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至2016年GDP、CPI及银行存贷款利率变化情况表
建国以来我国历年国内生产总值
建国以来我国历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一览GDP 是英文 Gross Domestic Product 的缩写,译为国内生产总值,指一国(或地区) 一年内在其境内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GDP 是宏观经济中最受关注的经济统计数字,因为它被认为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情况最重要的一个指标。
GDP 反映的是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增加值的总额。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季度 GDP 是以生产法为基础核算的结果。
从理论上说,按支出法、收入法与生产法计算的 GDP 在量上是相等的,但实际核算中常有误差,因而要加上一个统计误差项来进行调整,使其达到一致。
实际统计中,一般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支出法为基本方法,即以支出法所计算出的国内生产总值为标准。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第一章第九条的规定,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对在统计工作中知悉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信息,应当予以保密。
国民经济核算人员在进行 GDP 核算时对所使用的未经公开的专业统计数据和行政记录数据严格保密,在 GDP 核算数据发布前对当期 GDP 数据也严格保密。
季度 GDP 初步核算数一般于季后 15 天左右完成;季度GDP 初步核实数在年度 GDP 初步核实数发布后 45 天内完成;季度 GDP 最终核实数在年度 GDP 最终核实数发布后 45 天内完成。
对于主要统计指标的发布,国家统计局会在年初发布的《经济统计信息发布日程表》中说明发布日期,GDP 数据将按规定日程发布。
GNP 是英文 Gross National Product 的缩写,译为国民生产总值。
GNP 是一个国民概念,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因此,一个在日本工作的美国公民的收入不计入美国的 GDP 中,而计入日本的 GDP 中。
在 1991 年之前,美国均是采用 GNP 作为经济总产出的基本测量指标,后来因为大多数国家都采用 GDP,加之国外净收入数据不足,GDP 相对于 GNP 来说是衡量国内就业潜力的更好指标,易于测量,所以美国才改用GDP。
1978-2012年中国1年期实际储蓄存款利率的变化
1978-2012年中国1年期实际储蓄存款利率的变化一、实验目的1、掌握实际利率的两种计算方法,并分析1978-2012年中国1年期实际储蓄存款利率的变化特点。
2、比较两种实际利率测算方法的差异性及科学性。
二、实验背景利率是国家调控经济的重要杠杆之一,特定的宏观经济目标和微观经济目标可以通过利率调整实现。
利率调整是在一定的经济运行环境下进行的,它的调整对经济增长、居民消费、居民储蓄、市场投资等都会产生直接或是简洁的影响。
而自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连续23次使用利率政策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整,可见利率在我国经济政策中的地位亦是至关重要的。
实际利率(Effective Interest Rate/Real interest rate) 是指剔除通货膨胀率后储户或投资者得到利息回报的真实利率。
研究实际利率对经济发展有很大的作用,本实验就1978年至2012年中国1年期实际储蓄利率的变化特点进行探讨,并比较分析实际利率的计算方法。
三、实验类型验证型实验。
分析1978-2012年中国1年期实际储蓄存款利率的变化特点,运用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和物价指数的数据用两种方法来计算并分析哪种方法更科学。
四、实验环境本实验属于自主实验,由学员课后自主完成,主要使用Excel软件。
数据来源:通过国家统计局网站、中国人民银行网站获取数据。
五、实验原理1、实际利率=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
2、实际利率=(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1+通货膨胀率)。
六、实验步骤1、采集实验基础数据。
通过网上登录国家统计局网站查看中国统计年鉴,以及登录中国人民银行网站获取相应数据。
数据样本区间为1978-2012年。
2、利用Excel软件分别按照两种方法计算实际利率。
3、做出实际储蓄存款利率的变化以及两种不同算法下实际利率变化的折线图。
4、分析图表,考察实际存款利率变化特点并比较两种计算方法的科学性。
七、实验结果及分析1、实验结果年份一年期存款名义年利率(%)通货膨胀率(%)CPI(以1977年为基年)实际利率(第一种)实际利率(第二种)1978 3.24 0.7 100.7 2.54 2.52 1979 3.78 2 102 1.78 1.32 1980 5.04 6 106 -0.96 -2.16 1981 5.4 2.4 102.4 3 2.98 1982 5.67 1.9 101.9 3.77 3.75 1983 5.76 1.5 101.5 4.26 4.23 1984 5.76 2.8 102.8 2.96 2.95 1985 6.72 9.3 108.8 -2.58 -2.06 1986 7.2 6.5 106 0.7 0.9 1987 7.2 7.3 107.3 -0.1 0.18 1988 7.68 18.8 118.5 -11.12 -9.36 1989 11.11 18 108.5 -6.89 -5.84 1990 9.91 3.1 102.1 6.81 6.61 1991 7.89 3.4 102.9 4.49 4.34 1992 7.56 6.4 105.4 1.16 1.09 1993 9.46 14.7 113.2 -5.24 -4.57 1994 10.98 24.1 121.7 -13.12 -10.57 1995 10.98 17.1 114.8 -6.12 -5.23 1996 9.16 8.3 106.1 0.86 0.79 1997 7.12 2.8 100.8 4.32 4.2 1998 5.03 -0.8 97.4 5.83 5.88 1999 2.92 -1.4 97 4.32 4.38 2000 2.25 0.4 98.5 1.85 1.84 2001 2.25 0.7 99.2 1.55 1.54 2002 2.02 -0.8 98.7 2.82 2.84 2003 1.98 1.2 99.9 0.78 0.77 2004 2.03 3.9 102.8 -1.87 -1.8 2005 2.25 1.8 100.8 0.45 0.44 2006 2.35 1.5 101.5 0.85 0.84 2007 3.87 4.8 104.8 -0.93 -0.86 2008 4.14 5.9 105.9 -1.76 -1.65 2009 2.25 -0.7 99.3 2.95 2.97 2010 2.25 3.3 103.3 -1.05 -1.03 2011 3.5 4 104 -0.5 -0.2 2012 3 2.6 102.6 0.4 0.62、实验结果分析(1)1978年1978-2012年中国1年期实际储蓄存款利率的变化特点分析我国存款利率的变化主要由中央银行根据我国金融市场和宏观经济状况来进行调整。
近四十年来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内容演变
近四十年来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内容演变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来,我国经济年均保持超过9.0%的高速增长。
2016年,GDP总量超过70万亿元,同期美国的GDP总量为18.562万亿美元,约为美国GDP总量的60.0%左右【2】,继续位居世界第二位。
人均GDP超过8000美元,进一步向高收入国家迈进。
同时,我国的制造业产值、外汇储备等多年来一直位居世界前列。
近四十年来取得的这些辉煌成就与我国根据不同时期的宏观经济运行实情,主动采取相应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进行调控高度相关。
一、1978~1992年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主要内容从1978年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在正式文件中没有明确提出财政政策的概念(P42),也没有具体提出货币政策的概念,然而实践中却在积极探索,并运用一些财政政策工具、货币政策工具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
①(一)1978~1981年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主要内容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的工作重心开始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为了使国民经济尽快摆脱因文革所形成的长期停滞的不利局面,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初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1978年,财政仍处于盈余状态,盈余额为10.2亿元。
然而,到了1979年,财政就处于赤字状态了,赤字额为135.4亿元,财政支出指数比财政收入指数高出13个百分点。
与1978年相比,1979年M0供给增长26.3%;与1979年相比,1980年M0供给增长29.3%.银行信贷余额也呈上涨态势,增长率由1979年的10.2%迅速提高至1980年的19.0%.现在看来,1979~1980年的积极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力度并不是很大,但在当时经济总量不是很大、国民收入水平较低且人们思想还不够解放的情况下,扩大财政支出与货币信贷规模发展经济却是了不得的事情。
积极政策的成效十分显着,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增长,但是,由于经验匮乏,也导致物价快速上涨,出现了改革开放后的首次经济过热现象。
针对经济过热的现象,1981年我国实行了紧缩性的财政政策,财政支出增长率为-7.4%,促使1979~1980年连续两年的财政赤字转为财政盈余。
我国商业银行净利差变化趋势及政策含义
我国商业银行净利差变化趋势及政策含义--基于利率市场化的视角摘要:近年来利率市场化的措施频出,对商业银行净利差水平提出一定考验。
利率市场化改革措施主要是通过货币政策来实现的,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不仅货币政策操作对银行净利差水平有影响,反过来净利差变化趋势对货币政策的制定及执行也有一定的解释力,主要是在利率市场化前提下,净利差可以作为货币政策传导的信息媒介,净利差并不是一味增加或减少,而是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稳定,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较快,金融体制日益完善,金融深化会使净利差有一定幅度减少,因此,净利差也可以作为检验货币政策执行效率的一个工具。
关键词:净利差;利率市场化;货币政策一、引言银行的净利差(net interest margin,NIM)通常定义为银行的利息收入与利息费用之差占银行总资产的比例。
银行作为一种金融中介机构,为社会上资金的流动提供了便利的渠道,从社会福利的角度讲,银行提供的中介化服务以越低的成本进行的话,就能够得到越高的社会福利。
很显然,银行的利差越低,则金融中介的社会成本就越低,过高的利差则意味着效率的损失。
从另一个层面讲,对于银行本身来说,净利差不仅是银行利润的重要来源,也是衡量其经营效率的重要指标,同时保持适当的净利差也是商业银行持续盈利的保障.对中国银行业净利差水平的研究发现,商业银行净利差的历史变迁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96年以前,中国银行业基本没有正的净利差;第二阶段1996—1998年,虽然有净利差但十分微小且不稳定;1999年-2002年,中国银行业才有了一定水平的净利差,并首次突破2%;2003年-2011年,净利差水平保持稳定并随着经济波动而略微变动.在我国,存贷款利率基本仍是由中央决定,现有的研究表明,宏观的货币政策因素对银行净利差的变化还是有着很大的作用;反过来看,银行部门的净利差变化也是货币政策制定中必须考虑的因素之一,银行净利差水平不仅可以体现银行自身经营效率,更可作为货币政策的信息传导渠道,反映货币政策的效果与执行效率。
主要宏观经济指标解读
主要宏观经济指标解读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下半年中国宏观经济进入下行通道,中央政府及时出台一系列经济刺激计划,对提升信心、抑制经济深度下滑起到了积极作用。
由于全球经济危机持续恶化、中国出口下滑严重、国内消费需求启动需要较长时间、政府出台投资政策刺激经济的效果难以立即显现、房地产等支柱产业持续低迷等原因,目前看来2009年第一季度宏观经济尚未走出下行通道。
但经过政府、企业和居民的共同努力,部分宏观经济指标已出现回暖迹象。
课题研究组经认真研究选取了GDP、CPI、PPI、PMI等20个指标,以期全面反映2009年第一季度宏观经济状况,为企业家正确判断未来宏观经济形势提供帮助。
一、国内生产总值(GDP)GDP是最受关注的宏观经济统计数据,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情况的重要指标。
GDP增速越快表明经济发展越快,增速越慢表明经济发展越慢,GDP负增长表明经济陷入衰退。
2008年我国GDP突破30万亿,同比增长9%;GDP季度累计增幅由10.6%下降至9%。
2009年第一季度GDP为65745亿元,同比增长6.1%,同比增幅为1992年季度数据公布以来的最低。
预计随着“保增长”措施逐渐见效,下半年GDP增幅将高于上半年。
从GDP季度数据来看,同比增幅下降趋势更为明显,由2007年第二季度的13.8%降至2009年第一季度的6.1%。
2009年4月国家统计局公布了第一季度最终消费、投资、外需对GDP贡献的数据,GDP同比增长6.1%,其中最重消费贡献4.3%,投资贡献2.0%,外需贡献-0.2%。
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反映国内消费支出情况,对判断国民经济现状和前景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提升,表明消费支出增加,经济情况较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降,表明经济景气趋缓或不佳。
2008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0.85万亿,同比增长21.6%。
2009年第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29398亿元,同比增长15.0%;其中城市零售额19834亿元,同比增长14.1%;县及县以下零售额9564亿元,同比增长17.0%。
历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调整状况及政策效应
历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调整状况及政策效应历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调整状况及政策效应摘要: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
中国人民银行在面临国内外不同经济形势时,多次以其为重要工具进行宏观经济调整。
本文介绍历史上和现在正在进行的多次有代表性的存款准备金工具运用机器政策效应。
关键词:存款准备金通货膨胀刺激经济一、1984 年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国家中央银行职能1984年国家将商业银行的职能剥离出去成立四大商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后,中国人民银行成为专职的中央银行。
为让人民银行掌握相当的信贷资金,以行使调整社会信用结构的职能,我国建立了存款准备金制度。
中国人民银行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按存款种类核定了工农中3 个国家专业银行的一般存款缴存比例,实行差别准备金率:企业存款为20%,储蓄存款为40%,农村存款为25%。
过高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使当时专业银行资金严重不足,人民银行不得不通过再贷款(即中央银行对专业银行贷款)形式将资金返还给专业银行。
过高的法定准备金率造成了商业银行流动性不足,资金自求不能平衡的问题。
二、1985年至1997年防止经济过热和通胀提高存款准备金率1985年,为克服存款准备金率过高带来的不利影响,促进国有商业银行资金自求平衡,中央银行改变了按存款种类核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做法,一律调整为10%。
这是自1984年建立存款准备金制度以来的第一次调整。
1987 年,为了集中资金支持国家重点产业和项目,中国人民银行将准备金比率上调2 个百分点。
1988 年,由于价格的全面放开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我国出现了改革以来较为严重的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
于是央行又进一步将存款准备金率上调至13%。
这次调整起到了紧缩银根,抑制通货膨胀的作用。
自此以后,考虑到调整准备金的影响较大且剧烈,同时准备金率已经较高,直到1997 年未再作调整。
三、1998年至2003年应对亚洲金融风暴,存款准备金制度改革,确保经济发展,提高存款准备金率1997年7月东南亚爆发金融风暴,进而演变成为一场席卷全亚洲的金融危机。
中国1978-2008年GDP与M2关系的实证分析
中国1978-2008年GDP与M2关系的实证分析摘要:货币供给与产出增长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宏观经济学和货币经济学中充满争议的问题。
M2/GDP指标最早见于Mckinnon(1973)对金融深化理论的开拓性研究M2/GDP实际衡量的是在全部经济交易中,以货币为媒介进行交易所占的比重。
总体上看,它是衡量一国经济金融化的初级指标。
通常来说,该比值越大,说明经济货币化的程度越高。
因此本文尝试分析我国改革开放以来1978至2008年广义货币供应量M2与国内产出总值的关系。
关键词:GDP;M2;ADF;检验;D-W检验;LS回归1文献回顾关于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经济学界有几种不同的理论解释。
首先,古典学派坚持“二分法”认为实际经济与货币无关,货币只是一种面纱。
在他们讨论的费雪方程式My=PY中,若货币流通速度v稳定,那么货币供应量M的变化将立即和全部反应到价格P上,而对真实产量Y不会产生效应。
正如弗里德曼所言:“通货膨胀始终而且永远是货币现象。
”古典学派认定货币流通速度v是基本稳定的,这就意味着货币对实际经济没有影响。
其次,在传统的凯恩斯主义模型中,纯粹货币扰动在短期和长期都对真实产量有重要影响。
他们认为货币流通速度v 是不稳定的,存在从货币供应量M—利率—投资—真实产量Y的作用机制。
由于假定价格是刚性的,货币供应量M的增加会引起利率r和货币流通速度v的下降,而不是价格P的上升,因此货币是非中性的。
卢卡斯(Lucas,1972)将理性预期引入经济周期的分析,认为产生经济周期的原因在于信息的不完美,以及由此导致的生产者对相对价格变化和总价格变化的混淆。
在货币存量的变化被公众预期到的情形下,货币是中性的,只有未被预期到的货币存量变化才会有真实效应。
罗纳德·麦金农(1993)认为发展中国家在金融深化过程中,M2/GDP会不断上升,但并没有给出上升的极限。
面对中国的实际情况李扬(2001)的观点是M2/GDP比率相对降低和资本化率相对上升可作现代化金融制度的一个标志。
1978-2012年中国1年期实际储蓄存款利率的变化 (1)
1978-2012年中国1年期实际储蓄存款利率的变化一、实验目的1、掌握实际利率的两种计算方法,并分析1978-2012年中国1年期实际储蓄存款利率的变化特点。
2、比较两种实际利率测算方法的差异性及科学性。
二、实验背景利率是国家调控经济的重要杠杆之一,特定的宏观经济目标和微观经济目标可以通过利率调整实现。
利率调整是在一定的经济运行环境下进行的,它的调整对经济增长、居民消费、居民储蓄、市场投资等都会产生直接或是简洁的影响。
而自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连续23次使用利率政策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整,可见利率在我国经济政策中的地位亦是至关重要的。
实际利率(Effective Interest Rate/Real interest rate) 是指剔除通货膨胀率后储户或投资者得到利息回报的真实利率。
研究实际利率对经济发展有很大的作用,本实验就1978年至2012年中国1年期实际储蓄利率的变化特点进行探讨,并比较分析实际利率的计算方法。
三、实验类型验证型实验。
分析1978-2012年中国1年期实际储蓄存款利率的变化特点,运用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和物价指数的数据用两种方法来计算并分析哪种方法更科学。
四、实验环境本实验属于自主实验,由学员课后自主完成,主要使用Excel软件。
数据来源:通过国家统计局网站、中国人民银行网站获取数据。
五、实验原理1、实际利率=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
2、实际利率=(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1+通货膨胀率)。
六、实验步骤1、采集实验基础数据。
通过网上登录国家统计局网站查看中国统计年鉴,以及登录中国人民银行网站获取相应数据。
数据样本区间为1978-2012年。
2、利用Excel软件分别按照两种方法计算实际利率。
3、做出实际储蓄存款利率的变化以及两种不同算法下实际利率变化的折线图。
4、分析图表,考察实际存款利率变化特点并比较两种计算方法的科学性。
七、实验结果及分析1、实验结果年份一年期存款名义年利率(%)通货膨胀率(%)CPI(以1977年为基年)实际利率(第一种)实际利率(第二种)1978 3.24 0.7 100.7 2.54 2.52 1979 3.78 2 102 1.78 1.32 1980 5.04 6 106 -0.96 -2.16 1981 5.4 2.4 102.4 3 2.98 1982 5.67 1.9 101.9 3.77 3.75 1983 5.76 1.5 101.5 4.26 4.23 1984 5.76 2.8 102.8 2.96 2.95 1985 6.72 9.3 108.8 -2.58 -2.06 1986 7.2 6.5 106 0.7 0.9 1987 7.2 7.3 107.3 -0.1 0.18 1988 7.68 18.8 118.5 -11.12 -9.36 1989 11.11 18 108.5 -6.89 -5.84 1990 9.91 3.1 102.1 6.81 6.61 1991 7.89 3.4 102.9 4.49 4.34 1992 7.56 6.4 105.4 1.16 1.09 1993 9.46 14.7 113.2 -5.24 -4.57 1994 10.98 24.1 121.7 -13.12 -10.57 1995 10.98 17.1 114.8 -6.12 -5.23 1996 9.16 8.3 106.1 0.86 0.79 1997 7.12 2.8 100.8 4.32 4.2 1998 5.03 -0.8 97.4 5.83 5.88 1999 2.92 -1.4 97 4.32 4.38 2000 2.25 0.4 98.5 1.85 1.84 2001 2.25 0.7 99.2 1.55 1.54 2002 2.02 -0.8 98.7 2.82 2.84 2003 1.98 1.2 99.9 0.78 0.77 2004 2.03 3.9 102.8 -1.87 -1.8 2005 2.25 1.8 100.8 0.45 0.44 2006 2.35 1.5 101.5 0.85 0.84 2007 3.87 4.8 104.8 -0.93 -0.86 2008 4.14 5.9 105.9 -1.76 -1.65 2009 2.25 -0.7 99.3 2.95 2.97 2010 2.25 3.3 103.3 -1.05 -1.03 2011 3.5 4 104 -0.5 -0.2 2012 3 2.6 102.6 0.4 0.62、实验结果分析(1)1978年1978-2012年中国1年期实际储蓄存款利率的变化特点分析我国存款利率的变化主要由中央银行根据我国金融市场和宏观经济状况来进行调整。
长期低利率趋势和商业银行的应对策略
近10年来,全球利率处于历史最低水平,这是继“大缓和”(Great Moderation)时期通胀率长期走低之后,全球经济运行指标中又一核心变量跌入低水平均衡,对整个金融体系将产生深远影响。
在低利率环境下,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的居民家庭部门和商业银行的资产配置行为发生了较大变化。
本文基于对这四个国家的研究,探讨低利率环境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商业银行的应对策略。
全球低利率的演变过程和两种形态(一)全球低利率的演变过程从美国近200年的10年期国债收益率走势(Neufeld,2020)来看,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时10年期国债收益率跌至2.3%,已接近历史低点;到2016年全球经济陷入低迷时跌至1.5%,已经低于1945年的水平(1.7%),创历史新低;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降至0.5%,接近零区间。
从英国的数据来看,2019年下半年以来永续国债(Perpetual Bond)的利率水平为670年来的最低值 (Lepan,2019)。
全球低利率环境的形成与主要国家实施低利率政策有关。
主要国家政策利率降至零区间,甚至出现负利率,并呈现长期化趋势。
日本是最先实行零利率政策的国家。
1999年,日本央行将基准利率下调为零,正式实施零利率政策。
2006年后,日本央行政策利率曾短暂脱离零区间,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下调至0.1%。
2016年全球经济低迷时,日本央行的政策利率进一步降为-0.1%,由此正式实施负利率政策。
欧元区虽然不是第一个实施零利率政策的经济体,却第一个实施了负利率政策。
2014年6月,欧洲央行将三大利率(主要再融资操作利率、存款便利利率、贷款便利利率)降至零区间,其中存款便利利率首度出现负值。
美国的零利率政策始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期间。
2008年12月,美联储将联邦基金目标利率区间下调至0~0.25%的超低水平。
2015—2018年,美联储进入加息周期。
自2019年8月起,美联储开始降息,并于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将联邦基金目标利率区间降至0~0.25%(见图1)。
建国后历年1年期定存利率图表
我国一年期定期整存整取存款利率(以下均同,简称存款利率)自1949年8 月10日至1999年6月10 日,共有33次变动,其间有升有降。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即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以后,为了迅速医治战争创伤,消除国民党统治时期所遗留的通货膨胀危害,反对美帝国主义对朝鲜的武装干涉,恢复发展社会生产,保障和提高人民物质生活,国家设立了活期、定期3个月、6个月、1年整存整取及定期1年零存整取5个品种的储蓄存款,这种设置一直保持到1959年6月30日,并确定了较高的储蓄存款利率。
1949年8月10日至1950年4月9日期间,国家百废待兴,储蓄存款利率曾高达 252%(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下同),而后,存款利率则开始逐渐下调。
1950年4月10日至1950年10月20日,利率有过三次调整,自152%调至86.4%,并再调到34.8%。
1950年10月朝鲜战争爆发后,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国内生产压力骤然增大。
为了有效动员社会资金,1951年3月26日、7月21日,利率又回调至 45.6%、36%。
这种调整是将原来用于生活消费的一部分货币转化为用于生产和流通的资金,这对于保障国家生产和建设在非常时期有益。
1951年12月1日,利率下调至31.2%,半年后,1952年5月21日,利率又调整至14.4%的相对低位,并在此后三年多的时间里得以保持。
这自然而然地为我国社会由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奠定了基础。
纵观1949年8月10日至1955年9月30日这一时期,我们可以认识到,我国存款利率的设置依据了当时的基本国情,既有效动员利用了当时社会闲散的货币资金,又充分妥当地考虑到了旧中国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并采取了逐渐下调的方式,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条件。
自1955年10月1日起至1979年3月31日止,这一时期,社会经济生活中货币总量减少(形象地说为18元8角8分),存款利率的变动成为政府行为,因而利率基本上对社会经济生活不再产生大的影响作用,表现为利率变动少,利率水平相对低。
中国人民银行存历年人民币存款、贷款、公积金利率变动一览表(更新至2..
人民币存款利率人民币存款利率指标名称指标名称活期存款利率定期存款利率:3个月个月定期存款利率:6个月个月 定期存款利率:1年(整存整取存整取) )定期存款利率:2年(整存整取存整取) )定期存款利率:3年(整存整取存整取) ) (停止停止))定期存款利率存款利率:5:5年(整存整取) 1949-08-10 60.00 168.00 252.00 1950-04-10 43.20 86.40 156.00 1950-10-20 12.60 31.20 34.80 1951-12-01 9.00 22.80 31.20 1952-09-15 5.40 12.60 14.40 1958-10-01 2.88 6.12 7.92 1959-01-01 2.16 3.60 4.80 1959-07-01 2.164.68 6.12 6.50 1965-06-01 2.16 3.243.961971-10-01 2.16 3.24 1979-04-01 2.16 3.60 3.96 4.50 5.04 1980-04-01 2.16 4.32 5.76 6.84 7.92 1982-04-01 2.88 5.40 6.84 7.92 8.28 1985-08-01 2.88 6.12 7.20 8.28 9.36 1988-09-01 2.88 6.48 8.64 9.72 10.80 1989-02-01 2.88 7.56 9.00 11.34 12.24 13.14 14.94 1990-04-15 2.88 6.30 7.74 10.08 10.98 11.88 13.68 1990-08-21 2.16 4.32 6.48 8.64 9.36 10.08 11.52 1991-04-21 1.80 3.24 5.40 7.56 7.92 8.28 9.00 1993-05-15 2.16 4.86 7.20 9.18 9.90 10.80 12.06 1993-07-11 3.15 6.66 9.00 10.98 11.70 12.24 13.86 1996-05-01 2.97 4.86 7.20 9.18 9.90 10.80 12.06 1996-08-23 1.98 3.33 5.40 7.47 7.92 8.28 9.00 1997-10-23 1.71 2.88 4.14 5.67 5.94 6.21 6.66 1998-03-25 1.71 2.88 4.14 5.22 5.58 6.21 6.66 1998-07-01 1.44 2.79 3.96 4.77 4.86 4.95 5.22 1998-12-07 1.44 2.79 3.33 3.78 3.96 4.14 4.50 1999-06-10 0.99 1.98 2.16 2.25 2.43 2.70 2.88 2002-02-21 0.72 1.71 1.89 1.98 2.25 2.52 2.79 2004-10-29 0.72 1.71 2.07 2.25 2.70 3.24 3.60 2006-08-19 0.72 1.80 2.25 2.52 3.06 3.69 4.14 2007-03-18 0.72 1.98 2.43 2.79 3.33 3.96 4.41 2007-05-19 0.72 2.07 2.61 3.06 3.69 4.41 4.95 2007-07-21 0.81 2.34 2.88 3.33 3.96 4.68 5.22 2007-08-22 0.81 2.61 3.15 3.60 4.23 4.95 5.49 2007-09-15 0.81 2.88 3.42 3.87 4.50 5.22 5.76 2007-12-21 0.72 3.33 3.78 4.14 4.68 5.40 5.85 2008-10-09 0.72 3.15 3.51 3.87 4.41 5.13 5.58 2008-10-15 0.72 3.15 3.51 3.87 4.41 5.13 5.58 2008-10-300.722.883.243.604.144.775.132008-11-27 0.36 1.98 2.25 2.52 3.06 3.60 3.87 2008-12-23 0.36 1.71 1.98 2.25 2.79 3.33 3.60 2010-10-20 0.36 1.91 2.20 2.50 3.25 3.85 4.20 2010-12-26 0.36 2.25 2.50 2.75 3.55 4.15 4.55 2011-02-09 0.40 2.60 2.80 3.00 3.90 4.50 5.00 2011-04-06 0.50 2.85 3.05 3.25 4.15 4.75 5.25 2011-07-07 0.50 3.10 3.30 3.50 4.40 5.00 5.50 2012-06-08 0.40 2.85 3.05 3.25 4.10 4.65 5.10 2012-07-06 0.35 2.60 2.80 3.00 3.75 4.25 4.752014-11-22 0.35 2.35 2.55 2.75 3.35 4.00 2015-03-01 0.35 2.10 2.30 2.50 3.10 3.75 2015-05-11 0.35 1.85 2.05 2.25 2.85 3.50 2015-06-280.351.601.802.002.603.25人民币贷款和公积金利率人民币贷款和公积金利率指标名称指标名称短期贷款利率:6个月(含)短期贷款利率:6个月至1年(含)中长期贷款利率利率:1:1至3年(含)中长期贷款利率利率:3:3至5年(含)中长期贷款利率利率:5:5年以上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5年以下(含5年)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5年以上年以上 1989-02-01 11.34 11.34 12.78 14.40 19.26 1990-03-21 9.00 10.08 10.80 11.52 11.88 1990-08-21 8.64 9.36 10.08 10.80 11.16 1991-03-21 9.00 10.08 10.80 11.52 11.88 1991-04-21 8.10 8.64 9.00 9.54 9.72 1993-05-15 8.82 9.36 10.80 12.06 12.24 1993-07-11 9.00 10.98 12.24 13.86 14.04 1995-01-01 9.00 10.98 12.96 14.58 14.76 1995-07-01 10.08 12.06 13.50 15.12 15.30 1996-05-019.72 10.98 13.14 14.94 15.121996-08-23 9.18 10.08 10.98 11.70 12.42 1997-10-23 7.65 8.64 9.36 9.90 10.53 1998-03-25 7.02 7.92 9.00 9.72 10.35 1998-07-01 6.57 6.93 7.11 7.65 8.01 1998-12-07 6.12 6.39 6.66 7.20 7.56 1999-06-10 5.58 5.85 5.94 6.03 6.21 4.14 4.59 2002-02-21 5.04 5.31 5.49 5.58 5.76 3.60 4.05 2004-10-29 5.22 5.58 5.76 5.85 6.12 3.78 4.23 2005-03-17 5.22 5.58 5.76 5.85 6.12 3.96 4.41 2006-04-28 5.40 5.85 6.03 6.12 6.39 4.14 4.59 2006-08-19 5.58 6.12 6.30 6.48 6.84 4.14 4.59 2007-03-18 5.67 6.39 6.57 6.75 7.11 4.32 4.77 2007-05-19 5.85 6.57 6.75 6.93 7.20 4.41 4.86 2007-07-21 6.03 6.84 7.02 7.20 7.38 4.50 4.95 2007-08-22 6.21 7.02 7.20 7.38 7.56 4.59 5.04 2007-09-15 6.48 7.29 7.47 7.65 7.83 4.77 5.22 2007-12-216.577.477.567.747.834.775.222008-09-16 6.21 7.20 7.29 7.56 7.74 4.59 5.13 2008-10-09 6.12 6.93 7.02 7.29 7.47 4.32 4.86 2008-10-27 6.12 6.93 7.02 7.29 7.47 4.05 4.59 2008-10-30 6.03 6.66 6.75 7.02 7.20 4.05 4.59 2008-11-27 5.04 5.58 5.67 5.94 6.12 3.51 4.05 2008-12-23 4.86 5.31 5.40 5.76 5.94 3.33 3.87 2010-10-20 5.10 5.56 5.60 5.96 6.14 3.50 4.05 2010-12-26 5.35 5.81 5.85 6.22 6.40 3.75 4.30 2011-02-09 5.60 6.06 6.10 6.45 6.60 4.00 4.50 2011-04-06 5.85 6.31 6.40 6.65 6.80 4.20 4.70 2011-07-07 6.10 6.56 6.65 6.90 7.05 4.45 4.90 2012-06-08 5.85 6.31 6.40 6.65 6.80 4.20 4.70 2012-07-06 5.60 6.00 6.15 6.40 6.55 4.00 4.502014-11-22 5.60 5.60 6.00 6.00 6.15 3.75 4.25 2015-03-01 5.35 5.35 5.75 5.75 5.90 3.50 4.00 2015-05-11 5.10 5.10 5.50 5.50 5.65 3.25 3.75 2015-06-28 4.85 4.85 5.25 5.25 5.40 3.00 3.50。
中国历年货币政策演变
背景资料:中国历年货币政策演变货币政策演变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开始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
2003年稳健货币政策内涵开始发生变化,适当紧缩银根,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
2007年6月13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货币政策开始“稳中适度从紧”。
2007年12月5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
2008年11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009年7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009年12月5日至7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
2010年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10年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010年7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强调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010年12月3日政治局会议,提出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历年货币政策回顾2010-12-07 16:51:30 评论()条随时随地看新闻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为应对当时的严峻经济形势,中国开始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
1998年-2002年中国面临通缩压力,货币政策趋向是增加货币供应量。
2003年-2007年为控制经济增长过快,稳健的货币政策内涵开始发生变化,适当紧缩银根,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
2007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2008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定为“两个防止”: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
会议要求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
2008年7月至2008年底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加剧、国内通胀压力减缓等情况,中国人民银行调整金融宏观调控措施,连续三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取消对商业银行信贷规划的约束,并引导商业银行扩大贷款总量。
2009年,国内新增信贷总量创下历史最高,全年新增信贷总额达到9.59万亿元。
中国历次通胀通缩看逃不掉的经济周期
从中国历次通胀通缩看逃不掉的经济周期2016-01-13 07:03:14?来源:和讯网??作者:宗华烨森德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森德究所高级研究员宗华烨撰文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多次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理论上,我们将物价普遍持续上涨或下跌认定为通胀或者通缩,经济学界对通胀和通缩还没有一致的界定方法。
本文,笔者将CPI物价指数连续上涨或下跌两个季度以上作为通胀或通缩的衡量,判断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五次通胀和三次通缩,时间都持续长达一年以上。
这篇文章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根据统计局最新的数据,中国第三季度的GDP增速是 6.9%,已经跌破了7%。
虽然比预期要高上0.1%,但是在这新增的6.9%里,有多少是过剩的产能,有多少是并不能带来任何收益的投资,又有多少是经过展期的债务,都是个很大的未知数,如果刨去这些部分,那么真实的GDP增速,可能已经令人相当不乐观了。
增速下降并不是一个令人恐惧的问题,令人恐惧的问题是面对增速的下降我们的政府会不会再次采用像上一届政府的4万亿投资那样误国十年的政策。
宽松政策除了为以后的经济埋下更大的隐患之外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因为新增出来的货币并没有真正流向消费端和最需要资金的中小企业。
如果印钞票能挽救整个国家的经济,那么津巴布韦就是这个星球上最强大的金融帝国了。
我们一再提醒,经济的运行就像这个星球的春夏秋冬一样,冬天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直面冬天已经来临。
已经到了直面冬天,拿出勇气面对我们这几十年积累下的种种问题的时候了。
作为一个伴随着这个国家成长起来的人,我惊叹这个国家三十年来的奇迹,也坚信我们这个一路咬着牙,含着血和泪走过的民族一定是可以熬过这个冬天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多次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理论上,我们将物价普遍持续上涨或下跌认定为通胀或者通缩,经济学界对通胀和通缩还没有一致的界定方法。
本文,笔者将CPI物价指数连续上涨或下跌两个季度以上作为通胀或通缩的衡量,判断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五次通胀和三次通缩,时间都持续长达一年以上,下图中标记的分别是这几次通胀、通缩达到极值的年份。
中国历次通胀通缩看逃不掉的经济周期
中国历次通胀通缩看逃不掉的经济周期————————————————————————————————作者: ————————————————————————————————日期:从中国历次通胀通缩看逃不掉的经济周期2016-01-1307:03:14来源:和讯网作者:宗华烨森德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森德究所高级研究员宗华烨撰文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多次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理论上,我们将物价普遍持续上涨或下跌认定为通胀或者通缩,经济学界对通胀和通缩还没有一致的界定方法。
本文,笔者将CPI物价指数连续上涨或下跌两个季度以上作为通胀或通缩的衡量,判断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五次通胀和三次通缩,时间都持续长达一年以上。
这篇文章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ﻫ根据统计局最新的数据,中国第三季度的GDP增速是6.9%,已经跌破了7%。
虽然比预期要高上0.1%,但是在这新增的6.9%里,有多少是过剩的产能,有多少是并不能带来任何收益的投资,又有多少是经过展期的债务,都是个很大的未知数,如果刨去这些部分,那么真实的GDP增速,可能已经令人相当不乐观了。
增速下降并不是一个令人恐惧的问题,令人恐惧的问题是面对增速的下降我们的政府会不会再次采用像上一届政府的4万亿投资那样误国十年的政策。
宽松政策除了为以后的经济埋下更大的隐患之外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因为新增出来的货币并没有真正流向消费端和最需要资金的中小企业。
如果印钞票能挽救整个国家的经济,那么津巴布韦就是这个星球上最强大的金融帝国了。
ﻫ我们一再提醒,经济的运行就像这个星球的春夏秋冬一样,冬天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直面冬天已经来临。
已经到了直面冬天,拿出勇气面对我们这几十年积累下的种种问题的时候了。
作为一个伴随着这个国家成长起来的人,我惊叹这个国家三十年来的奇迹,也坚信我们这个一路咬着牙,含着血和泪走过的民族一定是可以熬过这个冬天的。
ﻫﻫ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多次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理论上,我们将物价普遍持续上涨或下跌认定为通胀或者通缩,经济学界对通胀和通缩还没有一致的界定方法。
中国宏观经济政策调整的历次宏观调控实践
中国宏观经济政策调整的历次宏观调控实践一、中国宏观经济政策调整的历次宏观调控实践从改革开放至今,中国宏观经济政策调整一共经历了8次宏观调控实践,其中7次是反通胀的紧缩性调控、1次是反通缩的扩张性调控。
按时间顺序排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时期:时间财政政策货币政策1978-1981 行政和计划手段对经济进行整顿1985-1986 紧的紧的1989-1990 紧缩紧缩1993-1997 适度从紧适度从紧1998-2003 积极稳健2004-2007 稳健稳健2008 稳健→积极从紧→适度宽松2009—扩张适度宽松1、1979-1981年的宏观调控:刹住“一拥而上”1978 年,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社会迸发出极大的建设热情,各地出现一拥而上和宏观经济的过热情况,1978年经济增长率高达11.7%,产品供不应求,投资出现过热现象,消费品价格上涨。
当时宏观经济运行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宏观经济运行增速迅猛、投资规模猛增、财政支出加大导致出现较严重财政赤字、盲目扩大进口导致外贸赤字,外汇储备迅速地接近于零。
1979 年、1980 年物价出现了明显上涨,其中1980 年通胀达到6%,这就是第一轮的经济过热。
1979年3月,李先念、陈云就财经工作写信给中共中央,明确提出,现在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情况相当严重,要有两三年的调整时期。
同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用3年时间进行国民经济调整。
4月,召开了专门讨论经济问题的中央工作会议,正式提出用3年时间对整个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实行新八字方针,即“调整、改革、整顿、提高”。
然而,在1979年、1980年两年中,从中央到地方对调整的认识并不统一,贯彻执行不力,基建总规模并没有降下来,地方和企业财权扩大后盲目上项目,财政大量赤字,货币发行过多。
为此,1980年12月,中共中央再次召开工作会议,决定在经过1979年和1980年两年调整之后,1981年对国民经济进行进一步的大调整。
宏观经济形势及政策分析
恶性通胀总体而言对股市是非常不利的。一方面 ,货币加速贬值,人们将囤积商品、购买房屋等 进行保值,资金流出证券市场。另一方面经济将 被严重扭曲和失去效率,企业经营受挫,盈利水 平下降。
在1993年-1995年连续三年 两位数的恶性通胀形势下 ,股市表现非常疲弱,尤 其是1993年到1994年通胀 持续攀升的阶段,股市下 跌态势更为明显。
积极
稳健
积 极
当然,财政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是比较复杂的 ,总体看应重点关注年度财政预算、财政收支结 构与重点,把握财政收支总量变化趋势的同时, 了解政府财政投资的重点和倾斜政策,再结合行 业与公司分析做出投资选择。
2、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是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调控目标所制定 的关于货币供应量和货币流通组织管理的基本方针和基 本准则,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债是国家按照有偿信用原则筹集财政资金的一种形式,也是实现 政府财政政策、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具体产业结构,用于国民经济 的薄弱部门和瓶颈产业的发展,通过固定资产投资结构的调整,促 进经济结构的合理化。二是可以通过发行国债调节资金供求和货币 流通量。
2003年到2007年上半 年,法定存款准备金 率经历了不断上调的 过程。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经济波动与宏观调控的回顾与反思(上)
1978年我国开始对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改革。
1979年,农村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户被给予充分的生产经营自主权。
1984年,我国作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1992年10月,我国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200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向世界宣布,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
经过30年的努力,我国已经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中国将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的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1978年至2007年我国GDP增长了57.8倍,年均增长9.7%,远远高于世界3%的平均增长速度,经济总量现已排名世界第四。
一、引言经济增长都是在上上下下、高低起伏的波动中向前推进的,我国经济也不例外。
自经济体制改革以来,我国经济运行的周期性特征十分明显,从下图我国经济实际运行的曲线可以清晰地观察出来。
在图中,坐标的横轴是以年为单位表示的时间,纵轴表示的是GDP,左边表示GDP的绝对量,右边表示GDP的年增长率。
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经济波动的性质属于增长型波动,只是经济增长率的减缓和增加,不是经济总量的绝对下降。
从图中可以看出自1978年我国改革开放以来GDP的变动情况。
从GDP的绝对值来看,很难看出我国经济运行的周期性特征,我们通过GDP的年增长率可以清晰地观察到我国经济运行的周期波动状况。
如果按照波峰——波峰分析,图形显示我国经济发展在客观上存在着一种规律性波动,经济发展的扩张与收缩是循环交替出现。
我国从1978年至今有三个完整的经济周期,第一个经济周期为 1978—1984年;第二个经济周期为1985—1992年;第三个经济周期为 1993—2007年。
从耗费的时间来看,第一个周期耗时7年,第二个周期耗时8年,第三个周期耗时15年。
这表明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周期平均长度增大,经济稳定性增加。
第三个周期是建国以来延续时间最长的一次周期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