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教案 抗日战争的胜利

合集下载

2024年抗日战争的胜利历史教案

2024年抗日战争的胜利历史教案

2024年抗日战争的胜利历史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理解:使学生全面了解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主要战役、战略战术以及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技能培养:通过讨论、分析和角色扮演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抗日战争对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性,激发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役及其战略意义。

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分析。

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教学难点:如何帮助学生理解抗日战争的复杂性和长期性。

如何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多方面原因。

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相关历史视频片段,引起学生的兴趣。

提问:你们知道抗日战争是哪一年开始,哪一年结束的吗?这场战争对中国有何意义?简要介绍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为后续内容铺垫。

抗战历程讲解详述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役,如淞沪会战、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等,分析每次战役的战略意义。

讲解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以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发展。

介绍抗日战争期间的国际形势,包括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和支持等。

胜利原因分析从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如民族意识的觉醒、国共合作的实现、国际反法西斯力量的支持等。

讨论抗日战争中军民团结、艰苦斗争的精神,以及这种精神对今天的启示。

分析抗日战争胜利对中国历史进程的深远影响,如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国际地位的提升等。

历史意义探讨引导学生思考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包括对国家、民族和个人的影响。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的社会变革和发展。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交流对抗日战争胜利的看法和感受,培养批判性思维。

课堂总结与提升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性和意义。

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培养爱国精神和历史责任感。

提出开放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为下一节课做好铺垫。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第20课《抗日战争的胜利》教案

第20课《抗日战争的胜利》教案

第20课《抗日战争的胜利》教案第一篇:第20课《抗日战争的胜利》教案《抗日战争的胜利》教案【课程标准】:了解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要内容;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中共“七大”的时间、地点,掌握中共“七大”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2、知道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时间,学习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3、收集、阅读、讲解有关抗战的故事。

过程与方法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中共七大的主要内容,师生共同讨论分析中共七大的历史意义。

2、学生自行分析促使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因素,结合前面所学的近代史知识分析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共七大的召开是民主革命时期最重要的一次大会,是一次团结胜利的大会,为争取抗战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应认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给中华民族的解放带来了光明。

抗击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通过学习,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应认识到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离不开国际援助,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精神。

【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利用多媒体课件、剪辑的视频资源等,通过阅读资料、讨论等方法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利用歌曲形式导入新课,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教师适时地对知识进行讲解分析,对学法给予指导。

【教学过程】(一)教学准备阶段教具:电子白板多媒体课件教师准备:1.自制电子白板课件。

2.分析学情,查找有关资料,为学生提供阅读材料。

学生准备:提前预习,搜集有关抗战的资料,阅读有关材料。

(二)教学活动过程 1.导入新课多媒体课件:歌曲《团结就是力量》设问:这首歌曲创作于什么年代?这首歌曲诞生于1943年,歌曲气势雄壮,表现出中国人民面对日寇进攻团结战斗的精神。

经过八年的艰苦抗战,中国人民终于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20课──抗日战争的胜利。

2.学习新课[“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先放映中共七大的视频)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提示学生从会议召开的背景、时间、地点、主要内容、历史意义等要素去了解中共七大。

(备好课)《抗日战争的胜利》精品教学设计

(备好课)《抗日战争的胜利》精品教学设计

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2022年历史课程标准》要求:通过了解中共七大,认识确立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重大意义;通过史事,认识中国人民十四年抗战的艰苦历程,认识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知道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认识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重要历史意义。

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中国各民族、各政党、各政治派别求同存异,共同抗敌。

1945年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为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战后的奋斗方向。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近代反抗外来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1.了解汪精卫叛国、皖南事变等历史事件;了解张自忠、左权等的英雄事迹;掌握中共七大召开的时间和内容;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2.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中共七大的主要内容,师生共同讨论分析中共七大的历史意义。

学生自行分析促使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因素,结合前面所学的近代史知识分析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3.通过对中共七大的讲述,让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给中华民族的解放带来了光明。

抗击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通过学习,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中共七大;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与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与历史意义。

【导入新课】视频播放抗日战争相关视频,过渡到本节课的学习。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展示2022年课程标准和本节课核心素养【讲授新课】一、全民族坚持抗战(一)日本侵华政策的转变1.【自主学习】结合课本内容,梳理日本侵华政策的转变(设计意图)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完成梳理,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史料实证的历史核心素养。

(二)国共两党对日变化1.国民党①在日本侵略者的诱降下,国民政府内亲日派头子汪精卫公开叛国投敌,于1940年在南京建立伪国民政府。

《抗日战争的胜利》教案最全版

《抗日战争的胜利》教案最全版

《抗日战争的胜利》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中共“七大”的中心任务,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2)分析日本无条件投降原因以提高辨别能力;(3)探讨抗战胜利的意义以理解抗日战争的历史地位,培养学生综合、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中共七大的中心任务、主要内容,师生共同讨论分析中共七大的历史意义。

(2)学生自行分析促使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因素,结合前面所学近代史知识分析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中国共产党“七大”的召开是民主革命时期最重要的一次大会,是一次团结胜利的大会,为争取抗战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进一步表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给中华民族的解放带来了光明。

(2)抗日战争的胜利,扭转了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屡败局面,洗刷了近代以来的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

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作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3)应认识到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离不开国际援助,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和抗战胜利的意义。

难点: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意义(三)课型:综合课(四)课时一课时(五)教学方法教法:讲授法和问题教学法相结合学法:阅读、讨论、探讨(六)教学媒体(七)板书设计第3课抗日战争的胜利一、中共七大(1945年4月,陕西延安)1、背景:2、内容:3、意义:二、日本无条件投降原因:日本无条件投降时间:1945年8月15日意义:三、台湾光复1945年10月25日(八)、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媒体展示: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师:大家知道我国的国歌诞生于什么时期?生:抗日战争时期师:对,它创作于1935年,诞生于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年代。

1949年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它象征着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为捍卫国家和民族的尊严,中华民族的坚强斗志和不屈精神永远不会被磨灭。

《抗日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1(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

《抗日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1(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

《抗日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1(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一. 教材分析《抗日战争的胜利》是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的一课。

本课主要讲述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历史意义。

教材通过详细的历史资料,生动地展现了抗日战争期间我国人民的英勇斗争和顽强拼搏精神,让学生深入了解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经过和结果,认识到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历史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抗日战争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分析历史事件、理解历史意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抗日战争的胜利过程,掌握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历史责任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抗日战争的胜利过程及历史意义。

2.难点: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分析。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抗日战争的艰苦卓绝。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历史素养。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

2.课件:制作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

3.史料:收集与抗日战争胜利相关的史料,如战争遗址照片、历史文献等。

4.教学工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抗日战争的背景,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抗日战争的胜利过程,包括重大战役、英勇事迹等,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抗日战争的艰苦卓绝。

3.操练(1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和史料进行分析,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抗日战争的胜利》教案最全版

《抗日战争的胜利》教案最全版

《抗日战争的胜利》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中共“七大”的中心任务,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2)分析日本无条件投降原因以提高辨别能力;(3)探讨抗战胜利的意义以理解抗日战争的历史地位,培养学生综合、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中共七大的中心任务、主要内容,师生共同讨论分析中共七大的历史意义。

(2)学生自行分析促使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因素,结合前面所学近代史知识分析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中国共产党“七大”的召开是民主革命时期最重要的一次大会,是一次团结胜利的大会,为争取抗战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进一步表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给中华民族的解放带来了光明。

(2)抗日战争的胜利,扭转了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屡败局面,洗刷了近代以来的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

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作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3)应认识到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离不开国际援助,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和抗战胜利的意义。

难点: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意义(三)课型:综合课(四)课时一课时(五)教学方法教法:讲授法和问题教学法相结合学法:阅读、讨论、探讨(六)教学媒体(七)板书设计第3课抗日战争的胜利一、中共七大(1945年4月,陕西延安)1、背景:2、内容:3、意义:二、日本无条件投降原因:日本无条件投降时间:1945年8月15日意义:三、台湾光复1945年10月25日(八)、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媒体展示: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师:大家知道我国的国歌诞生于什么时期?生:抗日战争时期师:对,它创作于1935年,诞生于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年代。

1949年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它象征着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为捍卫国家和民族的尊严,中华民族的坚强斗志和不屈精神永远不会被磨灭。

抗日战争胜利的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抗日战争胜利的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抗日战争胜利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抗日战争的背景和重要事件,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增强学生对抗日战争胜利的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事件及原因。

2. 难点: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分析和思考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准备1. 教学素材:多媒体课件、纸质教材、抗战相关资料。

2. 教学手段:讲授、讨论、小组合作学习。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一段关于抗日战争的视频,激发学生对抗日战争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师提出问题:你们了解抗日战争吗?你们知道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是什么吗?步骤二:知识传授(20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抗日战争的起因和背景,重点介绍日军的侵略行为及中国人民的抵抗。

2. 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抗日战争的重要事件,并介绍每个事件的背景和影响。

3.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探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游击战争对于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作用。

步骤三:小组合作学习(15分钟)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抗日战争中的重要事件进行深入研究。

要求每个小组讨论该事件的背景、主要人物、重要影响等,并进行展示。

步骤四:展示和讨论(15分钟)每个小组轮流展示他们研究的事件,并其他小组进行提问和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不同事件之间的联系和影响,总结出抗日战争胜利的一些共同原因。

步骤五:总结归纳(10分钟)教师梳理学生展示和讨论的内容,总结出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并进行概括性讲解。

教师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并提醒学生要始终保持爱国主义情感。

五、课堂作业请学生回家后,写一篇200字的短文,总结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并表达自己的感受。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事件和原因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培养了他们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同时,在小组合作学习和展示中,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抗日战争的胜利优质课说课稿教案

抗日战争的胜利优质课说课稿教案

抗日战争的胜利优质课说课稿教案教案标题:抗日战争的胜利优质课说课稿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抗日战争的背景、过程和胜利意义,掌握相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分析和解读历史事件的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抗日战争的胜利,培养学生对国家的热爱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抗日战争的过程和胜利意义。

2. 难点: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解读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学资源:教科书、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

2. 教学环境:教室投影仪、电脑等。

3. 学生准备:预习相关教材内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张抗日战争胜利的图片,引起学生对抗日战争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2. 提出问题(10分钟):提出问题:“你知道抗日战争吗?它的背景是什么?胜利的意义是什么?”让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3. 观看视频(15分钟):播放抗日战争的相关视频,介绍抗日战争的背景、过程和胜利意义。

学生观看视频时,教师可以适时停下来进行解释和补充说明。

4. 学习历史事件和人物(1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和图片,介绍抗日战争中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如九一八事变、华北抗日战争、淞沪会战、八年抗战等。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这些事件和人物对抗日战争的胜利起到了什么作用。

5. 小组合作(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合作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a. 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是什么?b. 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中国和世界有什么意义?6. 总结(10分钟):请几个小组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并由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澄清学生对抗日战争胜利的认识。

7. 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抗日战争胜利的文章,包括背景、过程和胜利意义等。

五、板书设计:抗日战争的胜利- 背景- 过程- 胜利意义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抗日战争的背景、过程和胜利意义有了初步的了解。

初中历史《抗日战争的胜利》教案

初中历史《抗日战争的胜利》教案

初中历史《抗日战争的胜利》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全民族坚持抗战、中共七大、战略反攻和日本投降等基本史实,探究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及其伟大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呈现史料及小组讨论的方法,探究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及伟大意义,锻炼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史料实证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本课,认识到抗击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全民族坚持抗战、中共七大、战略反攻和日本投降等基本史实。

【难点】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及伟大意义。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教师展示反法西斯战争中国战区受降仪式的相关视频,提问:抗日战争何时结束?学生回答: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

9月2日,日本政府正式签署投降书。

教师讲解:从1931年到1945年,中国人民经历了长达14年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最后终于取得了胜利!那中国军民是如何坚持抗战的?日本侵略者又是怎么失败的?顺势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一)全民族坚持抗战教师提问:广州、武汉沦陷后,日本的政策产生了怎样的变化?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回答:日本对国民党政府进行整治诱降,辅以军事打击;加紧进攻抗日敌后根据地;加强对占领区的军事统治和经济掠夺。

教师播放纪录片《抗日战争》片段并提问:面对日本策略的转变,社会各界有何反应?学生回答:虽然以汪精卫为首的国民党亲日派公开投敌叛国,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皖南事变,分化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但全民族坚持抗战。

在正面战场的枣宜会战中,张自忠上将壮烈殉国,在敌后战场八路军左权将军血洒疆场,学生、妇女、工人、华侨和港澳同胞、文艺界积极进行抗日。

过渡句:全民族坚持抗日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随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中国的抗战也进入了新的阶段,迎着胜利的曙光,要建设一个怎样的中国,成为了新的问题。

(二)中共七大教师展示中共七大相关史料并提问:1945年,抗战即将迎来胜利,在延安召开了中共七大。

抗日战争胜利的教案

抗日战争胜利的教案

抗日战争胜利的教案教案标题:抗日战争胜利的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抗日战争的背景和重要意义;2. 掌握抗日战争的时间线和关键事件;3. 分析抗日战争的胜利因素和影响。

教学重点:1. 抗日战争的背景和重要意义;2. 抗日战争的时间线和关键事件;3. 抗日战争的胜利因素和影响。

教学难点:1. 分析抗日战争的胜利因素;2. 探讨抗日战争对中国历史和国际影响。

教学准备:1. 教学PPT;2. 抗日战争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教具;3. 学生参考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抗日战争的场景,引起学生兴趣;2. 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对抗日战争有什么了解?它对中国有什么重要意义?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介绍抗日战争的背景和起因,包括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行为和中国人民的抵抗;2. 通过时间线的方式,讲解抗日战争的重要事件,如淞沪会战、平型关大捷等;3. 分析抗日战争的胜利因素,包括国共合作、人民战争等。

三、讨论与思考(20分钟)1. 分组讨论:请学生分组讨论抗日战争的胜利因素,并列举相关证据;2. 学生汇报:每个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3.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抗日战争对中国历史和国际影响有哪些?四、总结与展示(10分钟)1. 教师总结抗日战争的胜利因素和影响,并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2. 学生展示:请学生准备抗日战争相关的图片、文章等进行展示;3. 教师点评:对学生的展示进行点评和总结。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抗日战争胜利因素的短文;2. 布置下节课预习任务:了解抗日战争后的中国发展情况。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了解抗日战争中的英雄人物和重要战役;2. 组织学生参观抗日战争纪念馆或相关展览,加深对抗日战争的认识。

教学评估:1. 学生课堂参与度;2. 学生对抗日战争胜利因素和影响的理解程度;3.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和质量。

八年级历史教案抗日战争的胜利教案

八年级历史教案抗日战争的胜利教案

抗日战争的胜利教案八年级历史教案【教学目标】•一、识记与理解:了解中国共产党为巩固抗日根据地采取的措施,记住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时间、地点及会议的主要内容,掌握抗日战争胜利的时间和历史意义,理解中共七大的最重要的成就和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二、能力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联系旧课思考、讨论、回答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和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分析、表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结合当代日本应当如何反省侵华战争的问题,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用历史的眼光观察、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讲述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和中国人民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树立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通过学生对抗日战争胜利原因的分析,懂得正义终将战胜邪恶的道理,认识世界是一个整体,人类只有相互支援、团结一心,才能战胜共同的敌人,赢得进步。

【重点难点】• 一、重点:中共七大和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二、难点:中共七大的召开和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在教材没有介绍抗日战争局部反攻和国民党六大内容的情况下,让学生学习七大的内容,理解七大的意义是比较困难的。

【授课类型】新课【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研读课标与教材,撰写教案,准备相关历史图片或影视资料片,写好阅读提纲的小黑板。

学生准备:学生预习,收集有关抗日战争的资料(包括文字、图片、音像资料)。

【教学方法】启发式讲述、谈话、讨论、读书指导、问题教学等多法结合【教学用具】小黑板,影视资料带,电视机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直接讲本课导语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讲授新课:• 一、巩固抗日根据地的艰苦斗争(因本目教材为阅读内容,教师不宜过多展开讲解,所以采用问题导读法进行。

即用小黑板显示或口头提出问题,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自己解决,对个别地方作适当补充。

)抗日根据地何时出现了怎样的困难?出现困难的原因有哪些?中国共产党为战胜困难、巩固抗日根据地采取了哪些措施?这些措施起了什么作用?(过渡)抗日根据地军民局部反攻的胜利,就为抗日战争大反攻准备了条件。

抗日战争的胜利优质课公开课教案

抗日战争的胜利优质课公开课教案

抗日战争的胜利优质课公开课教案20 抗日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共“七大”的时间、地点,掌握中共“七大”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学生自行分析促使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因素,结合前面所学的近代史知识分析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抗击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通过学习,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活动过程1、导入新课课前播放革命歌曲《团结就是胜利》。

讲解1945年的国际国内形势导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0课《抗日战争的胜利》。

2、新课讲授(1)中共七大(让学生观看视频比结合课本P103—P104内容,讨论并归纳出本次代表大会的时间、地点、主要内容及历史意义)①时间:1945年4月地点:延安(学生回答)②背景(在肯定学生回答后详细讲解)③内容(学生回答,教师在肯定学生的答案后进行归纳讲解)提问:团结体现在哪里?胜利体现在哪里?师:(肯定学生回答,进行归纳)团结是因为在毛泽东思想的旗帜下全体党员空前团结。

胜利是此次大会为争取抗战胜利和实现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中国人民期盼已久的时刻终于到来——日本无条件投降(2)抗日战争的胜利①日本无条件投降A、学生活动:学生观看视频:抗战胜利和日本投降并且阅读课本P104内容,找一找哪些因素促使了日本无条件投降a、美国向日本广岛、长崎投掷两颗原子弹。

b、苏联对日宣战并进攻中国东北的日军。

(苏联投入174万人与日本最为精锐的陆军关东军进行殊死搏战)c、中国抗日军民展开大规模反攻。

(毛泽东发表了《对日寇的最后一战》将原本分散的抗日革命根据地一一连通,彻底粉碎了日本想要灭亡中国的迷梦)B、课件打出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图,直观的了解这三股强大攻势,1945年8月15日日本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

C、播放视频:过渡二:抗战胜利后,举国欢庆,阔别大陆50年之久的台湾也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优质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优质教案

第22课 抗日战争的胜利❶教学分析➷【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中共七大;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与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与历史意义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链接视频曲——抗日战争的胜利时刻)1945年9月2日上午9时,标志着二战结束的日本投降签字仪式,在停泊在东京湾的密苏里号主甲板上举行。

经过十四年的抗战,中国军民终于迎来了抗日战争的历史性胜利。

中国军民是如何坚持抗战的?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与伟大意义是什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全民坚持抗战1.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根据教材叙述,思考:抗战相持阶段到来之后,日本采取了哪些措施?提示:日军对国民政府进行政治诱降,辅之以军事打击;加紧进攻敌后抗日根据地;加强对占领区的军事统治和经济掠夺。

2.教师提问:日本侵略者政策的改变,对中国抗战有什么影响?提示:在日本的诱降下,汪精卫公开叛国投敌,在南京建立了伪国民政府。

国民党顽固派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

3.教师讲述:面对新的情况,中国共产党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坚持抗战,反对妥协,打退了国民党顽固派的破坏行动。

同时在各敌后抗日根据地掀起了大生产运动,打破了日伪军的封锁。

4.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根据教材,说说全民族抗战的表现有哪些。

5.教师强调: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全国各民族、各政党、各政治派别求同存异,共同抗敌,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了中华民族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目标导学二:中共七大1.教师引导: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从会议召开的背景、时间、地点、主要内容、历史意义去了解中共七大。

2.教师讲解:补充中共七大召开的背景。

国内:在抗战胜利前夕,国民党企图夺取抗战胜利的果实,中国人民面临着黑暗和光明两种前途和命运的选择。

国际:处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前夕。

3.教师提问:根据背景可以知道,中共七大应该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提示:讨论夺取抗战胜利和胜利后中国将走什么样道路的问题。

抗日战争的胜利 教学设计示例

抗日战争的胜利 教学设计示例

抗日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示例教学设计示例:抗日战争的胜利课题:抗日战争的胜利教学目标:1. 了解抗日战争的背景和重要事件;2. 掌握抗日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和战斗;3. 理解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意义;4.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爱国情怀。

教学内容与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一些抗日战争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抗日战争的兴趣和热情;2. 引导学生回忆之前学习过的中国近代史内容,了解国民党与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

二、讲授抗日战争的背景和重要事件(15分钟)1. 介绍抗日战争的起因和背景,包括日本侵略中国的原因和目的;2. 讲解抗日战争中的重要历史事件,如九一八事变、卢沟桥事变、淞沪会战等。

三、学习抗日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和战斗(20分钟)1. 分组讨论,学生自主选择一个抗日战争中的重要战役或战斗进行研究;2. 每个小组向全班报告他们所选择的战役或战斗的背景、经过和意义。

四、分析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意义(1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如保卫了中国的领土完整、挫败了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企图等;2. 结合学习材料和课堂讨论,让学生归纳总结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中国乃至世界的重要影响。

五、总结与展望(5分钟)1. 教师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2. 引导学生思考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今天的中国有什么启示。

六、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根据课上学习的内容,完成一篇关于抗日战争胜利意义的小结,或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评估:1. 教师通过讲授和讨论督导学生的掌握情况;2. 学生的小组报告和课堂讨论可以作为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3. 书面作业可以作为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

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观看相关的历史纪录片或影片,加深对抗日战争的理解;2. 组织学生参观抗战遗址或抗战博物馆,亲身感受抗日战争的历史痕迹;3. 组织学生开展与抗日战争相关的研究性学习,如撰写研究报告或展开小型展览等。

部编八年历史上册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

部编八年历史上册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

部编八年历史上册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抗日战争的胜利》是部编八年历史上册的第22课。

教材主要内容包括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日本投降两个部分。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认识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一次伟大斗争,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二. 学情分析八年上册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抗日战争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但他们对抗日战争的胜利意义和抗日战争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的认识还不够深刻。

此外,学生对抗日战争中的英雄人物和事迹的了解有限,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丰富和深化。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抗日战争的胜利过程,掌握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英勇抗敌的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抗日战争的胜利过程,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2.难点:抗日战争胜利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学生对英雄人物的认知。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料,营造战争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抗日战争的胜利过程,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4.案例教学法:通过介绍抗日战争中的英雄人物和事迹,引导学生学习英雄精神。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抗日战争相关图片、视频、动画等资料的课件。

2.资料:收集抗日战争中的英雄人物和事迹的相关资料。

3.课堂练习题:设计针对本课内容的练习题,以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抗日战争胜利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抗日战争的历史。

提问: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是什么?2.呈现(10分钟)呈现抗日战争胜利的过程,引导学生了解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如何到来的。

同时,通过视频资料,让学生感受抗日战争的残酷,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

初中历史第三册教案

初中历史第三册教案

初中历史第三册教案课题:抗日战争的胜利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抗日战争胜利的时间和意义。

2. 掌握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

3. 了解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国内外形势。

教学重点:抗日战争胜利的时间和意义。

教学难点: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让学生说出抗日战争的经过。

2. 提问:抗日战争胜利的时间是什么时候?胜利的意义是什么?二、自主学习1. 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抗日战争胜利的时间和意义。

2. 学生分享学习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课堂讲解1. 讲解抗日战争胜利的时间:1945年8月15日。

2. 讲解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1)抗日战争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反抗外国侵略取得胜利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2)抗日战争胜利,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3)抗日战争胜利,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3. 讲解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1)国共两党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全民族英勇抗战,英勇抵抗日本侵略者。

(3)国际援助,苏联出兵中国东北,击败日本关东军。

四、课堂讨论1. 讨论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国内外形势。

2. 学生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结合教材,总结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2. 请学生思考,抗日战争胜利对中国的历史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回顾抗日战争的经过,让学生了解抗日战争胜利的时间和意义,通过讲解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使学生掌握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

在课堂讨论环节,让学生思考抗日战争胜利对中国的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历史素养。

优质课抗日战争胜利讲稿(5篇模版)

优质课抗日战争胜利讲稿(5篇模版)

优质课抗日战争胜利讲稿(5篇模版)第一篇:优质课抗日战争胜利讲稿抗日战争的胜利引言(约5分钟)我第一次来到同学们中间,很高兴和同学在一起,首先请大家欣赏一首歌曲好不好?不过要请同学们说出歌名来?[播放《黄河大合唱》之七《保卫黄河》片断。

] 大家知道,这是抗日战争时期最流行,最鼓舞人心的抗日歌曲。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抗日战争的胜利》一课。

[板书课题] 抗日战争的胜利我们把这次课的内容细化为三个主题,主题一艰难岁月(即巩固抗日根据地的艰苦斗争);主题二黎明时光(即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主题三凯歌高奏(即抗日战争胜利)。

最后给大家带来一个‚勿忘国耻,以史为鉴‛的课后寄语,就是希望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强国之梦而努力奋斗。

新课教授(35分钟)经过前面几次课的学习,抗日战争的情况我们大家都很熟悉了。

芦沟桥的枪声还在我们的耳旁回响,南京大屠杀的惨景历历在目,台儿庄的血战的悲壮和百团大战的宏伟,极大地增强了我国抗日军民的斗志,也让我们的悲痛心情得到希许安慰。

抗战经过防御阶段,相持阶段,已经接近反攻阶段,更加残酷,更加艰难。

现在我们开始学习第一个主题。

主题一艰难岁月(巩固抗日根据地的艰苦斗争)(约8分钟)想一想,根据地严重困难是怎样形成的?1941年,抗日根据地军民开始局部反攻,抗战已接近战略大反攻阶段,日军必败已成定局。

日寇象秋后的蚂蚱,作最后的挣扎,日军主力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了疯狂大扫荡,请看大屏幕,日寇对抗日根据地的“扫荡”,实行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

加上长期战乱,民不聊生,根据地处境十分困难。

根据地严重困难表现在哪些方面?(让同学们举手说一说,对)根据地面积不断缩小;根据地人口下降;由1亿下降到5000千万。

八路军、新四军数量减少;由40万人减少到30多万人。

物资供应困难。

野菜、树皮充饥。

现我们来一个角色转换。

假如你就是一名当年根据地的军民,面对如此严重的困难,你会想些什么办法帮助根据地度过难关呢?(请同学举手说一说,对)加强政权建设,调整土地政策,调动一切抗日人士的积极性(全民抗战)。

抗日战 争胜利活动教案

抗日战 争胜利活动教案

抗日战争胜利活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经过和结果。

2、引导学生认识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和历史价值。

3、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决心。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抗日战争的重要战役和历史事件。

(2)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2、难点(1)如何让学生深刻理解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

(2)引导学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了解抗日战争的基本史实。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相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3、多媒体教学法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感染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有关抗日战争的视频片段,如《南京!南京!》《八佰》等电影的片段,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

(2)提问学生对抗日战争的了解程度,引导学生思考抗日战争的相关问题。

2、讲授新课(1)抗日战争的背景介绍 20 世纪 30 年代日本的侵略野心和行动,如九一八事变、华北事变等。

分析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状况,以及国共两党的关系。

(2)抗日战争的经过讲述抗日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如淞沪会战、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等。

介绍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和发展,以及敌后游击战的开展。

(3)抗日战争的胜利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包括全民族抗战、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国际反法西斯力量的支持等。

讲述抗日战争胜利的标志,如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举行受降仪式等。

(4)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从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阐述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强调抗日战争胜利是中国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为中国独立、民族解放奠定了基础,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3、课堂讨论(1)组织学生讨论“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表现出了哪些伟大精神?”(2)引导学生思考“在当今时代,我们应该如何传承和弘扬抗日战争精神?”4、课堂总结(1)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抗日战争的背景、经过、胜利和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县历史优质课教案
第4课抗日战争的胜利
下坪乡民族中心学校罗鑫华
本次课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教学理念,采用‚问题探究‛、‚情景讨论‛和‚角色扮演‛的形式来辅助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讨论,让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直观地感受、领悟历史。

根据‚抗日战争的胜利‛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以清晰明了的线索使教学资源为教学目标服务。

引领学生主动参与资源的整合、问题的探讨、疑难问题的思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自主互动的学习方式。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了解中国共产党为巩固抗日根据地采取的措施,记住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时间、地点及会议的主要内容,掌握抗日战争胜利的时间和历史意义,理解中共七大的最重要的成就和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二、能力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联系旧课思考、讨论、回答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和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分析、表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结合当代日本应当如何反省侵华战争的问题,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用历史的眼光观察、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讲述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和中国人民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树立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通过学生对抗日战争胜利原因的分析,懂得正义终将战胜邪恶的道理,认识世界是一个整体,人类只有相互支援、团结一心,才能战胜共同的敌人,赢得进步。

【重点难点】
一、重点:中共七大和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二、难点:中共七大的召开和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在教材没有介绍抗
日战争局部反攻和国民党六大内容的情况下,让学生学习七大的内容,理解七大的意义是比较困难的。

【授课类型】新课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研读课标与教材,撰写教案,准备相关历史图片或影视资料片,写好阅读提纲的小黑板。

学生准备:学生预习,收集有关抗日战争的资料(包括文字、图片、音像资料)。

【教学方法】
启发式讲述、谈话、讨论、读书指导、角色扮演、问题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结合。

【教学用具】黑板,视频资料带,ppt课件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约5分钟)
播放音乐《黄河大合唱》之七《保卫黄河》二段抗战歌曲。

导入新课。

新课教授:(35分钟)
我们把这次课的内容细化为四个主题,主题一艰难岁月(即巩固抗日根据地的艰苦斗争);主题二黎明时光(即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主题三凯歌高奏(即抗日战争胜利);主题四以史为鉴(即为中华民族强国之梦而努力奋斗)。

主题一艰难岁月(巩固抗日根据地的艰苦斗争)(约8分钟)
想一想,根据地严重困难是怎样形成的?
根据地严重困难表现在哪些方面?
(让同学们说一说),归纳:
根据地面积不断缩小;
根据地人口下降;由1亿下降到5000千万。

八路军、新四军数量减少;由40万人减少到30多万人。

物资供应困难。

野菜、树皮充饥。

下面我们来做一个角色转换。

假如你就是当年根据地的军民,面对如此严重的困难,你会想些什么办法帮助根据地度过难关呢?
(请同学说一说)
加强政权建设,调整土地政策,调动一切抗日人士的积极性(全民抗战)。

开展党内整风运动。

开展轰轰烈烈地大生产运动。

进行反‚扫荡‛斗争。

我们的武器不如敌人先进,创造了地雷战、地道战。

中国共产党领导根据地军民从政治上、思想上,经济上,军事上采取的系列措施,使根据地范围迅速扩大,为夺取抗日战争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让我们看到了抗战胜利的希望,见到了黎明的曙光。

主题二黎明的曙光(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约10分钟)
想一想,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怎样的历史转折关头召开的?这次大会的目的是什么?
[指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回答,教师根据答问情况,对部分内容进行补充和重点分析]
毛泽东作《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

请同学们看到101页第一自然段毛泽东指出,一起读一读:抗日战争胜利后,摆在中国人民面前有黑暗的前途和光明的前途。

中国共产党要领导中国人民在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后,建设一个光明的新中国。

为了争取光明前途,必须废除国民党一党专政,建立民主的联合政府。

大会还制定党的正确政治路线,请同学们继续看101页第二自然段,大家一起读一读,记一记党的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
的中国。

‛突出四个要点‚领导‛、‚途径‛、‚任务‛、‚目标‛,引导学生分析出它是我党为争取实现光明前途而制定的行动纲领。

大会修改了党的章程,把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选举产生以毛泽东为主席的中央委员会。

请同学说一说党的‚七大‛取得了哪些成就?为什么说这次大会是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大会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历史意义:在历史转折关头制定了党的正确路线,使全党在毛泽东思想旗帜下实现了空前的大团结,形成了坚强的中央领导集体,为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主题三高奏凯歌(抗日战争的胜利)(约10分钟)
1、胜利的过程
先看胜利的过程。

1945年8月8日苏联红军对日宣战,于8月9日出兵中国东北。

8月10日,毛泽东发表《对日寇最后一战》,抗日战争进入全面大反攻阶段。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投降声明,但还没有放下武器,日本军阀仍在继续抵抗,直到9月2日,日本外相重光葵才不得不在美国军舰密苏里号上正式签署投降书。

9月9日9时,日本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冈村宁次在南京签署投降书,表示无条件投降并交出他的随身佩刀,以表示侵华日军正式向中国缴械投降。

至此,一场旷日持久地战争以中国人民的胜利结束了。

现在我们一起议一议,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2、胜利的原因
猜个谜语,谜面是‘日本投降的原因’,谜底是‘我国古代一人名’。

‛你知道中华民族百年来的经历了哪些反外来侵略的战争?为什么都失败了?
3、胜利的意义
反侵略第一次胜利洗雪民族耻辱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贡献国际地位
这堂课的知识你掌握了吗?课堂知识夺宝(约7分钟)
课后反思以史为鉴(为实现中华民族千年的强国之梦而努力奋斗)(5分钟)
虽然抗日战争中拼死厮杀的战场已经过沧海桑田,苦难的伤口只在阴天隐隐作痛。

当我们用一个民族的诚意逐渐为犁,一衣带水的日本却还在往伤口上撒盐。

近年来,日本谋求成为政治大国、军事大国的呼声甚嚣尘上,企图复合军国主义的势力进一步抬头,霸占强买钓鱼岛、公开歪曲、篡改侵华历史的言论不断出现,参拜靖国神社的事情屡屡发生。

因此,我们要正视历史,勿忘国耻,以史为鉴。

我们国家经济在强盛,成为世界第二,但仍然面临着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对内维护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双重压力,为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领空安全,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维护空中飞行秩序,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近期宣布划设东海防空识别区。

钓鱼岛包括在识别区内。

日本当局气急败坏,坐不住了,说三道四,还让我们撤销防空识区。

美国更是肆无忌惮,就在中国设立东海防空识别区的第3天,美军两架远程B-52轰炸机就进入我防空识别区并飞越钓鱼岛附近空域。

美日的这些举动,表明日本军国主义思想还在,侵华之心不死。

‚落后就要挨打‛,我们一定要吸取历史的教训,从小发奋读书,努力学好知识本领,成为国家主权完整,国家领土领海领空安全的坚强捍卫者,成为建设繁荣富强社会祖国的栋梁之才,为实现中华民族千年的强国之梦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今天的课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