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诗意,入诗境,悟诗情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品诗意,入诗境,悟诗情
——古诗《暮江吟》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暮江吟》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古诗三首》中的第三首,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上任杭州刺史途中写的一首风景诗。

此诗语言流畅,格调清新。

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运用了新颖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

诗句的字里行间充溢着诗人热爱大自然的美丽景色,热爱大好秋色的喜悦之情。

二、设计意图: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本课设计中,力图摒弃过去不厌其烦地告诉学生此词何意,彼句怎解,写作特点如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云云之做法,而是通过创设情境,着力构建对话的课堂、诗意的课堂,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自由地、充分地与文本对话,在师生互动的阅读实践中披文入境;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验,在形象感知中入情,在切己体察中悟情,在展开想象中融情,在诵读品味中升情。

三、教学目标:
1、理解“铺、瑟瑟、可怜、似”等词语在诗中的意思,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句描述的景象,感受诗人表达的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和轻松愉悦的心情。

2.在读中知诗意,在想象中体会古诗的意境。

3、指导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提升学生对文本的情感、意境、潜词造句的体验,有感情地背诵古诗,默写《暮江吟》。

四、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的名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指导学生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体会者看到奇丽景色的愉快心情。

五、教学时数: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古诗对接,解题入课
1、诗词接龙游戏。

(1)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2)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3)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4)离离原上草——野火烧不尽——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白居易)
2、对!白居易是唐朝著名的大诗人,他一生为后人留下三千多首诗。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小诗——《暮江吟》(板书并指导“暮”、“吟”字的书写)(生读课题)
3、师:公元822年,白居易要到杭州上任。

一路上,他为自己离开了京城,离开了腐败的朝廷感到十分的轻松愉快。

他游山玩水,走到一处,被眼前的美景所吸引,便写下了这
首意境优美的山水风景诗。

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的景色呢?大家看看能不能从诗题中找到答案。

(从“暮”字看出是在傍晚。

从“江”字还看出诗人是在江边吟的诗。


【设计意图:有意从学生平时积累的带“日”“月”的古诗入手,引导学生进行背诵,为学生搭建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作诗背景的介绍,激发了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以“暮”字引路,与学生共同对古诗中的时间、地点和人物进行讨论,从而达到了初步了解古诗内容的目的。


二、听诗读诗,初步感诗意
1、过渡语:是啊,诗人在傍晚时分来到江边,看到美丽的景色,不禁诗兴大发,脱口吟诵出了——(师范读古诗。


师:想不想读?先自己练习读读吧,注意把字读准,把诗句读通顺。

4、指名读,再小结学生朗读情况,并再次指导古诗的读法:跟平常朗读习惯不一样,古诗朗读更夸张、更注意拉长音,读出韵味和停顿。

(2)师划出诗歌节奏范读,全班齐读。

【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诵读古诗,是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的有效方法。

诗歌富有节奏感,音韵美,此处通过朗读,让学生初步感受诗的音乐美和语言的形式美,为下面再现诗歌的画面,体味古诗的情感作铺垫。


三、自学古诗,研读悟诗意
过渡语:我们把古诗读顺了,现在我们就一起穿越时空,回到唐朝,和这位著名的大诗人去观赏江边的美景吧!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美景,大家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吗?
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理解诗意。

一)出示导学提纲:(小黑板)
三)全班交流。

师:本诗写了傍晚、夜晚两个时段的美景,我们就按这两个时段来学习吧!
◆学习“傍晚美景”:
1、诗人描写了傍晚的哪些景物?(残阳和江水)
2、“残阳”是什么意思?“铺”是什么意思?
3、诗人眼中的江水是什么样子的呢?(半江瑟瑟半江红)
理解“瑟瑟”的意思。

4、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问:江水为什么一半是绿色,一半是红色?
师作简笔画,一生上台上色彩。

5、“铺”是什么意思?如果把“铺”换成“照”、“射”可不可以?(板书:照、射)
(引导学生体会:用“铺”,感觉阳光像地毯铺在水面上,假如用“照”或“射”的话,没有那种柔和、平静的感觉。


师小结:是啊,夕阳已经接近地平线了,一个“铺”字,既写出了夕阳的柔和,又写出了夕照的面积广大和江面的平静。

这样美的画面,让我们用朗读把它表现出来吧!
男生读。

◆学习“夜晚美景”:
过渡语:多美啊!诗人漫步江边,面对着醉人的景色流连忘返。

不知不觉,夕阳带着它的美丽回家了,夜晚来临了!这时,诗人在江边又看到了什么呢?
1、诗句“可怜”一词是什么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的意思。

2、你们知道诗中指什么可爱吗?(九月初三)它是因什么而可爱呢?(因为这时的露珠像珍珠一样晶莹,月亮弯弯的像一张弓。


师:九月初三夜,这深秋的夜晚多可爱呀!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两句诗,看看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
3、说说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

鼓励想象,用自己的话把诗意描绘得生动美丽些。

4、师:好美的深秋夜景图啊!你们把我带进诗中了!请女生把这美景美美地读出来。

◆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指出:“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

”本首诗的意思并不难懂,遵循我市倡导的“先学后教”教学模式,本环节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主动参与合作的机会,没有对诗歌的意思做过多的解释,而是让学生对照注解自主合作探究诗意。

另,古代诗人在字词的使用上都十分讲究,力求完美。

这一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对“铺”与“照”、“射”、“洒”进行对比,研读品味,并在反复的朗读诗句中,进一步感受到古诗的意境美,体会到诗人谴词造句的精妙,培养了学生的阅读情趣。


四、品味古诗,诵读入诗境
师:真是良辰美景啊!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音乐响起)让我们一起在这柔美的音乐声中
去想象那一幅清丽的图画———
1、听配乐朗读,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这景色美吗?面对此情此景,你有怎样的感受?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指名读、齐读)
2、诗人在江边,不仅欣赏到了残阳铺水的柔和,还欣赏到了新月东升的宁静,而诗人正在去杭州上任的路上,看到这样的美景,你能感觉到他的心情是怎样的吗?(轻松喜悦)从“可怜”一词,你又可以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感?(对大自然的热爱)
引导语:谁来读出诗人此时的情感?
4、指名,全班配乐朗读。

(音乐《春江花月夜》。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想象”的作用,可以还原、再现诗中描绘的场景,使学生进入诗境,解决因古诗时空跨越度大而给小学生带来的学习困难。

通过配古典名曲《春江花月夜》,闭目想象,尽情诵读,让学生真正入境、入情。


五、拓展延伸,积累升诗情
1、师:古往今来,不少诗人留下了许多描写夕阳、月亮的千古佳句。

课后,同学们可以再找一找,把自己喜欢的积累下来,与同学分享!
2、背诵、默写本诗。

3、为古诗配画。

【“学习即生活”,仅靠课堂上几十分钟是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

拓展积累其他诗人描写月亮、夕阳的诗句,让学生走进与课堂学习内容相互关联的世界,走进更广阔的生活课堂,使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开阔,培养和发展了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


六、板书设计
暮江吟
残阳铺水中
傍晚半江瑟瑟半江红
轻松愉悦
热爱自然、
夜晚露似真珠
月似弓
教学反思:
把学生带进诗歌里
——《暮江吟》教学反思
“如果说语文教材是美的矿藏,那么古诗就是这矿藏中的瑰宝。

”然而,古诗毕竟与现在小学生的距离较远,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

如何引导领略古诗中那流光溢彩的意境美?本课,我着力通过诗意的语言,创设诗意的情境,构建诗化的课堂,力求从诗歌的整体出发,通过朗读、想象等方法,引领学生披文入情,把学生带进诗歌里。

一、不求甚解,朦朦胧胧才美丽
教学这首古诗时,我打破传统的逐字逐词逐句牵引,对于诗意,并不“字求其训,句索其旨”,而是尊重个体,坚持粗讲,还给学生独立思考、发挥想象的空间。

教学中,我放手给学生自读感悟的个性空间。

学生自学期间,我下到学生中间,关注学生自学中碰到的难点,做到心中有数。

于是,交流时我仅仅抓住古今意思不同的“可怜”一词的理解,仅仅抓住那些富于传神的关键性词语,如:“一道残阳铺水中”的“铺”的巧妙之处。

从而保留了古诗的整体美,使学生在理解诗意时,更领略到了古诗的语言美、意境美。

在学生“明诗意”这一教学环节中,如果直译的话,译句非常生硬,枯燥乏味。

所以,这一次,我让学生不须顾忌,只要描述大体的意思,怎么说都可以。

而教学“露似真珠月似弓”一句,我则让学生听老师读,同时闭目想象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并鼓励学生用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

这样一来,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出了:“诗人低头一看,江边的草叶上,颗颗露珠闪闪发亮,好像颗颗晶莹剔透的珍珠;月牙儿弯弯,就像一把精致的弓悬挂在空中。

”我想,古诗词字义的理解应该浅出,学生领会意境才能够深入。

二、创设情境,寻寻觅觅入诗境
古诗学习,要欣赏诗的意境才能得到精华。

所以,这一环节要让学生披文入情,全身心“潜入”诗中,仿佛自己便是诗人,仿佛就在诗中。

本诗意境优美,我是这样引领孩子走进诗境的:
1、语言创境,点燃诗情
“诗学就是情学,诗是心灵的燃烧。

”古人称作诗曰“吟咏情性”,读诗或低声吟哦,或漫声长吟。

所以诗歌教学,不能只满足于释词译句,而是要进入角色,入情入境。

教学中,我努力用饱含诗意的语言将学生带到诗的意境中,让学生披文入情。

教学中,我在过渡语、引导语上费了一点小心思,如:“现在我们就一起穿越时空,回到唐朝,和这位著名的大诗人去观赏江边的美景吧!”再如过渡语:“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多美啊!诗人沉醉于美景之中,在江边流连忘返。

不知不觉,夕阳带着它的美丽回家了,夜晚来临了。

这时,诗人在江边又看到了什么呢?”这样的语言,自然地让学生跨越时空,进入诗境。

又如在“诵读入诗境”这一环节,我是这样引导学生融情吟诵古诗的:“现在,你就是大诗人白居易,你正在往杭州就任的路上,面对着如画的美景,你吟出了——”学生在此语言引导下,饱含愉悦之情地进行了诵读,真正进入诗歌之中。

可见,老师的一颦一笑,语言声调,无不拨动学生的心弦,师生感情同频共振,才能产生潜移默化的感染作用,让学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2、语言赏析,体味意境
优秀的中国古诗,语言精练,意蕴含蓄,古代诗人们在诗中使用的字词十分讲究,力求完美。

教学中,我特别注意引导学生从字词的品析中领略古诗之美。

一是,注意引导学生抓诗眼,咀嚼字词,把握诗中形象鲜明的,有深刻含义的词语,反复推敲,进入诗的意境。

如“一道残阳铺水中”中的“铺”就极为传神,理解此字之妙,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残阳铺水的柔和及水面平静之意境。

为此,我提了两个问题:“‘铺’字给你什么感觉?将它换成‘照’‘射’等字可以吗?”学生反复品味之后回答:“‘铺’字让人感觉水面很平静。

”“如果换成‘照’‘射’会让人觉得阳光很强烈,而此时夕阳已快落山了。

”所以,在古诗教学中,反复推敲字词,既培养了学生诸多语文能力,又让学生体会到古诗的美之所在。

3、以图配诗,感受意境
一首诗本身就是一幅画。

诗文充满了诗情画意,诗不离画,画可赋诗。

教材中如果配有插图,可以帮助学生领悟诗词的意境。

但是如果没有,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根据诗的内容去画画,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是古诗教学中常用的手段之一。

教学“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一句,我就在黑板上作简笔画,让学生上台为画上色彩,体现“半江瑟瑟半江红。

”的诗意。

4、想象漫游,忘情入境
充分发挥“想象”的作用,可以还原、再现诗中描绘的场景,使学生进入诗境,解决因古诗时空跨越度大而给小学生带来的学习困难。

教学本诗,我启发学生抓住“铺”、“瑟瑟”等关键词,以及“真珠”“弓”形象的比喻,想象红日西沉,一弯月芽悄然东升,一派和谐、宁静的江边美景。

在“吟诵入诗境”环节中,我首先让学生闭上眼睛,在配乐朗读中想象诗歌的画面;然后,以幽静空灵的《春江花月夜》一曲作背景音乐,让学生配乐朗读。

在古典音乐的渲染下,学生融情吟诵,把画面上看得到的和看不到的融为一体,体味到黄昏夕阳残照的空旷、瑰丽和晚上新月初升的静谧、安宁,从而理解了美,达到“言有尽而意不尽,意有尽而情不尽”的更高境界。

而后,让学生畅谈此时此刻的感受,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感情也便是水到渠成之事了。

教学中,也还有许多不足,如课堂上对于没有举手的中下生较少指名发言;“明诗意”这一环节,也还可以让更多的学生来说;课的开始,对于学习第二首古诗时在黑板右角总结的“古诗学习方法”应先和学生一起温习一下,而不是学到课中再看。

这些不足,都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加以改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