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
板块构造学说基本内容
板块构造学说基本内容1. 引言板块构造学说是现代地质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它揭示了地球上岩石圈的构造与演化规律。
本文将介绍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概念、证据和主要内容。
2. 基本概念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上的岩石圈被分为若干个相对运动的板块,这些板块在地球表面上相互碰撞、分离或滑动,导致地球表面的地震、火山和山脉等地质现象。
板块构造学说的核心概念包括板块、构造边界和板块运动。
2.1 板块板块是指被地壳和上部地幔组成的相对稳定的岩石块体,它们的形状各异,大小不一。
地球上的板块可以分为大陆板块和海洋板块两类。
大陆板块由厚度较大的地壳组成,主要位于大陆地区;海洋板块由厚度较薄的地壳和上部地幔组成,主要位于海洋地区。
2.2 构造边界构造边界是板块之间的边界,分为三种类型:边缘型构造边界、转换型构造边界和隐没型构造边界。
边缘型构造边界是两个板块之间的相互碰撞边界,主要形成山脉和地震;转换型构造边界是两个板块之间的相互滑动边界,主要形成断裂和地震;隐没型构造边界是一个板块向另一个板块下沉的边界,主要形成火山和地震。
2.3 板块运动板块运动是指地球上板块的相对运动。
板块运动分为三种类型:扩张型板块运动、挤压型板块运动和滑动型板块运动。
扩张型板块运动是两个板块之间的相对分离运动,主要形成海洋中脊和地震;挤压型板块运动是两个板块之间的相对碰撞运动,主要形成山脉和地震;滑动型板块运动是两个板块之间的相对滑动运动,主要形成断裂和地震。
3. 证据板块构造学说得到了大量的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证据的支持。
3.1 地震和地震带地震是板块运动的重要表现,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边界高度吻合,进一步证实了板块构造学说的正确性。
3.2 重力异常和磁异常板块边界附近常常伴随着重力异常和磁异常。
重力异常是由于板块之间的密度差异引起的,磁异常则是由于板块运动导致地壳中的磁性物质发生变化而引起的。
3.3 岩石和化石板块构造学说通过对岩石和化石的研究,发现了许多相同类型的岩石和化石在不同板块之间的对应关系,进一步证明了板块构造学说的正确性。
板块构造
各種板塊邊界關係示意圖
資料來源:Edward J. Tarbuck Frederick K. Lutgens,1994,Earth Science 7th ed., Macmillan College Publishing Company, Inc.,,P.219。
三、板块构造 1. 板块划分与板块边界类型 (1)离散型板块边界
海底扩张学说
火山岛 洋中脊 海沟 上涌 海沟
地幔 对流环
海底扩张作用
海底扩张学说的主要证据 1. 海底磁异常条带
沿洋中脊呈带状对称分布的磁性正负 异常带就是海底磁异常条带,单个磁异常条 带宽约数公里到数十公里,纵向上延伸数百 公里而不受地形影响。
二、海底扩张学说的主要证据
海底磁异常条带的形 成模式图解 洋中脊处形成的玄武 岩中的古地磁记录了 当时的地磁场方向。 不同的磁异常条带反 映的是不同的磁化方 向。
主要位于大洋中脊轴部,两侧板块相背运动,软流圈 物质上涌,冷凝成新的洋底岩石圈。
大洋中脊
三、板块构造 1. 板块划分与板块边界类型
(2)汇聚型板块边界
相当于海沟与板块碰撞带,两侧板块相对运动, 在板块边界造成挤压、对冲或碰撞。 又可分为俯冲边界与碰撞边界两种次级类型。 古老的大洋板块消亡后,原来位于大洋板块两 侧的陆块愈合起来,古俯冲带在地表的出露线 称为地缝合线(或缝合带,suture)。
大陆漂移学说 非洲与南美洲大 陆沿大陆坡 900m深处的拼 合,棕色表示大 陆重叠区域
大陆漂移学说
全球大陆沿着大 陆坡拼合的结果
之所以沿着大陆坡拼合, 是因为大陆坡处由于 剥蚀作用引起的损失 较小
大陆漂移学说
劳亚
距今约200Ma前的联合古大陆
大陆漂移学说
板块构造基本原理
板块构造基本原理
一、岩石圈、软流圈、岩石圈板块的概念
二、板块构造学的基本内容 三、板块的划分和板块边界类型 四、板块的运动 五、大洋的起源和发展阶段 六、板块运动的驱动机制
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
1、固体地球上层在垂直方向上可划分为物理性质截然不 同的两个圈层:上部刚性的岩石圈和下部的塑性软 流圈。 2、岩石圈在侧向上又可划分为若干大小不等的刚性板块。 彼此间在软流圈之上作大规模水平运动。 3、相邻岩石圈间水平运动有三种类型: (1) 在洋中脊裂谷带,两板块作背向运动(离散),产 生新洋壳和海底扩张; (2) 在海沟-岛弧带位置上,两板块相向运动(汇聚), 伴随洋壳消亡或大陆碰撞; (3) 在转换断层处,相邻板块间发生走向滑动,洋壳既 无新生,也无消减。
板块构造基本原理
六十年代中期,由于海底磁异常、转换断层、深海钻探 等一系列振奋人心的发现,海底扩张说被越来越多的人承 认,大量的事实吸引着地质科学家。1967-1968 年不少的地 球物理学会召开特别会议,讨论海底扩张问题,会聚了许多 报告和论文,其中摩根(W. J. Morgen,1968),麦肯齐和帕 克(D. P. Mckenzie & R.L.Parker,1967)证明地球表面 存在着绕极旋转的板块运动;勒皮雄(X.Lepichon)进而确 定了板块边界,将全球划分为六大板块,并计算了它们的旋 转极的位置和相对运动速度。至此,板块构造学说于1968年 正式诞生了,板块构造学说归纳了大陆漂移和海底扩张的论 点,还囊括了岩石圈和软流圈、转换断层,板块划分、板块 俯冲和大陆碰撞等一系列概念,在更广泛的基础上,阐明了 地球活动和演化的许多重大问题,因而也被称为新全球构造 (New global tectonics)。
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
06 第五章 板块构造-板块基本理论与板块划分
非成熟岛弧:火山岛弧是由洋壳叠覆形成的,属新 生的,无老基
底,远离大陆,其弧后为大洋地壳,如汤加弧,弧后为菲律宾海板块。
B、陆缘弧-海沟型(安第斯型)
大洋板块沿陆缘俯冲于大陆之下,火山弧为陆缘弧,而非岛弧, 岩浆弧后均为大陆壳,是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间界线。
大洋中脊被东西向转换断层错开
转换断层:横断层中脊的断裂带不是一般的平移断层,而是 自中脊轴部向两侧海底扩张所引起的一种特殊断层。威尔逊
(Wilson, 1965断层
转 换 断 层
圣安德烈斯断层
转换断层形成机制
A--迪茨(1961),在提出海底扩张学
板块构造及其内涵
板块含义:岩石圈并不是连续完整的圈层, 它被中脊、海沟、转换断层及年青造山带分 割成若干大小不一的块体,叫做岩石圈板块, 简称板块(lithosphere plate)。 板块规模:Wilson 1965提出“板块” (plate)是被活动带所分割的岩石圈构成 的球面盖板,面积大(数万-亿km2)、厚度 很小(百km左右)并同地球表面轮廓一致地 弯曲。 板块构造学说对大地构造活动的观点:认为板块
时,把洋中脊的横断裂解释为由于洋中 脊不同段扩张速度不同造成
B--Wilson(1965)认为与中脊同时形
成,其生成历史可追溯到大陆破裂的裂 谷阶段。当岩石圈扩张破裂时,断裂沿
循地块的薄弱带发生,它们在地表展布
极不规则,可形成锯齿状断裂。 在大洋拉开初期,若该断裂的某些段落 平行于板块运动方向,即可沿其生成转 换断层。
大洋型岩石圈
侏罗纪以来东部形成洋陆过渡型 (陆壳洋幔型)岩石圈
东部岩石圈平均地温梯度17-18ºC 西部仅10-12ºC
板块构造理论
三 转换型-剪切 7
(大洋中脊)
三. 三个板块之间的边界组合类型
在板块分布图上,经常可见三个板块边界相交于 一点,为三个板块汇聚或裂解的邻接点,它是球 面上的板块边界开始或终止的端点。三条板块边 界相交于一点的现象,这一个交点就叫做板块三 联接合点(triple junction 简称三联点)。 与三联点相接的板块边界可以是拉张型、挤压型 或剪切型边界。板块三联接合点在板块构造研究 中具有重要意义。
碰撞型边界特点是: ①地震带极宽,以浅、中源地震为主,最大震级为8.7级。 ②由于岩石圈上部的陆壳古老而复杂,发育了众多的断层, 有许多薄弱带, ③伴有比较强烈的岩浆活动, ④热流值相对较高。 事实上,这类边界是两个大陆板块相互作用的极宽阔而复杂 的地带。而不是一条明确的界线。在大陆发生碰撞之后,板 块的相对运动和沿边界的挤压作用仍然持续着,如亚洲板块 重迭在印度板块之上,结果使该板块边界 ⑤具有正常大陆地壳两倍的厚度(陆壳增厚),这已成其为 一大特点,是造成喜马拉雅山带和青藏高原巨大海拔高度和 使地震带、岩浆活动带变宽的主要原因。
①陆内、陆间裂谷
红
海
裂
谷
地
貌
图
东非大裂谷是离散板块边界开始发育的雏形。
离 散 边 界 -
②
洋 中 脊
离散边界演化模式图
A 上涌的岩浆的热能 造成陆壳凸出,膨胀, 产生大量断裂; B.陆壳拉伸和减薄, 中脊裂谷发育,岩浆 流到裂谷之上基性、 超基性岩浆不断补充, 冷凝形成新的海洋岩 石圈,添加到向两侧 运动的板块后缘。; C.持续的扩张进一步 将大陆分离知道狭窄 的海道产生; D.洋中脊系统形成, 大洋盆地发育增长。
板块,全称是岩石圈板块,是指构成地 球上部岩石圈的不连续球面板状块体。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板块构造学说和地表基本面貌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板块构造学说与地表基本面貌一、知识讲解板块构造学说与地表基本面貌1.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全球的岩石圈分为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共六大板块。
其中太平洋板块上几乎完全是海洋,其余五大板块都包括大块陆地和大面积海洋。
大板块还可划分成若干次一级的小板块。
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运动之中。
一般说来,板块内部的地壳比较稳定;板块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跃的地带,地壳不稳定,火山和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这一地带。
2.板块边界与地貌(1)生长边界(海岭、断层)——板块张裂——形成裂谷(如东非大裂谷)、海洋(如红海、大西洋等)、海岭(即大洋中脊、海底山脉,冰岛位于大西洋海岭之上)。
(2)消亡边界(海沟、造山带)——板块挤压——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形成海沟(如马里亚纳海沟)、岛弧链(如西太平洋岛弧链)、海岸山脉(如落基山脉、安第斯山脉);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形成巨大褶皱山系(如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
二、例题分析某同学利用铝盒、海绵、蜡烛、水等材料设计了一个模拟地球板块运动的实验。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 该实验模拟的现象与下列海洋和边界组合正确的是A. 地中海生长边界B. 红海生长边界C. 印度洋消亡边界D. 大西洋消亡边界2. 下列地理事物可能产生这种板块运动交界处的是A. 渭河谷地B. 海沟C. 青藏高原D. 海岭【答案】1. B 2. D【解析】1.读材料分析可知,实验中蜡烛加热区的水受热会上升,顺着流动的水体,两块海绵向左右两侧方向运动,由此可知该实验模拟的板块运动为张裂作用,板块边界为生长边界。
地中海为与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的消亡边界,A错误;红海位于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生长边界,B正确;印度洋、大西洋都位于生长边界,CD错误。
故答案选B项。
2.渭河谷地主要是由于地壳断裂下陷,后经流水沉积作用而成,A错误;海沟位于陆地板块与海洋板块的消亡边界,B错误;青藏高原位于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的消亡边界,C错误;海岭位于海洋的生长边界,D正确。
板块构造学说提出的内容
板块构造学说提出的内容板块构造学说是一种描述地质构造的理论,由英国地质学家保罗温斯特(Paul Wegener)首先提出。
他认为地质构造是由活动的板块及其边界构成的,这些板块以及它们之间的边界是可以移动构成地质构造的基本单元。
温斯特首先提出了“板块构造”的概念,以更好的解释地球的地质构造。
他认为,地球由大量的板块及其边界组成。
这些板块也被称为大陆构造体或地质板块。
这些板块是固定的,即它们的形状和大小在变幻的地质历史中是不变的。
地质学家认为,板块与板块之间的运动是有限的,而且这些板块的边界是不可移动的。
根据板块构造学说,从构造学角度,地球内部是由构造单元组成的,每一个构造单元本质上都是一个地质板块。
每一个板块都有其独特的历史,受到不同的外部作用的影响,并且由其组成的地质构造也有不同。
此外,板块构造学说还包括地质构造形成的机制,即构造活动机制,其说明了板块如何移动,以及地质构造如何形成。
构造活动机制主要由外力和内力组成,外力主要是地球构造发育需要的外部因素,而内力主要是板块内部构造发育所需要的作用力,如构造带和活动带。
板块构造学说是地质学研究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它和其他地质学理论一起被称为“板块构造”理论。
板块构造学说的提出和发展,使地质学能够从多个角度理解地质构造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从而促进了地质学的发展。
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也使地质学家们能够更好地解释一些地质构造的形成机制,如地质构造带、火山带、断层、活动带等。
以及沉积构造特征,如层状和褶皱。
此外,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也为地质学家研究地球深部构造提供了基础。
它为探索地球深部构造形成机制提供了理论支持,也促进了地质学的研究。
板块构造学说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地质学的视角,它使地质学家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地质构造的形成机制,从而更好地探索地质构造的演化史。
当今,板块构造学说已经成为地质学研究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
通过不断发展和改进,板块构造学说不断丰富人类对地球深部构造的认识,从而推动地质学发展,丰富人类的知识。
版块构造学说(3篇)
第1篇一、引言地球作为一个庞大的行星,其表面形态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从板块构造学说的诞生,到现代地球科学的发展,人们对地球的认识不断深化。
版块构造学说作为一种重要的地球科学理论,对地球的构造、演化、灾害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介绍版块构造学说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主要内容以及在我国的应用。
二、版块构造学说的基本概念1. 地壳与板块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岩石圈,分为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
地壳与地幔之间存在着一个被称为软流圈的过渡层。
地壳和地幔的岩石在物理性质、化学成分、运动状态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根据地壳和地幔的物理性质,可以将地球表面划分为若干个板块。
板块是地壳和地幔在地球表面上的运动单元,它们在地球表面相互运动,形成了各种地质构造现象。
板块的边界通常具有活动性,是地震、火山、山脉等地质现象的发生地。
2. 板块类型根据板块的形态、运动方向和运动速度,可以将板块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大陆板块:主要包括北美板块、南美板块、欧亚板块、非洲板块、澳大利亚板块等。
(2)海洋板块:主要包括太平洋板块、大西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等。
(3)边缘板块:大陆板块与海洋板块交界处的板块,如太平洋板块的边缘板块、欧亚板块的边缘板块等。
三、版块构造学说的发展历程1. 20世纪初,德国地质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说”,认为地球上的大陆在远古时期是连在一起的,后来因为大陆板块的漂移,形成了现在的海陆分布。
2. 20世纪50年代,美国地质学家哈里·哈克和威廉·福布斯提出了“地壳板块说”,认为地壳由若干个板块组成,这些板块在地球表面相互运动。
3. 20世纪60年代,美国地质学家詹姆斯·海斯和威廉·弗利特提出了“板块构造说”,认为地球表面由多个板块组成,这些板块在地球表面相互运动,形成了各种地质构造现象。
四、版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1. 板块运动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表面的板块在地球内部热流的作用下,以不同的速度和方向在地球表面相互运动。
简述板块构造学说提出的基本假设和基本论点
简述板块构造学说提出的基本假设和基本论点一、引言板块构造学说是地球科学中的一项重要理论,它对地壳运动、地震活动和山脉形成等现象进行了全面解释。
本文将简要介绍板块构造学说提出的基本假设和基本论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理论的核心内容。
二、基本假设1. 地球的外部结构不是均匀的:板块构造学说假设地球的外部结构是由一系列称为“板块”的大块体组成的,每个板块都具有相对独立的运动能力。
2. 板块运动是地壳运动的主要形式: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地壳运动主要是由于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造成的。
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引发了许多地质现象,如地震、火山爆发和造山活动等。
3. 板块边界是地质活动的重要区域: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板块边界是地球上最活跃的地质区域之一。
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会导致地震和火山活动频繁发生,也是一些重要的矿产资源形成的地方。
三、基本论点1. 板块构造是地球演化的基本模式: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板块运动是地球上的一种基本模式,它推动了地壳的演化。
通过板块之间的碰撞、分离和滑移,地球表面的地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大陆、海洋和山脉等地貌。
2. 板块构造解释了地球上许多重要地质现象:板块构造学说提供了对地球上许多重要地质现象的解释。
地震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板块边界断裂区域的断裂和滑动引起的。
火山的形成和喷发与板块之间的俯冲和岩浆上升有关。
而大规模地震带和各种山脉的形成往往与板块边界带的构造运动密切相关。
3. 板块构造对人类生活和地质灾害具有重要影响:由于板块构造的存在,地球上存在着许多地质灾害的潜在风险。
地震和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经常给人类带来损失和痛苦。
了解板块构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预测和应对这些潜在的地质灾害。
四、总结和回顾本文简要介绍了板块构造学说提出的基本假设和基本论点。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外部结构不均匀,地壳运动主要由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引起。
板块构造解释了地球上许多地质现象,并对人类生活和地质灾害产生重要影响。
板块构造学说主要内容
板块构造学说1967年,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成为地球科学史上的革命。
(1)大陆漂移(2)海底扩张(3)板块构造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学说的主要内容:1.轻的硅铝质大陆漂浮在重的硅镁层之上,并在其上发生漂移;2.全球大陆在古生代晚期曾连接成一体,称为联合古大陆或泛大陆(Pangea),围绕联合古大陆的广阔海洋称为泛大洋;3.从中生代开始,泛大陆逐渐破裂、分离、漂移,形成现代海陆的基本格局。
大陆漂移的证据:大陆边界的吻合、岩石和构造的拼合、生物学、古地磁学、古气候早在1620年,培根(Bacon, F)就发现大西洋两岸海岸线的相似性北大西洋两岸山脉可对比性阿帕拉契亚山脉向北消失于纽芬兰海滨,但年龄与地质构造均相当于不列颠群岛和斯堪的纳维亚。
岩石和构造的拼合北美、非洲和欧洲的古老岩石-构造线可以很好的对接南美与非洲古老岩石(老于20亿年)分布区可以很好的对应非洲西部高原的片麻岩年龄、构造线方向与南美洲巴西高原片麻岩的年龄、构造线方向一致。
古生物南美、非洲、印度、澳洲和南极洲在晚古生代期间生物具有相似性,表明他们连为一体,组成冈瓦纳(Gondwana)大陆动物变异性同样说明三叠纪后联合古陆开始分裂并各自漂移,逐渐形成现今的海陆分布格局。
古气候南澳大利亚Hallet Cove基岩上的冰川擦痕,指示冰川的运动方向古地磁学英国学者布莱克特和朗科恩通过测定已知时代岩石古地磁,进而推算其古地理位置,发现一些大陆的古地理位置与现今位置相差较远,证明古大陆曾发生漂移。
通过测定某大陆不同时代岩石的古地磁所反映的对应时代的磁极位置,并标示在地图上,并连接起来就形成了古地磁极移曲线。
极移曲线反映了古大陆漂移轨迹海底扩张一、洋脊的地质、地球物理特征1、洋脊是软流圈上涌出口,地温较高,密度小、波速低;(1)高热流异常区;(2)重力负异常区;(3)低速区。
2、沿洋中脊向两侧,地质地球物理特征具有对称性;基岩的风化程度向两侧逐渐加深;沉积层在洋中脊部位最薄,向两侧逐渐加厚;洋脊两侧正负磁异常条带具对称性;二、海沟的地质、地球物理特征1、存在负重力异常和负地形,显示重力不均衡,是强制下陷区;2、切穿岩石圈的巨型断裂;3、存在贝尼奥夫带及其相关的浅-中-深源地震的规律分布;三、海底岩石的年龄一最老的岩石年龄不早于侏罗纪,即不早于2亿年,远比大陆上最古老的岩石年轻。
板块构造学说主要观点
水平运动是指板块在水平方向上的移动,是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特征之一。垂直 运动是指板块在垂直方向上的升降运动,通常是由于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地球 内部的热运动引起的。
02
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
大陆漂移说
大陆漂移说认为地球上大陆在长时间内发生大规模的移动。 这一学说最初由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他认为地球上原本 只有一块大陆,后来由于地球自转和地幔对流等原因,大陆 开始分裂并漂移到现在的位置。
05
板块构造学说的未来研究方向
板块运动的动力机制
总结词
研究板块运动的动力机制有助于深入理 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动力学过程。
VS
详细描述
板块运动的动力机制是板块构造学说的核 心问题之一,目前尚不完全清楚。未来的 研究需要借助更高精度的地震监测数据、 地热流数据以及地球物理探测数据,探究 地球内部的动力学过程和板块运动的驱动 力。
为地球物理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不仅丰富了地球物理学的研究内容,还为地球物理学研究提供了新的 思路和方法,推动了地球物理学的发展。
有助于理解地球的磁场和电导率等物理性质
板块构造学说能够解释地球磁场和电导率等物理性质的分布和变化,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地 球的物理性质和行为。
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地震和火山活动的分布和规律与板块构造密切相关。例如,地震常常发生在板块 边界或板块内部的断裂带上,而火山活动则常常发生在板块边界或板块内部的热 点上。这些现象表明,地震和火山活动与板块构造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
03
板块构造学说的证据和证明
地质证据
地层对比与拼合
通过对比不同地区的地层,可以发现它们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从而推断出板块的运动方向和方式。例如,某 些地层在某些地区消失,而在其他地区出现,这表明板块曾经发生过移动。
概括出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
概括出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
概述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在地球科学领域中,板块构造学说是一个重要的理论框架,它解释了地壳运动、地震和火山活动等现象。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的外部由数个大型和小型的板块所组成,这些板块在地幔的对流作用下,通过构造活动相互碰撞、分离和滑动,从而导致地壳运动和地球表面地质现象。
本文将深入探讨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板块构造的概念、板块运动的机制、板块边界的类型、板块构造对地球表面地质活动的影响,以及板块构造学说对地球科学的重要性。
一、板块构造的概念板块构造是指地球表面的岩石圈以板块为单位,根据构造活动而运动和变形的现象。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的岩石圈由数十块大块和更多的小块组成,这些板块在地幔下方通过热对流作用而进行运动。
板块构造的概念是指地球外部的岩石圈不是连续不断的,而是由多个板块构成,并且这些板块之间存在相对运动的关系。
在板块构造学说中,板块被认为是地球表面上的构造单元,它们的大小可以有所不同,但都能自主地运动。
而板块运动是指这些板块在地幔的对流作用下,以不同的速度和方向相互运动的现象。
板块的运动包括了板块的碰撞、分离、滑移等过程,这种运动是地球表面地质活动的重要动力来源。
二、板块运动的机制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幔的热对流是板块运动的主要机制。
地幔是地球内部由固态到半固态的岩石层,它由高温高压下的岩浆和熔岩组成。
地幔的热对流是指在地幔中由于内部温度不均匀导致的热量对流现象,这种对流运动会引起岩石层的变形和运动。
地幔的热对流是板块运动的动力源,它推动着地球表面的板块构造不断地运动和变形。
在地球的板块构造中,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可以表现为三种类型:板块的碰撞、板块的分离和板块的滑移。
板块的碰撞是指两块板块直接相互碰撞,这种碰撞常常会导致地表的隆起和地震的发生。
板块的分离是指两块板块由于地壳的张裂而分离开来,这种分离可以引起地表的沉降和新的地壳形成。
板块的滑移是指两块板块在相对运动中沿着断裂面滑动,这种滑移常常会引起地震活动。
板块构造学说 (1)
聚焦热点
一座美丽的城市变成一片 死伤人数,达到30万
废墟
人
2006.7.17,印尼爪哇岛南部的印度洋海域发生里氏 6.8级地震,并引发沿岸部分地区海啸,截至当天傍晚, 已造成至少80人死亡。 新 华社发
探讨板块构造学说
学 习 理 论
1、地球表层可分为哪几大板块?板块的范围 和大洲大洋的范围是否一致?
1、根据今天所学的板块构造理论,提出 你的问题,下节课大家交流。
2、收集火山地震的资料。
拓展延伸:
板块为什么会运动呢?
二、板块的运动(挤压和张裂)
红海
人造地球卫星的精密测量表明:红海以平均每年2厘米的 速度扩张,科学家估计,2亿年后红海将变成新的大西洋。
第
第
二
一
组
组
:
:
板
板
块
块
张
受
裂挤,压源自泥,沙地
下
表
陷
隆
,
起
板
成
块
山
分
脉
开
状
移
。
位
三、海洋的形成和发展
1、大陆板块发生深断裂,形成裂谷
(如东非大裂谷),孕育着新的大
弧形的群岛(如日本群 岛)。
东非裂谷----红海---大西洋---太平洋的海沟----日本群岛
分 你会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以下现象吗? 析 1、环太平洋地区为什么多火山地震? 现 (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 象 2、喜马拉雅山脉是怎样形成的?
(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挤压)
向科学家学习:
牛顿因为追问一个大家司空见惯的现象:成熟的苹果为什 么不往天上飞?由此起步揭开了万有引力之谜,将自然科 学向前大大地推进了一步。达尔文因为追问:人是从哪里 来的?最终创立了物种起源学说。他们追问的这些问题,在 当时的人看来都非常可笑,但最终我们发现,在这些人人 都忽视的可笑问题后面,隐藏着能够推动整个人类社会进 步的真理。所以说,问题,是通向真理的第一步。
2-3大地构造学说
1.基本观点: ①现在的大陆在2亿前年是联合在一起的,此 后才逐渐分开。 ②大陆移动的形式是硅铝质陆块在硅镁质洋块 上浮移。 ③漂移的动力是地球自转产生的离心力和其他 天体对地球表面的引力。
2.主要证据 ①魏格纳(A.Wegener)的证据 大陆漂移学说首先是德国气象学家A.Wegener 于1912年提出来的。其主要证据是大西洋两岸 的陆地轮廓吻合性以及地层、构造、古生物、 古气候和冰川等其他现象的相似性、相关性和 连续性。 ②五十年代以后的新证据 • A.各大陆岩石的古地磁极与现代地磁极不重合当前学术界最有影响的 一个大地构造学说。
人6 米 裂 “而 大 大 道 是 形, , 谷 东神 无 陆 巨 世 象气 谷 宽 非奇 朋 的 大 界 地势 壁 约 大的 的 赤 的 大 将宏 如 几 峡感 “ 道 伤 陆 其伟 刀 十 谷觉 刀 上 疤 上 称, 削 至 ”, 痕 空 。 最 为景 斧 2 或这 ” 时 当 大 “色 劈 0 “就 呈 , 乘 的 地壮 一 0 东是 现 从 飞 断 球观 般 公 非著 在 机 机 裂 表, , 里 大名 眼 窗 越 带 皮是 长 , 地的 前 向 过 , 上世 度 深 沟“ , 下 浩 从 的界 相 达 ”东 顿 俯 翰 卫 一上 当 1 。非 时 视 的 星 条最 于 0 大 让 , 印 照 大大 地 0 裂 人 地 度 片 伤的 球 0 谷 产 面 洋 上 痕裂 周 至 ” 生 上 , 看 ”谷 长 2 , 一 有 进 去 。带 的 0 亦 种 一 入 犹 ,10 称惊条东如 异硕非一 有/0
•
前边已经说过,海底扩张的速度为1-5cm/ 年,据此计算在1-2亿年中,海底扩张的速度 可达几千公里,整个洋底可以更换一次。所以 在大洋地壳中不可能发现1.9亿年以前的岩石。 以前的岩石那里了,俯冲到了地幔中又变地幔 物质。 最近的研究表明,洋底的年龄中央岭脊处 最年轻,向两侧逐渐变老,并呈对称分布。
板块构造学说主要观点课件
通过对板块构造学说的学习和探究,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 力。
促进地球科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
板块构造学说涉及到多个学科领域,有助于促进地球科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和跨学科研究能力。
06
板块构造学说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海底扩张说
海底扩张说是板块构造学说的重要组 成部分,它认为海底地壳是由地幔物 质上升和冷却形成的,并且海底扩张 的过程是不断进行的。
海底扩张说的提出者是英国科学家赫 斯和迪茨,他们认为海底扩张是由于 地幔物质的对流导致的。
海底扩张说的证据主要包括海底地形 、磁场和地热流等。
板块构造说
板块构造说是目前对地球构造最广泛和 最精确的科学模型之一,它认为地球的 外壳是由多个板块组成,这些板块在地
对地球科学研究方法的启示
重视观测和实验
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是基于大量的观测和实验数据,这启示我们在地球科学研究中要重视 观测和实验,通过实证研究来验证和发展理论。
跨学科研究
板块构造学说涉及到地质学、物理学、化学等多个学科领域,这启示我们在地球科学研究 中要进行跨学科研究,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的理论和方法。
古生物证据
生物化石记录
生物化石记录表明,地球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生物的大灭绝事件,这些事件与板块的移动和碰撞有关。
生物分布和演化
生物的分布和演化也表明,地球历史上曾经发生过板块的移动和碰撞事件,这些事件影响了生物的分 布和演化。
05
板块构造学说对地球科学的影响
对地球科学理论的影响
完善了地球科学理论体系
球表面不断地移动、碰撞和分离。
板块构造说的证据主要包括地震、火山 、构造运动和地热等现象。
概括出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
概括出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
摘要:一、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概念1.板块构造学说定义2.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原理1.地球表层板块的划分2.板块运动的方式和原因3.板块运动的驱动力三、板块构造学说的应用1.板块构造学说在地震预测中的应用2.板块构造学说在地质研究中的应用3.板块构造学说在资源勘探中的应用正文:板块构造学说是一种地球科学理论,它认为地球表层是由若干块状岩石(板块)构成的,这些板块在地球表面上运动,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了地球上的地质现象。
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板块划分、板块运动方式和原因、板块运动的驱动力等。
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原理是地球表层板块的划分。
板块是指地球表层,包括地壳和部分上地幔的岩石圈,划分为若干相对独立的块状岩石。
板块的划分主要是根据岩石的组成、结构和构造特征进行的。
目前,全球主要有六大板块,包括非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北美板块、南美板块、欧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
板块运动的方式和原因是板块构造学说的核心内容。
板块运动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相对运动,即两个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俯冲、碰撞、挤压、拉伸等;另一种是绝对运动,即板块整体在地球球体上的运动。
板块运动的原因主要是地球内部的热流和地壳的物质循环。
地球内部的热流使得地壳和地幔发生对流,形成板块运动的基础。
地壳的物质循环则使得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得以发生,从而形成各种地质现象。
板块构造学说的应用广泛,包括地震预测、地质研究和资源勘探等方面。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震是由于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因此,通过对板块运动的研究,可以预测地震的发生。
在地质研究方面,板块构造学说提供了地球表层岩石运动的理论基础,有助于解释各种地质现象。
地球板块漂移学说(3篇)
第1篇一、引言地球板块漂移学说,又称板块构造学说,是20世纪地球科学领域的重要理论之一。
该学说认为,地球表面不是一整块,而是由多个板块组成,这些板块在地球表面不断运动,从而导致地震、火山、山脉、海沟等现象。
本文将详细介绍地球板块漂移学说的起源、发展、主要内容及其对地球科学研究的贡献。
二、地球板块漂移学说的起源1. 大陆漂移假说20世纪初,德国地质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
他认为,地球上曾经存在一个名为“泛古陆”的超级大陆,后来由于地球内部的热力作用,泛古陆逐渐分裂成多个大陆,并在地球表面漂移。
这一假说在当时并未得到广泛认可。
2. 地球板块漂移学说的诞生20世纪50年代,地球科学家通过对地震、火山、山脉、海沟等现象的研究,发现地球表面并非一整块,而是由多个板块组成。
这些板块在地球表面不断运动,从而导致各种地质现象。
于是,地球板块漂移学说应运而生。
三、地球板块漂移学说的主要内容1. 板块类型地球表面大致分为六大板块,分别是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美洲板块、欧洲-非洲板块和澳大利亚板块。
此外,还有一些较小的板块,如阿拉伯板块、菲律宾板块等。
2. 板块运动板块在地球表面运动的方式主要有三种:①水平运动,即板块沿地球表面水平方向移动;②垂直运动,即板块沿地球表面垂直方向上升或下降;③旋转运动,即板块围绕某一点旋转。
3. 板块运动的原因板块运动的动力主要来自地球内部的热力作用。
地球内部的热流会导致岩石圈发生形变,进而引发板块运动。
此外,地球自转产生的科里奥利力也会影响板块运动。
4. 板块边界板块边界是板块相互接触的区域,主要有三种类型:①俯冲边界,即一个板块向下俯冲到另一个板块下方;②张裂边界,即两个板块相互远离;③走滑边界,即两个板块沿水平方向相对滑动。
5. 地质现象与板块运动的关系地震、火山、山脉、海沟等现象都与板块运动密切相关。
例如,板块俯冲边界附近常发生地震和火山活动;板块张裂边界附近形成裂谷和海沟;板块走滑边界附近形成断层和山脉。
七年级地理板块运动知识点
七年级地理板块运动知识点一、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
1. 板块的概念。
- 地球的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一些断裂构造带,如海岭、海沟等,分割成许多单元,叫做板块。
2. 板块的划分。
- 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即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其余板块既包括大陆,又包括海洋。
二、板块运动的形式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1. 板块运动的形式。
- 板块运动有两种基本形式:相对运动(碰撞挤压)和相离运动(张裂拉伸)。
2. 板块碰撞挤压产生的地理现象。
- 山脉形成。
- 当两个大陆板块碰撞挤压时,常形成巨大的山脉。
例如,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相互碰撞挤压,形成了世界上最高大的喜马拉雅山脉。
- 海洋面积缩小或消失。
- 在板块碰撞挤压的地区,如果是海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相碰撞,海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会使海洋面积缩小。
如太平洋板块向亚欧板块俯冲,使得日本海沟附近的太平洋面积不断缩小。
3. 板块张裂拉伸产生的地理现象。
- 裂谷和海洋形成。
- 板块发生张裂运动时,地表会产生裂谷或海洋。
例如,东非大裂谷就是非洲板块内部张裂形成的;大西洋是美洲板块与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张裂形成的。
三、板块运动与火山、地震分布的关系。
1. 火山、地震带的分布。
- 世界上的火山和地震,也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的地带。
主要有两大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 - 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2. 板块交界地带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 在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
板块之间相互碰撞或张裂,使得地壳运动剧烈,容易引发火山喷发和地震。
例如,日本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由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碰撞挤压,地震频繁,火山活动也较为活跃。