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点之间线段最短PPT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三一班 原静雯
1
前言
阅读完两点之间线段最短那篇文章,相
信大家对于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个简单的公
理有了更加深入地了解,应用上,也找到了
些方法与思路了吧。又经过了近一年的学习,
回过头我们再看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个公理,
看看我们能不能再发现它的精华。
这是上学期的一道周测题目,不知大家还 有没有印象。
2
探究问题一
14
探究问题四
同探究问题一、探究
问题二一样,我把探究
问题三变形,大家再看
看。
如图,在边长为2的
A
等边三角形ABC中,M
为AB的中点, N是BC上
M
的一动点,求AN+MN
的最小值。
B
C N
15
解题过程
解:以BC为轴翻转△ABC到△DBC,
A
连接MD、ND作DE⊥AB交AB的延长线于E。
∴ AB=BD=2 ∠1=∠2=60º
有了上一题的铺垫这道题现在让你做就非常简
单了。
8
探究问题二
如图,在等腰直角
三角形ABC中,
A
AB=AC=8,
M
∠A=90º,M为AC
上的一点, 且AM=2, B N
C
N是BC上的一动点,
求AN+MN的最小
值。
9
思路
观察图形,它恰好是上一图形的一半,考
虑到要应用对称性,转移线段,从而利用两点
之间线段最短这个公理,我们需要翻转三角形
M
∵DE⊥AE
∴∠AED=90º ∴∠BDE=30º
2
B1 F
N
C
∴BE= BD=1 E
∴ED= ∵N为AB的中点
∴BN=1
∴EN=2
D
根据勾股定理
NE2+ED2=ND2
∴ND= ∴AM+MN的最小值 为
17
回顾与总结
通过以上的探究和思考,我们发现,两点之间
线段最短这个公理,已不只停留在一个简单的公理
A
D
2 1
N
M
E
B
C
5
解题过程
解:连接 NB、BM
∵四边形ABCD为正方形
∴∠1=∠2、AB=AD=DC=8cm=BC ,
∠DCB=90º
在△BAN与△DAN中 AB=AD
A
D
2 1
N
M
∠1=∠2
AN=AN
E
∴△ABN≌△AND(SAS)
B
C
∴BN=DN
即求DN+MN的最小值,则为求NB+NM的最 小值
ABC,使得构成一个正方形,从而利用上一题
的思路解题。
10
解题过程
解:以BC 为轴翻转△ABC到
△DBC
A
连接 ND,MD交BC于E
M
∴AC=DC=8,∠ABC=∠DCB
在△ACN与△DCN中 AC=DC
B
N
E
C
∠ABC=∠DCB
CN=CN
∴△ACN≌△DCN(SAS)
∴AN=DN
如图,在边长为
8cm的正方形
A
D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ABCD中,M为
M N
DC上的一点,且
DM=2,N是AC
B
C
上的一动点,求
DN+MN的最小
值。
3
解答
首先,我想先说一说我拿到这道题
时的一些想法和思路。观察已知条件,
要求的是DN+MN的最小值,观察图形,
这两条线段在同一边,这就很别扭,显
得无从下手,于是我便想到了线段等量
解析式。 (3)若一个动点P自OA的中点M出发,先到达x轴上
即求AN+NM的最小值则为求 MN+ND的最小值
11
解题过程
根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当N在E点时,MN+ND
A
的值最小
M
∵△ABC为等腰三角形,
AM=2
∴∠ABC=∠BCD=45º MC=6
B
N
E
C
∴∠MCD=90º
根据勾股定律
MC2+DC2=MD2
∴MD=10
即AN+MN的最小值为 10。
18
步骤思路
(1)利用对称,转移其中一条线段。(若不是 对角线为对称轴的图形,通过翻折,补形)——移
(2)利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个公理,寻找两 线段和最短时动点所在的位置。——找
(3)利用已知条件求线段的值——求。求解前 的过渡的写法很重要,举个例子(例:∴AM=DM 即要求AM+MN的最小值则为求 MN+MD的最小 值 根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当M为ND与BC交 点F时,MN+MD的最小值)大概内容如此即可。
(4)最后下结论。(例:∴AM+MN的最小值 为)
19
题目
说了这么多,大家对这方面的知识也有所了解了吧, 那么,让我们一同看看这道中考题,看看能不能轻松的 解决。
题目:已知抛物线y=ax2+bx+c与y轴交于点A(0, 3),与x轴分别交于B(1,0)、C(5,0)两点。
(1)求此抛物线的解析式。 (2)若点D为线段OA的一个三等分点,求直线DC的
12
探究问题三
在边长为6的菱
形ABCD中, ∠DAB=60º,E为
D
C F
AB的中点,F是
AC上一动点,求
A
E
B
EF+BF的最小值。
13
解答
这也是我们周测的一道题目,大家还 有印象吗?它与探究问题一大致一样,只 是换作了菱形的情景,依旧是利用对称性 转移线段,再利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公 理。 解题过程略
在△ABM与△DBM中
M
AB=DB
∠1=∠2
BM=BM
2
B1 F
N
C
∴△ABM≌△DBM(SAS)
E
∴AM=DM
即要求AM+MN的最小值则为求 MN+MD
的最小值
D
根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当M为ND与BC交点F时,MN+MD的最小
值。
16
解题过程
∵∠1=∠2=60º
A
∴∠ABD=120º
∴∠EBD=60º
的转化,由于正方形是轴对称图形,对
角线又是它的对称轴,因此,我连接NB,
利用全等,把DN转移到BN。于是,便
变为了求NB+NM的最小值。
4
解答
如图,NB与NM,显然 是折线,不难想到,只有 运动N点,使得B.M.N三 点共线时,NB+NM的值 最小,而这一块的思考, 我们就利用了两点之间线 段最短的公理。确定了N 点的位置,下面就是简单 的求解了。
6
解题过程
由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得
连接BM时与AC的交点为最小 值
设交于E ∵DM=2cm
A
D
2 1
N
M
∴MC=6cm
E
根据勾股定理 BC2+CM2=BM2
B
C
∴BM=10cm
即DN+MN的最小值为10cm。 7
总结
理解了上一题,我们看看这道题,这道题
就是上一题简单的变形。它与上一题极为相似,
上,它已成为求两个线段和最短或几条线段和最短
的一种手段和技巧.
通过探究,我们发现,这一类问题解题的大概步 骤是一样的,唯一不同在于它们赋予的图形不同, 也就是已知条件不同。它可以以正方形、菱形为依
托,也可以以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为依托。但 我发现它的本质是不变的,也就是万变不离其中,
因此,我们只需以不变应万变。下面是我总结的这 一类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步骤。
1
前言
阅读完两点之间线段最短那篇文章,相
信大家对于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个简单的公
理有了更加深入地了解,应用上,也找到了
些方法与思路了吧。又经过了近一年的学习,
回过头我们再看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个公理,
看看我们能不能再发现它的精华。
这是上学期的一道周测题目,不知大家还 有没有印象。
2
探究问题一
14
探究问题四
同探究问题一、探究
问题二一样,我把探究
问题三变形,大家再看
看。
如图,在边长为2的
A
等边三角形ABC中,M
为AB的中点, N是BC上
M
的一动点,求AN+MN
的最小值。
B
C N
15
解题过程
解:以BC为轴翻转△ABC到△DBC,
A
连接MD、ND作DE⊥AB交AB的延长线于E。
∴ AB=BD=2 ∠1=∠2=60º
有了上一题的铺垫这道题现在让你做就非常简
单了。
8
探究问题二
如图,在等腰直角
三角形ABC中,
A
AB=AC=8,
M
∠A=90º,M为AC
上的一点, 且AM=2, B N
C
N是BC上的一动点,
求AN+MN的最小
值。
9
思路
观察图形,它恰好是上一图形的一半,考
虑到要应用对称性,转移线段,从而利用两点
之间线段最短这个公理,我们需要翻转三角形
M
∵DE⊥AE
∴∠AED=90º ∴∠BDE=30º
2
B1 F
N
C
∴BE= BD=1 E
∴ED= ∵N为AB的中点
∴BN=1
∴EN=2
D
根据勾股定理
NE2+ED2=ND2
∴ND= ∴AM+MN的最小值 为
17
回顾与总结
通过以上的探究和思考,我们发现,两点之间
线段最短这个公理,已不只停留在一个简单的公理
A
D
2 1
N
M
E
B
C
5
解题过程
解:连接 NB、BM
∵四边形ABCD为正方形
∴∠1=∠2、AB=AD=DC=8cm=BC ,
∠DCB=90º
在△BAN与△DAN中 AB=AD
A
D
2 1
N
M
∠1=∠2
AN=AN
E
∴△ABN≌△AND(SAS)
B
C
∴BN=DN
即求DN+MN的最小值,则为求NB+NM的最 小值
ABC,使得构成一个正方形,从而利用上一题
的思路解题。
10
解题过程
解:以BC 为轴翻转△ABC到
△DBC
A
连接 ND,MD交BC于E
M
∴AC=DC=8,∠ABC=∠DCB
在△ACN与△DCN中 AC=DC
B
N
E
C
∠ABC=∠DCB
CN=CN
∴△ACN≌△DCN(SAS)
∴AN=DN
如图,在边长为
8cm的正方形
A
D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ABCD中,M为
M N
DC上的一点,且
DM=2,N是AC
B
C
上的一动点,求
DN+MN的最小
值。
3
解答
首先,我想先说一说我拿到这道题
时的一些想法和思路。观察已知条件,
要求的是DN+MN的最小值,观察图形,
这两条线段在同一边,这就很别扭,显
得无从下手,于是我便想到了线段等量
解析式。 (3)若一个动点P自OA的中点M出发,先到达x轴上
即求AN+NM的最小值则为求 MN+ND的最小值
11
解题过程
根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当N在E点时,MN+ND
A
的值最小
M
∵△ABC为等腰三角形,
AM=2
∴∠ABC=∠BCD=45º MC=6
B
N
E
C
∴∠MCD=90º
根据勾股定律
MC2+DC2=MD2
∴MD=10
即AN+MN的最小值为 10。
18
步骤思路
(1)利用对称,转移其中一条线段。(若不是 对角线为对称轴的图形,通过翻折,补形)——移
(2)利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个公理,寻找两 线段和最短时动点所在的位置。——找
(3)利用已知条件求线段的值——求。求解前 的过渡的写法很重要,举个例子(例:∴AM=DM 即要求AM+MN的最小值则为求 MN+MD的最小 值 根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当M为ND与BC交 点F时,MN+MD的最小值)大概内容如此即可。
(4)最后下结论。(例:∴AM+MN的最小值 为)
19
题目
说了这么多,大家对这方面的知识也有所了解了吧, 那么,让我们一同看看这道中考题,看看能不能轻松的 解决。
题目:已知抛物线y=ax2+bx+c与y轴交于点A(0, 3),与x轴分别交于B(1,0)、C(5,0)两点。
(1)求此抛物线的解析式。 (2)若点D为线段OA的一个三等分点,求直线DC的
12
探究问题三
在边长为6的菱
形ABCD中, ∠DAB=60º,E为
D
C F
AB的中点,F是
AC上一动点,求
A
E
B
EF+BF的最小值。
13
解答
这也是我们周测的一道题目,大家还 有印象吗?它与探究问题一大致一样,只 是换作了菱形的情景,依旧是利用对称性 转移线段,再利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公 理。 解题过程略
在△ABM与△DBM中
M
AB=DB
∠1=∠2
BM=BM
2
B1 F
N
C
∴△ABM≌△DBM(SAS)
E
∴AM=DM
即要求AM+MN的最小值则为求 MN+MD
的最小值
D
根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当M为ND与BC交点F时,MN+MD的最小
值。
16
解题过程
∵∠1=∠2=60º
A
∴∠ABD=120º
∴∠EBD=60º
的转化,由于正方形是轴对称图形,对
角线又是它的对称轴,因此,我连接NB,
利用全等,把DN转移到BN。于是,便
变为了求NB+NM的最小值。
4
解答
如图,NB与NM,显然 是折线,不难想到,只有 运动N点,使得B.M.N三 点共线时,NB+NM的值 最小,而这一块的思考, 我们就利用了两点之间线 段最短的公理。确定了N 点的位置,下面就是简单 的求解了。
6
解题过程
由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得
连接BM时与AC的交点为最小 值
设交于E ∵DM=2cm
A
D
2 1
N
M
∴MC=6cm
E
根据勾股定理 BC2+CM2=BM2
B
C
∴BM=10cm
即DN+MN的最小值为10cm。 7
总结
理解了上一题,我们看看这道题,这道题
就是上一题简单的变形。它与上一题极为相似,
上,它已成为求两个线段和最短或几条线段和最短
的一种手段和技巧.
通过探究,我们发现,这一类问题解题的大概步 骤是一样的,唯一不同在于它们赋予的图形不同, 也就是已知条件不同。它可以以正方形、菱形为依
托,也可以以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为依托。但 我发现它的本质是不变的,也就是万变不离其中,
因此,我们只需以不变应万变。下面是我总结的这 一类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