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下册第二课美术教案
人教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下册《第2课:寻找美的踪迹》
![人教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下册《第2课:寻找美的踪迹》](https://img.taocdn.com/s3/m/920fb757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e9.png)
第2课:寻找美的踪迹课时安排:2课时教材分析:本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
法国雕塑家罗丹曾言:“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本课旨在通过引导学生使用相机捕捉并记录身边的美,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引导学生认识肌理,学会从整体和局部发现美、体会美。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1. 理解肌理的美。
2. 合理构图。
教学难点从多角度发现事物的美。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数码相机、牙刷、吸管、水粉颜料、水粉笔、墨水、宣纸等。
学具:同上。
课件内容1. 展示不同数量的花的照片,引导学生欣赏并体会其美感。
2. 展示长城的远近照片,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欣赏并体会其美感。
3. 展示树林、沙漠以及树叶、沙粒的照片,引导学生发现宏观和微观的美。
4. 展示肌理图片,引导学生发现肌理的美并探索制作方法。
教学评价1. 在学生回答感受时,教师应给予肯定,并对有创意的回答进行表扬,对不足的回答进行补充。
2. 在评价学生作业时,既要肯定其优点,也要提出改进意见,以促进学生不断进步。
优秀作业应给予表扬并指出其优点所在。
教学过程活动一:引导学生欣赏不同数量的花的照片,并请学生谈谈对三张照片的体会。
通过比较和讨论,使学生认识到不同的数量和方法可以表现出不同的美。
活动二:展示长城的远观和近看的照片,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欣赏并体会其美感。
通过启发学生发现远近的不同可以表现出不同的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活动三:展示树林、沙漠的照片,引导学生发现宏观和微观、整体和局部都可以表现出不同的美。
通过提问和讨论,使学生更加关注身边的环境和自然景观。
活动四:请学生用排比句的形式表达自己找到的美丽。
通过开拓学生思维,使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发现美的踪迹,并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活动五:展示肌理图片,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肌理现象并探索制作方法。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设计--第2课《探访自然的奇观》人美版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设计--第2课《探访自然的奇观》人美版](https://img.taocdn.com/s3/m/d54ac899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2b.png)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设计–第2课《探访自然的奇观》人美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观察自然,了解自然中的美,学会用美术语言表现自然景观,提高学生的美感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和归属感,增强自然环境保护意识。
2.让学生学会运用美术语言表达自己对自然景观的感受和理解。
3.培养学生观察、感知和表现自然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美学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1.让学生了解自然中的美,思考自然景观蕴含的内涵,学会用艺术语言表达和呈现。
2.培养学生观察自然、感悟自然、表现自然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观察法。
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观察自然中的各种景象。
2.讨论法。
引导学生通过照片、图画等素材进行对话,以加深对景观的理解和认识。
3.示范法。
通过老师的示范,让学生学会用艺术语言表达自己对自然景观的感受和理解。
4.自主探究法。
倡导学生自主发现美,对自然的感性认识进行创作和表现。
1. 导入新知教师将一幅清新的自然图画展示给学生,引导学生观察图片的细节。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关注图画中的自然元素,例如:颜色、形状、线条等。
2. 学习新知1.学生们围绕老师展示的图片进行讨论,从图画的细节入手,认识图中的花草和小鸟等自然元素。
2.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中的颜色变化,通过寻找相互对比的颜色,如橙色和蓝色、绿色和红色等,提高学生的视觉感知能力。
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用手比划,感知这些颜色的温度和明暗程度。
3.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图画中每个元素的大小和比例,让学生用一只画笔在绘图纸上画出这些元素。
4.教师示范如何绘画,引导学生尝试画花卉、小草等,并让学生学会利用细线条勾勒花瓣或叶片的表现。
3. 拓展知识1.通过引导学生关注风景画作品,让学生领略大自然的壮美和优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欣赏水平。
2.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一些优秀的自然画作品,并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评论和感受。
4. 练习和表现1.学生进行自由创作。
六年级美术下册教案-《第2课 寻找美的踪迹》人教版
![六年级美术下册教案-《第2课 寻找美的踪迹》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3be77a42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22.png)
六年级美术下册教案-《第2课寻找美的踪迹》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了解艺术作品的风格和主题;2.发现身边的美,提高美感及美学意识;3.了解线条的种类和特点,掌握涂抹和颜色的基本技法。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美术作品的表达和感受;2.教学难点:如何寻找身边的美,如何掌握基本技法。
三、教学内容1. 导入环节老师可以通过投影或者展示一些美术作品,让学生了解作品的题材、风格和表达方式,激发学生对美的热爱和探索欲望。
2. 学习任务1.学生自行选择一个主题,可以是自然风景、生活场景、抽象艺术等;2.利用铅笔和卡纸设计出简单的构图,画出主题的轮廓和线条;3.用不同的涂抹方法和颜色来填充主题,增强画面的生动性和表现力。
3. 教学方法和技巧1.通过讨论、展示等方式引导学生发现周围的美;2.结合实际生活,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艺术,如何感受艺术;3.引导学生掌握涂抹和颜色的基本技法,丰富画面表现。
4. 教学活动1.展示美术作品,让学生对作品的风格和主题有初步了解;2.讨论课题:怎样寻找身边的美及引导学生感知周围的美;3.班内学生自命题并完成简单构图设计;4.组织全班评比,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5.让学生归纳总结艺术作品的构图方法,以及利用不同涂抹和颜色来增强画面的表现力。
四、教学评价1.通过学生的作品和活动,观察学生的美术造诣和表现力,并在课后给出相应的鼓励和指导;2.向家长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倡导家校合作。
五、教学反思1.在活动过程中,有些学生容易受到其他作品的影响,导致自己作品的风格不够独特,需要引导学生体验自己的感觉和思考;2.有些学生对于颜色的掌握还不够熟练,在下一次课程中需要再次引导和训练。
第2课 春天的畅想-鲁教五四学制版六年级美术下册教案
![第2课 春天的畅想-鲁教五四学制版六年级美术下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37f437d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bb04552.png)
第2课春天的畅想-鲁教五四学制版六年级美术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继续加强学生的美术基础,熟悉色彩认知和基本绘画技能。
2.培养学生通过观察生活、感知自然,获取美感体验,提高创作能力。
3.发扬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通过绘画表达自己的畅想。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展示图片并指导学生观察、分析,在学生的基本绘画技能上加强色彩认知,提高创作能力。
2.教学难点:让学生通过自由发挥、想象,然后通过绘画表达自己的畅想。
三、教学内容与过程1. 引入(5分钟)•春天的来临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美好的事情,你们最喜欢哪一种呢?•师生互动:请学生说出他们最爱的春天场景和颜色。
•让学生感受春天的多彩色彩,引出今天的教学内容和重点。
2. 展示画册(20分钟)•展示“春天的畅想”画册,并讲解每个部分的具体内容和风格。
•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画册,了解画册中的色彩搭配和构图。
•提醒学生要注意细节,例如画人物要注重轮廓、线条和比例等。
3. 指导练习(25分钟)•让学生自由发挥和想象,自由绘制他们心中的“春天畅想”。
•通过指导,引导学生尝试运用色彩,掌握色彩的技巧和方法,感受色彩的美感。
•提醒学生要遵循画面的构图和色彩搭配,表现出自己的想象力。
4. 交流展示(15分钟)•让学生发表自己的创作感受和经验。
•每个学生都要展示自己的作品,并邀请同学进行点评和评分。
5. 总结(5分钟)•通过总结课堂过程和学生的表现,进一步引导学生注重技能的积累和想象能力的发扬。
•点拨学生的不足之处,并给予鼓励和肯定。
四、教学用具•鲁教五四学制版六年级美术下册教材。
•“春天的畅想”画册。
•彩笔、白纸等绘画用具。
五、教学评估1.学生创作作品的完成质量和水平。
2.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思考和参与程度。
3.学生的互动交流和想象能力表现情况。
六、家庭作业1.巩固绘画基础和技能,完成鲁教五四学制版六年级美术下册的相关练习。
2.自由发挥创作,尽情绘制自己心中的美好春天畅想。
人教版美术六年级下册第2课《寻找美的踪迹》 教案
![人教版美术六年级下册第2课《寻找美的踪迹》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acc35bf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c1.png)
自然美和肌理之间缺少过度。
学习较主动,能主动
的效果。
学生讨论
小结:线可以用吸管吹,用墨和生宣纸渲染等方法。点可以用牙刷、喷壶、水彩笔点等方法进行制作。
教师在学生回答时,演示其中一种方法。
5、教师用实物投影演示吹、点、舌入画等绘制方法。
首先把墨汁用吸管导入素描纸上,然后用吸管吹出枝干的样子,其次是用棉棒沾取颜料并且用与往常不一样的方式点入画纸上,形成梅花的样子,最后我们用牙签刮出梅花上的纹路,其意义是培养学生们的创作能力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
师:是不是瞬间觉得同学们都太牛了,一个个都是寻找美的小能手啦!看来同学们还真是能活学活用呀。
(设计意图:给学生一个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平台。)
学习活动五:总结拓展(完成目标五)
希望同学们能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大胆的运用今天学到的知识积极地去发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
这节课我们就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欣赏同龄人作品,说一说有哪些多样的绘制方法?
2.认识肌理,从整体和局部寻找美、体会美
3.开拓视野,拓展想象空间,培养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能否积极参与造型活动,并乐于与同学合作。
2.能否发现并收集身边可以用于造型活动的元素,进行联想和创作。尝试多种形式的表现方法。
3.大胆地发表自己的创作意图,对他人的作品进行评述。
本课所需条件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二课寻找美的踪迹
课题
《寻找美的踪迹》
课时
1课型造型.表现
适用年级
小学六年级
设计者
课标要求
课程标准,对第三学段“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阐述为:运用线条、形状、色彩、肌理和空间等造型元素,以绘画和立体造型的方法,选择合适的工具、媒材,记录与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发展美术构思与创作的能力,表达思想与情感。尝试用线条、形状和色彩进行绘画表现活动,认识常用颜色。通过对各种美术媒材、技巧和制作过程的探索及实验,发展艺术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
小学美术人教六年级下册第2课寻找美的踪迹人教版小学六年级美术下册《寻找美的踪迹》教案
![小学美术人教六年级下册第2课寻找美的踪迹人教版小学六年级美术下册《寻找美的踪迹》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af4d0a7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de.png)
《寻找美的踪迹一一微景观》教学设计红原县刷经寺镇小学向晓龙一、教材分析《寻找美的踪迹》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二课的内容,本课属于新课程标准中“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课程。
横向分析教材,本课与本册第三课《记录色彩》的内在联系最为紧密,本课为《记录色彩》一课,做出了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中图像识读层面的重要知识铺垫,可以利用本课的摄影作业成品为抓手,课堂进行创作。
本课的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用身边常见的来发现美的踪迹,引导学生能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提升自身的审美判断能力,从而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
二、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敏锐的发现能力、观察能力,总结美术元素及形式美原理。
2.尝试用身边的青苔、瓦片等常见物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动手能力。
3.开阔视野,拓展想象空间,激发和探索对未知领域的欲望,运用形式美来表达思想与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发现、认识和探究不同摄影表现形式的特征,鼓励学生用特殊的视角去发现身边熟悉的题材进行创作。
2.教学难点:发现自然与生活中关于形式美的事物或景色,并根据形式美的规律,对景物进行寻觅、感知、发现、观察、取舍……从而创作出一件新颖的微景观作品。
四、教学过程(一)实践活动导入1.出示图片教师语言:同学们好,我们一起来看看一些来自我们生活当中的美景(出示图片)2.出示课题教师语言: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用眼睛和双手去发现生活中的美,一起来《寻找美的踪迹》(出示课题)课题:《寻找美的踪迹》(二)讲授新课1.了解微景观教师语言:说到寻找美的“踪迹”,美无时无刻不在我们的身边,只要你认真的去观察和发现,你会发现随处都是美景。
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什么事微景观,微景观是将、多肉等,加上各种篱笆、砂石、可爱的卡通人物、动物装进一个瓶子里,构成妙趣横生的场景。
2.感受大自然之美教师语言: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今天的桌子上有很多的青苔和一些小物件,这些都是今天这堂课我们会用到的东西,它们很不起眼但是可以通过我们的双手变得非常美丽。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2课 色彩的魔术师|辽海版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2课 色彩的魔术师|辽海版](https://img.taocdn.com/s3/m/43458cb5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e1.png)
教案标题: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2课色彩的魔术师|辽海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色彩的基本知识,包括色相、明度、饱和度等。
2. 培养学生对色彩的感知能力和运用能力,能够运用色彩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3. 引导学生欣赏和创作色彩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1. 色彩的基本知识,包括色相、明度、饱和度等。
2. 色彩的运用和表达,包括色彩的搭配、色彩的象征意义等。
教学难点:1. 色彩的感知能力和运用能力的培养。
2. 色彩作品创作中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挥。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课件,包括色彩的基本知识、色彩的运用和表达、色彩的象征意义等。
2. 教师准备一些色彩作品,用于展示和引导学生欣赏。
3. 学生准备画纸、画笔、水彩等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PPT展示一些色彩作品,引导学生观察和欣赏,引发学生对色彩的思考。
2.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你们对色彩有什么了解?你们觉得色彩有什么作用?二、色彩的基本知识(10分钟)1. 教师通过PPT讲解色彩的基本知识,包括色相、明度、饱和度等。
2. 教师展示一些色彩搭配的例子,引导学生了解色彩的搭配原则。
3. 教师讲解色彩的象征意义,让学生了解不同颜色所代表的情感和意义。
三、色彩的感知和运用(10分钟)1. 教师通过PPT展示一些色彩作品,引导学生观察和感知作品中的色彩运用。
2.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你们觉得这些作品中的色彩运用有什么特点?这些色彩运用给你们什么感觉?3.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色彩练习,让学生运用色彩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四、色彩的创造(10分钟)1. 教师提出创作要求,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色彩知识进行创作。
2. 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运用色彩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3. 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和指导。
五、作品展示和评价(5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思路和感受。
人教版美术六年级下册《第2课 寻找美的踪迹》教学设计1
![人教版美术六年级下册《第2课 寻找美的踪迹》教学设计1](https://img.taocdn.com/s3/m/14febbc6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32.png)
人教版美术六年级下册《第2课寻找美的踪迹》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第2课寻找美的踪迹》是人教版美术六年级下册的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发现生活中的美,并尝试用画笔把它表现出来。
教材以生活中的实例为例,引导学生认识美的存在,学会用艺术的眼光去观察和表现生活。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美术基础,对绘画技巧有一定的掌握。
但他们的生活经验有限,对美的认识和感受还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美的存在,学会用艺术的眼光去观察生活。
2.培养学生发现美、表现美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绘画技巧,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并用画笔表现出来。
2.难点:如何培养学生用艺术的眼光去观察和表现生活。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示范法、引导法、合作学习法等,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相关的美术作品,用于教学展示。
2.学生准备画纸、画笔、水彩等绘画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发现生活中的美。
例如,美丽的风景、可爱的动物、感人的场景等。
让学生认识到美无处不在,并激发他们对美的追求和表现。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一些优秀的美术作品,让学生欣赏和分析,了解艺术家是如何发现和表现生活中的美的。
通过分析,让学生掌握一些表现美的技巧和方法。
3.操练(10分钟)学生根据自己对生活的观察和感受,开始绘画。
教师巡回指导,针对每个学生的作品给予适当的建议和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表现美。
4.巩固(5分钟)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同学和老师,大家共同欣赏和评价。
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从他人的作品中学习和借鉴,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绘画水平。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美的理念融入到日常生活中,使生活更加美好?学生可以举例说明,也可以进行讨论。
六年级下册教案件-第2课寻找美的踪迹人教版
![六年级下册教案件-第2课寻找美的踪迹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b9fbec56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cd.png)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美术作品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然而,我也注意到在课堂教学中存在一些不足。首先,部分同学在美术鉴赏能力的培养上还有待提高。在分析作品的过程中,他们往往只能关注到表面的美感,而对于作品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缺乏理解。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作品,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
其次,在实践活动环节,虽然同学们积极参与,但在创意思维和技巧应用上仍有所欠缺。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我计划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尝试引入更多元的创作材料和表现手法,鼓励同学们大胆尝试,突破自己的舒适区。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寻找美的踪迹》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注意过身边的美?”比如,校园里的花坛、教室的布置等。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美术作品的奥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美术作品鉴赏能力:本节课的核心是培养学生对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特别是对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理解和欣赏。以下是具体的重点内容:
-识别和分析美术作品的基本元素,如色彩、线条、形状、构图等。
-掌握名画《清明上河图》、《簪花仕女图》等作品的艺术特点和历史背景。
-理解画家齐白石、徐悲鸿等人的艺术风格和创作特点。
小学美术六年级下册第2课《寻找美的踪迹》教案
![小学美术六年级下册第2课《寻找美的踪迹》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1f3833b59eef8c75fbfb3bd.png)
第2课寻找美的踪迹【学习领域】造型表现【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敏锐的发现能力、观察能力,总结美术元素及形式美原理。
2.尝试用照相机拍摄具有形式、色彩以及情意美的事物或景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和动手能力。
3.开阔视野,拓展想象空间,激发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欲望,运用形式美来表达思想与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发现、认识和探究不同摄影表现形式的特征,鼓励学生用特殊视角去发现身边熟悉的题材进行创作。
【教学难点】发现自然与生活中关于形式美的事物或景色,并根据形式美的规律,对景物进行寻觅、感知、发现、观察、取舍……从而创作出一件或两件新颖、美观的摄影作品。
【教学准备】教师:照相机、课件、相关美术作品。
学生:数码相机、剪贴材料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引导阶段以小组的形式,让学生交流他们收集的具有形式、色彩以及情意美感的图片及美术作品,感受大自然和生活中的美。
二、发展阶段利用教材上的和教师收集的范图(如花丛中的花朵、海滩上的鹅卵石、植物的藤蔓叶、房顶上的瓦砾、乡间小路的石板、建筑工地的钢筋架等),欣赏、分析、研究、探讨范图中存在哪些形式、色彩以及情意美感。
分类:1.摄影作品中具有线条、形状、色彩、肌理和空间等造型元素和形式美感的事物或景色。
2.美术作品中具有线条、形状、色彩、肌理和空间等造型元素和形式美感的事物或景色。
讨论:在校园及自己的生活环境中,还有哪些具有形式、色彩以及情意美感的事物或景色?引导学生进行体验分析,大胆提出不同见解。
三、展示与评价阶段全班展示交流:1.各小组收集的作品中最具有形式、色彩以及情意美感的事物或景色;2.可以从自己的摄影作品中挑选出满意的一张进行分享,也可以选一张新闻摄影作品,分析其独特艺术语言所在,还可以从纯粹的美术语言审美的角度,与同学们分享自己喜欢的一张摄影艺术作品……在评价作品过程中,恰当地使用美术语言,来闻述自己的观点。
四、收拾与整理阶段引导学生进行剪辑拼贴。
小学美术六年级下册第2课《寻找美的踪迹》优秀教案范文
![小学美术六年级下册第2课《寻找美的踪迹》优秀教案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b8aeedce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1d.png)
小学美术六年级下册第2课《寻找美的踪迹》优秀教案范文小学美术六年级下册第2课《找寻美的踪迹》优秀教案范文教学目标:1、学问:相识肌理,从整体和局部找寻美、体会美2、技能:培育学生发觉美创建美的实力。
3、情感:酷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1、理解肌理的美2、合理构图教学难点:从多角度发觉事物的美。
教具学具打算:数码相机、牙刷、吸管、水粉颜料、水粉笔、墨水、宣纸等课件内容:1、不同数量花的观赏2、长城远近照片的观赏3、树林、沙漠以及树叶、沙粒的观赏图片4、肌理图片的观赏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二、讲授新课:(一)导入:(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发觉不同的数量不同的方法可以表现出不同的美)1、请学生观赏一朵花照片、几朵花照片和很多花的照片。
老师分别请学生谈谈对三张照片的体会师:小结:一朵花明朗清楚、几朵花重叠绽放,很多花绚丽多彩。
2、揭示课题我们一起来《找寻美的踪迹》。
(板书课题)(二)新授1、请学生观赏长城的远观和近看的图片。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发觉远近的不同可以表现出不同的美)老师再分别请学生谈谈对三张照片的体会师小结:近处的长城威历壮丽,远处的长城犹如一条长龙回旋在山间。
老师启发学生:古代诗人杜甫曾有一首诗来形容庐山。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凹凸各不同。
也是来形容从不同角度视察事物的美。
2、请学生观赏树林、沙漠的照片(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发觉宏观和微观,整体和局部都可以表现出不同的美)提问学生:从这些自然的景色中,还隐藏着哪些美的踪迹呢?小结:这些景色都是我们平常留意到的美。
成林的大树很美,片片的树叶也漂亮。
无限的沙漠很美,颗颗的沙粒也很漂亮。
3、学生用这种排比句的形式表达自己找到的漂亮。
(设计意图:开拓学生思维,从不同角度发觉美的踪迹。
)例如:汪洋的大海很漂亮,滴滴水珠也漂亮。
我家的房屋很漂亮,整齐的砖瓦也漂亮。
我们的学校很漂亮,也漂亮。
4、观赏肌理图片。
(设计意图:让学生发觉生活中的肌理现象,找寻肌理制作的方法。
小学六年级美术下册第2课《探访自然的奇观》教案
![小学六年级美术下册第2课《探访自然的奇观》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911e5a8e45c3b3566ec8b65.png)
小学六年级美术下册第2课《探访自然的奇观》教案第2课、探访自然的奇观【课时建议】1课时【教程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图片、文字、影像等方式来了解外国的一些宝贵的自然。
过程与方法:利用多媒体课件、阅读补充教材等媒介与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在观察、联想、分析的过程中,从多角度体验、感悟自然奇观带给我们的美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世界自然遗产的学习和了解,产生欣赏大自然、珍视大自然、敬畏大自然的情感,树立保护自然遗产的意识。
【教学重点】了解外国的一些自然奇观的特点。
【教学难点】感受自然奇观的美丽,能从审美角度去评价自然遗产。
【突破方法及模式】本课运用直观演示法、联系生活法、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分析学生作品来突破本课采用合作学习模式、互动模式【媒体使用】师:课件、有关自然遗产的图片生:搜集世界自然遗产的图片、资料,画笔,大白纸。
教学过程:一、声音引入:我为同学们带来了几个特殊的礼物,你们想知道是什么吗?你喜欢听哪种声音?为什么?这些声音都是大自然送给大家的礼物,由于风、雨、雷、电等气候的变化和地壳运动的变化,在我们这个神奇的地球上,出现了许多罕见的自然景观,并以其独特的地容地貌装点着我们的世界。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听觉,引发视觉、触觉等多方感官感受。
巧妙感受身边的大自然。
二、感受阶段:展示图片:大堡礁(澳大利亚)提问:这是什么地方?它与其他礁石有什么不同?它有什么神奇的地方?你想用什么词汇来形容它?教师引导欣赏大堡礁。
学生交流(播放视频)如果你来到大堡礁,你想做什么?你为什么要这么做呢?【设计意图】初步感受自然奇观的壮观。
学会用丰富恰当的词汇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调动学生的想象力,身临其境地体会自然。
三、探索成因:澳大利亚昆士兰州海岸外的大堡礁是世界上最大、最变化多端和最美丽的堡礁,由2 900多个珊瑚礁体和小岛组成。
大堡礁以其珊瑚最为著名,在大堡礁有几百种不同类型的珊瑚,它们形状各异、大小不一,颜色绚丽多彩。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设计-第2课 寻找美的踪迹 ▏人教新课标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设计-第2课 寻找美的踪迹 ▏人教新课标](https://img.taocdn.com/s3/m/c22fab5a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39.png)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设计-第2课寻找美的踪迹《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设计第2课《寻找美的踪迹》,这是将美术与学科知识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性、审美观,培养学生对生活中美的感知及加以欣赏、领会和运用。
教学目标1.形成教师与学生互动的良好氛围,让学生受到良好的心理教育。
2.让学生接触到高质量的美术作品,培养学生的美的感悟力。
3.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想象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和审美修养。
4.培养学生对生活中美的感知及欣赏、领会和运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表现欲和创新性,从而独立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进一步增强对美的敏感性。
教学内容1.美术作品欣赏:《拌菜图》、《出水芙蓉图》、《清明上河图》。
2.美术课语言:画面、生活、审美、画家。
3.思维导图:欣赏美术作品,创作。
教学过程第一步情境创设通过设置场景,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例如:仿佛漫步文化大观园,玫瑰花丛、枫树林立,古代画家们的壮举浮现脑海,在这里学生得到了赏画的美妙体验和情感激动。
第二步美术作品欣赏精选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美术作品,例如《拌菜图》、《出水芙蓉图》、《清明上河图》。
让学生通过欣赏高质量的艺术品,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
第三步理解画法通过观察画家的技法,让学生了解到画家的独特画风和技巧。
例如:《清明上河图》的景深画法,学生能够理解其实现原理,具有感性认识。
第四步思维导图在欣赏美术作品后,让学生自行进行思维导图的设计。
学生通过思维导图的思想补充和扩充,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为将来的创作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支持。
第五步创作通过对经典美术作品的观察,学生进行创作。
例如:运用色彩和图形表现生活中的美,创造出自己的优秀美术作品。
第六步作品展示在课程结束之前,让学生将自己创作的作品展示出来,互相欣赏和指导。
课后延伸1.家长和学生一起欣赏一些优秀的美术作品,以激发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兴趣和讨论能力。
2.提倡学生去参观艺术馆或美术展,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和体验艺术作品的魅力。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设计-第2课寻找美的踪迹▏人教新课标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设计-第2课寻找美的踪迹▏人教新课标](https://img.taocdn.com/s3/m/6e19c562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a5.png)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设计第2课寻找美的踪迹▏人教新课标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美的概念,认识到美是无处不在的,并能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美。
2. 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察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创作,表达自己对美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内容1. 美的概念:介绍美的定义和美的表现形式。
2. 美的发现:引导学生从自然、生活和艺术中寻找美的踪迹。
3. 美的表达:学生通过绘画、手工制作等方式,表达自己对美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察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能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美,并能够表达自己对美的理解和感受。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去发现美,以及如何通过艺术的形式表达自己对美的理解和感受。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教学图片等。
2. 学具:绘画纸、彩笔、剪刀、胶水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美的不同形式,引发学生对美的兴趣。
2. 讲解:介绍美的概念和美的表现形式,引导学生从自然、生活和艺术中寻找美的踪迹。
3. 实践:学生通过绘画、手工制作等方式,表达自己对美的理解和感受。
4. 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自评和互评,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板书设计1. 寻找美的踪迹2. 副六年级下册美术第2课3. 教学目标:理解美的概念,发现美,表达美4. 教学内容:美的概念,美的发现,美的表达5. 教学重点与难点:培养审美观察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发现美,表达美作业设计1. 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寻找美,用绘画或手工制作的方式表达出来。
2. 写一篇关于美的观察日记,记录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的美的事物。
课后反思1. 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的反馈如何。
2. 教师应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如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改进。
教学过程1. 导入导入环节是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的重要步骤。
人教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下册《第2课寻找美的踪迹》教学设计 (2)
![人教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下册《第2课寻找美的踪迹》教学设计 (2)](https://img.taocdn.com/s3/m/8ebfe947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86.png)
人教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下册《第2课寻找美的踪迹》教学设计 (2)一. 教材分析《第2课寻找美的踪迹》是人教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实践,寻找生活中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教材中包含了大量的图片和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寻找美的方法。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他们对生活中的美有了一定的认识和感受。
但部分学生可能缺乏对美的深入理解和分析能力,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和提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发现生活中的美。
2.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
3.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去寻找和理解美。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去寻找和理解美。
2.难点:培养学生对美的深入理解和分析能力。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事物,发现和理解美。
2.分析法:引导学生对观察到的事物进行深入分析,挖掘其美的内涵。
3.实践法: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提升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和案例,用于教学演示和分析。
2.准备绘画工具和材料,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和思考,提问:“你们发现了这些图片中的美吗?美在哪里?”引导学生进入课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一些精选的案例,让学生观察和分析,提问:“这些案例中的美是如何体现的?”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去理解和寻找美。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让学生通过绘画、制作等方式,表达自己心中的美。
期间,教师给予个别指导和鼓励,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
4.巩固(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作品展示和交流,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心得和感受。
通过这种方式,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思考,提问:“美还有哪些表现形式?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和创造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2课 色彩的魔术师|辽海版
![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2课 色彩的魔术师|辽海版](https://img.taocdn.com/s3/m/58737d96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e6.png)
教案标题: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2课色彩的魔术师|辽海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色彩的基本知识,包括色相、明度、纯度等。
2. 培养学生对色彩的感知能力和表现能力,能够运用色彩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3. 引导学生发现色彩的魔术,激发学生对美术创作的兴趣和热情。
教学内容:1. 色彩的基本知识:色相、明度、纯度2. 色彩的搭配原则:对比色、互补色、邻近色3. 色彩的情感表达:色彩与情感的关系,如何运用色彩表达情感4. 色彩的魔术:色彩的视觉效果,色彩的魔术运用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一些色彩鲜艳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图片中的色彩。
2. 学生分享自己对色彩的感知和喜好,教师总结并引入本课的主题。
二、色彩的基本知识(10分钟)1. 教师介绍色相、明度、纯度等色彩的基本概念,并通过示例进行解释。
2. 学生通过观察色卡,了解不同色相、明度、纯度的特点,并能够准确描述。
三、色彩的搭配原则(10分钟)1. 教师介绍对比色、互补色、邻近色等色彩的搭配原则,并通过示例进行解释。
2. 学生通过观察示例作品,了解不同色彩搭配的效果,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
四、色彩的情感表达(10分钟)1. 教师介绍色彩与情感的关系,如何运用色彩表达情感。
2. 学生通过观察示例作品,了解不同色彩的情感表达效果,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
五、色彩的魔术(10分钟)1. 教师介绍色彩的视觉效果,如何运用色彩的魔术创造出令人惊叹的作品。
2. 学生通过观察示例作品,了解色彩的魔术运用,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
六、创作实践(20分钟)1. 教师给出创作主题,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创作。
2. 学生在创作过程中,教师进行个别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七、作品展示与评价(10分钟)1.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创作思路和心得。
2.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教学评价:1. 学生对色彩的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
第2课 寻找美的踪迹 第2课时 教案(表格式)人教版 美术六年级下册
![第2课 寻找美的踪迹 第2课时 教案(表格式)人教版 美术六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d7023353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342a809.png)
课题
第2课《寻找美的踪迹》
课时
第2课时
教材分析
本课是造型表现领域。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这节课就是用相机来记录我们身边的美。如何用一颗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心来寻找美的踪迹。教师要对学生加强美术技能、创意思维和审美情趣这三方面的培养。并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和培养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反思与改进
光是由不同波长的七种色光合成的,就是我们熟知的红、橙、黄、绿、青、蓝、紫色光,光线照射到物质上,因为物质有吸收和反射不同波长的光线的性质,所以会呈现不同的色彩。
“光”本身会不会变化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它的变化会影响其他物体的色彩变化吗?
什么的是色调
一幅作品或一个环境中往往存在多种色彩,他们之间形成的整体关系构成色彩的调子,称为色调。
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
一、提问导入:
1、分小组分享上一节课收集到日照色彩美的照片,并分享收集过程中的感受。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导入主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发展阶段
1.教师结合色相近的日出作品和同学分析拍照时间、色彩、形式美等。形式美要围绕对称均衡、单纯齐一、调和对比、比例、节奏韵律和多样统一展开。
这节课我们对家乡美的照片进行了色彩发现和探究、并用特殊的视角去发现身边熟悉的题材进行创作,还和同学一起创作了拼贴日志,感受了美的创作。下一节让我们们尽情的去表现色彩吧!
(设计意图:启发学生发现更多的趣味,陶冶审美,进行德育渗透热爱家乡。)
六、板书设计
2.寻找美的踪迹
构思与设计
1.收集素材
2.拼剪、贴粘,创作表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分析,培养学生敏锐的发现能力、现察能力,总结美术元素及形式美原理。
人美版美术六年级下册(2014年新编)《第2课 探访自然的奇观》(教学设计)
![人美版美术六年级下册(2014年新编)《第2课 探访自然的奇观》(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793ebdac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dc.png)
人美版美术六年级下册(2014年新编)《第2课探访自然的奇观》(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探访自然的奇观》是人美版美术六年级下册第2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描绘自然中的奇观,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绘画技巧。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了自然景观的图片、绘画作品的欣赏和绘画技巧的指导。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和欣赏自然的奇观,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和绘画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绘画基础和审美能力,他们对于自然景观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但是,他们可能对于描绘自然景观的技巧和细节处理还不够熟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绘画技巧,同时激发他们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欣赏。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欣赏自然的奇观,提高审美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和描绘自然景观的能力,提高绘画技巧。
3.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描绘,表达对自然景观的审美感受。
2.难点:培养学生对于自然景观的观察和描绘技巧,以及细节处理能力。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观察自然景观的图片和绘画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观察能力。
2.演示法:教师通过绘画技巧的演示,指导学生进行绘画实践。
3.练习法:学生通过绘画实践,提高自己的绘画技巧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美版美术六年级下册第2课《探访自然的奇观》。
2.教具:电脑、投影仪、画纸、画笔、水彩颜料等。
3.素材:自然景观的图片和绘画作品。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电脑和投影仪,展示自然景观的图片和绘画作品,引导学生观察和欣赏。
让学生发表自己对自然景观的感想和感受,导入新课。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教材中的绘画作品,让学生了解和欣赏自然的奇观。
引导学生关注绘画作品中的技巧和细节处理,为学生提供绘画的示范和参考。
3.操练(10分钟)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绘画实践。
教师巡回指导,为学生提供个别化的帮助和指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课课题:寻找美的踪迹
课时:2课时
学习领域:造型表现综合探索
教学目标:
1、知识:认识肌理,从整体和局部寻找美、体会美
2、技能:培养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3、情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理解肌理的美
2、合理构图
教学难点:从多角度发现事物的美。
教具学具准备:数码相机、牙刷、吸管、水粉颜料、水粉笔、墨水、宣纸等
课件内容:
1、不同数量花的欣赏
2、长城远近照片的欣赏
3、树林、沙漠以及树叶、沙粒的欣赏图片
4、肌理图片的欣赏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课:
(一)导入:(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发现不同的数量不同的方法
可以表现出不同的美)
1、请学生欣赏一朵花照片、几朵花照片和许多花的照片。
教师分别请学生谈谈对三张照片的体会
师:小结:一朵花明朗清晰、几朵花重叠绽放,许多花绚丽多彩。
2、揭示课题
我们一起来《寻找美的踪迹》。
(板书课题)
(二)新授
1、请学生欣赏长城的远观和近看的图片。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发现远近的不同可以表现出不同的美)
教师再分别请学生谈谈对三张照片的体会
师小结:近处的长城威严壮观,远处的长城宛如一条长龙盘旋在山间。
教师启发学生:古代诗人杜甫曾有一首诗来形容庐山。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也是来形容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的美。
2、请学生欣赏树林、沙漠的照片(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发现宏观和微观,整体和局部都可以表现出不同的美)
提问学生:从这些自然的景色中,还隐藏着哪些美的踪迹呢?
小结:这些景色都是我们平时注意到的美。
成林的大树很美,片片的树叶也美丽。
无限的沙漠很美,颗颗的沙粒也很美丽。
3、学生用这种排比句的形式表达自己找到的美丽。
(设计意图:开拓学生思维,从不同角度发现美的踪迹。
)
例如:汪洋的大海很美丽,滴滴水珠也美丽。
我家的房屋很美丽,整齐的砖瓦也美丽。
我们的学校很美丽,……也美丽。
4、欣赏肌理图片。
(设计意图: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肌理现象,找寻肌理制作的方法。
)
自然界的肌理图片以及制作出的肌理图片。
(制作的肌理图片表现点和线的各一张)
在欣赏照片肌理现象中,提问学生:你觉得它们象什么?
在欣赏制作的肌理图片中,提问学生:这是用什么方法制作的?制作肌理图片中的第一幅是用白菜的叶子沾墨拓印制作成的。
制作肌理图片中的第二幅是用揉皱的纸张沾墨,然后打开后的效果。
学生讨论
小结:线可以用吸管吹,用墨和生宣纸渲染等方法
点可以用牙刷、喷壶、水彩笔点等方法进行制作。
教师在学生回答时,演示其中一种到两种方法。
三、学生作业,教师辅导
作业设计:
可以用数码相机直接拍摄风景或者肌理的照片。
也可以用你喜欢的方法制作肌理效果的作品。
四、作业评价:
学生相互欣赏,通过师生互评对作业进行评价。
五、拓展:
(1)用照相机记录事物的发展过程,如植物的生长、季节的变化、昆虫的演化等。
(2)比比,看谁的照片拍得好。
课后小结: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这节课就是用相机来记录我们身边的美,如何用一颗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心来寻找美的踪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