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蚕桑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合集下载

宜州区蚕桑特色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

宜州区蚕桑特色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

宜州区蚕桑特色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宜州区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是一个以农业为主要产业的地区,而蚕桑产业则是宜州区的特色产业之一。

蚕桑产业在宜州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资源基础,但也面临着一些发展中的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对宜州区蚕桑特色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以促进宜州区蚕桑产业的发展。

1.资源基础丰富宜州区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湿润,适宜桑蚕的生长和繁殖。

宜州区拥有广阔的桑园种植面积和丰富的蚕桑资源,为蚕桑特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资源基础。

2.传统技艺保持宜州区有着悠久的蚕桑养殖传统和丰富的蚕丝加工技艺,当地群众对蚕桑养殖和丝绸制作有着丰富的经验和传统技艺。

这些传统技艺的传承和保持为蚕桑特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3.产业发展潜力大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增长,蚕桑特色产业有着巨大的潜力。

蚕桑产业不仅可以提供丝绸、桑蚕等产品,还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当地经济做出积极贡献。

但与此宜州区蚕桑特色产业的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1.产业结构不合理目前,宜州区蚕桑特色产业主要以传统的蚕桑养殖和丝绸加工为主,产业结构较为单一,缺乏多样化发展。

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和产业的升级,传统的蚕桑产业面临着市场竞争的压力。

2.技术水平低下宜州区蚕桑特色产业的技术水平相对落后,缺乏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的应用。

这不利于蚕桑产业的提质增效和产品的提档升级,也制约着蚕桑产业的长期发展。

3.市场营销不足宜州区蚕桑特色产业面临着市场营销不足的问题,缺乏有效的渠道和平台,导致产品销售面临一定的困难。

这不利于蚕桑产品的推广和市场竞争能力提升。

1.调整产业结构,推动多元化发展针对宜州区蚕桑特色产业产业结构单一的问题,应通过发展新型的蚕桑特色产业,推动多元化发展。

可以引进现代农业科技,发展蚕桑深加工、蚕桑茶产业等,拓宽蚕桑产业的发展思路,提升整体产业的竞争力。

2.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升技术水平宜州区应加大对蚕桑特色产业的科技创新投入,推广现代化的蚕桑养殖技术和丝绸加工工艺,提升蚕桑特色产业的技术水平。

贵州蚕桑产业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及对策

贵州蚕桑产业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及对策

贵州蚕桑产业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及对策贵州蚕桑产业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及对策一、背景介绍在中国的农业产业中,蚕桑业一直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贵州作为中国重要的蚕桑产区之一,有着特别丰富的蚕桑资源,但是该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仍然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为了更好地推动贵州蚕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有必要对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评估,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方案。

二、现状分析1. 蚕桑资源丰富,但开发利用程度有限贵州拥有得天独厚的蚕桑资源,适宜的气候条件和土壤环境为蚕桑的种植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然而,由于传统的种植方式和技术的限制,很大一部分蚕桑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

2. 农民收入较低,蚕农待遇待提升尽管蚕桑产业在贵州农村的就业和经济增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农民的收入水平仍然较低。

一方面是由于市场供需关系的紧张导致蚕茧价格较低,另一方面则是由于蚕农技术水平普遍不高,生产成本较高,导致利润空间被压缩。

3. 蚕桑产品加工和销售渠道有限贵州的蚕桑产品主要以蚕茧和丝绸为主,但蚕桑产品的加工和销售渠道相对有限。

很多蚕桑农民只能通过中介或者贸易商进行销售,加工环节缺乏竞争力,导致产品附加值不高。

三、问题分析1. 种植技术水平相对落后贵州蚕桑产业的发展面临着种植技术水平相对落后的问题,新品种的推广和示范较少,种植技术更新换代较为缓慢。

这不仅影响了蚕桑产量和质量的提高,也制约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 缺乏良好的市场机制和品牌建设贵州蚕桑产业缺乏良好的市场机制和品牌建设,导致产品销售渠道相对狭窄,市场竞争力不强。

对蚕桑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标准缺乏统一的监管,降低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附加值。

3. 蚕桑产业缺乏高效的农业综合服务体系贵州的蚕桑产业缺乏高效的农业综合服务体系,包括技术培训、市场信息、品种选育等方面的支持不足。

这使得蚕桑农民在生产和销售过程中面临很多问题和困扰,也制约了整个产业的发展。

四、对策建议1. 提高种植技术水平,推广新品种加强对贵州蚕桑产业的技术支持,加大新品种的推广力度,引导农民使用先进的种植技术,提高蚕桑产量和质量。

贵州蚕桑产业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及对策

贵州蚕桑产业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及对策

贵州蚕桑产业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及对策近年来,贵州蚕桑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

本文将对贵州蚕桑产业的现状进行全面评估,剖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对策,以期能够帮助该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现状评估1. 地理环境:贵州地处亚热带,气候湿润,土壤肥沃,适宜蚕桑的生长。

全省适宜种桑区域面积130多万亩,种植规模较大。

2. 产业规模:贵州蚕桑产业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2019年全省蚕种规模达1800万盒,养蚕面积达110万亩。

3. 行业收益:蚕桑产业是贵州重要的农产品和农业产业之一,对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4. 问题点:目前,贵州蚕桑产业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技术水平不高,产业链条不完整,市场竞争压力大等。

二、存在问题1. 技术水平不高:部分农民在养殖过程中存在着科学养蚕知识匮乏,蚕桑产出率低等问题。

2. 产业链不完整:蚕桑产业链没有形成完整的一体化发展,桑叶加工、丝绸生产、产品销售环节缺乏统一规划和整合。

3. 市场竞争压力大:受国内外市场需求变化和行业政策调整等影响,贵州蚕桑产业的市场竞争压力较大。

三、对策建议1. 加强科技推广:采取技术培训、示范推广等措施,提高农民的养蚕实践技能,提高产出率。

2. 健全产业链:加强桑叶加工、丝绸生产和产品销售环节的统筹规划,形成蚕桑产业链的完整发展格局。

3. 拓展市场渠道: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扩大产品销售范围,降低市场竞争压力。

四、个人观点贵州蚕桑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我认为,应该通过加强科技推广、健全产业链和拓展市场渠道等多方面的努力,全面提升贵州蚕桑产业的发展水平,实现其可持续发展。

五、总结与回顾通过对贵州蚕桑产业现状的全面评估,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其发展状况和存在的问题。

未来,需要采取有效的对策,全面提升贵州蚕桑产业的发展水平,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

在一定程度上,贵州蚕桑产业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也需要深化改革,以适应市场的需求和变化。

宜州区蚕桑特色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

宜州区蚕桑特色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

宜州区蚕桑特色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宜州区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北部,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县级市。

蚕桑产业是宜州区的传统特色产业之一,自古就以盛产优质蚕桑而闻名。

随着时间的推移,宜州区的蚕桑特色产业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宜州区蚕桑产业发展面临种植技术陈旧、产能不足的问题。

传统的种植方式和技术已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同时也无法提高产量和品质。

这使得宜州区的蚕桑产业在国内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

宜州区蚕桑产业的利益分配不公平,农民收入水平较低。

传统的蚕桑产业链条较长,经过中间商的多次加工和流通,农民的利益被削弱。

农民种植蚕桑的收入很难得到保障,导致农民对蚕桑产业的发展缺乏积极性。

宜州区蚕桑产业的产品附加值较低,缺乏品牌建设和营销策略。

由于宜州区的蚕桑产品大多数没有品牌和知名度,市场竞争力较弱。

这使得宜州区的蚕桑产品很难在市场中获得高价值和高利润。

更新种植技术,提高蚕桑产量和品质。

宜州区应加强蚕桑种植技术的培训和推广,引进高效种植技术和设备,提高蚕桑产量和品质,满足市场需求。

优化产业链条,增加农民收入。

宜州区应建立和完善蚕桑产业的产业链条,减少中间环节,提高农民收益。

鼓励合作社、农民合作组织等形式的组织,增强农民的议价能力,保障农民种植蚕桑的利益。

加强品牌建设和营销策略。

宜州区应推动蚕桑产品的品牌建设,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可以通过与知名企业合作、参加各类展览和展销会等方式,提升蚕桑产品的知名度和形象。

加强政府支持和引导。

宜州区政府应加大对蚕桑特色产业的支持力度,提供种植技术的培训和推广,提供财政资金支持,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引导社会资本的投入,促进蚕桑产业的发展。

宜州区蚕桑特色产业发展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但通过更新种植技术、优化产业链条、加强品牌建设和营销策略以及加强政府支持,宜州区的蚕桑特色产业有望实现良性发展。

当前蚕桑养殖现状及效益提升方式

当前蚕桑养殖现状及效益提升方式

当前蚕桑养殖现状及效益提升方式当前蚕桑养殖是我国重要的农业产业之一,蚕桑产业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对农民的经济增收和地方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蚕桑养殖受到了一些挑战和困难,如何提升蚕桑养殖的效益和提高产业竞争力成为当前的重要课题。

一、当前蚕桑养殖的现状1. 产业规模较大当前,我国蚕桑养殖呈现出一定的规模化趋势,特别是在一些蚕桑产区,蚕桑养殖规模较大,有专业的养殖基地和加工厂,形成了一定的产业链条。

2. 技术水平不高与产业规模化相比,目前蚕桑养殖的技术水平相对较低,主要表现在养蚕技术、桑园管理、病虫害防治、加工技术等方面存在一定的滞后和薄弱。

3. 市场需求增长缓慢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变化和经济结构的调整,蚕桑产品的市场需求增长相对缓慢,导致蚕桑养殖的盈利能力不高。

4. 环境污染问题蚕桑养殖过程中,常常需要使用农药、化肥和其他化学物质,导致一定程度的环境污染,给养殖区域的经济和环境带来一定的压力。

以上种种问题和困难,都制约了蚕桑养殖产业的健康发展,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提升蚕桑养殖的效益和竞争力。

二、提升蚕桑养殖效益的方式1. 推广先进技术在养蚕技术方面,要引进和推广一些先进的养蚕技术,如蚕种选育、养蚕设备改造、加工技术提升等方面的先进技术,以提高蚕桑养殖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2. 加强病虫害防治在桑园管理和病虫害防治方面,要强化科学管理,采用生态农业技术,减少对化学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减轻环境污染,提高桑叶和蚕丝的质量。

3. 提升产品附加值在蚕桑产品的加工和销售方面,要注重提升产品的附加值,推出一些高附加值的蚕桑产品,如蚕丝服装、蚕丝家居用品等,培育高端市场,增加产品的附加值。

4. 加强市场营销在市场营销方面,要加强市场调研和开发,把握市场需求的变化和趋势,积极开拓新的销售渠道,拓展内外销市场,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5. 加强合作共赢在产业发展方面,要加强产学研用合作,强化产业链条延伸,整合资源,形成产业集群,实现合作共赢,提高整个产业的综合竞争力。

蚕桑产业现状及转型方向分析

蚕桑产业现状及转型方向分析

蚕桑产业现状及转型方向分析蚕桑产业是我国传统的农业产业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领域。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蚕桑产业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对蚕桑产业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探讨其转型方向。

目前,蚕桑产业在我国农业经济中的地位依然重要。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蚕桑种植大国,蚕业产量、丝绸及其制品出口量也居世界领先地位。

蚕桑产业在农村劳动力就业、农民收入增加以及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蚕桑产业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由于蚕桑产业的传统特点,生产方式比较落后,种植技术和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其次,市场需求的变化使得蚕桑产业的竞争力下降。

近年来,服装行业由于环保要求的提高,对天然纤维的需求增加,这为蚕桑业带来了发展机遇,但也要求蚕桑产业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

在面临种种挑战的同时,蚕桑产业也有一定的发展机遇和转型方向。

首先,我国政府提出了“绿色农业”、“优质农产品”等政策,鼓励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致富。

蚕桑产业可以通过完善生产技术、加强品牌建设等方式实现增效增效益,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

其次,随着科技的进步,蚕桑产业也可以通过推广现代化种植技术和生产方式,实现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

比如,引进先进机械设备和智能化生产线,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另外,蚕桑产业还可以与相关产业进行深度融合,发展农旅融合、农产品加工等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和产业竞争力。

总结起来,蚕桑产业在面临挑战的同时,也有发展的机遇和转型的方向。

通过加强技术创新、推广现代化种植方式、提高产品品质,蚕桑产业可以实现转型升级,并为农民增加收入和农村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可以说,蚕桑产业的转型发展对于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需要国家政府、相关企业和科研机构等多方合作,共同推动蚕桑产业的发展。

蚕桑产业发展概论

蚕桑产业发展概论

蚕桑产业发展概论蚕桑产业是中国传统的农业产业之一,也是丝绸生产的重要原料来源。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蚕桑产业也不断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本文将对蚕桑产业的发展现状、面临的问题和发展前景进行概论,希望可以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一、蚕桑产业的发展现状1.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桑蚕养殖大国,蚕桑产业的规模不断扩大。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目前有桑叶种植面积达到数千万亩,蚕茧产量占到世界总产量的80%以上。

蚕桑产业支撑了数以百万计的农户生活,被誉为“农村的蚕桑经济”。

2.技术不断创新随着科技的进步,蚕桑产业也在不断进行技术创新。

目前,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手段的运用,蚕桑产业实现了智能化养蚕、智能化养桑等,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质量。

3.市场需求不断增长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丝绸生产国和消费国,丝绸制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很大的竞争优势。

随着国内外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蚕桑产业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壮大。

二、蚕桑产业面临的问题1.产业结构待优化调整蚕桑产业的结构主要集中在传统养蚕、养桑和丝绸加工环节,产业链条比较单一,利润空间较为有限。

目前,蚕桑产业需要进行结构优化和调整,加快发展新型蚕桑综合加工产业,提高附加值。

2.环境污染问题蚕桑产业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弃物和废水,如果处理不当容易对环境造成污染。

尤其是丝绸加工环节产生的有毒污水对环境的危害较大。

环境保护问题是蚕桑产业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3.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随着国内外市场的开放,中国丝绸制品面临来自国外的激烈竞争。

国内市场竞争也日益激烈,传统的蚕桑产业面临着转型升级的挑战。

1.产业升级转型为了应对市场竞争和环保要求,蚕桑产业正在进行产业升级转型。

一方面是采用先进的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另一方面是开发新兴的蚕桑综合加工产业,延长产业链条,提高利润空间。

2.绿色生产保护环境蚕桑产业将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入,推动绿色生产。

2024年养蚕市场前景分析

2024年养蚕市场前景分析

2024年养蚕市场前景分析一、市场概述蚕桑业是我国传统的农业产业之一,且具有悠久的历史。

蚕桑业作为一种特色农业产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养蚕市场也在不断发展壮大。

二、市场现状目前,我国养蚕市场规模巨大,产业链条完善。

主要有蚕桑种植、蚕茧收购、丝织品加工等环节。

市场上养蚕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养蚕技术不断创新,蚕的养殖数量和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

我国蚕桑业主要分布在江苏、浙江、四川、湖南等地,这些地区具有适宜的气候和土壤条件,有利于蚕的生长和发展。

同时,我国对蚕桑业提供了政策和扶持,包括贷款支持、税收减免等,进一步促进了市场的发展。

三、市场需求分析1. 丝绸行业需求丝绸作为我国传统的特色产品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底蕴。

丝绸制品在国内外市场上有着广泛的应用,包括服装、家居用品、面料等。

丝绸产品的需求量一直保持稳定增长,这为蚕桑业的发展提供了市场基础。

2. 养生保健需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养生保健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

蚕茧被认为是一种天然的保健食品,具有滋补身体、美容养颜的功效。

市场上出现了各种以蚕茧为原料的保健品和化妆品,这为养蚕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3. 农民增收需求养蚕业对农民来说是一种重要的增收途径。

蚕茧的价格相对较高,养蚕可以给农民带来丰厚的收益。

养蚕业的发展可以有效缓解农村就业压力,促进农民增收。

因此,许多农民对养蚕这一产业有着较高的积极性和热情。

四、市场竞争分析1. 品牌竞争激烈养蚕市场上存在大量的品牌竞争。

一些大型丝绸企业和养蚕公司在市场上占据较大份额,具有较强的品牌优势和竞争力。

而小型的养蚕农户也在不断发展壮大,通过品质保证和营销策略来提高竞争力。

2. 技术创新驱动竞争养蚕技术是市场竞争的核心。

一些企业和研究机构在养蚕技术上进行持续创新,通过改良蚕种、提高养殖环境和加工工艺等方面来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益。

技术创新的引入推动了市场的快速发展。

靖西市蚕桑产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靖西市蚕桑产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靖西市蚕桑产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靖西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部,素有“中国蚕桑之乡”的美誉,蚕桑产业在当地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传统。

随着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升级的推进,靖西市蚕桑产业也在不断发展壮大。

本文将就靖西市蚕桑产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

一、靖西市蚕桑产业的现状靖西市地处亚热带,气候温暖湿润,土壤肥沃,适宜蚕桑生长。

蚕桑产业是当地农民的传统产业,种桑养蚕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是当地农民的重要经济来源。

据统计数据显示,靖西市蚕桑种植面积约为60万亩,年产茧量达10万吨以上,蚕桑产业已成为当地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

蚕桑产业在靖西市具有很高的发展潜力和市场前景。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蚕桑产业的需求不断增加,为当地农民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效益。

靖西市的蚕桑产业在品种改良、技术创新、加工销售等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就,产品质量得到了较大提高,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和市场优势。

尽管靖西市蚕桑产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其他地区相比,蚕桑产业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生产技术相对滞后。

部分农民在蚕桑种植和养蚕过程中,仍停留在传统的种植方式和养殖技术上,缺乏现代化的种植理念和养蚕技术,导致产量低、品质差。

2.产业链条不完整。

靖西市的蚕桑产业链条比较单一,以养蚕和卖茧为主,缺乏深加工和品牌推广,无法形成完善的产业链。

3.市场营销不畅。

部分农民缺乏市场信息和营销渠道,导致产品滞销和价格波动,影响了农民的收入水平。

4.生态环境压力增大。

蚕桑种植对土地资源和水资源有一定的消耗,如果不合理利用,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压力和影响。

以上问题影响了靖西市蚕桑产业的全面发展和提升,急需及时采取有效的对策,加快蚕桑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1.加强科技创新。

加大对蚕桑产业的科技研发力度,推广先进的种植技术和养蚕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通过培育适应本地气候和土壤的新品种,提高抗病虫害能力,确保产量和质量。

我国蚕桑产业经营现状及发展对策

我国蚕桑产业经营现状及发展对策

产业分析我国蚕桑产业经营现状及发展对策李雪焰(重庆市蚕业科学技术研究院,重庆 400700)摘 要:目前我国蚕桑生产整体规模保持基本稳定、生产技术水平持续提高、综合利用效益不断提升;但与此同时,我国蚕桑生产仍面临着蚕桑产业综合研发和利用能力不强、政策扶持力度不够和筹措发展资金难等问题。

本文就此浅谈我国蚕桑产业经营现状及发展对策,以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蚕桑产业;现状;发展;对策1 我国蚕桑产业经营发展现状我国蚕桑产业经营发展经过“东桑西移”工程连续多年建设,无论是在发展的规模上,还是在发展的效益上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商务部在《茧丝绸行业“十三五”发展纲要》中指明茧丝绸行业发展目标,同时部署相应重点任务及保障措施。

目前我国蚕桑生产经营在蚕桑产业政府政策引导和扶持下,夯基、提质、增效,取得阶段性成果。

1.1 我国蚕桑生产经营规模保持稳定“十三五”期间我国蚕桑生产经营规模保持基本稳定。

我国蚕桑桑园面积2017年为79万hm2,相较2015年下降4%;全年蚕茧发种量约1500万张,蚕茧产量约64万吨,相较2015年基本持平,增长很小;蚕茧收购均价、经营者售茧收入增长幅度大,收购均价比2015年增长39%,达到47元/kg,经营者售茧收入比2015年增长45%,达到289亿元。

1.2 蚕桑产业生产技术水平稳步提升随着我国蚕桑产业在基础研究方面的不断深入,科技转化能力有较大提升。

如标准化蚕桑生产技术推广、蚕良种推广工作进展顺利,促进方格蔟普及率、小蚕共育率持续提高,蚕桑生产设施设备如省力化蚕台、新型蚕室和大棚都也得到了广泛推广使用。

如四川高县的国家审定推广桑种,已经建成133hm2良桑品种园,改良率大于90%,推广率100%;如广西宜州轨道省力化喂蚕普及率大于90%,方格蔟自动上蔟普及率100%。

而龙头企业利用自身优势对蚕桑设施设备修理改造、引进及研发,降低蚕桑生产用工成本、降低资源消耗,进一步提升生产经营效率及品牌品质。

当前蚕桑养殖现状及效益提升方式

当前蚕桑养殖现状及效益提升方式

当前蚕桑养殖现状及效益提升方式【摘要】蚕桑养殖作为传统农业产业,在我国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

目前蚕桑养殖面临诸多问题,如产量不稳定、效益不高等。

为了提升蚕桑养殖效益,需要采取一系列策略,包括技术改进、市场营销等。

技术改进是提升效益的关键,包括改良蚕种、健康养殖等方面。

还需制定适合市场需求的营销策略,加强科技支持、优化管理模式、培养专业人才也是关键措施。

通过这些举措,可以有效提升蚕桑养殖效益,推动产业发展,为农民增收增效,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关键词: 蚕桑养殖、现状分析、问题、原因、效益提升、技术改进、市场营销、科技支持、管理模式、专业人才、培养。

1. 引言1.1 蚕桑养殖的重要性蚕桑养殖是农业生产中重要的一环,不仅可以提供丰富的蚕茧和桑叶资源,还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蚕桑养殖可以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

蚕桑养殖也有利于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由于蚕桑养殖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发展潜力,因此在当前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加强蚕桑养殖的管理和技术研究,促进蚕桑产业的健康发展,对于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增收致富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有必要加强对蚕桑养殖的重视,进一步挖掘蚕桑产业的潜力,促进蚕桑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2. 正文2.1 蚕桑养殖现状分析当前,我国的蚕桑养殖业发展迅速,是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之一。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蚕桑养殖面积和产量居世界前列,但仍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蚕桑养殖存在着规模不足的问题,许多养殖户面积较小,装备落后,生产效率低下。

蚕桑养殖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导致产量和品质无法保证。

市场需求和价格波动大,养殖户面临着销售难题和风险增加。

蚕桑养殖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环境污染和耕地占用问题,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

养殖业的发展还受到自然灾害和气候变化的影响,生产波动大,风险较高。

虽然蚕桑养殖业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和挑战。

普洱市蚕桑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普洱市蚕桑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普洱市蚕桑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普洱市蚕桑产业是该地区的重要农业产业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资源优势。

然而,目前普洱市蚕桑产业发展存在一些问题,如生产技术落后、市场需求不足、产品附加值低等。

为了进一步发展蚕桑产业,应该采取一系列对策,包括提高技术水平、开拓市场、增加产品附加值等。

首先,普洱市蚕桑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之一是生产技术落后。

虽然普洱市是蚕桑的主要产区之一,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对科学研究的投入不足,导致该地区的蚕桑生产技术相对落后。

因此,要想进一步发展蚕桑产业,需要加大科研力度,引入先进技术,提高蚕桑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同时,还应该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技术素养,推广先进的养蚕技术和桑树栽培技术,提高整个产业链的技术水平。

其次,普洱市蚕桑产业发展还面临市场需求不足的问题。

目前,普洱市的蚕桑产品主要以原丝为主,产品的附加值相对较低。

这一主要原因是市场需求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和开发。

因此,要想进一步发展蚕桑产业,需要积极探索市场需求,扩大蚕桑产品的消费市场。

可以通过加强与纺织企业的合作,推广蚕桑产品的加工和深加工,生产具有更高附加值的蚕桑产品,满足不同消费者群体的需求。

同时,还可以加大对蚕桑产品的推广力度,提高消费者对蚕桑产品的认知度和接受度。

此外,普洱市蚕桑产业的发展还面临着产品附加值低的问题。

目前,普洱市的蚕桑产品主要以原丝为主,产品附加值相对较低。

要想提高产品附加值,可以通过加强蚕桑产品的品牌建设,提高产品的品质和形象,增加产品的附加值。

同时,还可以通过开发蚕桑产品的副产品,如蚕茧、蚕蛹等,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此外,还可以加强与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如纺织、农药、养殖等,形成产业链条,进一步提高整个产业的价值。

总之,普洱市蚕桑产业发展存在一些问题,但是通过加强科研力度、开拓市场、提高产品附加值等对策,可以进一步发展蚕桑产业,提高产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当前蚕桑养殖现状及效益提升方式

当前蚕桑养殖现状及效益提升方式

当前蚕桑养殖现状及效益提升方式蚕桑养殖是中国传统的产业,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市场需求。

在现代化农业发展的背景下,蚕桑养殖面临着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从现状和效益提升方式两方面探讨蚕桑养殖的发展。

1、总体情况蚕桑养殖世界领先,中国是最大的蚕桑生产和加工国。

蚕桑茧铺盖率超过60%,且多数分布在农村。

蚕桑生产和加工业是贫困地区最重要的产业之一,为财富创造和就业提供了支持。

2、存在问题(1)缺乏高品质蚕种:蚕种品质差会影响到产业的发展,但由于蚕种培育需要周期长、成本高,目前我国蚕种的质量普遍较低。

(2)生产方式陈旧:传统的蚕桑养殖方式存在较多的问题,如人工养蚕需要较高的人力成本;采用农家自养的方式存在缺乏标准化管理的隐患,导致养殖场卫生状况差、蚕室易感染病害;蚕茧加工工艺细胞化不足、能耗高等。

3、市场发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蚕桑产业的认识不断提高,市场需求逐渐向高品质、独特、环保型的蚕茧转移,如中高档丝绸面料、抗菌性质的丝面料等。

二、效益提升方式1、蚕种优化优化蚕种是提升蚕桑养殖效益的关键。

通过引进国外优良品种,或运用基因编辑等技术,提高蚕种的产量和品质,提高产业水平。

2、标准化养殖标准化养殖是提高养殖效益的重要手段。

可以在生产、养蚕、收蚕茧等关键环节中,利用现代化技术标准化管理,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防病能力。

3、科技创新通过新材料、新科技、新工艺的应用,改善蚕桑养殖流程,提高养殖效益。

例如,开发新型的高强度丝绸面料、病虫害防治技术,将为蚕桑养殖业提供更多的机遇。

4、从增加产品附加值的角度切入用现代化技术提高蚕茧加工工艺,开发高附加值的产品,如高档丝绸、丝被、丝巾等,使蚕桑产业在市场中具有更高的竞争优势。

5、政策支持政策支持是提高蚕桑养殖效益的重要保障。

政府可以制定利于蚕桑产业发展的政策,如提高贷款便利程度、扩大出口退税政策等。

同时,表彰先进单位和个人,还可以鼓励企业对蚕桑技术、装备、设施进行升级改造。

现代蚕业经济发展的瓶颈与对策分析

现代蚕业经济发展的瓶颈与对策分析

现代蚕业经济发展的瓶颈与对策分析蚕桑在我国有5000多年的发展历史,是我国的传统优势产业。

嫘祖教民养蚕,“天虫戏桑麻,蚕丝织经纶”。

蚕桑生产的发展史一直与中华民族的发展史紧紧相连。

从古丝绸之路、茶马古道,到今天的一带一路,蚕桑与中华民族的命运总是息息相通。

数千年的历史证明,蚕桑业在我国的农业发展中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和巨大的增产潜力,对我国中西部地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解决“三农”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

1 目前的蚕桑生产现状和发展瓶颈1.1东部老蚕区生产下滑,中西部地区掘起桑树属荨麻目桑科,多年生落叶乔木,对环境的适应性强,管理简单。

一年可多次收获,产叶量高,生产周期短,当年栽植当年即可投产,第三年进入丰产状态。

桑树根深叶茂,具有比其他农作物和经济作物更强的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我国东部沿海地势平坦,雨水充沛,交通发达。

长江流域的先祖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将野蚕驯化家养。

至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东部地区的蚕桑业发展达到顶峰。

茧丝绸的生产量占世界产量的70%以上,茧丝绸年出口量占世界份额的80%以上,丝绸工业年产值700亿元以上。

涉及种桑养蚕农户2000万户以上,丝绸出口创汇最高年份37亿美元。

在国际市场上蚕茧、生丝处于垄断地位。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东部沿海经济带工业的崛起。

政策、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向工矿产业转移,蚕桑产业的比较优势有所下降,工矿企业产生的污染也对蚕桑产业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

东部地区的蚕桑业由盛转衰,西部蚕桑业渐渐兴起。

2006年国家级“东桑西移”工程项目启动,由于政策、资金的支持,西部地区特别是广西省的蚕桑业迅猛发展。

短短几年就超过了江苏浙江这些老蚕区。

使得我国的蚕茧、丝绸一直在国际上保持领先地位。

1.2工业化普及,养蚕环境质量下降70年代起,沿海经济带工业的蓬勃发展,冶金、石油化工、火力发电、建筑材料等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工业废气,排放污染大气,空气中氟化物、氯化物、硫化物等化学物质污染桑叶,致使桑园减产、桑叶质量下降,且诱导助长传染性蚕病的发生。

宜州区蚕桑特色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

宜州区蚕桑特色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

宜州区蚕桑特色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摘要】宜州区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盛产优质蚕桑资源,蚕桑产业是当地的特色产业之一。

宜州区蚕桑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仍然面临一些问题,如种植技术不够先进、加工环节不够完善等。

为了推动蚕桑特色产业的发展,需要制定相应的发展对策和激励政策。

本文旨在通过对宜州区蚕桑产业现状的分析,提出发展对策建议,并着重探讨推动蚕桑特色产业发展的重点措施和激励政策的制定。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宜州区蚕桑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促进蚕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

【关键词】宜州区、蚕桑特色产业、发展现状、对策分析、背景介绍、问题提出、现状分析、存在问题、发展对策建议、重点措施、激励政策、总结、展望未来。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宜州区,蚕桑产业是当地的传统特色产业之一,历史悠久、技术成熟。

作为中国蚕桑文化的代表之一,宜州区的蚕桑产业在推动农民增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宜州区地处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北部,素有"中国蚕都"的美誉,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人文资源,适宜蚕桑的生长和发展。

近年来,政府加大了对蚕桑产业的支持力度,不断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提高蚕桑产业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宜州区蚕桑产业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如产业链条不够完善、市场需求不足、技术水平较低等。

为了更好地促进宜州区蚕桑特色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有必要对当前的产业现状进行全面分析,找出问题所在,并提出有效的发展对策和措施,以推动蚕桑产业取得更大的发展成就。

1.2 问题提出宜州区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重要农业区域,以蚕桑产业闻名。

随着经济发展和市场变化,宜州区蚕桑产业面临着诸多问题。

产业规模不大、技术水平不高、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市场竞争力不足等问题影响了该产业的发展和竞争力。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推动蚕桑特色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在此背景下,本文将对宜州区蚕桑特色产业发展现状进行深入分析,重点探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建议,以期为改善宜州区蚕桑产业发展环境、提升产业竞争力提供参考。

宜州区蚕桑特色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

宜州区蚕桑特色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

宜州区蚕桑特色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摘要】宜州区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蚕桑产业是当地的传统特色产业。

本文通过对宜州区蚕桑特色产业的现状进行分析,指出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种植规模小、生产技术滞后、市场营销不足等。

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引入先进技术、拓展销售渠道等对策建议。

本文还探讨了提高宜州区蚕桑产业发展的措施,包括加强农民培训、建立产业联盟、优化产业结构等。

最后总结了宜州区蚕桑特色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展望了宜州区蚕桑产业的发展前景,呼吁各方共同努力,促进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蚕桑特色产业、宜州区、发展现状、对策分析、问题、建议、措施、可持续发展、发展前景1. 引言1.1 综述宜州区蚕桑特色产业的重要性宜州区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是中国蚕桑产业的重要基地之一。

蚕桑特色产业在宜州区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意义。

蚕桑产业是宜州区的传统支柱产业,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对于当地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蚕桑产业在宜州区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生态保护作用。

蚕桑栽培和丝绸加工过程中所产生的副产品能够有效地净化环境,促进生态平衡的形成,有利于保护当地生态环境。

蚕桑产业也是宜州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

通过发展蚕桑产业,可以带动当地农民增加收入,改善生活,实现农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蚕桑特色产业对于宜州区的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和农民增收致富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1.2 阐明本文的研究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宜州区蚕桑特色产业发展现状的分析,探讨该产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推动宜州区蚕桑产业的健康发展。

通过对该产业的现状进行全面梳理,揭示出宜州区蚕桑产业在发展过程中所面对的挑战和困难,从而为进一步探讨提升该产业发展水平提供理论支撑。

本文旨在针对宜州区蚕桑产业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提高该产业的整体效益和竞争力,为宜州区蚕桑特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通过深入研究和分析,本文旨在为宜州区蚕桑特色产业的未来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促进该产业的持续繁荣发展,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宜州区蚕桑特色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

宜州区蚕桑特色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

宜州区蚕桑特色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宜州区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是一个以农业为主要产业的地区。

宜州区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适宜发展蚕桑特色产业。

蚕桑产业是宜州区的传统支柱产业之一,历史悠久,拥有丰富的经验和技术积累。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蚕桑产业在宜州区的地位日益凸显。

蚕桑产业在宜州区发展面临一些问题,如技术水平相对滞后、产业结构不够合理、市场开拓不够广泛等。

针对这些问题,宜州区亟需制定有效的对策,进一步推动蚕桑特色产业的发展。

本文旨在通过对宜州区蚕桑特色产业发展现状的深入分析,探讨目前产业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旨在为宜州区蚕桑特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背景介绍】结束。

1.2 研究意义宜州区作为中国蚕桑产业的重要区域之一,具有丰富的蚕桑资源和悠久的发展历史。

蚕桑产业在宜州区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为当地农民提供了稳定的收入来源,还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深入研究宜州区蚕桑特色产业的现状与对策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宜州区蚕桑特色产业的发展现状可以帮助我们全面了解该产业在当地的地位和作用,为今后的产业调整和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分析蚕桑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能够帮助我们找出导致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有效的对策和建议。

通过加大技术研发投入、优化产业结构、加强市场开拓等对策建议,可以提升宜州区蚕桑产业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促进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拟对宜州区蚕桑特色产业进行深入探讨,旨在为该区产业发展的规划和实施提供参考和借鉴,进而推动当地经济的健康发展和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2000字】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深入分析宜州区蚕桑特色产业的现状,探讨该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并提出对应的对策建议。

通过对宜州区蚕桑特色产业的研究,旨在为该区产业的发展提供有效的参考和指导,促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升该区经济的整体水平,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靖西市蚕桑产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靖西市蚕桑产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靖西市蚕桑产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靖西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县级市。

蚕桑产业作为靖西市的传统特色产业之一,对当地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靖西市的蚕桑产业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就靖西市蚕桑产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靖西市蚕桑产业的现状1. 传统蚕桑产业的面临困难靖西市是一个多山地区,适宜蚕桑生产的地方较少,蚕桑产业主要集中在市区周边的一些山区和农村地区。

随着人口和土地资源的逐渐减少,传统蚕桑产业面临着土地资源不足的困境,蚕桑种植面积逐渐减少,蚕茧产量也在下降。

2. 市场需求的变化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消费者对蚕桑产品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

传统的蚕丝制品市场逐渐萎缩,而新型蚕桑产品的市场需求逐渐增加,蚕桑产业需要不断创新和转型升级。

3. 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不足由于长期以来对蚕桑产业的投入和研发不足,靖西市的蚕桑产业在技术和管理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

生产工艺陈旧,生产效率低下,管理水平低下,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蚕桑产业的发展。

二、靖西市蚕桑产业发展对策1. 科技创新,提高蚕桑产业的竞争力靖西市应加大对蚕桑产业的科技投入,引进先进的蚕桑种植技术和设备,提高生产工艺,增加生产效率,提高产量和产品质量。

加强蚕桑产品的研发与设计,开发生产出更符合市场需求的蚕桑产品。

2. 产业扶持,加大对蚕桑产业的支持力度政府应该加大对蚕桑产业的扶持力度,出台相关政策,为蚕桑种植户提供更多的生产和经营支持,提高蚕桑种植的收益,增加农民的积极性和产业发展动力。

3. 打造品牌,拓展市场靖西市应该借助自身的地域和资源优势,加强对蚕桑产品的宣传和推广,打造属于靖西的蚕桑产品品牌。

同时积极参与国内外各类展销会、交流会,开拓国内外市场,拓展蚕桑产品的销售渠道,促进蚕桑产业的健康发展。

4. 加强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加强产学研合作,引进高校科研力量,培养蚕桑产业相关的技术和管理人才。

新世纪以来嘉兴市蚕桑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建议

新世纪以来嘉兴市蚕桑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建议

新世纪以来嘉兴市蚕桑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建议胡彬慧,吴国利(嘉兴市农渔技术推广站,浙江嘉兴314000)嘉兴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美誉,种桑养蚕历史悠久,传承至今,蚕桑一直以来都是嘉兴传统特色产业之一。

特别是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嘉兴蚕桑产业的“黄金时期”,全市90%左右的乡镇均有蚕桑生产,为全省丝绸生产和出口的重要基地。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国家“东桑西移”战略的实施,茧丝绸市场的频繁振荡,以及我市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嘉兴蚕桑生产逐年缩减,产业发展呈持续衰减态势。

本文通过分析嘉兴蚕桑产业现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121世纪以来蚕桑生产基本状况1.1桑园面积和养蚕农户数变化情况2000~2020年,嘉兴市桑园面积和养蚕农户数量的变化情况,如图1和图2。

由图1、图2可见,21世纪以来,嘉兴市桑园面积和养蚕农户数变化均呈直线下降趋势。

全市桑园面积,由2000年的3.0万hm 2,缩减至2020年的1.2万hm 2,减幅59.6%;养蚕农户数,由2000年的30.9万户,缩减至2019年的6.6万户,减幅78.6%。

我市城市化工业化不断发展,土地要素功能逐渐转变,桑园减少,多数蚕农也转而从事其他农业产业或非农生产。

1.2蚕种饲养量和蚕产茧量变化情况2000~2020年,嘉兴蚕种饲养量和蚕产茧量的变化情况,如图3和图4。

由图3、图4可见,蚕农饲养蚕种,主要用以产出蚕茧,故而两者的变化曲线几乎完全一致。

除2001年和2005~2006年的两次明显回升之外,嘉兴市蚕种饲养量和蚕茧产量均呈下降趋势;其中2002~2003年、2008~2009年为骤降的两个时段。

2011年以后,减幅相较趋于缓慢。

2020年与2000年相比,全市蚕种饲养量和蚕茧生产量减幅分别达85.85%和79.23%。

作者简介:胡彬慧(1991-),女,浙江桐乡人,硕士研究生,农艺师,主要从事蚕桑技术推广工作。

E-mail :***************图12000~2020年嘉兴市桑园面积变化图图22000~2020年嘉兴市养蚕农户数变化图图32000年~2020年嘉兴市蚕种饲养量变化图图42000年~2020年嘉兴市蚕茧产量变化图第52卷第1期2021年3月Vol.52No.1Mar.,2021Bulletin of Sericulture··311.3蚕种单产变化情况2000~2020年,蚕种单产变化情况,见图5,相较于蚕茧生产绝对量的缩减,近年来我市蚕种单产明显增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蚕桑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辅处乡2019年起步发展蚕桑产业,是全县蚕桑基地乡镇之一。

蚕桑产业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辅处乡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得到了县委、政府的高度重视,政策支持力度大。

就目前发展情况看,辅处乡蚕桑产业体量小,起步时间短,在蚕桑产业发展的新常态下,如何取得更为明显的经济效益,实现农民的脱贫致富是辅处蚕桑产业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辅处乡发展蚕桑产业的优势基本情况简介
辅处彝族苗族乡位于赫章县西部,距赫章县城78公里,离威宁县城44公里,位于东经104度19分02秒、北纬27度08分51秒处。

全乡总面积83.16平方公里。

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年均气温15-18℃之间,立体气候明显。

年均降雨量1100mm,无霜期 230天,最低海拔1300米,最高海拔2300米,乡内山高坡陡,植被覆盖较好,以山地地貌为主,为典型的山区,山地占总土地面积的90%以上,由于山地较多部分区域水土流失隐患严重。

乡内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雨热同步,昼夜温差大。

由于桑树生长期长,光合产物积累丰富,桑叶产量高、质量优,是蚕生长发育优质的营养供给地。

乡内无工矿企业,没有环境污染,无极端闷热、阴冷等恶劣气候,利于栽桑养蚕。

通过今年种桑试养蚕,蚕茧质量好,蚕茧粒茧丝长平均在1080m左右,解舒率高达75%以上。

目前茶花村已建成蚕桑产业核心区1个,建
立了幸福村专业示范村1个,形成茶花村、幸福村蚕桑产业示范点。

乡党委、政府根据农业产业发展要求和乡情实际,适时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确立了以蚕桑为重点的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出台了《辅处彝族苗族乡关于进一步提升蚕桑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支持蚕桑产业发展。

引进了威宁高原蚕桑种植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负责全乡种桑、养蚕技术指导。

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基本形成了“种桑、养蚕、收茧”产销一条龙,农贸一体化的产业生产格局。

2019年,通过招商引资和集中项目资金及土地资源优势,在幸福、茶花和开嘎三个村打造集生产示范、养殖于一体的农业蚕桑种植基地,共发展种植面积达1300亩。

二、辅处蚕桑产业发展的主要障碍
(一)蚕桑产业基地建设资源利用不足。

全乡蚕桑产业集中在白泥河沿线3个村,发展参差不齐,蚕桑产业资源部份集中,一份分散,发展乏力,蚕桑户均种植规模较小,由于是当年种植产量低,与务工相比效益不好,且农村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导致大量桑树园中的桑叶闲置浪费,蚕桑资源综合利用率低,目前蚕桑产业主要体现在农民单一的栽桑上,农户养蚕还未启步,缺乏成功的“桑蚕养殖”模式。

(二)技术人才支撑力度不足,无蚕桑科技指导人员。

技术人才指导养殖形势严峻。

现在生产一线中没有懂蚕桑的技术人员,对蚕桑生产发展的新形势缺乏足够的了解和更新
学习,养殖技术滞后现象十分明显,其主要原因:一是由于是新兴产业,农民对种桑养蚕不了解,从而导致建桑园后出现只种不管的情况。

二是对蚕桑技术的推广应用较差。

(三)龙头企业产品较为单一。

蚕桑资源综合利用缺少龙头企业加入和带动,对蚕桑产业的稳固发展影响大,还缺乏更详细的统筹规划和龙头公司的带动。

(四)投入渠道单一,产业发展后劲不足。

对蚕桑产业项目支撑少,乡财政财力又十分薄弱,致使对产业的投入十分有限。

作为依靠市场经营发展的养蚕农户收入不会很高,且各户现在种规模较小,农户自身无力也无意对蚕桑生产给予较大投入,严重制约了蚕桑产业的发展。

运行也不够规范,政府相关扶持政策没有系统化,对产业资源的凝聚作用还没有真正凸显出来。

三、辅处蚕桑产业发展的发展对策
(一)政府积极引导,统筹协调。

集中资源优势全力建设优质蚕茧生产基地以实现桑园规模化、养蚕标准化、蚕茧优质化、经营产业化,资源多元化为工作目标。

建议:一是应成立由乡党委、乡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相关联系领导任副组长的蚕桑产业化发展工作领导小组,专门负责抓蚕桑产业发展。

二是要加大工作力度,切实加强蚕桑产业建设的组织领导,各村基地也要实行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一把手”负责制,并明确专人负责此项工作,确保一级抓一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