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九 新中国现代化进程(1949年—1976年)

合集下载

中国现代化的历程及阶段特征

中国现代化的历程及阶段特征
央集权加强 思想: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 国际:列国争雄、优胜劣汰
思考2:中国现代化是否经历这一阶段?它给中 国现代化带来什么影响?
(二)第一次浪潮(18世纪后期-19世纪中叶) 英
经济工业化 法 美 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
政治民主化 拉美独立革命 1848年欧洲革命
(三)第二次浪潮(19世纪晚期-20世纪中叶)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下,英法美等国现代化进一步发展,德
(三)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年)
有所发展
法币政策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改订新约运动
新民主主义经济产生并发展
官僚资本的阻碍
严重阻碍 国民政府的专制独裁影响了民主制度的正常发展
日、美等帝国主义的侵略
特征:在阶级斗争、民族斗争尖锐复杂的历史 环境中艰难进行。
(四)腾飞阶段(新中国成立后)
社会形态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
(二)面临三大政治障碍: 外国列强的阻挠破坏; 封建专制统治的阻碍; 官僚资本主义的束缚。
(三)缺乏正确的道路、科学的决策和安定 的环境。
四、中国现代化的启示?
五、练习
以下三条曲线分别代表我国何种经济成份?简要评 述其发展过程及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1840
1860
1927
1949 1956
意俄日等国也步入现代化进程。 (四)第三次浪潮(20世纪下半叶)
这是一次真正全球性浪潮,与第三次科技革命同步进行。
思考3:比较近代中国现代化历程和日本现代化历程的异同, 并分析各自对本国历史产生的主要影响?
三、近代影响中国现代化的不利因素
(一)先天的不利条件: 资金准备不足;技术准备不足; 人才准备不足;思想准备不足。
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迈进

新中国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的发展历程新中国的发展历程是指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所经历的变革和发展过程。

这一历程可以分为多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背景和发展特点。

第一阶段:建国初期(1949年-1978年)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和社会问题。

经过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活动、恢复生产等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中国逐渐走上了稳定的发展轨道。

在这个阶段,中国实行了计划经济体制,重点发展重工业和农业,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初步恢复和发展。

第二阶段:改革开放(1978年-现在)改革开放是中国发展历程中的重要转折点。

在1978年,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逐步引入市场经济体制和外资,并进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

这一阶段的发展成果非常显著,中国的经济迅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中国逐渐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创造业和出口国,也在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取得了重要发展。

第三阶段:现代化建设(2022年-2035年)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中国提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

这一阶段的发展将着重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问题,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强创新能力,促进城乡区域发展平衡,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在这个阶段,中国将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推动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实现现代化建设的目标。

新中国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发展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面临了各种挑战和难点,但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世界经济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也不断提升。

同时,中国也在不断加强自身的管理能力,推动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内容仅为示例,实际的新中国发展历程和数据可能有所不同。

在编写相关文本时,应根据具体的研究和调查结果进行撰写,以确保内容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历程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初步探索阶段(1949年-1978年):这一阶段,
中国实行了计划经济体制,进行了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体系。

2.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阶段(1978年-2012年):这一阶段,中国实
行了改革开放政策,加快了现代化建设步伐,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3.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阶段(2012年-至今):这一阶段,中
国提出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即到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和20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4.全面深化改革阶段(2013年-2017年):这一阶段,中国进行了全面
深化改革,推进了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领域的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

5.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阶段(2018年-至今):这一阶段,中国进
入了新时代,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进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进程,取得了新的历史性成就。

总的来说,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前进的过程,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的过程。

中国现代史

中国现代史

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
如何理解“求同存异”的方针? (1)提出背景: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以及与会国之间因 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而产生矛盾和分歧。 (2)“同”:共同的遭遇,即都曾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共 同的任务,即都面临着发展民族经济和维护民族独立的任务; “共同的愿望”,即都要求加强团结与合作,维护世界和平, 反对侵略战争。“异”:指与会国家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 宗教信仰、生活习俗都存在差异。 “求同存异”就是要超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差异,为了共 同的利益加强团结与合作。 (3)影响:“求同存异”的方针推动了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 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间的联系,开拓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
和 首次提出:1953年周恩来会见印度代表团时 平 提出: 再次发展: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缅甸时 共 最终完善:1955年亚非国际(万隆)会议上 处 五 后期修正(完善) 项 内容: 原 如何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相互之间的关系? 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其中,领土完整是主权国家存在的物质基础。 平等互利是各国经济、贸易关系的基本出发点,同时也是 国家间处理相互关系的政治基础。 影响: 和平共处是目标,前四项原则是基础和前提条件。

建国初期的民主政治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背景、新中国成立、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中国历史上的其他国家政权有哪些本质区别?
主权、政权
(2)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
三大基本政治制度
1.内容
2.确立过程 3.确立意义
《共同纲领》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比较 项目 背景不 同 不 制定主 同 体不同 点 《共同纲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特点:
经验教训:

第9单元新中国现代化进程-PPT课件

第9单元新中国现代化进程-PPT课件

课堂训练 (2019· 安徽名校高三第一次考试)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 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近代以来,各国人民为之进行了不 懈的努力和探索。下列对以下三部法律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分别颁布于1875年、1689年、1954年 B.由国民议会、议会、全国人大制定 C.分别体现了三权分立、“议会至上”、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原则 D.标志着共和制在法国最终确立、君主立宪制在英国建立、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
(1972年)
1966——1976 )
1975年, 首颗返 回式遥感卫星发 射成功
特征:发生严重内乱,拉大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
材料 中国的革命正是由这样两种梦想推动着: 一是爱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 族之林;二是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地位, 消除古代旧有的阶级的社会差别。 ——据(美)费正清《观察中国》
(1)为实现“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一梦想, 中国近代各阶级做出了哪些努力?
参考答案: (1)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等。
中国近代化历程
• 晚清的近代化转身(1840—1912) ——起步 • 民国前期(北洋政府时期1912—1927) ——发展 • 民国后期(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1949) ——曲折前进 • 新中国现代化进程(1949—1976) • 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年至今) ——腾飞
(1949——1976年)
“大跃进” 教育大革命
中美敌对
人民公社化运动
三年经济困难
(1959—1961)
“双百”方针 遭到破坏 “两弹一星 ”
积极发展同第 三世界国家的 友好关系
1956—1966 )

专题九: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专题九: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专题九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一、专题特征社会主义建设是中国现代史的主体内容。

从发展过程看,建国后经历了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曲折中探索前进的全面建设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从建设内容看,包括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若干方面;从思想理论看,有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理论、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继续革命的理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思想等。

中国共产党理论和实践的艰苦探索经历了模仿苏联到走自己的路,从重大失误到辉煌成就,最终形成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二、知识要素1、向社会主义过渡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开始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

其中1949年至1952年是新中国恢复国民经济、巩固人民政权阶段。

1953年到1956年是社会主义改造和工业化起步、社会主义制度确立阶段。

在党的领导下,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中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1949年—1956年中国社会的特点①社会性质:从政权组织形式而看,有些具有新民主主义性质,如土地改革;有些具有社会主义性质,如三大改造;有些兼而有之,如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

②经济基础: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前,五种经济成分并存,非社会主义成分占很大比重;三大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成分占主导地位。

③社会主要矛盾:在三大改造前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改造后,资产阶级变成社会主义劳动者的一部分,资产阶级已不复存在。

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变成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④政治制度:在过渡时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标志着这一过渡局面的结束。

(2)中共对民族资本主义的政策①1950—1952年,合理调整工商业,对民族资本主义采取限制加利用有政策,这是山由于民族工商业在当时的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②1953—1956年,采用赎买的方式对民族资本主义进行改造,最终成为社会主义经济的组成部分,这是由中共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政策决定的。

中国近代化(现代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近代化(现代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近代化(现代化)的发展历程一、中国近现代化的发展历程1、起步阶段(1840~1895年)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主角是地主阶级洋务派,主要在经济领域①政治上:洋务派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并未将政治体制的近代化提上议事日程②经济上:洋务派领导了洋务运动,民族资产阶级开始创办近代工业。

③阶级关系上: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产生,资产阶级作为独立的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④思想文化上:地主阶级改革派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向西方学习;洋务派创办新式学堂,培养科技人才,派人出国留学。

⑤军事领域:洋务派创办近代军事工业,⑥外交领域:总理衙门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外交由传统的理藩外交向近代外交转变。

2、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年)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主角是资产阶级,近代化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全面展开。

①政治上:政治体制的近代化有了重大突破。

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维新变法运动,想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制。

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开展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

②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一是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工业初步发展,二是辛亥革命后和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

③思想文化上:维新思想与顽固派的论战、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新文化运动的产生等,民主主义思想广泛传播,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创立了中国共产党。

3、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年)在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极为尖锐复杂的历史环境下,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几乎陷入绝境。

但中国无产阶级开始担负起中国近代化的任务,中国近代化进入全新发展阶段。

①经济上,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实行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推动了经济领域近代化进程,但官僚资本的形成和垄断,又使民族工业的发展日益萎缩。

抗战期间,原有的工业在日本侵略下遭到严重摧残。

新中国的成立PPT课件 人教版

新中国的成立PPT课件 人教版
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同西藏地方政府达成《关于和平解 放西藏办法的协议》西藏获得和平解放。
2、抗美援朝
(1)新政权尚未巩固,中国人民 志愿军为什么要赴朝作战?
阅读课文 请回答 背景和目的
因为1950年夏,美帝国主义侵入朝鲜,战火烧到 中朝边境;美国的第七舰队开到台湾海峡,威胁 中国安全。为了保家卫国,中国毅然决定出兵朝 ( 2)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及 鲜,抗美援朝。
新中国的成立
中国现代史的历史分期
1、1949年10月至1956年底,为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 社会过渡阶段 2、1957年1月至1966年5月为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
3、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为“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4、1976年10月之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一 、新中国的成立
3、 开国大典
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全体会议:
1949年10月1日下午2点时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第一次全体 会议国家领导人宣誓就职。任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 以《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 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的宣告:“中华人民共 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接着举行了阅兵式和群众 游行。
3、土地改革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 共进行了几次土改?分别是 什么时期?早在什么时候解 放区已进行土地改革?土改 的意义是什么? 三次
时期1931年国共对峙时期; 1941-1942年抗日战争时期; 1947年解放战争时期。 意义 是提高了农民生产和支前的 积极性,成为解放战争取得 胜利的一个可靠保证。
4、镇压反革命运动
背 景 目 的 简况 结 果及意义
留在大陆的大批国民反革命分子 不甘心失败,猖狂地进行各种破坏 活动。朝鲜战争爆发后,更加嚣张。 为了巩固政权,安定社会 A、1950年10月中共中央发出镇压反革命 活动的指示 B、坚决镇压反革命首要分子。 C、取缔娼妓、吸毒、赌博等丑恶现象。 经过一年多的斗争,基本肃清了国内的 反革命残余力量;使社会风尚为之一新, 社会秩序得到前所未有的安定。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1949—1978)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1949—1978)

拓展深化:如何看待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失误 (1)主观原因:①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认识不足。②党的 领导人急于求成,不按客观规律办事。③不能坚持民主集中制和群 众路线, 违背民主和法制的原则。④把阶级斗争的作用夸大,甚至提 出“以阶级斗争为纲”,必然导致实践上的错误。 (2)客观原因:①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没有现成经验可以借鉴, 对 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重大问题, 在理论和思想上 还没有形成深刻的认识。②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对中国的 孤立、封锁和包围,苏共二十大后中苏关系恶化,国际环境的恶化等 影响到国内经济建设, 出现“左”的错误。 (3)经验教训:①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②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 规律, 不能急于求成, 不能片面追求高速度;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 心;④保持社会安定团结;抓住发展机遇。
五、文化教育的得与失
1.科技成果:“两弹一星”研制成功;杂交水稻;人 工结晶牛胰岛素; 2.“双百”方针提出:1956年,毛泽东提出“百花 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促进了新中国文学、艺术、 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后期遭到破坏。 3.教育事业的发展 (1)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 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 兼备的建设 人才。 (2)动乱中的教育:1966年夏,高考制度被废止;70年 代初,高等院校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的探索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1949~ 1976)
一、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思考:概述改革开放以前,中国民主政治的发 展?
一、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一、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现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历程

现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历程
共同点:
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 协商制度,即中共始终处于领 导核心
都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
由定期选举产生 间接民主,即代议制民主。
经济上: 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读本P64) 过渡时期总路线 (一化三改造) (一五计划特点、三大改造的内容、实质、创举、意义) 外交上: (读本P63-64) 国际背景: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激烈斗争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三个方针)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3年)(内容意义) 日内瓦会议1954年 万隆会议1955年
2.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与延误(1956-1976年)
3.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振与辉煌(1976年以后)
第一阶段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准备与启动(1949-1956)
【阶段特征】 过渡时期即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⑴新中国成立后,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制 度,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现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历程
中国现代史的分期: 1949年——1956年 过渡时期
1956年——1966年 十年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1966年——1976年 文化大革命时期
1976年——1978年 徘徊时期
1978年——至现在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内容总论】
以现代化为主题,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主要分为三阶段: 1.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准备与启动(1949-1956年)
人民民主
民主集中制 政治协商
民族区域自治
区别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西方的议会制度 议会制 人民代表大会制 经济基础 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 人民民主专政 按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 人民 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 资产阶级专政 按三权分立的原则 资产阶级 采取两党或多党 轮流执政制度

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49——2007)综述辉煌的历史征程教学目的: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在新中国建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在面临的各种考验面前,不但能够励精图治,战胜困难,而且能够使新中国很快走上健康发展道路,说明中国共产党不但能够破坏旧世界,还能够领导人民建设新世界。

从而使学生坚定对党的信念。

重点和难点:(1)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2)把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进程,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所走过的艰辛历程;(3)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所取得的建设社会主义的巨大成就,认识到这些成就的取得,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共同奋斗的结果,深刻体会“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科学道理。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949年10月1日,首都军民30万人齐集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开国大典,欢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

(一)新中国成立的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宣告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已经到来,中国历史由此开辟了一个新纪元。

1.帝国主义列强压迫中国、奴役中国人民的历史从此结束中华民族一洗近百年来蒙受的屈辱,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的民族之林。

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2.本国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统治的历史从此结束长期以来受尽压迫和欺凌的广大中国人民在政治上翻了身,第一次成为新社会、新国家的主人。

一个真正属于人民的共和国建立起来了。

3.军阀割据、战乱频仍、匪患不断的历史从此结束国家基本统一,民族团结,社会政治局面趋向稳定,各族人民开始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人民可以集中力量从事经济文化等方面建设的时期开始到来了。

4.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5.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范围内的执政党它可以运用国家政权凝聚和调集全国力量,巩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成果,解放并发展社会生产力,以造福于各族人民,造福于整个中华民族。

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的重大历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的重大历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的重大历程中华人民共和国自1949年成立以来,经历了无数的挑战和变革。

在这个章节中,我们将重点关注新中国发展的重大历程,分为四个阶段来进行阐述: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改革开放时期以及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一、社会主义改造时期(1949年-1978年)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

党和人民面临着恢复国民经济、巩固新生政权、实现国家现代化的艰巨任务。

在此期间,我国成功进行了土地改革、国营工商业改造、农村集体化等一系列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过渡。

二、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年-1976年)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在这场运动中,国家政权遭到严重削弱,经济和社会发展受到极大影响。

然而,在逆境中,我国人民仍然坚定信仰,努力维护国家的稳定。

三、改革开放时期(1978年-至今)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我国逐步实行了一系列经济体制改革,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企业改革、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等,使国家经济迅速发展。

同时,对外开放政策也逐渐推进,吸引了外资,引进了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了国际交流与合作。

四、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至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成功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

在此过程中,国家综合实力逐步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国际地位日益上升。

当前,我国正致力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总之,新中国发展的历程充满了艰辛和辉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为全球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展望未来,我们坚信,在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现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历程

现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历程

知识梳理——现代中国(1949~1956)
4、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1953年开始实施一五计划, 到1957年,一五计划的工业指标超额完成。①全国工业 总产值大增。②新建了一批大型工业项目,初步建立了 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③我国 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 步基础。 5、两大阵营对立中的中国外交:新中国建立初期,奉行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建国初,中国与苏联等17个 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标 志中国外交走向成熟。1954年 参加日内瓦会议,这是新 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重要会议。在亚 非会议上,周恩来代表中国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为会议的成功做出了巨大贡献。
洪武二十年(139应7年了)商中品禁经人济民发无展得的出要海求与。外国互
市。
实行“海禁”不利于开拓海外
市场,—阻—碍张了晋社藩会《经中济国的法发制展通史》
(2)材料二反映了明初法律的哪些内容? (4分)这 些法律对当时的社会经济有何影响? (4分)
在历史进程中,法制与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 关材第料8法私系条三律有。面财阅前产所读有人;材法人契国料平约人,等 具都; 有回享保 法有答护 律民问事题权。利。 第5效37力条 除法律规定的限英制国外颁,布私人《得权自利由处法分案属》于其 所有维的护财了产资。产阶级革命确成立果了;君主立宪政体; 第1成13为4条资本依法主成义立世的界契的约美法,国律在通缔结过契1约7当8事7 人年间宪有法相当 于法法律经响律规典的定;效的对力 原世。 因界前 取产项消契之生约。广确法,泛立国影仅了通得联依过当邦—1事8制—人7《共相5拿互年和破的宪政仑同法体法意典或;》
A A.1951年,推行了农业集体化政策

中国现代史的发展历程

中国现代史的发展历程

中国现代史的发展历程
1、过渡时期(1949年10月~1956年12月)——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
政治:完成土地改革运动,和平解放西藏。

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完成“一五”计划,初步奠定工业化基础。

外交: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其中“一边倒”方针对促进经济恢复。

2、曲折发展时期(1956~1966年)——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
政治: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经济:掀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经济建设遭受严重挫折。

外交:反对来自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压力,和广大发展中国家建立友好外交关系。

3、十年文革时期(1966年~1976年)——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
的严重错误
政治:中央领导人错误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认为当前的社会主要矛盾仍然是敌我阶级矛盾,发动了文化大革命运动。

经济:工农业生产秩序遭到破坏。

外交:1971年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

4、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1978年至今)——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政治:制定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得到重建并获得发展。

经济:对内改革,实行农村承包责任制,实行对外开放。

外交: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理论上,同任何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历程1.鸦片战争(1839-1842年):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现代化问题的开始。

中国在与英国的战争中战败,签署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开辟了对外贸易并为外国列强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2.洋务运动(1861-1895年):洋务运动是中国自主开展现代化的首次尝试。

清政府鼓励洋务,引进西方科学技术和产业,建立了一些近代工厂和造船厂,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工业化。

3.戊戌变法(1898年):戊戌变法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综合性的政治、军事和文化变革。

该变法力图在政治、经济、教育和军事等方面使中国实现现代化。

然而,由于保守势力的反对,变法失败,并导致了庚子拳起义和义和团运动。

4.辛亥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标志着中国的封建帝制的结束,建立了中华民国。

这一变革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铺平了道路,开创了民主与科学的新时代。

5.五四运动(1919年):五四运动是一个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的爱国运动,反对不平等条约和外国侵略,并倡导民主和科学。

五四运动对中国思想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激发了中国现代化的追求。

6.新文化运动(1910-1920年代):新文化运动是对封建文化传统的挑战,倡导科学、民主、普及教育和女性解放。

这一运动推动了中国的近代文学、哲学和社会思想的发展。

7.国共合作与抗日战争(1927-1945年):国共两党在对抗日本侵略者的过程中进行了合作。

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始得到越来越多的支持,并为中国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9.文化大革命(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黑暗时期,它造成了政治混乱和经济崩溃。

然而,文化大革命之后,中国逐渐恢复了秩序,并启动了开放的进程。

10.开放(1978年至今):开放政策标志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速。

中国开始引进外国投资和技术,并实施一系列经济、政治和社会。

这使得中国经济迅速增长,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总结起来,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历程经历了许多挑战和困难。

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经历了一系列政治、军事和社会变革,为中国现代化铺平了道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九新中国现代化进程(1949年—1976年)
【复习策略】
l. 分阶段把握这一段时期的历史大事。

1949年—1976年可划分为过渡时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文革时期三个阶段。

2. 本专题内容与社会热点联系密切, 如建国60周年、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西藏问题、新疆问题、三农问题, 在复习这些知识点时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把握:(l)从反帝反封建及近代化的角度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2)理解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及历史意义。

(3)探究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制度与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异同点。

(4)把握建国初期的外交成就, 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求同存异”方针, 掌握20世纪70年代新中国的外交成就。

(5)建国以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1950 年土地改革,1953年—1956年农业合作化,1958年人民公社,1978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注意每次调整的原因、核心内容及影响。

(6)总结这一时期在教育、文化科技等方面取得的成就。

3. 注意一些易混概念的辨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社会主义制度;《共同纲领》与1954年宪法;“一边倒”“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考点预测】
从近三年的新课标高考来看, 命题主要集中在建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建国初期的外交政策的理解、农业合作化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经济方面出现的问题、“双百”方针, 建国初期教育成就等内容。

在2010年高考备考中, 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问题:新中国的成立(新中国成立60周年), 注意从近代化角度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0周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西藏、新疆民族团结), 理解中国特色民主政治;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涵;中美关系发展(奥巴马访问中国);结合新的情境, 理解新中国在科技、教育、社会习俗等方面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知识整合】
考点 l、过渡时期(1949年—1956年)
l. 政治建设
(1) 《共同纲领》:1949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共同纲领》。

《共同纲领》确立了中国历史上一个新型国家的架构, 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2)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①l949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初步确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② 1956年, 中共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组成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3)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4)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54年《宪法》确认其为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 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 实现了民族平等, 也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2. 经济建设
(1) 1949年—1952年经济建设:国民经济得到恢复, 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
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2) 一五计划(1953年—1957年):改变了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 为社会主义
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1956年底, 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

3. 外交建树
(1)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2)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①提出:1953年。

②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③意义: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3) 日内瓦会议(1954年):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国际会议。

中国代表团在会议上的积极作用, 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4) 万隆会议(1955年):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促进了会议取得圆满成功;万隆会议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 会后, 中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考点 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年—1966年)
1. 经济建设
(1) 中共八大(1956年):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进行了正确分析, 这是对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2)1958年总路线:忽视了客观经济发展规律。

(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 导致国内出现1959年—1961年经济困难。

(4) 经济调整:1960年, 中央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 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2. 科拉成就
(1) 两弹一星:①1964年, 原子弹爆炸成功和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②1965年, 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中国首次实现。

(2) 电视:1958年, 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 标志着中国电视业诞生。

考点 3、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年—1976年)
1. 外交建树
(1) 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①原因:中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 广大发展中国家力量增强。

②标志: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召开。

(2) 中美建交:1972年尼克松访华, 签署《中美联合公报》, 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1979年, 中美正式建交。

(3) 中日建交:1972年, 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 两国签署了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声明。

2. 经济建设文革时期国民经济的劫难,(停产“闹革命”)。

调整:
(1) 1973年, 我国经济出现复苏。

(2) 1975年, 我国经济迅速回升。

3.科技、文艺成就
(1) 指导方针:1956年, 毛泽东提出“双百”方针, 使科学技术和文学领域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

(2) 航天:1970年, 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升空, 我国迈进航天时代。

(3) 农业:1973年, 袁隆平培育出南优2号。

【重难点解析】
1. 建国初期(1949年—1956年)新中国是如何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
(1) 经济结构变革:人民政府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三大改造完成后, 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过渡。

“一五计划”,形成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2) 民主政治建设:新中国成立后, 由新政协会议制定的《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作用;一届人大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这一基本政治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

(3) 社会主要矛盾: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 主要矛盾转变为先进的社会制度与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