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3课 东汉的兴衰(精品教案)
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兴亡》教案3篇
![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兴亡》教案3篇](https://img.taocdn.com/s3/m/d46d3bb7bb68a98270fefa4a.png)
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兴亡》教案3篇Lesson 13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Eastern Han Dynasty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兴亡》教案3篇前言:历史是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活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研究和诠释。
历史是客观存在的,无论文学家们如何书写历史,历史都以自己的方式存在,不可改变。
是记载和解释作为一系列人类进程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
本教案根据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高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东汉兴亡范本规范版2、篇章2: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兴亡》教案3、篇章3: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兴亡》教案篇章1:东汉兴亡范本规范版【教学目标】1.知道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及黄巾起义。
2.通过比较“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共同原因和作用,基本掌握历史比较法的运用方法。
3.通过对光武中兴原因出现原因分析,认识王朝的兴亡与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息息相关。
从而培养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分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
【学习重点】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学习难点】东汉后期社会动荡的主要原因。
【学习过程】本课的内容设计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光武中兴”;第二部分为“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第三部分为“黄巾起义”。
一、光武中兴1.阅读教材,讲述东汉政权的建立(包括背景、时间、人物、都城)2.东汉建立之初,当时统治者(光武帝)采取了哪些治国措施?出现了怎样的盛世局面?3.光武帝以“柔术”治天下与西汉时“休养生息”政策有什么异同?相同点:从背景和目的看,统治者都吸取了前朝亡的教训,为缓和阶级矛盾,维持统治,也是为扭转经济凋敝,社会动荡的局面而采取的对策;从措施上看,主要是减轻农民负担,来恢复发展生产,但得利最大的还是豪强地主;从效果上看,都出现了盛世局面。
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学设计)
![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d330398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f9.png)
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13课东汉的兴衰》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新编教材,本课主要讲述了东汉时期的的历史变迁,包括光武帝的崛起、和帝的振兴、灵帝的荒淫无道以及黄巾起义等内容。
教材通过生动的史实,让学生了解东汉时期的历史特点和社会矛盾,从而认识东汉的兴衰过程。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于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东汉时期的历史相对较为复杂,需要引导学生理清历史线索,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
同时,学生对于古代社会的认识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对东汉时期的社会制度、经济状况、文化特点等方面有所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东汉时期的的历史变迁,掌握光武帝、和帝、灵帝等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认识东汉的兴衰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东汉时期的的历史变迁,光武帝、和帝、灵帝等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
2.教学难点:东汉时期的社会矛盾,黄巾起义的原因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提前熟悉教材,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教学活动和作业。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本课内容,准备参与课堂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东汉时期的历史图片,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东汉时期的历史背景,讲述光武帝、和帝、灵帝等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展示东汉的兴衰过程。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c63af8d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08.png)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的第13课《东汉的兴衰》,主要讲述了东汉时期的的历史变迁。
教材内容包括:光武帝建立东汉、东汉的统治、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割据、曹操统一北方、三国鼎立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东汉时期的历史特点和重要事件,认识东汉的兴衰过程。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历史事件有一定的认知能力。
但学生对于东汉时期的历史变迁、人物事迹等方面的了解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史料分析,深入了解东汉时期的历史特点和重要事件。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东汉时期的建立、统治、起义、乱世、统一等重要历史事件,认识东汉的兴衰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史料分析、讨论交流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东汉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其影响。
2.难点:东汉时期的统治政策、黄巾起义的原因和意义、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东汉时期的历史背景、事件过程、人物事迹等。
2.史料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史料,深入了解历史真相。
3.讨论交流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观点。
4.案例教学法:通过典型历史事件,引导学生分析历史发展趋势。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2.教案:详细的教学设计文档3.史料:与东汉时期相关的历史文献和资料4.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辅助教学5.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东汉时期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对东汉时期的兴趣。
2.呈现(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教材和史料,了解东汉时期的建立、统治、起义、乱世、统一等重要历史事件。
重点介绍光武帝建立东汉、东汉的统治、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割据、曹操统一北方、三国鼎立等内容。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衰》课程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衰》课程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75c9df442af90242a995e534.png)
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东汉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简述“光武中兴”的相关史实、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教材、观察东汉文物图片及文献材料,分析东汉衰落的原因,逐步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初步形成运用材料具体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东汉的兴衰史,认识到社会的安定是建立一个健康和谐国家的基础。
重点难点重点:东汉的建立与“光武中兴”。
难点:东汉灭亡的原因。
教学方法情境导入法、问题教学法、材料分析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情景导入多媒体展示图片“东汉宅院画像砖”“东汉宁城图”“东汉渔猎收获画像砖”导语:汉王朝缔造了我国古代社会的辉煌,久享盛誉,提及汉朝,跃入脑海的是高祖刘邦的开国之功,武帝刘彻的大一统王朝,对于东汉历史,却比较陌生,这几幅图片战死的就是东汉时期的社会生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3课——东汉的兴衰(板书)(幻灯片1)【讲授新课】一、东汉的建立(板书)(幻灯片2.3.4.5.6.7.8.9。
10.11.12)(一)新莽篡汉(幻灯片2.3.)教师讲述王莽篡汉以及王莽改制的的史事多媒体出示材料:“任己而不师古,秦氏以之致亡;师古而不适用,王莽所以身灭。
”——《宋书·礼志序》问:从王莽改制的失败中,同学们认为在改革时应当注意哪些问题呢?生:改革要符合客观规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关注民生。
(二)东汉建立教师讲解王莽改制失败后的社会状况及刘秀建立东汉的史事。
(幻灯片4.)师生活动:指导学生制作两汉朝代更替时间轴。
(多媒体展示)(幻灯片5.)(三)“光武中兴”(板书)创设情境:探究一:光武帝刘秀完成了统一大业,恢复了汉室的统治,但连年征战,天下百姓久遭战祸,天下太平是中心所向。
假如你是光武帝刘秀,你会采取怎样的措施改善社会状况?你又会借鉴哪些前人的经验?多媒体展示:(幻灯片6.7)宗室诸母因酣悦,相与语曰:“文叔少时谨信,与人不款曲,唯直柔耳。
历史人教版7年级上(2024)第三单元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教案
![历史人教版7年级上(2024)第三单元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173168a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9d.png)
第13课东汉的兴衰【课程标准】通过了解西汉末到东汉的政治、社会动荡,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产生的背景。
【重点难点】重点:“光武中兴”。
难点:外戚、宦官专权,豪强大族势力膨胀。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西汉覆亡后,刘秀建立的东汉政权再度兴起,延续近200年。
东汉后期社会动荡,最终在大规模农民起义冲击下分崩离析。
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东汉政权的兴衰及在历史上留下的经验教训。
新课探究一、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1.背景西汉末年,社会矛盾尖锐。
王莽代汉建新朝之后,矛盾空前激化,爆发了绿林、赤眉起义。
刘秀乘机起兵,以“复汉”为旗号,与其他的农民起义军共同反抗王莽的统治。
公元23年昆阳之战,标志着新朝赖以维持其统治的军事力量基本上消耗殆尽,同年,绿林军攻破长安,王莽死于义军之手,新朝灭亡。
25年,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刘秀就是光武帝。
【人物链接】汉光武帝刘秀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封建皇帝之一。
史称其才兼文武,豁达大度。
他长于用兵,善于以少胜多,出奇制胜。
在统一全国之后,光武帝仍能兢兢业业,勤于政事,他所实行的各项政策措施,既维护了东汉封建统治,也维护了国家统一。
2.措施(1)【史料链接】材料一光武帝在重建政权的过程中,为了瓦解敌军,壮大自己的力量,也为了安定社会秩序,缓和阶级矛盾,曾多次下诏释放奴婢,并规定凡虐待杀伤奴婢者皆处罪。
材料二光武帝实行“逸政”安边,不妄开战端;着眼于合作发展,实施扶持政策;试行“以边制边”,采取“自治”政策等。
(2)【问题探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光武帝为巩固统治、稳定社会局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答案提示:①光武帝多次下令释放奴婢,禁止残害奴婢;②将荒地和山林给予农民耕种,并减轻田租;③减轻刑罚,赦免囚犯;④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史;⑤允许北方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3.表现(1)【史料链接】材料《后汉书·刑法志》载,在光武和明帝时期,人民免去了“兵革之祸”,而有“乐生之念”。
2024年秋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案新人教版
![2024年秋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0409abcf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0e76e06.png)
答案:党锢之祸是东汉末年的一场政治斗争,起因于宦官与士人的权力争夺。经过多次政治清洗,士人阶层受到严重打击,导致政治腐败和宦官专权。党锢之祸影响了东汉晚期的政治稳定,加速了政权的衰败。
5.请阐述黄巾起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答案:黄巾起义爆发于东汉末年,背景是贫富差距扩大、官僚腐败、自然灾害频发。起义由张角领导,以“黄天当立,岁在甲子”为口号,迅速蔓延全国。尽管最终起义被镇压,但它严重削弱了东汉中央集权,为三国时期的群雄割据埋下了伏笔。
教学方法与策略
1.选择适合七年级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讲授法、讨论法和案例研究法。通过讲授法引导学生掌握东汉时期的基础知识;利用讨论法激发学生思考东汉政治经济事件背后的原因及影响;案例研究法深入分析蔡伦改进造纸术的重要意义。
2.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包括角色扮演和小组合作。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模拟东汉时期的政治人物,增强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小组合作进行课题研究,如探讨黄巾起义的背景和过程,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分析能力。
2024年秋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案新人教版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
2024年秋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新人教版。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东汉的建立与光武中兴;东汉的政治制度与经济发展;蔡伦改进造纸术;党锢之祸;黄巾起义与东汉的衰亡。通过对教材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东汉时期的历史变迁,掌握东汉的重要历史事件及其影响,理解东汉时期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东汉的建立、政治经济特点、重要历史事件等。
强调东汉历史在中华文明中的价值和作用,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应用历史知识。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15d0b42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2f.png)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东汉的兴衰》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的第13课,教材主要围绕着东汉的建立、发展、衰落过程进行叙述。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东汉的历史沿革,掌握东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如光武帝中兴、明章之治、外戚宦官专权、黄巾起义等。
同时,教材还涉及到东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民族关系,为学生全面了解东汉历史提供了丰富的史料。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东汉这段历史可能还比较陌生。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图片、地图、史料等材料,直观地了解东汉的历史发展。
此外,学生对于历史上的社会矛盾和民族关系可能还比较困惑,需要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解释。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东汉的建立、发展、衰落过程,掌握东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如光武帝中兴、明章之治、外戚宦官专权、黄巾起义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地图、史料等材料,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东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民族关系,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民族文化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东汉的建立、发展、衰落过程,重要历史事件如光武帝中兴、明章之治、外戚宦官专权、黄巾起义等。
2.教学难点:东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民族关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史料等材料,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学习历史。
2.问题驱动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图片、地图、史料等。
2.教学设备: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等。
3.教学用具:黑板、粉笔、教材、教案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地图等素材,简要介绍东汉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初中历史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教案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初中历史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e5e8c49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e0.png)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13课东汉的兴衰知识与技能1.了解光武中兴、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政、黄巾起义基本史实。
过程与方法2.通过文景之治与光武中兴相似措施和作用的对比,掌握比较法的运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通过对光武中兴和黄巾起义的对比学习,认识到朝代的兴衰和治国方略息息相关,培养唯物主义史观,正确分析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
东汉后期社会动荡的主要原因。
汉朝分为西汉和东汉。
东汉王朝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呢?东汉初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
但是,东汉中期以后,确实朝政紊乱、腐败,社会动荡不安。
当时的朝政出现了什么样的状况?东汉又是如何走向衰亡的呢?一、导入新课利用黄巾军的故事导入新课。
二、展示学习目标1. 知道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及黄巾起义。
2. 通过比较“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共同原因和作用,基本掌握历史比较法的运用方法。
3. 通过对光武中兴原因出现原因分析,认识王朝的兴亡与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息息相关。
从而培养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分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
三、自主学习学生先根据导学案自学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然后教师进行重要知识点进行讲解强调。
1.光武中兴2.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_新朝_,西汉灭亡。
王莽的施政更加剧了社会动荡,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
公元25年,西汉宗室__刘秀_称帝,定都洛阳,史称_东汉_。
他就是光武帝。
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_光武中兴_”。
3. 2.外戚宦官交替专权4.东汉中期以后,形成了外戚__与__宦官_交替专权的局面。
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
5. 3.黄巾起义6.184年,经过精心策划,太平道创立人__张角_领导的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终于爆发了,起义军在全国各地向东汉王朝发动猛烈进攻,腐败的东汉政权迅速处于_土崩瓦解_的境地。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cbbb6d7a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dd.png)
3. 随堂测试:设计一份关于东汉历史的随堂测试,测试学生对课堂讲授的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包括基础知识记忆、问题分析、史料辨析等能力。
4.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情况,如历史小论文、研究报告等,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消化吸收和运用情况。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东汉的兴衰》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知道什么是东汉吗?”(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东汉的兴衰之谜。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在讲解东汉兴衰的过程中,我可能过于强调政治斗争和历史事件,而忽略了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因素,这可能导致学生对东汉历史的理解不够全面。此外,在小组讨论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参与度不高,可能是因为他们对东汉历史缺乏足够的兴趣。
教学总结:
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总体上是积极的。学生在知识上对东汉的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能够概括东汉的兴衰过程,分析政治制度对国家兴衰的影响。在技能上,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培养了历史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在情感态度上,学生对东汉历史产生了兴趣,对国家的历史发展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
1. 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室、投影仪、白板、教学PPT、历史教材、参考书籍。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 东汉的兴亡》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 东汉的兴亡》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2a620c1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f3.png)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第13课东汉的兴亡》是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的一章内容。
本课主要介绍了东汉的建立、发展、衰落的过程,以及东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助于学生对东汉历史的了解和认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东汉历史可能了解不多。
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记忆和理解能力逐渐提高,但对于复杂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可能还较难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观看图片等途径,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提高他们对东汉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东汉的建立、发展、衰落的过程,掌握东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学生能够培养对历史事件的分析、综合、评价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东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培养对历史的思考和批判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东汉的建立、发展、衰落的过程,以及东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2.难点:对东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问题的理解和分析。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引导学生了解东汉历史的基本知识。
2.阅读法: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获取东汉历史的相关信息。
3.讨论法:学生通过合作讨论,培养对历史事件的分析、综合、评价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
2.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音响等。
3.教学资源: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东汉时期的地图,引导学生了解东汉的地理位置和范围,激发学生对东汉历史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引导学生了解东汉的建立、发展、衰落的过程,以及东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展示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等资源,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教材内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合作讨论,分析东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问题。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1165484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b9.png)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主要讲述了东汉的建立、发展、衰落的过程,以及东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本课内容是学生对古代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的衔接点,既承接了前文的汉朝历史,又为后文的三国两晋南北朝历史做铺垫。
教材通过生动的叙述和丰富的史料,引导学生了解东汉的历史变迁,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汉朝历史有初步的了解。
但学生在历史时间的把握、历史事件的联系等方面的理解还相对薄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理清历史发展线索,深化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东汉的建立、发展、衰落过程,掌握东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研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之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东汉的建立、发展、衰落过程,以及东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2.难点:东汉时期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联系,以及对东汉时期历史变迁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对东汉历史的基本知识进行系统讲解,为学生提供扎实的历史知识基础。
2.自主学习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东汉历史的基本知识。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东汉历史事件和人物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读教材,了解教材结构,明确教学目标、重难点;准备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教学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东汉历史的基本知识,为课堂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呈现(15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东汉的建立、发展、衰落过程,以及东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 历史 上册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教案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 历史 上册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9b8ea17482fb4daa48d4b13.png)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3课东汉的兴衰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东汉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基本史实;“光武中兴”的原措施;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的原因、经过和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观察图片、文献史料对东汉盛衰原因的分析、思考,培养学生对历史现象、历史问题初步的分析、归纳和反思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光武中兴”和东汉衰败现象的了解,认识到中国古代社会盛衰的基本规律。
联系现实生活,学会从历史中汲取智慧的批判和反思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大会的建立与光武中兴难点:东汉盛衰的原因。
三、教学方法:比较分析法、史料分析法、列表归纳法、讨论法等。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汉朝分为西汉和东汉。
东汉王朝是怎样建立起来的?东汉初期,社会出现了比较稳定的局面。
但是,东汉中期以后,却是朝纲絮乱、腐败,社会动荡不安。
当时的朝政出现了什么样的状况?东汉又是如何走向衰亡的呢?(二)、讲授新课:一、光武中兴1、王莽代汉:背景:汉武帝病逝后,昭帝、宣帝、元帝、成帝、哀帝、平帝,或为幼主,或为昏君,导致外戚势力坐大,西汉帝国日衰,王莽趁机夺取了西汉政权。
王莽是汉元帝的皇后王政君的侄子。
王氏家族利用外戚的身份,长期握有朝廷内外的军政大权。
公元8年,王莽宣布自己承受天命,迫不得已“即真天子位”,建国号为“新”,年号为“始建国”,就这样,王莽的新朝取代了汉朝。
王莽(公元前45年—公元23年),西汉末年的外戚。
(汉成帝的母亲、汉元帝的皇后王政君的侄子)。
王莽改制:王莽改制又称王莽新政,是新朝皇帝王莽为缓和西汉末年日益加剧的社会矛盾而采取的一系列新的措施的"托古改制"。
包括土地改革、币制改革、商业改革和官名县名改革。
初始元年(8年)王莽接受孺子婴(刘婴)的禅让后称帝,改国号为"新",改长安为常安,作为新朝都城,王莽开中国历史上通过符命禅让作皇帝的先河。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学设计1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学设计1](https://img.taocdn.com/s3/m/f2e1d3f2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517c61f.png)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主要讲述了东汉的建立、发展、衰落过程以及东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和事件。
本课内容较为丰富,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旨在让学生了解东汉时期的历史变迁,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东汉时期的历史了解相对较少。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将已掌握的知识与东汉时期的历史相结合,形成系统的历史观念。
此外,学生对于历史人物的认知多停留在表面,需要通过本课学习,深入了解东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如光武帝、董仲舒等。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东汉的建立、发展、衰落过程,掌握东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和事件。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东汉的建立、发展、衰落过程,以及东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和事件。
2.难点:东汉时期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以及文化特点。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享学习成果,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包含图片、视频、动画等多媒体素材的课件。
2.教材:准备《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相关内容。
3.辅助材料:收集关于东汉时期的历史资料,如论文、书籍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东汉时期的历史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知识,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介绍东汉的建立、发展、衰落过程,呈现东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和事件。
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东汉时期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以及文化特点。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东汉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分享学习成果。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3课《东汉的兴衰》 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3课《东汉的兴衰》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3197f314431b90d6c85c721.png)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理解什么是“光武中兴”;知道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史实;掌握黄巾起义的过程及其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了解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原因和影响,黄巾起义的过程、特点,培养学生利用历史资料分析社会问题的技能;通过让学生阅读理解黄巾军的口号,使学生认识到黄巾起义是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培养学生分析历史古文资料的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光武中兴”的出现说明在封建社会,统治者清明的政策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同时反映出人民生产积极性的提高能产生巨大的生产力。
“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使我们看到我国封建社会不仅有辉煌的一面,也有君主专制带来的腐朽、落后的一面。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光武中兴”。
教学难点: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学情分析】学生对西汉的历史已经有了比较深入的学习,这是学习东汉的历史基础。
我们可以把前后的知识联系起来思考和设计。
对于时间、地点、人物等基本历史要素,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完成。
对于比较抽象的“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可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教学。
【授课类型】新授课。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方法】阅读讲解法、合作探究法、读图分析法、比较分析法。
【教具】导学提纲、历史图片、多媒体课件等。
【新课导入】刘邦建立西汉后,经过几代皇帝的励精图治,出现了“文景之治”和汉武帝统治时期的繁荣,但到了西汉末年,贫富分化,社会矛盾激化,西汉政权像一个病入膏肓的患者,无药可救,那么在这个大背景下,东汉政权是怎样建立的?东汉的统治者采取什么措施来恢复发展经济?东汉后期又面临怎样的社会问题?东汉又是如何走向衰亡的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第13课“东汉的兴衰”。
一、光武中兴提问1:东汉建立的时间是何时?都城在哪里?开国皇帝是谁?学生回答:25年,西汉宗室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刘秀就是光武帝。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上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案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上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63108bd770bf78a6529545e.png)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上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案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案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理解什么是“光武中兴”;知道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史实;掌握黄巾起义的2.通过了解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原因和影响,黄巾起义的过程、特点,培养学生利用历史资料分析社会问题的技能;通过让学生阅读理解黄巾军的口号,使学生认识到黄巾起义是一3.“光武中兴”的出现说明在封建社会,统治者清明的政策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同时反映出人民生产积极性的提高能产生巨大的生产力。
“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使我们看到我国封建社会不仅有辉煌的一面,也有君主专制带来的腐朽、落后的一面。
【重点难点】教学难点: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学生对西汉的历史已经有了比较深入的学习,这是学习东汉的历史基础。
我们可以把前后的知识联系起来思考和设计。
对于时间、地点、人物等基本历史要素,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完成。
对于比较抽象的“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可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教学。
新授课。
1【教学方法】阅读讲解法、合作探究法、读图分析法、比较分析法。
导学提纲、历史图片、多媒体课件等。
【新课导入】刘邦建立西汉后,经过几代皇帝的励精图治,出现了“文景之治”和汉武帝统治时期的繁荣,但到了西汉末年,贫富分化,社会矛盾激化,西汉政权像一个病入膏肓的患者,无药可救,那么在这个大背景下,东汉政权是怎样建立的?东汉的统治者采取什么措施来恢复发展经济?东汉后期又面临怎样的社会问题?东汉又是如何走向衰亡的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第13课“东汉的兴衰提问1学生回答:25教师点拨:东汉都城洛阳在西汉都城长安之东,如同东周的都城洛邑在西周都城镐京之东,因此历史上有西汉、东汉、西周、东周之称。
史书上将西汉称为前汉,东汉称为后汉则是从时间上指称。
提问2学生回答: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罚;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案-七年级历史上册(统编版2024)
![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案-七年级历史上册(统编版2024)](https://img.taocdn.com/s3/m/82cbff78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11d546a.png)
2024新版统编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素养提升教案第13课东汉的兴衰一、课标内容了解西汉末到东汉的政治、社会动荡。
了解道教产生的背景。
二、素养目标1.唯物史观:对比秦末和东汉末年农民起义,认识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因素。
2.时空观念:识读《东汉形势图》,从历史地图中获取重要的历史地理信息。
通过研读史料、历史年表,了解中国古代纪年的主要方法,初步养成历史时序意识。
3.史料实证:通过了解东汉的建立及“光武中兴”局面的形成,认识到政治清廉、社会稳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4.历史解释:通过学习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和黄巾起义的内容、影响等史实,理解东汉走向衰亡的原因。
5.家国情怀:通过对“光武中兴”和东汉走向衰亡现象的了解,认识到中国古代社会盛衰的基本规律。
从学习历史中汲取智慧,培养家国情怀。
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光武中兴。
【教学难点】“文景之治”。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三字经》:高祖兴,汉业建。
至孝平,王莽篡。
光武兴,为东汉。
四百年,终于献。
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汉高祖打败了项羽,建立汉朝。
汉朝的帝位传了两百多年,到了孝平帝时,就被王莽篡夺了。
王莽篡权。
改国号为新,天下大乱,刘秀推翻更始帝,恢复国号为汉,史称东汉光武帝,东汉延续二百年,到汉献帝的时候灭亡。
王莽是如何夺取政权的?光武帝是如何建立东汉的?东汉王朝如何从兴盛走向衰败的?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3课:东汉的兴衰。
(二)新课探究探究一: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教师提问:西汉后期,朝政越来越腐败,西汉逐渐走向了灭亡。
你知道西汉是怎样灭亡的吗?学生回答: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
教师讲解:王莽是汉元帝皇后的侄子,王氏家族利用外戚的身份,长期掌握朝廷内外的军政大权。
那么,王莽的统治有没有维持长久呢?学生回答:没有。
王莽的施政加剧了社会动荡,激起各地农民起义,王莽政权最终被推翻。
教师讲解:农民起义过程中,西汉宗室刘秀崛起,他在公元25年称帝,后定都洛阳,建立了一个新王朝——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
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教案
![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7faec86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c33ba10.png)
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案一、新课标标准了解西汉末到东汉的政治、社会动荡。
二、内容分析秦汉的大一统在中国历史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确立了中华民族大一统的政治体制和中华文化共同体的观念,造就了全民族的政治文化认同心理。
光武帝刘秀顺应了统一国家建立与巩固的历史潮流,结束了西汉末年以来长期混战的局面,重整封建统治秩序,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社会出现了繁荣景象。
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局面,导致了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三、教学目标1.知道东汉建立的基本概况、光武帝巩固统治的措施及其影响。
(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唯物史观)2.了解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和黄巾起义的基本史实。
(时空观念、史料实证)3.通过对“光武中兴”和东汉衰败现象的了解,认识到中国古代社会盛衰的基本规律。
(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家国情怀)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二)讲授新课1.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1)教师活动阅读材料,说说西汉后期的政治状况如何?百姓生活状况怎样?材料1:日日撞亡秦之钟,听郑卫之乐,驰骋干戈,纵恣于野,不恤百姓。
——东汉·荀悦《汉纪》材料2:大兴徭役,重增赋敛,征发如雨……(民)饥馑……死于道,以百万数。
——东汉·班固《汉书·谷永传》(2)学生活动政治状况:政治腐败,大兴徭役赋税社会状况:民不聊生,百姓流离失所(3)教师活动阅读教材P73的第二段,完成下列表格填写?(4)学生活动(5)教师活动根据材料,分析光武帝为巩固统治采取了哪些措施?及其作用?材料1:刘秀连续下达了六道释放奴婢的命令,解决了战乱之后土地荒芜而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材料2:建武六年(公元30年),下诏恢复西汉前期三十税一的赋制。
省减刑罚,还多次宣布释放刑徒,即“见徒免为庶民。
材料3:光武帝下诏:“并省四百余县,吏职减损,十置其一”。
另外对地方官吏严格要求,赏罚从严。
材料4:东汉政府把羌人内迁,把南匈奴内迁,把乌桓内迁,把鲜卑内迁。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3课《东汉的兴衰》 课程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3课《东汉的兴衰》 课程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f96e8585d5bbfd0a795673eb.png)
《东汉的兴衰》的启发式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了解东汉兴衰的脉络。
引导学生思考光武中兴形成的原因。
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认识、分析历史问题能力。
2、 过程与方法:历史年表研读。
了解中国古代纪年的主要方法,利用东汉彩绘陶击鼓说唱邕等图片分析历史信息,锻炼学生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东汉的建立与光武中兴局面的形成,从而认识到统治者需要重视民生。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光武中兴”局面的形成;(背景、措施、结果)难点: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产生的原因,特别是深层次的原因是学生理解的难点)三、教学过程。
(一) 导入设计—让学生读课题《东汉的兴衰》,然后提出本节课讲的是一个王朝:东汉。
两个角度:兴和衰。
具体体现在兴:光武中兴。
衰: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黄巾起义。
(二) 教学过程一、东汉的建立1、回顾历代王朝的发展顺序:让学生知道东汉处于时空位置2、认识东汉的时空位置。
回答东汉建立的三要素:(建立时间、都城、建立者)---直接提问一名学生。
3、为什么汉朝(两汉)又被称为西汉和东汉呢?并且展示地图专门勾勒出长安和洛阳。
让学生思考讨论这个问题。
找1—3名同学回答这个问题。
4、东汉建立前的社会背景:出示以下两段材料。
---学生讨论,提问1-2名学生材料:农商失业,食货俱废,民涕泣于市道。
——《汉书·王莽传》材料:初骑牛,杀新野尉乃得马。
——《后汉书‧光武帝纪》展示答案:西汉后期,朝政越来越腐败。
王莽建新代汉,改制失败,加剧社会动荡,激起农民起义。
(赤眉起义、绿林起义)二、光武中兴1、在前面作为铺垫基础上,再次展示一段材料:让学生阅读、了解当时东汉建立的社会具体问题。
祸拏未解,兵连不息,刑法弥深,赋敛愈重。
……父子流亡,夫妇离散,庐落丘墟,田畴芜秽”,以致“匹夫僮妇,咸怀怨怒”。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冯衍列传》 译文:祸乱相连,战争不息,刑法更加残酷,赋税更加沉重。
3.13《东汉的兴衰》教案-统编版(2024)七年级历史上册
![3.13《东汉的兴衰》教案-统编版(2024)七年级历史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f3bf876f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f8.png)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3课东汉的兴衰一、核心素养目标:唯物史观:了解东汉的建立,知道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以及黄巾起义的基本史实,培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认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历史解释:知道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和豪强大族势力的膨胀是导致东汉走向衰亡的重要原因,知道黄巾起义加速了东汉的灭亡。
时空观念:了解东汉兴衰的基本脉络,引导学生思考“光武中兴”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认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史料实证:通过对图示、《相关史事》、文物等研读,了解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和豪强大族势力膨胀等史事,及其与东汉走向衰亡的关系,提高处理历史信息及历史表达的能力家国情怀:通过本节课所学,探究东汉兴与衰的原因,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巩固和发展的重要历史意义,以及以民为本、发展民生对于国家发展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光武中兴”的内容;黄巾起义的影响。
教学难点:东汉王朝兴衰的原因。
三、教学方法:比较分析法、史料分析法、列表归纳法、讨论法等。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东汉宅院画像砖这块出土于四川的画像砖,刻画了东汉时期的一座宅院,其中有围墙、长廊、前后院、堂屋、望楼等,是东汉豪强住宅的缩影。
豪强与东汉的建立及中后期政局的动荡有直接关系。
东汉王朝是如何建立的?当时政局有哪些特点?又是怎样走向衰亡的呢?(二)、讲授新课:一、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1背景:材料:汉桓帝死后,刘汉的正支中找不到合适的人来继承皇位了,当政的窦太后没有办法,才和其兄窦武(时任城门校尉)把河间王刘开的曾孙刘宏弄来按在皇位上,刘宏就是汉灵帝。
刘宏即位后窦太后临朝,窦武升为大将军,以其辅政。
同时令陈蕃为太傅,胡广为司徒,撑起了局面。
阅读材料,说说西汉后期的政治状况如何?西汉后期的皇帝有的依靠外戚,有的不理睬朝政,导致大权旁落,朝政越来越腐败。
材料: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上册历史最新编辑教材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光武中兴的背景和措施
教学难点: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政的原因和影响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汉光武帝陵,是东汉开国皇帝世祖刘秀的陵园。
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白鹤镇铁谢村西南,始建于公元50年,由神道、陵园和祠院组成。
刘秀在公元25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东汉初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原因有哪些?东汉又是如何走向衰亡的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3课《东汉的兴亡》。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光武中兴;; 1.材料展示:农商失业,食货俱废,民涕泣于市道;; ——《汉书·王莽传》
2.教师讲述:西汉后期,朝政越来越腐败。
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
王莽的施政加剧了社会动荡,激起了各地农民起义。
王莽政权被农民起义推翻后,西汉宗室刘秀在公元25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3.材料展示:及王莽篡位,续以更始、赤眉之乱,至光武中兴,百姓虚耗,十有二存。
——范晔《后汉书·郡国一》;;
4.问题探究:光武帝对于面临的困境,他采取什么样的政策巩固他的政权?(把光武帝巩固统治的措施与西汉的“休养生息”政策作一比较,找出共同点)
社会动荡的局面而采取了积极对策;从措施方面看,都是通过减轻农民负担,来恢复、发展生产。
5.教师讲述:光武帝的这些措施总体上有利于社会进步,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因而出现了光武中兴的局面。
6.问题探究:你从光武中兴得到了什么启示?
启示: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才能使社会出现盛世局面。
目标导学二: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1.问题思考:什么是外戚?什么是宦官?
提示:外戚是皇帝的母族、妻族,也就是太后和皇后的家族;宦官是指在宫中服侍皇帝和皇室家族的阉人;;
2.图表展示:
提示:9.5岁。
24岁
4.图片展示: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5.问题探究: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恶性循环对东汉王朝统治造成了什么影响?
提示: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恶性循环使得政治统治腐朽不堪,正直的官员受到排挤陷害,社会混乱,人民遭殃。
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使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6.教师过渡:广大人民再也不能忍受这种黑暗统治了,反抗的情绪在民间蔓延。
目标导学三:黄巾起义
1.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思考黄巾起义的原因、爆发时间、领导人、创立的组织分别是什么? 提示:(1)原因:政治腐败、租税严重、灾荒连年;(2)爆发的时间:184年;(3)领导人:张角;(4)创立的组织:太平道。
2.教师提问:黄巾起义的结果如何呢?有什么影响?
提示:东汉统治者调集军队进行镇压,同时调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一致对付农民起义,黄巾军受到重创、损失惨重,起义首领张角因病去世,历时9个月的黄巾起义最后被镇压下去。
黄巾起义的影响:黄巾起义主力虽然失败了,但其余部坚持斗争了20多年。
这次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
三、课堂总结
通过学习,同学们了解到东汉兴盛的主要原因是刘秀采取了一系列开明的统治政策,以“柔术”治天下,注重文治;衰败的主要原因和表现是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3板书设计
4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图片导入的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兴趣,通过小组讨论形式,让学生在讨论中思考问题,培养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能力。
本节课中,师生互动,课堂气氛活跃,通过教师的引导,归纳两汉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以及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利用地图和图片资料等直观教具,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
整节课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