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概论课件第二章
航空航天概论
![航空航天概论](https://img.taocdn.com/s3/m/05faad9d10661ed9ac51f385.png)
第1章航空航天发展史1.1 世界航空发展简史1.1.1 远古的神话与传说1.1.2 气球和飞艇的出现与发展1.1.3 飞机的诞生1.2 世界航天发展简史1.3 中国航空发展史1.3.1 中国古代航空技术的萌芽1.3.2 中国近代航空业的发展1.3.3 中国现代航空工业的建立和发展第2章奋进中的中国航空航天2.1 中国航空航天工业发展的现状2.1.1 市场经济环境中的航空航天企业2.1.2 中国航空航天的主要成就2.1.3 主要航空航天企业介绍2.2 中国航空航天工业的典型杰出人物2.2.1中国“起飞”第一人——冯如2.2.2中国火箭奠基人——钱学森2.2.3 中国强击机总体设计第一人——陆孝彭2.2.4杰出人物的精神实质2.3 中国独特的航空航天文化和民族精神2.3.1 新中国给中国航空航天工业的起飞带来了曙光2.3.2 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民族精神支撑了中国的航空航天工业2.3.3 改革开放使中国的航空航天工业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2.4 投身中国航空航天事业的职业准备2.4.1 热爱祖国、为国争光的坚定信念2.4.2 勇于登攀、敢于超越的进取意识2.4.3 科学求实、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2.4.4 同舟共济、团结协作的大局观念2.4.5 淡泊名利、默默奉献的崇高品质第3章飞行原理3.1 飞机的空气动力3.1.1 流动气体的基本规律3.1.2 升力的产生和增升装置3.1.3 飞行的阻力及减阻措施3.2 飞行操纵3.2.1 飞机的重心和机体轴3.2.2 飞机的稳定性3.2.3 飞机的操纵原理3.3 飞机的飞行性能3.3.1 速度性能指标3.3.2 高度性能3.3.3 飞行距离3.3.4 飞机起飞着陆的性能3.3.5 飞机的机动性能3.4 直升机的飞行原理3.4.1 直升机概况3.4.2 直升机旋翼的工作原理3.5 航天器飞行原理3.5.1 F普勒三大定律3.5.2 宇宙速度第4章世界名机赏析4.1 航空先驱与早期飞行器4.2 军用飞机4.2.1 战斗机4.2.2 轰炸机4.2.3 攻击机4.3 民航客机4.3.1 第一代喷气式客机——“彗星”4.3.2 第二代喷气式客机——图-154 4.3.3 第三代喷气式客机——波音-747 4.3.4 第四代喷气式客机——A3204.3.5 第五代喷气式客机——波音-777 4.3.6 空客与波音的泰坦战争——A380 4.3.7 超声速客机——“协和”4.4 直升机4.4.1 单旋翼尾桨直升机4.4.2 单旋翼无尾桨直升机4.4.3 纵列式双旋翼直升机4.4.4 共轴式双旋翼直升机4.4.5 侧旋翼直升机(双旋翼直升机)4.5 无人机与其他特种飞机4.5.1 X-1——第一架突破音障的火箭飞机4.5.2 侦察机4.5.3 预警机4.5.4 空中加油机4.5.5 无人机4.6 航天器4.6.1 人造地球卫星4.6.2 宇宙飞船4.6.3 航天飞机4.6.4 空间站4.6.5 运载火箭第5章飞机结构与构造5.1 飞机结构的基本组成及其功用5.1.1 飞机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5.1.2 飞机结构的功用5.2 飞机结构的基本要求5.2.1 飞机的战术技术和使用技术要求5.2.2 空气动力要求和设计一体化要求5.2.3 结构完整性要求5.2.4 最小质量要求5.2.5 使用维修要求5.2.6 工艺要求5.2.7 经济性要求5.3 机翼受力构件的基本构造5.3.1 翼梁5.3.2 长桁5.3.3 纵墙5.3.4 翼肋5.3.5 蒙皮5.4 机翼结构的基本构造形式5.4.1 薄蒙皮梁式5.4.2 多梁单块式5.4.3 多墙厚蒙皮式5.5 尾翼结构的基本构造形式5.5.1 安定面和操纵面结构的基本构造形式5.5.2 全动平尾结构的基本构造形式5.6 机身受力构件的基本构造5.6.1 隔框5.6.2 长桁与桁梁5.6.3 蒙皮5.7 机身结构的基本构造形式5.7.1 桁梁式5.7.2 桁条式5.7.3 硬壳式5.8 起落架5.8.1 飞机起落装置的类型5.8.2 起落架的功用5.8.3 起落架的组成5.8.4 起落架的配置形式5.8.5 起落架的结构形式和特点第6章飞行器动力6.1 概述6.2 航空活塞发动机6.2.1 活塞式发动机的主要组成6.2.2 活塞式发动机的工作原理6.2.3 活塞式航空发动机的辅助工作系统6.3 航空燃气涡轮发动机6.3.1 涡轮喷气发动机6.3.2 涡轮螺旋桨发动机6.3.3 涡轮风扇发动机6.3.4 涡轮轴发动机6.3.5 螺旋桨风扇发动机6.4 冲压喷气发动机6.5 火箭发动机6.5.1 固体火箭发动机6.5.2 液体火箭发动机6.5.3 其他能源的火箭发动机6.6 中国航空发动机的发展历程与主要型号第7章机载仪器与设备7.1 航空仪表7.1.1 飞行仪表7.1.2 发动机仪表7.2 导航系统7.2.1 无线电导航系统7.2.2 其他导航系统7.3 自动飞行控制系统7.3.1 自动驾驶仪7.3.2 其他自动飞行控制系统7.4 其他机载设备7.4.1 电气设备7.4.2 通信设备7.4.3 雷达设备第8章航空新技术简介8.1 飞机设计新技术8.1.1 新的气动外形设计方法8.1.2 短距起降或垂直起降与推力矢量技术8.1.3 隐身技术8.2 航空发动机新技术8.2.1 脉冲爆震发动机8.2.2 多电发动机8.2.3 超燃冲压发动机8.2.4 特种能源发动机8.3 航空制造新技术8.3.1 大型宽弦风扇叶片8.3.2 整体叶盘结构8.3.3 航空新材料及其成型技术8.3.4 航空数字化制造技术8.4 民航客机新技术8.5 直升机新技术8.5.1 直升机动力8.5.2 直升机的材料与结构8.5.3 航空电子与二次能源8.5.4 直升机的制造技术8.6 空空导弹新技术8.6.1 远程推进与推力矢量控制技术8.6.2 红外成像制导技术8.6.3 毫米波制导技术8.6.4 多模导引和复合制导技术8.6.5 智能化信息处理技术8.6.6 高效定向引战技术8.6.7 导弹模块化与开放式设计技术8.6.8 保形外挂和高密度内挂条件下的发射技术8.7 无人机技术附录附录A 航空大事记附录A.1 世界航空大事记附录A.2 中国航空大事记附录B 航模制作实践——手掷模型滑翔机制作与试飞附录B.1 弹射模型滑翔机的制作附录B.2 弹射模型滑翔机的调整试飞。
航空航天概论课件
![航空航天概论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c5d6137482fb4daa58d4b19.png)
一、高度表
•飞行高度的意义与测量方法 •气压式高度表及工作原理 •无线电高度表
(一)飞行高度的定义
• 飞机的飞行高度是指飞机在空的 位置与基准面之间的垂直距离。根据所选 基准面的不同,飞行中使用有如下几种定 义的高度: • 绝对高度 (海拔高度) • 相对高度(相对于某一基准面) • 真实高度 (相对于当前正下方地面)
(二)气压式高度表及工作原理
根据大气层的组成 和特点可知,空气 的静压在地面上最 大,随着高度增加 呈指数规律减小, 通过测量空气静压, 可以间接测量飞行 高度。
指示器
传动
通 大 气
真空膜盒
连杆
(三)无线电高度表
无线电高度表不受 气候条件影响,且 在在高度小于1000 米的情况下, 准确 度优于气压式高度 表。
发射天线
接收天线
H
H ct / 2
二、速度表
• 飞行速度的意义及主要测量方法 • 空速表及工作原理 • 升降速度表及工作原理
(一)飞行速度的意义及主要测量方法
• 飞行速度表征飞机飞行的快慢,是 一个重要的飞行参数,飞机上使用 的速度概念有以下几种。
飞行速度分类
• 空速:指飞机相对于空气的运动速度,又称为真实空 速。 • 地速:指飞机相对地面运动速度的水平分量,是飞机 导航的一个重要参数。 • 升降速度:指飞机相对地面运动速度的垂直分量,即 飞机沿地垂线的上升、下降速度。 • 马赫数:又叫M数,定义为空速与飞机所在位置上音 速之比。这是一个无量纲参数,用来描述高速飞机 的飞行速度。(1马赫=每小时1126公里 )
课堂小结
• 重点:1、飞行高度、速度概念、分
类,测量方法。 2、了解高度表、空速表的内部结 构,
航天技术概论第2章哈工大版
![航天技术概论第2章哈工大版](https://img.taocdn.com/s3/m/f6dc6d61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9f.png)
图3.4菱形翼剖面波系
第25页/共27页
第三章 导弹飞行力学基础
2倍音速飞行的子弹
第26页/共27页
感谢您的观Hale Waihona Puke 。第27页/共27页2
A2
v2
2
v2 k P
C
2 k 1
第21页/共27页
第三章 导弹飞行力学基础
➢ 音速和马赫数 1)音速
音速:微弱扰动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空气中的音速
a2 dP k P kRT
d
2)马赫数Ma
Ma v / a
Ma马≤ 0赫.4 数——Ma低:速运气动体;流动速度v与0.4音< M速a ≤a之0.75比—,—即亚音速运动;
第17页/共27页
第二章 动力装置
2.5 组合发动机
第18页/共27页
第二章 动力装置
第19页/共27页
第三章 导弹飞行力学基础
第三章 导弹飞行力学基础
3.1 空气动力学基础知识
空气流动时的基本规律
➢ 状态参数及状态方程
状状态态参方数程::密P度 ρR、T压强P 和温度T。
等熵方程:
P
k
常数
v
v
超音速示意图
激波面 正激波示意图
第24页/共27页
激波面 斜激波示意图
第三章 导弹飞行力学基础
2)膨胀波
气流以超音速流过一物体表面,突遇一个向外的角度转折时, 流动空间增加,流速会增大,温度、压强会降低,这就形成了 一种新的扰动,称这种扰动为膨胀波。
V>a
气流
膨胀波
激波 Ma>1
膨胀波 激波
图3.3 膨胀波的形成
空气常数,R=287.053 m2/(s2K)
航空航天概论第一、二章
![航空航天概论第一、二章](https://img.taocdn.com/s3/m/d73c3afa7c1cfad6195fa7e4.png)
《航空航天概论》复习资料绪论1.航空:在地球周围稠密大气层内的航行活动。
航天:在大气层以外的近地空间,行星际空间,行星际附近以及恒星及空间的航行活动。
联系:地面发射的航天器或当航天器返回地面时,都要穿过大气层特别是水平起降的航天飞机,其起飞和降落过程均与飞机极为相似,就与航空航天的特点,因此航空与航天不仅是紧密联系的而且有时是难以区分的。
2.飞行器的概念:在地球大气层内或大气层外的空间飞行的器械统称。
分类:航空器、航天器、火箭、导弹。
3.航空器:在大气层内飞行的飞行器。
分为轻于空气的航天器(气球、飞艇)和重于空气的航天器(飞机滑翔机、直升机、旋翼机)。
航天器:在大气层外飞行的飞行器。
分为无人航天器(人造地球卫星、空间探测器)和载人航天器(载人飞船、航天站、航天飞机)。
导弹:依靠制导系统控制器飞行轨迹的飞行武器(弹道式导弹、巡航导弹、可高机动飞行的导弹、地空导弹、空空导弹)。
火箭:靠火箭发动机(化学、核、电)提供推动力的飞行器。
(无控火箭弹、探空火箭、远载火箭)。
4.⑴轻于空气的航天器:10世纪初中国“孔明灯”。
18世纪末法国蒙哥尔费兄弟热气球。
1783年10月15日E.P.罗奇埃和达尔郎特,热气球1000m高度12min飞行12km。
⑵重于空气的航天器:1903年12月17日莱特兄弟,“飞行者”1号飞行4次。
⑶火箭导弹:1942年纳粹德国V-2火箭,发射第一个以火箭发动机为动力的弹道导弹。
⑷航天: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第一个人造卫星。
1969年7月16日,美国航天员第一次登上月球。
5.大气层①对流层:高度上升气温下降,空气对流运动明显。
②平流层:高度上升气温开始不变→略升高→20km-30km以上急升,气流平稳,能见度好③中间层:高度上升气温下降,空气有相当剧烈的垂直方向运动。
④热层:高度上升气温上升,空气处于高度电离状态。
⑤散逸层:空气稀薄,空气分子不断向星际空间逃逸。
6.飞行环境:⑴自然环境--真空、电磁辐射、高能粒子辐射、等离子体、微流行体。
航天器概论(西工大)2、第二章 运载火箭
![航天器概论(西工大)2、第二章 运载火箭](https://img.taocdn.com/s3/m/9fa9cab769dc5022aaea005f.png)
激光和红外光跟踪测量技术 激光和红外光跟踪测量技术也常用于运载火 箭的跟踪测轨。其传播特性与无线电波相同,跟 踪测量的原理、设备组成也与无线电雷达相近, 因此称为激光雷达和红外雷达。该跟踪测量方法 由于受到电磁波直线传播的限制,要通过多个地 面站“接力”,才能完成对运载火箭的跟踪测量。
飞行安全控制系统
无线电跟踪测量工作原理
地面发射机产生的无线电信号由天线定向辐射到目标所在的 空间, 飞行器上的信号接收装置收到信号后经过变频和放大后转发 地面。 再由地面接收天线接收飞行器转发或发送的下行信号,经接 收机检测,比较上、下行信号或下行信号的变化,即可测出飞行器 相对于地面测控站的角度、距离和距离变化率等参数,确定飞行 器的空间位置和速度。 连续进行这样的跟踪测量即可得出飞行器的弹道或轨道。
飞行安全的判断过程
计算机对各种测量设备提供的实时弹道数据进行实时处理,将得出 的计算值与预先贮存在计算机内的理论数据和安全管道进行比较,并将 落点显示等结果用显示设备显示。当偏差值在故障线范围内时,认为火 箭飞行正常; 当实际参数值达到或超出故障线范围时,表示火箭已处于故障状态, 这时计算机通过音响或光电装置向发射指挥控制中心发出告警信号; 当实际参数值达到允许炸毁线,且预示的故障火箭落点已进入保护 区边界线,则发出炸毁指令; 一般先使航天员脱离火箭,解除保险,接通延时装置,以便地面安 全分系统选择炸毁时机或落点,而在预定的迟滞时间内,即使地面没有 发出炸毁指令,延迟时间一到便自动起动爆炸装置将火箭炸毁。
1、结构系统 使火箭的各部分称为一个整体。包括:维持火箭的外 形,承受火箭地面运输、发射操作和在飞行中作用在火箭 上的各种载荷,承载火箭各系统的仪器、设备。 2、动力装置系统 是推动火箭飞行并获得一定速度的装置。对液体火箭 来说,动力装置系统由推进剂输送、增压系统和液体火箭 发动机两大部分组成。固体火箭的动力装置系统比较简 单,主要部分是固体火箭发动机,推进剂直接装在发动机 的燃烧室壳体内。
航空航天概论第2章 飞行器飞行原理 ppt课件
![航空航天概论第2章 飞行器飞行原理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7534a50376baf1ffd4fad0d.png)
ppt课件
13
3、伯努利定理
伯努利定理是描述流体的压强和速度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实验说明。如图在粗细不 均的管道中在不同截面积处安装三根一样粗细的玻璃管,首先把容器和管道的进 口和出口开头都关闭,此时管道中的流体没有流动,不同截面处(A-A、B-B、CC)的流体流速均为零,三根玻璃管中的液面高度同容器中的液面高度一样。这 表明,不同截面处的流体的压强都是相等的。现在把进口和出口的开头同时都打 开,使管道中的流体稳定地流动,并保持容器中的液面高度不变。此时三根玻璃 管中的液面高度都降低了,且不同截面处的液面高度各不相同,这说明流体在流 动过程中,不同截面处的压强也不相同。
8
2.1.2 大气的物理特性与标准大气
1、大气的物理特性
(4)可压缩性
• 气体的可压缩性是指当气体的压强改变时其密 度和体积改变的性质。不同状态的物质可压缩性 也不同。液体对这种变化的反应很小,因此一般 认为液体是不可压缩的;而气体对这种变化的反 应很大,所以一般来讲气体是可压缩的物质。
(5)声 速
y
yf
O
x c
ppt课件 yl
26
3、作用在飞机上的空气动力
空气动力:空气流过物体或物体在空气中运动时,空气对物 体的作用力。飞机上的空气动力R包括升力Y和阻力Q两部分。
(1)升力
空气流过机翼的流线谱如图, 这样机翼上、下表面产生压力 差。垂直于相对气流方向的压 力差的总和,就是升力。 机 翼升力的着眼点,即升力作用 线与翼弦的交点叫压力中心。
ppt课件
14
3、伯努利定理
• 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数学表达式来表示:
• 因当注意,以上定理在下述条件下才成立: • (1) 气流是连续的、稳定的。 • (2) 流动中的空气与外界没有能量交换。 • (3) 气流中没有摩擦,或变化很小,可以忽略不计。 • (4) 空气的密度没有变化,或变化很小,可以认为不变。
航空航天概论MA(马2-1 )B
![航空航天概论MA(马2-1 )B](https://img.taocdn.com/s3/m/d98e23dfad51f01dc281f1ea.png)
第2章 章
□ 翼型升力的产生 根据连续方程和伯努利方程,下面分析 飞机低速飞行时,机翼上升力是如何产生的。 翼剖面(翼型) 翼剖面(翼型)
弦线—前缘到 弦线 前缘到 后缘的连线
前缘后缘
第2章 章
迎角(攻角) 迎角(攻角)α •
飞行速度(飞机质心相对远前方空气的速度)在 飞机参考平面(一般为飞机纵对称面)上的投影与固 定基准线(一般选机翼翼根弦线或机身轴线)之间的 夹角,称为迎角(攻角),用α表示。 称为迎角(攻角),用 表示 称为迎角 ), 当飞行速度沿机体坐标系竖轴的分量为正时,迎 角为正,反之为负。
第2章 章
连
shipin(16h)\
有攻角对称 翼型流 谱.wmv接 视频
第2章 章
升
机翼翼型周围空气流线谱如图示(SP)。 力 由于设计的翼型上下弧度是不对称 翼型上下弧度是不对称 上翼面的弧度要大于下翼面,因此 的,上翼面的弧度要大于下翼面 在机翼与空气相对运动时,流过上表面 的空气在同一时间内走过的路程比流过 下表面的空气的路程远,所以上表面的 空气的相对流动速度比下表面空气的快。 根据伯努利定理—“流体对流经物体 所产生的压力与流体的相对速度成反 比”,因此上表面的空气施加给翼型的压 力小于下表面的,这就产生了压力差, 且合力是向上的,于是产生了翼型升力。 当翼型上的压强差体现在整个机翼 上的压力差的合力分量Y(机翼升力)比 飞机重量大时,飞机就可飞上天空了。 自然产生升力的同时也出现了阻力。 自然产生升力的同时也出现了阻力。 R-气动合力,Y-升力, D-阻力 -气动合力, -升力, -
•
• • • •
M= V/a = 飞行速度 / 音速
航空航天概论第2,3,5章总结
![航空航天概论第2,3,5章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fc50982e31126edb6f1a1070.png)
第一章第二章飞行环境及飞行原理2.1 飞行环境大气环境根据大气中温度随高度的变化可将大气层划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散逸层。
1.对流层:大气中最低的一层,特点是其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逐渐降低。
(0 ~18公里)2.平流层:位于对流层的上面,特点是该层中的大气主要是水平方向流动,没有上下对流。
(18~50公里)3、中间层:中间层为离地球50到80公里的一层。
在该层内,气温随高度升高而下降,且空气有相当强烈的铅垂方向的运动.4.热层:该层空气密度极小,由于空气直接受到太阳短波辐射,空气处于高度电离状态,温度又随高度增加而上升。
(80~800公里)5.散逸层:散逸层是大气层的最外层。
在此层内,空气极其稀薄,又远离地面,受地球引力很小,因而大气分子不断向星际空间逃逸。
空间环境空间飞行环境主要是指真空、电磁辐射、高能粒子辐射、等离子和微流星体等所形成的飞行环境。
(空间飞行器处于地球磁场之外,因此容易受到太阳风等因素的影响)。
为了准确描述飞行器的飞行性能,必须建立一个统一的标准,即标准大气。
目前我国所采用的国际标准大气,是一种“模式大气”。
它依据实测资料,用简化方程近似地表示大气温度、密度和压强等参数的平均铅垂分布,并将计算结果排列成表,形成国际标准大气表。
大气的物理性质大气的状态参数和状态方程大气的状态参数是指压强P、温度T和密度ρ这三个参数。
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用气体状态方程表示,即P=ρRT。
航空器在空中的飞行必须具备动力装置产生推力或拉力来克服前进的阻力。
根据产生升力的基本原理不同,航空器分为轻于(或等于)同体积空气的航空器和重于同体积空气的航空器两大类。
大气的物理性质:连续性在研究飞行器和大气之间的相对运动时,气体分子之间的距离完全可以忽略不计,即把气体看成是连续的介质。
这就是在空气动力学研究中常说的连续性假设。
粘性大气的粘性力是相邻大气层之间相互运动时产生的牵扯作用力,即大气相邻流动层间出现滑动时产生的摩擦力,也叫做大气的内摩擦力。
航空航天概论
![航空航天概论](https://img.taocdn.com/s3/m/0baac97e4b35eefdc8d333d3.png)
航空航天概论航空航天科学技术是一门高度综合的尖端科学技术,近几十年来发展迅速,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巨大。
本书是为航空航天院校低年级学生编写的入门教材,使学生初步了解航空航天领域所涉及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及其发展概况。
全书共六章。
第一章绪论是一般概述,第二章是飞行器飞行原理,第三章是飞行器的动力系统,第四章是飞行器机载设备,第五章是飞行器构造,第六章是地面设备和保障系统。
原理论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内容丰富、翔实,文字通顺易懂、可读性强。
本书是航空航天院校教材,适合低年级学生学习,也可供相关专业的教学、科技人员参考。
前言第一章绪论第一节航空与航天的基本内涵第二节飞行器的分类一、航空器二、航天器三、火箭和导弹第三节航空航天发展简史一、航空发展简史二、火箭、导弹发展简史三、航天发展简史第四节飞行环境一、大气飞行环境二、空间飞行环境三、标准大气第二章飞行器飞行原理第一节流体流动的基本知识一、流体流动的基本概念二、流体流动的基本规律三、空气动力学的实验设备――风洞第二节作用在飞机上的空气动力一、飞机的几何外形和参数二、低、亚声速时飞机上的空气动力三、跨声速时飞机上的空气动力四、超声速时飞机上的空气动力第三节飞机的飞行性能,稳定性和操纵性一、飞机的飞行性能二、飞机的稳定性与操纵性第四节直升机的飞行原理一、直升机概况二、直升机旋翼的工作原理第五节航天器飞行原理一、Kepler轨道的性质和轨道要素二、轨道摄动三、几种特殊的轨道四、星下点和星下点轨迹五、航空器姿态的稳定和控制思考题第三章飞行器的动力系统第一节概述第二节发动机分类第三节活塞式航空发动机一、发动机主要机件和工作原理二、发动机辅助系统三、航空活塞式发动机主要性能参数第四节空气喷气发动机一、涡轮喷气发动机二、其他类型的燃气涡轮发动机三、无压气机的空气喷气发动机第五节火箭发动机一、发动机主要性能参数二、液体火箭发动机三、固体火箭发动机四、固-液混合火箭发动机第六节组合式和特殊发动机一、火箭发动机与冲压发动机组合二、涡轮喷气发动机与冲压发动机组合三、特殊发动机思考题第四章飞行器机载设备第一节飞行器仪表、传感器与显示系统一、发动机工作状态参数测量二、飞行状态参数测量三、电子综合显示器第二节飞行器的导航技术一、无线电导航二、卫星导航系统三、惯性导航四、图像匹配导航(制导)技术五、天文导航六、组合导航第三节飞行器自动控制一、自动驾驶仪二、飞行轨迹控制三、自动着陆系统与设备四、电传操纵五、空中交通管理第四节其他机载设备一、电气设备二、通信设备三、雷达设备四、高空防护救生设备思考题第五章飞行器构造和发展概况第一节对飞行器结构的一般要求和所采用的主要材料一、对飞行器结构的一般要求二、飞行器结构所采用的主要材料第二节飞机和直升机构造一、飞机的基本构造二、军用飞机的构造特点和发展概况三、民用飞机的构造特点和发展概况四、特殊飞机五、直升机第三节导弹一、有翼导弹二、弹道导弹三、反弹道导弹导弹系统第四节航天器一、航天器的基本系统二、卫星结构三、空间探测器结构四、载人飞船五、空间站第五节火箭一、探空火箭二、运载火箭第六节航天飞机和空天飞机一、航天飞机二、空天飞机思考题第六章地面设施和保障系统第一节机场及地面保障设施一、机场二、地面保障系统第二节导弹的发射装置和地面设备一、组成和功用二、战略弹道导弹的发射方式三、战略弹道导弹的发射装置和地面设备第三节运载火箭的地面设备与保障系统一、航天基地二、航天器发射场三、中国的航天器发射场和测控中心四、发射窗口思考题。
2008-2009《航空航天概论》课程内容及要求(理工科)-第二版
![2008-2009《航空航天概论》课程内容及要求(理工科)-第二版](https://img.taocdn.com/s3/m/6faacd46a8956bec0975e35d.png)
不讲:天文导航、其他机载设备
作业:P227—1, 3,4,5, 9,10,11,12,13,14
第五章 飞行器的构造
掌握: 1.飞行器结构的定义和对它们的基本要求(P228~229) 2.飞行器所使用的到材料种类(P229~230) 3.飞机的基本构造(P234,参见 P5 图 1-4) 4.起落架在飞机上的布置形式及特点(P241) 5.载人飞船及航天站的功用和基本组成(P247,P253,P9-10)
6.航天飞机的功用和基本组成(P248-250) 7.运载火箭的组合方式及特点(P2545) 8.有翼导弹的组成(P257) 9.弹道导弹的飞行控制方式(P262~263)多弹头控制方式(P263~264)
了解: 1.气球、飞艇、机翼、机身的构造(P231~240) 2.了解有翼导弹的气动外形(P257~259) 3.航天器系统的组成(专用系统和保障系统)(P244) 4.空天飞机的概念(P251)
第三章 飞行器动力系统
掌握: 1.航空航天发动机的分类(P146)
2.空气喷气发动机的性能描述(P151~152) 3.空气喷气发动机的工作过程和各组成部分的功用(P152) 4.其它类型的空气喷气发动机的特点(P159~163) 5.火箭喷气发动机的性能(冲量和比冲)(P166) 6.固体火箭发动机和液体火箭发动机的优缺点(P171,173) 了解: 1.活塞发动机的工作原理(P149) 2.空气喷气发动机各组成部件的工作原理(P153~157) 3.涡轮喷气发动机的工作状态(P165) 4.无压气机的空气喷气发动机(P164) 5.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燃料输送方式(P168-169)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 飞行原理
2.1 飞行环境
2.1.1 地球与引力场
☆ 地球的基本情况
·近似一个椭球体,长半轴 6378.16公里,短半轴
6356.85公里。
·质量为5.976×1024公斤,平均密度为水的5.5倍。
·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为365.25天,绕自身的极
轴自转一周的时间为23小时56分4.1秒。
☆ 标准大气
·大气的密度、压力和温度等参数随高度、季 节、昼夜、纬度变化。 ·飞行器的飞行性能与大气参数密切相关,为 飞行器设计和工程计算的方便,必须以一定的大 气参数作为衡量的标准。 ·世界各国都规定了本国统一的大气状态参数 标准,称为标准大气。 ·我国采用国际标准大气,并由国家标准总局 发布作为国家标准。
·标准大气主要包括如下规定:
①大气为静止、干燥的理想气体,服从状态方 程:
p = ρRT
②以海平面高度为零,海平面上空气的标准状 态参数为:气温t0=15℃(即绝对温度 T0=288.15K);密度ρ0=1.225kg/m3;压力
p0=101325Pa;音速a0=340.294m/s;
③大气状态参数随高度变化的计算公式。
流不同速度层之间产生内摩擦力。摩擦力一层层
传递,最后传递给飞行器表面产生与飞行方向相
反的作用力,就是摩擦阻力。
压差阻力
由飞行器前方和后方的压力差造成的。
·气流在翼面前缘部分受到阻挡,速度减慢,压力 升高;在气流流经翼表面时,由于粘性作用造成的离 开翼表面的速度变化,形成旋涡,到翼面后缘形成压 力下降的涡流区,使翼面前后形成压力差,产生向后 的压差阻力。
☆
大气的分层
(1) 对流层(0~15公里)
·按照不同高度的大气特性,将大气层划分为五层: 特点: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风向和风速经 常变化,空气上下对流激烈,有云、雨、雾、雪、 雷电等天气现象。 (2) 平流层(15~50公里)
大气主要作水平方向流动,没有上下对流,也 没有云、雨、雾、雪、雷电等天气现象。20公里以 下为同温层,气温保持217K,不随高度变化。
跨音速区
·当速度接近音速但还未达到音速时,飞行器表
面的局部区域(如翼的上表面)的最大流速就已经
达到或超过当地音速,出现局部超音速区并产生激 波。 ·通过激波后的气流速度下降,当飞行速度超过 音速但还接近音速时,飞行器表面的局部区域(如
带迎角翼的下表面)可能出现局部亚音速区。
·这种存在局部超音速区或局部亚音速区的飞行
正常工作。
(3) 微流星和空间垃圾
微流星 ·宇宙空间高速运动的天然微粒,直径大部分为 0.1~10微米,质量大多小于1毫克,相对地球的速 度达到每秒10~70公里。 ·通常沿大椭圆轨道运行,在近地轨道附近的停 留时间短。 对航天器的影响
·裸露的太阳电池阵和光学表面有破坏作用。
·较大的微流星可能击穿航天器的舱壁。
参数连续变化的扰动区, 就是膨胀波。
(3) 波阻和音障
波阻 · 菱形翼剖面超音速气流产生的激波和膨胀波 的情况 :
·波阻的大小与激波的强度有关,激波的强度又取
决于飞行器的外形,钝头体产生脱体的正激波,强
度大,波阻也大。尖头体产生附体的斜激波,强度
较弱,波阻也较小。所以,一般超音速飞行器的头
部是尖的,翼前缘的圆角很小,而且翼型很薄。
Ma Va a
称为马赫数。dA是管道截面积A的变化
dA dV 2 ( Ma 1) A V
量,dV是气流速度V 的变化量。
·可以发现,当Ma<1和Ma>1时,dA和dV之间的 关系时截然不同的。
·当Ma<1时,dA和dV是异号关系,就是说在亚音 速流动时,随着截面积变小,流速增大,截面积变 大,流速减小。
·外辐射带的主要成分是电子和低能质子,分布
在离地面1~6万公里范围,中心位置离地面2万
公里左右,纬度边界为55°~70°。
☆
高能带电粒子对航天器的影响:
辐射剂量效应
·大量高能带电粒子对航天器和航天员的累积
效应。
单粒子翻转事件
·由单个带电粒子引起的,能导致航天器的各
种微电子器件极性翻转或闭锁,破坏电子器件的
的马赫数,Ma数越大,激波越强。决定激波强
度的另一个因素是波面的角度,正激波最强,
斜激波的倾斜程度越大,激波越弱。
膨胀波
·是超音速气流平行于物面流动时,物面突然 出现一个向外的转折角时所出现的另一种现象。
如图,物面有一个向外的转折角ω,随着截 面积变大,流速将增大。而且空间突然增大, 气流将发生膨胀,密度、温度和压力都会降低, 形成一个扇形的气流
速度范围称为跨音速区。
音障 ·在跨音速区,由于激波位置、局部超音速区 和局部亚音速区的位置和范围随飞行速度变化, 使得压心(升力合力的作用点)位置不稳定; ·激波与飞行器表面气流的边界层相互作用引
起边界层分离,导致飞行器表面发生剧烈抖振,
飞行阻力也明显增大。 ·飞行变得很不稳定而难以操纵。有时抖振太 激烈还导致结构破坏,造成机毁人亡的悲惨事 故。这就是所谓的“音障”。
V A = 常数
表明:低速不可压流体在流动过程中流速与截面积 成反比,在截面变化的管道中流动时,截面积大 的地方流速低,截面积小的地方流速高。
特性2:压力和流速的关系
试验结表明:流速大的地方空气的压力小,
流速小的地方空气的压力大。
伯努利方程 :
1738年瑞士科学家伯努利首先导出变截面管道内 流体流速和压力的关系:
诱导阻力
诱导阻力是伴随升力产生的。
·在翼尖部位,由于上下翼表面压差的存在,
气流会由下表面向上表面流动,形成翼尖绕流。
使得流过翼尖内侧翼面的气流向下偏离,形成 下洗流。这样,使得气流产生的总升力也向后 倾斜。按来流方向将其分解为升力Y 和阻力X。 显然X是由于Y 诱导出来的,称为诱导阻力。
(3)升力系数和阻力系数
2.2.1 流动空气的特性
· 同一时间内通过 任一截面的空气质 量应该相等:
特性1:流速和截面的关系
m1 = m2
·单位时间内流过
该截面的空气质量 为 m = ρV A
·ρ1V1 A1=ρ2V2 A2
·不难推断,在管道内任一截面处的ρV A都相等, 即 ρV A = 常数
—— 连续方程 ·低速流动时,空气不可压缩,密度ρ不变,这时 连续方程改写为
射的作用,空气分解成离子态,形成几个电离层。 电离层的变化会影响飞行器的无线电通信。
(5) 散逸层(400公里以上)
空气极为稀薄,远离地球表面,受地球引力的
作用小,因而大气分子不断地向星际空间逃逸。
这一层内的空气质量只占大气质量的一百亿分之
一,与太空没有明显的界限。航天器离开散逸层 后便进入太空飞行。
·根据这些规定,即可确定不同高度的大气状态参 数,包括温度、密度、压力和音速。
2.1.3
空间环境
☆ 什么是空间环境?
·指航天器在轨道运行时所遇到的自然环境和人为 环境,包括真空、高层大气、电离层、地磁场、 地球辐射带、宇宙线、太阳电磁辐射、微流星和 空间垃圾等等
· 人造地球卫星、载人飞船和空间站一般在200公 里以上高空运行,处于高热层和散逸层之中,高 层大气、地球辐射带、微流星和空间垃圾对航天
(1) 升力
由于翼剖面上下不对称,上表面的流管比下表面
的流管细。由连续方程和伯努利方程,上表面的流 上下表面形成压力差,从而产生向上的升力Y。
速比下表面的流速大,上表面的压力比下表面的低,
(2) 阻力
·分为摩擦阻力、压差阻力和诱导阻力。
摩擦阻力
空气流过飞行器表面时,紧贴表面空气的速
度为零,从表面向外,气流速度一层层增大。气
·激波有一定的厚度,大约为千分之一到万分之
一毫米,这个厚度很小,完全可以忽略而看作是
突跃面。
·激波有正激波和斜激波之分。正激波指波面 与飞行速度垂直的激波,斜激波则是波面相对 于飞行速度倾斜成一定角度的激波。
钝头的飞行器产生正激波,尖头的飞行器产 生斜激波。
·决定激波强度的一个重要因素是飞行器飞行
器的影响比较显著。
(1) 高层大气 —— 指30公里以上的大气层。
·密度只有地面的十万亿分之一,主要成分是氧、 氦和氢原子。 ·航天器的速度高达每秒8公里以上,尽管密度很 小,大气阻力对航天器的影响仍然不能忽略。特别 是近地轨道上的航天器。 ·氧原子有很强的氧化和剥蚀作用。对复合材料表 面、太阳电池阵和表面温控涂层等的影响严重,须 采取防护措施。
(3) 中间层(50~80公里)
质量仅占大气总质量的三千分之一。气温从同 温层上界开始先是随高度升高,在53公里高度气 温达到283K,然后气温随高度下降,在80公里处降 到197K左右。
(4) 热层(80~400公里)
由于受到太阳短波辐射的缘故,气温随高度增
加而上升,可达1500~1600K。由于受太阳强烈辐
·当Ma>1时,dA和dV是同号,所以在超音速流动 时,随着截面积变小,流速减小,截面积变大,流 速增大。
拉瓦尔喷管 用于产生超音速流
(2) 激波和膨胀波
激波 ·当飞行器以超音速在空气中飞行时,飞行器前 面的空气来不及让开,就被继续前进的飞行器压 缩起来,形成一个被强烈压缩的空气突跃面,称 为激波。 ·激波前后的空气压力、密度和温度突然升高。
升力和阻力与飞行器产生升力的面积 S 和动压
q =1/2ρV 2成正比。为便于表示飞行器的升力特
性,通常用无因次的比例系数来表示飞行器的升力 和阻力特性: 升力系数: 阻力系数:
CY Y 1 V 2 S 2
CX
X 1 V 2 S 2
2.2.3
激波、膨胀波和音障
(1)高速气流的特性
·气流以接近或超过音速的速度流经一物体时, 空气将发生强烈的压缩和膨胀现象,压力、密度 和温度都会发生显著的变化。 ·由于流动中气流的密度发生变化,VA=常数 就 不再成立。 ·高速气流服从如下方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