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五章之《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课文-高中语文《老子五章(高中选修版)》原文、译文及注释
课文-高中语文《老子五章(高中选修版)》原文、译文及注释原文:老子五章(高中选修版)课文-高中语文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
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绝学无忧。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
正言若反。
小国寡民。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翻译:道可道,非常道。
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名可名,非常名。
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的名,就不是永恒不变的“名”。
无,名天地之始。
无,是天地的开端。
有,名万物之母。
有,是万物的根源。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所以,常从“无”中观察天地的奥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常从“有”中寻找万物的踪迹。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有和无,只不过是同一来源的不同名称罢了。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有和无都是幽昧深远的,它们是一切变化的总门。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天下的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丑的观念也就出来了;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恶的观念也就产生了。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有”和“无”互相对立而产生,困难和容易互相矛盾而促成,长和短互相比较才形成,高和下互相对照才有分别,音和声由于对立才显得和谐动听,前和后彼此排列才有顺序,这是永远如此的。
有无相生
学海导航
• 了解老子及《老子》一书,掌握文中重要的 了解老子及《老子》一书, 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等。 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等。 • 重点学习第1、3、4、5、6则选文。 重点学习第1 则选文。 • 分析、理解老子的人生智慧及其启示意义。 分析、理解老子的人生智慧及其启示意义。 • 树立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辩证地看待老子的 树立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哲学思想,批判地吸收。 哲学思想,批判地吸收。
若欲如之何, 若欲如之何, 必先居于此如 之何之反面
运用比喻的手法,说明在生活中, 运用比喻的手法,说明在生活中,人 比喻的手法 不应该自以为是、自尊自大, 不应该自以为是、自尊自大,否则反而会 达不到应有的目的,成为“物或恶之” 达不到应有的目的,成为“物或恶之”的 余食赘肉” “余食赘肉”,这是有道的人不愿意做的 事。
有 无 相 生
老子, 老子,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我国古代伟 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 道家学派创始人 学派创始人, 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是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 化名人。 化名人。 相传他母亲怀了九九八十一年身孕, 相传他母亲怀了九九八十一年身孕,从腋下将 他产出,老子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 他产出,老子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 称为老子;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 春秋时期 称为老子;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曾在周国都洛邑 任藏室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他博学多才, )。他博学多才 任藏室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他博学多才, 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邑向老子问礼。 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邑向老子问礼。老子晚年乘 青牛西去, 函谷关(位于今河南灵宝) 青牛西去,在函谷关(位于今河南灵宝)写成了五 千言的《道德经》 又称《道德真经》 千言的《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或直称 老子》 老子五千文》)。在道教中 在道教中, 《老子》、或《老子五千文》)。在道教中,老子是 太上老君的第十八个化身。 太上老君的第十八个化身。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张丽莉老师
2013年2月。张丽莉当选感动中国2012年度人物。 “别哭,孩子,那是你们人生最美的一课。你们的老师, 她失去了双腿,却给自己插上了翅膀;她大你们不多, 却让我们学会了许多。都说人生没有彩排,可即便再面 对那一刻,这也是她不变的选择。”这是“感动中国” 组委会给予张丽莉的颁奖辞。 本届“感动中国”推选委员、中国人民大学校长陈雨 露对张丽莉的评价是:“她播撒下的大爱种子,必将被 无数的奔跑接力,从黑土地传向四面八方。只有教师心 中有爱,孩子的世界才会绽放光芒!”
这是自然的 存在
解 读
本章旨在说明相对的概念皆由相比较而得,世人不可妄 分是非,强别善恶,以免自陷纷扰。(天下皆知美之为 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任何事物都是遵循自然规律的。(有无、难易、长短、
高下、音声、前后)任何事都不是绝对 的,是相对对立、 又相互转化、是对立统一的关系。(道)
诵读欣赏
பைடு நூலகம்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斯,就;恶,丑。不善,恶。 译文: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 陋的存在; 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长短相形,高下相盈, 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故:所以。生,产生。成,形成。 形,对照。盈,包含、充盈。 和,应和。随,跟随。恒,永恒。
比一比,看谁背得最快
天地---不自生---长生 圣人--- 无私---成其私
谈一谈你对本节的理解
解 读
本章也是由道推论人道。 老子用朴素辩证法的观点,说明利他(“退其 身”“外其身”)和利已(“身先”、“身存”) 是统一的,利他往往能转化为利已,老子想以此 说服人们都来利他,这种谦退无私精神,有它积 极的意义。 老子认为:天地由于“无私”而长存永在,人间 “圣人”由于退身忘私而成就其理想。如大禹为 人民治水,八年在外三过其门而不入,人民拥戴 他为天子。
矛盾思维——关系类议论文写作指引
【正反比照式· 《秀》】
写下这一个“秀”字时,我正在看着湖南卫视的“女人如 歌”。…… 《中国梦想秀》也是一场让人为之击节三叹的秀。 …… 这种不作秀的节目在当下的荧屏上为数不多。看这种节目,是真的 在看一个人内心的律动,它让观众的心跟着表演者一起跳动,在共鸣中 获得精神上的极大愉悦。 反观之,已泛滥成灾的为秀之“秀”,无真情无真意无感触无感动, 而那“秀”中程式化的“作秀”因子也只能带给人审美的疲劳。曾在私 下里和朋友谈论一家卫视的相亲节目…… 这种“秀”,秀的是人性的弱点,甚至可以说是在恣意地暴露着灵 魂的庸俗和丑陋。看这种节目,观众只会作呕。 其实,这舞台上的人物不都可以在我们的生活中找到影子吗? 有人一生淡泊宁静,一直做着真事、实事,最后“秀”出的是成功, 是雅致;有人总是聒噪不安 ……最终竟一事无成,这种人“秀”的是教 训,是浮夸。古今贤者,几乎都有前一种人的品质;而后一种人,在芸 芸众生中随处可见。 亲爱的朋友,你愿意秀出什么?不知道你的答案会是什么,但我可 以告诉你我的答案:秀真,秀实,秀智。 —— 《高中议论文经典范文三百篇》
④这种埋头做事不动脑筋的人简直是——说得不客气一
点——跟牛马一样。拉磨的牛成年累月地在鞭子下绕着石磨转, 永远不会想一想为什么要做这件事,为什么要这样做,有没有 更好的办法。能够这样想的只有人。人在劳动中不断地动脑筋, 想办法,才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做这件事为什么目的,有什么 意义,有什么缺点,才渐渐想出节省劳力,提高效率的方法。 人类能够这样劳动,能够一面做,一面想,所以文化能够不断 地进步。要不,今天的人类就只能像几万年以前的人类一样, 过着最原始最简单的生活了。
二、写作思维剖析——矛盾分析法(先破后立法)
①概述“只会空想,不会做事”的错误表现。(破一)…… ②概述“只顾做事,不动脑筋”的错误表现。(破二) …… ③ “空想家” “埋头苦干”两种错误表现都不值得赞美。(破三) ④进一步批驳“埋头苦干” 不可取…… (破四) ⑤提出“想和做是分不开的,一定要联结起来”的观点。(立一) ⑥进一步论述如何把想和做联结起来。(立二) ⑦再次重申观点“想和做是紧密地破联结在一起的”。(立三) ⑧联系学生实际,指出学习功课,做种种课外活动,也要把想和做 联结起来。(立四) ⑨最后,延伸说理,指出“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怎样忙,应该抽点 功夫来想一想。…… (立五)
2015《老子》五章1
老子和道家思想的历史地位
1、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 哲学家。 2、他的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包括 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 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老子被奉為太上老君
上世纪80年代,据联合国 教科文组织统计,在世界文化 名著中,译成外国文字出版发 行量最大的是《圣经》,其次 就是《道德经》。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 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 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 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 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 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1)‚道‛具有不可言说性,精深玄妙 (2)‚道‛是万物的根源和初始。
“道”
• 老子设立“道”这一个最高范畴,主 要是为了方便阐述其政治哲学和人生 哲学而已。 • 本章旨在说明: • 1、道具有不可言说性; • 2、道是万物的根源和初始; • 3 、道是精深玄妙.
理解:
在这一章里,老子认为“道”产生 了天地万物,但它不可以用语言来说 明,而是非常深邃奥妙的,并不是可 以轻而易举地加以领会,这需要一个 从“无”到“有”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老子的“道”是具有一种对宇宙人 生独到的悟解和深刻的体察,这种对自 然和自然规律的着意关注,是构成老子 哲学思想的基石。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十八章》
老子以为智巧谋虑的产生就意味着纯真本性的迷失,所以 我们要防止智巧谋虑,恢复自然本真的状态,见素抱朴。
人们只有改变占有的观念,摆脱贪欲的困扰,恢复本真, 顺应自然,这样才能恬然安适。
《老子》五章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 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道是绝对的、永恒的,但是自然界的一切 现象和事物都是相对的、变动的。
——老子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第二章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 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 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我有三宝,持而有之。一曰慈,二曰俭, 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无为”是不妄为,让万事万物 都顺着自然之性萌生、发展。 圣人治国应顺其自然,不恃功而骄。
第一章
• 【参考译文】
• 可以用言词表达的道,就不是永恒的“道”;可以说 得出来的名,就不是永恒的“名”。“无”,用来称 名天地的本始;“有”,用来称名万物的根源。所以 要从“常无”中去观察体悟“道”的奥妙;要从“常 有”中去观察体悟“道”的终极。“无”和“有”这 两者,同出一源而名称不同,都可说是很玄妙的。玄 妙又玄妙,是一切奥妙(变化)的总门。
我们如果把积极的人生观念和消极的人 生观念适度地配起来,我们便能得到一种 和谐的中庸哲学,介于动作和静止之间, 介于尘世的徒然匆忙和完全逃避现实人生 之间;世界上所有的一切哲学中,这一种 可说是人类生活上最健全最完美的理想了。 ——林语堂
儒家思想——粮店 道家思想——药店
【参考译文】天下的人都知道美何以是美,就知 道什么是丑了;都知道善何以是善,也就知道了 什么是不善。所以,有无由互相对立而产生,难 易由互相对立而形成,长短由互相对立而体现, 高下由互相对立而存在,声音由互相对立而谐和, 前后由互相对立而出现。因此,“圣人”用“无 为”去处事,用不言去教导,任凭万事万物生长 变化,而不开创它。生养了万物,而不据为己有, 推动了万物(的发展),而不以为恩泽在己,功 成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所以他的功绩才不 会失去。
《老子》五章(知识讲解)
《老子》五章(知识讲解)《道德经》在国外拥有最多的译者和读者的书。
《道德经》是解释道家哲学的主要经文。
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个源头,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
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字词汇总语音音声相和(hè)夫(fú)唯弗居受国之垢(gòu)虽有舟舆(yú)重点字词①道.(自然规律,自然法则)可道.(演说,说出),非常..(非:不是;常:永恒不变的,为两个词)道.(自然规律,自然法则)。
②名.(名词、名称、称呼等)可名.(叫出),非常名.(名词、名称、称呼等)。
③此三者,以为..文不足【以为:应为“以(之)为”的省略,“把(它)作为”之意】④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即使,表假设关系)。
⑤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四个词都是使动用法)。
《老子》节选文本中的成语与格言①成语:有无相生前后相随绝圣弃智见素抱朴以柔克刚小国寡民②格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重点语句断句难点①“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应断为:“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②“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察其徼”应断为:“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课文精要理解主旨《老子》又被称为《道德经》,其中“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
全书五千余字,“道”字就出现了七十余次。
什么是“道”?据《老子》说,这是“玄之又玄”的东西,是超出人们经验世界的存在,因此,很难加以明确的解释。
简单的说,“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并有自己的运行规律。
所以,作者将“道”称之为“天地之始”“万物之母”“众妙之门”“万物之宗”。
道家美与丑
道教美丑观之解析美与丑是两种不同的审美形态,在中国美学史上,老子是把美与丑作为两种不同的审美形态同时加以讨论的第一人。
在《道德经》中,他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这里,老子认为美与恶(“恶”即丑)、善与不善是相对立统一的;换言之,离开美,也就无所谓恶,离开善,也就无所谓不善。
自老子之后,庄子则对老子的美丑观作了进一步发展。
在庄子看来,”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故万物一也,是其所美者为神奇,其所恶者为臭腐;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
故曰:’通天下一气耳。
’圣人故贵一。
”这里,庄子认为万物的本质在于”气”,故”神奇”与”臭腐”可以互相转化。
因此,”在庄子看来,作为宇宙本体的’道’是最高的、绝对的美,而现象界的’美’和’丑’则不仅是相对的,而且在本质上是没有差别的。
”由此看来,老庄美丑观主要揭示了:(1)美丑是相互对立统一的;(2)美丑是主观的;(3)美丑可相互转化。
虽然孔子和其他人都已经认识到了美和丑的区别和对立,但对于美与丑是相比较才存在的这种辩证看法却从未有人说过。
”因此,从中国美学思想的发展来看,老庄美丑观奠定了中国美学思想中美丑观的基础。
我们知道,道教美学思想是中国美学思想的一部分,其所折谢的道教文化在中国文化的发展中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如鲁迅所说:”中国根柢全在道教,??以此读史,有多种问题可以迎刃而解。
”故我们很有必要从老庄美丑观对道教美丑观的影响入手,对道教美丑观的主要独特特征及其现实意义作一定程度的探究。
一、老庄美丑观对道教美丑观的影响”在中国,自魏晋以来,对道家和道教这两个概念的使用便混乱不清,或不加区分,或有所区分也很模糊。
葛洪《抱朴子·自叙》说:’其内篇言神仙、方药??属道家。
这里所谓’道家’准确地说应是’道教’,可见他把二者认作一码事。
《老子》有无相生解析共33页
以被称为老子;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曾在周国
都洛邑任藏室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他
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邑向老子问礼。
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在函谷关(位于今河南灵
宝)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又称《道德真
经》,或直称《老子》、或《老子五千文》)。
作家作品:
• 《道德经》又名《老子》,文约义丰,虽仅五 千言,却包含着十分丰富深刻的哲学思想。老 子哲学的核心思想是“道生万物”的宇宙生成 说,把宇宙看成一个自然产生、自然演变的过 程,天地万物是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而 “道”是世界的本源。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 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 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声音 相和,前后相随”,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 条件。还提出对立面双方可以互相转化,事物 总要走向它的反面。为了防止走向反面,他主 张要把自己放在弱者地位,认为“柔弱胜刚 强”。这种观点在一定条件下有其合理性,但 它忽视矛盾双方的斗争,把转化看成是无条件 的循环往复。
• 第2则来制
只有
• 三十辐造,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
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
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 为用。
来建 造
“老子所说的‘道’,是‘有’与‘无’的统
一,因此它虽然以‘无’为主,但是也不轻
视‘有’,它实在也很重视‘有’,不过不
把它放在第一位就是了。老子第二章说‘有
• 在政治思想上,老子主张“无为”,认为只有 无为才能无不为,反映了当时统治者的无力, 企图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但他对“侯王”的 告诫,如“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 饥”、“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却是很精 辟的。《老子》的历史观是落后的,要求回到 “小国寡民”的时代,“邻国相望,鸡犬之声 相闻,民至死不相往来”。
《老子》五章
研读探讨:
儒道互补体现在何处?
儒家: 孔子:道德上主张“仁”,政治上主张“礼治” 孟子:主张“仁政” 道家: 老子:强调“道”,主张“无为而治” 庄子: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主张无为而治 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
《 老 子 》 五 章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理解《老子》五章的内容,整 理、积累语言知识。 2、读懂《老子》五章,掌握其中的内容和思 想内涵,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或历史人物, 深入感受《老子》的精髓和对后世的影响。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楚 国人,春秋时期伟大的哲学家和 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老子又名老聃,相传他一生 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 称为老子; 曾担任“周藏室之史” (相 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深懂周朝 的图书典籍,学问渊博,孔子周 游列国时曾到洛阳向老子问礼。 见周王室衰微,弃官西去, 至函谷关遇见关令尹喜。尹喜请 求他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 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 而去”,最终成了隐士,“莫知 所终”。
人们只有改变占有的观念,摆脱贪欲的困扰,恢复本真, 顺应自然,这样才能恬然安适。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 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 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 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 王。正言若反。
七十八章
老子用水做喻, 道出治国的 “柔性”即就 是告诉我们 “圣人”谦卑 治国。
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的理想 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 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有无相生, 难易相成,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老子》有无相生解析
对我们的启发 对待生活、学习中的问 题,要全面地看待,而不应 片面地夸大一方面,要客观 地看到世间万物都是从毫末 起始,而后才能成为“大”, 所以要学会做小事,学会积 累,还要持之以恒。
• 第 5则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 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 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 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 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 天下大事难事都得自于小事、易事,没有 “小”,就没有“大”,善于做好小事, 就能够成为真正的圣人、伟人。为人处世, 应当谨慎做事,而不应当“轻诺”、“多 易”。
是柱 方子 的是 ?圆 的 还
你 能 找 到 几 张 脸 ?
能? 脸 张 几 到 看 能 你 你
故事 有一个父亲要给儿子娶个媳妇。他去 找比尔盖茨,说我给你女儿找了个老 公,是世界银行的副总裁;又找到世 界银行总裁,说我推荐一个副总裁给 你,是比尔盖茨的女婿。这桩婚事就 成了。 这位父亲深通老子哲学,本来不存在 的“无”都符合对象的预期,于是就 产生了“有”。
无
“老子所说的‘道’,是‘有’与‘无’的统 一,因此它虽然以‘无’为主,但是也不轻 视‘有’,它实在也很重视‘有’,不过不 把它放在第一位就是了。老子第二章说‘有 ……故有之 有 无相生’,第十一章说‘三十辐 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段话很巧妙地说 明‘有’和‘无’的辩证关系。一个碗或茶 盅中间是空的,可正是那个空的部分起了碗 或茶盅的作用,房子里面是空,可正是因为 是空的,所以起了房子的作用,如果是实的, 人怎么住进去呢?老子作出结论说‘有之以 为利,无之以为用’,它把‘无’作为主要 的对立面。老子认为碗、茶盅、房子等是 ‘有’和‘无’的辩证统一,这是对的;但 是认为‘无’是主要对立面,这就错了。毕 竟是有了碗、茶盅、房子等,其中空的地方 才能发生作用。如果本来没有茶盅、碗、房 子等,自然也就没有中空的地方,任何作用 都没有了。” ——(冯友兰《老子哲学讨论集》第117页)
《老子》五章教学设计
《老子》五章教学设计《老子》五章教学设计作为一名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店铺整理的《老子》五章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老子》五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老子这个存在争议的名人。
2.理解“道”这一核心概念。
3.初步理解老子的哲学思想恰到好处地运用于生活和工作。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节选内容运用辩证法思维理解老子的哲学思想。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一、导入《老子》五章老子道家学术孕育三千年的中国心灵鸡汤助您洗涤心灵。
老子是一位出色的智者他所撰的《道德经》是一个知识宝库内藏的哲理使不少迷茫的心灵得到解脱几年前的《纽约时报》把老子列为古今十大作家之首。
二、老子以及《道德经》简介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约春秋末年公元前580年~500年之间《史记》载“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楚国苦县厉乡今亳州市涡阳县闸北郑店)。
春秋时期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道教奉为教主或教祖。
《老子西升化胡经.序说第一》:“以为圣人生有老容故号为老子。
”曾担任“周藏室之史”深懂周朝的图书典籍学问渊博见周王室衰微弃官西去至函谷关遇见关令尹喜。
尹喜请求他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最终成了隐士“莫知所终”。
《道德经》又名《老子》文约义丰仅五千言却包含着十分丰富深刻的哲学思想。
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是“道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说宇宙是一个自然产生、自然演变的过程天地万物是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而“道”是世界的本源。
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
他主张要把自己放在弱者地位认为“柔弱胜刚强”。
这种观点在一定条件下有其合理性但它忽视矛盾双方的斗争把转化看成是无条件的循环往复。
在政治思想上老子主张“无为”认为只有无为才能无不为反映了当时统治者的无力企图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
《老子》五章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十八章》
老子以为智巧谋虑的产生就意味着纯真本性的迷失,所以 我们要防止智巧谋虑,恢复自然本真的状态,见素抱朴。
人们只有改变占有的观念,摆脱贪欲的困扰,恢复本真, 顺应自然,这样才能恬然安适。
绝圣弃智
绝学无忧
社 会 的 祸 害
放弃聪明和智慧,百姓福利会增加百倍。放弃讲仁 和义,百姓会回复忠孝仁慈。放弃追逐巧利,盗贼就会消 失。这三点,仅仅写成文字是不够的。所以还要让百姓有 所依从:表现出来要单纯,内心要淳厚朴素,减少私心与 欲望,放弃学问,才会没有忧虑。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 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老子强调“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为而不 恃,功成而弗居”,你赞不赞同这种观点?是不 是太消极了。
我有三宝,持而有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六十七章》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二十二章》
“无为”是不妄为,让万事万物都顺着自然之性萌生、发展
当堂检测
• 1、翻译 • (1)道可道,非常道。 (2分) • (2)生而不有,为而不恃。 (2分) 2、默写 • (3)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 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高下相倾,音 声相和,前后相随。 , , 。 •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 (4)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 观其妙;常有, 。
解释:相倾:( );作:( ):始:( 有:( );夫:( );去:( ) 翻译划横线句子: );生( );
理解:本章内容分两层次。第一层集中鲜明的体现了老子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对立统一 的法则。世间万物,都是 相对的 。 体现出来老子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无为 ”的观点。此处所讲的 第二层意思:人们应当如何对待呢?老人提出了“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 ”不是无所作为,而是顺应自然、不强作妄为。 “圣人” 并非不作为,“生”、“为”、“功成”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人要工作,但不能扩 张私欲,应该“不有”、“不恃”、“弗居”。
(古墓)《道德经》全文和译文
(古墓)《道德经》全文和译文以下是为您生成的《道德经》部分章节的译文,由于篇幅限制,无法为您提供全文译文。
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这“道”啊,如果能说清楚,那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啦;“名”要是能确切地定义,那也不是永远不变的“名”。
在天地开始的时候,啥名儿也没有;等有了名儿,万物也就开始产生啦。
所以啊,经常保持没有欲望的状态,就能观察到“道”的奇妙;老是有欲望呢,就能看到“道”的边界。
这没有欲望和有欲望啊,其实都是从一个地方出来的,只是名字不一样罢了。
这可真是玄乎啊,玄乎得不得了,这就是一切奇妙事物的门道哟!这出自老子的《道德经》。
您想想啊,老子他老人家在那时候琢磨出这么深奥的东西,咱现在来试着用大白话理解,是不是还挺有趣的?就说这“道”,咱平常哪能把它想得那么复杂,可老子就告诉咱,这东西不是随便能说清楚的。
没有名儿的时候,世界一片混沌,有名儿了才有万物。
咱有时候啥欲望没有,能看到一些平常看不到的好东西;欲望多了呢,也就只能看到眼前那点事儿。
您说是不是这个理儿?反正啊,老子的智慧那可真是深不见底,咱们慢慢琢磨,说不定能从中悟出不少人生的道道呢!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要是全天下的人都知道啥是美,那丑也就出来啦;都知道啥是善,那不善也就跟着有了。
所以啊,有和无是相互产生的,难和易是相互成就的,长和短是相互比较出来的,高和下是相互依靠的,音和声是相互配合的,前和后是相互跟随的。
所以那些圣人啊,做的都是顺其自然的事儿,用的是不用说话就能让人明白的教导方法。
万物兴起他们也不拒绝,创造了但不占有,做了但不仗着这个显摆,成功了也不居功。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原文和翻译译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原文和翻译译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原文和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原文和翻译译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原文和翻译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译文:天下的人都知道什么是美好的,这就有了丑陋了;都知道什么是善良的,这就有了恶了。
所以有和无互相依存,难和易互相造成,长和短由互相对立而体现,音和声相互和谐,前和后相互跟从。
所以有德的圣人看待万物都是顺其自然,实行不用言辞的教育,万物兴起而顺应不加干涉,生发而不去占有,有所施为,但是不依赖,大功告成却不居功。
正因为不居功,所以永远不会离开功。
2、《马融叹礼乐皆东》原文及翻译译文《马融叹礼乐皆东》原文及翻译世说新语原文:郑玄在马融门下,三年不得相见,高足弟子传授而已。
尝算浑天不合,诸弟子莫能解。
或言玄能者,融召令算,一转便决,众咸骇服。
及玄业成辞归,既而融有“礼乐皆东”之叹。
恐玄擅名而心忌焉。
玄亦疑有追,乃坐桥下,在水上据屐。
融果转式逐之,告左右曰:“玄在土下水上而据木,此必死矣。
”遂罢追,玄竟以得免。
译文:郑玄在马融门下求学,过了三年也没见着马融,只是由高才弟子替他讲授罢了。
马融曾用浑天算法演算,结果不相符,弟子们也没有谁能理解。
有人说郑玄能演算,马融便叫他来演算,郑玄一算就解决了,大家都很惊奇、佩服。
等到郑玄学业完成,辞别回家,马融随即感叹礼和乐的中心都将要转移到东方去了,担心郑玄会独享盛名,心里很忌恨他。
郑玄也猜测马融会来追赶,便走到桥底下,在水里垫着木板鞋坐着。
马融果然旋转拭盘占卜郑玄踪迹,然后告诉身边的人说:“郑玄在土下、水上,靠着木头,这表明一定是死了。
”便决定不去追赶。
《老子》详细全文
《老子》详细全文第一部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可道,非常道”意味着道是无法用言语完全描述的,它超越了人类的语言和思维。
道是宇宙的根本原理,是无形无象的,但它存在于万物之中,是万物的本源和规律。
“名可名,非常名”表示名称是可以被命名的,但名称并不等同于事物本身。
名称只是人们为了方便交流和认识而赋予事物的符号,它并不能完全表达事物的本质和内涵。
第二部分: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无名,天地之始”指的是在宇宙的起源时期,道是没有任何名称和形式的,它是一种原始的状态,是万物的开始。
“有名,万物之母”意味着当道开始分化为具体的形态和事物时,它们就有了各自的名称和特征。
这些具体的形态和事物都是道的体现和延伸,它们共同构成了宇宙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第三部分: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强调在观察和理解道时,应该保持内心的宁静和超脱,不带有任何欲望和私心。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领悟道的奥秘和微妙之处。
“常有欲,以观其徼”则指出,当人们带着欲望和私心去观察和理解道时,他们只能看到道的外在表现和表面现象,无法深入到道的本质和内涵。
第四部分: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说明道和无名、有名这两种状态是相互关联的,它们虽然名称不同,但本质上是相同的。
道是无名和有名的统一体,它们共同构成了道的完整面貌。
“同谓之玄”表示无名和有名这两种状态都是神秘的、难以捉摸的,它们超出了人类的认知范围。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进一步强调了道的神秘性和深奥性。
道是宇宙中一切奥妙和奇妙现象的根源,它是通往一切真理和智慧的大门。
第五部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生一”意味着道是宇宙的起源,它了万物的本源,即“一”。
这个“一”是万物共同遵循的基本原则和规律。
“一生二”表示“一”进一步分化为两个相对对立的方面,即阴和阳。
阴阳是宇宙中一切事物的根本属性,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共同构成了宇宙的动态平衡。
《道德经》中75句名言及解释
老子《道德经》中75句名言及解释1、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解释】天地万物之道是可以认知的,但道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名也是可以名状的,但名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解释】天下人都知道美是美,是因为有丑的存在;天下人都知道善是善,是因为有恶的存在。
3、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解释】有与无相互滋生,难与易相辅相成,长与短相比较而显现,高与下相互依存,声音音律的相互应和而成曲调,前与后相互联接而成顺序。
4、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解释】天地无所谓仁慈不仁慈,它对待万物就像对待草狗(古代用草扎成的祭品)一样平等;圣人也无所谓仁慈不仁慈,他对待百姓也像对待草狗(古代用草扎成的祭品)一样,任凭百姓自生自灭。
5、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解释】有的版本为“多言数穷”。
意思是:多说无益,言多必失,还不如保持静默。
6、天长地久。
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解释】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不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运行着,所以能够长久生存。
7、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解释】最大的善就应当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与万物交融,而不与之争夺;水只停留在众人不喜欢的低洼之处,所以水性最接近于道。
8、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解释】太满了会溢出,应当适可而止;太冒尖了,难保长久。
9、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解释】金玉满堂,不一定能守得住;因富贵而骄奢,容易引祸上身。
成功了如能做到急流勇退,这才是自然之道。
10、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解释】五光十色,有时会令人眼花瞭乱,看不清丑恶;优美的顺音,有时会令人听不到忠言;美味佳肴十分爽口,有时会令人品尝不了疾苦;骑马游猎,有时会让人性情放纵;有时一些稀有珍贵的物品会让人图谋不轨。
《老子》原文和翻译
《老子》原文和翻译《老子》原文和翻译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可以说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
可以叫得出来的名,就不是永恒不变的“名”。
“无”,是天地形成的本始;“有”,是创生万物的根源。
所以应该从经常不见其形之处体察“道”的奥妙,应该从经常显露其形之处体察万物的归宿。
“有名”和“无名”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各异,它们都可以说是幽微深远。
再往上推,幽微深远到极点,就正是所有的道理及一切变化的根本了。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丑的观念就跟着产生;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不善的观念也就产生了。
没有“有”就没有“无”,没有“难”就没有“易”,没有“长”就没有“短”,没有“高”就没有“下”,没有“音”就没有“声”,没有“前”就没有“后”,这些都是相辅相成的。
因此圣人做事,能体合天道,顺应自然,崇尚无为,实行不言的教诲。
任万物自然生长,而因应无为,不加干预;生长万物,并不据为已有,化育万事,并不自恃其能;成就万物,亦不自居其功。
就因为不自居其功,所以他的功绩反而永远不会被泯灭。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为。
【译文】不标榜贤名,使人民不起争心;不珍贵难得的财货,使人民不起盗心;不显现名利的可贪,使人民的思想不致受到惑乱。
因此,圣人为政,要净化人民的心思,没有什么自作聪明的主张;满足人民的温饱,就不会有更大的贪求;减损人民的心志,便没有刚愎自是的行为;增强人民的体魄,就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那里还会与人相争呢?若使人民常保有这样无知无欲的天真状态,没有伪诈的心智,没有争胜的欲望,纵然有诡计多端的阴谋家,也不敢妄施伎俩。
高二《老子》四章原文
高二《老子》四章原文
【第一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第二章】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
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
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
知无欲。
【第四章】
民之无知,以其无知也;民之欢乐,以其无知也。
民之至柔,以其无
知也;民之至鄙,以其无知也。
智者乐民,以其有知也;近仁者乐民,以其有知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目标
1、老子简介,读诵《有无相生,难易相成》一章。
2、体会老子在本章中的辩证思想和无为自然的人生态度。
3、联系现实,谈谈自己对本章的认识。
知识链接
李耳(约前580年—前500年之后)(诞辰:西周末年庚辰二月十五日卯时),汉族,字伯阳,又称老聃,后人称其为“老子”(古时,老字的读音和‘李’字相同)。
经过专家大量考证及考古发掘,终于证实中国古代思想家老子的故里位于现在的河南鹿邑县,由此确认老子为河南鹿邑人。
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是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
学习内容
一、入境生趣
“道可道,非常道”“天长地久”“上善若水”“自知之明”……说起这些话,我们都不会觉得陌生,它们都出自我国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作《老子》。
让学生说说对老子的认识:
相传他母亲怀了九九八十一天身孕,从腋下将他产出,老子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曾在周国都洛邑任藏室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
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邑向老子问礼。
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在函谷关(位于
二、朗读选文,自学生疑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後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三、理解文意,学习释疑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
有与无相互对立而得以产生,难和易互相对立而形成,长与短相对立而得以体现,高与下互相对立而存在,音与声相对立而和谐,前与后互相对立而出现,这是永恒的。
因此,圣人用“无为”的态度来对一切问题,实行“不言”的教导,任凭万物生长而不加以干涉;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为万物尽了力而不自恃己能,立功而不甘落后自居,也只有他不居功,其功绩才不会失去。
四、师生交流,点难拨疑
1.我们在朗读《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一章时,大家是否发现这一章的规律呢?
美和恶、善和不善、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下、音和声、前和后,这些都是完全对立的两个方面。
2.它们之间除了完全对立之外,还有什么内在联系?
在互相对立中互相依赖,是相反相成的概念,离开前者则后者不存在,离开后者则前者不成立,同时,二者又可以转化。
这种关系是哲学中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3.这种相反相成,互相转化的规律给我们哪些启示呢?(默读这一章)
一切顺其自然,不居功自傲。
4.课文中的哪几句话可以做它的佐证?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五、共同研讨,反思学习
1. 我们在学习《论语》的过程中,会经常发现“君子”这个词,“君子”是孔子赞美的品德高尚、追求完善人格的人。
而在《老子》中则经常提及“圣人”,何谓“圣人”呢?
道家的“圣人”指的是悟“道”者,以“道”作为立身处世原则的人,也有的人认为“圣
编号:3 学科:初一传统文化编制人:赵新华审定人:赵新华班级姓名小组组别
人”指的是统治者。
2.这一章可以给统治者哪些借鉴意义呢?
治国应顺其自然,实行“无为而治”。
展示提升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处无为之事
天下皆知长短相形高下相倾——行不言之教
美之为美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功成而弗居
相反相成,互相转化——无为而治,顺其自然
达标检测
1.虽然我们并非圣人,但我们同样可以从经典中获取适合我们的精神给养,你觉得这一章对你修身为人有哪些指导?
抛弃私欲和贪婪,采取顺其自然的方式对待人和事。
2.“无为而治”是老子提出的治国思想,“无为而治”指的是什么都不去做吗?
不是。
道家的“无为而治”并非什么事都不做,而是无心于为。
无心即没有特别的意念,顺其自然,就是“我不特别想怎么样”。
老子认为治国的关键在于清静无为,少私寡欲,慎行贵言,顺应自然,不要肆意妄为,扰民害民,更不能作威作福,为所欲为,应该让百姓自化、自正、自富、自朴,甚至让百姓感觉不到统治者的存在,才是做到最好。
否则,就会招致更大的反抗,引起天下大乱。
学习小结学生总结这一节课的收获,反思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