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史复习总结
《中国社会思想史》知识点汇总
一.秦汉时期社会思想的变化和特征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辉煌时代。
在这个时代,中国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思想体系,这些思想尤其是儒、道、法等笼罩了中国社会几千年,在神秘的氛围中产生了清醒的理性主义,使中国思想史告别了混沌、混乱。
先秦思想家的思想,表现出的最大特点是:思想多元性,每个人的思想面貌和内容各不相同,同一学派也很少陈陈相因的迹象,表现出独特的创见。
随着社会的发展,民族统一的要求,社会结构也发生相应的变化,遂使那种“蜂出而作,隔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弛说,联合诸侯”的诸子学,丧失了客观发展的环境和社会条件。
一、社会思想呈现出融合交汇的特点:1.有关宇宙、社会、人类的知识,真正地互相综合成一个大体系:在诸子时代,“道术将为天下裂”,各自确认与坚守的立场与视角往往各执一偏,仿佛有一把开启各自房间的钥匙,却没有通用于各个房门的万能钥匙,不足于应付日新月异的历史变化与瞬息万变的社会需要。
2.这时期的社会思想构成了中国文化的背景秦朝统一后所依据的不是哪一个学派的思想,而是一个庞大复杂的而又系统的知识体系,构成了中国文化的背景,融合了包括人文、社会思想与兵法、数术、方技等实用技术在内的巨大的知识网络。
3.在综合和兼容中重新整合和解释中国文化在此时的突破,不是有我有你的改变,不是“取而代之”的否定,而是一种“百川汇流”似的综合和兼容,并在综合和兼容中重新进行整合和解释。
关于这一时期的思想趋势,早在30年代,姚舜钦认为,秦汉时期的哲学是“混成的”,是“翻陈出新”和“互相融通”的。
汉学家葛瑞汉(A.C.Graham)认为,秦汉之际的思想有“折衷主义”趋向。
的确,汉初的黄老学派也好,儒家学说也好,他们分别与刑名法术、养生神仙、兵法阴阳、数术方技,各有互相通融的现象,特别是黄老之学。
司马迁在《史记》中对黄老之学的评语就明确地说明这一问题,“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
初中历史与社会常识知识点的总结与归纳
初中历史与社会常识知识点的总结与归纳历史与社会常识是初中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包括了各种历史事件、人物、文化传统以及社会结构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学习历史和社会常识,我们可以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脉络,培养自己的历史思维和社会责任感。
下面是对初中历史与社会常识知识点的总结与归纳。
一、中国古代历史知识点1. 三皇五帝:传说中的人物,共有三个皇帝和五个帝王,主要是传说时代,具有较深厚的历史文化意义。
2. 夏商周时期:中国古代的三个朝代,分别是夏朝、商朝和周朝,夏朝仅凭神话和传说,商朝已有历史文字记载,周朝建立了封建国家制度。
3.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历史中的春秋时代和战国时代,这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渐形成的时期,也是百家争鸣、诸侯割据的时期。
4. 秦朝: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大一统封建王朝,由秦始皇统一的七个国家组建而成,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
5. 汉朝: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官僚统治的封建王朝,共有西汉和东汉两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
6. 魏晋南北朝:中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国分裂为南北两部分,出现了魏、晋和南北朝等多个政权。
7. 唐朝: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巅峰时期,也是中国文化的繁荣时期。
8. 宋朝: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创立了宋词、宋元明清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9. 元朝:由蒙古族建立的封建王朝,统一了中国的北方和南方,是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时期。
10. 明朝:由明太祖朱元璋建立的封建王朝,是中国历史上辉煌的封建王朝,也是中国文化传统的一个重要时期。
11. 清朝:由满洲族建立的封建王朝,是中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封建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较后的一个封建王朝。
12. 辛亥革命: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次重要政治革命,推翻了满清封建专制,建立了中华民国。
二、世界历史知识点1. 古埃及文明:古代埃及的历史文明,以尼罗河流域的盛产为基础,形成了独特的宗教、文字和建筑等方面的文化。
七下社会历史知识点归纳
七下社会历史知识点归纳七年级下学期的社会历史课程通常涵盖了多个历史时期和事件,以下是一些可能的知识点归纳:1. 古代文明的兴起与发展:- 古埃及文明:尼罗河的农业,金字塔的建造,法老制度。
- 两河流域文明:苏美尔、阿卡德、巴比伦等城邦的兴起,楔形文字的发明。
- 古印度文明:印度河流域的城市,种姓制度的形成。
2. 古代中国的统一与繁荣:- 秦朝的统一:秦始皇的中央集权制度,长城的修建。
- 汉朝的繁荣:汉武帝时期的对外扩张,丝绸之路的开辟。
3. 中世纪欧洲的封建社会:- 封建制度:领主与农奴的关系,封建庄园的经济结构。
- 教会的权力:教皇与国王的权力斗争,宗教改革的萌芽。
4. 文艺复兴与科学革命:- 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的兴起,艺术与文学的繁荣,代表人物如达芬奇、米开朗基罗。
- 科学革命:哥白尼、伽利略等人的科学发现,对传统观念的挑战。
5. 近代国家的建立与发展:- 英国的工业革命:蒸汽机的发明,工业化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 美国的独立战争:独立宣言,美国宪法的制定。
6. 殖民主义与民族解放运动:- 欧洲列强的殖民扩张:亚洲、非洲、美洲的殖民地化。
- 民族解放运动:印度的独立运动,非洲的民族解放斗争。
7. 两次世界大战及其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的原因,主要战场,凡尔赛和约。
- 第二次世界大战:纳粹德国的崛起,太平洋战争,联合国的成立。
8. 冷战时期的国际关系:- 冷战的起源:美苏对立,意识形态的冲突。
- 冷战的影响:柏林墙的建立,太空竞赛,越南战争。
9. 现代科技与全球化:- 信息技术的革命:互联网的发展,数字经济的兴起。
- 全球化的趋势:国际贸易的增长,文化多样性的交流。
10. 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环境问题的挑战:全球变暖,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绿色能源的开发,环境保护政策的制定。
以上归纳的知识点只是一个大致框架,具体内容需要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进行详细阐述。
社会学史复习总结
中国社会学史复习总结一、名词解释1.《群学肄言》:是1903年,由严复翻译并引入中国的斯宾塞的社会学著作。
这是一部关于如何研究社会学的书,斯氏在书中充分的论述了认识社会、解决社会问题之难。
〔根本目的是阐明治理社会之艰难〕群学何?用科学之律令,察民群之交端,以明既往,测方来也。
肄言何?发专科之旨趣,究功用之所施,而视之以所治之方也。
2.群学:即今天的社会学,严复最初将社会学译为群学,解释主要依据荀子的思想。
严复给群学下了明确的定义:“群学何?用科学之律令,察民情之交端,以明既往,测方来也。
”他认为,研究群学的目的,是为了明“群之理”,以“图自强”。
3.家国同构:是宗法社会的显著特征。
传统的中国是家的扩大,家是国的基础。
父为家君,君为国父。
国家的政治根基在下不在上,在社会不在政治,在伦理不在法律,这种文化强调伦理关注家庭,以伦理治国强调统治者的道德品行,其伦理色彩浓厚,理性主义和实用主义精神不足。
4.李景汉:中国著名社会学家、社会调查专家,他主导了北京的人力车夫调查、河北定县研究等调查研究。
他的主要著作有《定县社会概况调查》、《实地社会调查方法》《北平最低限度的生活限度的讨论》等。
李景汉不仅为社会调查下了定义,还系统论述了社会调查对于中国的十大益处和社会调查遇到的十六条困难。
为中国的社会调查研究和社会学教学做出了奉献。
5.社会调查运动:是中国社会学者以社会调查的方式参与民国建立之初希望与忧虑并存背景下的知识分子发动的社会变革运动,以期实现政治改造。
社会调查运动从1918年陶孟和发表《社会调查》一文开始,至1937年抗战爆发一共历时20年。
此运动旨在以社会调查为依据,自下而上一点一滴实行社会改革。
社会意义主要有思想启蒙和关注平民生活两个方面。
社会调查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为陶孟和和李景汉。
6.差序格局:是一种以己为中心按照亲疏远近的原则向外推而形成的类似涟漪状的社会结构。
是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所提出的描述亲疏远近的人际关系格局的概念。
中国社会思想史 复习笔记 精品
一、西周时期的社会思想1.宗法制度:所谓宗法指的是宗族内部的规范体系,而尤其指合族之人所奉宗主的继替规则,在刚刚有氏族社会步入国家的商周时期就表现为王位的更替规则。
西周代商之后,正式确立了嫡长子(嫡妻(正妻)所生的长子)的传承制度。
这样就产生了后世所说的宗法制:周王称天子,王位和财产有嫡长子继承,是同姓贵族的最高首领,称为天下之大宗。
嫡长子的兄弟等被封为诸侯,是为小宗。
诸侯在其封国之内对于卿大夫来说又是这种大宗与小宗的关系,如此逐层递推,在全国内形成了一个以周天子为中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系统。
西周的嫡长子继承制目的在于解决权位和财产的继承与分配,稳定社会的统治秩序。
2.敬德保民:周公敬德保民的思想与其“皇天无亲,唯德辅之”的天命观,即上天的意志与人间行为的道德性质密切相关的预设,衍生出天命惟德和天意民情两方面的思想,为其敬德保民思想提供理论依据。
A.敬德:天命惟德,那么保天命就意味着要敬明其德。
德的观念在周公思想体系中具有核心地位,它上与天命相应,从而可得天下之佑;下修保民慎罚之政,则可得人之和。
德的内涵包括个人德行,尤其指政治上的德政,主要包括慎罚和保民两方面。
B.慎罚:是德政的基本内容之一,又与德政相辅相成。
包括:a行使刑罚的时候要合义合宜,不以个人喜怒之心任意用刑,同时不用非道之谋、非典之法,从而避免滥用刑罚。
b小罪者不知反省,不得不杀,大罪者有思悔改之意,也可予以饶恕。
c目的是使民心悦诚服、勉力和调,不敢造次犯法,d判决过程要慎之又慎,避免乱刑和错判。
C.保民:民情民意是天命、德行的镜子,所以敬德思想具体到政治实施中就要保民,只有保民才能敬德,保持天命。
保民与政权的长治久安密切相关,是国家的根本所在。
保民的思想与慎罚的思想互为表里,要保民就要明德慎罚。
其保民思想一大特色是强调对人民疾苦的关怀与老弱孤幼的保护,这点后为儒家仁学发展,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基本道德观念之一。
二、先秦儒家思想1.孔子最基本的思想:孔子社会思想最基本的特点是道仁义,明人伦与重教化,这也是它所创立的儒家学派的基本特点。
2024年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归纳总结(2篇)
2024年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归纳总结(____字版本)第一章中国古代社会变迁与历史起源1. 中国古代社会的形成与发展- 原始社会的特点与结构- 农业的出现与农耕文明的形成- 农业经济的发展与城市的兴起- 奴隶社会的形成与发展- 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与经济特征2. 四大文明古国的崛起与影响- 夏、商、西周与东周的兴衰沿革- 金文与甲骨文的发现与研究- 周礼与封建制的确立- 儒家、道家与法家学派的兴起3.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与思想解放- 春秋时期诸侯国的兴起与战争- 诸子百家与思想解放- 道家、墨家、法家等学派的主要观点- 地方政权与封建社会的形成第二章秦汉时代的政治制度与经济社会1. 秦朝的统一与变革- 秦朝的兴起与战国时期的背景- 秦朝的统一战争与郡县制度的建立- 吕不韦的变法与中央集权的形成- 郑国渠与灌渠的建设与对农业经济的影响2. 汉朝的建立与政治制度- 陈胜、吴广起义与汉朝的建立- 分封制与郡县制的融合- 高祖、文帝时期的改革与制度建立- 私人奴隶制的废除与奴隶主义的兴起3. 汉武帝时期的政治与经济发展- 三公九卿制的确立与扩大- 郡国制度的改革与丞相制的设立- 经济政策与农业开发的推进-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对外贸易的发展第三章魏晋南北朝的政治家与文化艺术1. 魏晋南北朝政治体制的变革- 三国与两晋时期的政治变革- 五胡十六国时期的政治格局- 草原胡族与汉族统治者的相互影响- 华夏中心思想与多元文化的融合2.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艺术- 乐府古文化与文人雅集的兴起- 道教佛教与中国古代宗教的发展- 归化诗与七言绝句的创作与影响- 旧体诗与文言小说的发展与繁荣3.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家与思想家- 曹操与司马懿的政治功绩- 王导与嵇康的文化贡献- 陆机与张载的学术成就- 道教的创始人与佛教的传播第四章隋唐的政治体制与文化繁荣1. 隋朝的建立与政治制度- 隋文帝的政治改革与统一战争- 隋朝的郡县制与六部制度- 科举制的建立与士族分化- 大运河的开凿与通商发展2. 唐朝的政治体制与繁荣时期- 唐朝的兴起与玄武门之变- 宋玄宗与肃宗时期的政治运动- 唐玄宗盛唐时期的政治体制- 科举制度的完善与文人政治的兴起3. 唐朝的文化繁荣与外交往来- 唐朝的文化格局与科学技术成就- 唐朝的雕版印刷与纸张产业- 唐朝的外交往来与丝绸之路- 唐代文人与美术、诗词创作的繁荣第五章宋元时代的政治变革与经济发展1. 宋代的政治变革与中央集权- 宋太祖的政治改革与中央集权- 宋代的官员选拔与科举制度- 大宋君权的制约与宰相决策- 欧洲封建制度的作用与对比2. 元朝的建立与政治制度- 元世祖的征战与统一中国- 愚民政策与蒙古统治模式- 元朝的三税制与行省制度- 蒙兀儿与汉人的交融与对抗3. 宋元时代的经济发展与文化成就- 宋代的农业技术与产量提高- 宋代经济的繁荣与商业革命- 元代的农业生产与市场经济- 宋元文化艺术的昌盛与交融第六章明清时代的政治制度与思想解放1. 明朝的建立与政治制度- 明太祖朱棣的起义与建立- 朱棣的政治改革与中央集权- 明太祖的海禁政策与对外扩张- 科举制度的改革与发展2. 明末的政治动荡与社会变革- 明朝的文臣集团与武将集团- 东林学派与反抗与革命- 崇祯朝的政治制度与社会动荡- 明朝的灭亡与清朝的建立3. 清朝政治制度的建立与巩固- 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建国和后金制度- 顺治、康熙与雍正时期的政治制度- 清朝文官政治的裁制与统治模式- 准蒙继位制与八旗制度的变革第七章近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与社会变革1. 清末民主革命与西方利益- 清朝社会矛盾与民主革命的兴起- 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工业化- 中日战争与列强对中国的割据- 五四运动与近代民主政治的影响2.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革命战争- 中国共产党的党史与组织建设- 八二七事件与国共合作的建立- 长征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解放战争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3.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体制与社会建设- 毛泽东时代的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邓小平时代的经济改革与对外开放- 现代化建设与科技进步的推进- 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的变革与挑战总结:以上为____年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的一个总结,包含了中国古代社会变迁、历史起源、政治制度、经济社会等方面的重要知识点。
历史初三复习知识点总结
历史初三复习知识点总结历史初三复习的知识点主要包括了中国古代史和世界古代史的知识。
这些知识点是初中历史学习的基础,对于以后更深入的历史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下面对初三历史复习的知识点进行总结:一、中国古代史1. 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是: 以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封建地主阶级对农民进行剥削,社会制度以高度等级化为特征,政权体制以皇帝为代表的君主专制制度和官僚制度。
2.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主要包括: 封建君主制,科举制度,严格的礼乐制度,专制的官僚制度等。
3. 中国古代的社会生活中国古代社会的生活主要包括: 严格的阶级等级制度,男权至上的家庭观念,以家族为单位的社会关系,农业经济占主要地位,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等。
4. 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主要包括: 以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水平较高,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以及秦代的统一带来了交通和贸易的发展。
5. 中国古代的文化和科技中国古代的文化和科技主要包括: 孔孟之道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汉字的发明和发展,书法,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科学技术的发展等。
二、世界古代史1. 古埃及文明古埃及文明主要包括: 尼罗河流域的农耕生产,活动在神庙中的一切,法老的建筑工程,金字塔,复杂的文学作品,数学,天文学,医学等。
2. 古希腊文明古希腊文明主要包括: 西方文明的起源,民主政治制度,奥林匹亚运动会,伟大的哲学家和历史学家的成就,建筑和雕塑等。
3. 古罗马文明古罗马文明主要包括: 古罗马的政治和军事征服,古罗马的建筑和雕塑,罗马法,基督教的产生和传播等。
4. 古印度文明古印度文明主要包括: 吠陀经,佛教,印度古典音乐,古印度的城市建筑等。
以上是历史初三复习的一些知识点的总结,这些知识点是初中历史教学的主要内容。
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深入学习,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并且可以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历史意识和历史文化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中国社会思想史重点总结
中国社会思想史重点总结中国社会思想史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点是继承和发展了传统的中国思想,同时也受到外来思想的影响。
以下是中国社会思想史的重点总结:1.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哲学体系之一。
它强调教化和秩序,提倡孝悌忠信等伦理道德规范,并推崇儒家经典如《论语》、《孟子》等。
儒家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政治、教育和社会文化。
2. 道家思想:道家思想以道家经典《道德经》为基础,强调“道”和“无为”等观念。
道家思想强调个体自身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追求无为而治的境界,对中国哲学和个人修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法家思想:法家思想以《韩非子》为代表,注重法律和行政的重要性,推崇严明的法治和统一的国家政权。
法家思想在中国的历史上对国家的治理和法律制度的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4. 墨家思想:墨家思想以《墨子》为代表,提倡兼爱和无为而治,主张和平、反对战争。
虽然墨家学派在儒家的竞争中逐渐式微,但其强调和平、公平和博爱的理念,对中国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5. 名家思想:名家思想主要出现在战国时期,以言论自由和尖锐辩论为特点,代表性人物有荀子、韩非等。
名家思想对于激发智慧、提升个人修养和推动社会变革起到了重要作用。
6. 佛教思想:佛教于东汉时期传入中国,成为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思想注重个人精神修养和超脱尘世的观念,强调慈悲和空性。
在中国古代社会思想史上,佛教思想影响广泛,对中国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7. 宋明理学:宋明理学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学派,强调心性、理性和知行合一。
代表性人物有朱熹、王阳明等。
宋明理学对于中国思想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对中国社会的政治、教育和人文主义具有深远的影响。
8. 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思想史受到了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如自由主义、民主主义和科学、人权等概念。
这些西方思想在中国社会产生了新的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总之,中国社会思想史是丰富多样的,各个思想学派相互交织、互相影响,共同构建了中国独特的思想体系。
七年级下册社会历史知识点
七年级下册社会历史知识点为了更好地学习社会历史知识,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和演变,七年级下册的学生需要掌握以下的一些历史知识点。
1. 唐朝与宋朝:太平盛世与民族融合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繁荣的朝代,开创了广大的商业和文化领域,成为了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之一。
唐朝时期,商业和文化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繁荣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从而创造了一个被称为“太平盛世”的时代。
宋朝则继承了唐朝的文化和传统,发展了更为多样的政治和文化文明,达到了全新的高度。
宋朝时期,各民族之间的融合达到了新的层次,从而创造出了各种形式的文化和艺术。
2. 元朝与明朝:民族分裂与统一元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朝代,由于是蒙古族的统治者建立的,所以面临着一定的民族分裂和矛盾。
虽然元朝进行了建设和发展,但由于政治分裂和民族矛盾的发生,最终导致了元朝的衰落。
明朝则是在神秘的气氛中建立起来的一个王朝,因为其文化、科技、军事等方面的发展,使得统一国家达到了新的历史巅峰。
明朝时期,社会结构完善,民族融合度进一步提高,从而创造出各方面文化的繁荣和进步。
3. 明清时期的社会与文化:改革开放与社会变革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和文化发生了极大的变革和进步。
明朝时期,文化和艺术繁荣,科技进步,从而使得社会 economy 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发展和提高。
清朝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变革成为了主要发展方向,随着先进的思想和概念的普及,社会结构逐渐的完善和改变。
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刻中,中国文化和艺术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光辉的成就。
总结:七年级下册社会历史知识点虽然不算太多,但它们都非常重要。
掌握这些历史知识点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的发展过程和文化的变迁,从而鉴别出现在的社会问题、互动关系和发展趋势。
在学习这些知识点的同时,学生应该注重发展和思考,从而增强自己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成为未来的一个优秀公民。
高一中国史知识点总结
高一中国史知识点总结中国史是中学历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中国史,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历史演变和文化传承。
在高一的学习中,我们接触了许多中国史的知识点,下面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总结。
第一部分:原始社会与奴隶社会原始社会是指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社会形态,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起点。
在原始社会中,人们以狩猎、采集和渔猎为生,具有原始的社会组织形态。
奴隶社会是原始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一个阶段,奴隶制度成为社会的基本特征。
在奴隶社会中,人们开始农业生产,出现了城市和国家。
第二部分:封建社会与五代十国封建社会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种形态,以封建等级制度为特征,分为两级或多级封建等级,统治阶级由贵族组成。
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五代十国时期的简称,是指从唐朝末年到北宋建立之间的乱世时期。
五代十国时期,国家权力分裂,战乱不断,政治动荡。
第三部分:北宋与南宋北宋与南宋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两个重要的朝代。
北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其统治者为宋太祖赵匡胤,北宋的建立标志着五代十国时期的结束。
南宋是北宋灭亡后,在南方建立的一个朝代,其首都为临安。
南宋时期,中国面临着北方的金朝入侵,并积极开展对外经济交流。
第四部分:元朝与明朝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由蒙古人建立的朝代,元朝的建立结束了南宋的统治。
元朝时期,中国社会经济得到了发展,但由于蒙元统治者的残暴和压迫,引发了多次民族起义。
明朝是元末明初的一个朝代,由明太祖朱元璋建立。
明朝时期,中国的国力逐渐恢复,社会经济繁荣,出现了许多伟大的文化艺术成就。
第五部分:清朝与近代史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由满洲人建立。
清朝统治期间,国家实行封建专制制度,对内加强了封建统治,对外进行了一系列的战争和签订不平等条约,导致国家的衰落。
近代史是中国历史上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时期。
近代史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一个重要的阶段,中国经历了许多重大变革,深刻影响了中国的现代发展。
八年级社会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
八年级社会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社会历史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帮助我们了解过去的文明和社会发展,从而更好地理解现代社会的变化。
在八年级的学习中,我们接触到了许多重要的历史知识点。
本文将对八年级社会历史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一、古代希腊和罗马文明1. 希腊城邦:希腊古代社会的基本组织形式,包括雅典和斯巴达等城邦的制度、文化和社会结构。
2. 罗马共和国:罗马古代社会的政治组织形式,包括共和制度、元老院和民主制度的运作。
二、古代印度和中国文化1. 古代印度的四等级制度:婆罗门、贵族、平民和奴隶的社会等级制度,以及它们在印度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2. 古代中国的封建社会:封建等级制度、君臣关系和官僚体系的组织结构,包括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
三、世界文明交流与转变1. 丝绸之路:古代中国和西方之间进行贸易和文化传播的重要商路,对世界历史的影响和意义。
2. 欧洲的文艺复兴: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对欧洲社会和文化的影响,包括人文主义的兴起、艺术风格的转变和科学思想的发展。
四、现代国际关系与近代中国的崛起1. 西方列强的侵略:近代中国面临的列强入侵和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对中国传统社会和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2. 辛亥革命:中国革命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中国从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开始。
3. 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从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中国在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
五、世界两大战争和冷战时期1. 第一次世界大战:带来了现代战争形态的变革,对世界格局、政治经济和科技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 第二次世界大战: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战争,导致许多国家的政治变革和经济重建。
3. 冷战:二战后,美国和苏联之间的意识形态冲突和地缘政治竞争,对全球政治局势产生了极大影响。
六、现代全球化与可持续发展1. 全球化的发展:信息技术和交通运输的进步,加速了全球贸易、文化传播和人际交流的发展。
2. 可持续发展:人类社会面临的环境问题和资源短缺,促使人们思考如何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中国社会学史笔记
中国社会学史笔记
《中国社会学史笔记》群学严复:“群学何?用科学之律令,察民群之变端,以明既往测方来也”。
在近代学术史上,一门学科的发展往往体现在两个方面,或是说,靠两种力量的推动。
一方面是学者个人发表相关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是在高等学校中设立相关科系培养学生,成立所谓学科体制的建设工作。
在中国社会学的发展过程中,教会学校的推动和美国社会学初期的发展,也与基督教有密切的关系。
传教与社会服务的侧重点虽然不同,但目的相同,都是为了改善人际关系和社区福利。
社会服务有助于传教,当时外国传教士要进入某个社区传教,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通过开展社会服务工作,较容易取得人们的信任,从而便于传教。
此外,美国教师带领中国学生,在城市或乡村开展社区服务,进行社会调查,写成论文乃至专著。
这种集教学、研究、服务为一体的模式,成为后来中国社会学发展的又一大特色。
古代中国社会复习提纲完整版
古代中国社会复习提纲完整版
一、政治制度
-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过程
- 体制特点:封建制度、君主制度、官僚制度
- 夏、商、周三代的政治制度特点与区别
二、社会等级体制
- 封建等级制度的形成和演变
- 贵族、士人、农民和奴隶的地位与权力
- 社会阶层的划分与流动性
三、经济发展
- 农耕文明的兴起与农业技术的发展
- 商业贸易的兴盛以及丝绸之路的影响
- 制度演变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四、文化与科技
- 古代中国文化的特点与传承
- 儒家、道家、法家等学派的兴起与影响
- 造纸术、火药、指南针等重要发明的出现
五、外交与战争
- 古代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对外战争
- 中华文明对周边国家的影响与交流
- 内外政治互动对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影响
六、社会风俗与生活
- 家庭结构、婚姻制度与礼俗
- 饮食文化与服饰俗
- 书法、音乐、戏曲等艺术形式的繁荣
七、宗教与
- 古代中国的宗教体系
- 、等外来宗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 宗教仪式与祭祀活动的发展
以上为古代中国社会复习提纲的完整版,希望能助您顺利复习和准备考试。
中国社会史复习提纲
中国社会史复习提纲1.门神:神荼和郁垒2.民俗:指产生并传承于民间的具有世代相袭特点的文化事项。
3.国外民俗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残留物法、以今证古法。
4.中国民俗所具有的特点 :①集体性;②地域性(自然环境、社会环境);③变异性(审美的变异);④传承性;⑤规范性(乡规民约).5.冯尔康《去古人的庭院散步》、常建华《岁时节日里的中国》、余新忠《清代江南的瘟疫与社会——一项医疗社会史的研究》6.何谓历史?一、对过去事实的有意识、有选择的记录;二、史学:历史的专门性研究;三、对历史发展规律、研究历史的方法、理论的总结。
7.当代史学流派:考证派(京派)、义理派(海派)。
二者之间关系:实证是基础,义理是升华。
8.史学研究的方法:多元化、文献研究法、考证法、社会调查法9.史学的五朵金花:汉民族的形成、中国历史分期、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战争和资本主义萌芽。
10.社会史包括三部分:社会结构、社会生活、意识形态11.社会史的特点:一,属于专门史的范畴;二,立足于整体史进行思考;三,动态的史学12.社会史研究的特点:长时段、非政治性。
13.战国时期四大货币体系:布币、刀币、环钱和蚁鼻钱14.半两→五铢→开元通宝→对钱→以银为主,铜钱纸钞为辅15.钱币与社会史:辟邪、祈福祝寿、供养、游戏、记事寄情16.清代官衔。
文官:大夫、郞、佐郎。
武官:将军、都尉、骑尉、校尉。
17.清朝官服服饰:顶戴,蟒袍,补服,腰带,坐褥。
18.??南北方服装特点差异。
北方:我国北方天气寒冷,服饰多为大襟或斜襟式宽大厚实长袍,服装材料以皮毛、毡、氆氇和锦缎为主,装饰物则以华贵的金银、珠玉、珊瑚、松石为主。
服装款式变化多和装饰物丰富19.发饰:笄簪、钗、钿、翘、步摇、栉·梳·篦、胜20.孙佩兰《中国刺绣史》、杨坚平《潮绣抽纱》21.中国服饰:楚国贵妇直裾单衣、汉代长冠、魏晋南北朝笼冠大袖衫、元代织金锦袍与半袖、近代旗袍22.服饰功能:实用功能、标志功能、教化功能(黄马褂)、审美功能(时装)。
中国社会史梁庚尧读书笔记
梁庚尧的《中国社会史》是一部深入浅出、条理清晰的社会史著作,涵盖了中国从史前到近代的各个重要历史时期。
以下是我阅读这本书后的笔记:史前时期:梁庚尧对中国的史前时期进行了概述,包括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他详细介绍了各个文化时期的重要发现和特征,以及这些发现如何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状况。
夏商西周:对于夏、商、西周三个时期,梁庚尧主要关注了政治、社会和经济方面的发展。
其中,他重点介绍了青铜器文化、甲骨文和金文的发现,以及封建制度的形成。
春秋战国: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社会大变革的时期。
梁庚尧详细叙述了这一时期的社会背景,包括士族崛起、封建制度的瓦解和郡县制度的形成。
同时,他也介绍了这一时期的学术思想,如儒家、墨家、法家等。
秦汉: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时期。
梁庚尧重点介绍了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过程,以及汉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
他强调了这一时期法律制度、土地制度和对外关系等方面的重要性。
三国至唐:三国至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分裂与融合的时期。
梁庚尧详细叙述了这一时期的政治纷争、民族融合和经济发展。
他特别关注了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和唐朝的文化繁荣。
宋至清中叶:宋至清中叶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的时期。
梁庚尧介绍了这一时期的政治、社会和经济方面的变革,如商品经济的发展、土地制度
的演变和儒学的复兴。
同时,他也关注了这一时期的科技发展,如四大发明等。
历史过关知识点总结
历史过关知识点总结一、原始社会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其特点是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简单,社会关系基本上是共产主义的。
原始社会还有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如社会的初级形态、人类最初的居住地、原始共产制、原始生产技术和生活方式等。
二、奴隶社会奴隶社会是原始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中间环节,其特点是生产方式转变为以奴隶劳动为基础的剥削制度。
在奴隶社会中,希腊罗马文明是其中最为灿烂的典范,奴隶社会还有一些知识点,如奴隶社会的起源、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教育等。
三、封建社会封建社会是奴隶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中间阶段,其特点是生产方式转变为封建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制度。
在封建社会中,中国的封建社会是封建制度发展的一个重要典范,还有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如封建社会的农业经济、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教育等。
四、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是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中间阶段,其特点是生产方式转变为以资本家私有制为基础的剥削制度。
资本主义社会也有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如资本主义社会的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制度、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教育等。
五、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是资本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的中间阶段,其特点是生产方式转变为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制度。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中国的社会主义社会是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的一个重要典范,还有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如社会主义社会的计划经济、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教育等。
六、共产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其特点是生产方式转变为以共产主义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制度。
共产主义社会也有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如共产主义社会的劳动人民的幸福生活、共产主义社会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教育等。
以上是对历史过关知识点的一个总结,通过对以上知识点的了解,读者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对于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九年级历史社会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历史社会知识点总结历史可以被视为一个国家或者整个人类的记忆,通过学习历史,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过去,从而对现在和未来有更深入的认识。
九年级历史社会知识点的学习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人类社会发展、文明进程和历史事件的机会。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总结九年级历史社会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第一个重要知识点是中国古代的统一与繁荣。
在这个时期,中国有着众多的王朝,如秦、汉、唐等。
其中,秦朝是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其建立者秦始皇统一了六国之后,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政策,例如统一文字、度量衡等,以提高国家的管理效率。
而在汉朝时期,中国经历了高度繁荣和文化发展,如丝绸之路的开辟、科技的进步以及文学艺术的繁荣,这些都成为了中国古代的辉煌。
第二个重要知识点是世界古代文明的交流与发展。
历史上,不同的古代文明通过贸易、战争等各种渠道进行了交流与联系。
丝绸之路是一个重要的交通通道,东西方的文化和物品通过这一路径相互传播,从而促进了各国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文化交流。
例如,在汉代,丝绸成为了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品之一,通过这一途径丝绸传到了欧洲,并且带来了东西方文化在思想、艺术等方面的交流。
第三个重要知识点是殖民扩张与殖民地的经济利用。
在近代历史中,许多欧洲列强通过殖民扩张,将自己的势力范围扩展到全球各个角落。
通过对殖民地的经济利用,他们获取了大量的资源,例如金银、茶叶、咖啡等。
随着殖民地的经济利用,许多欧洲国家如英国、法国等逐渐崛起为世界的强国,这对后来的全球格局和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四个重要知识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其后果。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20世纪最具有影响力的战争之一,它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
纳粹德国的侵略、日本的侵华以及盟军对法西斯势力的反击,最终导致了世界大战的爆发。
战后,联合国成立,国际秩序发生了重大变化。
此外,二战还带来了许多社会和文化的变革,例如女性权益的提升、种族平等的呼声等,这些都对社会的进步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八年级社会历史知识点
八年级社会历史知识点历史是一面镜子,可以让人们看到过去的经验与教训。
在八年级的历史学习中,我们将学习一段段漫长的历史变革,从而更好地认识这个世界,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
1、中国的近代史中国的近代史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开始的,那时候中国的封建社会正处于一个十分落后的时期。
后来,诸如太平天国、义和团、光复会等不少反帝反侵略的斗争运动,陆续在中国展开。
接下来的时间里,清政府与各次反帝斗争之间的历史交替变化不断,直至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宣布清政府垮台。
之后,又历经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抗日战争、新中国成立等历史事件。
2、世界的两次大战在20世纪中,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1914年至1918年间爆发的,由协约国和中央同盟国参加,最终协约国胜利。
第二次世界大战则从1939年开始,一直持续至1945年。
纳粹德国由于其极端的种族主义思想,导致了犹太人大屠杀。
最终,在盟国力量的合作下,德国投降,世界大战结束。
3、美国的内战美国的内战发生于1861年至1865年间。
在发生这场内战之前,美国南北部分别有不同的生产方式和文化传统,北部时代更为发达,而南部则更注重种植业特别是棉花种植。
这场内战的导火索是南部各州要求推行各自独立的政策,引起了北部各州的强烈反对,最终南北双方在战争中展开了顽强的拼搏。
北方最终获胜,美国历史迎来了一个新的时代。
4、工业的革命工业革命是从18世纪中开始的,其涉及了许多社会和文化领域的变化。
在这个过程中,煤炭、铁矿、纺织等诸多领域都发生了重要的改变。
机器的发明使生产变得高效、稳定,从而促进了城市化的进程和工厂制的建立。
然而,这个过程中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例如孩子劳动、工人权利等方面的课题被提出。
从整个方面而言,工业革命是迈向现代时代的一次巨大跨越。
总之,历史是一个独具魅力的领域,是人们思考问题、探究根源的良好场所。
掌握历史知识,理解历史的演变趋势,固然在于认清历史,更重要的是为我们创造未来提供了积极的启示。
中国社会史复习总结
1、历史的定义及作用:历史,或简称史,指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行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诠释和研究。
历史泛指所有事物的演变过程,一般专指人类社会与文明的演变情形,某种事物的发展过程或个人的经历。
简而言之,即为对过去事实的记载。
历史的作用在于使人明智晓理、通古博今、修身养心。
学习历史对于个人、社会、民族以及国家都是很重要的。
可以从历史中,总结经验教训,可以从历史中,探索未知世界,可以从历史中,树立民族自尊,可以从历史中,考虑将来趋势。
历史的作用不仅以史为鉴,更可以以史为镜,以史为师,以史为警。
2、历史学与社会史的关系:社会史是历史学的重要分支,社会学与历史学相交叉,社会史是历史学的边缘学科,3、历史是科学还是艺术:一方面,历史同科学一样具有实验性、客观性,注重考证,另一方面,史学具有不可回塑性,无规律可把握,研究主体是人,而人的意识具有主观能动性,在体例上追求艺术性。
4、社会史定义:社会史是当今社会的主流,是现代史学的显学,既是专史,又是多学科的交叉学科,面向整体史,是一门自上而下的历史。
普通群众和基层社会是社会史研究的主要内容。
乔志强《中国近代社会史》认为社会史是专史,与经济、文化、政治史是平行的。
乔氏理论三层次:社会构成社会生活社会功能。
冯尔康《中国社会史概论》认为社会史是历史学的分支,是研究历史上人们所处的社会结构和日常社会生活的一门学科。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认为社会史是通史,反映了整个社会发展,中国的通史就是社会史,社会史包括社会结构社会生活社会意识社会变迁。
龚书铎《中国社会通史》认为社会史是以人为主的社会本身的历史,是由社会结构、社会运行、社会变迁组成的。
迟子华《中国流民史》认为社会史是历史学的分支,是社会学的边缘学科,由社会结构、社会过程、社会生活、社会控制组成。
5、年鉴学派:年鉴学派的特点:1.研究领域无限扩展 2.研究方法有所创新 3.开放的精神,具有包容性、多样性 4.拓展了历史学的范围,有了前所未有的改变。
七年级社会知识点归纳总结
七年级社会知识点归纳总结中国历史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它帮助我们了解和理解中国的过去,同时指导我们应对未来的挑战。
在七年级的学习中,我们接触到了众多的社会知识点,下面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一、中国的古代文明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大约5000年前,中国的古代文明开始发展。
这个时期,我们学习了中国古代历史的起源、夏、商、周等朝代的特点。
二、中华民族的形成在中华民族形成的过程中,我们学习到了中原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的相互融合。
中原文化的代表是诸子百家思想,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我们还学习到了西周的衰亡和春秋战国时期的大量思想家和战争。
三、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封建社会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主要形式。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发展中,我们学习了封建制度的产生、发展和演变。
封建制度中的各个阶级的相互关系和社会结构的特点也是我们必须了解的内容。
同时我们还学习了中国古代封建时期的科举制度以及农民起义等重要事件。
四、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经历了多次变革,我们学习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和历史变迁。
从古代的君主制到现代的共和制,这些政治制度的变革不仅改变了中国的政治面貌,也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五、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是我们关注的重点之一。
我们学习了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的生活状况,同时也学习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兴起以及丝绸之路的开辟。
这些经济发展的起因和影响,都对中国的历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六、中国古代的科技文化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科技文化的古国。
我们学习了中国古代的科技发明,包括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等。
这些发明不仅促进了中国古代的科技进步,也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七、世界古代文明在七年级的学习中,我们还了解了一些其他世界古代文明,例如古埃及文明、古希腊文明和古罗马文明等。
通过比较这些文明与中国古代文明的异同,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历史的定义及作用:历史,或简称史,指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行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诠释和研究。
历史泛指所有事物的演变过程,一般专指人类社会与文明的演变情形,某种事物的发展过程或个人的经历。
简而言之,即为对过去事实的记载。
历史的作用在于使人明智晓理、通古博今、修身养心。
学习历史对于个人、社会、民族以及国家都是很重要的。
可以从历史中,总结经验教训,可以从历史中,探索未知世界,可以从历史中,树立民族自尊,可以从历史中,考虑将来趋势。
历史的作用不仅以史为鉴,更可以以史为镜,以史为师,以史为警。
2、历史学与社会史的关系:社会史是历史学的重要分支,社会学与历史学相交叉,社会史是历史学的边缘学科,3、历史是科学还是艺术:一方面,历史同科学一样具有实验性、客观性,注重考证,另一方面,史学具有不可回塑性,无规律可把握,研究主体是人,而人的意识具有主观能动性,在体例上追求艺术性。
4、社会史定义:社会史是当今社会的主流,是现代史学的显学,既是专史,又是多学科的交叉学科,面向整体史,是一门自上而下的历史。
普通群众和基层社会是社会史研究的主要内容。
乔志强《中国近代社会史》认为社会史是专史,与经济、文化、政治史是平行的。
乔氏理论三层次:社会构成社会生活社会功能。
冯尔康《中国社会史概论》认为社会史是历史学的分支,是研究历史上人们所处的社会结构和日常社会生活的一门学科。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认为社会史是通史,反映了整个社会发展,中国的通史就是社会史,社会史包括社会结构社会生活社会意识社会变迁。
龚书铎《中国社会通史》认为社会史是以人为主的社会本身的历史,是由社会结构、社会运行、社会变迁组成的。
迟子华《中国流民史》认为社会史是历史学的分支,是社会学的边缘学科,由社会结构、社会过程、社会生活、社会控制组成。
5、年鉴学派:年鉴学派的特点:1.研究领域无限扩展 2.研究方法有所创新 3.开放的精神,具有包容性、多样性 4.拓展了历史学的范围,有了前所未有的改变。
年鉴学派的影响:1.促进历史学的发展,社会史成为历史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2.促进历史学的现代化,重视对下层史学和精神心态的关注,并使用多学科结合的方法 3.促进历史学家开阔视野、深化认识、更新观念、拓展方法 4.也有局限,它强调多学科性,看起来是超越学科规范,但只是强化了固有学科的存在,以至于后来忘却学派的初衷。
6、兰克学派:兰克学派指以德国历史学家兰克为代表的史学派别。
亦称历史研究的科学学派。
由于该学派倡导秉笔直书,通过史料批判如实地再现历史,因而又成为实证主义史学流派的同义语。
是客观主义史学,政治事件关注对象为国家的政治机构及制度;国家政策;重大政治事件;政治主体和势力。
7、20世纪20、30年代中国社会史的讨论:20世纪30年代前后,中国学术界出现“中国社会性质大论战”。
论战主要围绕以下问题展开:中国是否存在过“亚细亚生产方式”时代;中国有没有奴隶社会阶段;中国近代社会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抑或为“封建主义与商业资本结合”的社会。
8、扭曲与停顿:新中国前三十年中国社会史研究扭曲与停顿的原因:1社会学、人类文化学等相关学科被取消 2.批判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影响 3.受到历史是阶级斗争史观点的影响.实际上,这个时期的社会史基本上是停顿了,但并不是完全没有,只是社会史的研究太少了,社会史的资料也不为人留意。
9、社会史研究的意义:1.社会史研究扩大了历史研究的视野,丰富了历史学的内容,使得历史更加丰满,有血有肉 2.社会史的研究促进了史学研究理论的创新,实现了研究方法的多样性 3.社会史的研究使得史学研究具有了强烈的现实意义,充分发掘了资源,使研究与市民社会、商品经济相适应。
10、社会史研究的理论和方法:理论:长时段理论;总体史理论;国家社会理论;中层理论;后现代理论;语言学转向理论。
方法::1.心态史学探求隐秘世界的研究 2.计量史学确定性的探求 3.口述史学留住过去的声音 4.历史人类学田野中的历史学 5.图像史学视觉材料的运用。
12、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在宗法制的影响下,第一,家天下的延续。
一个家族接一个家族的长达二三百年(清),短则十来年的统治(秦)构成了中国的政治史。
第二,封国制度不断,这种制度保证了权利集中在一个血缘家族之中,同时也存在着容易引起叛乱等弊端。
第三、家族制度长盛不衰。
第四,家国同构,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机构方面的共同性。
13、民间信仰的定义、特点:特征:多元性、调和性、公利性、随意性、从属性、神秘性定义:民间自发地对具有超自然的精神体的信奉与尊重。
它包括原始宗教在民间的传承、人为宗教在民间的渗透、民间普遍的俗信以及一般的民众迷信。
二:名词解释1、长时段理论:最初由年鉴学派代表人物布罗代尔在《历史与社会科学:长时段》一书中提出,长时间主要指的是自然地理意义上的时间,时间段的跨度很大。
长时段(地理时间),又称地理的历史,如地形、气候等,在长时段内发生的历史变化是缓慢的,他认为长时段的历史是最重要的历史,只有把长时段的历史弄明白才能弄懂以下的历史。
长时间理论扩展了人们对历史时间的认识,确立了“时间”与“结构”两个重要概念,并以此构建其理论框架,但这一理论仍存在诸多不足之处。
2、社会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占有一定资源、机会的社会成员的组成方式及其关系格局,包括人口结构、家庭结构、社会组织结构、收入分配结构、消费结构等若干重要子结构,其中社会阶层结构是核心。
社会结构具有复杂性、整体性、层次性、相对稳定性等重要特点。
社会结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地位、较色、群体和制度。
一个理想的现代社会结构,应该具有公正性、合理性、开放性的重要特征。
3、宗法制:宗法制度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王族贵族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
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其特点是宗族组织和国家组织合二为一,宗法等级和政治等级完全一致。
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确立了贵族的亲疏、等级、分封和世袭的关系,保证了嫡长子继承王位,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继承争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成为巩固分封制的重要手段。
这种制度确立于夏朝,发展于商朝,完备于周朝,影响于后来的各封建王朝。
4、五服制度::是中国礼制中为死去的亲属服丧的制度。
它规定,血缘关系亲疏不同的亲属间,服丧的服制不同,据此把亲属分为五等,由亲至疏依次是: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
这一制度不仅确定了继承与赡养等权利义务关系,而且也确定了亲属相犯时刑罚轻重施用的原则。
5、差序格局:“差序格局”一词是费孝通老先生提出的,旨在描述亲疏远近的人际格局,如同水面上泛开的涟晕一般,由自己延伸开去,一圈一圈,按离自己距离的远近来划分亲疏。
家族:以家庭为核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所组成的人类社会自我协调的构成性产物与基本单位6、食货派;是围绕《食货》杂志形成的,在古代没有专门的经济学,所谓食货就是指经济,不是现在的经济史。
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史问题论战发生后,形成的以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史为研究旨趣的学术团体,以陶希圣为主要代表的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的队伍,注重系统的收集、整理中国古代社会经济专题史料。
7、唐宋转型:唐宋转型是一种历史分期,中国历史从中古史转变为近代史的一大变革。
指的是政治经济、社会结构等在唐宋之际发生的重大转变。
唐宋转型是以经济秩序的根本变化为标志的。
在社会史方面,唐代结束了世袭门阀对政府的支配,宋代开始了一个现代的时代,它以平民的兴起为标志。
皇权受到了制约11、社会史引发的史料革命的影响:地方史、家谱出现14、家族制度的特征:以家庭为核心,以血缘和性关系为纽带组成的人类社会自我协调的结构性的产物和基本单位。
家庭是家族的基本构成单位,靠家庭血缘关系的扩展而形成家族。
包括同一血统的几辈人。
15、对80年代以来地方家族势力复兴的看法: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国家政策的变化,内地农村的宗族出现蓬勃的复兴趋势,尤其在南方经济比较发达地区,宗族的复兴和对外开放相联系。
修族谱建祠堂,复兴与重建宗族成为吸引海外华侨华人还乡祭祖坟及投资的重要管道,还有我们常在新闻里看到的台湾同胞回大陆探亲的一系列活动。
中国的传统文化为农村家族势力的复兴奠定了思想基础,家族势力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依然存在。
家族势力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不可避免的也有其消极的一面。
比如滋生落后的意识和行为,纠结宗族矛盾等。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家族势力也并非只是陈腐的传统遗存,它在很多领域也发挥了积极作用。
1.农村家族设立对农村基层政府的挑衅家族势力不仅仅是作为血缘共同体存在,它还作为一个政治共同体活跃在农村社会的舞台上。
80年代开始,伴随着农村经济的转型,家族势力在一些地区开始抬头,并对农村基层政权在成一定的威胁,出现了宗族势力充当部分农民利益集团代表把持对抗基层政权组织。
如香港新界乡议局就是宗族政治共同体的代表,亦是新界原居民和新界村落民众的利益代表⑤。
在有些农村地区,宗族势力已严重的妨害了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力,扭曲、改变着农村基层组织的性质,出现宗族大于政权的现象,进而出现村委会有被族委会取代之势,对农村基层政权进行严重的挑衅。
2.家族势力是国家法律,政策贯彻实行的绊脚石,严重威胁农村法治秩序。
陈独秀在“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一文中指出宗族制度有四个恶果,即“损害个人独立自尊之人格”“窒息个人意志之自由”,“剥夺个人法律上平等之权利”,“养成依赖性,戕害个人之生产力”⑥。
家族势力具有鲜明的排外性,再加上中国几千年来落后的小农意识,在很多偏僻落后的农村,常会出现因为争山,争林,争矿产而引发大规模的宗族械斗,严重威胁着农村法治秩序。
同时,随着家族势力的发展,家族功能的转移,家族势力也易成为黑恶势力滋生的土壤。
如近年发生的在我国农村的几桩耸人听闻的大案:辽宁盖县的“四段案件”以及天津的大邱庄案,都是家族势力恶性发展膨胀而导致的。
同时,因为农村深受我国封建思想侵害,常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顽固说法,所以,在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过程中,常受到严重的干扰。
很多农村的农民为了多生,养儿防老,常和政府计生部门的工作人员周旋,你来我藏,一旦二者发生冲突,家族成员就会围堵甚至殴打工作人员。
所以,在一些贫困落后的地区,国家的一些政策很难推行下去。
3. 家族势力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妨碍农村现代文明的建设。
中国是典型的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固执保守性强,各族经常相互抵触排斥,严重阻碍市场经济的自由竞争,也不利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农业现代化的推广。
同时,家族势力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家族常通过一个非正式的规范使得族人对家族文化的认同感依赖感加强,它是以一种传统的文化控制个体成员的心理,抑制个体创新性独立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