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研究现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国外十分重视对波兰尼的研究。欧美学术界对波兰尼的研究资金和人员的投入较大,研究人员遍布了人文和自然科学等各个领域。问题设计面非常广泛。可以说,国外学者对波兰尼的研究是有组织、有规模的。这也说明波兰尼思想博大精深,令人深省,而且波兰尼思想非常开放,能够使得人们感受到时代跳动的脉搏,具有非常强大的生命力。波兰尼是一位不可等闲视之的学者,因为看其身后的研究动向是衡量一个学者思想水平的标志。从他去世后的20世纪70年代以来,大量的学术团体和学者对波兰尼进行研究,极大的推动了波兰尼理论的传播和创新。20世纪70年代初,由很多专家学者组成、成员遍布世界各地的“波兰尼学会”成立。该学会为那些对波兰尼思想感兴趣的成员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每年的11月底,在北美的一个大城市召开一次学术交流会。该组织以《传统与发现》(Tiadition and Discobery)作为波兰尼协会在北美和英国的期刊。还成立了一个电子讨论小组,由对波兰尼感兴趣的人申请加入。最初由澳大利亚学者施特伦·雅各布负责具体的联系工作,申请加入的成员以电子邮件或电话、传真的方式参与讨论。该学会于
1999年10月,由位于美国德克萨斯州中部韦科、世界上最大的浸信会大学——贝勒大学的教授William Dembski主持成立了“波兰尼中心”,成为了一个联系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地,依托贝勒大学原来的信仰与学问研究会,力图在科学和宗教间寻求新的对话。由因果皇家化学协会设立,目的是奖励那些在化学领域有突出贡献者的“波兰尼奖章”,是对波兰尼贡献和知名度的认可。遍布世界各地的科学家获得了该奖项。近几年,一批研究成果纷至沓来,一些引介工作为中国学者提供了研究波兰尼思想的突破口。《个人知识》在2000年由许泽民翻译,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自由的逻辑》在2002年由冯银江、李雪茹翻译,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科学、信仰与社会》在2004年由王翻译,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20世纪80年代初,刘仲林、李本正先生摘译了波兰尼的《人类的意会知识》,刊载在《自然科学哲学问题丛刊》上。被注册为挪威卑尔根大学科学论中心博士候选人、学位论文题目:
Towards a Reconstruction of the Theory of Tacit Knowledge,内容主要是后期维特根斯坦哲学和米歇尔·波兰尼的哲学。他在各类杂志上发表论文达10篇之多。
二、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波兰尼的思想在国内外早有有识之士关注了。但是读者对波兰尼思想把握上显得比较困难,因为波兰尼的思想宏大又微观,严谨又庞杂。而且波兰尼思想发展的轨迹是沿着后现代的批判方式向前推进的,他本身不属于任何学院哲学的流派,但有涉及众多的领域,这一发展路径使国内不少学者对其理论的深度和革命性产生怀疑,认为不值得认真的对待,甚至对其思想产生不顾一屑的想法。再者,由于波兰尼对马克思思想过激的批判,正由于他过多的关注政治和形态问题,所以国内学术界对其思想的精华部分也一起放弃了。因此,波兰尼的思想的研究在我国学术领域长期受到冷遇,这可以说是学术界的一件憾事。
目前,国内外对于波兰尼思想的研究还出起步阶段,研究者的视角不同,见解各异,导致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也比较多。
1、研究分散,学者之间没有形成对话和交流机制。由于研究者都从各自的学科需要出发,使得既有的研究成果都分散在不同的学科之中,很难建立起互通的关系。
2、对波兰尼的思想没有整体把握。波兰尼的思想涉及面很广,经历了不同的时期,提出的各种理论侧重点各异,而且其理论都是围绕着一个线索——对“科学的本质及其合理性”的哲学反思。人文性科学观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是具体体现。但研究者对此研究不分层次、不分重点。能反映整体风貌的研究成果偏少。
3、大部分成果局限于对理论成果的叙述和介绍上,比较注重其结论,而相对忽视其理论的内在逻辑发展过程和思想内涵的演变。
4、扭曲了一些概念,甚至在理解上存在批判的武断性。波兰尼的概念数量庞杂,这可能也是起因于他很喜欢创造“概念”。但有学者想当然的猜测导致了一些概念意义上进行扭曲。比如,默会理论中的“识知”概念必然导致认识的“相对主义”。另外,波兰尼的思想体系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具有一贯的内在主题。
但有的研究者只抓枝节不顾整体,理解较肤浅,导致了理解的片面和武断。
三、研究方法及研究方向
本文主要从波兰尼的知识观入手进行解读,探究波兰尼知识观下深层次的意义。
xxxx知识观笔者认为分为以下两点:
1.个人知识观
波兰尼针对历史的理性主义知识观和经验主义知识观提出了“个人知识”的概念。传统的知识观把知识的个人的、人性的部分从知识中剔除,认为知识是主观和客观相分离的,而在波兰尼看来,知识和个人相关,波兰尼认为,人类认识知识的过程,是一个充满艺术的过程,每一项充满艺术的过程,都夹杂着识知过程的的客体——热情洋溢的个人的参与。人们对知识的追求就是对美的追求。波兰尼还认为,知识具有默会的成分,是一种不可言传的一种成分。和个人的经验、人生观、价值观等都息息相关,从这个上面来说,知识具有个人性。
2.缄默知识
缄默知识有它提出的特定背景,主要有哲学知识背景,心理学知识背景。而缄默知识又分为私人性知识和社会性知识。缄默知识这种知识形态是以个体经验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是具有私人性的。人们在各自生活、生产实践中,各自获得的经验和感受都是不同的,获得的缄默知识是不一样的,有的甚至无法直接用语言来交流。因此,缄默知识是具有私人性的,而且缄默知识与认识者这个个体是紧密联系在一起、不可分割的整体。缄默知识的存在必须以认识者个体为载体,也就是说,缄默知识的获得必须是一种身临其境、认真总结以后的一种体悟的过程,不能以一般的社会性知识的方式传递,而只能让认识者自己去亲身体验。也就是说,缄默知识一旦脱离了认识者个体成为了社会性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实际上也就不存在了。因此,认识者个体的身体和心思的参与是获得缄默知识的必经之路。缄默知识不仅是技术性知识的一种,也是一种无法用语言明确表达的知识。
技术是人类改造自然界、利用自然界的一种手段,人类发展的历史就是技术发展的历史。波兰尼发现,人们所认识的多于人们所能告诉的。缄默知识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