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地球化学知识点教程文件

合集下载

环境地化第11讲PPT精品文档57页

环境地化第11讲PPT精品文档57页
们的毒理性质。
环境地球化学
(1)砷的地球化学
砷有0、3-、3+、5+价态,以后两种价态常见。砷广泛分布于大气、水、 土、岩石和生物体中。砷的地壳丰度不高,为1.8μg/g,。
含砷矿物可分为硫化砷、氧化砷和多金属砷化物三大类。硫化砷矿物 经氧化后较易溶解,氧化砷矿物较难溶解,而多金属砷矿物一般情况下难 溶解。
– 影响人体内分泌功能 过量的氟可抑制许多酶的活性,干扰基因合成,影响甲状腺、胰腺、肾上腺、
性腺等的内分泌功能,从而使胃、胰、心脏、大脑、肝脏等脏器和器官受到损伤。 另外,对生殖功能也有一定影响 。 – 过量的氟对中枢神经有毒害作用
过量氟可影响神经传导,破坏条件反射,引起神经中毒。
生活在高氟区的人群,往往有肢体麻木、知觉异常、反应迟钝、嗜睡不 醒等症状。严重的氟中毒就是氟骨症。表现为骨质被破坏、堆积、骨质软化, 骨外膜赘骨增生,韧带钙化,骨质疏松。随之而来的是肌肉萎缩、肢体变形。
三价砷与硫有很强的亲和力,因此As3+常常被金属硫化物所吸附,或 与其共沉淀。砷酸盐可被氢氧化铁(Fe(OH)2)吸附沉淀,因此在各类沉积铁 矿中常伴有较大量的砷。砷还可以被粘土矿物或其它的含铁化合物吸附。 砷酸盐与磷酸盐的化学性质很相近,因此,在磷酸盐矿物中和富含磷酸盐 矿物的地层中往往也富含较大量的砷。
环境地球化学
(3)地方性氟病的预防
地方性氟中毒,除少数为食物型和燃煤污染型外,绝大多数属于饮 水型。因此预防氟中毒主要是采用降低水中氟含量的办法来实现。
降氟方法大体上可分为化学法、物理吸附法和电化学法三大类,其 中以化学法采用较为普遍。
常用的化学降氟剂有氧化铝(A1203)、多氯联铝(A12C13)、羟基氯化 铝、活性氧化铝、硫酸铝和明矾。这种方法可将水中的氟含量从10mg/L 降至1~1.5mg/L,基本符合防病的要求。

完整word版,《环境化学》(第二版)(戴树桂)知识点总结和部分课后习题答案(共18页)

完整word版,《环境化学》(第二版)(戴树桂)知识点总结和部分课后习题答案(共18页)

环境化学第一章绪论1、环境:环境是指与某一中心事物有关(相适应)的周围客观事物的总和,中心事物是指被研究的对象。

对人类社会而言,环境就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能量、社会、自然因素的总和。

1972年,联合国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

2、构成环境的四个自然圈层包括土壤、岩石圈、大气圈和水圈3、为保护人类生存环境,联合国将每年的4月22定位世界地球日,6月5日定位世界环境日。

4、环境保护的主要对象是由于人类生产、生活活动所引起的次生环境问题,主要包括:环境污染和生态破环两个方面。

5、环境问题:全球环境或区域环境中出现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现象,称为环境问题。

原生环境问题:自然力引发,也称第一类环境问题,火山喷发、地震、洪灾等。

次生环境问题:人类生产、生活引起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反过来危及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也称第二类环境问题。

目前的环境问题一般都是次生环境问题。

生态破坏:人类活动直接作用于自然生态系统,造成生态系统的生产能力显著减少和结构显著该变,如草原退化、物种灭绝、水土流失等。

当今世界上最引人注目的几个环境问题温室效应、臭氧空洞、酸雨等是由大气污染所引起的。

6、环境污染:由于人为因素使环境的构成状态发生变化,环境素质下降,从而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统和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生产条件。

造成环境污染的因素有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三个方面,其中化学物质引起的约占80%~90%。

环境污染物定义: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和性质发生直接或间接有害于人类的变化的物质称为环境污染物。

污染物的性质和环境化学行为取决于它们的化学结构和在环境中的存在状态。

(五十年代日本出现的痛痛病是由镉Cd 污染水体后引起的;五十年代日本出现的水俣病是由 Hg 污染水体后引起的)重要污染物(1)元素:Cr,Hg,As,Pb,Cl(2)无机物:CO,NOx,SO2,KCN(3)有机化合物和烃类:烷烃(饱和)、芳香烃(苯环)、不饱和非芳香烃(不饱和,不带苯环)、多环芳烃(4)金属有机和准金属有机化合物:四乙基铅、三丁基锡(5)含氧有机化合物:环氧乙烷、醚、醇、醛、酮、酚、有机酸等(6)有机氮化合物:胺、腈、硝基苯、三硝基苯(TNT)(7)有机卤化物:氯仿(四氯化碳)、PCBs、氯代二恶英、氯代苯酚(8)有机硫化合物:硫醇类(甲硫醇)、硫酸二甲酯(9)有机磷化合物:有机磷农药、磷酸二甲酯、磷酸三乙酯按受污染物影响的环境要素可分为大气污染物、水体污染物、土壤污染物等;按污染物的形态可分为气体污染物、液体污染物和固体废物;按污染物的性质可分为化学污染物、物理污染物和生物污染物。

环境地球化学原理 PPT课件

环境地球化学原理 PPT课件

1.1 环境和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
•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原因所引起的环境质量下降,对人类的生产、 生活和健康造成有害影响的现象。
环境质量:一般是指一定范围内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类 生存、生活和发展的适宜程度。
•环境问题多种多样,归纳起来有两大类:一类是自然演变和自然灾 害引起的原生环境问题,也叫第一环境问题。如地震、洪涝、干旱、 台风、崩塌、滑坡、泥石流等。一类是人类活动引起的次生环境问题, 也叫第二环境问题和“公害”。次生环境问题一般又分为环境污染和 环境破坏两大类。
•全球气候变化成为一个受到普遍关注的全球 环境问题,主要原因是由于人类在自身发展 过程中对能源的过度使用和自然资源的过度 开发,造成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以极快的 速度增长,使得温室效应不断强化,从而引
温室气体包括CO2、CH4、 N2O、CFCs(氯氟化碳)、 O3、H2O
1.1 环境和环境问题
思考题
环境地球化学原理
教学大纲
• 上课方式: 授课,主题研讨
• 第一章 绪 言 §1.1 环境和环境问题 §1.2 环境地球化学 §1.2.1 定义、研究内容、研究对象和范围、研究意义 §1.2.2 研究进展以及有关参考书和文献
•位素基础 §2.1 基本概念 §2.1.1 同位素、同位素分类 §2.1.2 同位素丰度 §2.2 放射性同位素 §2.2.1 放射性原子的衰变机制、放射性衰变与增长 §2.2.2 放射性同位素的环境意义 §2.3 稳定同位素 §2.3.1 基本特点 §2.3.2 稳定同位素分析结果的表达和标准 §2.3.3 同位素分馏 §2.3.4 稳定同位素的环境意义 §2.3.5 稳定同位素的分析方法
代,1998年是有器测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 20世纪内两次增温期最为明显:1910-1945,1976-2000。

环境地化第7讲

环境地化第7讲

环境地球化学
第21页
第五节:碳酸盐研究与全球变化
❖ 冰期与间冰期对碳酸盐溶解作用的影响不同,也会 引起海水中CO2总含量的变化。 经计算,末次冰期极盛期的CO2含量稍高于间冰 期,两者的比值为1.15±0.5。
这样,由海水表温、盐度、冰川体积等因素变 化引起的大气CO2浓度变化仅占实际变化的5%。因 此,如果当时不存在其它海水化学性质的变化,则 大气CO2含量将保持近于恒定。
环境地球化学
第3页
第五节:碳酸盐研究与全球变化
3.生命效应对壳体δ180值的影响
生物在造壳过程中所吸取的氧同位素组分还受到生 物自身的生长速率、新陈代谢、光合作用等多种生命效 应的影响与干扰,即所谓“生物个体的分馏作用”。
只有当生物体内δ180值与海水的氧同位素达到平衡, 才可有效指示古海洋环境。有孔虫与软体动物壳体的 δ180值与海水基本保持平衡,因此常用来指示古海洋环 境。
表层水中由于CO2的减少,δ13C值相应增大,但是 深层储库中的δ13C值由于不受表层生物量变异的影响, 因此一般都保持不变,这样表层与深层水间碳同位素组 分的差值(Δδ13C)可以作为大气CO2含量变化的监察 器。
环境地球化学
第24页
第五节:碳酸盐研究与全球变化
热带东太平洋V19-30柱状样15万年来浮游有孔虫N.dutertrei与底栖有孔虫 U.sentioncosa碳同位素组分的差值(Δδ13C) 变化图
1/3CaCO316+H2O18=1/3CaC0318+H2O16 当反应达到平衡时,其平衡常数与温度间有确定的关系, 即碳酸钙的氧同位素组成是温度的函数。温度升高时,相对 较轻的16O由于有较高的活性,易于迁移,在同位素交换反 应中将优先被吸收进生物壳体内,致使18O含量相对减少, δ180值随温度的上升而下降。 最适用于有孔虫同位素分析的关系式: t=16.9-4.4(δs-δw)+0.10(δs-δw)2 式中,δs:壳体中氧同位素值,δw:水体的氧同位素值

环境地球化学

环境地球化学

环境地球化学[文档模板:环境地球化学]一、文档简介本文档主要介绍环境地球化学的相关内容,包括环境地球化学的定义、环境地球化学的研究内容、环境地球化学的应用等方面的内容,旨在提供有关环境地球化学的全面知识和丰富经验,为环境地球化学的研究工作提供参考和指导。

本文档的主要受众为从事环境地球化学研究工作的科研人员和学生。

二、环境地球化学的定义环境地球化学是研究地球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发生的化学现象和地球化学过程的学科。

环境地球化学研究的内容包括环境污染物的来源、转化与归宿、环境中物质循环和行为以及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等。

三、环境地球化学的研究内容1. 环境污染物的来源与转化环境污染物是指引起环境污染的物质,通常包括大气污染物、水污染物、土壤污染物等。

环境污染物会对生态环境以及人类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环境地球化学研究环境污染物的来源、转化和传输过程,为环境污染物的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2. 环境中物质循环与行为环境中的物质循环是指物质在环境中的不断传输、转化和再生的过程。

环境地球化学研究环境中物质循环的机制、规律和影响因素,为环境中物质循环的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3. 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人类活动在短时间内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可能会对长时间的生态平衡造成不可逆的破坏。

环境地球化学研究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机制和影响程度,为人类活动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四、环境地球化学的应用环境地球化学有着广泛的应用领域,如环境污染治理、环境风险评估、环境保护等方面。

同时,环境地球化学的研究成果还可应用于资源勘查、生态环境保护和自然灾害预测等方面。

五、附件列表(此处列出本文档所涉及的附件,如:相关文献、研究报告、数据分析等。

)六、法律名词及注释(此处列出本文档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办法》等。

)七、实际执行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及解决办法(此处列举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及解决办法,如:样品采集不当、实验数据异常等。

地球化学ppt课件

地球化学ppt课件
19
水环境地球化学研究
2024/1/25
水体化学组成与性质
研究水体中各种溶解物质、胶体物质和悬浮物质的含量、分布和 变化规律,揭示水体的化学性质。
水体中污染物的迁移转化
分析水体中污染物的来源,研究其在水体中的迁移、转化和归宿, 为水污染防治提供依据。
水环境地球化学过程
探讨水体中化学物质的循环、转化和相互作用过程,以及这些过程 对水环境的影响。
可燃冰资源勘查
利用地球化学方法分析可燃冰赋存层位的岩石、 土壤等介质中的气体组成和同位素特征,揭示可 燃冰的成因和分布规律。
2024/1/25
16
环境资源评价中地球化学方法
1 2
环境质量评价
通过分析土壤、水、大气等环境介质中的元素和 化合物含量,评价环境质量状况及其对人类健康 的影响。
污染来源与迁移转化研究
灾害体地球化学特征分析
分析滑坡、泥石流等灾害体的物质组成、化学成分等地球化学特征 。
灾害预测和防治
结合地质环境地球化学评价和灾害体地球化学特征分析,进行滑坡 、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预测和防治。
26
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评价中地值 调查
调查评价区域的环境地球化学背景值 ,为环境影响评价提供依据。
研究地球化学异常的成因 机制,包括地震孕育过程 中的物理化学变化、地下 流体运移等。
异常时空演化规律
分析地球化学异常在时间 和空间上的演化规律,为 地震预测预报提供依据。
24
火山活动监测和预警中地球化学方法
火山气体监测
通过监测火山释放的气体 成分和含量变化,判断火 山活动的状态和趋势。
2024/1/25
2024/1/25
数据获取和处理
地球化学数据获取困难,处理和分析方法复杂,需要进一步提高 数据质量和处理效率。

地球化学知识点整理(推荐文档)

地球化学知识点整理(推荐文档)

地球化学绪论1、地球化学的定义:地球化学是研究地球(包括部分天体)的化学组成、化学作用和化学演化的科学2、地球化学的基本问题:【填空】(1)质:地球系统中元素的组成(2)量:元素的共生组合和赋存形式(3)动:元素的迁移和循环(4)史:地球的历史和演化3、地球化学研究思路:【简答】在地质作用过程中,在宏观地质体变化和形成的同时,亦伴有大量肉眼难以辨别的化学组成变化的微观踪迹,它们包含着重要的定性和定量的地质作用信息,应用现代化学分析测试手段,剖析这些微观踪迹,从而揭示宏观地质作用的奥秘。

即“见微而知著”。

第一章地球和太阳系的化学组成第一节地球的结构和组成1、地球的圈层结构、主要界面名称:(1)地震波(P波和S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反映出地球内部物质的密度和弹性是不均一的。

这种不均一性在地球的一定深度表现为突变性质。

由此得出,地球内部具有壳层结构的概念,即认为地球由表及里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部分。

界面分别为:莫霍面和古登堡面。

(2)上地壳和下地壳分界面为康拉德面。

上地壳又叫做硅铝层,下地壳又叫做硅镁层。

大陆地壳由上、下地壳,而大洋地壳只有下地壳。

【填空】2、固体地球各圈层的化学成分特点:(分布顺序)地壳:O、Si、Al、Fe、Ca地幔:O、Mg、Si、Fe、Ca地核:Fe-Ni地球:Fe、O、Mg、Si、Ni第二节元素和核素的地壳丰度1、基本概念:【名词解释】(1)地球化学体系:我们把所要研究的对象看作是一个地球化学体系,有一定的空间,处于特定的物理-化学状态,并且有一定时间的连续(2)丰度:研究体系中被研究元素的相对含量(3)克拉克值:地壳中元素的平均含量(4)质量克拉克值:以质量计算表示的克拉克值(5)原子克拉克值:以原子数之比表示的元素相对含量。

它是指某元素在某地质体全部元素的原子总数中所占原子个数的百分数。

(6)浓度克拉克值:某一元素在地质体中的平均含量与克拉克值的比值2、克拉克值的变化规律:(1)递减:元素的克拉克值大体上随原子序数的增大而减小。

最新地球化学,第一章1知识讲解精品课件

最新地球化学,第一章1知识讲解精品课件

一、基本概念
丰度的表示方法(fāngfǎ) 重量丰度W
W
a

M
X
•W0
常量 (chángliàng)
元素 (wt%)
微量元素
ppm
(g/t, ,10-6)
痕量(hén liànɡ)元素 ppb
(μg/t,ng/g,10-9)
原子丰度
(原子%)
Wi
相对丰度R(宇宙丰度单位,CAU. )
Ri
绝对含量单位
T

kg
千克
g

mg
毫克
μg
微克
相对含量单位

百分之

千分之
ppm、μg/g、g/t ppb、μg/kg、ng/g
百万分之 十亿分之
×10-2 ×10-3
×10-6 ×10-9
ng
纳克
ppt、pg/g
万亿分之
×10-12
pg
皮克
1g/t=1μg/g=10-4%=10-6=1ppm
第十页,共46页。
化及硫同位素国际标准),帮助了解地球的成因和组成 防治自然灾害
第三十一页,共46页。
美国亚利桑那Barringer(or Meteor)陨石坑,直径约1.2km 由一个直径约40m的撞击(zhuàngjī)物撞击(zhuàngjī)而成。 撞击(zhuàngjī)物残余称为Canyon Diablo铁陨石(国际S同位素标准)
2 丰度 元素
关键词:(yuán
sù )
自然 (zìrán)体
含量
平均含量
一种化学元素在某个自然体中
丰度的表示方法(fāngfǎ) 的重量占这个自然体的全部化

环境地球化学复习资料

环境地球化学复习资料

环境地球化学复习资料环境地球化学第⼀章1.地球化学:研究地球及其⼦系统(含部分宇宙)的化学组成,化学机制(作⽤)和化学演化过程。

2.元素的共⽣组合:具有相同或相似迁移历史和分配规律的各种元素在地质体中有规律组合。

3.元素的迁移:元素在⾃然作⽤中含量和存在形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

第⼆章1.元素的分布:指的是元素在⼀个化学体系种中(太阳、陨⽯、地球、地壳某地区)整体总含量。

2. 元素的分配:指的是元素在各地球化学体系内各个区域区段中的含量。

3. 元素的“丰度”:所谓元素在体系中的分布,⼀般认为指的是元素在这个体系中的相对含量(平均含量)。

4、元素的绝对含量单位T吨Kg 千克g克mg毫克µg(γ) 微克ng 毫微克pg 微微克5. 相对含量单位%百分之.... ×10-2 ‰ 千分之.... ×10-3 ppm、γ/g、µg /g、g/T 百万分之.... ×10-6ppb、ng/g ⼗亿分之.... ×10-9ppt、pg/g 万亿分之.... ×10-126.陨⽯:是从星际空间降落到地球表⾯上来的⾏星物体的碎⽚。

7.陨⽯的类型:①铁陨⽯②⽯陨⽯③铁⽯陨⽯8.O、Fe、Si、Mg、S、Ni、Al、Ca是陨⽯的主要化学成分,且含量逐渐减少。

9.通常将元素在宇宙体或较⼤的地球化学系统中的平均含量称为丰度,元素在地壳中的丰度⼜称为克拉克值。

10.对⽐丰度值排序:太阳系H>He>O>Ne>N>C>Si>Mg>Fe >S 地球Fe>O>Mg>Si>Ni>S11.浓度克拉克值和浓集系数浓度克拉克值= 某元素在某⼀地质体中平均含量/某元素的克拉克值>1意味该元素在地质体中集中了<1意味该元素在地质体中分散了12.浓集系数= 某元素最低可采品位/某元素的克拉克值,反映了元素在地壳中倾向于集中的能⼒第三章1.地壳的能源来源:太阳能和放射性元素的衰变能2.地球化学亲和性(geochemical affinity):在⾃然体系中,阳离⼦有选择性地与某阴离⼦化合(结合)的倾向性。

环境地球化学知识点

环境地球化学知识点

概念题绪论(1/6)环境问题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生产、生活和健康产生的影响。

环境容量人类生存和自然环境在不致受害的前提下,环境可能容纳污染物质的最大负荷量。

环境要素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因素。

环境背景值在未受人类活动干扰的情况下,各环境要素(大气、水、土壤、生物、光、热等)的物质组成或能量分布的正常值。

环境质量在一具体环境,环境的某些要素或总体对人类或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

环境质量评价按照一定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对一定区域围的环境质量进行说明、评定和预测。

第一章岩石圈环境地球化学(0/0)第二章土壤环境地球化学(1/9)土壤覆盖在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水域底部,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物质表层。

土壤圈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域底部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盖层及其相关的生态环境系统。

成土过程地壳表面的岩石风化体及其搬运的沉积体,受其所处环境因素的作用,形成具有一定剖面形态和肥力特征的土壤的历程。

土壤酸度土壤酸性表现的强弱程度,以pH表示。

植物营养植物体从外界环境中吸取其生长发育所需的养分,用以维持其生命活动。

土壤污染进入土壤的污染物积累到一定程度,引起土壤质量下降、性质恶化的现象。

土壤净化污染物在土壤中,通过挥发、扩散、吸附、分解等作用,使土壤污染物浓度逐渐降低,毒性减少的过程。

土壤质量评价单一环境要素的环境现状评价,是根据一定目的和原则,按照一定的方法和标准,对土壤是否污染及污染程度进行调查、评估的工作。

土壤中微量元素动植物体含量很少、需要量很少的必需元素。

第三章水圈环境地球化学(2/11)水圈地球表面或接近地球表面各类水体的总称。

水资源世界上一切水体,包括海洋、河流、湖泊、沼泽、冰川、土壤水、地下水及大气中的水分,都是人类宝贵的财富,即水资源。

(广义)在一定时期,能被人类直接或间接开发利用的那一部分动态水体。

环境地化第9讲

环境地化第9讲

环境地化第9讲
第一节: 人体与地球化学环境的关系
二、人体与环境的辩证关系
人体与环境之间最本质的联系是能量的传递和物质的交换,人 与地壳物质保持的平衡是通过人体的新陈代谢与周围环境进行物 质交换实现的。
如果由于某种自然的或人为的原因,使环境中新出现或增加了 某种化学物质,或减少了某种化学物质,超过了人体生理功能所 能承受的适应能力,人和地球化学环境的平衡关系就会遭到破坏, 人体健康就要受到影响,甚至发生疾病或死亡。
PPT文档演模板
环境地球化学 第6页
环境地化第9讲
第一节: 人体与地球化学环境的关系
三、现代人类疾病类型与地球化学环境的关系
1.疾病的类型
v 遗传性疾病是由于生殖细胞或受精卵里的遗传物质在结构 或功能上发生了不利改变,从而使发育成的个体罹患的疾 病。
v 先天性疾病是怀孕期间,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由于不利 因素的影响造成的疾病。这些不利因素影响了胎儿的正常 发育,使得胎儿一出生就患有某种疾病。
环境地化第9讲
PPT文档演模板
2020/11/23
环境地化第9讲
第一节: 人体与地球化学环境的关系
一、人体化学组成与地球化学环境的关系
自然界的各种元素或化合物都是以空气、水 和食物等形式经由呼吸道和消化道进入体内的。 研究表明,人体的各种化学元素和平均含量与 地壳中相应各种化学元素的含量相适应,显示 了明显的相关性。因此,化学元素的相适应证 明,人和地球化学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
有害
10~15 0.1
致死 2000
PPT文档演模板
环境地球化学 第15页
环境地化第9讲
第二节:人体中元素的分布
v 毒性元素
对生物有毒性而无生物功能的元素。该类元素又可分为两类: n 毒性元素 :Cd、Ge、Sb、Te、Hg、Pb、Ga、In、As、Sn、

(完整word版)地球化学知识点整理

(完整word版)地球化学知识点整理

地球化学绪论1、地球化学的定义:地球化学是研究地球(包括部分天体)的化学组成、化学作用和化学演化的科学2、地球化学的基本问题:【填空】(1)质:地球系统中元素的组成(2)量:元素的共生组合和赋存形式(3)动:元素的迁移和循环(4)史:地球的历史和演化3、地球化学研究思路:【简答】在地质作用过程中,在宏观地质体变化和形成的同时,亦伴有大量肉眼难以辨别的化学组成变化的微观踪迹,它们包含着重要的定性和定量的地质作用信息,应用现代化学分析测试手段,剖析这些微观踪迹,从而揭示宏观地质作用的奥秘。

即“见微而知著”。

第一章地球和太阳系的化学组成第一节地球的结构和组成1、地球的圈层结构、主要界面名称:(1)地震波(P波和S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反映出地球内部物质的密度和弹性是不均一的。

这种不均一性在地球的一定深度表现为突变性质。

由此得出,地球内部具有壳层结构的概念,即认为地球由表及里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部分。

界面分别为:莫霍面和古登堡面。

(2)上地壳和下地壳分界面为康拉德面。

上地壳又叫做硅铝层,下地壳又叫做硅镁层。

大陆地壳由上、下地壳,而大洋地壳只有下地壳。

【填空】2、固体地球各圈层的化学成分特点:(分布顺序)地壳:O、Si、Al、Fe、Ca地幔:O、Mg、Si、Fe、Ca地核:Fe-Ni地球:Fe、O、Mg、Si、Ni第二节元素和核素的地壳丰度1、基本概念:【名词解释】(1)地球化学体系:我们把所要研究的对象看作是一个地球化学体系,有一定的空间,处于特定的物理-化学状态,并且有一定时间的连续(2)丰度:研究体系中被研究元素的相对含量(3)克拉克值:地壳中元素的平均含量(4)质量克拉克值:以质量计算表示的克拉克值(5)原子克拉克值:以原子数之比表示的元素相对含量。

它是指某元素在某地质体全部元素的原子总数中所占原子个数的百分数。

(6)浓度克拉克值:某一元素在地质体中的平均含量与克拉克值的比值2、克拉克值的变化规律:(1)递减:元素的克拉克值大体上随原子序数的增大而减小。

高一化学第四节 环境保护人教版知识精讲.doc

高一化学第四节  环境保护人教版知识精讲.doc

高一化学第四节环境保护人教版【同步教育信息】一. 本周教学内容第四节环境保护二.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 了解大气污染的定义、危害、防治措施以及大气污染的种类。

2. 了解水污染的定义、危害、防治措施以及水污染的种类。

3. 了解土壤污染的定义、危害、防治措施以及土壤污染的种类。

(二)能力目标通过对周围环境的调查及查阅有关保护环境的资料,提高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和搜集、处理信息能力。

(三)情感目标懂得人类与环境、化学与环境科学的关系,领悟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三. 教学重点环境污染的成因及防治污染的措施四. 教学过程(一)人类生存环境的构成人类生存的环境主要由大气、土地、水、矿产、森林、生物、生活居住区,风景游览区等诸多要素构成。

(二)环境污染的分类1. 按环境要素分: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2. 按人类活动分:工业环境污染、城市环境污染、农业环境污染3. 按造成污染的性质来源分:化学污染、生物污染、物理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能源污染《考试说明》在总体测试目标中指出:“考试还应力图反映出考生能够初步运用化学视角去观察生活和生产中各类有关的化学问题。

”这就要求同学们能利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体现学以致用的思想。

我们主要从大气、水、土壤三方面分析我们周围的环境问题。

五. 大气污染1. 大气污染的含义当大气中某些有毒,有害物质的指标超过正常值或大气的自净能力时,就发生了大气污染。

把大气污染物的种类写在卡片上。

2. 大气污染物主要有:①漂浮颗粒物;②硫的化合物;③氮的化合物;④碳的氧化物;⑤碳氢化合物;⑥含卤素的化合物;⑦放射性物质;⑧……将大气污染的产生原因写在卡片上3. 大气污染的形成(1)工业的快速发展,大量的有害烟尘、气体被排放到大气中;(2)交通运输业的迅速发展,使用矿石燃料的动力机械排放的有害气体和烟尘;4. 大气污染的危害(1)有毒氧化物、烟尘等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和动物的生长。

(2)硫的化合物、氮的氧化物等还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严重时会导致植物的枯萎死NO是造成光化学烟雾的主要因亡,这些氧化物还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并且空气中的2素。

环境地球化学知识点

环境地球化学知识点

环境地球化学知识点环境地球化学是研究地表、地下水和大气等环境中的化学物质分布特征、转化过程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等问题的学科。

它包括了环境中的元素循环、污染物的迁移和转化、环境控制和修复等内容。

下面将介绍一些环境地球化学的重要知识点。

1.元素循环:环境中的元素循环是指地球表层与地下水、大气等环境之间元素交换与转化的过程。

这些元素包括常见元素如碳、氮、氧、硫等,以及稀有元素如金、银、铜等。

元素循环对于维持地球生物圈的平衡和稳定起着重要作用。

2.污染物迁移和转化:环境污染物是指对于环境和生物体有害的物质。

它们包括有机污染物如农药、重金属和放射性元素等。

环境地球化学研究污染物在土壤、地下水和大气中的迁移、转化和积累过程,以及它们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的影响。

3.环境控制:环境地球化学研究如何控制和减少环境污染物的排放和传播。

这包括技术控制如过滤和吸附技术,以及生物控制如植物吸收和土壤微生物降解等方法。

了解环境控制的原理可以帮助我们制定更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

4.修复技术:环境地球化学研究环境修复技术,即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技术将受污染的土壤、水体和大气恢复到良好状态的技术。

例如,使用土壤改良剂和生物堆肥可以改良污染土壤,或者使用氧化剂和还原剂可以降解有机污染物。

5.环境监测:环境地球化学在环境监测中发挥重要作用。

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环境中污染物的浓度和分布,以及它们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的影响。

利用环境监测数据,我们可以评估环境质量,并制定相应的管理策略。

6.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是指地球上生物体与环境之间的元素转化和循环过程。

通过光合作用,植物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并将其转化为有机物。

接着,这些有机物通过食物链传递到其他生物体内,最终有机物会被分解为无机物,如二氧化碳、水和溶解态氮和磷等,这些无机物会再次进入环境。

7.地质化学:地质化学研究地球形成和演化过程中的各种化学反应和物质循环。

它涉及到矿物形成、岩石蚀变和沉积作用等过程。

环境地化第6讲

环境地化第6讲

11.6×10-4 2.95×105 1.02×106 4.53×105 6.96×105
环境地球化学
第14页
第三节:黄土研究与全球变化
黄土沉降区堆积速率与石英“就地成因10Be”浓度关系
堆积速率 样品及深度
m
10Be浓度 原子·g-1
0.01
GL47,9m (L1)
4.40×104
GL83,17.15m (L2)
干旱半干旱气候条件下形成的风成沉积物,10Be自始自
终参与了粉尘形成与堆积的全过程。因此, 10Be成为
研究黄土形成作用的理想同位素示踪剂
环境地球化学
第9页
洛川黄土剖面10Be及磁化率随深度变化曲线
1一10Be浓度曲线,2一磁化率曲线。 图中km表示质量磁化率。 环境地球化学
第10页
第三节:黄土研究与全球变化
环境地球化学
第6页
渭南、 吉县和 会宁黄 土剖面 全岩样 品中碳 酸盐 δ13C 值变化 曲线
不同剖面全岩样品碳酸盐的碳同位素记录具基本相似的变化趋势,自东向西同一 层位全岩样品碳酸盐的δ13C值越来越偏正,表明全岩样品的碳酸盐可能记录了很多环 境变化的信息 。
环境地球化学
第7页
第三节:黄土研究与全球变化
冰形成过程中,空气成小气泡被包裹在冰里,这种气 泡里的空气可大致代表形成冰当时的空气样品。分析这种 空气的组分可提供粒雪最后压紧成致密的冰时的大气组分。
每一年所形成的冰层,可借助于粉尘含量的季节性变 化、酸度的不同或者同位素含量来区分。 从长的冰心获得的主要记录是水分子的氧同位素组成 。 在某一点水汽凝结的时候,温度每变化1oC,可产生同位 素比值 0.6‰~0. 8‰的偏差,利用采自冰心的冰样品同 位素比值分析,可以得出下雪地点下雪时的温度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地球化学知识点概念题绪论(1/6)环境问题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生产、生活和健康产生的影响。

环境容量人类生存和自然环境在不致受害的前提下,环境可能容纳污染物质的最大负荷量。

环境要素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因素。

环境背景值在未受人类活动干扰的情况下,各环境要素(大气、水、土壤、生物、光、热等)的物质组成或能量分布的正常值。

环境质量在一具体环境内,环境的某些要素或总体对人类或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

环境质量评价按照一定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对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环境质量进行说明、评定和预测。

第一章岩石圈环境地球化学(0/0)第二章土壤环境地球化学(1/9)土壤覆盖在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水域底部,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物质表层。

土壤圈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域底部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盖层及其相关的生态环境系统。

成土过程地壳表面的岩石风化体及其搬运的沉积体,受其所处环境因素的作用,形成具有一定剖面形态和肥力特征的土壤的历程。

土壤酸度土壤酸性表现的强弱程度,以pH表示。

植物营养植物体从外界环境中吸取其生长发育所需的养分,用以维持其生命活动。

土壤污染进入土壤的污染物积累到一定程度,引起土壤质量下降、性质恶化的现象。

土壤净化污染物在土壤中,通过挥发、扩散、吸附、分解等作用,使土壤污染物浓度逐渐降低,毒性减少的过程。

土壤质量评价单一环境要素的环境现状评价,是根据一定目的和原则,按照一定的方法和标准,对土壤是否污染及污染程度进行调查、评估的工作。

土壤中微量元素动植物体内含量很少、需要量很少的必需元素。

第三章水圈环境地球化学(2/11)水圈地球表面或接近地球表面各类水体的总称。

水资源世界上一切水体,包括海洋、河流、湖泊、沼泽、冰川、土壤水、地下水及大气中的水分,都是人类宝贵的财富,即水资源。

(广义)在一定时期内,能被人类直接或间接开发利用的那一部分动态水体。

(狭义)水矿化度天然水中各种元素的离子、分子与化合物(不包括游离状态的气体)的总量。

水硬度水中钙和镁含量。

化学需氧量(COD)水样在一定条件下,氧化1L水样中还原性物质所消耗的氧化剂的量,以氧的 mg/L表示。

高锰酸钾指数法(COD Mn)在一定条件下,以高锰酸钾为氧化剂,氧化水样中的还原性物质,所消耗的量以氧的mg/L来表示。

重铬酸钾指数法(COD Cr)在一定条件下,以重铬酸钾为氧化剂,氧化水样中的还原性物质,所消耗的量以氧的mg/L来表示。

生化需氧量(BOD)在有溶解氧的条件下,好氧微生物在分解水中有机物的生物化学氧化过程中所消耗的溶解氧量。

水体污染进入水体中的污染物含量超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就会导致水体的物理、化学及生物特性的改变和水质的恶化,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类健康的现象。

水体自净污染物质进入天然水体后,通过一系列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的共同作用,使水中污染物质的浓度降低的现象。

水环境质量评价按照评价目标,选择相应的水质参数、水质标准和评价方法,对水体的质量利用价值及水的处理要求作出评定。

第四章大气圈环境地球化学(1/11)大气圈包围在地球最外面的圈层,是由气体和气溶胶颗粒物组成的复杂的流体系统。

同温层从对流层顶以上到25km以下气温不变或微有上升的圈层。

逆温层从25km以上到50-55km,温度随高度升高而升高的圈层。

臭氧层地球上空10-50km臭氧比较集中的大气层, 其最高浓度在20-25km 处。

温室效应大气中的温室气体通过对长波辐射的吸收而阻止地表热能耗散,从而导致地表温度增高的现象。

温室气体破坏大气层与地面间红外线辐射正常关系,吸收地球释放出来的红外线辐射,阻止地球热量的散失,使地球发生可感觉到的气温升高的气体。

酸雨硫、氮等氧化物所引起的雨、雪和冰雹等大气降水酸化以及pH小于5.6的大气降水。

气溶胶由各种固体或液体微粒均匀地分散在空气中形成的一个庞大的分散体系。

总悬浮颗粒物(TSP)用标准大容量颗粒采样器在滤膜上所收集到的颗粒物的总质量。

可吸入颗粒物易于通过呼吸过程而进入呼吸道的粒子。

大气窗地球辐射的波长在4-8μm 和13-20μm部分能量很容易被大气中水汽和二氧化碳所吸收;而8-13μm的辐射被吸收很少的现象。

第五章生物圈环境地球化学(2/9)生物圈地球上有生命活动的领域及其居住环境的整体。

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

生命必需元素在有机体的生命活动中,为维持其正常生物功能所必不可少的那些元素。

元素间的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有毒元素角度:拮抗作用,一种有毒元素因另一种有毒元素的存在而使其毒性减少的作用;协同作用,一种有毒元素因另一种有毒元素的存在而使其毒性增强的作用。

营养元素角度:拮抗作用,一种营养元素因另一种营养元素的存在而使其营养减少的作用;协同作用,一种营养元素因另一种营养元素的存在而使其营养增强的作用。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地球上各种化学元素,从周围的环境到生物体,再从生物体回到周围环境的周期性循环。

库某一物质在生物或非生物环境中暂时滞留(被固定或储存)的数量。

流通率生态系统中单位时间、单位面积(或体积)内物质流动的量。

周转率物质出入一个库的流通率与库量之比,即:周转率=流通率(通量)/库中物质的量。

生物泵海洋中由有机物生产、消费、传递、沉降和分解等一系列过程的碳,从表层向深层转移的现象。

第六章地球化学环境与人体健康(2/5)地方病(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由于自然的或人为的原因,地球的地质化学条件存在着区域性差异。

这种区域性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控制着世界各地区人类、动物和植物的发展,造成了生物生态的区域性差别。

如果这种区域性的差异超出了人类和其他生物所能适应的范围,就可能使当地的动物、植物及人群中发生特有的疾病。

在一定区域内流行的疾病,由于环境中某种或某些化学元素的不足或过量所引起的生理失调。

地方性甲状腺肿一种主要由于地区性环境缺碘引起的地方病,是碘缺乏病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其主要症状是甲状腺肿大。

地方性砷中毒由于长期自饮用水、室内煤烟、食物等环境介质中摄入过量的砷而引起的一种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

克山病一种以心肌变性坏死为主要病理改变的地方病,亦称地方性心肌病。

大骨节病一种慢性的骨关节对称畸形的地方病。

简答题和论述题绪论(1/2)环境地球化学的研究方法?答:环境地球化学的研究方法通常有两种:现场调查研究和实验室分析测试与试验模拟研究。

1.现场调查研究在现场调查研究方面,科学地确定取样地点最为重要。

采样点必须有代表性和有足够的数量。

为查明化学物质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特点,通常采用共轭布点法。

2.室内研究室内研究包括实验室分析测试、试验模拟研究等。

主要研究方法和手段为:(1)化学分析法;(2)对比研究法;(3)元素追索法;(4)环境档案研究法;(5)低本底放射性测年法;(6)环境地球化学制图法;(7)天然和人为的同位素示踪方法;(8)室内实验模拟各种环境地球化学现象和过程及建立数学模型。

环境地球化学的研究内容?答:1.研究人类生存环境的地球化学性质,包括岩石圈系统、大气系统、水体系统、土壤-植物系统和人类技术系统的化学性质和变化发展趋势。

2.研究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包括污染物的空间位置的变化和形态转化,污染物的分布、降解和累积规律及其环境地球化学条件。

3.研究环境中的化学物质对生态和人体健康的影响。

4.全球环境变化研究。

5.环境污染的修复与治理技术研究。

第一章岩石圈环境地球化学(1/2)岩石圈在人类生存发展中的作用?答:1.资源作用2.地球动力学作用3.地球化学作用4.地球物理作用风化壳类型及其元素迁移特点?答:1.碎屑风化壳以物理机械作用为主,化学变化与生物作用微弱。

物质迁移缓慢、微弱。

2.氯化物-硫酸盐风化壳以物理、化学作用为主要的风化方式,Na、Ca、Mg的氯化物和硫酸盐大量残留。

3.碳酸盐硅铝风化壳化学风化较强,氯、硫及一部分钠从风化产物中淋走,一部分氯和硫被有机体吸收。

钙、镁、钾等元素大部分仍保留在风化壳中,Mn、Cu、Zn、B 和碳酸盐部分残留。

4.硅铝风化壳化学风化、生物风化显著增强,Ca2+、Mg2+、Na+、K+等迅速受到淋溶,硅、铝、铁等组成的黏土矿物相对富集。

5.富铝风化壳化学与生物作用为主。

碱和碱土金属离子、碳酸盐、硅等流失,难移动的铁、铝氧化物相对富集。

第二章土壤环境地球化学(2/5)土壤形成过程?答:成土母质在大气、水、光、热等的作用下,发生机械、化学风化作用,使其分解,形成疏松多孔的物质,也就是早期的土壤,并释放出养分,这就为陆地生物生长提供了基础,在经过植物根系作用,微生物以及动植物残体分解释放出的有机酸的作用,使原始土壤发生了进一步分解,当然生物有机体本身也成为土壤的一部分。

生物的选择性吸收,造成分散养分的富集,并转化为有机质,形成生物体,再经过矿化作用使有机体分解,有归还于土壤,这就是所谓的元素生物累积过程。

元素的不断累积导致土壤肥力不断提高,这样逐渐的演化成现代土壤。

主要类型成土过程?答:(1)原始成土过程;(2)有机质的累积和消耗过程;(3)钙化过程;(4)盐化过程;(5)碱化过程;(6)粘化过程;(7)富铝化过程;(8)潜育化过程;(9)潴育化过程;(10)灰化过程;(11)白浆化成土过程。

土壤中的N、P、K形态、转化规律?答:土壤中的N素可分为有机态氮和无机态氮两大类。

土壤N素的转化主要包括N 素的矿化-生物固定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铵的粘土矿物固定与释放作用、铵的吸咐-解吸作用、铵-氨平衡及氨的挥发。

多数内容见笔记在土壤中,有机氮经微生物矿化成铵态氮;一部分铵态氮可以被土壤胶体吸附固定;另一部分被微生物利用转化为有机氮,或经硝化作用氧化形成硝态氮;硝态氮经反硝化作用转变成N2、NO、N20,或经硝酸还原作用还原成氨或微生物利用形成有机氮。

土壤中微量元素的形态?答:1.水溶态2.交换态3.碳酸盐结合态4.有机结合态弱有机结合态,强有机结合态5.氧化态6.残渣态7.活性态土壤质量的评价方法?答:首先要确定有效、可靠、敏感、可重复及可接受的指标,建立全面评价土壤质量的框架体系。

可根据不同的评价目标和技术水平选择或设计合适的评价方法。

采样,针对目标采用什么指标,参考水环境质量评价方法第三章水圈环境地球化学(2/4)水体组成?答:1水2.主要阴阳离子3.微量元素4.溶解性气体5.营养物质6.有机化合物7.悬浮物质8.底泥9.水生生物水体分类?答:按优势离子比例划分1.按优势阴离子将水分为三大类:重碳酸盐类(C)、硫酸盐类(S)、氯化物类(Cl)2.每一类按优势阳离子分为三个组:钙质组(Ca)、镁质组(Mg)、钠质组(Na)3.每一组按离子摩尔比例关系分为四个水型:Ⅰ型:[HCO3-]>[Ca2++Mg2+]Ⅱ型:[HCO3-]<[Ca2++Mg2+]<[HCO3-+SO42-]Ⅲ型:[HCO3-+SO42-]<[Ca2++Mg2+]或[Cl-]>[Na+]Ⅳ型:[HCO3-]=0 pH<4.5按照这个分类系统,共划出个27个天然水类型,用一个简单的符号来表示,如C CaⅡ为重碳酸盐类、钙组、Ⅱ型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