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解资源“瓶颈”,坚持可持续发展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和措施
摘要: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进,加之我国长期以来长期分割的城乡二元土地所有制和管理制度的制约,城市土地特别是建设用地的紧张与农村土地的低效利用局面并存,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成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城乡社会的统筹发展所面临的核心问题,本文将以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支撑,以浏阳市工业新城的土地开发和利用为研究对象,探讨我国城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措施,以期对当前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土地资源开发和利用有所助益。
关键词:土地利用集约可持续工业新城土地,国脉所系,民生所依。
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为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2009年,浏阳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设横跨两园区、涵盖四乡镇的“工业新城”。
新城规划总用地396平方公里,其中建设用地规模将近100平方公里。
当前,新城建设大幕拉启,受用地规划滞后的制约,新城农业用地、建设用地、生态用地等各类用地供需矛盾将日趣凸显,如何保障新城有限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统筹实现新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至关重要。
一、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含义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是受当前土地资源瓶颈作用日渐凸显的严峻形势倒逼,以土地的高效、集约、综合利用为基础,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而提出来的科学用地方式。
它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土地资源的高效持续利用;二是土地资源与社会其他资源相配合共同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1]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土地资源数量配置与土地资源的总量稀缺保持高度一致;(2)土地资源质量组合与土地资源禀赋相适应;(3)土地资源的时间安排与土地资源的时序性完全相当;(4)土地资源配置应当考虑区域差异,反映各地区特点,激发各地区发展活力。
内容的核心是指土地资源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影响后代人的发展条件,保证有限的土地供给能满足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土地需求,要让土地资源配置在数量上具有均衡性,在质量上具有级差性,在时间上具有长期性,在空间上具有全局性,从而实现自然协调性、经济连续性和社会持续性的统一。
能源行业的瓶颈及解决方法
能源行业的瓶颈及解决方法一、瓶颈的挑战能源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基石,但随着全球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能源需求不断上升,给能源行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以下将从供需失衡、环境问题以及技术创新三个方面探讨能源行业所面临的瓶颈及解决方法。
1. 供需失衡随着全球人口不断增加,能源需求呈现出日益强劲的势头。
然而,由于能源产业储备量有限且分布不均衡,导致供需失衡成为能源行业的主要瓶颈之一。
特别是在不少地区资源稀缺或暂时无法开采利用的情况下,市场供应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
解决方法:a. 发展清洁可再生能源:清洁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力发电等具有广阔的资源区域分布和可再生性特点,可以部分弥补传统化石能源储备短缺的问题。
b. 提高整体资源利用效率:通过推广节约型产业、加强能源管理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优化资源配置,降低对传统能源的依赖程度。
2. 环境问题能源行业的快速发展给环境带来了严重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
尤其是燃煤等传统能源的使用导致大量二氧化碳和其他有害气体排放,加剧了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
环境问题不仅威胁到人类健康,也影响到经济可持续发展。
解决方法:a. 推广清洁能源技术:通过发展清洁能源技术如核能、太阳能光伏等,减少对化石能源的需求,从而降低碳排放量。
b. 强化环境监管:完善环境法律法规体系,并加强对产业环保措施的监督与执行,确保企业按照环保要求进行生产经营活动。
3. 技术创新目前,全球正处于科技创新的高速发展时期。
然而,在能源行业中仍存在技术更新慢、缺乏创新意识等问题,这一直以来制约着行业的进步。
解决方法:a. 加大研发投入:政府和企业应加大对能源科技创新的研发投入,鼓励科研机构、高校等开展前沿能源技术探索与创新。
b. 促进技术交流与合作:建立国际间的技术交流平台,加强跨国合作,分享技术资源和经验,推动全球能源行业的协同发展。
二、解决途径为了克服能源行业所面临的瓶颈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综合的解决途径。
以下将提出几个重要方向:1. 多元化能源供应多元化能源供应是缓解供需失衡问题的重要手段。
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与资源节约型社会构建
在《 资本论》 第一卷关 于“ 大规模 的工业 和农业 ” 的讨论 中 , 马克思认 为 : “ 资本主义农 业的任何进步 , 都不仅是掠夺劳动者
的技巧 的进 步 , 而且 是掠夺 土地 的技巧 的进 步 , 在一定时期 内
不足 , 其 中缺水 比较 严重 的城 市有 t 1 0个 , 全 国城市年 缺水总
主义制度 所造成 的, 要彻底解 决这一问题 , 就必须 进行制度替
是社会 历史不可或 缺的重要部 分 ,是社会历史 进步 的前 提条
件。 社会历史的前进和发展 , 有赖于 、 甚至取决 于正确 的人与 自 然关 系的形 成 , 这一关系形成愈是 自觉 、 维持愈持久 , 社会就愈
是 向前 。
的索取 与对 自然环境的破坏也 日益俱增 , 生态平衡 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因此 , 人 类社会 的发展 不能以牺牲 自然环境为代
价, 人类在征服 自然的同时必须以尊重 自然为前提 , 始终保持人与 自然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 : 节 约 型社 会 ; 人 与 自然协 调 ; 生 态文 明
中图分 类号 : F 0 6 2 . 1; F 0 6 2 . 2
的重要组成部分 之一 ,是 当代 中国重大 的理论创新 的具 体体 现。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 的基本观点 、 发展及其
在当代 的表现形 态 , 自觉坚持和发展 这一理论 , 对 于加快建设
的异化作 为资本积 累体制 内的异化 的前提条件 。因此 , 他认 为
反对资本 主义 的革命不仅要 推翻它对劳动进 行剥削 的特定 关
【 探索带 】 E x p l o r a t i o n Z o n e
2 0 1 3 年 第g 期( 总第 4 3 5 期) 上
携手全球应对人类共同挑战,为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携手全球应对人类共同挑战,为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面向未来,要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加快推进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更多新的增长点、增长极,着力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一、携手全球应对人类共同挑战,为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粮食不足、资源短缺、能源紧张、环境污染、气候异常、人口膨胀、贫困、疾病流行、经济危机等诸多全球性难题,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严峻挑战;发展科学技术是人类应对全球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世界发展离不开中国,中国发展也离不开世界,我国在应对人类共同挑战中作出更大贡献、发挥更大作用,既是负责任大国的时代担当,也是解决自身发展问题的需要。
中国已经成长为世界科技大国,能够为人类应对共同挑战作出与国力相匹配的更大贡献。
在我国解决粮食安全问题中,袁隆平院士团队发明了杂交水稻,促进粮食亩产提升到800公斤以上,不仅为我国解决14亿人口吃饭问题作出了突出贡献,而且推广到印度、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埃及、马达加斯加、利比里亚等众多国家,使那些地方的水稻产量提高15%~20%,为人类保障粮食安全、减少贫困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拥有4200多万人的工程科技人员队伍,规模在全球首屈一指,这是中国开创未来最宝贵的资源,也是为人类应对共同挑战的有生力量,可以为人类共创美好未来作出应有贡献。
以科技创新应对人类共同挑战,是促进全球长期繁荣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同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开展广泛的科技合作和人员交流。
我国参与了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计划、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人类基因组计划等一大批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工程。
比如,我国通过参与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计划,建成了全球第一个全超导非圆截面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创造了1亿摄氏度等离子体放电近10秒的世界纪录,为国际受控核聚变研究领域作出应有贡献。
我国经济中长期发展前景分析
我国经济中长期发展前景分析今后一个时期,发展我国经济要更加突出地强调产业技术进步战略、制度创新战略和人力资源优先开发战略,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充分有效发挥我国巨大的经济增长潜力,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今后一个时期,发展我国经济要更加突出地强调产业技术进步战略,制度创新战略和人力资源优先开发战略,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充分有效发挥我国巨大的经济增长潜力,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经过“十五”规划头四年的努力奋斗,我国经济增长已经稳定地进入新一轮上升期,预计“十五”期间GDP年均增速将超过“九五”时期8.3%的水平,2005年人均GDP可能达到1400美元。
未来5—15年,我们面临的挑战仍然相当严峻,能否妥善应对,将决定国内发展的基本走势。
(一)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和环境压力日益加剧一方面,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并处于新一轮上升周期,经济总量显著扩大,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这些都带来发展空间扩大的新机遇,也势必加大对资源的需求和消耗强度。
另一方面,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效益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导致经济运行成本上升,已经越来越难以为继。
可持续发展面临的资源和环境压力日趋严峻,本质上是经济增长方式粗放、技术含量低和经济效率差的问题。
我国科技发展与经济建设“两张皮”的问题没有根本解决,技术水平低制约着经济效率的提高和增长潜力的发挥。
(二)盲目投资和低水平扩张的体制性根源日益凸显我国经济增长质量低的深层次原因,在于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主要表现为:一是投资体制改革滞后,既不利于通过市场提高投资的经济效益,又不利于政府弥补市场缺陷造成的社会代价。
二是财政税收体制不规范,不利于消除政府过多干预经济的内在动因。
三是金融体制不健全,金融参数失真,不利于国内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提高资本配置效率。
四是环境和资源的使用成本过低,难以形成相应的替代、节约资源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容易导致不计成本、忽视效益的低水平扩张。
重工业发展:现状、挑战与可持续发展路径
重工业发展:现状、挑战与可持续发展路径摘要:本文深入剖析重工业的发展现状,详细探讨其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全面分析重工业发展面临的诸多挑战,包括资源环境压力、技术创新瓶颈、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并提出一系列针对性的可持续发展策略,旨在为推动重工业的健康、绿色、高效发展提供全面而深入的思考。
一、引言重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对于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国防建设以及基础设施完善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
在当今全球化竞争日益激烈的经济格局下,重工业的发展水平不仅直接影响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还关系到国家的战略安全与长远发展。
深入研究重工业发展相关问题,对于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以及可持续发展目标具有举足轻重的现实意义。
二、重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一)提供基础原材料与装备重工业涵盖了钢铁、机械、化工、能源等众多领域,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了大量不可或缺的基础原材料和先进的技术装备。
例如,钢铁工业生产的各类钢材是建筑、机械制造、汽车、船舶等行业的基本材料;机械制造业生产的各类机床、工程机械等设备则是其他工业部门进行生产活动的重要工具。
这些基础产品和装备的稳定供应,保障了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转,是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的基石。
(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重工业具有强大的产业关联效应,其发展能够带动上下游众多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
以汽车制造业为例,汽车生产需要大量的钢铁、橡胶、玻璃、电子元件等原材料和零部件,这就促进了钢铁工业、橡胶工业、玻璃工业以及电子信息产业等的发展;同时,汽车销售、维修、运输等后市场服务也随之兴起,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和经济附加值。
这种产业带动作用在整个产业链中形成了乘数效应,推动了区域经济的繁荣。
(三)推动技术创新与进步重工业往往是技术密集型产业,其发展需要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
在追求更高生产效率、更好产品质量和更强市场竞争力的过程中,重工业企业积极开展技术研发活动,推动了材料科学、制造技术、自动化控制、信息技术等多领域的技术进步。
加强国土空间规划与实现资源节约型发展的讲话稿
加强国土空间规划与实现资源节约型发展的讲话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嘉宾,各位同仁:大家好!我很荣幸在这个重要的场合发表讲话,今天我想和大家一起探讨如何加强国土空间规划与实现资源节约型发展。
作为一个拥有丰富资源的国家,合理规划国土空间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同时,资源的有限性也促使我们必须转变发展方式,走向资源节约型发展。
在这个背景下,我们需要加强国土空间规划,实现资源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一、加强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性国土空间规划是整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国家的独立发展和资源保障。
国土空间规划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性:1. 资源合理利用:国土空间规划可以合理利用国家的土地、水资源等自然资源,达到资源高效利用的目的。
通过规划,我们可以科学分配资源,避免浪费和重复建设。
2. 促进协调发展:国土空间规划可以协调城乡发展、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优化资源配置,缓解人口压力,提高生态环境质量等。
只有通过合理规划,我们才能实现良性、协调的发展。
3. 保护生态环境:国土空间规划可以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
通过规划,我们可以划定保护区域,禁止开发破坏,实现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二、实现资源节约型发展的重要性资源节约型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
实现资源节约型发展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性:1. 破解资源瓶颈:资源有限是我国面临的首要问题之一。
通过资源节约型发展,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解决资源瓶颈问题。
2. 推动经济发展:资源节约型发展可以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推动新技术、新产业的发展壮大。
通过节约资源,我们可以实现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3. 提升国家竞争力:资源节约型发展是全球发展趋势,也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通过发展节约型产业,我们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国家的竞争优势。
三、加强国土空间规划与实现资源节约型发展的措施为了加强国土空间规划与实现资源节约型发展,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措施:1. 完善国土空间规划制度:我们可以建立健全国土空间规划的法律法规体系,明确规划的权威性和约束力。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国务院•【公布日期】2015.04.25•【文号】•【施行日期】2015.04.25•【效力等级】党内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自然生态保护正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2015年4月25日)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和积极成效。
但总体上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已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瓶颈制约。
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内在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选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抉择,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维护全球生态安全的重大举措。
要充分认识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动员全党、全社会积极行动、深入持久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坚持以人为本、依法推进,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以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重点,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利用,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弘扬生态文化,倡导绿色生活,加快建设美丽中国,使蓝天常在、青山常在、绿水常在,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水资源问题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
水资源问题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水资源开发、利用、配置、节约、保护和管理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为经济社会发展、人民安居乐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但必须清醒地看到,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水情,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水生态恶化等问题十分突出,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
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我国人均水资源量只有2100立方米,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28%,比人均耕地占比还要低12个百分点;二是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全国年平均缺水量500多亿立方米,三分之二的城市缺水,农村有近3亿人口饮水不安全;三是水资源利用方式比较粗放,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为120立方米,是发达国家的3至4倍,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仅为0.50,与世界先进水平0.7至0.8有较大差距;四是不少地方水资源过度开发,像黄河流域开发利用程度已经达到76%,淮河流域也达到了53%,海河流域更是超过了100%,已接近或超过其承载能力,引发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五是水体污染严重,2010年38.6%的河长水质劣于三类,三分之二的湖泊富营养化,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仅为46%。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水资源需求将在较长一段时期内持续增长,加之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水资源供需矛盾将更加尖锐,我国水资源面临的形势将更为严峻。
解决我国日益复杂的水资源问题,实现水资源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根本上要靠制度、靠政策、靠改革。
针对中央关于水资源管理的战略决策,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进一步明确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的主要目标,提出具体管理措施,全面部署工作任务,落实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
这一水资源纲领性文件的出台和实施将极大地推动该项制度的贯彻落实,促进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节约保护,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确定“三条红线”,实施“四项制度”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这份文件共分五章、20条,明确提出了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管理措施和保障措施。
绿色是发展的底色
绿色是发展的底色近年来,在网络社交媒体中兴起“晒天气”的风潮:每有蓝天白云,微信朋友圈大都会被“天空蓝”刷屏;每遇雾霾天,“吐槽”大大增加,不少网友说“我也是醉了”。
可见,空气质量好坏变得格外引人关注,生态环境问题日益成为重要的民生问题。
我们该怎样留住更多蓝天,创造舒适宜居的生态环境呢?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把“绿色”上升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理念,强调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
可以说,坚持绿色发展,是保持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绿色是发展的底色。
绿色,大自然最常见的颜色之一,常被喻为生命色、环保色。
绿色发展,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我国古代就十分强调对自然的尊重,提出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观点,这些认识反映了古人对绿色发展的朴素看法,至今仍给人以深刻启示。
绿色发展也是世界潮流。
早在2008年,联合国就倡导世界各国推行“绿色新政”。
世界许多国家都把绿色发展作为重要国家发展战略。
如美国出台了《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通过一系列节能环保措施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和推进可再生能源发展;日本推出“绿色发展战略”,把绿色增长的重点放在发展节能和可再生能源上;韩国提出“低碳绿色增进”的经济振兴战略,依靠发展绿色环保技术,实现节能减排、增加就业、创造经济发展新动力等政策目标。
2016年11月30日—12月11日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巴黎大会,也将全球气候治理的理念进一步确定为低碳绿色发展。
在全球携手应对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走绿色低碳循环的发展道路势在必行。
我们党一贯高度重视绿色发展,先后把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强调要走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尤其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把绿色发展写入“十三五”规划建议,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人民福祉、民族未来的责任担当,对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深邃思考。
如何实现产业绿色化与可持续发展
如何实现产业绿色化与可持续发展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环境问题也变得越来越突出。
在现代生产与生活方式的推动下,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问题日益严重,已经成为了制约人类可持续性发展的瓶颈之一。
产业绿色化与可持续发展是当今社会面临的一项重大挑战,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共同实现产业的绿色化和可持续发展。
一、提高环境意识,推进绿色工艺技术的应用环境意识是绿色化的基础,只有让人们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才能在根源上解决环境问题。
对企业而言,要实现绿色化,必须采用环保工艺技术,通过优化生产流程和产品性能,减少对生态环境的负担。
同时,绿色工艺技术的应用还能降低企业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因此,提高环境意识、推进绿色工艺技术的应用是实现产业绿色化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二、实现资源循环利用,降低环境负担随着资源的日益稀缺,循环经济成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循环经济是指在生产、销售、消费等过程中将废旧物料和能源回收再利用,最大限度地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对于企业来说,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可以大大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同时,通过加强循环经济的建设,企业也能为保护环境作出自己的贡献。
三、加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和责任担当企业是社会的一部分,具有社会责任和义务。
在绿色化与可持续发展方面,企业必须积极担当自己的社会责任,推进绿色生产,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同时,企业也应该加强与社会的互动和合作,促进企业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只有让企业在社会责任和发展之间找到平衡点,才能实现长远和可持续的发展。
四、推进产业结构升级,鼓励创新发展产业结构升级和科技创新是实现绿色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当前,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到来,传统产业正面临着巨大挑战。
解决方法是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新兴产业的发展。
同时,鼓励企业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提高自身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总之,实现产业绿色化和可持续发展需要我们共同关注,共同责任。
实施节约资源基本国策以保证可持续发展
实施节约资源基本国策以保证可持续发展摘要分析了实施节约资源基本国策的科学性、必要性和必然性,指出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是我国国情决定的,它是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迫切需要,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
认为必须通过加快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切实实行有利于节约资源的价格和财税政策等途径,推进实施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
关键词节约资源;基本国策;环境友好型社会;途径;可持续发展《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这是党中央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和可持续发展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1确立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是科学的抉择1.1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必须把节约资源定为基本国策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均资源占有严重不足。
目前我国人均淡水资源量为2 200m3,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人均耕地面积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45种主要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
我国资源短缺已对经济发展构成严重制约。
在这样的国情下推进现代化建设,走节约型的发展道路是必然的战略选择。
1.2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迫切需要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九五”以来,我国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取得了积极进展,但总体上看,经济增长依然是建立在对资源的高消耗基础上。
目前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资源的消耗大大高于世界先进水平,资源的高消耗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目前,我国生态环境虽然有所改善,但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根本扭转,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大超过环境容量,生态系统功能退化,给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健康带来严重危害。
实践证明,不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节约型社会,资源难以为继,环境难以承受,新型工业化难以实现。
破生态瓶颈 立产业生态
破生态瓶颈立产业生态【摘要】当前,我国生态环境面临严峻挑战,生态瓶颈日益凸显,急需采取措施破解。
本文首先通过现状分析和问题意识引出研究的重要性,然后深入探讨生态环境存在的瓶颈,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如何破解生态瓶颈,重点探究了产业生态链构建的关键作用,并提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和方向。
结合前述分析,强调了建立健康的产业生态对于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并展望了未来生态环境的发展趋势。
总结观点指出,只有通过立足当前,着眼未来,把生态环境建设作为重要任务,才能促进我国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和发展。
【关键词】生态瓶颈、产业生态、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问题意识、破解、构建、强调、展望、总结。
1. 引言1.1 现状分析当前,全球生态环境面临着严峻挑战,气候变化、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
在这种背景下,各国都在积极探讨如何破解生态瓶颈,实现可持续发展。
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生态环境问题尤为突出。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环境承载能力逐渐达到极限,导致资源过度开采、污染问题严重。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对未来的发展造成了巨大挑战。
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的生态环境受到的破坏也越来越严重。
城市化建设需要大量的土地资源,导致森林减少、湿地消失、水体污染等问题愈演愈烈。
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废气、废水也对环境造成了巨大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采取有效措施破解生态瓶颈,推动产业生态链的构建,实现可持续发展。
1.2 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指对当前生态环境面临的困境和挑战所产生的认识和警觉。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生态环境遭受到了严重破坏和污染,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受到了严重威胁,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生态危机。
我们必须意识到,生态环境的问题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障碍,如果不加以重视和处理,将对人类生存和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当前,许多地区的生态环境恶化严重,水质污染、空气污染、土壤退化等问题愈发严重,许多珍稀物种濒临灭绝,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导致了资源枯竭和生态系统失衡。
面对我国资源约束趋紧【精选】
面对我国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我们必须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发展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创新实践,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新要求,是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理性选择。
第一,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是我们充分认识自然规律及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成果。
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超越工业文明的新型文明境界,是在对工业文明带来严重生态安全进行深刻反思基础上逐步形成和正在积极推动的一种文明形态,是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形态。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创造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经济奇迹,积累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但也饱尝了高增长带来的苦果:能源紧张、资源短缺、生态退化、环境恶化、气候变化、灾害频发。
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那样,“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面对生态领域的这些挑战,人们重新认识到,人类与自然是平等的,人类不是自然的奴隶,人类也不是自然的上帝。
在开发自然、利用自然中,人类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人类的行为方式应该符合自然规律。
因此,我们必须摒弃人定胜天的思维方式和作法,充分认识自然规律及人与自然关系,按照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在生产力布局、城镇化发展、重大项目建设中都要充分考虑自然条件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
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 -
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 会
招 立娣 吴少 伟 赵 高送 (. 1 青岛 大学 山东青 岛 2 6 7 I 60 1 2 3 郑州华 信学 院管理 系 河南郑 州 .. 4 10 ) 5 1 0
学、技 术科学 、人 文科学 以及 综合性 学科 的教 学与实 践环节 中 ,并贯 穿于大 学教育 的始终 ,同时为政 府机 关 、企业人 员进 行专 门培 训 ,既为 环保事 业和 生 态工业 提供 具有较 强适 应能 力的 高素质 新型人 才 ,又为社 会提 供符合 可持 续 发展 需 要的 科技 成 果 。 2 2 3 新伦 理体 系架 构 .. 创 必 须在 生 态环境 伦 理 体 系和 市场 经济 伦理 之 间 建立 一套 新 的循 环经 济 伦理 体 系 ,并使之 深 人人 心 ,发 展循 环经济 才能得 到公 众 的理解和 支持 。循 环 经济 涉及 生产 和生 活 的所 有领域 ,与全社 会 的所 有人 的利 益都 密切 相关 , 因此 ,实 施循环 经济 不仅需 要政 府 的倡导和 企业 的 自律 ,更 需要提 高广大 社 会公 众的 参与意 识和 参与能 力 。必须 发动社 会大众 ,充 分认 识环境 和资源 对 可持 续 发展 的 严重 制约 。 3 综合 打造 循环经 济 战略平 台 3 1 全 方位 构建长 效机 制 . 3. . 建 立发 展循 环经 济的政 策机 制 11 政 府 要着 眼于循 环经 济 的发 展 ,强化政 策导 向 ,综合 运用 财政 、投 资 、 信贷 、价 格 、税 收等手 段 ,强化 宏 观调 控力 度 ,通 过 产业 政策 、财税 政 策 、 投资政 策 以及政绩 考核 引导 循环经 济 的发展 ,制定 关于环 境 与资源信 息透 明 与公众 监督 政策 。关于 循环 经济发 展 中的非政 府组 织等政 策 ,形 成发 展循环 经济 的适 当激励机 制 与约束 机制 ,制定 发展循 环经 济的各 类规划 编制 ,在规 划编制 过程 中 ,加 强对 发展 循环经 济的 专题研 究 ,建立科 学 的循 环经 济评价 指标 体 系 ,以此 建立 和 完善 发展 循 环经 济 的政 策机 制 。 3 1 2建 立发 展循环 经济 的组 织机制 .. 国 家 要以 循环 经 济理 念为 指 导 ,加 强组 织 建设 和管 理 ,推 进组 织 管理 体 制创 新 ,建立常设 性综 合协 调部 门与决 策体 系 ,创 新统 一指挥 与属地 管理 相结合 的体 制。在 大力促 进和 发展 循环 经济的 同时 ,制定 强有力 的措施 ,抑 制 阻碍 循 环经 济 发展 的 各种 不利 因 素 ,为 发展 循环 经 济创 造 良好 的条 件 。 3 1 3制定 发展 循环 经济 的法 律机制 .. 把 “ 循环 经济 ”写 进宪 法 , 从宪法 的 高度确 立循 环经 济 的地位 。制 订一 部 能够 统领 各单 行法 律 的 《 循环经 济 法》 ,加快 《 环经 济促 进法 》立 法进 循 程 ,抓 紧制定 发展循 环经 济的 专项法 规 ,采用这 种有 效的形 式 ,约 束和 规范 政 府 ,社 会 、企业 和 国民 的行 为 建立 完善 的 循环 经济 法规 体 系 。 3 2 宽领域 架构 支撑体 系 . 3 2. 架 构发 展循环 经 济的技 术 支撑体 系 . 1 突破 制 约循 环 经济 发 展的 技 术瓶 颈 ,积 极支 持 建立 循环 经济 信 息 系统 和技 术咨 询服务 体 系。利用 先进 的科 技推动 循环 经济 。建立 研发 中心 、产学 研基 地和 科技投 入保 障体 系 ,建 立 以政府 投入为 引导 ,企业 投入为 主体 ,金 融 信贷 为支 撑 ,社 会投 入 为补 充 的 多元化 科研 经 费投 入机 制 。 3. 2架构 发展 循环 经济 的主 体 支撑体 系 2. 发展 循环 经 济需 要 政府 、 企业 、非政 府组 织 和公 众 的参 与 。使其 在 统 认 识 的基 础上 ,明确 各 自_ 利和 义务 ,共 同推 进循 环经 济 的建设 。 的权 从 政 府来 看 ,需 要 发挥 政府 优 势 ,从 上到 下 来推 动循 环 经济 发 展 。从 企业来 看 ,需要把 资 源循环 利用 和环境 保护 纳入企 业总体 的发 展战略 中 ,自 觉地在 生产 经营 各个环 节采 取相 应的技 术和 管理措 施 。从 公众 角度看 ,我 国 的消 费体 系仍处 于形成 阶段 ,建 立一个 资源环 境低 负荷 的社会 消费体 系 ,走
论述题及参考答案
论述题及参考答案1、乐清生态市建设的目的、意义及内涵乐清生态市建设的目的:——以乐清市本地资源条件为基础,按照生态优先的原则,逐步形成符合市情的社会经济与生态协调运作的发展模式;——突破资源、环境瓶颈,着力解决污染物排放、水环境治理、生态破坏、人地矛盾等重点环境问题,形成安全、舒适、安详、愉悦的生活、创业环境;——基于乐清市城镇复合生态系统生态承载力,构建与城乡建设体系相平衡的山-河-海-城自然生态体系;——优化产业布局,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传统产业的生态化改造,形成区域循环经济体系和生态产业链,凸显生态经济的强市地位;——启迪“天人合一”的生态思想境界,诱导健康、文明的生产消费方式,和谐自然与社会的生态关系,培育整体、和谐、循环、共生,融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为一体的生态文明体系。
乐清生态市建设的意义在于:——有利于从根本上缓解、控制、克服区域内潜在的水、气、海洋、生物等资源及生态环境压力对全市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有利于对传统工业、农业、服务业等产业的生态化改造和整合,逐步形成高效、持续、有序、健康的生态产业结构和循环经济体系,在战略层次上解决传统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为乐清市未来进一步的发展提供系统的生态导向与生态基础保障。
——有利于促进城乡经济,实现城乡统筹,促进市域经济现代化和社会进步,建立良好的人居环境,形成浓厚的生态文化氛围,实现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的全面协调发展。
乐清生态市建设的内涵生态市建设的基本内涵是: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的范围内,运用生态学原理、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改善环境质量为前提,调整生产方式、消费方式以及决策和管理方法。
创建资源利用高效、废弃物利用充分的循环经济体系,建设体制合理、法制规范、社会公正、文化昌盛的文明社会和生态良好、景观优美、人际和谐的环境。
以最终实现区域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约束条件和发展对策
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约束条件和发展对策论文导读:然而,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也面临着资源、需求和人口等方面的约束条件。
本文拟对上述各约束条件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以促进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
关键词: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约束条件,发展对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始终保持高增长的态势,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日益扩大。
然而,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也面临着资源、需求和人口等方而的约束条件。
木文拟对上述各约束条件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以促进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
一、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存在的约束条件随着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我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越来越明显,如何协调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己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同时,中国经济增长的内部动力不足,而整个经济结构也需要更加合理化。
其次,人口问题也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约束条件。
所以,如何有效地扩大内需、优化经济结构、提高人口素质、有效控制人口也是当务之急。
(一)经济增长遭遇资源瓶颈中国经济在进入新一轮高速增长周期的同时,也再次遭遇资源瓶颈的阻击。
不少专家认为,未来20年我国将面临十分严峻的资源问题。
论文发表。
[2] —方而,经济的快速发展将导致资源消耗大幅度增长;另一方而,中国的特殊国情以及经济全球化和环境保护日盛的国际背景,都使我们而对的情况比发达国家曾经历的要复杂得多。
我国人均资源可采储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2000年我国人均石油、天然气、煤炭可开采储量分别只有2.6万吨、1074立方米、90吨,分别为世界平均值的11.1%^ 4.3%和55.4%。
据估计,2020年我国石油缺口为2.5亿一 2.7亿吨,煤炭缺口为10亿吨。
[2]随着我国经济总量的日益增大,其他资源都将面临同样的问题,资源瓶颈将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资源量有限仅仅是问题的一个方而,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另一个突出的矛盾是,在资源相对贫乏的背景下,我们的经济增长方式仍然没有走出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的传统模式。
昌吉回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关于开展资源节约活动的意见-昌州政发[2005]34号
昌吉回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关于开展资源节约活动的意见正文:---------------------------------------------------------------------------------------------------------------------------------------------------- 昌吉回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关于开展资源节约活动的意见(昌州政发[2005]34号)各县市人民政府,州政府各部门,州直各企业: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缓解资源瓶颈制约和环境压力,保障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根据国务院和自治区人民政府开展资源节约活动的要求,结合自治州实际,提出以下意见:一、充分认识开展资源节约活动的战略意义能源、原材料、水、土地等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保障。
自治州地处干旱荒漠地区,生态环境极其脆弱。
水资源严重短缺,分布不均衡。
煤炭等矿产资源较为丰富,但开采水平低,浪费严重。
经济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转变,经济的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靠消耗资源来实现。
自治州地区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能源、原材料和水资源消耗不仅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当前,自治州正处于重要的发展阶段,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对资源的需求进一步增加,这既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机遇期,又是一个资源环境矛盾突出,瓶颈约束加剧的时期。
浪费大、污染重,资源利用效率低,靠大量消耗资源支撑经济增长,不仅使资源约束矛盾更加突出,环境压力加大,也制约了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进一步提高。
组织开展资源节约活动,推进资源节约工作,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有效途径;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措施;是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
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推进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产业集聚发展的通知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以集聚化、产业化、市场
化、生态化为导向,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着力技术创 新和制度创新, 探索大宗固体废弃物区域整体协同解决方 案,推动大宗固体废弃物由“低效、低值、分散利用”向“高效、 高值、规模利用”转变,带动资源综合利用水平的全面提升, 推动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提取和高值化利用,协同生产建筑材料,实现尾矿有效替代
水泥原料。 鼓励资源枯竭矿区开展尾矿回填和尾矿库复垦,
推广低成本高效胶结填充。 深化尾矿在农业领域无害化利
用、生态环境修复治理方面的利用。 鼓励提取有价组分项目
与剩余废渣综合利用项目“捆绑式”建设模式,大力推进多种
固体废弃物协同利用。
(二)煤矸石。
坚持重点突破与因地制宜相结合。 重点突破产生大宗固 体废弃物的重点行业和领域;从技术、标准、政策和管理等多 个方面,因地制宜,研究和推动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产 业发展。
(三)总体目标。 探索建设一批具有示范和引领作用的综合利用产业基 地,到 2020 年,建设 50 个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基地、50 个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基地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 75% 以上,形成多途径、高附加值的综合利用发展新格局。
矿物元素,重点研发煤矸石生产农业肥料、净水材料、胶结充 填专用胶凝材料等高附加值产品。
(三)粉煤灰。 大力发展粉煤灰规模化利用和高值化利用,重点解决粉 煤灰综合利用区域瓶颈问题。 开发应用大掺量粉煤灰混凝土 技术, 改造提升粉煤灰生产砌块等新型建材的技术水平、产 品质量,继续扩大在建材领域的应用规模。 持续推动粉煤灰 有用组分提取及农业领域应用。 加强精细化、高科技化产品 的研发,推广粉煤灰分离提取高附加值产品,推动高铝粉煤 灰提取氧化铝及其配套项目建设。 积极培育市场和专业化企 业,大幅提高粉煤灰的规模化应用比例。 逐步淘汰粉煤灰湿 排,强化粉煤灰安全堆存管理。 (四)冶金渣(赤泥)。 鼓励冶金渣规模化、高质化利用,加强冶金渣技术研发 和装备制造,研究和制定冶金渣综合利用技术标准和工艺规 范, 高质量发展以冶金渣综合利用为核心的综合利用产业。 积极推动高炉渣、钢渣及尾渣深度研究、分级利用、优质优用 和规模化利用。 推动有色冶金渣提取有用组分整体利用、含 重金属冶金渣无害化处理及深度综合利用; 推广技术先进、 能耗低、耗渣量大、附加值高的产品,全面实现钢渣“零排放” 和有色冶金渣清洁化利用。 大力推广低成本赤泥脱碱技术和 成套设备的应用。 (五)化工渣(工业副产石膏)。 推动电石渣、氨碱废渣、铬盐废渣、黄磷渣、盐泥无害化 处置与深度综合利用,强化工业脱硫、生产化工产品等应用, 加强化工废渣与水泥、 室内装饰等建材方面的应用相结合, 提高综合利用水平。 推广脱硫石膏、磷石膏等工业副产石膏 替代天然石膏的资源化利用,推动副产石膏分级利用,扩大 副产石膏生产高强石膏粉、 纸面石膏板等高附加值产品规 模,鼓励工业副产石膏综合利用产业集约发展。 (六)工业废弃料(建筑垃圾)。 推动工业生产中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塑料、废轮胎、 化工废弃料等工业废弃料资源化利用。 积极推动建筑垃圾的 精细化分类及分质利用,推动建筑垃圾生产再生骨料等建材 制品、筑路材料和回填利用,推广成分复杂的建筑垃圾资源 化成套工艺及装备的应用,完善收集、清运、分拣和再利用的 一体化回收系统。 (七)农林废弃物。 有效推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强化技术研发和装备制 造,完善秸秆处理工艺和收储运体系。 鼓励林业“三剩物”、次 小薪材、制糖蔗渣、废竹、尾菜及其他农林业废弃物的综合利 用。 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推进废旧农膜、 灌溉器材等以及农林产品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 (八)其他类。 合理推动伴随着新的生产、流通和生活方式而产生且对 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影响较大的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 例 如:快递包装废弃物、废弃共享单车、废旧电池(锂电池、蓄电 池等)、废弃水处理膜组件、废太阳能板、风力发电机组的废 叶片、大型装备(设备)拆解废弃物等。
我国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
我国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中国的发展正成为世界经济新的推动力量。
中国是一个快速发展中的大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与实现,不仅是中国自身发展的唯一正确模式,而且将是对整个世界的巨大贡献。
因此,对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一、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可持续发展是指在不损害未来时代发展且满足其发展要求资源基础的条件下的发展。
也就是说经济的发展不能导致自然资源基础的退化,不损害再生性资源的再生能力,非再生资源获得替代资源的补充,环境得到保持,从而保证社会有长远持续的发展。
当前我国可持续面临的问题:1、人口与资源问题。
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的矛盾加剧。
具体体现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遇到的两大战略性难题:一是人均资源要素占有率低,而人口多、就业压力大;二是人均资源要素占有率低,而现有生产方式粗放、资源消耗大。
两大难题有一个“交集”,就是资源紧张。
经济快速增长的需求与能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尖锐。
可以说,资源已经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资源禀赋较差,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弱。
维系人们基本生存的水和耕地,人均拥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和1/3,森林资源为1/5.45种主要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50%。
石油、天然气、煤炭、铁矿石、铜和铝等重要矿产资源人均储量,分别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11%、4.5%、79%、42%、18%、7.3%。
一方面是人均资源要素占有率低,而另一方面我国的经济增长则基本上处于粗放型状态,存在着“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的问题,经济增长所付出的成本和代价很大。
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消耗大量自然资源实现的,科技贡献率很低。
2003年我国实现GDP,按现行汇率计算为1.4万亿美元,约占全世界GDP 的4%,但为此消耗的各类资源估算为50亿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缓解资源“瓶颈”,坚持可持续发展【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秘书长朱锦昌】一、资源已经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的矛盾加剧。
这一矛盾具体体现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遇到的两大战略性难题:一是人均资源要素占有率低,而人口多、就业压力大;二是人均资源要素占有率低,而现有生产方式粗放、资源消耗大。
两大难题有一个“交集”,就是资源紧张。
经济快速增长的需求与能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形势十分严峻。
可以说,资源已经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资源禀赋较差,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弱。
维系人们基本生存的水和耕地,人均拥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和1/3,森林资源为1/5。
45种主要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50%。
石油、天然气、煤炭、铁矿石、铜和铝等重要矿产资源人均储量,分别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11%、4.5%、79%、42%、18%、7.3%。
一方面是人均资源要素占有率低,而另一方面我国的经济增长则基本上还处于粗放型状态,存在着“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的问题,经济增长所付出的成本和代价很大。
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消耗大量自然资源实现的,科技贡献率很低。
2003年,我国实现GDP,按现行汇率计算为1.4亿美元,约占全世界GDP 的4%,但为此消耗的各类资源估算为50亿吨。
其中,原油2.52亿吨、原煤15.79亿吨、铁矿石3亿吨、钢材2.71亿吨、氧化铝1168万吨、水泥8.36亿吨,分别约为世界消费量的7.4%、31%、30%、27%、25%、40%。
我国每创造1美元国民生产值所消耗的能源是美国的4.3倍,德国和法国的7.7倍,日本的11.5倍。
生活方式中存在的高消费和浪费型消费也造成自然资源的巨大浪费。
长期以来在自然资源无限的观念影响下,我们的资源节约意识十分淡薄,在资源使用上大手大脚。
有专家指出,全国因电能利用率低下造成的浪费年约2000亿千瓦/时。
三峡电站26台70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全部运行时,年均发电量约850亿千瓦/时。
也就是说,我国一年因电能利用效率低下造成的浪费,相当于2—3个三峡电站的发电总量。
据零点市场调查与分析公司最近对北京、上海和广州等7个城市2211名居民进行调查。
尽管八成以上回答者表示他们现在更加注意节水节电,但只有34.2%的回答者说他们将改变生活方式。
在先富起来的一些人当中,高档消费、奢侈品消费成风,斗富摆阔,暴殄天物,甚至大摆豪华黄金宴;在名山滨海,到处是休闲度假的楼堂馆所;党政机关机构“公车”越来越多……。
这种不科学、不健康、不文明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不仅给本来就异常紧缺的资源造成惊人的浪费,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和巨大压力。
而另一方面,中国的发展越来越多地进口、消耗国外的资源,资源的对外依存度越来越大。
2003年,我国约50%的铁矿石和氧化铝、60%的铜资源、34%的原油依靠进口。
严峻的事实应使我们清醒认识到:缓解资源“瓶颈”已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环节。
二、努力寻求缓解资源“瓶颈”发展方式首先,依靠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切实改变粗放型生产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不断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缓解资源“瓶颈”,坚持可持续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杠杆。
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需要科技支撑;降低资源消耗,建设循环经济需要科技支撑;开发新兴资源,缩短工业化进程更需要科技支撑。
增强科技进步增长的贡献率,不应停留于一般的意义上谈,而应当明确把有关能源技术研发创新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内容,作为一项重大的国家战略。
一是要加紧开发新能源,尤其是可再生资源。
大力开发诸如太阳能、风力、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氢能、燃料电池和生物液体燃料等新能源。
据专家估计,再过20年,石油、汽油和天然气将开始短缺。
鉴于这种情况,一些发达国家的汽车生产商正在大力研制混合燃料汽车,燃料电池汽车,氢气汽车,电力汽车,压缩空气汽车,太阳能汽车等等。
二是注重资源再利用,发展循环经济。
在这方面一些发达国家的生产模式和环境技术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
比如在企业层面上建立小循环模式,最著名的是美国的杜邦化学公司,废物通过梯形利用越来越少,最终形成“零排放”;在区域层面上建立中循环模式,最著名的是丹麦卡伦堡模式,发电厂、炼油厂、制药厂、石膏板厂、水泥厂、供热资源一条龙利用;在社会层面上,做的比较好是日本。
日本的资源再生系统由3个子系统构成的:废物回收系统,废物拆解、利用系统以及无害化处理系统。
三是大力发展节能降耗技术,节约现有资源,千方百计降低能耗。
日本在两次石油危机后,现在是世界上能耗水平最低的国家之一,单位产值能耗是我国的1/4。
1979年,日本首部《节约能源法》颁布实施。
1998年修改后的《节约能源法》规定,企业必须以每年1%的速度降低单位产出能源。
到2005年,照明器具的耗能必须比1996年度降低20%;到2010年度,轿车的平均耗能必须比1995年降低22.8%。
在这方面,我们应当认真借鉴。
实际上,我国经济增长中的节能潜力还很大。
要特别注重突破节约能源和环境保护方面的技术瓶颈,开发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开发针对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的综合整治技术。
在资源充分利用方面,我国也有成功的突出例子,鲁北化工集团是一家坐落于海滩盐碱地上的大型化工企业,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磷铵、硫酸、水泥联合生产企业。
在这个企业里,没有污染物和废弃物,生产过程中所有副产品都成为下一个产品链的原料。
资源就这样在轮回利用中被“吃干榨净”,实现了价值最大化。
但总的来说,我国目前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高,对教育和科研的大量投入还没能很好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企业作为经济活动和技术创新的重要主体,在研发、利用、节约资源技术和环境保护技术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其积极性有待激励和提高。
作为国家来讲,必须加强基础学科和基础理论的研究,必须加强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的自主开发和创新,推进具有战略意义的高技术研究,培养一批技术推广机构,给中小企业提供开发、节约和综合利用资源、保护环境的技术支持和技术援助。
总之,节约资源、开发资源、综合利用是一个关系到我国可持续发展能否实现的重大问题,我们必须加大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其次,要充分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缓解资源“瓶颈”。
在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国内资源的同时,必须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综合运用贸易、投资、对外援助等多种形式,提高利用境外资源的能力,加快制定实施境外资源利用战略。
目前,世界大国采取各种手段高度重视在世界范围内开发利用资源,实施了不同形式的全球资源战略。
例如,美国的全球资源战略的主要特点:一是资源来源全球化和多元化,加紧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布局;二是通过经援、投资等手段控制它国战略资源;三是建立了包括石油、天然气、铍、铌、金刚石、钽等战略资源储备制度。
我国95%以上的进口矿产品以贸易方式直接从国际市场采购,在国外投资开发资源、有控制权的份额矿占进口量比例不足5%。
我国必须通过合资、合作和并购等多种形式,更多更好地开发利用境外石油和天然气、金属和非金属矿产资源、林木资源、经济作物资源和远洋渔业资源等,建立多元、稳定、可靠的境外资源供应基地和国内储备基地。
再次,缓解资源“瓶颈”还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提高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
在市场经济中,价格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对经济发展起着调节作用。
我们知道,世界上任何一种资源都有替代品。
当铜和锡的价格上升时,发明并大量生产替代铜和锡的塑料制品就有利可图。
同样,铜和其他制造电线的金属价格上升就会刺激人们开发替代铜的光导纤维(光导纤维主要是以沙子为原料)。
当水的价格提高到一定程度时,不但可以大量节约用水,海水淡化、废水重新利用等就会成为有利可图的企业而得到大力发展。
总之,经济高效的新产品替代没有竞争力的传统产品是基本的经济规律。
当某种资源价格上升时,必然刺激人们去开发它们的替代品。
因此,要充分发挥价格机制在资源的市场供求和可持续利用等方面的调节作用,促进各类资源消耗和开发主体的投资积极性,促进各类市场主体更加自觉地节约资源,其前景是很广阔的。
三、创建符合中国国情的科学、文明和可持续的生活方式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总生产是一个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各环节的体系。
消费在当代社会条件下的地位越来越突出,从一定意义可以说,在当代消费实际上引导和推动着生产。
消费方式、生活方式深刻地影响着生产方式。
当前条件下,我国要付出最小的资源、环境和生态代价,坚持可持续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依赖于形成符合中国国情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
人们的消费方式对资源消耗有着很大的影响。
我们的消费方式一定要从本国的国情出发,如果简单模仿、盲目攀比将会带来巨大的危害。
中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资源匮乏,又要共同富裕的国家,不能选择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生活方式。
例如,西方发达国家平均二人一辆汽车,中国就不能走这条路。
我国应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生活方式。
第一,应当讲求日用消费品的质量、实用和耐用性,尽量缩小一次性消费的范围。
在全社会推广节能型、节水型的低度消耗资源的适度消费生活体系。
第二,注意食品消费结构的合理化保持中华民族传统的饮食习惯,仍应以植物型食品为主或动植物食品并重。
“艰苦岁月想吃肉,小康生活要喝粥”这副对联告诉我们,当十几亿中国人口进入小康社会以后,对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会有很多新理念、新要求,我们要注意总结、注意引导。
第三,居住方式和出行方式宜提倡相对集中,发展公园、公共娱乐场所;宜提倡自行车、公共交通。
第四,便于资源的节约、共享、回收,提倡使用循环经济产品、替代经济产品。
倡导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理念和模式,用“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反馈方式重构经济运行过程,实现最优生产、最适消费、最少废弃。
生活方式影响生产方式。
有专家预测,影响21世纪的将是美国的科技和中国的城市化。
到本世纪下半期,中国不仅是最大的世界工厂,而且也将是最大的世界市场。
世界生产什么,取决于中国人买什么;中国人买什么,则取决于中国人怎样过日子。
这一说法显然有很大偏颇,但是却点明了中国发展在坚持可持续发展,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中的重要责任。
四、健全相应的法律,加强资源节约意识教育充分发挥科技和市场的作用,可以节约资源、开发资源和引进资源,但光依靠科技与市场是不够的,还必须依靠健全相应的法律,加强资源节约意识教育,这是缓解资源“瓶颈”,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只有健全法制、加强教育,才能树立起节约意识、资源意识和安全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