人的重新陶冶熔铸,为我所用,以前人作品中的佳句善字点化自己的作品。
提出“脱胎换骨”主张用新的文字词汇重写前人诗意,以前人诗歌内容作为材料,为方便初学者尽快掌握学习与借鉴古代丰富的语言艺术遗产的一条捷径。
消极影响:黄庭坚认为诗歌的宗旨和功用就是表现“人之情性”,不主张诗歌表现政治色彩浓厚而斗争性强的内容。
黄庭坚认为前人的作品是后人进行诗歌创作的本源,把多读前人作品、大量积累知识学问视为诗歌创作成功的关键。
但这一理论忽视了现实生活对创作的巨大意义,有其片面性。
6、简述庄子的文艺美学思想①虚静是庄子所强调的认识道的途径和方法,同时也是创造艺术合乎天然的艺术之关键。
一方面他要求人必须无知无欲,绝圣弃智。
另一方面要求人从内心把握宇宙万物,尊重事物客观存在的内在规律,而不应当以人的主观意志去任意违背它。
②物化,指艺术创造要达到指与物化,心与物化,使主体与客体完美契合统一,发挥主体创造性的同时,与客观内在状况与规律相吻合。
③得意忘言,强调语言文字的局限性,是庄子解决言不尽意,然而又要运用语言文字的矛盾的基本方法。
要求文字借助于比喻、暗、示象征等方法,启发人们的想象,从而获得艺术的再创造。
7、简述《毛诗序》的文学理论批评主张第一,发乎情,止乎礼义,儒家诗学的思想规范。
第二,讽谏说,对诗歌社会政治作用的强调。
第三,六义说,儒家政教化诗体观的体现。
第四,情志统一说,对诗歌本质认识的深化。
8、简述钟嵘的诗歌理论批评主张钟嵘认为,诗歌批评的标准包蕴在诗歌创作的艺术规律中,应从诗歌的艺术特征来确立诗歌批评。
一、感情论—诗歌的本质是表现人的思想感情。
二、自然论—诗歌的创作以自然为最高美学原则。
反对人为的声律和用典,主张自然真美,反对过分追求声律而流于形式的不良风气,以及滥用典故的习气。
三、风骨论—以怨愤为主要内容的风骨论,提出了“风力”与“丹采”相结合的原则。
四、滋味论—诗歌必须有使人产生美感的滋味,可以运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钟嵘认为诗歌批评的方法(1)致流别:探讨诗人的风格流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