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诗意,入诗境,悟诗情
六步读诗法
![六步读诗法](https://img.taocdn.com/s3/m/028335a9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b5.png)
六步读诗法
六步读诗法是一种阅读诗歌的方法,包括知诗人、晓诗题、读诗文、明诗意、入诗境和悟诗情六个步骤。
1. 知诗人:了解诗人所处时代、生活背景和创作风格,有助于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 晓诗题:通过理解诗歌的题目,可以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和背景。
3. 读诗文:通过阅读诗歌的文本,可以感受到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深入理解诗歌的含义。
4. 明诗意:通过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可以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5. 入诗境:通过想象和联想,将诗歌的文字转化为画面,进入诗歌所描述的情境中。
6. 悟诗情:通过深入体会诗歌的情感和意境,可以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和感受。
六步读诗法可以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提高阅读和理解能力。
知诗意·解诗句·悟诗情·入诗境-模板
![知诗意·解诗句·悟诗情·入诗境-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12f02a5401f69e3142329418.png)
知诗意·解诗句·悟诗情·入诗境[作者] 陈亮,江苏无锡师范学校[内容]——小学古诗教学一法古诗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较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这些都给小学生读解古诗、体味意境带来了困难,也增加了教学古诗的难度。
为了解决字词理解的困难,以往我们常采用这样的教学结构形式:1.解析词句。
2.理解诗意。
3.感受诗情。
这种教学结构较充分地体现了阅读教学从语言文字入手,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课文情感的教学思路。
但是,由于学生在学诗前缺少对整首诗歌的初步感知,有时会造成理解和感受缺少整体性和有机性,因而也难以达到进入诗歌意境的较高层次的读诗境界。
在教学实践和探讨中,我们认为根据具体诗文,有时可以灵活采用这样的教学结构模式:1.知诗意。
2.解诗句。
3.悟诗情。
4.入诗境。
这样的结构模式的提出有两个理论依据:一、它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
认识的规律认为,我们认识事物一般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这样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从初步感知诗歌大意,到深入理解诗句,再到体味诗歌的艺术境界,符合人们的认识过程。
二、它符合语文阅读教学一般过程,即“从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到局部讲读加深理解,最后到总结课文整体研读”。
因而这种教学结构更符合语文阅读教学的规律,更具有科学性,在教学过程中更能收到好的效果。
一、知诗意。
这是古诗教学的第一步,教师着眼全诗,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获取全诗有关的概略性信息,初步地感知诗意。
1.从插图入手感知诗意。
现行小语教材中,几乎每首古诗都配有插图,这些图往往从某些角度揭示了诗意,教师必须充分地利用“图资源”。
教学时,可先指导学生观察图画,在观图中让学生了解诗歌大意。
如《游园不值》的插图是诗人在春日去访友没碰上,却见友人院内已是春色满园,一枝红杏探出院墙。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图画,明确:图中画的是谁?什么季节?他在干什么?看到了什么?这些问题有机地起来,就是这首诗要表现的基本内容。
古诗两首 (1)
![古诗两首 (1)](https://img.taocdn.com/s3/m/3d3aac1d6edb6f1aff001f12.png)
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
绝 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绝 句
绝 句
杜 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绝 句
lù
hán
l ǐng
bó
wú
鹭
含
岭
泊
吴
绝 句
自由读古诗
绝 句
杜 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绝 句
窗( 岭( 柳(
)( )( )(
) ) )
绝 句
会写的字
吴 含 窗
岭 鸣 泊 柳
早发白帝城
李 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赠汪伦
李 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江畔独步寻花
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
庐
瀑
炉
疑
分组合作学习要求:
第一组:读全诗,理解“生”的意思,说一说, “日照香炉生紫烟”的含义。
第二组:读全诗,理解“遥看”“挂”的意思, 说一说“遥看瀑布挂前川”的含义。 第三组:读全诗,理解“飞流”的意思,说一 说“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含义。
第四组:读全诗,理解“疑”、“落”的意思, 说一说“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含义。
瀑 紫 烟
课文 词语 生字
遥 尺
瀑 紫 烟
课文 词语 生字
遥 尺
瀑 紫 烟
课文 词语 生字
遥 尺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5篇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5篇](https://img.taocdn.com/s3/m/28048223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34.png)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5设计理念这首诗的教学设计,从语言文字入手,紧抓重点词句,反复咀嚼,反复品味,反复朗读,引领点拨学生把握诗词意象,提升感悟内涵。
运用诗意语文的建构策略,以情感人,注重情感体验,感同身受地与文本对话,入情,悟情,融情,升情。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大体理解诗意;背诵并默写古诗。
2、领悟诗人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受到热爱家乡的教育。
3、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真挚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配乐播放月亮图)同学们,这是什么?(一轮明月高挂夜空)2、谈话:碧空如洗,圆月如盘。
在这皎洁的月光下,客居他乡的游子,常常会以明月来吟诗作词,寄托思念之情。
此时此刻,看到这圆盘一般的明月,我们也忍不住想吟诵古人思乡的诗句。
师: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生:……过渡:同学们真会读诗!俗话说,胸有诗书气自华,读诗能陶冶人的情操。
今天,我们将一起再来学习宋代诗人王安石写的一首思乡的古诗——泊船瓜洲。
板书:泊船瓜洲王安石二、品味诗意1、解题目,知诗人。
(1)齐读题目,问: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把船停靠在瓜洲的岸边)(2)你了解这首诗的作者吗?指名介绍。
(王安石,字介甫,北宋抚州临川人,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临川先生文集》。
王安石青少年时代是在父亲身边度过,因此他视南京为地第二故乡。
)2、熟读古诗。
(课件出示标有停顿、重音的古诗)(1)小声朗读,想想该怎样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
(2)自己大声试读几遍,再同桌互读评价。
(3)指名朗读,师生就重音、停顿、升降调进行评议。
全班配乐齐读。
3、品味诗意。
(1)小组合作学习,分组交流对诗句的理解。
(2)指名说说诗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3)教师演示课件,学生根据演示背诵古诗。
三、体验情感1、品词析句。
(1)“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理解了诗意只是读懂古诗的第一步,刚才同学们已经感觉到王安石的思乡之情。
暮江吟的诗意
![暮江吟的诗意](https://img.taocdn.com/s3/m/f72e73ae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46.png)
暮江吟的诗意篇一:理解诗意,体会诗情理解诗歌,体验诗歌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古诗。
因古诗的作者距今年代久远,其社会历史背景学生不易理解,故在体会“诗情”方面颇有难度,不少古诗课都上得死气沉沉,从理解诗意到背诵到默写,对大多数学生而言,不过是机械地“操作”过程,学生并未真正理解诗意。
在过去十年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我特别喜欢古诗词,每节课上学生都反应热烈。
因此,我想和在座的同事们分享我在古诗词教学中的一些经验,希望得到大家的批评和指正。
我选择的课本是第6课,第3单元,第11卷,“三首古诗”。
这三首诗分别是《暮光江吟》、《九月九日追忆山东兄弟》和《致王伦》。
一、兴趣,从预习开始课堂教学应在师生合作中实现其目的,学生课前预习是课堂教学的前奏。
兴趣往往从这里开始。
预习内容的安排应该让学生感到新鲜。
因此,我采用了“中心扩散”的方法。
所谓的中心是教科书的核心。
我想做的是让学生在预习中先接近核心,然后带着这个初步的理解进入课堂教学。
我安排的预习题是:1.《暮光之河颂》中哪两句是关于风景的,是关于什么样的风景的?哪两个句子是抒情的,它们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我的诗的核心是:通过风景抒情)2《、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有两句诗经常为人们所传诵,请指出是哪两句?如何理解?(核心是:思乡之情)3.《致王伦》中有两句话,通过比较可以看出李白和王伦之间的友谊。
它们是哪两句话?如何理解?(核心是:简单的语言和真诚的情感)显而易见,对三首诗的核心处理各不相同,《暮江吟》侧重于诗的风格,《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则旨在突出情感,《赠汪伦》则偏向于写作手法。
这样做一方面是扣住诗的特点,另一方面则是从激发学生的兴趣点出发考虑的。
让学生带着不同的问题去预习三首诗,当然比让学生用“理解诗句”这一种方法预习三首诗有趣得多。
二、问题的介绍充满了乐趣在学习《暮江吟》时我是这样引入的:小明是个喜欢文学的孩子,他非常喜欢唐诗。
小红同样是个文学爱好者,所以两人常在一起聊天。
21古诗词三首《长相思》(教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21古诗词三首《长相思》(教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2b2bdf5a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7d.png)
身——身在征途
心——心系故园
山——水
风——雪
第三部分:学习效果评价设计1.背诵朗诵
评价标准能够熟练朗读并背
诵本课诗词,读音
正确,情感充沛
能够较为熟练地
朗读并背诵本课
诗词,读音正确,
有一定的情感体
现
能够相对熟练地
朗读本课诗词,读
音基本正确(1—
—2处读音不准),
能够基本背诵下
诗词内容(1——2
处不熟练)
能够基本完成
本课课文朗读
任务,背诵不熟
练,错误相对较
多(3处及以上)
评价
等级
2.想象诗词意境,增添细节
评价标准能够完整而详细地构建诗词所
展现的意境(征战沙场,思念
故乡却又无法归去),并根据
意境及作者情感增添相符合的
细节,情感充沛,描写细致,
语句通顺
能够把握诗词所展现的
意境,并根据意境及作
者情感增添部分相符合
的细节,有一定情感情
表达,语句基本通顺
对于诗词意境的把握
不够准确,细节添加
相对较少,且与意境
及作者情感关联较
弱,语句基本通顺。
字数超过200字(包括200字)字数在100——200之间字数在100字以内
评价等级。
学习古诗的三个步骤
![学习古诗的三个步骤](https://img.taocdn.com/s3/m/dc9ee8ca5ef7ba0d4a733b37.png)
谢谢!
这时一阵风萧萧地吹过原本毫无生气的草原舞动了起来不时发出刷刷的响声就像一个个绿色跳跃的精灵正给这舒缓宁静而又迷人的月夜奏上一曲动听的夜曲远处有一个隐隐约约的身影躺在草地上
学习古诗的三个步骤
海南省乐东县九所镇中心学校
林茂
学习古诗的方法:三步
1、知诗人,解诗题;
2、理诗句,明诗意;
3、入诗境,悟诗情。
归来饱饭黄昏后, 不脱蓑衣卧月明。 诗意: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 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 在月夜的草地里休息了。
牧
童
[唐] 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 里, 笛弄/晚风/三四 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 不脱/蓑衣/卧 月明。
改写【牧童】 ——吕岩
在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草原上,碧草茫茫,远处,几棵 树挺立在草原上,像一个个守护草原的卫士。这时,一阵风萧 萧地吹过,原本毫无生气的草原舞动了起来,不时发出“刷刷” 的响声,就像一个个绿色跳跃的精灵正给这舒缓宁静而又迷人 的月夜奏上一曲动听的“夜曲” 远处,有一个隐隐约约的身影躺在草地上。原来那是一个 牧童,刚刚吃完饱饭,就连身穿的那件蓑衣也没脱,一边吹奏 着笛子,一边看着这美丽的夜景,那声声悠扬悦耳的笛子声传 遍了整个草原,给原本只有自然气息的“夜曲”增加了一份幽 雅……时间飞快地流逝着,原本明亮皎洁的月亮现在只剩下一 点微弱的暗光,“精灵”们继续演奏着,但现在的速度比之前 的更为幽雅了,而那位牧童,拿着他那支笛子[唐] 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
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 不脱蓑衣卧月明。
吕岩:字洞宾,唐代京兆人。 咸通举进士,曾两为县令。 值黄巢起义,携家入终南山 学道,不知所终。
草铺横野六七里, 笛弄晚风三四声。
诗意:绿草如茵,铺满广阔的原野, 放眼一望无垠,笛声逗弄晚风悠扬悦 耳、时断时续地从远处传来。
知诗意·解诗句·悟诗情·入诗境
![知诗意·解诗句·悟诗情·入诗境](https://img.taocdn.com/s3/m/264db4437e21af45b307a833.png)
知诗意·解诗句·悟诗情·入诗境导读:本文知诗意·解诗句·悟诗情·入诗境,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作者] 陈亮,江苏无锡师范学校[内容]——小学古诗教学一法古诗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较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这些都给小学生读解古诗、体味意境带来了困难,也增加了教学古诗的难度。
为了解决字词理解的困难,以往我们常采用这样的教学结构形式:1.解析词句。
2.理解诗意。
3.感受诗情。
这种教学结构较充分地体现了阅读教学从语言文字入手,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课文情感的教学思路。
但是,由于学生在学诗前缺少对整首诗歌的初步感知,有时会造成理解和感受缺少整体性和有机性,因而也难以达到进入诗歌意境的较高层次的读诗境界。
在教学实践和探讨中,我们认为根据具体诗文,有时可以灵活采用这样的教学结构模式:1.知诗意。
2.解诗句。
3.悟诗情。
4.入诗境。
这样的结构模式的提出有两个理论依据:一、它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
认识的规律认为,我们认识事物一般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这样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从初步感知诗歌大意,到深入理解诗句,再到体味诗歌的艺术境界,符合人们的认识过程。
二、它符合语文阅读教学一般过程,即“从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到局部讲读加深理解,最后到总结课文整体研读”。
因而这种教学结构更符合语文阅读教学的规律,更具有科学性,在教学过程中更能收到好的效果。
一、知诗意。
这是古诗教学的第一步,教师着眼全诗,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获取全诗有关的概略性信息,初步地感知诗意。
1.从插图入手感知诗意。
现行小语教材中,几乎每首古诗都配有插图,这些图往往从某些角度揭示了诗意,教师必须充分地利用“图资源”。
教学时,可先指导学生观察图画,在观图中让学生了解诗歌大意。
悟诗情书诗境
![悟诗情书诗境](https://img.taocdn.com/s3/m/8e4f8e2484254b35effd3432.png)
悟诗情书诗境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作为最古老的语言艺术,展现着悠久的民族历史和璀璨的民族文化。
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
”诗,作为真、善、美的最高化身,唤起我们美感经验的共鸣,具有渗透心灵的艺术性质。
学生在诵读和感悟中,提高了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又积淀了诗意语言。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通常采用自主诵读、合作鉴赏、探究品味等常规途径学习诗歌,品悟诗情。
而书写诗境则是另辟蹊径,既能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既巩固了“读”,又促进了“写”,可谓一举多得。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指导学生进行诗歌改写时,关键在于教会学生正确的改写方法。
一未成曲调先有情一读感其形。
古诗讲究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给人美的享受。
新诗也是一种音乐艺术,有着外在的形式美和内在的音乐美,只有通过诵读才能让我们真切体会到诗歌语言如歌如舞的音韵魅力。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采取不同的诵读方式,或听读,或范读,或领读,或齐读,帮助他们在读中感知诗歌所表述的形象,感知语言世界,从而培养感受语言的能力和思维、想象的能力,为文学理解力和鉴赏力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读揣其意。
对诗词的外在形式有了初步感知后,再引导学生读懂诗歌的大致内容,把握诗歌内容的基本要点,由诗词表层的字面意义向体味深层言外之意过渡。
如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引导学生在诵读诗歌时思考: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景物有哪些色彩?当时是什么季节?景物呈现出了哪些特征?如果将上述问题梳理清楚了,那么诗词内容就能够全面而充实地表现出来了。
三读悟其情。
以诵读著称的著名特级教师韩军说:“诗文中的感情需要诵读的人用自己的人生体验去填充。
”教师一要指导学生“知人论世”。
“知人”就是要掌握作家的生平和诗歌风格,比如李白的清新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等;“论世”就是要了解作家生活的时代风貌,把握同时代作家所具有的共性。
《泊船瓜洲》教案设计8篇
![《泊船瓜洲》教案设计8篇](https://img.taocdn.com/s3/m/87894753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84.png)
《泊船瓜洲》教案设计8篇写好一份教案,在接下来的教学中起到非常大的作用,教师在开始教学任务之前都是要认真准备相关的教案的,以下是作者精心为您推荐的《泊船瓜洲》教案设计8篇,供大家参考。
《泊船瓜洲》教案设计篇1学习目标:1.通过自学,大体理解诗意;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
3.使学生受到热爱家乡的教育。
4.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
学习重、难点:重点应放在品位诗句,背诵、积累语言上。
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诗人的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教学过程:(课前准备:调查本班学生能背几首古诗,最喜欢那首古诗,有几位同学能背《泊船瓜洲》。
)一、设景激情:(幻灯片1)1.师导:同学们,课前老师做了一项小调查,发现我们班的同学真了不起,__同学,现在已经能背?首古诗,能背几首以上的同学有?个。
古人曾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相信大家只要坚持下去,也会成为一个个小诗人的。
2.(过渡)今天老师要同大家共同来学习一首新诗《泊船瓜洲》。
(幻灯片2)(板书课题)齐读诗题。
3.解题:谁能来说说“泊船瓜洲”是什么意思?(注意:泊是什么意思)。
4.介绍师问:这首诗的作者是谁?课前老师已经布置大家收集有关资料,现在谁来简单介绍一下王安石?(幻灯片3)(师过渡)看来同学们都准备得很充分,(幻灯片4)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
《泊船瓜洲》一诗,据说是诗人被罢官后回到故乡钟山,应召再次赴京任翰林学士,途径瓜洲泊船时而作。
(古诗课件:幻灯片5)5.同桌互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读给同桌听,注意读准多音字、诗句读通顺。
6.指名读:谁愿意来读一读这首诗?(你预习得真充分。
诗中的多音字,你都读对了。
第一句诗中“一水间”的“间”很容易读错,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幻灯片6:多音字注音)7.真好,谁再来读一读《泊船瓜洲》。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暮江吟教案范文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暮江吟教案范文推荐(3)篇](https://img.taocdn.com/s3/m/2652a5b4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c9.png)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暮江吟教案范文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暮江吟教案范文第【1】篇〗《暮江吟》教学设计设计理念:诗歌是最精练的语言艺术,修句练字便成了诗人的了的必修课,所谓“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
因而,学习古诗也须沉下心来,觅诗眼,品佳句,感受诗歌的意趣与含蕴。
本课的教学中,我通过“解诗题,知诗人;读诗文,晓诗意;入诗境,悟诗情”的教学流程,注重咬文嚼字、研词磨句,对诗中关键字句的敲打品味,和孩子们一起走进诗意画境,感受古诗的巨大魅力。
教学内容:《暮江吟》是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一首古诗,作者是白居易。
这是一首吟咏从傍晚到夜幕降临后江上的景色的诗。
前两句写傍晚,后两句写夜晚。
诗句的字里行间充溢着诗人热爱大自然的美丽景色,热爱大好秋色的喜悦之情。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学习并掌握古诗中的生字新词“暮”、“吟”、“瑟瑟”,正确理解词义。
(2)借助注释,读懂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过程与方法:(1)边读诗句边对照注释,理解诗意。
(2)品析、想象,感受意境,体会诗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情感。
教学重点:1.感悟诗歌内容,理解诗意。
2.想象诗句描绘的景物,体会作者热爱大好秋色的喜悦之情。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展开合理想象,体会作者看到奇丽景色的愉快心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前收集资料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预热,背诵古诗导入背诵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野火说不尽,春风吹又生”这句名诗是谁写的吗让我们一起来背一背。
【设计意图:以同一作者的诗引出要新学的诗歌,可引导学生积累这个作者的诗,同时迅速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走进诗的画面。
】二、解诗题,知诗人1.同学们每背一首诗,都是一幅美丽的图画,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题目叫《暮江吟》看到这个诗题,说说你是怎么理解的?“吟”又是什么意思呢?(引导学生看“暮”字字形,上面是个草字头,下面是个日,理解“暮”有太阳落山的意思)2.从诗题中看出了时间,还看出了什么?(作者在江边)3.看到这个诗题,说说你是怎么理解的?“吟”又是什么意思?(黄昏时分在江边所作的诗。
品诗味诗韵,悟诗情诗境
![品诗味诗韵,悟诗情诗境](https://img.taocdn.com/s3/m/371d22c3af45b307e9719752.png)
品诗味诗韵,悟诗情诗境作者:彭碧祥来源:《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2020年第147期一、教材分析《浪淘沙(其一)》这首诗歌模仿淘金者的语气,表现了他们对生活的厌恶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一样的河边生活,生活在天河的牛郎织女恬静而美好,黄河边被迫谋生的淘金者却整天在狂风怒号、波浪滔天中讨生活。
直上银河,造访牵牛织女,寄托了他们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大胆而又浪漫的理想,诗人刘禹锡以乐观豪迈的语气表达出来,有一种朴素无华的美。
二、教学目标第一,读懂《浪淘沙(其一)》,在词语与句子的联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感受诗境。
第二,提升想象、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第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入情入境地诵读诗歌,感悟诗情,感受诗境。
2.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当时的感情。
四、教学过程1.知诗人,解诗题师:同学们,课前布置大家去收集关于黄河古往今来的图文资料,老师想问问大家,看了那些资料以后,你有什么感受?(生答,师随评)师:接下来,我们一起学习一首以黄河之美抒发情感,同时又极富有想象和神话色彩的古诗。
(板书课题,齐读)师:《浪淘沙》是什么意思?对于这个诗名,你们还了解什么(生答,师随评)师:来了解一下作者。
(课件出示)2.读诗歌,品诗味师:自由地读一读这首诗,注意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
(师指名读诗,适时指导学习生字)师:生字关过了,老师相信,再读本诗,你们会读得更好!注意,这次,老师不仅要求你们读通,还要读得有节奏感。
(生自由读)师:谁来试试?(生读,师指导,齐读)3.释诗句,明诗意师:学好古诗有三个至关重要的前提:读通、读顺、读懂。
前两者我们做得很好!就差读懂!师:下面请同学们联系诗句,先来猜猜下列词语的意思:九曲浪涛风簸天涯直上同到师:“同到”是“一起去”的意思,那诗人是和谁一起去呢?如果要正确地理解,我们需要明白其中所用的典故,也就是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或有来历的词语。
品诗意 赏诗语 悟诗情
![品诗意 赏诗语 悟诗情](https://img.taocdn.com/s3/m/38bc8248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04e3f60.png)
品诗意赏诗语悟诗情作者:李小珺来源:《中学语文·中旬》2023年第12期摘要《短诗五首》教学可从“品诗意”“赏诗语”“悟诗情”三个方面入手。
首先需要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所呈现的画面,借助诗歌的意象引导学生体味这些意象所传达的意蕴。
其次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短诗中具有对比意义的词语,以及诗中的“炼字”,以此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
最后通过助读资料,对《风雨吟》的“年轻舵手的心”、《统一》的“繁多是个谎言”和《断章》主题的多义性进行探究。
关键词教学方法炼字多义性《短诗五首》是统编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课文,在进行《短诗五首》教学时,可以依次从“诗意”“诗语”“诗情”三方面进行。
在此之前,还可做一些基础工作,即引导学生进行诗歌的朗读。
可以让学生在课文中做朗读标记,包括重音、停连、语气、节奏等,然后朗读。
诗眼是诗中最富表现力、最能开拓诗歌意境的关键词句,可以让学生找出这首诗的诗眼,还可以让学生用一句话写下初读诗歌的感受。
一、品诗意意象是诗歌的基本单位,也是诗歌最重要的元素。
对诗歌的品读,首先可以从意象入手,可以让学生选择五首短诗中的一首,让其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所呈现的画面。
如《风雨吟》可以这样描绘:呼啸的狂风夹杂着暴雨卷奔而来,气势十足。
风雨中的大地看起来像是波涛起伏的海面,大地上的房舍就像海面上飘摇不定的船。
“我”面对如海的大地,忧思满怀,“我”愿做一名舵手,引领航船前行。
除了可以引导学生借助诗歌意象对诗歌所描绘的画面进行想象之外,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多遍的朗读,找出诗中的意象,进而细细体味这些意象所传达出的意蕴。
如《月夜》中的重要意象是树,“树”象征着古老的观念,传统、根基深厚、固执而迂腐;《萧红墓畔口占》的重要意象是红山茶,可以说,“一束红山茶”寄托着对萧红的深情悼念,也象征着萧红如山茶花般热烈的生命;《断章》的重要意象是风景,在这首诗中,“风景”是寄托情感的中介;《风雨吟》中的重要意象是风和雨,在这首诗中,“风”“雨”象征着人生的坎,中国社会所承受的苦难;《统一》的重要意象是叶、花、果实,在这首诗中,叶、花、果实是众多生物存在的表象。
古诗词三步教学法品悟诗情画意-教育文档
![古诗词三步教学法品悟诗情画意-教育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6b929a3c5f0e7cd1842536aa.png)
古诗词三步教学法品悟诗情画意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其精练的词汇应用和丰富深远的意境无不体现出中国语言文化的精髓。
由于古诗词本身的简练性和意境丰富等特征,语文新课标对古诗文教学提出了积累、感悟和运用的几项基本要求,并希望借此来培养学生对于诗人思想感情的深入领悟,领略古诗文表达意蕴的手法,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也希望藉古诗文教学培养学生的主观理解力,提升教学质量。
在此将本人古诗词的教学模式归结为:入诗境、品诗味、悟诗情三个方面,下面就对这三个方面的具体应用和有效性进行分析。
一.入诗境创作往往“感于哀乐,缘事而发”,诗词作品常常是作者经历,思想感情的外现。
因此,我们赏诗,须先对作者的人生经历及思想情感有一个较为细致的了解。
“知其人,方能解其言”。
赏读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女词人──李清照所作《声声慢》,多数同学赏其词后并未真正洞悉词中真意,认为词中所言之“愁”仅是一个闺中少妇独处之闲愁,缺乏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思索。
这应是一个理解的误区,此乃因不详李清照其人生际遇、情感变化之故所致。
李清照生于1084年,年轻时与赵明诚结为伉俪,情趣相投,感情甚笃,共立下“穷避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搜集整理了大量的金石书画。
但1127年北宋灭亡,女词人与赵明诚避乱于江南。
不久,祸从天降,赵明诚因病而故,词人孤独一人,生活悲苦,再加之自己与丈夫所好之金石书画等又散佚殆尽,她愁肠百结。
后来她因战乱只身辗转流徙于杭州、越州、金华一带,晚年十分凄苦,《声声慢》正作于此期间。
学生了解这些后,定不会再将词中之“愁”仅仅理解为一般之“愁”,这愁绪千丝万缕,有国破家亡之愁,亦有只身孤苦之愁,也应是兼有绵绵恨意于其中,词中最后不是说“怎一个愁字了得”吗?故于研赏古诗词之课前,先让学生收集诗词作者之人生经历及其作品的创作背景,学生在预习了解之中不但体会了此一诗或词之意,同时亦丰富了他们头脑中对于诗词作者、历史背景、社会现象等等的认识和了解,成为自身知识的积累,为自己以后再去赏读该人之作及他人该时期之作大开方便之门。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古诗词三首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古诗词三首](https://img.taocdn.com/s3/m/b97dfe3780eb6294dc886c51.png)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设计理念】古诗词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瑰宝,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读是古诗文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古诗文学习的重点,应不断追求古诗学习的人文性、个性化。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课标语) 这三首诗词的教学设计,从语言文字入手,紧抓重点词句,反复咀嚼,反复品味,反复朗读。
立足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引领学生自主习得古诗词,淡化诗意解读,而重赏析诵读,掌握诗词意象,以情感人,注重情感体验,感同身受地与文本进行对话。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写“洛、榆、畔、帐”4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过程与方法: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教学重点】想象意境,领会诗情,品味诗句,背诵,积累语言、【教学难点】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诗人的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通过对比体会三首诗词在表情达意上的异同、【教学准备】1、了解王安石、张籍、清朝纳兰性德的生平。
2。
搜集相关思乡的古诗。
3、ppt课件、【教学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学习《泊船瓜洲》一、交流积累,引入诗文。
1、谈话导入单元主题(课件展示)这个地方有一首杜甫写的诗,题目是《月夜忆舍弟》。
其中有一句是千古名句,流传至今,那就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中秋明月之夜对弟弟的怀念之情、同学们,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自己的亲人,这是人间美好的感情。
让我们走进本组课文,看看那些漂泊在外的游子,是怀着一颗如何的赤子之心,怀念和赞美故乡的吧!(出示课件)2。
本组课文的主题是什么?学习本组课文有哪两点要求?3、今天,(出示课件)我们来读三首表达思乡之情的诗词,课前同学们也都作了预习,现在请同学们边读边体会一下,是什么勾起作者的乡愁呢?自由读,说说那首是诗,哪首是词?学习《泊船瓜洲》1、这节课我们就先学习《泊船瓜洲》、(板书,读题)2、齐读指名回答并朗读、一、知诗人,解诗题(一)知诗人1、老师:课前老师让同学们查阅与这首诗有关的资料,谁情愿把自己搜集到的资料跟大伙儿交流交流。
知诗意、悟诗情、入诗境——浅谈多媒体在诗歌教学中的应用
![知诗意、悟诗情、入诗境——浅谈多媒体在诗歌教学中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0156acfdba0d4a7302763ac1.png)
境,为引发学生的思维想象,为知意、悟情、入境奠定基础 。 音乐欣赏式知诗意 音乐是将美凝聚在时间里的艺术。大 多数学生对音乐这 种艺术形式易于接受 、乐于接受 。如果将音乐 以其广泛的 内 涵及其优美的表现 形式,通过现代媒体技术 ,渗透到诗歌教 学中,不但 能激 发学 生的学 习热情 ,而 且还可让学生在美 的 享受中理解诗歌的 内涵
高,六十多岁的毛泽东畅游在开 阔的江面 上,尽眼望去 ,楚
地 的天空多么广 阔,一个 “ 舒 字与眼前 辽阔的境 界、视野 的舒展 多么相符 ;一 个 “ ”字 又显 出诗人 心胸 异常 的舒 舒 畅 ,真是情景交融 。形象地再现 了词语 的含义 ,不仅帮助学
如教学 《 再别康桥 》时,我利用课前两分钟的时间,播 生对词语的理解,还能从精练 、含蓄 的语言 中品味 到它对创 放 范广 慧演唱 的 由此 诗改编 的一 首歌 ,那柔和 、缠 绵的音 造诗 的意境 ,表达思想感情 的重要作用 。
师把学生引入兴趣 的大 门、变 “ 要我学 ”为 “ 我要学 ”的重 要一步 人类几千年 的音乐史 ,为我们聚积 了十分丰富的音 乐精华,在诗歌教学 中巧用音乐创设一种引人入胜的佳境 , 对调节学生心理 ,提 高课堂教学效率 ,作用十分显著 。一段 贴切优 美的音乐切入 , 自然而又新奇 ,一开始就能形成磁石 效应,令学 生心驰神往 。
一
、
பைடு நூலகம்
生感悟 到了徐志摩 这首 离别 诗的独特 、清 新之 处,同时使音 乐与文学 融为一体 ,达到教学高潮 。 二 、品析式悟诗情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各种 文体都 离不开语言 。小说、戏
剧 可以通过故事 、人物去把握主题 ,而诗唯一给予读者 的路 径就是语 言。所 以诗歌鉴赏 的关键 一步就 是语 言的鉴赏 ,而 多媒体 的运用 能形象地 再现诗歌语言 的涵义 。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改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改](https://img.taocdn.com/s3/m/52c378efb8f67c1cfad6b835.png)
品诗意,入诗境,悟诗情——《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教学内容:S版语文第十二册第四单元《送元二使安西》教材分析:《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名作。
这首诗以送别为主题,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叙事,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即将远赴阳关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诗歌以凝练的语言记录诗人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具有高度概括性。
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本课设计中,教师通过创设情境,着力构建对话的课堂、诗意的课堂,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自由地、充分地与文本对话,在师生互动的阅读实践中批文入境;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验,在形象感知中入情,在切己体察中悟情,在展开想象中融情,在参读品味中升情。
同时落实“自主、合作、探究”的课程理念,让学生反复诵读,认真品味,用心揣摩,在质疑、探究、交流中自主学习古诗,力求在整合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认识和会写2个生字:舍、君。
2、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3、引导学生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4、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由曲入诗1、引语:同学们,你们喜欢音乐吗?今天我们的课就从音乐欣赏开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很特别的乐曲(出示《阳关三叠》)。
请大家静静地欣赏,看看它给你带来了什么样的感受。
(播放古琴曲《阳关三叠》)2、师:《阳关三叠》是唐代最流行的音乐之一,它之所以流行,不仅因为它的旋律古朴优雅,更重要的是它是根据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一首著名的诗谱曲而成的。
(幻灯片出示古诗。
)3、指名读题。
从诗题中你知道他要送的这位好友叫什么吗?(元二)王维的朋友姓元,在兄弟排行第二,称“元二”。
王维要送元二去哪里呢?你是怎么知道的?(生答,师板书: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过渡: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回到唐朝,和著名诗人王维一起去送别他的这位好朋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品诗意,入诗境,悟诗情——古诗《暮江吟》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暮江吟》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古诗三首》中的第三首,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上任杭州刺史途中写的一首风景诗。
此诗语言流畅,格调清新。
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运用了新颖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
诗句的字里行间充溢着诗人热爱大自然的美丽景色,热爱大好秋色的喜悦之情。
二、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本课设计中,力图摒弃过去不厌其烦地告诉学生此词何意,彼句怎解,写作特点如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云云之做法,而是通过创设情境,着力构建对话的课堂、诗意的课堂,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自由地、充分地与文本对话,在师生互动的阅读实践中披文入境;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验,在形象感知中入情,在切己体察中悟情,在展开想象中融情,在诵读品味中升情。
三、教学目标:1、理解“铺、瑟瑟、可怜、似”等词语在诗中的意思,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句描述的景象,感受诗人表达的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和轻松愉悦的心情。
2.在读中知诗意,在想象中体会古诗的意境。
3、指导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提升学生对文本的情感、意境、潜词造句的体验,有感情地背诵古诗,默写《暮江吟》。
四、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的名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指导学生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体会者看到奇丽景色的愉快心情。
五、教学时数:一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古诗对接,解题入课1、诗词接龙游戏。
(1)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2)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3)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4)离离原上草——野火烧不尽——这首诗的作者是谁?(白居易)2、对!白居易是唐朝著名的大诗人,他一生为后人留下三千多首诗。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小诗——《暮江吟》(板书并指导“暮”、“吟”字的书写)(生读课题)3、师:公元822年,白居易要到杭州上任。
一路上,他为自己离开了京城,离开了腐败的朝廷感到十分的轻松愉快。
他游山玩水,走到一处,被眼前的美景所吸引,便写下了这首意境优美的山水风景诗。
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的景色呢?大家看看能不能从诗题中找到答案。
(从“暮”字看出是在傍晚。
从“江”字还看出诗人是在江边吟的诗。
)【设计意图:有意从学生平时积累的带“日”“月”的古诗入手,引导学生进行背诵,为学生搭建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作诗背景的介绍,激发了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以“暮”字引路,与学生共同对古诗中的时间、地点和人物进行讨论,从而达到了初步了解古诗内容的目的。
】二、听诗读诗,初步感诗意1、过渡语:是啊,诗人在傍晚时分来到江边,看到美丽的景色,不禁诗兴大发,脱口吟诵出了——(师范读古诗。
)师:想不想读?先自己练习读读吧,注意把字读准,把诗句读通顺。
4、指名读,再小结学生朗读情况,并再次指导古诗的读法:跟平常朗读习惯不一样,古诗朗读更夸张、更注意拉长音,读出韵味和停顿。
(2)师划出诗歌节奏范读,全班齐读。
【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诵读古诗,是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的有效方法。
诗歌富有节奏感,音韵美,此处通过朗读,让学生初步感受诗的音乐美和语言的形式美,为下面再现诗歌的画面,体味古诗的情感作铺垫。
】三、自学古诗,研读悟诗意过渡语:我们把古诗读顺了,现在我们就一起穿越时空,回到唐朝,和这位著名的大诗人去观赏江边的美景吧!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美景,大家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吗?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理解诗意。
一)出示导学提纲:(小黑板)三)全班交流。
师:本诗写了傍晚、夜晚两个时段的美景,我们就按这两个时段来学习吧!◆学习“傍晚美景”:1、诗人描写了傍晚的哪些景物?(残阳和江水)2、“残阳”是什么意思?“铺”是什么意思?3、诗人眼中的江水是什么样子的呢?(半江瑟瑟半江红)理解“瑟瑟”的意思。
4、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问:江水为什么一半是绿色,一半是红色?师作简笔画,一生上台上色彩。
5、“铺”是什么意思?如果把“铺”换成“照”、“射”可不可以?(板书:照、射)(引导学生体会:用“铺”,感觉阳光像地毯铺在水面上,假如用“照”或“射”的话,没有那种柔和、平静的感觉。
)师小结:是啊,夕阳已经接近地平线了,一个“铺”字,既写出了夕阳的柔和,又写出了夕照的面积广大和江面的平静。
这样美的画面,让我们用朗读把它表现出来吧!男生读。
◆学习“夜晚美景”:过渡语:多美啊!诗人漫步江边,面对着醉人的景色流连忘返。
不知不觉,夕阳带着它的美丽回家了,夜晚来临了!这时,诗人在江边又看到了什么呢?1、诗句“可怜”一词是什么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的意思。
2、你们知道诗中指什么可爱吗?(九月初三)它是因什么而可爱呢?(因为这时的露珠像珍珠一样晶莹,月亮弯弯的像一张弓。
)师:九月初三夜,这深秋的夜晚多可爱呀!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两句诗,看看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3、说说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
鼓励想象,用自己的话把诗意描绘得生动美丽些。
4、师:好美的深秋夜景图啊!你们把我带进诗中了!请女生把这美景美美地读出来。
◆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指出:“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
”本首诗的意思并不难懂,遵循我市倡导的“先学后教”教学模式,本环节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主动参与合作的机会,没有对诗歌的意思做过多的解释,而是让学生对照注解自主合作探究诗意。
另,古代诗人在字词的使用上都十分讲究,力求完美。
这一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对“铺”与“照”、“射”、“洒”进行对比,研读品味,并在反复的朗读诗句中,进一步感受到古诗的意境美,体会到诗人谴词造句的精妙,培养了学生的阅读情趣。
】四、品味古诗,诵读入诗境师:真是良辰美景啊!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音乐响起)让我们一起在这柔美的音乐声中去想象那一幅清丽的图画———1、听配乐朗读,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这景色美吗?面对此情此景,你有怎样的感受?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指名读、齐读)2、诗人在江边,不仅欣赏到了残阳铺水的柔和,还欣赏到了新月东升的宁静,而诗人正在去杭州上任的路上,看到这样的美景,你能感觉到他的心情是怎样的吗?(轻松喜悦)从“可怜”一词,你又可以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感?(对大自然的热爱)引导语:谁来读出诗人此时的情感?4、指名,全班配乐朗读。
(音乐《春江花月夜》。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想象”的作用,可以还原、再现诗中描绘的场景,使学生进入诗境,解决因古诗时空跨越度大而给小学生带来的学习困难。
通过配古典名曲《春江花月夜》,闭目想象,尽情诵读,让学生真正入境、入情。
】五、拓展延伸,积累升诗情1、师:古往今来,不少诗人留下了许多描写夕阳、月亮的千古佳句。
课后,同学们可以再找一找,把自己喜欢的积累下来,与同学分享!2、背诵、默写本诗。
3、为古诗配画。
【“学习即生活”,仅靠课堂上几十分钟是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
拓展积累其他诗人描写月亮、夕阳的诗句,让学生走进与课堂学习内容相互关联的世界,走进更广阔的生活课堂,使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开阔,培养和发展了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
】六、板书设计暮江吟残阳铺水中傍晚半江瑟瑟半江红轻松愉悦热爱自然、夜晚露似真珠月似弓教学反思:把学生带进诗歌里——《暮江吟》教学反思“如果说语文教材是美的矿藏,那么古诗就是这矿藏中的瑰宝。
”然而,古诗毕竟与现在小学生的距离较远,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
如何引导领略古诗中那流光溢彩的意境美?本课,我着力通过诗意的语言,创设诗意的情境,构建诗化的课堂,力求从诗歌的整体出发,通过朗读、想象等方法,引领学生披文入情,把学生带进诗歌里。
一、不求甚解,朦朦胧胧才美丽教学这首古诗时,我打破传统的逐字逐词逐句牵引,对于诗意,并不“字求其训,句索其旨”,而是尊重个体,坚持粗讲,还给学生独立思考、发挥想象的空间。
教学中,我放手给学生自读感悟的个性空间。
学生自学期间,我下到学生中间,关注学生自学中碰到的难点,做到心中有数。
于是,交流时我仅仅抓住古今意思不同的“可怜”一词的理解,仅仅抓住那些富于传神的关键性词语,如:“一道残阳铺水中”的“铺”的巧妙之处。
从而保留了古诗的整体美,使学生在理解诗意时,更领略到了古诗的语言美、意境美。
在学生“明诗意”这一教学环节中,如果直译的话,译句非常生硬,枯燥乏味。
所以,这一次,我让学生不须顾忌,只要描述大体的意思,怎么说都可以。
而教学“露似真珠月似弓”一句,我则让学生听老师读,同时闭目想象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并鼓励学生用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
这样一来,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出了:“诗人低头一看,江边的草叶上,颗颗露珠闪闪发亮,好像颗颗晶莹剔透的珍珠;月牙儿弯弯,就像一把精致的弓悬挂在空中。
”我想,古诗词字义的理解应该浅出,学生领会意境才能够深入。
二、创设情境,寻寻觅觅入诗境古诗学习,要欣赏诗的意境才能得到精华。
所以,这一环节要让学生披文入情,全身心“潜入”诗中,仿佛自己便是诗人,仿佛就在诗中。
本诗意境优美,我是这样引领孩子走进诗境的:1、语言创境,点燃诗情“诗学就是情学,诗是心灵的燃烧。
”古人称作诗曰“吟咏情性”,读诗或低声吟哦,或漫声长吟。
所以诗歌教学,不能只满足于释词译句,而是要进入角色,入情入境。
教学中,我努力用饱含诗意的语言将学生带到诗的意境中,让学生披文入情。
教学中,我在过渡语、引导语上费了一点小心思,如:“现在我们就一起穿越时空,回到唐朝,和这位著名的大诗人去观赏江边的美景吧!”再如过渡语:“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多美啊!诗人沉醉于美景之中,在江边流连忘返。
不知不觉,夕阳带着它的美丽回家了,夜晚来临了。
这时,诗人在江边又看到了什么呢?”这样的语言,自然地让学生跨越时空,进入诗境。
又如在“诵读入诗境”这一环节,我是这样引导学生融情吟诵古诗的:“现在,你就是大诗人白居易,你正在往杭州就任的路上,面对着如画的美景,你吟出了——”学生在此语言引导下,饱含愉悦之情地进行了诵读,真正进入诗歌之中。
可见,老师的一颦一笑,语言声调,无不拨动学生的心弦,师生感情同频共振,才能产生潜移默化的感染作用,让学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2、语言赏析,体味意境优秀的中国古诗,语言精练,意蕴含蓄,古代诗人们在诗中使用的字词十分讲究,力求完美。
教学中,我特别注意引导学生从字词的品析中领略古诗之美。
一是,注意引导学生抓诗眼,咀嚼字词,把握诗中形象鲜明的,有深刻含义的词语,反复推敲,进入诗的意境。
如“一道残阳铺水中”中的“铺”就极为传神,理解此字之妙,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残阳铺水的柔和及水面平静之意境。
为此,我提了两个问题:“‘铺’字给你什么感觉?将它换成‘照’‘射’等字可以吗?”学生反复品味之后回答:“‘铺’字让人感觉水面很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