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理论(2014作业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论社会主义本质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完整地体现了社会主义作为人类社会特定历史阶段的质的规定性。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的本质是事物的内在联系,它决定于事物内在的根本矛盾。任何事物的内在矛盾,都是一般性与特殊性矛盾的统一,由此构成的事物本质也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社会主义是继承并高于先前一切社会形态的社会,又是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它的本质,是同先前和未来社会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共性与个性的统一。过去人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往往只看个性,不看共性;只注重社会主义社会与其他社会本质区别的一面,不注重内在联系的一面。所以,不可能形成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全面认识。而邓小平的科学概括,使社会主义的本质第一次得到了完整体现。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包含着相互联系的三层涵义。

第一,突出强调“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揭示了社会主义与生产力的内在联系。

第二,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必须“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揭示了社会主义在经济关系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第三,强调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共同富裕,揭示了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的入手处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落脚点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后者是实现社会主义的目的,前者则是实现根本目的的手段,两者互为规定构成有机联系的整体,鲜明地体现了目的与手段的辩证统一,如果从中任意抽取某一点,片面地加以强调,就不可能全面准确地把握社会主义本质的涵义,而且还会使游离出来的个别方面变成与其在原"整体"中含义不同甚至相背离的东西。

邓小平对“消灭”、“消除”和“达到”几个动词的运用,展示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沟通了社会主义的现实与未来,体现了建设社会主义的实际过程与实现社会主义最终结果的辩证统一。

在这一长过程中,为了消灭阶级、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的目的,在一定阶段,一定范围内又要允许富裕程度的差别和富裕先后的差别存在。也就是说,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既不是平均富裕,也不是同步富裕,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是,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也让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带动后富。这完全是以我国现阶段的经济结构和生产力水平为根据的,并且也是为了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换言之,只有通过不断发展生产力,才能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奠定物质基础。可见,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是从对社会主义历史的、动态的考察的角度来揭示其发展进程和结果的,鲜明地体现了社会主义发展的辩证法。

2、简述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正确思想路线的指导下,通过总结三十年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践的经验教训,人们发现,我国原有经济体制之所以存在严重弊端,缺乏活力,忽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价值规律的作用是一个主要原因。因此,要建立适合我国国情,能够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的经济体制,就必须明确商品经济、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为商品经济正名提供了日益丰富的材料。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不失时机地作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结论,打破了长时期形成的对社会主义理解上的

若干不切合实际的固定观念。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方面对传统的社会主义理论的突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打破了社会主义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明确指出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

第二,打破了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

第三,打破了把全民所有同国家直接经营企业混为一谈的传统观念,创造性地提出把国营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开,使之成为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

从以上几个方面可以看出,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在一系列重大问题上打破了旧的传统观念的束缚,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它使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发生了社会主义思想史上又一次“根本改变”。这一“根本改变”已经对我国社会主义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于社会主义的认识,有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确认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对社会主义及其经济的认识过程并没有完结。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即社会主义经济是否是市场经济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

邓小平的南巡谈话及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便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邓小平的谈话和十四大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表述,是社会主义认识史上又一次新的重大突破。

3、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内容和基本要求

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这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根据我国现行宪法的规定,我国的民主制度主要是: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它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2)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这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其组织形式是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爱国人士、人民团体以及各族各界人士组成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它是我国实现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维护祖国统一的基本政治制度。(4)“一国两制”方针。它是和平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维护国家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实现香港、澳门回归与和平统一台湾的基本方针。

(5)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它是包括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和其他民主形式在内的广泛的基层群众性的民主自治制度。这些民主制度都是我国的根本或基本政治制度,具有中国特色;它们涵盖了我国各民族、各党派、各人民团体、各阶层人士在内,具有广泛的民主性;它们既是马克思主义与我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也是我国长期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是符合我国国情、被实践证明是成功的民主制度。

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总体要求:

(1)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