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论治--表证
中医中药基础理论
辨证要点
恶寒发热, 乏力困重, 恶心纳呆 呕吐泄泻
适应症:1.感冒 因外感风寒、内伤 湿滞所致的恶寒发热,头身困重 疼痛,胸脘满闷,恶心纳呆,舌 质淡红,舌苔白腻,脉浮缓。
2.呕吐泄泻 因湿阻中焦所致的呕 吐,脘腹胀痛,伴发热恶寒,周 身酸困,头身疼痛。
3.中暑 因外感暑湿、气机受阻所 致的突然恶寒发热,头晕昏沉, 胸脘满闷,恶心欲呕,甚则昏 仆,舌苔白厚腻。
用法用量:丸剂:口服。 水丸一次6g;
扶正解表
玉屏风颗粒
组方:黄芪、白术(炒)、防风。 功效:益气,固表,止汗。
辨证要点
自汗 易感冒
适应症:1.自汗 多由气虚卫外不 固所致,症见自汗,恶风,气 短,乏力,舌淡,脉虚弱。
2.体虚 由表虚不固所致的神疲 乏力,自汗恶风,反复感 冒,舌 淡,脉虚。
片剂
胶囊剂
注射剂
颗粒剂
膏剂
散剂
丸剂
使用原则
1、辨证论治
2、安全合理用药 (1)注意剂量疗程。 (2)注意用药方法。 (3)注意个体差异。 (4)注意配伍禁忌。
不良反应
最常见为皮肤反应,消化系统、造 血系统,
严重的有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 神经系统反应,
不良反应原因
1、方药证候不符 2、药物质量欠佳 3、用量用法违规 4、个体差异
柴胡注射液
组方:柴胡。 功效:清热解表。
辨证要点
•
发热
适应症:
1.感冒 因外感风热所致的发热, 微恶风,头胀痛,汗出,咽干或咽 痛,鼻塞流浊涕,咳嗽,咯黄粘痰, 口渴欲饮,舌边尖红,苔薄白或薄 黄,脉浮数.
2.多种原因发热
西医应用:多种发热性疾病
不良反应:使用本品后有发生过敏 反应、过敏性休克、急性肺水肿 不良反应报道。
试述表证与里证的鉴别要点
试述表证与里证的鉴别要点中医学中,辨证论治是一项重要的诊疗方法,而表证与里证的鉴别则是其中的一个关键步骤。
表证与里证是中医学理论中的两个基本概念,是中医诊断的重要依据。
表证是指发病初期病邪未入里,属于表浅部分,如感冒、发热等,而里证则是指病邪已经入里,属于深部组织器官,如胃痛、腹泻等。
正确鉴别表证和里证,对于中医诊断和治疗的准确性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临床表现、病因病机、舌诊、脉诊等方面,详细阐述表证与里证的鉴别要点。
一、临床表现表证的临床表现主要是表浅症状,如发热、恶寒、头痛、咳嗽、喉痛、流涕等。
表证的病程较短,多数在3-5天内自愈。
表证的病因多为外感风寒、风热、暑湿等。
治疗表证以解表散寒、清热解毒、宣肺散风为主。
里证的临床表现则是内脏器官的症状,如胃痛、腹泻、便秘、呕吐、腰痛等。
里证的病程较长,多数需要长期治疗。
里证的病因多为情志不畅、饮食不当、劳累过度等。
治疗里证以调理脏腑、益气养血、温阳行气为主。
二、病因病机表证的病因病机多为外邪入侵,气血不畅。
外感风寒,表现为发热、恶寒、头痛、咳嗽等;外感风热,表现为发热、口渴、咳嗽、喉痛等;外感暑湿,表现为发热、头重身热、口干、咽干等。
治疗表证时,应根据不同的病因病机进行辨证施治。
里证的病因病机多为情志不畅,气滞血瘀,阴阳失调等。
情志不畅,表现为胸闷、胁痛、心烦等;气滞血瘀,表现为胸痛、腹痛、经痛等;阴阳失调,表现为盗汗、口干、口渴等。
治疗里证时,应根据不同的病因病机进行辨证施治。
三、舌诊表证的舌象多为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象浮数。
舌质淡红表示病邪在表浅,舌苔薄白表示病邪未入里,脉象浮数表示气血不畅。
治疗表证时,应以清热解毒、宣肺散风为主。
里证的舌象多为舌质红、舌苔厚腻、脉象弦滑。
舌质红表示病邪已经入里,舌苔厚腻表示病邪已经渗入脏腑,脉象弦滑表示气滞血瘀。
治疗里证时,应以调理脏腑、益气养血、温阳行气为主。
四、脉诊表证的脉象多为浮数,表示病邪在表浅,气血不畅。
中医表证和里证的鉴别要点
中医表证和里证的鉴别要点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丰富而深刻。
中医辨证论治是中医的核心思想和方法,其中表证和里证是中医辨证论治的重要内容。
表证和里证的鉴别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基础,本文将就中医表证和里证的鉴别要点进行阐述。
一、表证和里证的基本概念表证是指疾病表面的症状和体征,主要包括发热、恶寒、头痛、身痛、咳嗽、咳痰等。
表证是由外邪入侵人体而引起的,表现为症状明显、较为轻微、病程短暂的特点。
里证是指疾病内部的病理变化,主要包括气虚、阳虚、阴虚、痰湿、湿热、血瘀等。
里证是由内部因素引起的,表现为症状较为隐匿、病程较长、症状复杂的特点。
二、表证和里证的鉴别要点1、发病原因不同表证是由外邪入侵人体所致,如风寒、风热、暑湿、湿热等。
里证是由内部因素引起的,如气虚、阳虚、阴虚等。
2、临床表现不同表证的临床表现主要表现在表面,如发热、恶寒、头痛、身痛、咳嗽、咳痰等。
里证的临床表现主要表现在内部,如气短、乏力、腰膝酸软、口干、口渴、便秘等。
3、病程不同表证的病程较短,一般在几天到一周左右即可自愈。
里证的病程较长,需要较长时间的治疗才能痊愈。
4、治疗方法不同表证的治疗方法以解表、散寒、清热为主要方法,如桂枝汤、麻黄汤、银翘散等。
里证的治疗方法以补益为主要方法,如六君子汤、四君子汤、人参黄芪汤等。
5、预后不同表证的预后较好,一般可以自愈或经过治疗后迅速康复。
里证的预后较差,需要长期治疗才能达到痊愈的效果。
三、结语中医表证和里证是中医辨证论治的重要内容,其鉴别要点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基础。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病历,全面分析和辨识疾病的表里证,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同时,患者也需要加强自我保健,增强身体的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中医八纲辨证
临床体现
常见旳主要有:发烧,腹胀痛拒按,胸闷烦躁, 甚至神昏谵语,呼吸气粗,痰涎壅盛,大便秘 结,或下利、里急后重,小便不利,或淋沥涩 痛,舌质苍老,舌苔厚腻,脉实有力。
感邪性质旳差别 致病旳病理原因不同 病邪侵袭、停积部位旳差别
证候体现各不相同 极难以哪个症状 作为实证旳代表
实证
辨证要点: 实证是邪实正未虚,正邪剧争所致 病邪性质各异,症见多端,详细要详细参详
寒热辨证
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旳一对纲领。也是疾病过 程中阴阳偏盛偏衰旳体现。
寒证
基本概念: 指感受寒邪,或阳虚阴盛, 造成机体机能活动衰退所体现旳 具有冷、凉特点旳证候。
病因:多因外感阴寒邪气, 或过服生冷寒凉,阴寒内盛, 或因内伤久病,阳气耗伤。
寒证
临床体现:各类寒证证候体现不尽一致, 但常见旳有:
恶寒,畏寒,冷痛,喜暖, 口淡不渴,肢冷踡卧,痰、涎、涕清稀, 小便清长,大便稀溏,面色白, 舌淡苔白而润滑,脉迟或紧等。
寒证
辩证要点 一、阳气不足或阴盛伤阳是主要机理 二、阳气受遏或不足,不能发挥温煦形体旳作
用。故根据主证恶寒、肢冷、蜷卧、喜暖、面 白、舌淡、苔白滑等
热证
基本概念: 指感受热邪,或阴虚阳盛,或脏腑阳气亢盛,或 五志化火 造成机体机能活动亢进 所体现旳具有温、热特点旳证候。
阴阳辨证是基本辨证大法,也是八纲辨证中旳总 纲
阳证
兴奋、躁动、亢进、明亮等
归
体现旳表证、热证、实证
属
症状体现于外旳、向上旳、轻易发觉 为
阳
病邪性质为阳邪致病
证
病情变化较快
阴证
克制、沉静、衰退、晦暗
归
等体现旳里证、寒证、虚证
属
八纲辨证ppt课件
编辑版ppt
9
八纲辨证 概述
五、八纲辨证的意义 是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之一。 疾病的临床表现尽管千变万化、极其复杂,
但不外乎八纲辨证的八类证候。 运用八纲辨证可起到执简驭繁的作用,是
辨证的准绳。
编辑版ppt
10
八纲辨证 概述
六、八纲辨证的源流 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年代。 1、春秋战国时代的《黄 帝内经》中并无八纲这一 名词,但其内容已有散在 论述。
编辑版ppt
3
八纲辨证 概述
2、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选择和确立相应的治疗 原则和治疗方法的过程,是研究和实施治疗的过程。
3、关系: 辨证——是确定治则和治法的前提和依据; 论治——实施者,检验辨证正确与否的依据。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点和精华。对疾病进行辨证 诊断,是中医诊断应有的、特殊的内容,是治疗立 法处方的主要依据。
编辑版ppt
15
八纲基本证候 表里辨证
表与里是辨别病位和病势的两个纲领。表里辨证主要应用于外 感病证,可以判断病情的轻重浅深、病理变化趋势。
广义表里概念具有相对性
◇躯壳与脏腑
——躯壳为表,脏腑为里
◇脏与腑
——腑为表,脏为里
◇脏腑与经络
——经络为表,脏腑为里
◇三阳经与三阴经 ——阳经为表,阴经为里
狭义表里则是一个确定的概念:
八纲辨证
编辑版ppt
1
教学 大纲
教学重点: 八纲各证的特点和临床表现
教学难点: 八纲证候间的关系
编辑版ppt
2
八纲辨证 概述
一、辨证论治
1、辨证:分析、辨认疾病的证候,是中医学认识 和诊断疾病的方法。
辨证——从整体观念出发,在中医基础理论指 导下,将四诊收集的病史、症状、体征等资料进 行综合分析,判断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正 邪盛衰变化,并概括为完整证名的诊断思维过程。
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
又称辨证施治。
包括辨证和论治两个过程。
辨证即是认证识证的过程。
证是对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反映的概括,包括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反映这一阶段病理变化的本质。
因而,证比症状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确地揭示疾病的本质。
所谓辨证,就是根据四诊所收集的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论治又称施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辨证和论治是诊治疾病过程中相互联系不可分离的两部分。
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的手段和方法。
通过论治的效果可以检验辨证的正确与否。
辨证论治是认识疾病和解决疾病的过程,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体现,是理法方药在临床上的具体运用,是指导中医临床工作的基本原则。
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由于它包括了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反映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因而它比症状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确地揭示了疾病的本质。
“辨证”就是把四诊(望诊、闻诊、问诊、切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论治,又称为“施治”,即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
通过辨证论治的效果可以检验辨证论治的正确与否。
辨证论治的过程,就是认识疾病和解决疾病的过程。
辨证和论治,是诊治疾病过程中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体现,是理法方药在临床上的具体运用,是指导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
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如脉象、舌象),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加以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八纲辨证
八纲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是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之一。
通过四诊,掌握了辩证资料之后,根据病位的深浅,病邪的性质,人体正气的强弱等多方面的情况,进行分析综合,归纳为八类不同的征候,称为八纲辨证。
疾病的表现尽管是极其复杂的,但基本上都可以用八纲加以归纳。
如疾病的类别,可分为阴证与阳证;病位的浅深可分为表证与里证;疾病的性质,可分为寒证与热证;邪正的盛衰,可分为实证与虚证。
这样,运用八纲辨证就能将错综复杂的临床表现,归纳为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四对纲领性证候,从而找出疾病的关键,掌握其要领,确定其类型,预决其趋势,为治疗指出方向。
其中,阴阳又可以概括其他六纲,即表、热、实证为阳;里、寒、虚证属阴,故阴阳又是八纲中的总纲。
八纲是分析疾病共性的辨证方法,是各种辨证的总纲。
在诊断过程中,有执简驭繁,提纲挚领的作用。
适应于临床各科的辨证。
无论内、外、妇、儿、眼、耳、鼻喉等科,无不应用八纲来归纳概括。
在八纲的基础上,结合脏腑病变的特点,则分支为脏腑辨证;结合气血津液病变的特点,则分支为气血津液辨证;结合温病的病变特点,则分支出卫气营血辨证等等。
任何一种辨证,都离不开八纲,所以说八纲辨证是各种辨证的基础。
八纲辨证并不意味着把各种证候截然划分为八个区域,它们是相互联系而不可分割的。
如表里与寒热虚实相联系,寒热与虚实表里相联系,虚实又与寒热表里相联系。
由于疾病的变化,往往不是单纯的,而是经常会出现表里、寒热、虚实交织在一起的夹杂情况,如表里同病,虚实夹杂,寒热错杂。
在一定的条件下,疾病还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转化,如表邪入里,里邪出表,寒证化热,热证转寒,实证转虚,因虚致实等。
在疾病发展到一定阶段时,还可以出现一些与疾病性质相反的假象,如真寒假热,真热假寒,真虚假实,真实假虚等。
阴证、阳证也是如此,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疾病可以由阳入阴,由阴出阳,又可以从阴转阳,从阳转阴,因此,进行八纲辨证,不仅要熟练的掌握各类证候的特点,还要注意它们之间的相兼、转化、夹杂、真假,才能正确而全面认识疾病,诊断疾病。
【中医诊断学】八纲 辨证
中篇辨证绪论:一、辨证论治就是中医学得特色与精华辨证论治就是中医学得特色与精华,就是中医在诊治疾病时应当遵循得原则。
对疾病进行辨证诊断,就是中医学应有得、独特得内容,它就是治疗时立法处方得主要依据。
无论疾病病种就是否明确,辨证论治都能够根据每个人得具体病情进行灵活地处理,从而大大丰富了中医学对疾病得处理能力、二、证得内涵“证"就是中医学特有得理性概念,就是哲理、医理与临床实践得结合,就是认识论、科学观与生命科学、医学实际内容得结合。
三、辨证得方法与关系临床辨证得一般思维规律,就是在中医学理论得指导下,通过对症状、体征等病情资料得综合分析,先明确病位、病性等辨证纲领,再确定辨证具体要素,然后形成完整准确得证名。
八纲辨证就是辨证得纲领,属于纲领证;病性辨证就是辨别证候得性质,属于基础证;脏腑辨证就是以病位为主得辨证方法,属于具体证;此外,还有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经络辨证等,也就是中医学辨证分类得方法、第七章八纲辨证【教学目得】熟悉八纲、八纲辨证,八纲证候相兼、错杂、转化、真假等概念;掌握八纲基本证候得临床表现,熟悉其证候分析。
【教学内容】1.八纲、八纲辨证得概念与源流。
2.表里辨证:表证(及半表半里证)、里证得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鉴别要点、3、寒热辨证:寒证、热证得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鉴别要点。
4。
虚实辨证:实证、虚证得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鉴别要点。
5、阴阳辨证:阴证、阳证得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鉴别要点。
6.八纲证候相兼、错杂得含义、类型;证候真假得含义、类型、证候特征、病机、辨证要点;证候转化得含义、类型、实质。
7.八纲辨证得意义。
【教学要求】一、八纲辨证得概念与源流1。
了解八纲作为辨证纲领得意义。
2.熟悉八纲辨证得概念;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各自得辨证意义。
二、八纲基本证候1。
熟悉表与里、表证与里证概念得相对性;表里两纲得辨证意义。
熟悉半表半里证得概念、临床表现。
中医学名词解释、及解答题
1.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要素及其运动变化,强调整体概念,描绘了事物的结构关系和运动形式。
2.阴阳:对自然界相互关联事物和现象,或同一事物内部相互独立的两个方面的属性的概括。
3.辩证论治:辨证论治包括辨证和论治两大方面。
是中医认是和治疗疾病的基本规范,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也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之一。
4.治病求本:寻求疾病的根本原因,并针对根本原因进行治疗的辨证论治原则。
5.正治:是逆其疾病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常规治疗法则,又称“逆治”,如“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等。
适用于疾病的征象与疾病的本质相一致的病症。
6.相乘:指五行之间相克太过的异常变化。
其次序与相克同,即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
7.相侮:指五行之间异常的反向克制。
其次序与相可、相乘相反,即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
8.从治:即反治,顺其疾病的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方法。
如“热因热用“,”寒因寒用“,“通因通用”等,适用于与疾病的征象与本质不一致,甚至相反的病症。
9.藏象:藏于人体内的脏腑的生理功能活动和病理变化反映于外的征象。
10.中药:是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是以中医传统理论为指导,进行采收,加工,炮制,制剂,以利用于临床应用的药物。
11.相杀配伍:一种药物能够清除另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的配伍。
12.相反配伍:两种药物配伍应用后,产生毒性反应或副作用的配伍。
13.相畏配伍: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被另一种药物所抑制,使其毒副作用减轻或消失的配伍。
14.六淫:六淫,是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是反常的六气,属不正之气,故又称“六邪“。
15.八纲: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类证候。
16.虚证:指人体的正气不足,脏腑功能衰退所表现的症候。
有先天不足和后天失养两个方面。
以后天失养为主。
17.实证:指邪气过剩,脏腑功能亢盛所变现出来的症候。
执业医师考试辨证论治中医病证总结
1、感冒:1)风寒束表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肢体酸疼,鼻塞重,咽痒,痰稀色白,口不渴或喜热饮,苔薄白而润,脉浮或紧辛温解表★荆防败毒散或荆防达表汤。
荆芥、防风、叶、豆豉、葱白、生、杏仁、桔梗、甘草、橘红。
2)风热犯表证:头胀痛,面赤,咳嗽,痰黏黄,咽燥或红肿疼痛,鼻塞,口干欲饮,苔薄白微黄,脉浮数。
辛凉解表★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牛蒡子荆芥桔梗甘草3)暑湿伤表证:身热,微恶风,汗少,肢体酸痛或疼痛头昏胀痛,胸闷脘痞,泛恶,腹胀,小便短赤,脉如数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银花,连翘、鲜荷叶、鲜芦根、厚朴、扁豆。
4)气虚感冒:恶寒较甚,发热无汗,头痛身楚,咳嗽痰白,气短懒言,反复易感,舌淡苔白,脉浮无力。
益气解表★参饮党参、甘草、茯苓、叶、根、前胡、半夏、枳壳、桔梗5)阴虚感冒:身热,少汗,心烦,口干,干咳少痰,舌红少苔,脉细数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玉竹、甘草、大枣、葱白2、咳嗽:1)风寒袭肺证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咳散麻黄、杏仁、桔梗、前胡、甘草、橘皮、金沸草2)风热犯肺证:常伴鼻流黄涕,口渴,肢体酸楚,恶风,身热,苔薄黄,脉浮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桔梗、薄荷、前胡、贝母、枇杷叶、杏仁、连翘。
3)风燥伤肺证:喉痒咽干,舌质干红,少津,脉浮数或小数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梨皮、天花粉、牛蒡子、南沙参、贝母、芦根。
4)痰湿蕴肺证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法半夏、皮、茯苓、苍术、川朴、杏仁、紫苑、款冬花。
5)痰热郁肺证: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黄芩、山栀、知母、瓜蒌、海蛤壳、竹沥、半夏、射干。
6)肝火犯肺证:清肺泻肝,顺气降火★黛蛤散合加减泻白散桑白皮、地骨皮、黄芩、山栀、丹皮、青黛、海蛤壳、粳米、子、竹茹、枇杷叶。
7)肺阴亏耗证:滋阴润肺,化痰止咳★沙参麦冬汤花粉、玉竹、百合、甘草、贝母、桑白皮、地骨皮。
3、哮病:1.发作期1)冷哮证:胸膈满闷,受寒后易发,形体怕冷,咳白痰而多泡沫,舌苔白滑,脉弦紧。
中医辩证理论
虚实
3.阴虚证 是由于体内阴液亏虚,其滋润、濡养、宁静的 功能减退所出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形体消瘦,午后潮热,盗汗,两颧红赤,咽 干口燥,手足心热,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少津或少 苔,脉细数。
【辨证要点】潮热盗汗,咽干口燥,舌红少苔,脉细数。 4.阳虚证 由于体内阳气虚衰,其温煦、推动、蒸腾和气
常见症状:由于致病邪气的性质及所在部位的不 同,实证的表现亦不一致,常见的临床表现有: 发热,烦躁、甚至神昏谵语,胸闷,呼吸气粗, 痰涎壅盛,腹胀痛拒按,大便秘结,或下利,里 急后重,小便不利,或淋沥涩痛,舌质苍老,舌 苔厚腻,脉实有力。
虚证、实证鉴别表
病程 体质 形态 疼痛 二便 舌象 脉象
虚证 久病 实证 新病
塞流清涕,兼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 舌苔薄白,脉浮紧。 【辨证要点】咳喘,痰液清稀,加风寒表 证。 【治法】宣肺散寒,化痰止咳。 【方剂】麻黄汤之类。
二、肺与大肠病辨证
(四)风热袭肺证 【临床表现】咳嗽,咯黄稠痰而不爽,兼
恶风发热,口渴,咽干而痛,目赤头痛, 鼻流黄涕,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辨证要点】咳嗽,痰黄,加风热表证。 【治法】辛凉宣肺,止咳化痰。 【方剂】桑菊饮之类。
【临床表现】身热喜凉,口渴喜冷饮,面红目赤, 烦躁不宁,痰涕黄稠,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 红苔黄而干,脉滑数等。
【辨证要点】身热喜凉,口渴喜冷饮,舌红苔黄, 脉滑数。
寒证、热证鉴别表
面色 四肢 寒热 口渴 大便 小便 舌象 脉象
寒证 苍白 热证 红赤
不温 灼热
怕冷 不渴 稀溏 清长 舌淡 迟
或饮
苔白
不多
润
发热 口渴 秘结 短赤 舌红 数
喜冷
苔黄
饮
八纲辨证
1、气虚证
概念
气虚证是元气不足,气的推动、温煦、固摄、 防御、气化等功能减退,或脏腑组织机能减退所 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 面色白, 气短懒言,神疲乏力,自汗,活
动时诸证加剧,舌淡胖,脉虚无力。
证候分析: 脏腑组织机能减退,元气亏虚,故气短懒言, 神疲乏力;卫气虚则毛窍疏松,卫外不固则自 汗;劳则耗气,故活动诸证加剧;气虚无力鼓 动血脉,故脉虚无力;气虚不能鼓血上荣,故 舌淡胖。
重点
八纲的辨证要点
八纲的概念
八纲
表 里 寒 热 虚 实 阴 阳
八个辨证的纲领
八纲的内容
表
疾病部位
八 纲
疾病性质 正邪斗争
里 寒
阴 阳 属 性
热 虚
实
一、表里辨证
概念:表里,是辨别病变部位的深浅,
判断病情轻重转归的两个纲领。
表:病情轻,病在皮毛、腠理、经络、肌肉。 里:病情重,病在五脏六腑、血脉、骨髓。
“辨证”是“论治”的前提, “论治” 是“辨证” 的目的。
证:
疾病在某一阶段上
症状、体征的综合概括
病、症、证
病:即疾病、病名(麻疹、白喉、痢疾) 症:即症状(头痛、咳嗽、恶心、呕吐)
证:即证候(病因、病性、病位)
中西医诊病方法有何异同?
中医诊病:辨证论治
西医诊病:辨病论治
西医诊病方法
三、虚实辨证
概念:
是分析辨别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 《素问•通评虚实论》
“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一)虚证
概念:虚证是对人体正气虚弱所致各种临床 表现的病理概括。 原因: 先天禀赋不足。 后天失养,疾病耗损。 分类:气、血、阴、阳、津液、精及脏腑虚损 辨证要点:表现各异 治则:补虚
中医表证和里证的鉴别要点
中医表证和里证的鉴别要点中医学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践经验在国际上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在中医学中,表证和里证是两种基本的病证类型,对于临床诊断和治疗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从表证和里证的概念、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辨证要点等方面进行探讨,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两种病证类型。
一、表证和里证的概念表证和里证是中医学中的两种基本病证类型,分别指表面病和内部病。
表证是指病邪从体表侵入,表现为外感病证,如感冒、发热等。
里证是指病邪侵入体内,影响脏腑功能,表现为内伤病证,如消化不良、失眠等。
表证和里证是中医学病证分类的基础,对于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表证和里证的病因病机表证的病因病机主要是外邪侵入,影响人体正气,导致机体失去抵御病邪的能力,从而出现发热、头痛、咳嗽、流涕等症状。
表证的病因可以是风、寒、暑、湿、燥等外界因素,也可以是情绪不良、饮食不当等内因。
里证的病因病机主要是情志内伤、饮食失调、劳倦过度等内因,导致脏腑功能紊乱,气血失调,从而出现消化不良、失眠、脾虚等症状。
里证的病因可以是内伤情志、饮食不节、劳倦过度等内因,也可以是外邪侵入,影响脏腑功能,从而引发里证。
三、表证和里证的临床表现表证的临床表现主要是发热、头痛、咳嗽、流涕、喉痛、恶寒等症状。
表证的发病较为急骤,病程较短,常常伴有外感病邪的传播,如流感、疟疾等。
里证的临床表现主要是消化不良、失眠、脾虚、肝郁等症状。
里证的发病较为缓慢,病程较长,常常与饮食、情志等内因有关,如胃病、肝病等。
四、表证和里证的辨证要点表证和里证在临床上的辨证要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辨别病因:表证的病因多为外感病邪,里证的病因多为内伤因素。
2.辨别病程:表证的病程较短,病情较为急骤,里证的病程较长,病情较为缓慢。
3.辨别症状:表证的主要症状为发热、头痛、咳嗽、流涕等,里证的主要症状为消化不良、失眠、脾虚等。
4.辨别舌脉:表证的舌脉多为红、脉浮数,里证的舌脉多为淡、脉弱缓。
中医基础理论(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并贯穿于预防与康复等医疗保健实践的过程。
中医学在认识疾病和处理疾病的过程中,既强调辨证论治,又讲究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一、症、证、病的基本概念(一)症的基本概念症,即症状和体征,是机体发病而表现出来的异常表现,包括患者所诉的异常感觉与医生所诊查的各种体征。
如恶寒发热、恶心呕吐、烦躁易怒、舌苔、脉象等,都属症的概念。
症是判断疾病、辨识证的主要依据,但其表现的是疾病的表面现象甚至假象,所以未必能完全反映疾病和证的本质。
同一个症状,可由不同的致病因素引起,其病机不尽相同,也可见于不同的疾病和证中。
孤立的症状或体征不能反映疾病或证的本质,因而不能作为治疗的依据。
(二)证的基本概念证,是对疾病过程中一定阶段的病因、病位、病性、病势等病机本质的概括。
如脾胃虚弱证,病位在脾胃,病性为虚。
证是病机的概括,病机是证的内在本质,证所反映的是疾病的本质。
证候,即证的外候,是指疾病过程中一定阶段的病位、病因、病性、病势等本质有机联系的反应状态,表现为临床可被观察到的症状等,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
如食少纳呆,腹胀便溏,倦怠乏力,面黄,舌淡红苔白,脉沉缓,属于脾胃虚弱证的证候表现。
证具有个体差异性、时相性、空间性和动态性特征。
其一,证的个体差异性。
由于人的体质差异,故感受同一病邪,可能表现为不同的证。
即便同一病证,由于个体反应性差异,也可以表现出不同的症状。
其二,证的时相性。
同一疾病,由于所处于阶段不同,临床表现各异,因而证也不同,如积聚,在初期、中期和晚期的不同阶段,证会发生变化。
其三,证的空间性。
如感冒,与不同地域的气候有关,形成风寒感冒证、风热感冒证、暑湿感冒证等。
其四,证的动态性。
由于疾病受内外环境多种因素影响,可不断发生变化,故证在疾病过程中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之中。
因此,在临床辨证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证的个体差异性、时相性、空间性和动态性特征,才能进行正确判断。
中篇辨证_八纲
• 常见表证:
• 表寒证(伤寒证、伤寒表实证):
• 病因:感受寒邪为主,故又称伤寒证。 • 特点:恶寒重、微发热,无汗、头身痛,苔薄
白而润,脉浮紧 。
• 伤风表证(太阳中风证、中风表虚证):
病因:以感受风邪为主,又称太阳中风证。 特点:恶风、微发热,汗出,脉浮缓 。
• 表热证
• 病因:感受风热之邪,又称风热表证,在温病 学中属卫分证。
•5、六经辨证 •6、卫气营血辨证 •7、三焦辨证 •
•立足于“时间”病位, •再从“空间”层次上辨 证 •→适用于外感时病。
都是八纲辨证内容的深入
第七章
八纲辨证
(The eight principles)
八纲概说
(一)八纲基本概念 • 八纲——表里、寒热、虚实、阴阳 • 八纲辨证——根据诊法资料,运用八纲
束 证 邪尚浅表,未伤胃气——苔薄白。
表
邪郁经络,经气不畅——头身疼痛;
邪传肺系,肺气失宣——鼻塞流涕咳嗽。
3.辨证要点
• ①外感病史+②束表症状(寒、热、浮、白)
4.常见表证类型 • 常因感受的病邪不同而形成不同表证。
• ①风寒束表证; • ③风湿遏表证; • ⑤暑湿袭表证;
②风热犯表证; ④燥邪犯表证; ⑥风袭表疏证。
阳亢——胀痛、头晕、目眩; 痰浊——闷痛、胸闷、脘痞; 肾虚——空痛、腰膝酸软; 血瘀——刺痛,外伤病史。
2.辨证的程序
(1)抓住主症,确定病位。 (2)全面分析,判断因性。一般而言:
– 有明显寒热者,从阴阳盛衰辨之; – 无明显寒热者,从气血虚实辨之。
(3)综合病理,提出证名。
– 将病位、病因、病性等进行综合,概括证名
• 特点:发热重,微恶寒,口渴,咽痛,舌质正 常或尖边稍红,苔薄白而干或苔薄微黄,脉浮 数。.
辨病论治、辨证论治和八纲辨证
百度首页|登录注册新闻网页贴吧知道音乐图片视频地图百科文库帮助首页分类频道特色百科玩转百科百科用户百科校园百科合作手机百科个人中心收藏50辨病论治编辑中医诊疗疾病的一种基本方法,即根据不同疾病的各自特征,作出相应的疾病诊断,并针对不同疾病,进行相应的或特异的治疗。
一种具体的病往往具有特定的病因、病机和症状,因而显示其特异性,并反映在病因作用和正虚邪凑的条件下,体内出现一定发展规律的邪正交争、阴阳失调的全部演变过程。
因此,辨病论治可以把握疾病的基本矛盾变化,有利于从疾病的全局考虑其治疗方法,而且还能采用某些特异性治法和方药,进行特异性治疗。
目录1概述2与辨证的关系3沿革1概述中医诊疗疾病的一种基本方法,即根据不同疾病的各自特征,作出相应的疾病诊断,并针对不同疾病,进行相应的或特异的治疗。
一种具体的病往往具有特定的病因、病机和症状,因而显示其特异性,并反映在病因作用和正虚邪凑的条件下,体内出现一定发展规律的邪正交争、阴阳失调的全部演变过程。
因此,辨病论治可以把握疾病的基本矛盾变化,有利于从疾病的全局考虑其治疗方法,而且还能采用某些特异性治法和方药,进行特异性治疗。
2与辨证的关系各种疾病发展过程的不同阶段可以形成不同的,或由于患者的年龄、体质、饮食习惯等个体差异,以及地理、气候、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而使某种疾病既便在同一阶段,也可表现为不同类型,形成不同的证。
因此“病”和“证”既有区别,又密切相关,辨病与辨证结合运用,既识病,又辨证,则既可把握疾病的发展规律,注意不同疾病的不同特点,又能考虑到患者的个体差异,并注意到不同疾病在某些阶段所表现的共同证候。
因此,辨病论治和既不可相互割裂,也不可相互代替,二者相结合是目前中医临床最常用的诊治疾病的方法。
3沿革辨病论治伴随着人们对疾病的认识而产生。
如疟、疥、蛊、龋等20余种疾病的名称在殷墟甲骨文已有记载;西周《山海经》有瘿、痔、痈、疽、痹等23种固定病名;长沙《五十二病方》共载医方280多个,所治疾患涉及内、外、妇、儿、五官各种疾病100多种;甘肃武威汉墓出土的木简《治百病方》,记载了治疗内、外、妇、五官各科疾病的医方30多个。
辨证论治——精选推荐
辨证论治辨证论治:1、阴阳⼋纲辨证法⼀、辨阴和阳阴阳两纲是中医⼋纲中的总纲。
⾥、虚、寒属阴;表、实、热属阳。
根据上述六纲分析,阴阳的整体病程中,有兴奋与抑制、亢进与减退、有余与不⾜,在阴证阳证之间,“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把复杂多变的证候,概括为阴证、阳证两⼤类型。
1、阴证:症见精神萎顿,语⾔低微,⾯⾊暗晦,⽬光⽆神,动作迟缓,近⾐喜暖,⼝中合,如⾯向壁卧,闭⽬恶明,不欲见⼈,⾝寒肢踡,呼吸微,欲得温,不渴⾝寒,⼿⾜冰冷,便溏,⼆便清⽩,脉沉或迟,苔⽩滑,脉沉迟⽆⼒等。
2、阳证:症见精神兴奋,烦躁谵语、发热⾯⾚,⾝热多⾔,⾝仰肢展,⾝轻神烦,去⾐喜凉,⽓粗⼝渴,语⾳粗壮,开⽬望明,喜于见⼈,⼿⾜温⼝渴引饮,便秘溲⾚,⾆苔黄燥,脉浮或数,或脉数⼤有⼒等。
3、真阴不⾜和真阳不⾜:均是由于阳⽓和阴⽓偏虚,所表现的两种不同病情。
《医学⼼语》说:“假如脉数⽆⼒,四肢倦怠,唇淡⼝合,肌冷便溏,饮⾷不化,此真阳不⾜也。
”程国彭说:“脉数⽆⼒,虚⽕时炎,⼝燥唇焦,内热便结,⽓逆上冲,此真阴不⾜也。
”《沈⽒尊⽣书》说:“阳虚阴虚皆属肾。
”“阳虚者,肾中真阳虚也,真阳即真⽕也;审是虚⽕,右尺必弱;阴虚者,肾中真阴虚也,真阴即肾⽔,审是⽔虚,脉必细数。
”⼆、辨表和⾥是鉴别疾病病位内外,及病势深浅、轻重的两个纲领:《内经》:“⽪⽑经络为外,外有病属表属轻;脏腑⾻髓为内,内有病属⾥,属深属重。
”1、表证:是病变于机体表部的症状。
为外感六淫所致的疾病。
温病时邪在卫属表,邪在太阳属表,表证多起病急,病程短,病位浅,发热恶寒或恶风,苔薄⽩,脉浮为主,或兼见头痛,⿐塞,咳嗽等。
若邪⼊少阳,属半表半⾥证。
症状:疾病恶风,恶寒,发热,有汗或⽆汗,头痛脉浮,⾆苔薄⽩者,为表证。
应鉴别表寒、表热、表虚、表实、表邪⼊⾥证,以便进⾏治疗。
(1)表寒和表热共有证:头痛、⾝热、脉浮;(2)表寒:明显恶寒,发热轻,脉浮紧;(3)表热:恶寒轻,或不恶寒,发热重,脉浮数;(4)表虚和表实共有证:恶寒、发热、脉浮;(5)表虚:有汗、脉浮缓;(6)表实:⽆汗、脉浮紧。
中医的精髓—辨证论治
中医的精髓—辨证论治每每听说的“辨证论治”到底是什么意思?望⽽知之谓之神,闻⽽知之谓之圣,问⽽知之谓之⼯,切⽽知之谓之巧。
辨证论治的过程,就是中医临床思维的过程,是中医学的特点和精华,是中医学术特点的集中表现,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辨证论治的特点】辨证论治是中医学对疾病的⼀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法,任何疾病的发⽣、发展,总是要通过症状、体征等疾病现象去认识疾病的本质的。
症:是指疾病的个别表⾯现象。
是病⼈主观感觉到的异常感觉或某些病态改变,如头痛、发热、咳嗽、恶⼼、呕吐等,⽽能被觉察到的客观表现则称为体征,如脉象、⾆苔等。
症状是疾病的客观表现,是认识疾病和进⾏辨证的主要依据。
证:是由症状组成的,⼜称证候。
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阶段的病理概括,它所包含的内容为疾病处于某⼀阶段的各种临床表现。
反映了疾病的病因病机、病性、病位,以及疾病的发展趋势;反映了机体⾃⾝的调节能⼒;反映了机体与外界环境的联系;为治疗提供了正确的⽅向。
由于证包括了病变的原因、部位、性质,以及邪正关系,反映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阶段的病理变化本质,因⽽它⽐症状更全⾯、更深刻、更正确地揭⽰了疾病的本质。
病:是疾病,⼀种病理过程。
在⼀定致病因素的作⽤下,机体内外环境之间的动态平衡遭到破坏,导致阴阳失调、⽓⾎杂乱,表现出脏腑组织的⽣理功能或形态结构的异常变化和机体对环境适应能⼒的下降,妨碍了机体正常的⽣命活动,因⽽出现⼀系列的症状和体征,进⽽影响机体的活动能⼒,便称之为疾病。
病、证、症:症与证虽然与病有密切关系,但疾病既不单是⼀个突出的症状,也不单是⼀个证候。
每⼀种病都有它的发病原因和病理变化,其不同阶段的病理变化,可产⽣不同的证候。
每种病所表现出来的证候⼜因⼈、因时、因地⽽异,各种不同的证候⼜有相应的治疗原则。
可见疾病与单⼀的症状和证候是不同的,病、证、病三者既有密切联系,⼜有严格区别。
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结合现代医学的各种检查反馈,将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以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邪正之间的关系,从⽽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证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较】
九味羌活汤:兼有内热---黄芩、生地 败毒散:外感风寒湿邪 【附方】荆防败毒散 兼正虚---参、苓
(四)燥邪袭表证及其例方
1.证候表现及病机分析 外燥证 对燥的认识 内燥 外燥
温燥---风热表证见症+犯肺+干燥症状 凉燥---风寒表证见症+犯肺(咳嗽、痰稀)+咽干
(二)风热表证及其例方
1.证候表现
临床表现及病机分析
温热病邪的致病特点:发病急、变化快(无汗及有汗、口不干 及口干);容易蕴结成毒;常强调从口鼻而入;伤津耗气;多 夹秽浊(痰浊、湿浊) 2.立法原则
辛凉解表法
3.例方 银翘散、桑菊饮、柴葛解肌汤、升麻葛根汤
银翘散
【主治】风热表证 兼咽痛、咳嗽
《温病条辨》
2.立法原则 轻宣辛散
3.例方 杏苏散;桑杏汤,清燥救肺汤
【使用注意】
1. 辨清内外燥,分而治之。
2. 燥邪最易化热,伤津耗气,除润燥之外,还须
酌情配用清热药,但苦寒清热之品易化燥,配伍须 慎用。 3. 治外燥多用辛散之品,易伤阴津,故中病即止。
杏 苏 散《温病条辨》
【主治】外感凉燥 ── 肺失宣降,津液不布,聚而成痰,痰湿 阻肺。 要点:恶寒无汗,咳痰清稀量多,口鼻咽干,苔白,脉浮弦。 对咽干与痰清稀同时存在的解释
羌活(君)──辛苦温,散表寒、祛风湿,利关节
防风、苍术(臣)──前者散风除湿;后燥湿健脾,发汗散表湿
川芎、细辛、白芷(佐):散风祛寒,除诸经头痛
生地、黄芩(佐):清泄在里之蕴热,又可防温燥
之药伤津耗液,无热时减少量
炙草(使)──甘温 ,调和
【特点】 (1)辛温升散配合寒凉清热,升而不峻,寒而不滞
(4)出血 (5)口渴 (6)咽痛
【比较】银翘散、桑菊饮的比较
(1)证候特点 (2)治法、功效 (3)药物组成
柴葛解肌汤
《伤寒六书》
【主治】三阳合病 外感风寒,郁而化热
要点:恶寒渐轻,身热增盛,无汗,头痛肢楚,目疼鼻
干,心烦不眠,眼眶痛,脉浮或略洪等。 【组成】柴胡(6g) 干葛(9g) 甘草(3g) 黄芩( 6g) 羌活(3g) 白芷(3g) 芍药(6g) 桔梗(3g)石 膏(5g) 姜三片,枣二枚 【功用】解肌清热
蔓荆子(2g)
【方解】
羌活、独活(君)──祛一身风湿
防风、藁本(臣)──防风祛风除湿,藁本发散风寒
湿邪,善止巅顶痛。助羌独活祛风胜湿 川芎、蔓荆子:散风,止头痛,川芎活血 炙草(使)──甘温 ,调和
【特点】 (1)辛温性燥,量轻,微发汗
(2)羌、独同用,去一身之风湿
(3)佐川芎活血
【使用注意】 阴血虚不用
(一)风寒表证及其例方
1.证候表现
风寒表实证(表寒证) 临床表现及病机分析 风寒表虚证(伤风表证) 几个发展方向:犯肺,入里化热,表寒里热
临床表现及病机分析
2.立法原则 辛温解表法 发汗及解肌的不同 用药的特点 3.例方
麻黄汤、香苏散、香薷散、桂枝汤
麻黄汤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
【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组成】麻6、桂4、杏9、草3 【方解】
第四章
症 状
辨证论治
辨证 验证
2012.10
体现中医理、法、 方、药的过程 以八纲、气血津液 的辨证为纲,结合 方剂中的八法,分 述十一类证的证候 特点、治则、治法、 方剂
证
候
基础 论治
治则治法 方 剂等
“表证”的学习要求
• 掌握风寒表证、风热表证、风湿袭表证、燥邪袭表证 的概念、临床表现、立法原则及对应典型处方的组成 与功效、主治 • 熟悉上述证候的病机分析、鉴别诊断及典型处方的方 解;熟悉其他处方的组成与功效、主治 • 了解附方的组成与功效、主治
【方解】 柴、葛(君)─透少阳邪,清阳明热 羌活、白芷(臣)──前者祛太阳之邪;后者散阳明风邪, 除眼眶痛、眉棱骨痛 黄芩、石膏(佐) ──清胆热,清阳明热
桔梗──利咽散邪
芍药、大枣──避免热邪耗阴血
生姜──散邪、调脾胃
甘草──调和,与桔梗配 【特点】 温清并用,侧重辛凉清热
升麻葛根汤
《阎氏小儿方论》
桔梗──止咳利咽
甘草──调和,与桔梗配
【特点】
(1)辛凉中少量辛温 (2)清疏兼顾,以疏为主
注意该方的煎法
【加减】 ①伤津
②咽痛
③伤血络
④咳嗽
⑤秽浊蒙蔽心神
桑菊饮
【主治】风热犯肺证
《温病条辨》
要点:咳嗽,身热不甚,口微渴
【组成】桑叶(7.5g) 菊花(3g) 杏仁(6g) 连翘( 5g) 薄荷(2.5g) 桔梗(6g) 甘草(2.5g) 苇根(6g) 【功用】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佐:桔梗、枳壳——理气化痰、宣肺止咳(桔--升肺气、枳壳
--降肺气) 前胡、茯苓──辛散降气,健脾化痰
人参:①扶正 ②补气以防辛散耗伤正气③防止重感
使:甘草---益气,调和
姜、薄荷—去表邪
【使用注意】外感风寒湿邪化热、阴虚外感者忌用 【特点】1.祛邪解表之中佐少量人参,散中有补,祛风解表
不伤正。2. 祛风化湿、健脾化湿,内外并调。3.寒湿痢疾初
【组成】桂9、芍9、姜9、草6、枣4
【功用】解肌发表,长于调和营卫
【方解】 桂─辛温甘①解肌散寒,②温经通阳、调卫─散 芍药──酸寒,敛阴以和营──收 二药配伍使营卫调和,辛散而不伤阴,酸敛而不碍邪。 生姜──辛温①助桂发表 ,①温胃止呕
炙草、大枣——①调和 ②补中益气
【服法】①“适寒温”服之。②药后缀热粥。③“温覆”注
【特点】 1.为治凉燥的代表方。 2.体现了辛苦微温、宣降肺气、化痰止咳的治法。温、宣 、化 【应用】
1.恶寒重+羌活
2.咳嗽不止 苏叶换成苏梗
3.有热象+黄芩、桑皮
(3)麻桂相须;麻杏宣降。
【使用注意】
表证自汗,气血阴阳虚者,虽有表证亦不可用。
香薷散
《太平惠民合剂局方》
【主治】夏月外感寒湿证。(阴暑)
要点:表寒见症;湿困肌表(身困重酸楚、疼痛);湿阻于内 (胸满腹痛、泄泻),苔白腻,脉浮等。 【功用】解表散寒,化湿和中 【组成】香薷9 白扁豆6 厚朴6 可加酒少量 【方解】 君:香薷,辛温,发散风寒,芳香化湿
意保温。④取微汗。⑤禁食生冷等不易消化之品。
【特点】
(1)治风寒表虚代表方 (2)调和营卫,又可调和阴阳、气血。 (3)药量(桂枝、芍药等量) (4)几组配伍基本结构 桂枝、芍药 生姜、大枣
桂枝、甘草
芍药、甘草
【附方】 ①桂枝汤+厚朴、杏仁──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兼咳喘
②桂枝汤+葛根──桂枝加葛根汤──兼项背强几几
【方解】
桑、菊(君)─清肃肺气,还可平肝
连翘、薄荷(臣)──前者清热毒;后者增加透表的作用 杏仁、桔梗(佐) ──一宣一降,止咳 芦根──清热生津 甘草──调和,与桔梗配
【特点】 (1)轻清宣散 (2)苦辛宣降 (3)辛凉透表平和,宣降肺气之力稍强 【加减】
(1)肺热盛
(2)肺热引起咳嗽频发
(3)痰热明显
陈皮(佐)──理气,配合香附走中焦
炙草(使)──甘温 ①调和 ②益气和中
【特点】 (1)理气调三焦
(2)外散表邪,内调气血
桂枝汤
《伤寒论》
【主治】(1)外感风寒表虚证 。(2)各种原因所致之营卫 不和证(多见于病后、产后体虚所致) 要点:发热,恶风,汗出,脉浮缓。 卫强:非卫气强盛,实指浮强 营弱:卫浮于外,与邪相争,营阴不能内守
要点:①风寒表实重症:憎寒壮热,无汗,头强痛,鼻塞声重
,咳嗽有痰。②气虚:没有明显的虚象,脉无力,多用于老人 、小儿、病后、产后之人。 ③湿象:肢体酸痛,胸膈痞闷,苔 白腻 【功用】散寒祛湿,益气解表 【组成】羌活、独活、柴胡、前胡、川芎、枳壳、茯苓、桔梗 、人参、生姜、甘草
【方解】 君:羌、独 臣:川芎──祛风解表、除湿止痛 柴胡 ──辛散解肌
2.立法原则 散风祛湿 用药特点:常用药 3.例方
发展趋势(内外湿
入里化热)
九味羌活汤、羌活胜湿汤、败毒散
九味羌活汤
【主治】寒湿束表兼里热证。 【功用】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此事难知》
要点:表寒证见症,肢体酸痛,口苦而渴,苔白、脉浮。
【组成】羌活(10g) 防风(6g) 苍术(6g) 细辛(2g) 川 芎(3g) 白芷(3g) 生地黄(3g) 黄芩(3g) 甘草(3g) 【方解】
臣:厚朴,苦温燥湿,行气畅通中焦气机。
佐:白扁豆,淡渗益气
加酒以助药力布散
【特点】解表与化湿;健脾与行气 【使用注意】中暑不宜用
【附方】新加香薷饮:伤暑前提又感受风寒
香苏散 《太平惠民合剂局方》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有气滞的基础
要点: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胸脘痞满,不思食,苔白,脉浮 【功用】疏风散寒,理气和中 【组成】紫苏、香附、陈皮、甘草 【方解】 紫苏(君)──散风寒;理气 香附(臣)──行气开郁,助苏叶,增强发散之力
《伤寒论》
要点: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苔白、脉浮紧。
麻(君)──辛苦温 发汗、解表、平喘 桂(臣)──辛甘温 解表散寒,助麻发汗解表
杏(佐)──苦辛 ①降肺气 ②合麻黄一宣一降,调肺平喘
炙草(使)──甘温 ①调和 ②防麻、桂过汗伤阳
【特点】 (1)为经方之典范 结构。 (2)为辛温发汗的峻剂,治外感风寒表实证代表方。 伤寒正局 标准的“君臣佐使”组方
【比较】九味羌活汤 与 羌活胜湿汤 证候及其表现特点: 用药 【应用及随证加减】
1.头痛、关节痛可以应用
化热+黄芩、黄柏、知母
湿盛+苍术、细辛
2.附方:蠲痹汤:痹证,益气和营,祛风除湿----羌、防、 姜黄、当归、 黄芪、芍药、甘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