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非选择题答题技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政治非选择题答题技巧
一.命题探秘:“万变不离其宗” remain essentially the same despite all apparent changes
历年高考政治学科的命题都力求“稳中有变,变中求新”。但是,细心比较分析考察后,也不难发现其中所呈现的共同特征:
1、高考命题怎么选材—宏观视角,微观切口
2、高考命题怎么设问—题目在书外、答案在书中
3、高考命题怎么立意—有话好好说
在答题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核心问题抓不准,答非所问;语言表达不科学、不规范、不专业,口语化严重;分析问题缺乏应有的内在逻辑性、条理性、层次性,语言混乱;理论和实际相脱节等等。
作答主观性试题,必须做到“言之有序”和“言之有物”。“在操作上就是要“要点化”;“言之有物”
即要求答题的行文要“规范、具体”,注重政治术语的运用,紧密联系课本相关知识。
二、解题利器:“以不变应万变”
任何方法都不是万能的,也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但是,相对固定的模式还是有的,总结归纳高考题目,我们多少可以总结出一些构思答案的线索和方法。
政治学科的命题设问不外乎以下四种类型或四个角度:
高中政治非选择题类型
一、意义类;二、为什么(原因)类;三、措施类;四、体现类;
五、如何认识、分析材料中的某一现象六、启示类; 七、如何认识如何分析说明材料中的
措施; 八、关系型题目; 九、图表题; 十、辨析题
(另一种分类方法:一是“是什么”;二是“为什么”;三是“怎么办”;四是“如何认识”………
即前三者的综合)
答题技巧
1、要求回答“是什么……?”的题目的解题技巧
这种类型的题目设问的形式是很多的,如“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现象?”、“材料体现了什么道理?”、“材料表明/说明了什么道理?”即体现类;这种题目还有一定的限制性,比如限定从经济常识、哲学常识或政治常识的某特定角度答题的要求。这类题目主要考察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
回答该类型的题目,首先弄清材料的层次,然后概括出各层的中心意思即论点,最后根据论点回忆教材及时政材料中与此论点相联系的理论知识,结合题目的具体要求进行分析“筛选”,从而确定答题所运用的理论知识。答题要求简明扼要,再现课本知识即可,必要时(一般是哲学题目)适当地联系材料。
(08全国卷一38题第(3)问:结合材料,阐述我国政府着力抓好粮食生产所体现的历史唯物主义的道理。(属于是什么类)
答: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决定性作用,是人们从事政治活动、科学活动和其他社会活动的基础。(理论)经济是政治的基础,粮食是最重要的生活资料,粮食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也关系到国家安全、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定。(材料)
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是历史的创造者。(理论)政府着力抓好粮食生产,解决好吃穿住这些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直接利益问题,才能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材料)
2、要求回答“为什么要……?”的题目的解题技巧
(【题型特点】
在原因(理由)型主观题中即意义类和原因类,原因(理由)一般是指事物存在的某种依据,包括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在试题中往往直接表现为“为什么”,“必要性”、“理由”、“这样做的依据”、意义、作用、原因、依据等)
常以以下设问出现:①××为什么要做某事?②分析……的合理性(或正确性)。③论述……的重要性(或必要性)。在生活与哲学中经常是指定某一具体原理或者是指定答题范围,要求分析某一事件的哲学依据。
(1)意义类
【题型特点】
意义型材料题要求考生认识国家或社会生活中某种行为、某些重要事件中所包含的意义,并加以分析、
归纳的试题。这类题多以简答题的形式出现并用“政治意义、经济意义”或“意义”等词语连接。
【解题对策】
(1)明确答案来源:
①问题信息
②材料信息(所列问题、危害、意义、措施等)、善抓材料关键词关键句子
③课本中的意义。即把试题与课本知识联系起来寻找答题思路,对题中的材料和设问作出分析,把材
料观点与课本知识一一对照,选取相关知识作答。
④热点词汇
(2)寻找角度分析意义。即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意义。A-B,A-B1,A-B2,A-B3
比如,分析科技创新对发展现代农业的意义,我们便可从科技本身的角度、农民的角度、农业的角度、农
村的角度等来分析.
(3)要遵循由微观到宏观、由小到大、由近及远的原则或相反的顺序也可。如回答我国重视产品质量的
意义,就需要从消费者、企业、国家等角度去谈,体现由小到大原则
(4)按行为主体这一线索组织答案:根据主体分析意义。即分析设问中的事件或措施对“谁”有意义,
从不同主体进行分析。常见的主体有:经济意义:国家企业、消费者(个体)
政治意义:国家政党公民文化意义:国家文化从业者个人
按行为主体组织意义如:
个体:这里的个体特指劳动者、经营者、消费者、企业等。答案的关键词有:增加就业、增加人民收入、
丰富人民生活等。
企业:答案的关键词有:提高经济效益、加快企业改革、优化产业结构等
国家:特指整个社会、国家。答案的关键词有:宏观调控、资源的优化配置、扩大内需、刺激消费、增加
外汇储备、增加经济实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优越性、全面小
康社会的实现、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
(5)从主体与客体的必要性、重要性的角度来回答。如必要性分析,包括事物的必然性分析和重要性分析。必然性一般以“依据"的形式出现,既有理论依据,又有现实依据;重要性一般以“意义”
的形式出现,既有现实意义,又有理论意义。
(6)要根据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主观和客观,内部和外部,自然和社会等)展开分析。
(7)从事物的危害性分析。
(8)原因包括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
(9)意义包括课本意义和材料意义
(10)为什么类其答案连接词一般为“由……决定的”、“符合……的要求"、“原因在于……’’、“有利于……”等。
如:(08全国卷一39题第(5)问:为什么党和政府要长期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0分)
答(1)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人口分布格局没有变。(必要性—客观现实)(2)历史和实践表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国情,顺乎民意,具有很大的优越性。(必要性—现实需要)(3)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助于把国家的集中统一和少数民族自治结合起来;有助于把国家方针政策和少数民族地区具体特点结合起来。(重要性—作用意义)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已载入宪法,并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作为一个法治国家,党和政府必须依法行事。(必要性—法制需要)
经济常识:阐述必要性,常见的是从社会经济现状、生产力水平状况、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等方面组织答案;回答重要性包括对社会生产力的促进,对生产关系(经济体制、经济结构)的变革,对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经济与社会的全面进步,落实科学发展观等等诸多方面的影响。
政治常识:从必要性方面考虑,可从国家(国家机构)、政党(中国共产党)、民族和宗教、公民等行为主体几个方面展开,一般着重分析其性质和职能(或职责、宗旨)。例如:国家机关的性质、职能、组织活动原则,党的性质、宗旨、领导作用、党的建设,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等。从重要性方面考虑,政治方面的意义根本上说表现为社会主义民主的进步,对国家利益(即人民利益)的维护等带来的积极影响。
对设问进行分析,弄清主体和对象,答题时围绕“主体的需要或紧迫性”、“对象的重要性或意义”两个方面展开。不过,如设问中明确限制回答“意义、重要性”时一般只分析“对象”,
3、措施类——怎么办类
【题型特点】
措施型试题一般以“如何解决(加强、改善)……”“采取什么措施(对策、途径、方法)……”“怎么实现……”等形式出现。这类试题有的指定了特定的行为主体,如政府公民、企业、消费者、劳动者等,有的则没有指定行为主体,需要考生根据试题内容自己确定。这类试题大都属于开放性的试题,要求提出的办法或采取的措施得当,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解答时,注意以下问题:一是准确运用教材知识进行解答,注意知识范围的限定,即明确是经济建议,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