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问题](2)材料二中顾炎武提出了什么主张?有人认为他和黄宗羲都是 否定皇权的,你是否同意,结合材料说明理由。
[解析]第(2)问材料二中“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以天下之 权,寄之天下之人”反映出顾炎武主张实行众治,要限制君主的权力。 顾炎武和黄宗羲受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不可能否定皇权,仅主张限制 皇权。 [结论](2)主张分治(众治),反对独治(反对君主专制)。 不同意。两人都只是主张限制君主权力,并没有上升到制度批判的高度。
《船山遗书》
黄宗羲 顾炎武
(1)宣称 皇帝 乃是“天下之
大害者”
(2)认为臣对君的关系是平等
反对专制暴君政 治、鼓吹早期民主
的陈“腐师的友”伦,理从纲根常本上否定1 了
思想
(3)提出了种种 限制君权 的理
论和设想,倡导言论自由,建立
自下而上的监督机构
(4)提出工商皆本
(1)发出“ 天下兴亡,匹夫 1 倡导“经世致用 ” 有责 ”的呼唤
[问题](3)顾炎武对当时的心学提出了怎样的批判,并提出了什么主张?
[解析]第(3)问材料三中“今日之清谈,有甚于前代者”“经世致用” 等反映出顾炎武反对心学的空谈,主张关注现实,提倡经世致用。 [结论](3)顾炎武认为心学流于清谈,不研究国计民生、修身治世的问 题,空谈误国。主张提倡“经世致用”的实学。
——李贽《藏书》
材料二 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之而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 (废弃)矣。所谓天子者,执天下之大权者也。其执大权奈何?以天下之权, 寄之天下之人,而大权乃归之于天子。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 材料三 今日之清谈,有甚于前代者。(明末心学门人)举夫子论学,论政 之大端一切不问……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工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以明 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以至于)神州荡覆,宗社丘墟 ……(现在应当提倡)经世致用。
——李申《中国儒教史》
3.明清时期儒学的新发展 在黄宗羲那里,改变君权过重,由于皇帝胡作非为而“丧天下”的办 法,已开始放弃了二程、朱、王专门要求“正人心”和“格君心之 非”,而企望通过建立现实制度来得到保障,这可以看做“内圣”之 学有了向外的新开拓。明中叶以来,无论朱学或王学,都有走向现实 世界的普遍趋势。近乎科学的实证之风开始吹起,除学术本身的发展 逻辑外,商业都市的高度繁荣、各行各业的分化兴起、众多科学论著 的出现等,都表明当时社会结构、时代氛围和意识形态开始有了某种 重要的变动,这可能是使理学内部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不但是黄宗 羲,还有好些人都有“工商皆本”的观念,与自秦汉以来重农抑商的 传统思想开始有了离异。
[空间感知] “财赋之地,人文渊薮”
人物
籍贯
李贽
福建泉州
王夫之
湖南衡阳
黄宗義
浙江余姚
顾炎武
江苏昆山
自南宋经济重心南移 完成,江浙地区已成 为人才密布区,“财赋 之地,人文渊薮”。明 清之际进步思潮的出 现也说明了这一点
[通史链接] 明清时期
政治 经济 思潮
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封建制度渐趋衰落;统一多民族 国家进一步巩固
“明道救世”
(2)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 国计民生,致力于 社会变革 1
《明儒学案》 《明夷待访录》
《天下郡国利 病书》 《日知录》
2.影响
(1)治学方法:经世致用思潮影响深远。其重视调查研究、实事求是、
博学考据的治学方法开清代考证学术之风气;而立足现实、学以致用的 观念也为后世 理论联系实际 的学风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源泉。 (2)儒学变革:对理学的反思、批判,植根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工1
农耕经济高度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重农抑商、 海禁和闭关锁国
宋明理学占统治地位,西学东渐,早期启蒙思想产生
文化
文学艺术繁荣,市民文化发展;传统科级进入总结完 备阶段,中西方差距拉大
[漫画解史]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
史料探究
主题探究 史料教学
探究主题1 明清进步思想家的主张
材料一 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然则予之是非人也, 又安能已!夫是非之争也,如岁时然,昼夜更迭,不相一也。昨日是而今日 非矣,今日非而后日又是矣,虽使孔夫子复生于今,又不知作如何是非也, 而可遽以定本行罚赏哉!
——顾炎武《日知录》
[问题](1)概括材料一中李贽的主张。
[解析]第(1)问材料一中“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说明反对以孔子的标准来衡量一切,“昨日是而今日非矣,今日非而后 日又是矣”说明是非没有固定不变的标准,这表明李贽勇敢地向孔子 和儒学的神圣权威提出了挑战。 [结论](1)李贽主张是非标准应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反对以孔子的 是非为标准,体现了他“离经叛道”的性格特点。
高考导航(教师备用)
考查方向 明清之际进步思潮出 现背景
明清之际进步思潮的 思想主张及特点
明清之际的中学西渐
角度
考情分析
明朝中期以后,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 盛行,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 ——明代社会崇尚文化的氛围浓 厚。[2018·全国Ⅲ卷,27]
李贽的异端行为——力图冲破封建传 统的束缚。[2016·江苏卷,5]
商阶层的兴起 ,为儒学的发展变革注入了新的活力。 (3)思想启蒙:带有 早期启蒙 性质,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烈的冲击, 在其后数百年间仍具有 启蒙 作用,给后世民众以深刻的启迪。
[教材补充]中学西渐 从明朝后期到清朝前期,欧洲传教士不仅在中国传教并介绍西方科技 知识,也将中国文化介绍到西方,用拉丁文翻译了“四书”“五经” 等著作。多位18世纪的欧洲启蒙思想家曾从儒家经书译本中汲取思 想因素。
副栏 [时空坐标]
[名词解释] 离经叛道 “经”与“道”是传统的封建儒学思想。“离经叛道”就是指违反统治 阶级所尊奉的经典和教条。 [特别提示]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关于“经世致用”的阐扬,并未脱离传 统农业宗法社会轨道。其“致用”的根本在于挽救道学的空疏,培养具 有实际才干的“真儒”。其“经世致用”的理论依据也还是“圣经贤 传”。顾炎武的“经学即理学”“凡文之不关六经之旨,当世之务者,一 切不为”的观点,说明了“经世致用”学风不过是儒家思想形态的自我 调节。
[教材补充]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 从明朝后期起,一些欧洲天主教传教士前来中国传教,代表人物有意大 利人利玛窦等。他们在传教的同时,与一些开明的中国士大夫合作翻译 西方科学书籍,在一定范围内传播了西方科技知识,为明清之际陈腐的 社会文化注入新鲜的血液,迎合了当时知识分子所需要的“经世致用” 的普世价值,也弥补了中国传统科学思维不足和封闭性的弱点。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4.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阻碍因素 在中世纪的西方封建国家中,一个封建君主如果侵犯了封臣的权利, 封臣就可以不对封主尽义务。西方封建时代法律来自社会,而非出自 君权。儒家的圣贤主张经世致用,相信可以把现实世界治理成为一个 具有良好秩序的、合理的世界,正因这样,儒家经学对我们社会的影 响之深、力量之础是罕见的。封建时代中国的皇帝,既是君,又是圣 君神合一,一切权力都掌握在手里。除此,中国还有一个关于君权的 理论,叫作“君者,法之原也”。中国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要比西方 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大得多。
[深化拓展]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特点
1.反传统、反教条:李贽以异端自居,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认为儒家经典 并非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论;他还提出男女平等的思想。 2.反封建专制: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崭新命题,指出君主专 制是“天下之大害”;顾炎武提倡“众治”,反对“独治”。 3.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黄宗羲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 限制皇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 4.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映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李贽认为穿衣吃饭就是“人伦物理”, 强调个人私欲;黄宗羲提出“工商皆本”主张,反对重农抑商。 5.提倡“经世致用”:顾炎武等思想家主张为学应求务实,致力于社会变 革,力图扭转不切实际的学风。
系统地批判宋明 理学,建立起较 为完整的朴素的
唯物主义 思想 体系
(1)本体论:世界本原——“气”, “ 理在气中 ”;“理”:客观规律; 气:物质实体,即天地万物的规律体 现在物质世界之中 (2)认识论:“形、神、物三相遇而 知觉乃发”。“形”,感觉器官; “神”,思维活动;“物”,外界客观 事物。三者相结合才能产生知觉和 认识 (3)伦理学:提出“私欲之中,天理所 寓”,充分肯定人的情感欲望和私利1
清代一首女诗人的诗体现了对传统伦 理思想的反思。[2016·海南卷,9]
儒家经典被翻译成外文出版——中国 传统文化在西方引起关注。[2016·北 京卷,16]
(1)考查重点:明清时期 进步思潮的思想主张、 特点。 (2)教材补充:中国传统 文化对世界的影响、明 清进步思想与传统儒学 的关系。 (3)新视角考查:明代社 会崇尚文化的氛围。
——吴于廑《中西启蒙运动的比较》
5.明清之际的中西文化交流 明清之际,中国和欧洲的文化交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进展,形成了中西 文化交流的第一次高潮。在这次交流中,天主教传教士尤其是耶稣会 士充当了桥梁和纽带。一方面,为了传教的需要,他们将西方的科学文 化知识传入中国,使中国知识界对“西学”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另 一方面,他们又通过传递书信和翻译中国典籍等方式,把中国悠久灿烂 的文化介绍给欧洲,使欧洲出现了“中国热”。 ——林延清《试论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的分期、特点和历史作用》
第5课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
专著选读(教师备用)
1.李贽思想产生的主要社会背景 在物质生活富足的前提下,那些经济上有实力的商家要求政治上的地 位,于是出现了精神上的反叛。这种生活本体的变化引发了作家创作 意识变化,时代前进的要求也为时代前进的思想变化提供了基础。李 贽在这样一种生存环境下,他的思想也有了初步的“民主意识”,从而 为他的“民本意识”突破儒家“民本思想”提供了社会基础。从李贽 生存的地理环境来看,当时李贽生活在比较繁华的贸易港口泉州,西方 的一些先进思想和观念通过这一窗口传播进来。在中西方文化的交融 影响下,李贽的思想更具反叛精神,富有战斗性。
素养目标(教师备用)
[主题立意]明清之际,以个性解放为核心,反映社会需要的进步思潮开始出现,进步 思想家们批判程朱理学、倡导民主思想求实精神,开创出思想活跃的新局面。 [教学目标] (1)结合教材知识及相关补充分析明清之际进步思潮出现的社会背景,认识到一定的 思想文化是一定社会状况的产物,培养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相关史料的探究,了解进步思想家的主要观点,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合理 解释历史问题的素养。 (3)通过对相关史料的探究,了解明清进步思潮的历史价值和社会影响,学会运用唯 物史观分析历史问题。 (4)学习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站在时代前列、不畏强权、勇于斗争、敢于承担历史 重任的优秀品质。
(4)社会风尚: 拜金逐利 风气盛行。 (5)士人要求:冲破传统儒学束缚,追求 个性 发展。
[教材补充] 陆王心学衍生的思想解放倾向 陆王心学强调主观能动性,激励人们奋发立志;而以自己的内心为准 则,又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在此基础上,明朝后期以李贽为 代表的一些思想家提倡个性自由、蔑视权威和教条,甚至否定传统伦 理道德标准。
教材解读 史料探究 随堂训练
教材解读
课前自学 释疑解惑
一、“异端”思想家李贽(明代晚期) 1.时代背景 (1)经济方面:商品经济蓬勃发展。 (2)政治方面:封建王朝统治更加腐败,人民起义风起云涌。 (3)思想文化:以程朱理学为标准的科举考试使思想界呈现出因循守旧、 陈腐不化的习气;西学东渐中近代科技开始传入。
2.思想主张 (1)对 程朱理学 大加鞭挞,否认孔孟学说是万世之至论,反对绝对的 思想权威。 (2)提倡个性解放,倡导男女平等。 (3)提出“ 万物皆生于两 ”,否定了“天理”的存在,摇撼了“存天理, 灭人欲”的理论基础。
二、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1.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人物
特点
主要思想
主要著作
王夫之
——肖国华《李贽的儒家情节》
2.李贽并非反对儒家思想 李贽对周公、孔子都充满了虔诚和敬意。他痛心疾首的,是那班迂阔 门徒、假道学、伪君子败坏了他们的事业。李贽是真正的圣人之徒, 是儒教和大明朝的孤臣孽子。李贽并不一概否定儒家思想和理学,甚 至还十分敬佩明朝理学代表王守仁,他真心接受王守仁的“良知”说, 认为圣人之所以为圣人,就在于真心、天性,而这便是“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