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的绿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的绿色
作者:郑敏
来源:《考试周刊》2013年第11期
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是人与人相互理解、相互交流的平台,更是学生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场所[1]。这需要教师践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始终以关注、引导、促进学生发展为核心,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故有经验,让学生在好奇心的驱动下感受领悟数学所蕴含的文化特性;同时让学生综合运用已学知识,亲身实践解决问题,进而使其智慧和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由此有效整合课程资源,使数学课堂从单一枯燥乏味走向富有平等的尊重、真诚的对白、情感的浇灌鲜活生动,让学生在真诚的交流中焕发生命的绿色。
一、创设教学情境——体现尊重人
没有情感的教育是没有生命的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数学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获得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需的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发展。”[2]因此,数学教学要重视情感教育,用爱来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而这种氛围的营造应建立在教师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
1.创设教学情境,提供交流平台。
教师尊重学生,与学生平等相处,是师生之间数学交流得以顺利进行的关键;学生之间相互尊重,友好相待是学生之间数学交流得以和谐发展的基础。数学课堂就是一个小型的数学学习共同体。教师要善于以生为友,为学生创造一种平等合作的教学环境,促使共同体所有成员相互信任、自主参与、平等交流得以实现。
例如:在教学《认识除法(一)》时,我用手指表示把8个苹果分成两份(左手伸出5个手指,右手伸出3个手指),让学生判断是不是平均分。待学生回答不是平均分后,我说:“你能使它变成平均分吗?”一位学生在我左手按下一个手指的同时,让我右手再伸出一个手指,即左右手都是4个。我说:“现在…平均分‟了吗?每份都是几?同学们也来试试好吗?”试试把6个苹果平均分为两份,用手指表示,请同桌检查;试试把10个苹果平均分为两份,用手指表示,请同桌检查。在这样宽松融洽的情境中,学生不仅在分一分活动中互相交流生活中存在着“平均分”这一数学现象,而且通过判断“平均分”加深了对“平均分”本质含义的理解。
2.创设教学情境,体现培育人。
教师要创造师生平等交流的课堂教学环境,积极鼓励学生在与教师、同伴的平等交流中展示自己的能力和才华。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如:教学《认识东南西北》时,我安排了大量有利于学生自主观察、交流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建构数学。面对贴在黑板上的太阳,相互交流方向;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通过游戏,辨别方向;观察教室、房间、操场的东、南、西、北面各有什么,由此进行交流。这些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广泛参与、自由探索的机会,学生在观察、比较、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了对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理解和记忆,培育发展了初步的空间思维。
二、利用动手实践——体现理解人
美国华盛顿图书馆里挂有这样一句名言:“你看见了的,就记住了;你做过了的,就理解了。”儿童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同时伴有一定的直观动作思维。由此可见动手实践的重要性。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手中的材料“做数学”,在实现数学学习的亲历性同时,转变教与学的方式,体现理解人的新理念。
如教师在教学《认识分数》时,可以让学生分小组活动,用各种形状不同的纸片,通过折一折、涂一涂得出这几种图形的1/2。师问:“观察这些图形的涂色部分,它们一样吗?什么不同?为什么都能用1/2表示?”然后让学生进行比较交流。这样教学把个体生命发展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经历动手实践、比较、交流的过程,留给学生感悟的时间和空间。教师在重视操作活动数学化的同时,用带有思辨性的提问诱使学生的生命潜能获得充分释放。这种教学设计体现了教师站在理解学生的角度,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做到高度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
三、综合运用数学知识——体现发展人
《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灵活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有效整合课程资源——提高人文素养
钱学森认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一枚硬币的两个面,缺一不可。这与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数学课堂有效整合课程资源不谋而合,它要求在人与人交往中富有人文气息,每个参与数学活动的人应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特别是精神上的满足。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制定.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袁振国.教育新理念.教育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