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学(人教版)】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化学必修1《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教学设计
人教版化学必修1《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教学设计在化学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些元素的性质和实验现象,引出问题:为什么不同元素的性质不同?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和规律吗?2.引导学生思考。
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思考,尝试回答上述问题,并在黑板上记录学生的答案。
3.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教师可以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告诉学生本节课将会研究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二)环节二1.讲解原子结构。
教师可以通过PPT等工具,讲解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电子排布规律等内容,并结合实例进行讲解。
2.引导学生思考。
教师可以在讲解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之间的关系,并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
3.讲解元素周期表。
教师可以通过PPT等工具,讲解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元素分类等内容,并结合实例进行讲解。
三)环节三1.实验探究。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同一族元素的性质递变规律,并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
2.讨论总结。
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实验结果,总结同一族元素的性质递变规律,并让学生在黑板上呈现自己的结论。
3.展示汇报。
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班级内展示自己的实验结果和结论,并进行汇报和讨论。
四)环节四1.巩固知识。
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小测验、练题等形式,巩固学生对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理解。
2.拓展知识。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拓展知识,了解更多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和它们的性质,以及元素周期表的应用等方面的知识。
3.课堂总结。
教师可以对本节课的重点、难点进行总结,并鼓励学生在家中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思考。
以及它们的化学性质的变化规律。
2)讨论同族元素在化学性质上的相似性,以及同族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填写表格和讨论,让学生深入了解同族元素的结构和性质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2.氢元素的结构和性质。
教师引导:[任务2]氢元素的性质及应用。
4.3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教学设计(3)
《元素周期律》第三课时教学设计律。
那么今天,我们将对这些规律进行一个系统的归纳和整理。
讲授新课第二节元素周期律一、前20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的4种基本模型前20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的4种基本模型第一种(Z=1~2):第二种(3~10):第三种(11~18):第四种(19~20):同周期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1)核外电子排布:随着核电荷数增大,内层电子数不变,最外层电子数逐渐增多(除第一周期外,每一周期主族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都是从1个增加到7个)同周期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2)原子半径: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大,原子半径逐渐减小。
同周期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3)最高正化合价:随着核电荷数增大,最高正化合价从+1到+7(氧、氟例外)同周期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4)非金属元素的最低负价: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大,从第四主族到第七主族,化合价升高(从-4到-1)同周期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5)金属性、非金属性:随着核电荷数增大,金属性越来越弱,非金属性越来越强在第三周期的主族元素中,随着核电荷数依次增多,金属性逐渐降低,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同周期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6)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碱性:随着核电荷数增大,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碱性越来越弱,酸性越来越强有关元素周期表的认识(1)元素周期表有多少横行就有多少周期,但不是有多少列就有多少族(2)周期是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集合,族是性质相似的元素集合(3)族是性质相似的元素集合,所以氦元素排在了0族,而不是ⅡA(4)元素种类最多的族是ⅢB,其次是Ⅷ族。
(5)元素种类最少的周期是第一周期,元素种类最多的周期是第六周期(6)如果原子序数为x的元素是的A元素,则原子序数为(x+1)的元素可能是ⅢA元素或ⅢB元素主族金属元素的递变规律箭头所指的方向:金属性增强、原子半径增大、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增强主族金属元素的递变规律(1)同周期元素从右到左金属性增强,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金属性增强,所以金属性:左下角元素的大于右上角元素的。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第一册教学设计 第四章 第一节 第三课时《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第四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4.1.2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一、教材分析本课时是教材第四章第一节第二课时的内容,该课时是在学习了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的基础上,以碱金属和卤族元素为代表,深入研究两个主族元素的原子结构、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通过该课时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对于同主族元素性质有较清晰的认识,对于常见的活泼金属和活泼非金属有一定的了解。
通过对碱金属元素和卤族元素性质的研究来探究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能够知道金属和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
在新教材的编排中,更加注重概念理论知识的建构过程和各部分知识间的联系。
核心教学活动凸现了概念理论的建构过程,更注重科学学习方法的教育。
二、学情分析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知道了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能够给出主族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学生也知道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排列是由该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决定的,能够明确主族元素的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与其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之间的关系;同时在第二章的学习中,学生知道了金属钠和非金属氯的基本性质。
但是,学生没有清晰的元素变化规律的认识,还不能将周期表与元素的原子结构以及元素性质相联系。
通过本课时的学习,学生可以建立同主族元素性质的相似和递变的简单模型,为今后元素周期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素养目标【教学目标】1.通过展示-探讨-总结的教学环节,初步掌握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初步学会总结元素的性质递变规律的能力。
2.通过问题探究和讨论交流,进一步掌握化学理论知识的学习方法—逻辑推理法、抽象思维法、总结归纳法。
3.通过对同主族元素性质的探究,使学生融入科学活动和科学思维中,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和认知的规律性,在认识上和思想方法上都得到提升。
【评价目标】1.通过对碱金属及卤族元素性质递变性的实验探究,诊断并发展学生实验探究的水平(定性水平和定量水平)。
2.通过对原子结构影响化学性质的分析及总结,诊断并发展学生对元素“位-构-性”的认识进阶(物质水平、元素水平、微粒水平)和认识思路的结构化水平(视角水平、内涵水平)。
第一节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第3课时 碱金属元素和卤族元素)高一化学(人教2019必修1)
Br2
加热
缓慢化合
I2
持续加热 不能完全反应
很稳定 较稳定 较不稳定 很不稳定
➢与氢气反应的递变性 1、与氢气反应的难易程度:由易到难 2、生成氢化物的稳定性:由强到弱 3、卤素的非金属性强弱:由强到弱
实验验证:
(2)卤素单质间的置换反应。 类似于金属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卤素单质间也可发生置换反应。 请设计实验证明。
Br2 + 2KI = 2KBr + I2
Br2 > I
非金属性:元素原子得到电子的性质
非 (1) 与氢气化合的难易程度
金
属 (2) 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HF>HCl>HBr>HI 性
强 弱
(3)非金属单质间的置换
的 判 断
(4)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最高价含氧酸 的酸性强弱 HClO4>HBrO4>HIO4
相同点:碱金属元素原子结构的 最外层电子数 相同,
都为 1个 。 递变性:从Li到Cs
①核电荷数依次增加 ②电子层数依次增加 ③原子半径依次增大
【证据推理】认识碱金属的化学性质
1、回忆第二章学过的知识,钠有哪些化学性质?
与O2、水、酸、盐溶液反应
2、结合锂、钠和钾的原子结构特点,请你预测锂、钾可能具有 哪些与钠相似的化学性质。
依 (5)非金属阴离子的还原性 Cl— < Br— < I—、 据
小结 同主族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失 金 Li
电属 子 性 Na
能 增K 力强
增
Rb
强
Cs
F 得非
电金
Cl 子 属
能性
Br 力 减
减弱
I弱
人教版化学必修1《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教学设计(精选5篇)
人教版化学必修1《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教学设计(精选5篇)第一篇:人教版化学必修1《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四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一节内容,是高中化学课程中的重要知识及反应规律,是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证据推理和模型认知等核心素养形成的重要载体。
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xx年版)》中,“主题3:物质结构基础与化学反应规律”对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要求为:“认识原子结构、元素性质与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
知道元素、核素的含义,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具体内容包括原子结构、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核素、以碱金属和卤素为例了解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xx年版)》还指出,学生应通过实验探究和联系实际的方式学习上述知识。
因此,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背景,设计联系实际、以综合问题解决为核心任务的教学活动,有助于将上述不同素养进行整合培养,有助于教学目标的高效落实。
二、学情分析原子结构在义教学段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而且对于元素周期表学生也是不陌生的。
因此本节应在义教学习的基础上对原子结构进行拓展、深入,对原子结构的学习能更好的体会模型在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鼓励学生多运用模型法进行学习和认识世界。
通过大量事实了解周期表中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巩固结构与性质的关系,体会周期表的归纳和预测的作用。
因此分析学生的障碍点:1.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2.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结合上述学生的障碍点和发展点,需要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背景,设计符合其认知发展的教学过程。
三、教学目标1.在初中有关原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2.通过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之间的关系。
知道核素的涵义;认识原子结构相似的一族元素在化学性质上表现出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新2024秋季高中化学必修人教版第四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一节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教学设计:新2024秋季高中化学必修人教版第四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一节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学生能够理解原子的基本构成(质子、中子、电子)及其数量关系,并能从宏观元素性质推断其微观原子结构特征。
2.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通过构建原子结构模型,学生能够运用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排布等概念,解释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的原因,建立元素周期律的初步认知。
3.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数据和周期表信息,探究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之间的关系,培养科学探究精神和创新思维。
4.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认识元素周期表在化学科学及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原子的构成及粒子间的数量关系。
•核外电子排布规律与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的根本原因。
三、教学难点•深入理解核外电子排布的能级跃迁与电子层、能级的概念。
•元素性质(如金属性、非金属性)与原子结构之间的定量关系。
四、教学资源•高中化学必修人教版教材第四章第一节内容。
•多媒体教学课件(包含原子结构模型动画、元素周期表演示图)。
•实验视频或实物演示(如钠、镁、铝金属性对比实验)。
•互联网资源(科学史话、最新研究成果链接)。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结合多媒体演示,直观展示原子结构和周期表。
•小组讨论,围绕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进行合作探究。
•问题引导法,通过设置梯度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理解概念。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元素性质变化实例,强化理论与实践结合。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情境引入:展示一张色彩斑斓的元素周期表图片,提问:“这张表为何如此重要?它背后的秘密是什么?”激发学生好奇心。
•视频导入:播放一段关于原子结构发现的科学史视频,简述从道尔顿的原子论到现代原子模型的演变过程,引出本节课主题。
2. 新课教学•原子的基本构成:•讲解质子、中子、电子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电荷数=质子数=核电荷数,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
元素周期表教学设计
《元素周期表》是高一化学必修 2 第一节内容,是对必修一各族元素化合物的总结和升华,起到承上起下的作用。
元素周期表匡助学生建立起学习元素化合物的方法,是化学学习的基石。
本章以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为框架,首先介绍元素周期表,再通过一些事实和实验归纳元素周期律。
本节从新闻情境素材“元素周期表的 4 个新成员”引入,直接呈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在学生了解一些元素性质和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通过比较原子结构(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的异同,探索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与原子结构的关系:同一主族最外层电子数的相同;同一周期电子层数相同。
本节内容要达到“能结合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认识元素周期律,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
本课是时内容要求达到“初步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的关系;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高一学生已经在初中对于周期表前 20 号元素的原子结构和周期表有了初步了解,但主要是机械记忆,对于结构的不够理解,容易遗忘,不会运用周期表解决具体问题。
这一节课内容比较抽象枯燥,所以,如何能够通过情境素材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够自主探索周期表结构,建立学习元素化合物的新方法,成为教学设计的关键。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以及周期、族等概念。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生亲自动手编排元素周期表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2)观察元素原子结构,揭示元素周期律,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生亲自编排元素周期表培养学生的求实、严谨和创新的优良品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抢答培养竞争意识。
(2)通过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的教学,进行“抽象和具体”这一科学方法的指导。
1、重点: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周期,族的概念2、难点: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多媒体教学,启示探索,合作讨论。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三) 教学设计-2020年秋高中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一
P1:同学们,大家好!今天很高兴和同学们一起完成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第四章第一节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第三课时的学习。
P2:P3:考古的一个重大难题就是如何对考古发现作出尽可能准确的时间范围判断。
近几十年来形成并逐步完善的同位素断代法,在考古断代中正在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
图片展示的是146C衰变测定装置的局部图,考古工作者就是利用这种粒子对文物进行年代测定和研究。
那么同位素断代法中提到的同位素是什么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将会得到答案。
学习新课前,我们先来复习回顾一下所学知识。
P4: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而原子核又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忽略电子的质量,将核内所有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取近似的整数值相加,所得到的数值称为质量数。
质量数等于质子数加中子数。
P5:质量数写在元素符号的左上角,质子数写在元素符号的左下角。
所以14C表示的是质子数是6,质量数是14的一种碳原子。
P6:通过元素周期表的学习,同学们已经知道,元素周期表中的每个方格,都包含该元素的一些基本信息,如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和相对原子质量等。
P7:但有特别需要的,周期表方格中还会标有质量数。
比如氢元素有三种质量数,分别是1、2、3。
即氢1、氢2、氢3. 那这三种粒子是同一种原子吗?是否为同一种元素呢?为了回答这一问题。
我们需要先明确元素与核素的概念。
P8:元素就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即同种元素的核内质子数是相同的。
P9:例如:1H、2H、3H的质子数相同,都是1,所以它们是同一种元素,均属于氢元素。
那同种元素原子的中子数是否也相同呢?P10:1H、2H、3H的中子数分别为0、1、2,中子数并不相同,所以同种元素原子的中子数不一定相同。
P11:我们把具有一定数目质子和一定数目中子的一类原子称为核素。
P12:因此,1H、2H、3H是氢元素的三种不同的核素,也可以说是氢元素的三种氢原子。
高中化学优质教案 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应用 教学设计[必修](3)
第3课时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应用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应用。
2、了解周期表中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分区。
3、掌握元素化合价与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归纳、比较。
通过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归纳比较,掌握“位、构、性”的关系。
2、自主学习。
引导自主探究,分析化合价与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培养学生科学创新品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周期表、周期律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位、构、性”的推导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五、教学方法:练习法,讨论法。
六、教学过程
七、板书设计
三、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应用
位”、“构”、“性”之间关系
位
构性
1、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
2、元素的化合价与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
1)主族元素最高正化合价二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价电子数
2)非金属元素,最高正化合价中与最低负化合价绝对值之和等于8。
元素周期表教学设计(第三课时)
示范教案一(5.3元素周期表第3课时)[板书]第三节元素周期表(第三课时)[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元素周期表的有关知识,知道了门捷列夫在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及元素周期表的编制过程中,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那么,引起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的本质原因是什么?门捷列夫当时怎样认为的?[生]引起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的本质原因是原子序数的递增,而门捷列夫认为元素的性质是随着相对原子质量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
[师]不但门捷列夫是这样认为的,在他之前的纽兰兹、迈耶尔、德贝莱纳等在探索元素周期律时也是以此为标准的。
与他们不同的是:门捷列夫并没有机械地完全相信当时所测定的相对原子质量数值,从而,使元素周期表的编制出现了质的飞跃。
这也说明,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在化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正如我国著名化学家傅鹰先生所说:“没有可靠的原子量,就不可能有可靠的分子式,就不可能了解化学反应的意义,就不可能有门捷列夫的周期表。
没有周期表,则现代化学的发展特别是无机化学的发展是不可想象的。
”那么,元素周期表中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怎样得出来的呢?[生]元素原子的质量与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的比值。
[师]这里的“一种碳原子”指的是哪种碳原子呢?[生]是原子核内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一种碳原子,即碳-12原子。
[师]元素周期表中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真的是这样计算出来的吗?要想知道究竟,我们还须了解以下概念。
[板书]三、同位素[师]我们以前学过元素,即具有相同核电荷数(或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也就是说,同种元素原子的原子核中质子数相同。
那么,原子核中的中子数是否相同呢?科学研究证明,同种元素原子的原子核中,中子数不一定相同。
如氢元素的原子有以下三种:[投影展示]H、31H分别表示什么?[问]11[生]1H表示一个质量数为1、质子数为1的原子;31H表示一个质量数为3、质子数1为1的原子。
[师]根据第一节所写内容,填写表中空白。
人教版化学必修1《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教学设计
人教版化学必修1《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原子的基本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的基本内容,理解原子的电子排布规律和元素周期表的构造原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原子的基本结构:原子核、电子、质子和中子的位置和性质;(2)掌握电子排布规律:轨道、壳层、亚层和电子数量的关系;(3)了解元素周期表的构造原理:周期、周期表中元素的排列顺序、元素的分组。
2.能力目标:(1)能够解释原子的基本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的构造原理;(2)能够用电子排布规律确定元素的电子排布;(3)能够根据元素周期表的规律解释元素的性质。
二、过程与方法:1.过程(1)导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忆上一节课的内容,并激发学生对原子结构的兴趣。
(2)讲解:通过教师讲解和示意图展示,介绍原子的基本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的构造原理。
(3)实验:进行一系列简单的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现象和实验结果来理解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的相关概念。
(4)讨论与小组合作: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完成一系列相关问题的讨论和解答。
(5)总结与拓展: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拓展一些相关知识和问题。
2.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示意图展示来介绍原子的基本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的构造原理。
(2)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现象和实验结果,来理解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的相关概念。
(3)讨论与小组合作: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共同讨论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教学步骤:1.教学内容(1)原子的基本结构:①原子核的组成:质子和中子;②原子核的位置和性质:原子核位于原子的中心,电荷为正;③电子的位置和性质:电子位于原子核外围,电荷为负。
(2)电子排布规律:①壳层和亚层的概念;②电子数量和壳层亚层数量的关系;③电子的填充顺序:按能级依次填充。
(3)元素周期表的构造原理:①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周期和族;②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排列顺序:按照原子序数递增排列;③元素的周期表中的分组:根据元素的电子配置和性质。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课件-高一上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任务一、结合教材P104页【实验4-1】完成实验,观察比较实验现象, 完成表格内容。(溴水为黄色或橙色、碘水为黄褐色)
实验 内容
操作方法
实验现象
化学方程式或解释
氯置 将少量氯水滴入盛有KBr 无色变黄色 换溴 溶液的试管中,振荡试管。 (橙色)
氯置 将少量氯水滴入盛有KI溶 换碘 液的试管中,振荡试管。
19
素 铷(
) Rb
37
1
3
0.186
1
4
0.227
1
5
0.248
铯(
) Cs
55
1
6
0.265
项目一:碱金属的结构特点
任务二、观察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它们的核外电子排布(最外
层电子)有什么特点?
相似性
最外层电子数相等都是一个电子
任务三、在周期表中,从上到下碱金属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原子半径的
单质
颜色和状态
密度(g.cm3)
Li 银白色,柔软 Na 银白色,柔软 K 银白色,柔软 Rb 银白色,柔软
0.534
密 0.97 反
度
常
增 0.86
大
1.532
Cs 略带金属光泽,柔软
1.879
熔点(℃)
180.5 熔 97.81 点 降 63.65 低
38.89
28.40
沸点(℃)
1347 沸 882.9 点 降 774 低
项目三:观察、分析、解释
任务一、阅读教材P103页表4-4,根据卤素单质与氢气的反应分析、解 释卤素单质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1.相似性:在一定条件下,从F2到I2 都能与H2化反应生成卤化氢。
1.2.3《元素周期表和周期律的应用》教学设计(含解析)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二
(人教版必修2)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第二节元素周期律(第三课时元素周期表和周期律的应用)【解析】构成催化剂的元素大多为过渡金属元素,在元素周期表的中间部分。
【典例2】元素周期表中的金属和非金属元素的分界线处用虚线表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事物的性质总在不断的发生明显的变化B.紧靠虚线两侧的元素都是两性金属元素C.可在虚线附近寻找半导体材料(如Ge、Si等)D.可在虚线的右上方寻找耐高温材料【答案】 C【解析】同族元素的性质是相似的,同周期元素的性质是递变的,A项错误;紧靠虚线两侧的元素既表现金属性又表现非金属性,但没有两性金属元素这一说法,B项错误;耐高温材料应该在过渡元素中寻找,D项错误。
【板书】活动三、元素位置、原子结构、元素性质之间的关系【问题探究1】(1)推测原子结构示意图为的原子,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及最高正化合价是什么?【交流】该元素位于周期表中第四周期ⅥA族,根据其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推测,该元素的最高正价是+6,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化学式为H2XO4(该元素用X代替),其酸性比硫酸弱。
【问题探究2】(2)如何比较氢氧化钙和氢氧化铝的碱性强弱?【交流】钙与铝既不在同一周期也不在同一主族,可借助镁来比较,三种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如图,金属性:Ca>Mg>Al,故碱性:Ca(OH)2>Mg(OH)2>Al(OH)3。
【讨论】利用元素“位—构—性”间的关系进行推导的基本思维模型是什么?【交流板书】【问题探究】利用元素“位、构、性”关系解题时应注意哪些问题?【交流1】(1)掌握四个关系式:①电子层数=周期数;②质子数=原子序数;③最外层电子数=主族序数;④主族元素的最高正价=主族序数(O、F除外);负价=主族序数-8 。
【交流2】(2)熟练周期表中一些特殊规律:①各周期元素种数;②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序数及其在周期表中的位置;③同主族上下相邻元素原子序数的关系【交流3】(3)性质与位置互推是解题的关键:熟悉元素周期表中同周期及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
1.1.3《核素 同位素》教学设计(含解析)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二
(人教版必修2)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第一节元素周期表(第三课时核素同位素)教学过程教学步骤、内容教学方法【情景导入】放射性核素的应用具有许多优点,在工业、农业、医学、基础科学、环境保护及人民生活等领域的应用已相当广泛。
例如自然界中碳元素有三种同位素,即稳定同位素12C 、13C 和放射性同位素14C ,14C的应用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在考古学中测定生物死亡年代,即放射性测年法;二是以14C 标记化合物为示踪剂,探索化学和生命科学中的微观运动。
用氢元素的同位素21H 、31H 可以制造氢弹。
【板书】活动一、原子的构成与质量数【思考】阅读教材P9页内容,回顾原子是如何构成的?构成原子的各微粒质量和相对质量有何特点?【交流1板书】(1)原子的构成质子 Z 个 原子核原子 AZ X 中子 N 个核外电子 Z 个【交流2投影】(2)【交流3】(3)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都近似为1,如果忽略电子的质量,将原子核内所有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取近似整数值相加,所得的数值叫做质量数,用符号A 表示。
【讨论1】(1)质量数的定义是什么?构成原子的各微粒间有何关系?构成原子的粒子 电子 质子 中子质量/kg 9.109×10-311.673×10-271.675×10-27相对质量①1/1836(电子与质子质量之比) 1.0071.008【交流1】①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都近似为1,忽略电子的质量,将核内所有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取近似整数值相加所得的数值叫质量数。
【交流2】②质量数(A)=质子数(Z)+ 中子数(N)【交流3】③质量数在数值上近似等于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讨论2】(2)结合元素周期表信息,请举例说明如何表示原子的构成?【交流板书】【问题探究1】(1)构成物质的三种基本微粒是什么?在电性和数量上有何关系?【交流1】①构成物质的三种基本微粒是原子、分子和离子;【交流2】②电性关系:a.电中性微粒(原子或分子)【交流3】b.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第2册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第三课时教学设计一、课标解读本课时是《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选择性必修课程模块2物质结构与性质主题1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的内容。
1.内容要求认识元素的原子半径、第一电离能、电负性等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知道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呈现周期性变化是导致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的原因。
2.学业要求能说出元素电离能、电负性的含义,能描述主族元素第一电离能、电负性变化的一般规律,能从电子排布的角度对这一规律进行解释。
能说明电负性大小与原子在化合物中吸引电子能力的关系,能利用电负性判断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的强弱,推测化学键的极性。
二、教材分析本节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在复习原子结构及元素周期表相关知识的基础上,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特点出发,结合元素周期表进一步探究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第二部分在复习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周期性变化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原子半径、电离能以及电负性等方面探究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帮助学生根据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特点,以及从原子半径、电离能及电负性等方面加深对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及元素“位一构一性”三者关系的理解。
三、学情分析学生在选修第一册中已经学习了元素周期律,知道了元素非金属性的递变规律,即同周期元素非金属性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增大;同主族元素非金属性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减小。
学生也能够根据原子结构解释元素非金属性的递变规律,并且能够根据非金属单质的氧化性强弱、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强弱来定性比较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
但学生还不了解元素非金属性可以用电负性这一参数进行定量的描述,同时可以根据元素电负性的大小解释化学键类型以及共价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的正负。
四、素养目标【教学目标】1.理解电负性的概念,掌握电负性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并建立模型。
2.运用电负性的周期性变化规律比较元素非金属性的强弱。
高中化学《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优质课教学设计、教案
第2 节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第2 课时教学设计【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核外电子排布规律与元素周期表中周期、族划分的关系,并能解释它们之间的变化规律。
2.了解原子半径的意义及其测定方法,知道原子半径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关系,并能解释原子半径在周期表中的变化规律。
【过程与方法】学生课前通过小组内讨论交流、查阅资料,课堂上展示分享,带领大家去发现新的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自学、交流与合作中,享受探究的魅力,增强思维能力,并运用发展的观点、普遍联系的观点看待问题。
【课前复习与预习】1、元素周期表的组成和结构:在下面表格中画出元素周期表的外框,表示出族、周期名称,镧系、锕系的位置,并用彩笔标识出主族、零族、过渡元素的位置。
2、通过化学2 中必修知识的学习整理: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位置(原子序数、周期、主族)与原子结构具有怎样的关系?3、判断下列微粒半径大小,并写出你所掌握的比较微粒半径大小的规律(1)Na Mg;Na K;Mg O(2)Fe Fe2+ ;Na Na+ ;O2-O ;Cl Cl-(3)O2- F- Ne Na+ Mg2+ Al3+(4)Li+Na+ K+Rb+ F-Cl-Br-I-总结比较微粒半径大小的规律:4、默写第4 周期元素符号以及它们的价电子排布式【课堂探究】【课堂引入】1、视频引入:6 位学生背诵周期表中8 个纵行和4 个周期的视频2、学生课前预习学案图片展示、提问高一总结的周期表与原子结构关系的三个等式3、提出本节课学习目标和具体学习任务【活动探究1】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步骤1:1、2 组的“学生老师”带领大家寻找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周期之间的关系、得到重要规律、并出题检测步骤2:3、4 组的“学生老师”带领大家寻找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族之间的关系、得到重要规律、并出题检测【活动探究2】元素周期表的分区步骤1:【问题引导】观察根据核外电子排布的特点:(1)将元素周期表分为哪几个区?(2)划分的依据是什么?(3)每个区的元素的价电子排布特征是什么?步骤2:默写完成下表(通过纸笔互动课堂展示学生答题过程和结果)分区价电子排布包含的元素(族)f 区\步骤3:先在下表画出元素周期表的外框,并用彩笔标识出5 个区的位置(老师通过纸笔互动课堂调整5 种颜色、控制学生填涂时间)步骤4:【反馈练习】(通过纸笔互动课堂展示学生答题过程和结果,展示结果并对学生答错的题目进行反馈纠正)(1)判断下列元素在周期表中所在的周期和族,及所处的分区。
高一化学《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教案
高一化学《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能量最低原则、泡利不相容原理、洪特规则,能用以上规则解释1~36号元素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2. 能根据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则和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顺序图完成1~36号元素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和价电子排布;【教学重难点】解释1~36号元素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教师具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引导式启发式教学【教学过程】【知识回顾】1.原子核外空间由里向外划分为不同的电子层?2.同一电子层的电子也可以在不同的轨道上运动?3.比较下列轨道能量的高低(幻灯片展示)【联想质疑】为什么第一层最多只能容纳两个电子,第二层最多只能容纳八个电子而不能容纳更多的电子呢?第三、四、五层及其他电子层最多可以容纳多少个电子?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与原子轨道有什么关系?【引入新课】通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知道:电子在原子核外是按能量高低分层排布的,同一个能层的电子,能量也可能不同,还可以把它们分成能级(s、p、d、f),就好比能层是楼层,能级是楼梯的阶级。
各能层上的能级是不一样的。
原子中的电子在各原子轨道上按能级分层排布,在化学上我们称为构造原理。
下面我们要通过探究知道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的排布。
【板书】一、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交流与讨论】(幻灯片展示)【讲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核外电子在原子轨道上的排布是从能量最低开始的,然后到能量较高的电子层,逐层递增的。
也就是说要遵循能量最低原则的。
比如氢原子的原子轨道有1s、2s、2px、2py、2pz等,其核外的惟一电子在通常情况下只能分布在能量最低的1s原子轨道上,电子排布式为1s1。
也就是说用轨道符号前的数字表示该轨道属于第几电子层,用轨道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该轨道中的电子数(通式为:nlx)。
例如,原子C的电子排布式为1s2s22p2。
基态原子就是所有原子轨道中的电子还没有发生跃迁的原子,此时整个原子能量处于最低.【板书】1.能量最低原则【讲解】原则内容:通常情况下,电子总是尽先占有能量最低的轨道,只有当这些轨道占满后,电子才依次进入能量较高的轨道,这就是构造原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提问】钾与钠的性质为什么如此相似?又为什么会存在差异?
【活动2】分析钾和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找到钾与钠原子结构上的相同和不同,分析导致化学性质相同与不同的原因。总结,原子结构对化学性质的决定作用。初步形成性质与结构关系的模型。
课程基本信息
课例编号
学科
化 学
年级
高一
学期
上学期
课题
第四章 第一节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第三课时)
教科书
书名:普通高中教科书 《化学》(必修第一册)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年7月
教学人员
姓名
单位
授课教师
指导教师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以IA族元素为例,通过探究认识同主族金属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规律,并能用原子结构理论初步加以解释;能根据物质的微观结构预测其性质和变化,渗透预测等科学研究方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在基于实验事实和原子结构分析同主族元素性质的过程中,发展“证据推理和模型认知”及“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学科核心素养。
【建构】碱金属元素“位置-结构-性质”之间的关系模型
环节四:预测钙的性质
【预测】应用“位置-结构-性质”的模型,分析预测与镁相邻的钙具有怎样的化学性质?
【设计实验】验证镁与钙金属性的强弱
【总结】对于IIA金属元素,同样可以运用“位置-结构-性质”三者关系模型分析解决问题。
环节五:拓展碱金属的物理性质
【活动2】观看实验视频,获得事实证据,证实推测的正确性。
【活动3】总结得出锂、铷、铯与水或氧气反应的特点,得出与钠、钾性质的相似和差异。证实预测的正确性。
环节三:归纳碱金属的相似性与递变性
【归纳】碱金属原子结构的相似性和递变性,以及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分析】碱金属元素的失电子能力、金属性强弱、与水反应置换出氢的难易程度、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碱性强弱的递变规律。
【教师介绍】金属性判断的依据,并建立用实验事实比较金属性强弱的方法。
环节二:预测锂、铷、铯的性质
【提问】钠与钾在化学性质既相似又略有不同,那么第一主族其他元素呢?他们原子的结构上有什么相似或差异吗?
【活动1】分析元素周期表中Li、Rb、Cs的位置,判断三种元素原子结构的特征,预测Li、Rb、Cs与钠钾性质的相似与差异。
【提问】碱金属单质在物理性质上是否存在着相似性和递变性呢?
【阅读】碱金属的物理性质-金属光泽、密度、熔沸点
【总结】碱金属物理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介绍物理性质与晶体结构之间的关系,为高二的学习埋下伏笔。
教学重点:金属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规律;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教学难点:“位构性”三者关系模型的建立和应用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引入
【提问】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又是怎样揭示元素性质之间的关联的呢?
环节一:比较钠与钾的性质
【引入】元素周期表的周期和族都是按照一定的原子结构特点分类的。我们可以将一个周期的元素或一个族的元素放在一起研究。那么,与钠相邻的钾有着怎样的性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