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考试道德发展理论
教师资格考试 道德发展理论
2017教师资格考试:道德发展理论来源:智阅网道德发展理论是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的重要考点,下面我们来详细的学习一下具体内容,熟练记忆,认真学习。
一、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对儿童道德判断和道德观念的发展进行了研究。
他认为,一个人道德上的成熟主要表现在尊重准则和社会公正感这两个方面。
一个有道德的人能按社会规定的准则公平地、公道地对待别人。
他采用对偶故事法研究儿童道德判断发展的水平。
他认为,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与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相平行,儿童道德发展的进程可以在他们的认知进程中找到证据。
他设计了一些包含道德价值内容的对偶故事让儿童回答,要求儿童辨认是非对错,从他们对特定行为情境的评价中投射并推测出儿童现有的道德认知和道德判断水平。
皮亚杰根据儿童对规则的理解和使用,对过失和说谎的认识和对公正的认识的考察和研究,把儿童道德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有序的阶段。
(一)前道德阶段(出生一3岁)皮亚杰认为这一年龄阶段的儿童正处于前运算思维时期,他们对问题的考虑都还是自我中心的。
他们不顾规则,按照自己的想象去看待规则。
他们的行动易冲动,感情泛化,行为直接受行动的结果所支配,道德认知不守恒。
例如,同样的行动规则,若是出自父母就愿意遵守,若是出自同伴就不遵守。
他们并不真正理解规则的含义,分不清公正、义务和服从。
他们的行为既不是道德的,也不是非道德的。
(二)他律道德阶段或道德实在论阶段(3—7岁)这是比较低级的道德思维阶段,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单方面地尊重权威,有一种遵守成人标准和服从成人规则的义务感。
也就是说,他律的道德感在一些情感反应和作为道德判断所特有的某些显着的结构中表现出来。
其基本特征是:(1)绝对遵从父母、权威者或年龄较大的人。
儿童认为服从权威就是“好”,不听话就是“坏”。
(2)对规则本身的尊重和顺从,即把人们规定的规则,看做是固定的,不可变更的。
皮亚杰将这一结构称为道德的实在论。
教师资格证科目二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德育
第七章 中学德育第一节中学生品德心理与发展第二节道德发展理论第三节德育工作第四节中学德育过程第五节中学德育的原则途径与方法第六节新时期德育发展的新主题品德概述1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2促进中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3第一节 中学生品德心理与发展一、品德概述(一)品德的实质品德(道德品质),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的某些稳固的特征。
(二)品德与道德的关系(1)品德与道德的联系:直接根源不同,但最终根源是相同的(2)品德与道德的区别:道德—社会现象;品德—个体现象01道德认识(核心)03道德意志02道德情感04道德行为(重要标志)义务感、责任感和羞耻感A. 直觉的道德情感B. 形象的道德情感C. 伦理的道德情感(四)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A.依从:从众和服从B.认同:实质上是对榜样的模仿,出发点是试图与榜样一致C.内化:将自己的观点与他人的思想观融为一体(三)品德的心理结构(特征)【2017下】在小组讨论中,关于什么是道德培养的关键,同学们有下列四种不同的看法。
其中正确的是( )。
A. 形成良好的道德意志B. 形成良好的道德环境C. 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感D. 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1.家庭教养方式2.社会风气3.同伴群体1.认知失调2.态度定势3.道德认知外部条件内部条件二、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梳理总结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论1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2第二节 道德发展理论服从外部规则、重行为结果【2017上】小星判断道德问题时,不仅能依据规则,而且能出于同情和关心作出判断。
根据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小星的道德认知发展处于( )。
A. 自我中心阶段B. 权威阶段C. 可逆阶段D. 公正阶段【2019下】张丽在进行道德判断时,能够超越某种规章制度,更多考虑道德的本质,而非具体的原则。
根据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其道德发展处于哪一阶段?( )A. 社会契约B. 相对功利C. 遵守法规D. 普遍伦理梳理总结德育的含义1德育的基本内容2第三节 德育工作德育过程的概念1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2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3第四节 中学德育过程德育过程的矛盾4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5品德形成过程德育过程主体单边双边影响受多种因素影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结果与社会要求可能一致,可能不一致与社会要求一致四、德育过程的矛盾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教师资格考试、教师招聘考试资料——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易混点区分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易混点区分多选:考查三水平与阶段对应。
这部分内容基础知识比较简单,但是阶段和阶段之间的区分比较复杂,因此今天的这篇内容主要为大家解决易混淆知识点之间的区分问题。
二、具体内容1.思维导图知框架2.难点区分辨真伪①惩罚与服从道德定向阶段PK 维护权威道德定向的发展阶段惩罚与服从道德定向阶段:绝对服从他人的要求(eg:警察叔叔说了,过马路要看红绿灯。
)维护权威道德定向的发展阶段:绝对维护权威社会习俗、法律法规(eg:交通规则告诉我们红灯停、绿灯行,我们不可以闯红灯。
)②维护权威道德定向阶段PK 社会契约定向阶段维护权威道德定向阶段:以法制观念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认为法规不可变(eg:偷窃是违法的,所以海因茨不可以偷药。
)社会契约定向阶段:仍然看重法律的效力,但是认为法律的规定并不是绝对的(eg:海因茨偷药是为了救人,可以适当减刑。
)③社会契约道德定向阶段PK 普遍原则道德定向阶段社会契约道德定向阶段:看重法律(eg:生命权高于一切财产权。
)普遍原则道德定向阶段:超越法律(eg:生命高于一切。
)三、题目感知1.【单选题】在对道德两难故事海因茨偷药进行评判时,小明认为海因茨偷药会被警察抓起来,所以他不应该偷药。
按照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小明的道德发展阶段处于( )。
A.前习俗水平B.习俗水平C.后习俗水平D.准习俗水平1.【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在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中,前习俗水平包括惩罚与服从道德定向阶段和相对功利道德定向阶段。
其中,惩罚与服从道德定向阶段的儿童服从权威或规则只是为了避免惩罚。
小明为了避免受到惩罚(被警察抓起来)而认为不该偷药,说明其处于惩罚与服从道德定向阶段。
A项正确。
B项:习俗水平的特征是,个体着眼于社会的希望和要求,能够从社会成员的角度去思考道德问题,开始意识到人的行为必须符合群体或社会的准则。
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后习俗水平的特点是,个体不只是自觉遵守某些行为规则,还认识到法律的人为性,并在考虑全人类的正义和个人尊严的基础上形成某些超越法律的普遍原则。
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练习试卷A卷附答案
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练习试卷A卷附答案单选题(共40题)1、晓旭认为服从、听话的孩子就是好孩子,于是她对老师和家长绝对遵从,期望得到他们的赞许。
根据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她的道德发展处于()A.社会契约取向阶段B.相对功利取向阶段C.寻求认可取向阶段D.遵守法规取向阶段【答案】 C2、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是( )。
A.全面发展的教育理论B.认知结构理论C.教学与发展理论D.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答案】 A3、“教学相长”这一提法()。
A.最早出现于《论语》B.指明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C.是我国新型的师生关系的特点之一D.说明教学过程包含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要素【答案】 C4、近年来我国对农村中小学的布局结构进行了调整。
这主要反映了下列哪一因素对教育的影响? ()A.政治制度B.经济制度C.人口变化D.文化传统【答案】 C5、小李为了考到年级第一名,学习非常刻苦。
她的学习动机是()。
A.认知内驱力B.自我提高内驱力C.附属内驱力D.内部动机【答案】 B6、在教育目标的分类中,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就学生学习结果划分的三领域是()A.知识,技能和技巧B.知识、理解和应用技能C.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D.认知、应用和评价技能【答案】 C7、上初中以来,刘俊突然好像不认识自己了。
“我到底是谁我将来做什么呢”这类问题常常困扰着他。
根据埃里克森的社会心理发展理论,他处于哪个发展阶段()A.亲密感对孤独感B.勤奋感对自卑感C.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D.基本信任感对基本不信任感【答案】 C8、利托尔诺是()的代表人物。
A.神话起源说B.生物起源说C.劳动起源说D.心理起源说【答案】 B9、对一个过分害怕猫的学生,为让他不怕猫,可以先让他看猫的照片、谈论猫、远远观看关在笼中的猫;然后让他靠近笼中的猫;最后让他摸猫、抱起猫,消除对猫的惧怕反应。
这是一种( )行为改变法。
A.代币奖励法B.行为塑造法C.系统脱敏法D.肯定性训练【答案】 C10、在所要学习的新材料呈现之前提供一种引导性材料,它在新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观念之间建起认知桥梁的作用。
教师资格笔试知识点之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教师资格笔试知识点之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首先,先跟大家讲一个小故事,一个小朋友因为好奇心打碎了一个碗,而另一个小朋友因为要帮妈妈洗碗打碎了十个碗,请问一下谁的过错大。
大家认为到底哪个小朋友的过错大呢?这个故事就是皮亚杰提出的,他根据不同小朋友的回答把儿童的道德发展水平分为四个阶段,也就是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大家在这里一定要重点把握一下这个理论,在考试当中通常以多选题的形式考察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包括哪几个阶段,还会以生活的实例来考察大家对于某一个阶段的理解和把握。
其次,既然我们已经了解了考情,我们现在开始了解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的具体内容。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主要是通过对偶故事法提出来的,对偶故事法也是用两个相似的例子来判断儿童的道德判断水平。
皮亚杰提出了一个小故事,一个小朋友因为好奇心打碎了一个碗,而另一个小朋友因为要帮妈妈洗碗打碎了十个碗,请问一下谁的过错大。
皮亚杰根据不同小朋友的回答,把儿童的道德发展水平分为不同的阶段。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与认知发展密切联系,并根据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提出了道德发展阶段理论,而且每个阶段的年龄大致吻合。
在前道德阶段,儿童的认知处于感觉运动阶段,儿童仅凭感觉和动作来获得对外部世界的感知,而且他的大部分活动都是为了满足生理的本能需要。
例如:在襁褓中的小婴儿,晚上哭闹不止,可能是饿了或者尿了,但是严重影响了父母的学习,我们不能说他是没有道德的。
第二阶段是他律道德阶段,所谓他律是外界的标准,也就是说这一时期儿童的道德判断离不开外界的标准和规则,他们把父母和老师、以及外界的话当成是权威,表现出听话的状态,而且进行的活动是以结果为导向。
因此,在这个阶段水平上的小朋友,会回答:“打碎了十个碗的小朋友过错大”。
第三阶段是自律道德阶段,所谓自律指的就是自我内心形成的道德判断和标准,这一时期的孩子开始形成自律意识,并有了自我的判断标准,他开始要求在规则面前人人平等,面对家长和老师的要求,他认为你要我遵守,你必须也得遵守,要么你提要求也可以,但必须有好处。
教师资格证考试: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教师资格证考试: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我们常说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到底“德”指的是什么呢?德育的概念分为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社区、学校和家庭的德育。
狭义的德育则指学校德育。
在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与知识能力》中,通过单选、判断以及简答的方式皆有所体现,是需要进行深入理解和准确记忆的内容板块。
一、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一)学生的思想品德由知、情、意、行四个心里因素构成1.知——道德认知,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2.情——道德性感,是产生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3.意——道德意志,是调节道德行为的精神力量4.行——道德行为,是衡量一个人道德修养水平的重要标志(二)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知情意行,以知为开端,行为终结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德育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又具有多开端性,可以从导之以行或者锻炼品德意志开始,最后达到学生在各个方面的和谐发展。
不一定遵守一般的教育培养顺序二、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1.学生思想品德的任何变化,都必须依赖学生个体的心理活动2.在德育过程中,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斗争,实质上是对外界教育因素的分析、综合过程3.青少年学生的自我教育过车个,实际上也是他们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三、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1.活动和交往是思品形成的基础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必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四、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学生的意志较为薄弱,自制力不强,需要长期进行监督。
也就要求教师在德育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反复抓、抓反复。
品德培养的时间是一个持续时间长,逐步提升的过程。
【考题再现】1.“寓德育于教学之中,寓德育于活动之中个,寓德育于教师榜样之中,寓德育于学生自我教育之中,寓德育于管理之中。
教师招聘教育理论基础知识三大道德发展理论
教师招聘教育理论基础知识三大道德发展理论道德发展理论是教育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研究了人们在道德行为上的发展和进化过程。
教师在进行道德教育时,需要了解三大道德发展理论,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
首先,我们来介绍三大道德发展理论中的第一种理论,即洛伦兹蒂的道德发展理论。
这一理论通过研究和观察儿童的道德行为,提出了儿童的道德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预道德阶段、道德自我中心阶段和道德合作阶段。
在预道德阶段,儿童的道德判断主要依赖于外部的权威,他们会根据成人的规定和奖罚来判断是否为道德行为。
在道德自我中心阶段,儿童开始发展出一定的道德意识,他们更多地考虑个体主义和道义的权衡,但仍然缺乏全面的道德观念。
在道德合作阶段,儿童逐渐从自我中心转向他人中心,开始形成合作和公正的道德观念。
第二种道德发展理论是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科尔伯格通过对道德冲突的情境进行研究,提出了道德发展的六个阶段。
这六个阶段包括:预道德阶段、自利道德阶段、以奖赏和惩罚为导向的道德阶段、以社会规则为导向的道德阶段、以个人权利和社会契约为导向的道德阶段、以普遍道德原则为导向的道德阶段。
这些阶段代表了道德发展的逐渐复杂和成熟。
最后,我们来介绍基于文化的道德发展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道德观念是受到文化和社会因素影响的,并且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下会有不同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根据这一理论,教师在进行道德教育时应该重视学生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以便更好地理解他们的道德发展需求,并帮助他们在适当的文化和社会环境下发展自己的道德观念。
总结来说,教师招聘教育理论基础知识中必须了解的三大道德发展理论包括洛伦兹蒂的道德发展理论、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和基于文化的道德发展理论。
这些理论为教师指导学生的道德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帮助教师理解学生的道德发展过程,因此,教师应该对这些理论进行深入了解和应用。
教师资格证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皮亚杰道德理论
教师资格证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皮亚杰道德理论皮亚杰通过一些对偶故事的观察实验,揭示了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进程,把儿童的道德分为他律道德和自律道德两种水平,把儿童的品德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1.自我中心阶段自我中心阶段(2~5岁)是从儿童能够接受外界的准则开始的。
这时期儿童还不能把自己同外在环境区别开来,而把外在环境看作是他自身的延伸:规则对他来说不具有约束力。
皮亚杰认为儿童在5岁以前还是“无律期”,顾不得人我关系,而是以“自我中心”来考虑问题。
2.权威阶段这一阶段(5~8岁)也称作“他律期”。
该时期的儿童服从外部规则,接受权威指定的规范,把人们规定的准则看作是固定的、不可变更的,而且只根据行为后果来判断对错。
例如,妈妈不在家,一个小孩为了帮助妈妈做事,打碎了一盘玻璃杯;另一个为了偷柜上的糖果吃,打碎了一个玻璃杯。
让这时期的儿童作判断,他往往认为前者错误更大,因为他打碎了很多的玻璃杯,而不考虑两个小孩的动机。
有人称该时期为道德现实主义或他律的道德。
3.可逆性阶段这一阶段(8~10岁)的儿童已不把准则看成是不可改变的,而把它看作是同伴间共同约定的。
儿童一般都形成了这样的概念:如果所有的人都同意的话,规则是可以改变的。
儿童已经意识到一种同伴间的社会关系,应当相互尊重。
准则对他们来说已具有一种保证他们相互行动、互惠的可逆特征。
同伴间的可逆关系的出现,标志着品德由他律开始进入自律阶段。
这一时期也称作自律期,也就是自主期。
道德发展到这个时期,不再无条件地服从权威。
当然这个时期判断还是不成熟的,要到十一二岁后才能独立判断。
有人称该时期为道德相对主义或合作的道德。
4.公正阶段这一阶段(10~12岁)的公正观念是从可逆的道德认识脱胎而来的。
他们开始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
公正的奖惩不能是千篇一律的,应根据各个人的具体情况进行。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和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和道德发展阶段理论(总2页)-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和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和道德发展阶段理论无论是在教师资格考试还是在教师招聘考试中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考点,鉴于有些学员在学习时缺乏对于知识的归纳和总结,本文将将皮亚杰的两个阶段理论进行归纳便于学员理解和记忆。
皮亚杰把儿童的认知发展分成以下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感知运算阶段(感觉-动作期,0-2岁):这个阶段的儿童的主要认知结构是感知运动图式,儿童借助这种图式可以协调感知输入和动作反应,从而依靠动作去适应环境。
通过这一阶段,儿童从一个仅仅具有反射行为的个体逐渐发展成为对其日常生活环境有初步了解的问题解决者。
这一阶段儿童还获得了客体永恒性(9-12个月),客体永恒性是指儿童理解了物体是作为独立实体而存在的。
第二阶段:前运算阶段(前运算思维期,2-7岁):儿童将感知动作内化为表象,建立了符号功能,可凭借心理符号(主要是表象)进行思维,从而使思维有了质的飞跃。
这一阶段儿童认知发展的主要特征表现为:①出现了语词或其他符号,开始出现表象和形象图式;②儿童的概念是具体的、动作的,而非抽象的,思维具有不可逆性;③认为外界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泛灵论;④一切以自我为中心。
指不能从对方的观点考虑问题,以为每个人看到世界正如他自己所看到的一样第三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具体运算思维期,7-11岁):在本阶段内,儿童的认知结构由前运算阶段的表象图式演化为运算图式。
具体运算思维的特点:具有守恒性、去自我中心性和可逆性。
皮亚杰认为,该时期的心理操作着眼于抽象概念,属于运算性(逻辑性)的,但思维活动需要具体内容的支持。
第四阶段:形式运算阶段(形式运算思维期,从11岁开始一直发展):这个时期,儿童思维发展到抽象逻辑推理水平。
其思维形式摆脱思维内容,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能够摆脱现实的影响,关注假设的命题,可以对假言命题作出逻辑的和富有创造性的反映。
教师资格考试、教师招聘考试资料——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重要考点之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重要考点之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品德发展阶段理论是教师招聘中常考的一个知识点。
一般是以客观题的形式(如选择,判断等)来考察,考察水平和阶段的对应关系,阶段和含义的对应关系以及不同阶段的区分。
在《我不是药神》这部影片中,徐峥饰演的程勇如果不走私药品,患白血病的病人就会因买不起药而失去生命,走私药物就会因触犯法律受到惩罚。
这就是一个道德两难故事。
科尔伯格就是通过道德两难故事得出道德发展的阶段理论的。
比如汉斯偷药的故事。
汉斯是一个穷人,有一天他老婆生病了,医生给汉斯说,本市只有一家药店有种药可以医治他的爱人。
药店的老板制造这种药花了200元,却要价2000元,汉斯到处找人借钱但只借到了1000元,他就给老板说能不能赊给他,后续再还钱。
药店的老板不愿意,汉斯趁着晚上就撬开药店大门偷药。
如果不偷药,妻子就会死,如果偷药,就会被抓起来。
根据儿童的回答就能确定出儿童的道德判断水平.,得出三习俗水平六阶段。
练习题:单选题1.中学生小张认为遵守交通法规是人人应尽的责任与任务。
根据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小张的道德判断处于( )。
A.惩罚服从趋向B.相对功利趋向C.寻求认可趋向D.社会契约趋向1.【答案】C。
解析:处于社会契约取向阶段的人认为法律和规范是大家商定的,是一种社会契约。
他们看重法律的效力,认为法律可以帮助人维持公正。
但同时认为契约和法律的规定并不是绝对的,可以应大多数人的要求而改变。
在强调按契约和法律的规定享受权利的同时,认识到个人应尽义务和责任的重要性。
题干中,小张认为遵守交通法是人人应尽的责任与义务,其道德判断处于社会契约取向阶段。
因此答案选C。
2.小朱在看完电影《我不是药神》之后,认为电影中的男主角即使是为了病友能够减轻病痛也不能私自购买盗版药,因为如果人人都去买盗版药,社会就会变得很混乱。
根据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她此时的道德发展处与( )。
A.寻求认可取向阶段B.社会契约取向阶段C.遵守法规取向阶段D.普遍伦理取向阶段2.【答案】C。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习题精讲三
2、某学生过分害怕猫,教师先让他看猫的照片,谈论猫,
再让他看关在笼中的猫,接近猫,最后让他摸猫、抱猫,消
除他对猫的恐惧反应。这种行为矫正技术就是( B )
A放松疗法
B系统脱敏疗法
C厌恶疗法
D满灌疗法
3、健康的概念是指( D )。
A. 身体健康
B. 生理无残疾
C. 心理健康
D. 身心健康
4、心理咨询与辅导的基本方法是( B )。
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学习目标: 1、识记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和结构、小 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2、理解皮亚杰与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 阶段理论;理解态度与品德形成的基 本过程。 3、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和应用有效方 法来促进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一、选择题:
1、学生李亦看到自己的朋友体育课不守纪律,随便
8、代币奖励的优点是:可_使_奖__励_数_量_与__良_好行为数量相适应 。 9、儿童厌学症的主要表现是_对__学_习__不_感__兴_趣、 _讨__厌__学__习___。 10、学习困难的学生指感官和___智__力_____正常而 学习结果远未达到教学目标的学生 11、儿童过度焦虑反应同患儿的焦虑性人格特质 以及__家__庭______、___环__境_____的影响有密切关 系。 12、儿童多动综合症(简称多动症),是小学生中最 为常见的一种以_注__意__力__缺__陷_和_活__动__过__度___为主 要特征的行为障碍综合症。
因为他们的道德发展处于( B )
A.自我中心阶段
B.权威阶段
C.可逆性阶段
D.公正阶段
4、爱国主义情感和集体主义情感,属于( C )
A.直觉式道德情感
B.想像式道德情感
C.伦理式道德情感
教师资格考试《中学德育》
教师资格考试《中学德育》中学德育是教师资格考试中的一门重要科目,它关乎着中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格发展。
本文将从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帮助考生了解中学德育的重要性和考试要点。
教育目标中学德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使其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的人格发展关键期,德育的目标就是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同时,中学德育也包括了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和自我管理的能力,使其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教育内容中学德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德育原理、德育教育方法和德育实践活动三个方面。
首先,德育原理是中学德育的理论基础,包括了道德发展规律、道德教育理论等内容。
其次,德育教育方法是指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启发式教学、示范引导等方式,引导学生正确的道德选择。
最后,德育实践活动是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实践能力。
教育方法中学德育的教育方法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
首先,教师要关注学生的道德情感,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惑,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和互动,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
其次,教师要在教学中注重模范示范,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成为学生道德行为的榜样。
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德育实践活动,例如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考试要点参加教师资格考试的考生,需要了解中学德育的基本理论知识,并能够运用到实践中。
考试内容主要包括德育原理、德育教育方法和德育实践活动三个方面。
首先,考生需要掌握德育学科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了解道德发展和教育的规律。
其次,考生需要熟悉德育教育的常见方法和技巧,能够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教育方式。
最后,考生需要了解德育实践活动的策划和组织方法,能够设计和引导学生参与德育实践活动。
结语中学德育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一环,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24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及答案解析
2024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及答案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古之王者建国军民,教学为先。
”这向话出自()。
A. 《论语》B. 《学记》C. 《孟子》D. 《大学》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记》。
“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出自《学记》,意思是古代的君王,在建设国家、统治人民方面,总会将兴办教育作为首要任务,体现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2.有学者根据原始社会没有学校、老师和教材的史实,认为数有起源与儿童观对成人本能的、无意识的模仿。
这种观点称为()。
A. 生物起源论B. 神话起源论C. 劳动起源论全人D. 心理起源论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教育的起源。
心理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一种“无意识模仿”,代表人物是孟禄。
3.主张“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做中学,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是()。
A. 洛克B. 赫尔巴特C. 杜威D. 果斯基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教育学创立阶段的代表人物及其教育观点。
杜威是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他提出的主要观点有:①“新三中心”论:儿童中心(学生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②教育的本质: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其教育思想的基础与核心);③学校即社会;④从做中学;⑤五步教学法。
4.某地大力扶持薄弱学校,组织优秀教师到薄弱学校任教。
这种做法主要是为了A. 促进教育均衡B. 促进教育民主C. 维护教育尊严D. 提高教育效率法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的相关内容。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在“加快校际均衡发展”中指出“以推进师资配置均衡化为重点,加快缩小校际办学质量差距。
”“推动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向乡村学校、办学条件薄弱学校流动。
”题干中,某地大力扶持薄弱学校,组织优秀教师到薄弱学校任教这一做法主要是为了促进教育均衡。
黑龙江教师招聘: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论
黑龙江教师招聘: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论_皮亚杰致力于研究人的认识是如何发生和发展的,被称为发生认识论的创始人,他不光研究了人的认知的发展,还研究了道德的发展,提出了道德发展的四个阶段。
在教师资格考试中,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也是一个易考点,在考试时主要考理解类的选择题,需要大家对皮亚杰的理论进行理解加记忆。
今天就由小编带着大家一起学习一下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希望能对大家的备考有所帮助。
一、研究方法皮亚杰在研究人的道德发展时,采用了对偶故事法进行研究。
他把一对故事讲给被试儿童听,一个是小A打扫卫生,打碎了10个盘子,一个是小B偷吃东西打碎了1个盘子,问儿童谁犯的错误更大。
有的儿童认为小A犯的错误更大,因为他打碎的盘子数量多,由此可见他在做出判断时考虑的是外在结果,皮亚杰认为这时候他们处于他律阶段。
也有儿童认为小B犯的错误更大,因为他偷吃东西,做事的初衷就不好,由此可见他们在做出判断时更关注内在动机,那么这些儿童正处于自律阶段。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整体是从他律向自律发展的,分水岭是10岁。
这一部分有三个考点,一个是研究方法,在考试时易考到单选题,一个考查儿童的道德发展整体是由谁到谁,一个是考查过渡年龄是多少岁,故需要识记清楚。
二、皮亚杰道德发展四阶段儿童的道德发展具体表现为以下四个阶段:第一阶段,自我中心阶段(2~5岁):在皮亚杰看来5岁前的儿童都处于无律期,也就是无所谓道德的时期,规则对儿童来说,还不具有约束力,这一阶段的儿童开始接受外界的准则,但他们还不能把自己和外界环境区别开来,常把成人说的混同于自己的。
第二阶段,权威阶段(5~8岁):权威阶段又称他律阶段。
这一阶段的儿童对外在权威绝对尊敬和顺从,把成人规定的准则看成是固定不变的,所以会发现这个阶段的儿童总是绝对服从老师的规定。
这个阶段的儿童对行为的判断是根据客观的效果,即只根据行为的后果或者是他人的标准来判断对错。
第三阶段,自律或合作道德阶段(8~11、12岁):又叫可逆阶段,这一时期儿童不再绝对的服从规则,规则对于他么来说具有双向约束的作用。
教师资格考试--中学科目二--理论精讲14-教育知识与能力
理论精讲14-教育知识与能力(讲义)课前回顾P201四、人格发展理论(二)埃里克森社会性发展理论【单选】社会发展信任对不信任(0-1.5岁)建立信任感,克服怀疑自主对羞怯与怀疑(1.5岁-3岁)建立自主感,克服羞怯主动感对内疚感(3-6、7岁)建立主动感,克服内疚勤奋对自卑(6、7-12岁)建立勤奋感,克服自卑角色同一对角色混乱(12-18岁)建立角色同一,克服混乱;忠实亲密对孤独(18-30岁)建立亲密感,克服孤独;爱情繁殖对停滞(30-60岁)建立繁殖感,克服停滞完美对绝望(60岁以后)建立完善感,克服绝望;P201练一练1.(2018下)韩波进入中学后,经常独自思考“我是谁”、未来从事何种职业、在社会上处于什么样的地位等问题。
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韩波的人格发展处于()。
A.主动对内疚阶段B.同一性对角色混乱阶段C.自我整合对绝望阶段D.自主对羞耻和疑虑阶段2.(2017下)按照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12~18岁个体心理发展的主要任务是()。
A.强化自我主动性B.培养勤奋感C.建立自我同一性D.获得亲密感P201五、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单选、简答】1.生物遗传因素2.社会文化因素3.家庭教养方式(1)权威型—孩子退缩、服从、胆怯、不诚实(2)放纵型—孩子任性、自私、唯我独尊(3)民主型—孩子人格健全4.学校教育因素5.个人主观因素梳理总结第五章中学生发展心理第一节中学生认知发展阶段与教育第二节中学生情绪与意志的发展第三节中学生的人格发展第四节中学生的能力发展第五节中学生的异性交往第四节中学生能力发展一、能力的定义二、能力的分类三、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四、能力的培养P203一、能力的定义【了解】能力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并且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
二、能力的分类【单选】构造一般能力特殊能力发展趋势流体能力晶体能力P204练一练(2015上)【辨析题】液体智力属于人类的基本能力,它受文化教育的影响较大。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科目二知识——柯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科目二知识——柯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柯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是美国心理学家劳伦斯·柯尔伯格用以解释道德认知发展的理论。
1958年,他在芝加哥大学攻读心理学时,受到让·皮亚杰著作的启发,对儿童面对伦理困境所作的反应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在写作的博士论文中,创立了这一理论,概述道德发展的阶段。
柯尔伯格用道德两难故事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儿童道德判断可分为三种水平,每种水平又有两个阶段,总共分做三个水平六个阶段。
一、前习俗水平这个水平的特点是:着眼于行为的具体后果与自身利害关系,这个水平有两个阶段。
1.惩罚与服从的定向阶段这个阶段的儿童认为凡是能够避免受到惩罚的行为都是好的,遭到批评指责的行为都是坏的。
他们道德判断是根据是否受到惩罚或服从权力。
2.工具性的相对主义的定向阶段有人也把这个阶段叫做利己主义阶段或交易性阶段。
这一阶段儿童的道德评价,首先考虑的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有时也包括别人的需要,也初步考虑到人与人的关系,但这种关系常常被看成是交易的关系。
凡是对自己有利的就好,否则就不好。
好与坏的根据是以自己的利益为准,是比较实用的。
二、习俗水平这一水平的特点有了满足社会的愿望,比较关心别人的需要。
这个水平也有两个阶段。
1.人与人之间的定向阶段(好孩子的定向),这个阶段的儿童认为一个人的行为是否正确,主要是看他是否为别人所喜爱,是否对别人有帮助或是受别人的赞扬。
2.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
这个阶段的儿童开始意识到法律与秩序的存在,表现为服从权威,服从社会规范,尊重法律的权威,认为只要遵纪守法就是好的。
三、后习俗水平主要特点是:个体的道德评价会以普遍的道德准则和良心为基本依据,超越法律与权威的标准。
1.社会契约的定向阶段。
在这个阶段,认识到法律、习俗的道德准则仅是一种社会契约。
契约是由大家商定的,是可以改变的,而不是固定不变的。
一般说来,这个阶段是不违反大多数人的意愿和幸福的,但并不同意用单一的规则来衡量一个人的行为。
玉林容县教师招聘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试笔试题及参考答案
玉林容县教师招聘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试笔试题及参考答案一、单选题1.依据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具有法制观念取向者属于下列()时期的特征。
A.前习俗水平B.习俗水平C.后习俗水平D.道德成规前期答案::B解析::【考查要点】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名师详解】习俗水平包括遵从权威与维护社会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
2.ABC理论是()的核心理论。
A.行为疗法B.理性情绪疗法C.以当事人为中心疗法D.运动改变法答案::B解析::理性情绪疗法的基本理论主要是ABC理论,在ABC理论模式中,A是指诱发性事件;B是指个体在遇到谤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是指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结果。
3.提出“最近发展区”思想的心理学家是( )。
A.维果斯基B.巴班斯基C.凯洛夫D.杜威解析::最近发展区是由苏联教育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来的。
4.我国古代的“六艺”可看作是最早的()。
A.活动课程B.综合课程C.分科课程D.核心课程答案::C解析::我国古代的“六艺”和古希腊的“七艺”都是分科课程。
5.在心理测验中,成就动机测验属于()。
A.认知测验B.能力测验C.人格测验D.智商测验答案::C解析::心理测验是为心理评估搜集数量化资料的常用工具,心理测验可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人格测验包括多相人格调查表、兴趣测验、成就动机测验、态度量表等。
6.在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是( ),它是教学中的( )。
A.教学手段;主体B.教学内容:客体C.教学过程:主体D.教学媒体:客体答案::B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
它是教师和学生共同作用的对象,是教学中的客体。
7.德国教育家凯兴斯泰纳主张“造就合格公民”的教育目的。
这种教育目的论属于()。
A.个人本位论B.社会本位论C.集体本位论D.阶层本位论答案::B解析::社会本位论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成员和公民,使受教育者社会化,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教师资格考试:道德发展理论
来源:智阅网
道德发展理论是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的重要考点,下面我们来详细的学习一下具体内容,熟练记忆,认真学习。
一、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对儿童道德判断和道德观念的发展进行了研究。
他认为,一个人道德上的成熟主要表现在尊重准则和社会公正感这两个方面。
一个有道德的人能按社会规定的准则公平地、公道地对待别人。
他采用对偶故事法研究儿童道德判断发展的水平。
他认为,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与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相平行,儿童道德发展的进程可以在他们的认知进程中找到证据。
他设计了一些包含道德价值内容的对偶故事让儿童回答,要求儿童辨认是非对错,从他们对特定行为情境的评价中投射并推测出儿童现有的道德认知和道德判断水平。
皮亚杰根据儿童对规则的理解和使用,对过失和说谎的认识和对公正的认识的考察和研究,把儿童道德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有序的阶段。
(一)前道德阶段(出生一3岁)
皮亚杰认为这一年龄阶段的儿童正处于前运算思维时期,他们对问题的考虑都还是自我中心的。
他们不顾规则,按照自己的想象去看待规则。
他们的行动易冲动,感情泛化,行为直接受行动的结果所支配,道德认知不守恒。
例如,同样的行动规则,若是出自父母就
愿意遵守,若是出自同伴就不遵守。
他们并不真正理解规则的含义,分不清公正、义务和服从。
他们的行为既不是道德的,也不是非道德的。
(二)他律道德阶段或道德实在论阶段(3—7岁)
这是比较低级的道德思维阶段,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单方面地尊重权威,有一种遵守成人标准和服从成人规则的义务感。
也就是说,他律的道德感在一些情感反应和作为道德判断所特有的某些显着的结构中表现出来。
其基本特征是:(1)绝对遵从父母、权威者或年龄较大的人。
儿童认为服从权威就是“好”,不听话就是“坏”。
(2)对规则本身的尊重和顺从,即把人们规定的规则,看做是固定的,不可变更的。
皮亚杰将这一结构称为道德的实在论。
2.从行为的物质后果来判断一种行为的好坏,而不是根据主观动机来判断。
例如,认为打碎的杯子数量多的行为比打碎杯子数量少的行为更坏,而不考虑有意还是无意打碎杯子。
3.看待行为有绝对化的倾向。
道德实在论的儿童在评定行为是非时,总是抱极端的态度,或者完全正确,或者完全错误,还以为别人也这样看,不能把自己置于别人的地位看问题。
4.赞成严厉的惩罚,并认为受惩罚的行为本身就说明是坏的,还把道德法则与自然规律相混淆,认为不端的行为会受到自然力量的惩罚。
例如,对一个7岁的孩子说,有个小男孩到商店偷了糖逃走了,过马路时被汽车撞倒,问孩子“汽车为什么会撞倒男孩子”,回答是因为他偷了糖。
在道德实在论的儿童看来,惩罚就是一种报应,目的
是使过失者遭遇跟他所犯的过失相一致,而不是把惩罚看做是改变儿童行为的一种手段。
(三)自律或合作道德阶段(7—12岁)
皮亚杰认为儿童大约在7—12岁进入道德主观论阶段,这个阶段的道德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儿童已认识到规则是由人们根据相互之间的协作而创造的,因而它是可以依照人们的愿望加以改变的。
规则不再被当做存在于自身之外的强加的东西。
2.判断行为时,不只是考虑行为的后果,还考虑行为的动机。
研究表明,12岁的儿童都认为,那些由积极和动机支配但损失较大的儿童,比起怀有不良动机而只造成小损失的儿童要好些。
由于考虑到行为的动机,因而在惩罚时能注意照顾弱者或年幼者。
3.与权威和同伴处于相互尊重的关系,儿童能较高地评价自己的观点和能力,并能较现实地判断他人。
4.能把自己置于别人的地位,判断不再绝对化,看到可能存在的几种观点。
5.提出的惩罚较温和,更为直接地针对所犯的错误,带有补偿性,而且把错误看做是对过失者的一种教训。
达到自律性道德阶段的儿童,在游戏时不再受年长者的约束,能与同年龄儿童平等地参加游戏,彼此明白自己的立场与对方的立场,共同制定规则,遵守规则,独立举行游戏比赛。
皮亚杰认为儿童道德发展的这些阶段的顺序是固定不变的,
儿童的道德认识是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的过程。
他律道德阶段的儿童是根据外在的道德法则进行判断,他们只注意行动的外部结果,不考虑行为的动机,他们的是非标准取决于是否服从成人的命令或规定。
这是一种受自身之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的道德判断。
后期儿童的道德判断已能从客观动机出发,用平等或不平等、公道或不公道等新的标准来判断是非,这是一种为儿童自身已具有的主观的价值所支配的道德判断,属于自律水平的道德。
皮亚杰认为只有达到了这个水平,儿童才算有了真正的道德。
(四)公正阶段(11—12岁以后)
这个阶段,儿童的道德观念开始倾向于公正。
皮亚杰认为,当可逆的道德观念从利他主义角度去考虑时,就产生了关于公正的观念。
公正观念不是一种判断是或非的单纯的规则关系,而是一种出于关心与同情的真正的道德关系。
也就是说,儿童不再刻板地按固定的规则去判断,在依据规则判断时隐含考虑到同伴的一些具体情况,从关心和同情出发去判断。
皮亚杰认为公正观念是一种高级的平等关系,这种道德观念已经能够从内部对儿童的道德判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科尔伯格吸取了杜威的个人与社会相互作用说和皮亚杰的认知结构说的思想,在明确区分道德和非道德、确定了道德冲突在人们作出道德决定中的作用的基础上,采用“道德两难法”研究了儿童的道德发展和教育问题,提出了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及道德教育模式。
他的学说属于认知结构主义学派。
(一)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
科尔伯格认为,一切文化中儿童的道德发展都经历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的固有顺序。
(1)前习俗水平。
包括:第一阶段,惩罚与服从的道德定向阶段;第二阶段,相对功利的道德定向阶段。
(2)习俗水平。
包括:第三阶段,寻求认可的道德定向阶段;第四阶段,尊重权威与维护社会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
(3)后习俗水平。
包括: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定向阶段;第六阶段,普遍伦理的道德定向阶段。
(二)科尔伯格的道德教育思想
科尔伯格依据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提出了以下一些道德教育观点:第一,学校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
第二,根据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阶段性循序渐进地进行道德教育。
第三,强调社会环境对儿童道德发展的巨大刺激作用。
第四,倡导“道德两难法”,即道德两难故事问答讨论法,启发儿童积极思考道德问题,从道德冲突中寻找正确的答案,以有效地发展儿童的道德判断力。
道德发展理论这一考点,在历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出现的频率较高,考生们要认真学习这一理论,并且学会灵活运用。
此外,建议考生们参考2017《国家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精析与标准预测(中学)》这本书对我们现阶段的复习,帮助很大,要好好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